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配电技术课程诊改报告716.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39817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供配电技术课程诊改报告71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供配电技术课程诊改报告71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供配电技术课程诊改报告71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供配电技术课程诊改报告71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供配电技术课程诊改报告71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供配电技术课程诊改报告716.docx

《供配电技术课程诊改报告71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供配电技术课程诊改报告716.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供配电技术课程诊改报告716.docx

供配电技术课程诊改报告716

《供配电技术》课程诊改报告

一、课程建设调研

“中国制造2025”,核心是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智能融合。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基于信息技术的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的巨大变革,智能制造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的新增长点。

根据服务《中国制造2025》战略思想,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围绕工业控制自动化、电力装备制造自动化、智能制造三个方向的职业岗位群,构建了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核心,涵盖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自动化、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技术等专业的专业群。

二、课程现有基础

本课程是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技术课,是依据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关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而设置的,对本专业所面向的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目标的达成起支撑作用。

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电工基础》,后续课程有《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

三、课程诊改

3.1建设总目标

为了响应“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号召,同时提升电一体化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在现有基础上,通过专业建设,重点培养与区域产业相对接的专业带头人,高水平“双师”素质的骨干教师,聘请具有企业经历的职教专家、行业专家、企业专家、能工巧匠、企业技术骨干,组成具有专业领军人物的职教队伍;构建“基础通用、专业突出、能力主线、以赛促教、岗位导向、无缝就业”的专业课程体系;创建以行动导向及能力为主导的阶递式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优质校建设,完善实验实训条件及信息化教学平台,使之达到国内一流;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现代学徒制”培养,使毕业生成为“人格有魅力、学习有动力、工作有能力、创业有实力、发展有潜力”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使教师和毕业生更好的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

3.2课程诊改

3.2.1课程诊改

诊改内容

现有基础

调研单位

标杆院校

诊断

预期目标、验收要点

供配电技术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推行“产、学、证、赛”四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围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理念,确定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和教学单元,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通过校企合作,初步构建了课程体系。

1.初步构建了“产、学、证、赛”四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实践教学体现了“生产性”与“真实性”,实现了“教学环境、任务项目、实训效果、角色身份”的“四真实”;

3.形成了合作顺畅的“校企一体共发展”办学机制;

4.形成了校企合作的良性互动机制。

5.通过与地方区域经济的深度融合,进行“校中厂、厂中校”建设。

调研单位:

许继电气集团、森源电气集团、远东传动轴股份、富士康科技集团、郑州海尔集团、许昌中意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标杆院校: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1.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有待加强;

2.推行“产、学、证、赛”四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继续深入;

3.围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需深化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和教学单元与实际生产的深度融合;

4.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国家职业技能大赛标准探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

5.人才培养方案需进一步优化,加大培养模式与区域经济对接的力度。

预期目标:

完成“双元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完成工学交替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产、学、证、赛”四维一体开放式、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在技能大赛、实践创新、学生社团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1.继续进行企业调研,形成2018年人才需求分析报告;

2.继续优化“产、学、证、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科学合理的实施;

3.继续优化及推行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标准。

验收要点:

1.各专业2018年人才需求分析报告;

2.2017-2018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优化;

3.修订专业教学标准

4.参加省级以上技能大赛项目获奖证书;

5.拟参加国际大赛一项

6.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获奖证书;

7.专利证书。

3.2.2建设内容与措施

1.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建设

构建行动导向及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供配电技术课程项目,深化“双元合作、协同育人”机制:

深化与许继电气集团、森源电气集团、远东传动轴股份、富士康科技集团、郑州海尔集团、许昌中意电气科技有限公司等知名智能制造企业“双元合作、协同育人”机制,推进校企深度融合。

与许昌中意电气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设“工业机器人研发应用创新基地”平台,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培养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为目标,校企双方按照“专业调研—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构建”的建设思路,设置工业机器人操控师、工业机器人检测维修师、工业机器人应用服务人员三类职业岗位,在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方向开展生产组装、培训认证、对外服务和人才培养。

