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阳文登威海工业新区考察报告修改稿.docx
《海阳文登威海工业新区考察报告修改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阳文登威海工业新区考察报告修改稿.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海阳文登威海工业新区考察报告修改稿
解放思想开放创新跨越发展
始终是落后地区赶超先进的必由之路
——赴海阳市、文登市、威海工业新区
学习考察报告
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党政考察团
(2011年11月)
为深入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省委九届十二次全委会、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委会全体会议精神、全市推动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跨越发展大会的精神,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加快实施“十二五”规划和蓝色经济区国家战略,推动我区在新一轮国家级开发区转型发展中抢占先机、跨越发展,为建设海洋特色新兴城市做出更大贡献,10月26日至28日,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毛继春,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吴军率我区党政考察团40多人,先后赴海阳市、文登市、威海工业新区进行了学习考察。
学习考察团实地考察了三地的蓝色产业发展、大项目建设、城市规划建设,学习了三地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加速转型升级、推动跨越发展的经验,看到的是他们大手笔规划、大气魄开发、大规模投入、大力度招商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听到的是他们抢抓机遇、敢于突破、敢为人先、跨越发展的奋进之音,感受到的是广大干部群众敢于担责、奋勇争先、大干快上、狠抓落实的饱满精神状态和强烈的发展欲望。
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在考察中也对三地推进跨越发展中一些深层次东西进行了思考,最强烈的感悟就是:
解放思想,抢占先机,开放创新,跨越发展,始终是落后地区特别是刚刚起步地区奋勇赶超的必由之路。
一、三地跨越发展的背景和特点
我们这次考察的三个地方均是县级市市(区),选择他们为考察对象,主要是早在半岛蓝色经济区国家战略确立前,在2007年前后,就敏锐把握海洋经济崛起大势和机遇,用“蓝色”视角重新审视城市发展的未来路径,把涉足和经营海洋作为是破解发展难题、捕捉发展先机的最佳选择,开始对自身长远发展进行战略考量和超前谋划,并立即决策,加速实施。
海阳市转身向海,瞄准了230公里海岸线,致力发展蓝色经济,并成功申办了2012年亚沙会,这是我国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由县级市举办的洲级运动会,以此为契机拉开了亚沙城大开发的序幕;文登市为拓展新的承接区域和发展空间,依然从北部建成区“剑指”南海156公里黄金海岸线,启动了南海新区建设;威海市为把市区的工业企业转移出来,让出宝贵的海岸带资源用于发展蓝色产业,同时为便于承接威海市区和文登海洋资源优势,在一片山区丘陵地带开发建设了威海工业新区建设,照样走出一条海陆联动、产业集聚的腾飞新路。
在1月4日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后,山东省和烟台、威海市相继召开蓝色经济区建设推进大会,制定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出台蓝色经济区建设实施意见,制定蓝色经济扶持政策……伴随着一系列以“蓝色”为主题的决策部署密集推出,亚沙城、南海新区、威海工业新区更是蓝潮涌动,激情飞扬,奏响了雄浑壮美的蓝色乐章。
特别是由于他们超前谋划、先行一步,通过四年的开发建设,各个新区积累丰富开发经验和优势资源,并逐渐成为功能齐备、优势凸显、产业已成气候、海洋新城形成规模的蓝色经济增长极,利用蓝色政策的条件更加完备和资本运作更加娴熟,承接产业转移和投资的优势更加明显,跨越发展的势头更加强劲,均成长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版图上闪亮夺目的板块之一,成为全省投资热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跨越发展,赢在耕耘海洋,赢在超前谋划,赢在抢占先机!
