《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51197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docx

《《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docx

《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

《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

一、内容主题:

本文对战争原因和战前双方部署等都略而不写,对战争过程也只是用“齐人三鼓”“齐师败绩”“遂逐齐师”十二字做了交代,但对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写得很详尽。

本文通过写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二、本文重点

重点写曹刿“论战”,而不是战争经过。

并通过对比体现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

与鲁庄王的愚昧形成对比。

三、成语

1、一鼓作气:

“鼓”,敲战鼓;“作”振作;一,“第一次”。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2、再衰三竭:

形容士气低落,不能再振作——(《曹刿论战》)

3、辙乱旗靡:

辙:

车辙;靡:

倒下。

车迹错乱,军旗倒下。

形容军队溃败逃窜——《曹刿论战》

4、彼竭我盈:

他们的士气已丧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曹刿论战》)

5、衣食所安:

形容国民群体的一种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

四、作者简介

左丘明,春秋时史学家。

鲁国人,双目失明,春秋时有称为瞽的盲史官,记诵、讲述有关古代历史和传说,口耳相传,以补充和丰富文字的记载,左丘明即为瞽之一。

《左传》是一部文学名著和史学名著,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左传》是我国最早一部记事详备、文辞优美的编年体史书。

书名原为《左氏春秋》,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作为解经之作,称为《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简称《左传》。

五、段意

1、第一段

总:

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到“乃入见”):

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

第二层(“问”到段末):

写曹刿和鲁庄公关于战前准备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2、第二段叙述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

3、第三段战后曹刿论述战役取胜的原因。

六、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庄公接见。

他的同乡说:

“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曹刿说:

“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

曹刿问庄公:

“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

”庄公说:

“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

”曹刿说:

“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庄公说:

“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曹刿说:

“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庄公说:

“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曹刿说:

“这是(对人民)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

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

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

“(现在)不行。

”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

“可以击鼓进军啦。

”齐军大败。

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

“还不行。

”(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瞭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

“可以追击了。

”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

鲁刿答道:

“打仗,要靠勇气。

头通鼓能振作士兵们勇气,二通鼓时勇气减弱,到三通鼓时勇气已经消失了。

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六、朗读节奏举例: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肉食者/鄙 牺牲/玉/帛

可/以/一战 遂/逐齐师 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

七、字、词、句归纳

(一)、字音字形

刿() 鄙() 孚() 间()夫() 靡()徧() 帛() 辙()

(二)、古今异义

1.又何<间>焉(古义:

参与今义:

隔开,不连接)

2.小大之<狱>(古义:

案件今义:

监狱)

3.弗敢<加>也(古义:

虚报,夸大今义:

增加)

4、必以<信>(古义:

言语真实今义:

诚信)

5.<牺牲>玉帛(古义:

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

为正义献出生命)

6.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义:

目光短浅今义:

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7.<可以>一战(古义:

可以凭借今义:

能,行)

8.<再>而衰(古义:

第二次今义:

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

9.必以<情>(古义:

实情今义:

感情)

10.<忠>之属也(古义:

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

忠诚、忠心)

11.忠之<属>也(古义:

类今义:

同一家族的人)

12.衣食所<安>(古义:

养今义:

安稳)

13.弗敢<专>也(古义:

个人专有今义:

独自掌握或占有)

14.神弗<福>也(古义:

赐福,保佑今义:

幸运)

15.齐师<伐>我(古义:

讨伐今义:

砍)

16.<虽>不能察(古义:

即使今义:

虽然)

(三)、通假字

小惠未(徧):

通“遍”,普遍,遍及。

(四)、词性活用

  神弗福也福:

名词用为动词。

赐福,保佑

 公将鼓之 鼓:

名词用为动词,击鼓。

 忠之属也忠:

形容词用作名词,尽力做好份内的事

公与之乘乘:

名词作动词,乘战车,坐战车

下视其辙下:

名词作状语,下车

齐师败绩绩:

名词用作动词,失败

(五)、一词多义

  1、请曹刿请见:

请求; 战则请从:

请允许我

  2、从战则请从:

跟随民弗从也:

听从

 3、故公问其故:

原因,缘故:

故克之:

所以

  4、以何以战:

凭借;必以分人:

把;必以信:

根据

 5、之肉食者谋之:

与齐国作战之事;小大之狱:

公将鼓之:

音节助词,凑足音节,不译;故克之:

代齐国

 6、其:

其乡人曰:

他的,代曹刿的;公问其故:

这样做的

下视其辙:

指齐军

7、于:

战于长勺:

在舜发于畎亩之中:

(六)、句式

1、判断句(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

夫战,勇气也。

“也”,表判断语气。

译文:

作战,是靠勇气的。

2、省略句:

(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

)中的省略成分

(1)省略主语:

( )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省略了主语“曹刿”。

译文:

曹刿回答说:

“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2)省略宾语:

必以( )分( )人。

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必以之分人。

译文,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3)省略动词:

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

“再”、“三”后面省略了动词“鼓”。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译文: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失了。

3、倒装句(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

①何以战?

