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人教版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课时作业10.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35854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3.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总复习人教版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课时作业1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人教版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课时作业1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人教版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课时作业1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人教版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课时作业1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人教版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课时作业1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总复习人教版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课时作业10.docx

《高考历史总复习人教版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课时作业1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总复习人教版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课时作业10.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总复习人教版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课时作业10.docx

高考历史总复习人教版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课时作业10

课时作业10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衡水高三基础调研)美国史学家魏斐德作品《大门口的陌生人》利用“冲突——反应理论”论证了太平天国起义是由西方的冲突引发的,因此断定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根本原因是西方的侵略。

这段叙述(  )

A.材料充分,结论合理

B.材料充分,结论不合理

C.材料不充分,结论合理

D.材料不充分,结论不合理

解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原因有外国侵略加剧(民族矛盾)、清政府加紧搜刮、自然灾害频仍、宗教因素、洪秀全个人因素促成,故此题材料不充分,结论也不合理,故排除A、B、C,所以选D。

答案:

D

2.(2018·北海高三检测)洪仁玕《资政新篇》建议:

“兴各省新闻官。

其官有职无权,性品诚实不阿者。

官职不受众官节制,亦不节制众官,即赏罚亦不准众官褒贬。

专收十八省及万方新闻篇有招牌图记者,以资圣鉴,则奸者股栗存诚,忠者清心可表,于是一念之善,一念之恶,难逃人心公议矣。

”这反映了(  )

A.通过舆论强化对官员的监督

B.允许民间新闻出版的自由

C.开创中国人自办报刊的先河

D.体现分权制衡的民主思想

解析:

据材料“兴各省新闻官……赏罚亦不准众官褒贬。

专收十八省及万方新闻篇有招牌图记者……则奸者股栗存诚,忠者清心可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洪仁玕主张通过舆论强化对官员的监督,故A选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说明舆论监督的作用,不是民间新闻出版的自由,故B选项错误;中国人自办报刊的先河在太平天国之前,故C选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分权制衡的民主思想,故D选项错误。

故选A。

答案:

A

3.(2018·佛山高三调研)1852年,上海租界内的地皮平均每亩售价五十英镑,到1862年,平均每亩售价在一万英镑。

在19世纪60年代最初的几年间,上海租界的地价平均上涨了约十倍以上。

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  )

A.洋务运动推动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B.太平天国运动导致难民大量涌入

C.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D.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解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太平军进军江浙,导致江浙地区难民大量涌入,极大地刺激了租界房地产的发展;人口增多,土地大幅度转让引起地价上涨;故B项正确。

洋务运动推动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但与题干中地价上涨的信息不符,排除A。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C。

题干强调的是上海租界的地价上涨,而不是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答案:

B

4.(2018·本溪高三诊断)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太平天国的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激烈抗争,以追求自己的理想。

但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

这一观点旨在强调(  )

A.太平天国革命纲领具有空想性

B.太平天国未能联合其他反清力量

C.太平天国的失败缘于时代局限

D.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导致革命失败

解析:

由材料“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这表明太平天国的失败缘于时代局限,故选C;材料并没有突出太平天国革命纲领的内容,排除A;材料没有突出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排除D。

答案:

C

5.(2018·周口高三质量评估)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对腐败落后的清政府造成维护自身统治的压力而使其被动地展开对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并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从这一方面来看,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下列各项中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吸收了西方宗教思想

B.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C.《天朝田亩制度》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

D.《资政新篇》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要求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在打击封建统治的基础上推动了近代化,选项B是打击封建统治,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宗教思想不属于近代化,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绝对平均主义也不属于近代化,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故本题选B。

答案:

B

6.(2018·银川高三调研)《太平天国典制通考》中记载:

一方面天朝当局听说来了“洋兄弟”就很高兴,认为是一家人,与作为敌人的清朝“满妖”相反,还表示出一些亲昵言行,如一位天朝官员曾向英使询问:

“听说圣母玛利亚有一美丽的妹妹,你们能否使她嫁给天王?

”另一方面又把他们当作天王的藩属,认为是来称臣朝贡的,要求其行跪拜等为臣之礼。

材料中的情景主要揭示了太平天国领导人(  )

A.对基督教的认同B.主张政教合一

C.希望共建人间天国D.天朝上国的心态

解析:

从材料中的“认为是一家人”和“又把他们当作天王的藩属,认为是来称臣朝贡的,要求其行跪拜等为臣之礼”来看,太平天国领导人是持天朝上国的心态对待与西方的交往。

故答案为D项。

对西方人表现出亲昵是因为“认为是一家人”和“来称臣朝贡的”,不是因为对基督教的认同,排除A项;B、C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答案:

D

7.(2018·日照高三诊断)某学者指出,在“改革与革命的赛跑”中,当改革的路被堵死,革命的爆发也就是时势使然了。

与其说“革命”是下层“激进”的结果,不如说是被上层“顽固”逼迫出来的。

好在革命后,在革命党、立宪派、袁世凯与清廷的四方博弈中,以极少的牺牲达成了和解。

由此可见,该学者认为(  )