(一)海阳市:
“转身”向海,拥海发展,抢得先机。
海阳市居青岛、烟台、威海三个城市之间的中心地域,人口69万,面积1886.7平方公里,拥有烟台市最长海岸线,长达230公里。
但是,长期以来,海阳经济发展一直沿着204国道、蓝烟铁路两侧进行布局,重心也放在了发展北部陆域经济上,单一的经济布局让其成为烟台经济发展中的沉默一极。
2007年起,海阳市就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转身向海”思路,开始把“海洋经济”纳入了“四大经济工作重点”,在海阳市的南部规划了一条带有明显“蓝色性格”的经济带,自东向西初步形成核电装备制造工业园区、省级开发区、省级旅游度假区,以及亚沙文体休闲区、丁字湾新城区等多个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区域板块,并形成“一核、一岛、两区、两组团”的丁字湾开发空间布局。
特别是依托亚沙会独有资源,加快推进亚沙城建设,聚力发展沙滩运动、沙滩文化、海上运动、海洋文化和滨海旅游业,聚集起星级酒店、度假商住、休闲观光三大特色项目集群,擦亮“沙滩运动休闲之城”的城市品牌。
今年以来,海阳市开工建设5000万元的项目80个,总投资290亿元,其中46个项目投资过亿元。
签约大项目34个,总投资800多亿元。
(二)文登市和南海新区:
大手笔规划建设,高品位开发驱动。
文登是威海市下属的县级城市,面积1645平方公里。
文登虽然是县级市,但该市南海新区是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重点发展的三个海洋经济新区之一。
早在2006年9月6日,文登市委、市政府在敏锐把握海洋经济崛起大势的基础上,出台《关于加快南部沿海经济发展的意见》,确立了开发建设南海新区,向蓝色海洋要发展、要空间、要未来的战略构想,启动了南海新区的开发建设,走上了海陆联动、产业集聚的腾飞之路。
文登赋予南海新区160平方公里广阔区域以新的内涵——滨海度假胜地、蓝色产业新城,高点规划旅游度假区、临港产业区,实现两区联动、产业互补、协调发展。
作为南海新区的强力引擎,远期规划30万吨的南海新港正在加快建设,两个万吨级泊位10月即可投入使用。
这一定位蕴含着文登人的开放视野:
要把有海城市变为港口城市,让沿海从空间“尽头”变为经济“前沿”,让“蓝色”成为经济的主色调,把南海新区建成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副中心城区。
已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40多亿元,区内“五纵四横”骨干路网基本完成,水、电、暖、气、通讯等配套完善,学校、医院相继投入使用。
有82个投资过亿元的项目落地开工,省外投资企业项目占到60%,高新技术、新能源项目达到72%,5家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进驻。
(三)威海工业新区:
发展“四新一海一高”,构建蓝色产业之城。
威海工业新区于2006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并报国务院备案,规划面积292平方公里。
威海市设立新区的动因:
一是从工业发展的角度看,必须集中建设一处高水平的产业园区,以加快重化工业的发展速度,彻底解决威海市工业“群山无峰”的问题;二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威海市建设“三大基地”,需要把市区的工业企业转移出来,让出宝贵的海岸带资源,工业新区就是这些企业的承接平台;三是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威海市工业新区地处威海与文登之间,有利于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加快一体化“大威海”的建设进程;四是从科学且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此地农耕地相对较少,多为山坡地、杂地,地价相对便宜,人口相对稀少,征地相对比较容易,而交通又十分便利,比较适合建设工业园区。
力争经过10年的开发建设,把新区建成山东半岛区域规划面积最大、规划建设标准最高、最具发展潜力、拥有30万人口的新型城区。
目前,已形成碳纤维材料产业园、汽车配套产业园、船舶配套产业园、机电工具产业园等一批特色园区,以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新信息、海洋科技开发、高端装备制造为主的“四新一海一高”产业格局逐渐形成。
去年新区综合经济实力全省140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中位居第二位。
二、三地跨越发展的经验做法
所考察两市一区的科学发展、跨越崛起,除得益于自身的特殊的区位优势外,最根本的是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和解放,最关键的是都走出了一条既符合客观规律,又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发展之路。
以此为基础,他们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审视自己,以更加积极的能力抢抓机遇,以更加有效地举措推动科学发展,很多前瞻性的思考和探索,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是坚持解放思想,以大思路、大规划谋划大发展。
