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护论文高速公路养护管理论文.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23443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0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养护论文高速公路养护管理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养护论文高速公路养护管理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养护论文高速公路养护管理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养护论文高速公路养护管理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养护论文高速公路养护管理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养护论文高速公路养护管理论文.doc

《养护论文高速公路养护管理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养护论文高速公路养护管理论文.doc(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养护论文高速公路养护管理论文.doc

摘要

目前,我国高速公路的沥青混凝土路面最常见的早期病害现象有:

裂缝、水破坏、松散、泛油、早期车辙等,这些病害基本上也是公路工程质量的通病,但对大广高速周口段出现最严重的是裂缝、水破坏、松散等,对此公路的正常使用形成了严重的威胁,对公路养护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

文章着重介绍了沥青路面中常见的一些病害,重点阐述了沥青路面产生病害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预防病害出现的相应措施,可供对沥青路面的设计和施工人员参考。

    随着我国道路建设的迅速发展,沥青路面的施工得到了普遍推广应用。

沥青路面具有表面平整,坚实、无接缝、施工工期短和养护简便等优点,使行车噪声低、平稳和舒适。

但随着交通量的增长和重载超载车辆的增多,加上由于受到温度和湿度的变化以及冰冻作用、设计、施工、采用材料和养护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多种沥青路面病害,如结构性破坏裂缝、沥青路面的裂缝、松散及水损害等等。

根据长期对我区沥青路面的实际情况调查,谈谈沥青路面中常见的病害与出现的原因、预防措施、经济适用和养护方法。

【关键词】高速公路:

沥青路面;病害;水破坏:

松散:

车撤:

预防:

经济适用:

养护措施

1大广高速简介

1.1大广高速路线总简介

大广高速公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高速公路“7918工程”规划网中从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大庆市至中国南方广东省广州市的一条高速公路。

大广高速,为《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纵向的第五条线。

大广高速公路系南北纵向线,自北至南经过的主要城市有:

大庆——松原——双辽——通辽——赤峰——承德——北京——固安——霸州——任丘—衡水—邢台—邯郸——濮阳——开封——周口——麻城——黄石——吉安——泰和——赣州——龙南——全南——连平——新丰——广州。

全长3550公里。

大广高速公路河南段起自豫冀两省交界处,止于豫鄂两省交界地,河南段全长558.7公里,全程双向六车道,从南到北分别由大广高速公路新县段,光山段,息县段、息县光山段,平舆至正阳段,周口段,开封至通许段,开封黄河公路特大桥,新乡段,安阳段,濮阳段组成。

经过濮阳、新乡、开封、周口、驻马店、信阳等6市18县 大广高速公路是连接东北、华北、华中与华南的交通大动脉,也是京、港、澳高速公路的重要的辅助通道,对改善路网布局将起到重要作用。

大广高速公路的南北贯通对于加强东北、华北地区与南方省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快河北省实施“一线两厢”区域经济发展的步伐将起重要的推动作用。

对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及产业调整、自然资源开发、特色产业升级都具有重大意义。

广高速公路是国家高速公路规划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起自黑龙江省大庆市,沿线经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北京、河北、河南、湖北、江西、广东等9省(市、自治区),全长3550公里。

大广高速公路河南境起自豫冀两省交界处,止于豫鄂两省交界地,沿线途经濮阳、安阳、新乡、开封、周口、驻马店、信阳等7市所管辖地区,全长558.7公里。

出口从北往南依次为:

南乐、清丰、濮阳、濮阳南、滑县、滑县南、长垣、封丘、开封北、开封南、通许东、扶沟、西华、周口北、周口东、项城西、光山。

1.2大广高速公路周口段简介

大广高速公路周口段分扶沟至西华、西华至周口和周口至贾岭三个建设项目,起点位于周口市扶沟县大杨庄西北开封市通许县境内,终点位于贾岭乡扈庄西南,与平舆至正阳高速公路相接,路线共长14079km。

全线路基填筑土方200576万m,挖方8425万m,路面3873051km;共设大桥180586m/6座,桥19654m/35座,分离式立交桥278908m/36座,通道桥91672m/18座,天桥25座,通道695655m/214道,涵洞316287m/96道。