优化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加大与许继集团有限公司、河南森源电气有限责任公司、西继迅达电梯有限公司、许昌中意电气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拓展与富士康科技集团、郑州海尔集团等国际知名领军企业的合作,依托学校和企业两个平台,优化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推行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

将教学项目与企业生产项目、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课程标准和行业企业职业标准、实训管理与生产管理、校内评价和企业评价有机融合在一起,校企协同培养,共同促进学生专业基础能力、专业综合能力、专业拓展能力、专业创新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每年为企业输送200人以上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双证书获取率达到100%。

实施全方位、多元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本专业中实施“产、学、证、赛”四位一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构建以专业教学为基础,以应用技术研发项目为载体,以创新思维为引领的“产、学、证、赛”四位一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将“产、学、证、赛”四者相互融合,互为贯通。

其中“产”是以生产为载体实施教学,“学”是以应用技术研究项目和生产性实训项目为载体实施教学,侧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证”是通过项目开展,进行资格证、等级证考核;“赛”是通过参与各类技能交流和竞赛,检验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参与应用技术类项目研究和各类竞赛,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提升其技术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实施基于“校中厂”环境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与许昌诚丰电气有限公司和许昌中意电气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真实的生产性实训环境,由企业工程师结合具体数控加工零件产品对学徒进行一对一的实践指导。

拟解决的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优化

具体措施:

(1)调整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落实主体责任,成立由行业、企业专家、教学管理人员、专业教师组成的建设指导委员会,规划、实施、监督专业群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形成项目建设过程的监控、管理与反馈机制,开展项目建设过程的决策、组织、监控与自我诊改活动。

(2)师资质量保证体系

学校联合企业,通过问卷和面试等多种形式,对学校相关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进行定性评定,得出调研报告,根据教师的发展方向制定培训方案,由企业来培养教师,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这种校企合作培养教师的模式,企业不仅参与研究和确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而且参与实施部分培养任务。

师资队伍建设体系就是以分析、诊断、培养、监控为要素的闭环运行机制。

通过先进的自动化分析系统,客观的评估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再通过科学的诊断、培养、监控,保证良性有效的循环。

(3)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全面发展质量保证体系,大力推进校企合作,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依托企业行业优势,助力人才输出。

比如:

学生可参加合作企业提供的合作认证课程并通过认证考试,即可获得合作公司直接颁发的认证证书,推荐到企业人才库,有机会进入到500强企业就业或实习。

人才培养质量是专业群建设的终极目标。

因此,将用人单位、专业评价机构等作为评价的主体,将就业率、企业满意度等作为核心评价指标,构建“并列双闭环”人才培养自我诊段、评价、监控体系。

以“自我评价”为“环一”,家长评价、用人单位评价、专业评价机构的第三方评价为“环二”,共同组成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全面的对学生综合素质实施评价,建设期间,毕业生跟踪调查比例和企业参与度都不能低于70%。

2.课程团队建设

通过引进、聘任、送出去培训等手段,建设具有领军人物的一流师资队伍。

送出去,每年定期分批次委派教师参加国内、国外专业技术、职教理论培训;国内,每学期派1名教师参加学习交流;国外,每学期派1名教师出国参观学习。

请进来,是聘请专家到校内对教师进行全方位培训,或聘请行业企业能工巧匠和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或聘请拔尖人才壮大专任教师师资队伍。

到企业,是每年定期委派教师到企业进行为期至少30天的研修,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

拟解决的问题:

教学团队整体素质提升

具体措施:

教学骨干教师培养

推进名师工程,围绕智能制造关键职业能力培养,通过走出去、聘进来等手段,培养4名教师为教学骨干教师,进行专业核心课程改革和建设,助推教学团队综合能力全面提升。

企业兼职教师引进

聘请具有企业经历的职教专家,聘请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专家、能工巧匠、企业技术骨干、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社会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组成具有专业领军人物的职教队伍建立30人以上的兼职教师库,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进行动态更新。

每年定期对兼职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方法、信息化技术培训和考核,与专任教师互相听课、评课,提高兼职教师教学水平。