三地都坚持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明晰思路作为实现跨越发展的动力,以战略眼光超前谋划发展,以崭新的理念引领发展,以国际化现代化的意识推动发展。
在发展模式上,三地都抓住蓝色机遇,转身向海,跳出老城建新城,跳出老区建新区,向沿海要发展空间,形成了改革开放带动、科技创新引领、蓝色产业支撑、服务能力提升、发展环境保障的发展模式。
海阳市以筹备“亚沙会”为契机推进亚沙城和丁字湾海洋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建设,极大地拓展了蓝色产业和城市发展空间。
亚沙城已有总投资230亿元的君子连理岛、国际帆船俱乐部等20个滨海项目开发;丁字湾旅游区现已吸纳港资近300亿元人民币,其中包括香港新鸿基集团投资30亿美元、香港保利达集团计划投资70亿元在内的多个大型过亿元项目。
文登市顺应蓝色战略,着力打造两大板块三大功能区”:
建设以南海新区为主体的蓝色经济先行区,以经济开发区为主体的高端产业示范区和以城市文化商务区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构建城区和南海两大板块相呼应、产业向三大功能区集中的发展格局。
威海市为构建大威海,拓展城市空间,开发建设了工业新区,使城市空间增加了300平方公里,也使这一区域迅速成为全市的蓝色产业新城。
在发展规划上,三地都本着“规划就是生产力”的理念,在正确认识市情区情、准确把握发展规趋势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了高标准、大手笔、前瞻性的规划设计。
海阳市以打造临海临港高端产业先行区、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和全国海洋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旅游休闲度假区位目标,确定了“一带三区五大板块”的发展布局,加快建设南部沿海的高端产业聚集带,依托海阳核电站打造全省首个核电装备制造工业园区,依托亚沙会打造沙滩运动休闲之城,依托海即跨海大桥打造丁字湾海洋文化旅游区,着力突破核电装备制造、涉海临港、旅游度假、中央商务、海洋文化科技五大板块,以超前的眼光和大手笔气势搭起了宏大的框架和平台;积极争取申办2012年亚洲沙滩运动会,开创了县级城市举办洲际赛事的先河。
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重点建设的三个海洋经济新区之一的南海新区,以境内昌阳河为界,昌阳河以东为临港产业区,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先进机械装备、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形成蓝色经济集聚发展的格局;昌阳河以西为旅游度假区,重点发展休闲度假、生态养生、服务外包、科创培训等新兴服务业,做到“两区联动、产业互补、协调发展”,为深化对日韩合作、发展蓝色产业创造了良好条件。
威海工业新区提出了以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新信息、海洋科技开发、高端装备制造为主的“四新一海一高”的产业布局,规划了碳纤维材料产业园、汽车配套产业园、船舶配套产业园、机电工具产业园和新加坡工业园、日本工业园、台湾工业园、浙江产业园、内蒙古工业园等特色园区,为构建蓝色产业支撑奠定了基础。
二是坚持改革开放,以大创新、大突破推动大跨越。
面对发展遇到的资金等瓶颈制约,三地的干部都把思想解放落脚到开放创新,先行先试、敢闯敢冒,敢于突破上,激发了跨越发展的活力。
文登南海新区建区伊始,规划控制面积160平方公里,规划建设面积90平方公里,集约用海面积120平方公里,仅靠政府财政投入基本是无法实现的。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他们创新工作思路,实施了“四步走”的战略:
第一步,政府通过财政、土地使用权置换等方式筹集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提升土地价值,使土地转让收入由初期的5万元/亩提高到100万元/亩,房地产价格由均价3000元/平方米,上升到5000元/平方米;第二步,在洽谈商住项目时,把地产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捆绑在一起,让房地产商承担部分基础设施建设,以此弥补启动资金的不足;第三步,以土地出让收益和房地产税收入,积累前期开发资金,用于启动临港产业区设施建设、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兑现,建设用地熟地仅以每亩5万元左右的价格出让,比基础配套所支出的成本还要低3–4万元;第四步,以临港产业区形成生产能力的企业税收,形成长远的收入来源,用来偿付先期欠付补偿、工程款、银行贷款等。
具体工作中,他们一次拿出20多平方公里土地(每亩5万元)给予中国卓达集团,由该集团以建设城市综合体的方式,进行区内道路、住宅、商业等基础设施建设。
在投融资方面,南海新区建立了分类实施、互利双赢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机制,根据基础设施的不同情况,按照市场化运作,采取不同的投融资办法:
