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第一章第23讲 人口合理容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50290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43.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2第一章第23讲 人口合理容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必修2第一章第23讲 人口合理容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必修2第一章第23讲 人口合理容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必修2第一章第23讲 人口合理容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必修2第一章第23讲 人口合理容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2第一章第23讲 人口合理容量.docx

《必修2第一章第23讲 人口合理容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2第一章第23讲 人口合理容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2第一章第23讲 人口合理容量.docx

必修2第一章第23讲人口合理容量

第23讲 人口合理容量

考试内容

必考要求

人口合理容量:

1.环境的限制性

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

2.人口的合理容量

(1)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和环境承载力

(2)人口容量的特点

 

b

b

b

考点一 环境的限制性

1.“人口爆炸”

(1)含义:

用来描述20世纪出现的世界人口急剧增长情况,反映近100多年来世界人口猛增的现象。

(2)人口的指数增长:

是指世界人口的“J”形曲线增长,开始时数量比较小,但很快就会急剧膨胀。

2.环境的限制性——资源问题

产生的原因

(1)世界人口急剧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

(2)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各种资源的人均消耗量显著增加;

(3)自然资源的有限性

资源问题的表现

土地资源

(1)人均土地拥有量大幅度下降,土地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

(2)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面积显著减少

矿产资源

正迅速减少,甚至趋于枯竭

淡水资源

需求量增大,不合理利用及水体污染,导致短缺

森林资源

大面积毁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耕地沙化速度加快,大气污染程度加深,气候反常事件增多

限制性要求

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建立良性循环关系,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

1.(2016·温州期末)在各种自然资源中,对人口容量影响最为明显的是水资源。

据下图判断,四市中人口数量尚未达到人口最大容量的城市代码是(  )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答案 C

解析 人均用水总量小于人均水资源总量表示人口数量尚未达到人口最大容量。

图中①和④人均水资源总量大于人均用水总量。

2.读“木桶效应(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图”,若以某地的四类要素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000、10000、6000、4500,则该地的环境承载力为(  )

A.8000B.10000

C.6000D.4500

答案 D

考点二 人口的合理容量

1.人口容量

(1)概念:

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

(2)特点:

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2.人口合理容量:

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

3.环境承载力:

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和环境承载力的区别与联系

概念

强调点

实质

体现

共同点

人口容量

强调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环境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极限人口)

一个警戒值

共存

历史时期不同,制约因素也不一定相同(不确定),故具有不确定性;但在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可进行相对定量的估计,即具有相对确定性

人口合理容量

强调在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条件下,促进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适度人口(最佳人口)

一个合理值

发展

环境承

载力

强调土地、淡水、森林等资源能够供给的人口数量和经济规模,承载量最小的因素成为该地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一个警戒值

生存

历史时期不同,制约因素也不一定相同(不确定),故具有不确定性;但在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可进行相对定量的估计,即具有相对确定性

b级特别提示

 

(1)人口合理容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其变化原因有:

①环境的改变。

如环境突变、自然灾害等会降低原有人口合理容量。

②人类科技水平的提高。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人口合理容量,但当消费水平的提高超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时又会降低人口合理容量。

(2)在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中,资源是最主要的因素。

与其他因素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2016·宁波学考)读“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回答1~2题。

1.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友好程度由好到差排列,三种模式的正确排序是(  )

A.Ⅰ、Ⅱ、ⅢB.Ⅱ、Ⅰ、Ⅲ

C.Ⅲ、Ⅱ、ⅠD.Ⅰ、Ⅲ、Ⅱ

2.模式Ⅲ中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体现了环境人口容量的特点是(  )

A.临界性B.相对性

C.警戒性D.稳定性

答案 1.A 2.B

解析 第1题,图Ⅰ中人口数量始终低于环境人口容量,故人与环境关系最友好(即协调);图Ⅱ中人口数量虽超过环境人口容量,但并未对环境造成明显破坏,且人口数量很快降到环境人口容量之下,故总体上基本协调。

图Ⅲ中新环境人口容量较原环境人口容量显著下降,这说明在人口增长过程中,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故人与环境协调关系最差。

第2题,人口容量是用来估算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全球所能持续供养的最高人口数量的指标。

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人口容量不相同,这体现了人口容量相对性的特点。

课时训练

1.(2016·温州八校联考)日本土地面积狭小,人口密度却很大,主要得益于本国(  )