“师带徒”培养模式

通过校内教学名师带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企业能工巧匠带校内实践能力较弱的教师的模式,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内增实力,在本专业内进行专业教师“拜师收徒”机制。

3.课程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诊改内容

现有基础

调研单位

标杆院校

诊断

预期目标、验收要点

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1.校内实训基地

学院重视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建有数控实训基地、金工实训室、模具加工实训室、数控维修实训室、数控仿真系统实训室、CAD/CAM实训室、液压实验室等十多个具有真实职业氛围、设备先进的数控技术专业校内实验实训室,设备总价值近1875.3万元,能满足专业实践教学需求,校内实验实训开出率达到100%。

2.校外实习基地

与许继集团、森源重工、远东传动轴有限公司、豪丰机械、同兴烟草机械、黄河旋风、许昌烟草机械厂、中锋数控有限公司、许昌远方工贸等单位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满足了专业群学生半年到企业顶岗实习的需要

调研单位:

许继电气集团、森源电气集团、远东传动轴股份、富士康科技集团、郑州海尔集团、许昌中意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标杆院校: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1.校内实训设备有待更新、智能化水平需提高;

2.需建设智能制造实训室;

3.校外实训基地合作模式需优化;

4.校外实训基地数量有待增加

预期目标:

建成“产、学、证、赛”一体化的开放共享型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形成满足专业群共性与个性需求的、校企结合专业群共享的实训教学体系;规范实训标准、章程和实训基地管理体系,形成良好的实训基地运行机制;与校外实训基地建立全方位新型合作关系,实施校企合作育人、共同发展机制

1.实训设备投入416万元;

2.订单班1个;

3.现代学徒制推广55人;

4.新增合作企业2家;

5.建设校内实训室6个;

6.加强省级公共实训基地、技能鉴定基地的开放、共享。

验收要点:

1.机电一体化实训室、PLC基础实训室建设完成招标;

2.校企合作订单班订单计划、协议;

3.校企合作学徒制建设推广计划书及合作协议;

4.校企合作协议书。

5.实训室建设调研报告、论证报告;

6.实训室建设规划及建设方案;

7.完成基础技能实训平台整合优化;

8.实训室实训日程表、实训或培训方案、实训或培训记录;

9.校外实训基地协议;

10.实训基地运行记录

11.学生顶岗实习日志、周志、月志、顶岗实习鉴定

建立具有开放性、职业性、先进性、综合性等特点的校内实训基地,供配电实训室;在抓好硬件建设的同时,注重实践教学基地的软件建设,逐步形成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功能为一体的一流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并且可以承担机械、电气类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各类技能大赛、服务于中西部和“一带一路”多边国家等。

同时深化同许继集团、富士康集团、西继迅达电梯股份有限公司、森源电气有限责任公司、许昌远东传动轴股份有限公等企业的稳定合作,进一步完善现有校外实习基地,增加新的校外实习基地,保证99%以上学生完成在校外基地顶岗实习半年,整体顶岗实习保持100%。

拟解决的问题:

紧贴“中国制造2025”,改善实训教学条件

具体措施:

(1)校内实训条件

进一步加强与许昌中意电气科技公司“校中厂”的合作力度,完善各项合作制度,建立和完善校企专业技术人员互兼互聘制度,建立和完善学生在“校中厂”实训、实习、工作制度,建立专业教学与基地教学相融通的教学机制。

(2)校外实训条件

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增加校外实训基地,依托企业设备、技术和人才资源,形成设备先进、优势互补的企业实训体系,满足供配电技术课程的需要。

密切与许昌及周边地区机电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大力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通过构建与机械装备企业自动化设备和工作环境联动的实训基地,把学校搬入工厂,使校外实习基地成为课堂的延伸。

按照“双向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构建“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双赢”机制。

探索“厂中校”建设模式,力争建成“厂中校”实训基地1-2个;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学生学习管理,企业技术人员指导学生学习,校内带队教师同时也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与技术服务。

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工学交替或顶岗实习,一方面使学生提前进入社会,了解企业文化,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另一方面使企业及时发现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节省了劳动力培养成本。