对能实施特许经营的项目,用放开特许经营权和部分土地使用权的办法,置换项目企业来园区投资,如,威海绿能集团供暖项目就是建成后按照合同价格向用户收取供暖费;对用于服务企业的基础设施项目,采用BOT的方式融资建设,如,重庆康达公司5万吨污水处理厂、南海新港都是这一类型;对于管网、路网等公用设施的建设,采用BT的办法,由企业一次性投资,与管委会签订投资回报率或资金利用率,分3–4年由管委会向企业回购;对公共服务设施,由市里成立城市资产运营公司,于今年2月发行11亿元企业债券,用于南海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南海实验学校、南海医院等都是这样建成的。
经过这一系列举措,该区累计完成投资50亿元,基础设施配套迅速得到了完善,路、水、电、暖、通讯、排污等“十通一平”基本到位,以超前的眼光和大手笔气势初步搭建起了宏大的框架和平台,具备了承接产业大项目的良好条件。
海阳市、威海工业新区也都在金融、土地、行政、科技、公共服务、循环经济等方面构建起符合本地实际、适应发展要求、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
三是坚持项目带动,以大项目、大企业聚集大产业。
产业是区域发展的灵魂,而推进大项目则是产业突破的关键所在。
一个没有大项目建设、大产业支撑的城市是没有生命力的。
三地经济园区建设突飞猛进,实力不断增强,吸引了一大批大项目、好项目和能够强力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龙头项目,形成了聚合效应,在承接产业转移、膨胀骨干企业中发挥了重要的载体和平台作用。
海阳市把高水平的重大项目建设作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最直接、最现实、最有效的路径选择,连续三年不间断实施“大项目拉动”战略,按照“三个一批”(投产达标一批、开工建设一批、储备报批一批)的要求,坚持不懈地通过抓大项目、好项目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做大经济总量。
去年,海阳市开工建设总投资2000万元以上项目116个、总投资322.4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开复工投资2000万元以上项目111个、总投资436亿元,其中过亿元项目84个、过5亿元项目24个、过10亿元项目8个。
文登南海新区的支撑点放在以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为主导的临港产业、海洋产业和医药产业,投资8亿美元的韩国现代重工、投资38亿元的南海医药园、投资40亿港币的全钢子午胎、投资5亿美元的现代重工等企业,都按照打造成百亿企业的思路,集聚发展配套企业,形成风机叶片、电机、齿轮箱等系列配套园区,做到“建一个项目,带一个产业,成一个集群”,目前已引进过亿元项目90多个,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上市公司15家,形成了蓝色产业蓬勃发展良好势头,被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确定为先进技术装备园区,被省批准为山东省机械装备和零部件制造基地、山东省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加工产业园。
威海工业新区按照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的总体要求,集中引进新、优、高、精大型产业项目,四新一海一高产业迅速聚集膨胀,五年累计引进过亿元项目160多个、总投资近千亿元,成为威海吸引外来投资的密集区和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主阵地。
今年以来,该区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了50%以上的高速增长。
四是坚持投资拉动,以大投入、大开发实现大变化。
环境是一个区域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总和,是区域综合实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具体体现。
三地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良好的投资环境起到了招商、引商、安商、富商的作用。
2010年,海阳市、文登市、威海工业新区分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9.8亿元、469.8亿元、亿元,增长23.7%、86.5%、%;今年前三季度达到198.6亿元、亿元、亿元,增长23.6%、%、%。
