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48910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泰安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山东省泰安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山东省泰安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山东省泰安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山东省泰安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泰安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山东省泰安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泰安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泰安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山东省泰安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泰安市二〇一三年初中学生学业考试

语文试题A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16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啜(chuò)泣云翳(yì)秩(zhì)序井然毛骨悚(sù)然

B.羸(yíng)弱恻(cè)隐鲜(xiǎn)为人知恍(huǎng)然大悟

C.琐屑(xiāo)荫(yìn)庇风雪载(zài)途莫衷(zhōng)一是

D.抖擞(sǒu)虫豸(zhì)面面相觑(qù)深恶(wù)痛疾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B.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幅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鹜,便是敬。

C.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D.学者心里不禁有些发虚了,他装着镇定自若、胸有成竹的样子关掉了扩音机,用不容置疑的口气吩咐道:

“赶快把它填掉!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文采和道理)皆有可观者。

(王安石《伤仲永》)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使身体劳累)。

(刘禹锡《陋室铭》)

C.又间令吴广之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所旁丛祠中。

(司马迁《陈涉世家》)

D.万钟则不辩(辩论,争论)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孟子·鱼我所欲也》)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内容,应该用括号中的词语替代的一项是()

A.他们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大胆而果断(果断而大胆)地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攀登。

B.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张开)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

C.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那么(何尝)不美丽?

D.但愿父辈的每一句话如同一颗小小的种子,从中萌发(呈现)出你自己的观点和信念的幼芽。

5.对下面复句关系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

(转折关系)

B.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递进关系)

C.它们不仅会破坏某个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并列关系)

D.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条件关系)

 

6.下列诗文默写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来源:

学科网][来源:

学&科&网]

A.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B.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信乎?

与朋友交而不忠乎?

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C.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诗经·秦风·蒹葭》)

D.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何其芳《秋天》)

7.下列句子修辞方法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彩,找不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

B.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姹紫嫣红的花朵,微微露出点粉色。

C.何大学问家每天招待老秀才三顿净米净面,外加一壶酒;这个局面,穷门小户怎能支撑得住?

D.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8.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罗曼·罗兰,20世纪上半叶俄国的人道主义作家,代表作品有《名人传》《简爱》等。

B.《范进中举》出自《儒林外史》,作者是吴敬梓。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C.颜真卿是唐代与欧阳询、褚遂良和柳公权齐名的四大书法家之一,颜体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D.散文,是一种描写见闻、表达感悟的自由灵活的文学样式。

散文的语言具有朴素、自然、流畅、简净等特点。

它不刻意雕饰而不乏文采,不有意追求而自得其意蕴。

二、(12分,每小题2分)

阅读《社戏》中的节选文字,完成9—14小题。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

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①开船,在桥石上一②,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③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④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

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

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9.如果给这几段文字加上小标题,不恰当的一项是(

A.看戏途中B.渔火点点C.月夜行船D.水乡夜景

10.对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描写,表现了“我”的愿望得以实现时自由、欢快的心情。

B.语言描写,表现了一个孩子纯真的精神世界。

C.心理描写,表现了一个孩子复杂的精神状态。

D.心理描写,表现了“我”的愿望得以实现时自由、欢快的心情。

11.文中①②③④处应填动词恰当的一项是()

A.点磕夹飞B.点敲混飞

C.磕点混箭D.点敲夹箭

12.节选文字第二自然段的描写角度依次是()

A.味觉视觉听觉

B.嗅觉听觉视觉

C.嗅觉视觉听觉

D.味觉听觉视觉

1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感受?