厂中校建设:

为解决机电实训设备投入大、更新快,综合性技能项目偏少等问题,与校内实习实训室和“校中厂”统筹规划,按照布点合理、功能明确的原则,建设“许昌中意电气公司厂中校”。

充分利用企业先进设备、先进技术、兼职教师和企业文化等资源,在生产现场开展针对供配电技术课程的“识岗、习岗”等活动,使企业现场成为教学课堂。

实习实训内涵建设:

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互动、交流,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的“双师”素质,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和学院专业教师共同组成实训实习教学管理机构,建立稳定可行的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

以尊重技术、学习技术、掌握技术、研究技术为主题内容,以各实训室和专家工作室为主体,规范组织机构,建设“匠人文化”氛围,营造职业文化氛围;借鉴先进企业管理模式,规范实训标准、章程和实训基地管理体系,形成良好的实训基地运行机制。

建设一批融实践教学、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考核、职业资格认证与职业素质培养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建立校企合作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校企双方合作开发课程。

根据生产实际进行实训实习教学改革,并依据职业岗位标准确定实训实习标准,编写实训、实习指导书。

从企业、行业聘请一大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定期或不定期给学生授课、开设讲座、作学术报告,形成共同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良性机制,努力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深化校企合作发展,推进现代学徒制培养:

为了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创新合作模式,充分发挥区域企业优势,积极探索合作方式,广泛开展合作,进一步加强合作深度和宽度。

积极参与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并进一步健全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度,聘请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标准制定。

与合作企业积极开展校外实习基地合作,积极引进企业共建“校园工厂、校园车间”,并积极参与企业科学技术研究,组成产学联合体。

能实行校企人员互兼互聘、资源共享、合作开发课程、教材、实习项目,大力开展“订单培养”,形成校企共赢的校内外相结合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拟解决问题:

校企合作深度发展,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逐渐形成

具体措施:

(1)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在原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基础上,邀请更多的企业专家参与到专业建设中来,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形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教学常态化。

分析专业人才方案的修订;分析社会需求状况;积极为校企联合、产学研结合出谋划策;并加强教学的监督、指导和评价,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的教学经验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强与实习(实训)基地的合作,优化专业结构与课程体系。

(2)共建应用技术研发中心

依托两个许昌市工程研发中心,新建省级工程中心和“现代农机”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使许昌作为电力装备制造、电器产品制造、“智慧农机”制造技术创新源泉的作用和地位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同时,立足全省,面向全国,放眼未来,充分发挥我省烟草种植机械、现代农业机械、“互联网+智能制造”应用工程技术的研究开发、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等优势,使中心成为科学研究与生产结合的“纽带”,加快科研创新成果产业化转化步伐。

(3)专业课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双向交流、互通互用

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完善校企之间的人才流动机制,我们从许昌中意电气科技有限公司、森源电气公司聘请兼职教师,介绍供配电技术课程在企业生产中的应用。

(4)“现代学徒制模式”培养

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为目标,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总体思路,实行阶段段式育人机制,学生第1-2学年在学校完成文化课程学习任务,掌握专业所需各项基本技能,践行六个对接(学校与企业、基地与车间、专业与产业、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员工、培养培训与终身教育),让学生体验、模仿、尝试、感悟企业文化;第3学年的第一个0.5学期实行现代学徒制试点,让学生真刀真枪践行企业工作和企业文化。

同时,实施企业班组化管理模式,1个师傅带5个左右徒弟,组成学习小组,确保学生切实掌握实习岗位所需的技能。

从2016年9月份开始,各专业的学生按照每20个学生为一组,进入许昌中意电气科技有限公司、森源公司进行为期两周的岗位轮训。

轮训的主要内容都有效体现供配电技术课程项目。

4.课程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通过供配电技术课程的建设,不断提高该课程的功能,增强专业教师队伍的技术水平并提高社会服务意识和责任感。