海阳市依托南部沿海经济带实施膨胀式发展战略,沿海一线布局核电产业区、亚沙会比赛区、旅游度假区三大板块,230公里的海岸线得到了充分开发,今年以来,新兴产业投产、在建过亿元项目53个、总投资390多亿元,新兴产业财税贡献占比接近60%;正在推进的核电装备制造工业园区,总投资1000亿元,整个项目计划建设8台125万千瓦机组,总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为对接青岛,自主投资5亿多元修建与即墨之间的跨海大桥,今年即可完工,发展气魄可见一斑;以举办亚沙会为契机,大力招引和扶持房地产业发展,加快城市新区建设,鉴湖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宝龙城、帆船帆板比赛区、河清岛体育场、连理岛等一批集滨海旅游、文化展示于一体的项目已启用或即将建成,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形象、促进了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文登南海新区按照“南海发展、基础先行”的原则,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三年投入40多亿元,按现代城市标准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新建了“五纵四横”的骨干路网,33公里的圣海路已建成,37公里的疏港铁路已启动;正在推进南海新港一期万吨级码头和二期两个5万吨级泊位,这些都为蓝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目前,该区已被列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九大核心区,成为山东省乃至全国投资热度最高、发展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五是坚持夯实基础,以大服务保障大发展。
考察中,接触到的干部群众,都有一种强烈的发展意识、服务意识、事业心和责任感,有一种永不满足、永不懈怠、永不停步的进取精神,有一股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韧劲,不图虚名、注重实效,说算定干、立说立行的工作作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都善于从全国全省的发展中寻找自身定位,敢于同一流水平比高低,互相比着干、赛着上,想大的、干大的,只争朝夕、加快发展蔚成风气。
在海阳市,总投资1000亿元的核电项目前后经过20多年的努力,多任领导的争取,才最终确定下来,总投资12亿元的中集来福士海工项目已落户;鉴湖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已启用,亚沙城、宝龙城、河清岛体育场、连理岛等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在文登市,为服务全市重点工程和大项目,建立了分工明确、相互衔接、强化督导的工作推进机制,成立了“大项目审批代理服务中心”,开通了基本建设、工商企业注册、外商投资审批三条行政审批直通车,审批时限压缩了66%以上,促进了项目快速安家落户;实行“一对一”全程服务、贴心服务,由专职人员提供全程、包揽式、免费代理服务,确保一个项目一名负责人、一套人马,营造了低成本、高效率、零障碍的一流投资发展环境,促进了项目的快落地、快建设、快投产。
如,总投资8亿元的威力先进环保设备项目仅用1个月时间,就完成了设计、立项、环评等审批手续;成立了“服务卓达集团办公室”,办理该集团采石项目时,70天的事7天结,保证了卓达香水海新城、中国先进技术装备园区、卓达30万吨张家埠大港等顺利建设;受理南海机械装备城项目,通过召开联席会议,3天时间办妥7个新进项目的审批手续。
同时,三地抓工作落实的力度都非常大,都有一套规范完善、行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对干部的评价由过去的经验式、印象式、定性式向定量化、科学化转变,并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年终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内在动力,营造了浓厚的干事创业的氛围。
正是有这种锲而不舍谋发展、千方百计优服务的精神,才使三地更善于发现和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先人一步,率先发展。
三、对日照开发区跨越发展的启示
海阳、文登、威海工业新区的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大变化给我们带来很大的震撼和冲击。
大家深刻感受到,在国家转方式调结构和新一轮区域布局调整的大形势下,在政策普惠和趋同的新形势下,哪个地区能够不断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发挥优势,敢想敢干,先行先试,就能率先突破瓶颈制约,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大家清醒认识到,尽管日照开发区建区以来经济社会始终保持健康较快发展态势,并于去年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但与市委、市政府的更高要求和先进开发区的发展态势相比,特别是对照国家级开发区发展的内涵和标准,经济总量小、综合竞争力不强、城市建设水平低的现状没有根本改变,必须凝神聚力推动开发区跨越发展,这也是开发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主线和主题。