正确的一项是()

A.惊喜惬意B.迷茫困惑

C.沉醉忘我D.惆怅烦闷

14.这几段文字的语言特点是()

A.冷峻犀利,富含人生哲理。

B.清新自然,充满诗情画意。

C.华美绚丽,摇曳多姿,生动形象。

[来源:

学科网]

D.古朴典雅,委婉含蓄,表意丰富。

三、(8分,每小题2分)

阅读《苏州园林》里的两段文字,完成15—18题。

①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②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③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④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⑤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⑥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⑦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

不雷同。

⑧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⑨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

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⑩池沼里养着金鱼和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苏州园林

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5.对第一段文字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16.第二段“这是不足取的”一句中加点字“这”指代的是()

A.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B.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C.中国画的审美观点。

D.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17.对这两段文

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苏州园林里假山和池沼以及栽种和修剪树木讲究配合。

B.苏州园林里假山和池沼以及栽种和修剪树木讲究自然之趣。

C.苏州园林里假山和池沼以及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

D.苏州园林里假山和池沼以及栽种和修剪树木讲究整齐划一。

18.第一段第⑩句引用了诗句“鱼戏莲叶间”,对引用这句诗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生动说明与平实说明相结合,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

B.更好地表现了苏

州园林池沼的布置合乎图画美这一特征。

C.增添了诗歌知识,使说明内容更加丰富。

D.充满诗意,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力,使说明文语言更生动,可读性更强。

四、(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中的几段文字,完成19—21题。

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

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

“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

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

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

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

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

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19.这几段文字的论点是()

A.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B.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C.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D.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20.这几段文字没有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举例论证B.对比论证C.道理论证D.比喻论证

21.创造力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经常保持好奇心;探求新思路;产生小的灵感。

B.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产生小的灵感。

C.不断积累知识;运用所得的知识;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D.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五、(8分,每小题2分)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22—25题。

曹刿论战

《左传》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来源:

Z_xx_k.Com]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2.第②段对曹刿语言、行动的描写,表现了曹刿(     )

A.忠君报国的思想      B.勇于牺牲的决心

C.急切取胜的心理     D.卓越的指挥才能

23.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庄公在见曹刿之前对迎战齐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B.曹刿主动参战,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C.鲁国取胜的原因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D.鲁庄公听取了曹刿的建议,并与他一起指挥战斗。

24.选文详写战前、战后论战,略写战争

过程,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突出战争前准备的重要性。

B.强调战争取胜的原因。

C.突出曹刿的深谋远虑。

D.强调战争过程很短。

25.强大的齐国将攻打弱小的鲁国,下面诗句可表现鲁国当时岌岌可危形势的一项是(     )

A.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

鳞开。

(李贺《雁门太守行》

B.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第Ⅱ卷表述题(共70分)

六、(14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26—28题。

陶侃留客

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①,与母湛氏同居。

同郡范逵(kuí)②素知名,举孝廉③,投侃宿。

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qìng)④,而逵马仆甚多。

侃母语侃曰:

“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

”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bì)⑤,卖得数斛(hú)米,斫(zhuó)⑥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剉(cuò)⑦诸茬⑧以为马草。

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

逵既叹其⑨才辩,又深愧其厚意。

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逵曰:

“路已远,君宜还。

”侃犹不返。

逵曰:

“卿可去矣。

至洛阳,当相为美谈。

”侃乃返。

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zhuó)、顾荣诸人,大获美誉。

[注释]①酷贫:

非常贫困。

②范逵:

人名。

③举孝廉:

被举荐为孝廉。

④室如悬磬:

屋里就像挂着石磬一样。

形容穷得什么也没有。

悬:

挂;磬:

乐器,中空。

⑤下为二髲:

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

髲:

假发。

⑥斫:

用刀斧砍。

⑦剉:

同“挫”,割。

⑧茬:

草垫。

⑨其:

指代陶侃。

26.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4分)

①同郡范逵素知名素:

           ②悉割半为薪  薪:

③明旦去   旦:

           ④侃犹不返  返:

27.翻译下列句子。

(6分)

①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

②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

③路已远,君宜还。

28.陶母是一个怎样的人?