为区域内的企业,提供技术开发、技术改造和技术攻关等全方位的技术服务,为兄弟院校提供对口支援,不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与技术服务能力,教师每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企业科研课题、产品开发、技术改造、技术攻关等项目任意1项以上;支持中西部职业教育的发展;围绕“一带一路”,进行国际交流,实施多边合作。

拟解决的问题:

提升专业社会服务能力

具体措施:

(1)教师下企业主动提供技术服务

充分利用校中厂及校外实训基地,鼓励教师开展面向企业的新产品、新工艺开发等技术服务,与企业共同研究解决生产中供配电的关键技术问题。

把参与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和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指标。

(2)面向社会提供继续教育服务

充分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教学资源,建立社会服务体系,继续教育服务主要面向中职教师、企业在职职工、和社会人员三类人群。

与合作企业共建专业教学资源库进行项目开发和技术创新工作,提高实训基地运作效率,促进学院与企业的深度融合,提供远程自主学习平台,满足企业一线在职职工的学习需要;结合专业建设,继续开展教师培训工作;面向社会人员提供继续教育服务,满足社会人员自主学习、素质拓展、求职就业等多元需求。

力争到2018年,完成继续教育服务300人次以上,

(3)支持中西部职业教育的发展

与中西部职业院校进行合作与交流,开放教学资源和网络平台,开放公共实训平台,为西部职业院校教师和学生提供支持。

2017年—2018年计划为西部职业院校培训教师和学生100人次。

围绕“一带一路”,进行国际交流,实施多边合作,实现国际交流。

5.课程资源库建设

基于互联网、云平台和大数据技术,借鉴最新职业教育理念,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转变教育资源建设观念,实现由关注教师资源建设向关注学生资源建设;由传统静态资源向微课、慕课为主的视频资源建设,建设共享型专业群教学资源库,服务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全面提升教学效率。

加强供配电技术课程的专业资源库建设,包括:

试题库、案例库、课件库、专业教学素材库、教学录像库等;完善供配电技术的课程标准和课程设计;完成专业群素材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拟解决的问题:

信息化教学

具体措施:

(1)基于校企共享,推进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依托学院建设的“专业教学资源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虚拟实训教学等),提高教学效率,开发电子教学方案、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专业技术规程、试题库、技能鉴定题库;收集录入行业技术标准、规范、规程等。

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教学准备搭建服务平台。

建设期间,以学生为中心,结合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加强供配电技术课程专业教学资源库,包括:

试题库、案例库、课件库、专业教学素材库、教学录像库等。

通过专业教学网站进行发布,从而建成共享型教学软件包,为网络学习、终身学习、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实现校内、校外资源共享。

(2)优质核心课程建设

由供配电技术课程的主将教师牵头,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每年调整一次教学内容,及时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标准的内容,将职业道德、安全意识等纳入课程内容;按照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建立以真实工作任务为导向的实训项目,形成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完善课程标准和课程设计。

(3)基于工作任务,校企开发立体化教材

与企业的技术人员、优秀的专业教师一起开发教材,引入行业职业标准,将企业生产实际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反映到教材中,提高教材的实用性、针对性;组织骨干教师完成特色教材的开发,为特色教材提供素材;与各大出版社保持密切联系,既可以把握高职机电教材市场的动态,也可以与他们合作进行教材开发,以保证特色教材建设的顺利进行;积极借鉴国内外优质教材资源,吸取其精华,进一步优化教材建设体系,丰富教材内容。

建设期内将《供配电技术》建设为体现“项目驱动、安全教学、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特色教材,同时根据专业特点,加大规划教材的建设力度,公开出版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6.课程创新创业内容建设

建立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将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贯穿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在课程中设置创新和创业教育模块。

与海尔大学合作,设计创新创业学习地图,建立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体系。

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包含创客中心、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以及若干科研工作室。

对大学生有发展潜力的项目给予宣传、资金和技术上的强力支持,加快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转化。

强化创新创业实践环节—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每年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培养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科技活动和创造发明,逐步完善以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机器人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为代表的科技创新竞赛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育创新创业校园文化—进行全方位创新创业教育宣传,培育“校园创客”创新创业文化,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分享意识、协作能力、挫折意识和抗压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