大家普遍认识到,新一届党工委、管委会确定的“坚持一个主题、打造三个亮点、突破一条主线,进而打造国家级一流开发区”总体工作思路和目标任务,对“四大区域”规划的战略调整,通过一个阶段实践特别是到外地学习考察,这是体现开放创新、转型升级、跨越发展内涵和开发区实际的大思路、大目标和大规划,现在尤为关键的是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强抓蓝色机遇,自觉把认识转化为共识,把压力转化为动力,把蓝图转化为行动,凝心聚力,埋头苦干,大干快上,推动开发区大开发、大开放,进而实现大发展、大跨越。
(一)深入解放思想,践行“三个敢于”,是推进跨越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新起点推进新跨越,必须以更高的要求、更深的层次、更宽的领域推动新一轮解放思想和思想观念。
特别是开发区本身就是全市思想比较活跃、观念较为超前、改革先行先试、创新氛围浓厚的区域,是全市的开放创新先导区,理应在思想解放、开放创新始终走在全市前列。
把解放思想落实到跨越发展实践中,应从领导干部做起,大力倡树和践行“三个敢于”:
一是敢于突破。
针对用地、资金、人才、体制机制等瓶颈制约,始终坚定“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的信念,形成敢闯敢冒、突破常规的胆识和魄力,善于运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着力突破传统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找到破解难题的新办法。
二是敢为人先。
坚持先行先试,对上级政策和法律法规没有限制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对外地成功的做法,坚持拿来主义,大胆地学习借鉴。
抓住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蓝色战略实施等重大机遇,争取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在工作机构配置、理顺管理体制、完善内部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先行先试。
三是敢于担责。
引导广大干部队伍树立“干成事业我有责任、探索失败我担责任”的心胸,对决策了的事,对发展中的难题,不管遇到任何阻力,都敢抓敢管、敢于碰硬、敢担责任,形成“领导要担责、个人要负责”的工作格局。
同时,在用人导向上,敢于大胆使用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大事和勇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承担风险和责任的干部,并把企业的管理和分配机制引入机关,积极构建与跨越发展相适应的舆论氛围、社会风气、精神风貌和工作机制。
(二)实施区港联动,打造蓝色产业集群,是实现跨越发展的核心所在。
三地跨越发展一个共同点,就是充分发挥海洋优势,集中精力争上大项目、培育大集团、发展大产业,带动一片新区大发展。
比较三地,我们不但靠海,而且临近2亿吨大港,这个独特优势在全国沿海开发区中也是不多见的。
特别是在当前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严峻形势下,要想在全市跨越发展大局中率先,在蓝色经济区和鲁南临海产业区建设领先,在区域竞争格局中争先,就必须发挥独特优势,坚持区港一体联动发展,把拼抢大项目、培育大企业、发展大产业作为加快发展最现实的抓手,突破常规,加速发展,迅速膨胀总量,扩大增量,优化存量,切实提升全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真正打造具有国家级水平、内涵和形象的一流开发区。
一是在产业目标上,力争到十二五末,以浆纸及印刷包装、汽车及发动机零部件、海洋装备制造、粮油食品加工为主体的四大临港产业集群产值都超过500亿元,力争达到1000亿元,使开发区成为千亿级汽车城、千亿级海工城、千亿级食品城和五百亿级浆纸城。
二是在发展路径上,大力招引大项目,加快推进大项目,积极培育大企业,加速聚集大产业。
培育大企业,重点用好各级扶持政策,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特别是帮助中纺粮油、凌云海大豆、恒隆粮油、中储粮油、丰华聚酯薄膜、自动变速箱等大项目尽快投产达效,形成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推进大项目,重点抓好海工基地、森博高档生活用纸、威亚发动机三工厂、凌云海精炼糖系列项目、变速箱二期、商务车等工业大项目和现代物流系列项目,带动固定资产大幅增长,并为今后几年跨越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聚集大产业,重点依托大企业大项目和四大区域规划的实施,加速招引配套项目,推动项目增资扩容和企业改造升级,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三是在载体建设上,第一位的是支持港口做大做强。
牢固树立“以港兴区、以区促港、合作共赢、一体发展”的理念,妥善做好拆迁安置、矛盾处理等工作,支持各类大宗散货码头建设、疏港高速等基础设施建设;把开发区作为港口大后方,加快产业布局、基础设施、水电及通讯等配套、公共服务资源与港口衔接,为港口发展拓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