A.资源丰富B.经济发达

C.平原广阔D.消费水平高

答案 B

解析 日本土地面积狭小,人口密度却很大,主要得益于本国经济发达,环境人口容量大,B对。

日本多数资源贫乏,A错。

日本平原面积小,C错。

消费水平高,人口合理容量应小,D错。

(2016·杭州重点高中模拟)下表为“我国部分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表”。

结合下表,回答2~4题。

地区

年生物量(万吨)

可承载人口(万人)

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东北地区

105100

23000

229

长江中下游地区

88600

22000

395

青海、西藏

10000

1000

4

2.表中信息反映的影响人口容量的主导因素是(  )

A.科技水平B.自然资源

C.开放程度D.消费水平

3.下列关于青海、西藏环境人口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地域广大,资源丰富,环境人口容量大

②地处内陆,气候干旱,环境人口容量小

③生态脆弱,环境人口容量小

④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可增大环境人口容量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4.表中“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体现了人口容量的(  )

A.临界性B.相对性C.警戒性D.稳定性

答案 2.B 3.B 4.C

解析 第2题,表中各地的可承载人口与最大可能人口密度是根据当地年生物量来估算的。

第3题,表格信息显示青藏地区可承载人口与最大可能人口密度都较小,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恶劣,环境脆弱。

发挥当地太阳能资源的优势可以有效地增大环境人口容量。

第4题,表中“最大可能人口密度”反映了人口容量的警戒性。

5.依据淡水资源估算,北京市今后5年内人口应控制在2300万以内。

据此分析提高北京市人口环境承载力的合理措施有(  )

①发展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②加强地区开放程度,获得区外资源 ③节水节电,提倡居民适度消费 ④扩大现有城区面积,鼓励人口外迁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 A

解析 人口环境承载力与当地的资源量、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受教育水平、地区开放程度等呈正相关关系,与生活消费水平呈负相关关系;故提高北京市人口环境承载力的合理措施有发展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加强地区开放程度,获得区外资源,①②正确,A项正确;③④说法不能扩大人口环境承载力,故错误。

(2017·诸暨中学月考)阿拉斯加州是美国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小的一个州。

读“阿拉斯加州局部区域图”,回答6~7题。

6.阿拉斯加州超过一半的城市居民住在安克雷奇市,原因是该市(  )

A.不易遭受台风、风暴潮等灾害侵袭

B.纬度较低,气候比较温暖

C.位于海湾内部,受沿岸寒流影响小

D.位置偏南,离美国本土近

7.影响阿拉斯加州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

A.自然资源B.科技水平

C.地区开放程度D.生活消费水平

答案 6.B 7.A

解析 第6题,读图可知阿拉斯加州纬度高,气候寒冷;安克雷奇位于阿拉斯加南部,纬度较低,气候较为温和,人口密度相对较大。

第7题,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自然资源。

(2018届浙江省级联考)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类的发展要受到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

据此完成8~9题。

8.我国北方地区比西北地区承载着更多的人口,这说明北方地区比西北地区(  )

A.土地面积广阔B.矿产资源丰富

C.资源利用条件优越D.草场资源丰富

9.下图中显示能提高青藏地区人口合理容量的有效途径是(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8.C 9.B

解析 第8题,北方地区土地面积、矿产资源、草场资源条件均不如西北地区优越,但是,经济、技术水平高,对资源利用效率高,故答案选C。

第9题,青藏地区耕地资源较少,道路交通基础设施较差,人口迁移并不能有效提高人口合理容量;提高科技水平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较少的资源养活较多的人口,有利于提高人口合理容量,故答案选B。

难题拿高分

根据人口密度的变化可以将中国不同地区划分为快速增加、缓慢增加、缓慢降低和快速降低四个类型。

其中人口密度快速增加的地区集中分布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都市圈和青藏高原等地区。

下图是2000~2010年不同因素对我国四类地区人口密度变化的影响程度对比。

图中的系数绝对值越大,对人口密度的影响程度越大;系数为正时,影响因素与人口密度变化为正相关,反之,为负相关。

据此完成10~11题。

10.我国人口密度降低的地区主要分布在(  )

A.人口密集省份B.山地丘陵地区

C.水源短缺地区D.经济落后省份

11.据图可知长江三角洲地区(  )

A.初始人口密度较低,环境承载力大

B.医疗条件好,人口自然增长较快

C.发达的经济掩盖了人口密度过大的劣势

D.交通通达度高,是人口增加的主要“拉力”

答案 10.A 11.C

解析 第10题,从图中可看出,人口密度降低的地区中,主要影响因素都有初始人口密度;依据“系数为正时,影响因素与人口密度变化为正相关,反之,为负相关”可知人口密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初始人口密度大,则人口密度降低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省份。