“何”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正常语序应为“以何战?

译文:

您凭借什么作战呢?

②战于长勺。

“于长勺”,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正常语序应为“于长勺战”。

译文:

在长勺交战。

八、重点句子翻译

1、十年春,齐师伐我。

 

2、公将战,曹刿请见。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4、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7、肉食者谋,未能远谋。

8、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9、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0、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九、理解性背默

1、《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理由(“忠之属也”所评价的内容)是: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

忠之属也。

3、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

吾视其辄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5、体现曹刿主动参与国家大事的语句是:

公将战,曹刿请见.

6、体现齐鲁战争是一场正义的战争的语句是:

十年春,齐师伐我。

7、曹刿阐述勇气在战争中的作用的语句是(为什么“公将鼓之,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

‘可矣’”):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8、体现曹刿注意细节的语句是:

下视其辄,登轼而望之.

9、曹刿不让鲁庄公追击齐军(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0、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1、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

惧有伏焉。

(限四个字)

十一、问题探析:

1、第一段写曹刿与鲁庄的对话有几问几答?

重点说明了什么?

共三问三答。

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肉食者鄙”“鄙”表现在哪里?

(1)鲁庄公的三答,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

(2)“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未察敌情,贸然进军。

(3)“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

3、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

(1)战前三问。

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4、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哪些?

(1)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这是“人和”因素。

(2)选择了有利的地点,长勺在鲁国,鲁国是反侵略战争,这是“地利”因素。

(3)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

(4)抓住了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证无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

后两点是“天时”因素。

  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

5、本文的详略安排有何特色?

分析①:

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

如第一段中与鲁庄公的三问三答,详细具体地表现他“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

再如第三段论战胜的原因,把他的作战必须依靠士气、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了出来。

这两段文字,充分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对于无助于表现“论战”的事,如战争的起因、战斗的状况、战后的处理等,略写或不写。

分析②:

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

这样安排,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6、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运用对比手法,把鲁庄公的“鄙”与曹刿的“远谋”进行对比,突出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与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7、人物形象分析,刻画人物形象使用的方法。

曹刿:

曹刿是一个有爱国之心而且具有卓越军事指挥才能并有着独特的政治思想和洞察力的人。

鲁庄公:

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不是一个昏君。

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在政治上的无能;战场上他急切求成,胜利后,不知道胜利的原因,说明他对军事的无知。

但在曹刿的启发下,他有所感悟,明白了民心向背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并在作战过程中听从曹刿的正确指挥,说明他是一位明智的国君。

刻画人物形象使用的方法:

对比、对话

8、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主线,记叙了曹判战前、战中、战后的论战言论,表现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①文章记叙了什么?

(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史实。

②说明了什么?

(要讲究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

③表现了什么?

(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

9、、本文可以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括,也可以以事件发展过程为线索概括。

事件发展的线索:

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人物活动的线索:

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10、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明确:

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

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12、曹刿认为弱国怎样才能战胜强国?

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抓准战机,后发制人

十二、拓展题

1、曹刿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是什么?

请结合上文略作分析:

⑴ 有爱国心与责任感。

祖国被侵犯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参战。

⑵ 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见解。

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

⑶ 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

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

(答案不限于以上所列三点;答出一点,言之成理,语言通顺,就可得满分)

2、你是否赞同曹刿“夫战,勇气也”这一观点?

请谈谈你的理由。

  *开放性试题,谈出自己的看法,并对自己的观点作简要阐述,言之成理即可。

3、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

你的看法呢?

  *本题是开放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

从“有功”方面答:

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

也可从“无能”方面答:

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答。

4、、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呢?

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

  

(1)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

  

(2)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

  (3)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结合文章任选一个角度,联系实际谈出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5、学习这篇文章后,你能从曹刿、鲁庄公身上获得什么启示或明白什么道理?

(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从曹刿身上获得启示:

可以从远见、爱国、责任感等方面说。

  从鲁庄公身上获得启示主要是反面的、领导与人民的关系方面说。

6、例举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了解其中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战例如中国古代的淝水之战、赤壁之战、官渡之战,中国近代的抗日战争,从而悟出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在于人心的向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