试阐述理由。

(4分)

七、(14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29—32题。

独具风韵的脸谱

韩士奇

①五彩缤纷的戏剧脸谱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独具风格的造型艺术,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誉。

如今,脸谱这一古老艺术不但没有因世事

沧桑而消失,相反,缤纷绚丽、气象万千的彩陶、邮票、国画、剪纸、木偶、竹刻等脸谱艺术品,不但成了人们家中常见的挂饰物品,而且还成为人们所钟爱的收藏品。

②《乐府杂录》记载,北齐兰陵王高长恭英勇善战,但因貌美少威,因而每次打仗都戴上形状狰狞的面具。

脸谱到了唐代发展成为一种表演歌舞时的专用道具。

这种戴着面具的演出,观众对演员表情的变化看不见,妨碍对戏剧艺术的欣赏,后来演出时就不戴面具了,发展为将面具上的花纹直接画在演员脸上的化妆艺术;宋元时期,出现“抹”、“搽”两种面部化妆方法,油彩多用灰、白、黑几种;到了明代,面部化妆色彩更加多样化,有黑脸、红脸、花脸、青脸和蓝脸

等。

各种脸谱的颜色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红色表示英勇、正义,如关羽赤胆忠心,就勾画红脸;黄色表示勇猛、残暴,如《战宛城》中的典韦、《马陵道》中的庞涓,就勾画黄脸;白色表示奸诈、多谋,如曹操就勾画白脸;黑色表示刚直、果断,如包拯铁面无私,就勾画黑脸;蓝色表示坚毅、勇敢,如《连环套》中的窦尔墩、《白水滩》中的青面虎,就勾画蓝脸;此外还有神怪一类人物,化妆则用金色、银色等。

③我国古老的戏剧如徽剧、昆曲、秦腔、川剧等,绝大多数都有各自的脸谱形式。

清代中期形成的京剧,脸谱多达上百种,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④脸谱在谱式、图案和颜色上,有其既定的格式。

脸谱谱式大致可分为整脸、三块瓦脸、十字门脸、六分脸、碎脸、歪脸、象形脸等,其中,整脸和三块瓦脸是最基本的两种谱式。

“整脸”是指脸上只涂一种主色,不勾花纹,不歪不破,略画眉、眼、鼻和纹理,这种谱式多用于刻画面带笑容、内藏奸诈的权贵。

“三块瓦脸”是用黑色或其他深色夸张地表现眼睛和鼻子,类似三块

瓦,这种谱式用途较广,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都可以用。

“十字门脸”的底色为白色,自鼻子到脑门上画一黑色立柱,又在黑眼窝中间画一横线,两眉画两个椭圆形黑点,形似“十”字。

“六分脸”的脑门上为白色,从鼻子到脑门上画一深色立柱,又以同色画眉毛以下至两颊,在眉间画两个深色椭圆形的点,整个脸白色与深色大致比例为四六开,因而称“六分脸”。

[来源:

学|科|网Z|X|X|K]

⑤脸谱艺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被广泛应用于工艺美术领域,如彩塑、剪纸、竹刻、烧瓷、蜡染、风筝、面具、蛋壳、皮影、木偶、邮票和装饰包装等。

脸谱艺术品的收藏价值,主要取决于它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年代久远和名人制作的脸谱,其收藏价值就高,尤其是名人的国画脸谱、古代戏曲人物的古壶和瓷瓶脸谱等,无不成为收藏者追寻的收藏珍品。

近年来,我国多次举办“中国脸谱艺术展”,展出的彩塑立体脸谱、戏剧人物的国画脸谱、蛋塑脸谱、社火脸谱、有机玻璃脸谱等,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并深受好评。

⑥脸谱作为装饰品走进了千家万户,它自然古朴,典雅新奇。

收藏脸谱,不仅可以提高人们对戏曲艺术的欣赏水平,还可以陶冶性情,并且还可以投资增值,热衷于脸谱艺术的收藏者又何乐而不为呢?

(选自《中华阅读》)

29.结合第②段内容,谈谈脸谱是如何演变的。

(4分)

 

30.举例说明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

(2分)

 

31.脸谱对观众理解和欣赏戏剧艺术有什么作用?

请从正反两个方面回答。

(4分)

 

32.随着时间的推移,脸谱艺术会消失吗?