第11题,长江三角洲为人口密度快速增加地区,影响最大的因素为国内生产总值,即发达的经济促进了人口密度快速增加。

(2016·浙江萧山中学校本练习)读“最佳人口规模示意图”,回答12~13题。

12.关于图中人口规模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P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 ②P′为环境承载力 ③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 ④P为环境承载力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3.图中反映了(  )

①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关系 ②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关系 ③当人口水平低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呈正相关 ④当人口水平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 12.C 13.B

解析 第12题,人口合理容量是根据现有的消费水平,参照可预见的生活及生产力水平、资源储量和消费量变动情况,估算的未来某一时期某一区域所能容纳的最适宜的人口规模。

根据图示分析,达到最佳人口规模时,生活质量最高,与之符合的只有人口合理容量,所以选C项。

第13题,观察图发现,在P和P′之前,即当人口规模小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规模增加,生活质量上升,当人口规模超过P和P′后,即当人口规模大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规模继续增大,生活质量下降;不能用完全的正相关和负相关解释,叙述合理的只有B项。

阅读下列表格,回答14~15题。

北京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规划专家提出的北京市人口数量

2000年~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

0.35%

满足经济发展、维持较好的环境和生活质量

2300万

2000年~2010年常住人口增加

604万

充分利用北京的各种资源、最大可容纳

3000万

2010年常住人口

1961万

14.北京市常住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自然增长率高B.大量外来人口迁入

C.人口平均寿命延长D.人口基数较大

15.依据专家分析,北京市(  )

A.环境承载力为2300万人

B.人口合理容量为1961万人

C.环境承载力为3000万人

D.人口合理容量为3000万人

答案 14.B 15.C

解析 第14题,北京是我国的首都,经济发达,人口迁入多,机械增长率高。

第15题,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地区最佳的人口规模,即一个地区人口数量保持在多少才适宜;而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地区可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

一般来讲,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

本题中北京市满足经济发展、维持较好的环境和生活质量的人口合理容量为2300万人,充分利用北京的各种资源、最大可容纳的人口容量即环境承载力为3000万人。

16.(2016·杭州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地区未来环境人口容量的最低人均消费量表和某地区现有资源总量表。

表1 某地区未来环境人口容量的最低人均消费量

耕地(公顷)

森林面积(公顷)

淡水(立方米)

0.1

0.1

2000

表2 某地区现有资源总量

人口(万)

面积(平方千米)

耕地(平方千米)

森林面积(平方千米)

年径流总量(立方米)

6200

22万

8万

7.5万

5105亿

材料二 根据该地区人口发展趋势,预计20年后该地区人口将达到1亿,进入人口高峰期。

同时,现有耕地因建设用地和退耕还林预计将减少133万公顷,新增荒山造林面积约533万公顷。

(1)由材料一表中数据计算该地区现有人均资源占有量分别是耕地________,森林面积________________,淡水__________________。

(2)未来对该地区环境人口容量限制最大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决该问题的途径有哪些?

(3)未来对该地区环境人口容量限制最小的因素是____________,但是在这种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0.0013km2/人 0.0012km2/人8234m3/人

(2)耕地 ①在城市公共建设中尽量节约用地,少占耕地;②积极开发宜农荒地;③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④适当输入或进口部分农副产品,以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3)淡水 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建设水利工程

解析 第

(1)题,由表2中数据计算可求得答案。

(2)题,由材料二可知该地区耕地面积减少较多,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最大的因素。

第(3)题,由于该地区森林面积增加,淡水资源的数量会增加,因此未来对该地区环境人口容量限制最小的因素为淡水,但要注意防治水污染,以免影响水资源的质量。

17.读“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对我国各地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人口密度估算的部分数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地区

年生物量(万吨)

可承载人口量(万人)

最大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长江中下游

88600

22000

395

青海、西藏

10000

1000

4

(1)比较表中两地区土地生产潜力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2)试分析提高青藏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应采取的措施。

答案 

(1)长江中下游地区土地生产潜力比青海、西藏地区大。

原因:

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水热条件好;青海、西藏地区地势高,气温低,热量不足,多冻土。

(2)发展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大教育投资,提高劳动力素质;发展交通,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因地制宜,加快经济发展;充分开发太阳能、地热等能源,满足生产生活需要。

解析 第

(1)题,从表中年生物量和可承载人口量数据可以看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大于青海、西藏地区。

原因可以从地形、土壤、热量、水分等方面分析。

(2)题,提高环境人口容量的措施可以从经济发展程度、对外开放程度、科技发展水平、劳动力素质等方面考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