全线设互通式立交8处(其中一处预留),2处为枢纽互通式立交;设服务区3处,停车区2处,养护工区3处,监控分中心1处,收费站5处。

1.3设计标准

该段按照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进行设计,其主要技术标准如下:

周口段计算行车速度:

120km/h

路基宽度:

28.5米

大中桥荷载:

汽超-20,挂-120

小桥涵荷载:

汽-20,挂-120

路线全长140.79km,共设平曲线51个,平曲线占路线长度的67.83,平曲线半径采用值一般不小于5500,不设超高。

当地形受到限制时,采用适应地形等自然条件的曲线半径和与之协调的缓和曲线。

最小平曲线半径为3000m,最大平曲线半径为1000。

纵断面设计根据地形、地物情况,共设变坡点238个,最大纵坡为1.56,最小坡长400m,平均每公里纵坡变更次数1.69,最小竖曲线半径:

凸形为20000m。

1.4路面

上面层:

4cm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中面层:

6cm中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20C);下面层:

8cm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25C);基层:

36cm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

16cm低剂量水泥稳定碎石。

1.5充分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选择安全、经济适用的工程方案

路线布设应尽量避开不良地质区域;防护工程根据沿线水文情况,工程地质条件及筑路材料来源,选用经济合理而又美观实用的工程措施;路面设计结合沿线地形、土质、水文、气候等自然件,进行路面综合设计,并遵循因地制宜、合理选材、方便施工、利于养护的原则,使设计达到技先进、经济合式根据本地区的自然条件、材料来源、地质情况、施工特点和使用要求进行设计,同时注意桥型美观,与周围理、安全适用的标准景观协调。

通道、涵洞设计按就地取材原则选择形式。

1.6沿线自然地理特征

1.6.1地理概况

项目位于周口境内,所经地段为黄河冲积平原颖河冲积、沙河泛流沼泽平原及洪河冲、湖积平原,组成岩性为浅黄、褐黄色亚粘土、亚砂土、粉土。

地势由北西向东南倾斜,组成冲湖积平原的岩性主要为全新统及上更新统的灰黑色粘性土,局部夹有砂姜。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

1.6.2气象

大广高速公路跨越中国大陆两大气候区,大致以淮河为界,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区,南部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7℃~15.4℃,绝对最低气温-16.7℃,绝对最高气温40.1℃,平均年降水量1005~1134mm,集中在5、7、8、9四个月。

去年无霜期212~227天。

本区年平均降水量为567.9~716.1毫米,在年内降水量分布不均,夏季6、8、9三个月降水多而集中,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3.1~68%。

年际变化相当不均,历史最大降水量为1342.6毫米,最少降水量为298.8毫米。

1.6.3地质

该路区地质情况良好,基本上没有特殊地层,华岩状况也很好。

1.6.4地震

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路线区烈度特别小。

1.6.5筑路材料

这段高速公路日常养护工程所需材料基本上有当地市县购买。

水泥可由上街水泥厂和确山水泥厂购买。

生石灰由确山县独山石料场采购;各等次的石料从独山和南湾两石料场购买;

1.6.5主要工程数量

路面保洁273840m2,桥涵维修7488米,护栏维修517000米,中分带绿化268000m2。

2高速公路病害及其预防

2.1 公路路面害现象

常见的公路路面病害有以下几种,下面就不同种类分别进行分析处理:

(1)沥青路面横向裂缝。

(2)沥青路面出现拥包。

(3)沥青路面出现车辙、平整度衰减。

(4)沥青路面脱落、推移、

(5)路面沉陷、

(6)沥青路面早期破坏

2.1.1 关于路面横向裂缝问题

公路路面横向裂缝在公路建设与养护中是经常见到的,大都属于基层反射裂缝,一般缝距在20~50米不等。

严重者在10米左右。

从事公路建设与养护的工程技术人员曾从多个方面,多种情况进行分析补救,情况虽有所好转,但至今仍没有完全杜绝。

究其原因,它与工程建设中所使用的材料(包括土质、粒料、水分)、养护条件、气候(空气的潮湿程度)等诸因素有很大关系。

因此,如何杜绝裂缝或将裂缝减少到最低限度,是广大公路工程技术人员努力的方向。

造成路面裂缝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2.1.1.1 施工用土质塑性指数高

施工用土质塑性指数一般在20~30之间。

尤其是一级公路以下的公路工程,由于工程造价问题,公路施工用土只能在两侧就地取用,虽然工程技术人员在施工中考虑了这一问题,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一般公路工程施工季节3~10月之间进行,其中很长一段时间在炎热的夏季,基层或底基层施工成型后,由于天气原因,水分流失过快,强度迅速提高,加之施工用土塑指过大,造成基层裂缝反射至面层。

2.1.1.2 施工中各工序衔接过紧

由于工期所限,施工进度较快,在路面基层施工中,尤其是路基与灰土之间,灰土与灰土之间,一般在底层工序施工完后即刻封盖,进行下一工序的施工,水分没有充分流失,灰土没有达到足够的强度,致使再经过一段时间(竣工后),达到了足够的强度,加之其他原因造成灰土开裂,反射至面层。

2.1.1.3 二灰碎石细粒料偏多,其混合料塑指超限

作为基层的二灰碎石,其混合料塑指过大,含泥量超限,所用材料超出级配范围,细粒料偏多,成型后含水量大,加之气候原因,水分流失过快,强度增长迅速,也是造成裂缝的原因之一。

2.1.1.4 机理分析

半刚性基层材料的缩裂分为因温度变化而造成的温缩与因含水量变化而造成的干缩两种。

水是影响此类材料温缩的最主要因素,特别是在非饱水状态时影响较大,实验表明,当温度在T=0~-10℃时,在最佳含水量附近总出现最大的温缩系数。

干缩的基本原理是由于水的蒸发而发生的毛细管作用,吸附作用及分子间的作用和材料矿物品体或凝胶体间水的作用,碳化收缩作用等而引起的整体宏观体积变化。

集料龄期增加,强度提高可是干缩降低,可见初期养生不良或含水量太大必将导致很大干缩,特别是二灰碎石7天后干缩才趋于稳定。

2.1.2 路面拥包

沥青面层粒料级配不合理,粒料偏细;油石比过大;沥青含蜡量高;沥青软化点低;沥青混合料稳定度差等,造成拥包。

2.1.3 路面车辙、平整度衰减

面层基层压实度不够;渠化交通,粒料级配不合理后形成二次密实造成车辙、平整度衰减。

2.1.4 路面脱落、推移

面层沥青沥青含蜡量高,路面施工离析透水、路面表面内部排水不畅积水、路边缘石阻水行成积水槽造成冻胀;基层面层温差变化不一致,造成脱落。

面层沥青粘滞度差,基层表面强度不足与面层粘接力不够,造成沥青面层与基层脱节,进而产生推移。

2.1.5 路面沉陷

路基填筑不合理,压实度不够;地基承载力达不到要求,造成沉降不均匀行成沉陷。

2.1.6 路面早期破坏

设计时对远景交通考虑不周;超重车辆超限行驶;施工不均衡性,造成路面早期破坏。

2.2 处理或预防措施

2.2.1 路面的横向裂缝问题

2.2.1.1 改变底基层施工用土的塑性指数

(1)在工程造价允许的条件下,更换施工用土,选用符合施工规范要求的土质用于施工:

在施工用土中掺加其他原料,以达到降低土的塑性指数符合施工规范要求的目的。

2.2.1.2 合理安排工序衔接

确保各结构层的养护时间及符合要求的养护条件,一般情况下养护时间不小于7天,塑指较大的路段养护时间不小于15天,让其在合理的养护条件下达到足够的强度,然后再进行下一工序的施工,减少反射裂缝。

此种方法经施工验证是可行的,效果非常明显。

2.2.1.3 改变基层的粒料结构

为了解决好二灰碎石基层的裂缝问题,工程技术人员曾进行了多方面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