A.辛亥革命的爆发纯属偶然

B.清廷改革失策加速革命爆发

C.革命是拯救中国的唯一出路

D.清末“新政”改革毫无成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由“当改革的路被堵死,革命的爆发也就是时势使然了……不如说是被上层‘顽固’逼迫出来的”可知B项符合题意;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可以排除;C项与“改革与革命的赛跑”不符合,错误;D项表述过于绝对化,可以排除。

故答案为B。

答案:

B

8.(2018·攀枝花高三调研)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调集军队南下镇压。

河南一些卜卦的人,见有清兵来问卦,故意说南下不宜,以动揺军心。

一些火车司机故意撞向运送清兵的火车,致使清军无法到达武汉。

这反映出(  )

A.北方具备发动革命的群众基础

B.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清廷失去对地方势力的控制

D.清政府的统治危机空前严重

解析:

材料反映了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墙倒众人推,即材料反映出清政府的统治危机空前严重,选项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民主共和观念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地方势力,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答案:

D

9.(2018·晋中高三摸底)有学者指出:

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

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推翻清朝统治成为社会共识

B.仅凭暴力不能使革命胜利

C.对袁妥协是革命党人正确选择

D.妥协与斗争都是革命方式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说明妥协也是孙中山争取民主共和的斗争方式之一。

故答案为D项。

材料难以说明推翻清朝统治成为社会共识,排除A项;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根据史实,对袁妥协不能说是革命党人正确选择,排除C项。

答案:

D

10.(2018·沈阳高三段考)袁世凯在直隶省的新政中,成效卓著,那时他众望所归,远不像后来那样臭名昭著。

立宪派不信任孙中山并支持袁世凯和列强的挺袁态度使孙中山不让位也很难。

南京临时参议院以17票(全票)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材料说明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是(  )

A.革命派在各种压力下对袁世凯被迫妥协

B.当时形势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的必然结果

C.列强为寻找在华代理人支持袁世凯的结果

D.袁世凯的权术蒙蔽各派政治势力双眼

解析:

根据题干“立宪派不信任孙中山并支持袁世凯”“列强的挺袁”信息可知,立宪派和列强支持袁世凯,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是革命派在各种压力下对袁世凯被迫妥协,A项正确。

题干强调革命派在各种压力下对袁世凯被迫妥协,与形势发展无必然联系,排除B。

C项是对题干片面理解,袁世凯就任大总统是立宪派和列强支持的结果,排除。

袁世凯的权术蒙蔽各派政治势力双眼,与袁世凯就任大总统有关,但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答案:

A

11.(2018·菏泽高三质检)1912年颁布的《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却为后人诟病。

“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

这种评价主要基于《临时约法》(  )

A.强烈的排满色彩B.缺乏明确反帝要求

C.明显的限袁倾向D.最终成为一纸空文

解析:

根据材料“因人设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体现《临时约法》是为限制袁世凯专权而设立的,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强烈的排满色彩和缺乏明确反帝要求,排除A、B;D项最终成为一纸空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所以选C。

答案:

C

12.(2018·泰州高三联考)黄炎培回忆:

“社会风俗人心,从某些部分看来,辛亥革命以后和以前大大改变了,所以卑贱、颓废、放荡行为,有些少了,有些完全消灭了……总之,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

”材料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  )

A.使共和体制取代封建帝制B.使国民体质大幅度提高

C.使民众的思想极大地解放D.使社会风俗彻底地改变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社会风俗人心,从某些部分看来,辛亥革命以后和以前大大改变了”“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可得知作者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使风俗人心变化,民众体格、品格提高,故C项正确。

A说法错误,辛亥革命后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D项不是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排除。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8分,第14题24分,共52分)

13.(2018·河北邢台高三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

然而甚至在最初那些有希望的年代中都有迹象表明,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

——摘编自费正清著《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二:

洪仁玕在1859年发表的《资政新篇》中概括地提出了强化中央集权、采用西方技术以使中国经济和交通现代化以及发展与西方列强友好关系的政策。

洪仁玕所提出的开设现代银行、颁发专利权、建造铁路和轮船以及发展采矿业等建议表明,他对西方力量所在的若干因素抱着全心全意的、虽然认识很不全面的赞赏态度。

这些建议是太平天国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转变。

——罗尔纲《太平天国史纲》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太平天国是怎样进行“社会革命”的。

(10分)

(2)为什么说《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转变”?

分析这种转变未能成功的原因。

(12分)

(3)从时代发展的角度看,材料一到材料二的转变说明了什么?