谈谈你的理由。

(4分)

 

八、(2分)

33.请将下面一句话,用正楷或行楷抄写在田字格内。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九、(40分)

34.作文。

子曰: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请以朋友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

1.自选角度,自定立意。

2.除诗歌外,问题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如果需要,请用“XXX”代替。

4、字数不少与600字

提示:

命题者倡导朴实的文风。

泰安市二〇一三年初中学生学业考试

语文试题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16分]1.D2.B3.D4.C5.A6.D7.B8.A

二、[12分]9.B10.D11.A12.C13.C14.C

三、[8分]15.A16.B17.D18.C

四、[6分]19.C20.D21.C

五、[8分]22.D 23.A  24.D 25.B

【评分】每题2分,共50分。

第Ⅱ卷

六、[14分]

26.【答案】①素:

向来,一向。

②薪:

柴,柴禾。

③旦:

天亮,早晨。

④返:

回去。

【评分】每题1分,共4分。

27.【答案】①你只管到外面留下客人,我自己来想办法。

②范逵既赞赏陶侃的才智和口才,又对他的盛情款待深感惭愧。

③路已经很远了,你应该回去了。

【评分】每句2分,共6分。

意思对即可。

28.【答案】陶母是

一个重视友情,重视功名,有主见、敢担当的人;也是一个疼爱孩子、理解孩子、支持孩子的人。

理由:

当孩子想款待朋友,却因家庭贫困受到难为时,陶母竭尽家庭所有满足孩子的愿望。

【评分】每问2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如果有学生对陶母的做法并不认同,只要自圆其说,即酌情得分。

附:

译文陶侃年少时就有大志,家境却非常贫寒,和母亲湛氏住在一起。

同郡人范逵一向很有名望,被举荐为孝廉,有一次想要投宿到陶侃家。

当时,冰雪满地已经多日了,陶侃家一无所有,可是范逵车马仆从很多。

陶侃的母亲湛氏对陶侃说:

“你只管到外面留下客人,我自己来想办法。

”湛氏头发很长,拖到地上,她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卖头发得的钱换到几斗米。

又把支撑屋的柱子都砍下一半来做柴烧,把草垫子都剁了做草料喂马。

到傍晚,便摆上了精美的饮食,随从的人都得到很好的照顾。

范逵既赞赏陶侃的才智和口才,又对他的盛情款待深感愧疚。

第二天早晨,范逵告辞,陶侃送了一程又一程,快要送到百里左右。

范逵说:

“路已经走得很远了,您该回去了。

”陶侃还是不肯回去。

范逵说:

“你该回去了。

我到了京都洛阳,一定给你美言一番。

”陶侃这才回去

范逵到了洛阳,就在羊晫、顾荣等人面前称赞陶侃,使他广泛地得到了好名声。

七、[16分]

29.【答案】北齐时是打仗时用的面具;到了唐代成为表演歌舞时用的道具,后来将面具的花纹画在脸上,成为了化妆艺术;宋元时期,出现了“抹”、“搽”两种化妆方法;到了明代化妆色彩更加多样化。

【评分】共4分,共4点,每答对1点得1分。

意思对即可。

30.【答案】分类别,例如:

脸谱谱式大致可分为整脸、三块瓦脸、十字门脸、六分脸、碎脸、歪脸、象形脸等;作诠释,例如:

“整脸”是指脸上只涂一种主色,不勾花纹,不歪不破,略画眉、眼、鼻和纹理,这种谱式多用于刻画面带笑容、内藏奸诈的权贵。

【评分】共2分,每种说明方法及举例得1分。

作诠释也可举对“其它脸谱谱式”的解释。

31.【答案】有利的方面:

有利于观众理解、欣赏戏剧,帮助观众快速理解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等;有弊的方面,脸谱化、程式化,形成欣赏定势,不利于观众对人物性格展示过程的体验。

【评分】共4分,每点2分。

意思对即可。

32.【答案】不会。

脸谱艺术被广泛应用于工艺美术领域;脸谱作为装饰品走进了千家万户;许多人收藏脸谱;戏剧艺术不会消失,脸谱艺术随着戏剧艺术的发展而发展。

【评分】共4分,每点2分,答出以上两点即可。

只答“不会”不得分。

八、[2分]

33.【评分】书写不完整、写错字不得分。

书写正确、公正、结构匀称、笔画流畅得2分;书写正确、比较公正、结构基本匀称、笔画流畅得1分。

九、【40分】

34.【评分】

从内容、表达、文面三个方面综合评分。

可分为四类卷:

一类卷40-34分;二类卷33-28分;三类卷27-24分;四类卷24分以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