(6分)

解析:

(1)问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从经济方面的变革回答。

《天朝田亩制度》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它对贫苦农民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反封建的积极性。

(2)问根据《资政新篇》的内容可知,其经济主张是发展资本主义,这和《天朝田亩制度》维护小农经济的政策相对立;“转变未能成功”应从社会环境、阶级基础等方面回答。

从理论上看,它没有涉及农民最迫切的土地问题,不是农民斗争实践的产物;从实践上看,因当时紧张严峻的军事环境和缺乏广泛的社会支持而落空,没有认清列强的侵略本质,因此缺乏实践的社会、经济和阶级基础。

第(3)问可从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角度回答。

《资政新篇》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一个改造封建社会、救国救民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答案:

(1)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实行国库(圣库)制度,平均分配产品。

(2)原因:

《资政新编》提出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近代工业和各项事业。

未能成功的原因:

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战争环境紧张;得不到广大农民的支持。

(3)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

14.(2018·洛阳高三诊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寻访历史事件当事人,从中获得历史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

20世纪60年代,某大学历史系学生确定了“评价辛亥革命历史地位”的研究专题,为了广泛收集资料,搞好这个专题研究,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拟定了一份寻访辛亥革命当事人的调查提问提纲,以下是这份调查提问提纲的内容:

①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建立中华民国的活动。

②武昌起义后西方帝国主义破坏辛亥革命的罪行。

③武昌起义后清政府对抗革命坚持反动统治的罪行。

④武昌起义后各地旧官僚、立宪派混入革命队伍破坏革命的活动。

⑤南北议和革命党人对袁世凯妥协退让,导致袁世凯窃权的经过。

⑥袁世凯独裁卖国、镇压革命的罪行。

⑦南京临时政府奖励、保护工商业的政策,民国成立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史实。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调查提问提纲的内容进行探讨。

(说明:

可以就调查提问提纲的内容提出修改、补充或更正,也可以否定提纲内容提出另外不同的寻访调查方式。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24分)

解析:

研究专题是“评价辛亥革命历史地位”,受20世纪60年代中国国内“左”倾思想的影响,而材料只提到辛亥革命对中国经济工业化的推动,而过多地强调了帝国主义国家、旧官僚、立宪派、袁世凯等对辛亥革命的破坏,偏离了主题。

因此可以从辛亥革命推动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思想观念近代化、社会习俗近代化,以及肯定革命派的妥协对加速民主革命进程的积极作用等方面增加提问内容。

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示例一)应增加辛亥革命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的提问内容。

理由:

提纲的内容受20世纪60年代“左”倾思想的影响,片面地以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史观评价辛亥革命,主要强调革命的局限性和失败的结局,对革命推动历史进步的功绩认识不足。

应当摆脱“左”倾思想的束缚,以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面客观地评价辛亥革命,充分肯定其历史功绩。

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其《临时约法》规定了公民的言论、结社等民主自由权利。

(示例二)应增加辛亥革命推动思想观念近代化的提问内容。

理由:

提纲的内容受20世纪60年代“左”倾思想的影响,片面地以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史观评价辛亥革命,主要强调革命的局限性和失败的结局,对革命推动历史进步的功绩认识不足。

应当摆脱“左”倾思想的束缚,以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面客观地评价辛亥革命,充分肯定其历史功绩。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因此,民国成立后袁世凯、溥仪的两次复辟帝制均遭到人民的反对而迅速失败。

(示例三)应增加辛亥革命推动社会习俗近代化的提问内容。

理由:

提纲的内容受20世纪60年代“左”倾思想的影响,片面地以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史观评价辛亥革命,主要强调革命的局限性和失败的结局,对革命推动历史进步的功绩认识不足。

应当摆脱“左”倾思想的束缚,以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面客观地评价辛亥革命,充分肯定其历史功绩。

辛亥革命后,在民国政府的倡导下,社会习俗日益近代化。

如男子剪辫子、中山装、旗袍流行,实行公元纪年等。

(示例四)提纲中“革命党人对袁世凯妥协退让,导致袁世凯窃权”的认识不当。

应改为“革命党人对袁世凯必要的妥协退让,为革命尽快结束帝制取得胜利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理由:

提纲的内容受20世纪60年代“左”倾思想的影响,把革命派必要的妥协退让视为软弱和丧失原则,实际上是否定历史发展的过渡性、渐进性,是不可取的。

南北议和时革命党人在军事上与北方相比处于劣势,不做必要的妥协退让,依靠武力对抗很难推翻帝制实现共和的理想。

革命党人对袁世凯必要的妥协退让实现了由帝制走向共和的平稳过渡,减少了武装对抗带来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应给予肯定。

(示例五)改变事前拟定提纲的调查方式,让被调查的当事人自由畅谈革命中的亲身经历。

理由:

事前拟定提纲限制了被调查人的叙事范围,不利于获得辛亥革命完整的准确的资料,不利于对辛亥革命全面正确地评价。

材料中的提纲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左”倾思想、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史观影响,过分强调革命的局限性和失败的结局,对革命的历史功绩认识不足,会导致对革命的评价的片面性。

我们应当通过调查尽可能占有广泛的历史资料,以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为指导,对占有历史资料进行认真的分析,全面客观地认识评价辛亥革命。

(其他观点建议,只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均可给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