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天预备预备高考文综地理专题自然环境中的物质 运动 能量交换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27087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89.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天预备预备高考文综地理专题自然环境中的物质 运动 能量交换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百天预备预备高考文综地理专题自然环境中的物质 运动 能量交换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百天预备预备高考文综地理专题自然环境中的物质 运动 能量交换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百天预备预备高考文综地理专题自然环境中的物质 运动 能量交换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百天预备预备高考文综地理专题自然环境中的物质 运动 能量交换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百天预备预备高考文综地理专题自然环境中的物质 运动 能量交换解析版.docx

《百天预备预备高考文综地理专题自然环境中的物质 运动 能量交换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天预备预备高考文综地理专题自然环境中的物质 运动 能量交换解析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百天预备预备高考文综地理专题自然环境中的物质 运动 能量交换解析版.docx

百天预备预备高考文综地理专题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能量交换解析版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能量交换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1小题,共44分)

1.分别为秘鲁国简图(图1)、秘鲁首都利马(海拔13米)气候数据图(图2),读图回答9~10题.

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利马的各月平均气温偏低,主要原因是利马(  )

A.海拔高

B.沿岸有寒流经过

C.阴雨天多,太阳辐射弱

D.受来自于较高纬度的东南信风影响

【答案】B

【解析】解:

由题中图可以看出,利马的各月平均气温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偏低,主要原因是利马沿岸受秘鲁寒流影响,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故本题选B.

故选:

B.

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和人类活动等.

本题以秘鲁国简图、秘鲁首都利马(海拔13米)气候数据图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影响气候的因素.解题时应注意对课本知识的把握.

2.有“东方金字塔”之称的西夏王陵,已在宁夏银川市西郊的荒漠中孤独的耸立了近八百年.263座陵墓已成残垣断壁,9座帝王陵虽骨架尚存,但陵墓外表早已千疮百孔.造成西夏王陵损毁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化作用B.冰川侵蚀C.风力侵蚀D.流水侵蚀

【答案】C

【解析】解:

A、风化作用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图中没有松散的物质,故不符合题意;

B、冰川作用一般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而这个图是我国的西北地区的,西北地区气候干旱,以风力作用为主,故不符合题意;

C、这个图是我国的西北地区的,西北地区气候干旱,以风力作用为主,陵墓外表早已千疮百孔,是风力的侵蚀作用,故正确;

D、这个图是我国的西北地区的,西北地区气候干旱,以风力作用为主,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此题考查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主要作用要素有温度、流水、风、海浪、冰川等,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固结成岩、重力作用和化学作用,它使得地表趋于平坦.流水侵蚀作用常常形成沟谷(v型)、瀑布和峡谷;流水堆积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在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蘑菇和风蚀洼地;风力堆积形成沙丘和沙垅.地表千沟万壑的形态是流水侵蚀作用.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

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冰川地貌常有冰川U谷、刃脊、冰斗和角蜂(欧洲的地貌大多受到冰川的作用),海蚀地貌常有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柱、海蚀平台和海蚀拱桥(通常分布在石质海岸).

此题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熟悉一些地貌的成因解题,此题知识点难度一般.

3.霜期是指一年中初霜至次年终霜之间的时段.位于我国东部平原地区的甲、乙、丙、丁四地初霜分别出现在 9、10、11、12月,则从甲地到丁地(  )

A.霜期越来越长B.纬度越来越高

C.终霜时间越来越早D.热量条件越来越差

【答案】C

【解析】解:

甲、乙、丙、丁四地初霜分别出现在9、10、11、12月,说明四地纬度越来越低,热量条件越来越好,霜期越来越短,终霜时间越来越早.选项C正确.

故选:

C.

霜期是指一年中初霜至次年终霜之间的时段.一般地,纬度越高霜期越长.

考查气候知识,要明确霜期长短的判断.

4.

“白夜”是指高纬度地区太阳处于地平线以下,但天空整夜不黑的现象.读如图,关于“白夜”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极圈内不会出现

B.6月22日,甲、乙两处都有白夜现象

C.由太阳活动产生的极光形成

D.主要与大气的散射作用有关

【答案】D

【解析】解:

A、在极昼最大范围纬度附近且无极昼现象的高纬地区会产生白夜现象,而极圈以内地区无极昼现象时可能会出现,故不符合题意;

B、甲为极圈到60°之间,而乙为极圈以内,而在6月22日乙处出现极昼现象,故没有白夜现象,故不符合题意;

C、极光是太阳活动喷发的带电离子流与地球大气摩擦而产生的发光现象,与白夜没有关系,故不符合题意;

D、空气分子和微尘把太阳辐射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如与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以及阴天时天空仍是明亮的道理相同,即为折射现象,故正确.

故选:

D.

据材料可知,白夜”是指高纬度地区太阳处于地平线以下,但天空整夜不黑的现象.故可推算出在极昼最大范围纬度附近且无极昼现象的高纬地区会产生白夜现象.而上图为纬度位置分布图,图中甲为极圈到60°之间,而乙为极圈以内,而在6月22日乙处出现极昼现象,故没有白夜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空气分子和微尘把太阳辐射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如与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以及阴天时天空仍是明亮的道理相同,即为折射现象.

结合材料理解概念,掌握大气受热过程中各辐射的特征及产生的现象,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

5.造成如图岩石层层剥离、不断破碎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

A.风化作用

B.侵蚀作用

C.搬运作用

D.沉积作用

【答案】A

【解析】解:

A、图岩石层层剥离、不断破碎是风化的结果,故正确;

B、侵蚀作用一般和搬运作用一起发生,使得物质发生位移,故不符合题意;

C、搬运作用使得物质发生位移,但是不一定改变岩石的形态,故不符合题意;

D、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地貌,图中的碎石显然不是堆积地貌,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此题考查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主要作用要素有温度、流水、风、海浪、冰川等,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固结成岩、重力作用和化学作用,它使得地表趋于平坦.流水侵蚀作用常常形成沟谷(v型)、瀑布和峡谷;流水堆积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在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蘑菇和风蚀洼地;风力堆积形成沙丘和沙垅.地表千沟万壑的形态是流水侵蚀作用.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

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此题考查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区别风力和流水的侵蚀,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以及风化形成的地貌,此题难度不大.

6.洋流对沿岸地区增温效果最明显的是(  )

A.7月澳大利亚西部沿海地区B.7月英国东部沿海地区

C.1月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地区D.1月英国西部沿海地区

【答案】D

【解析】解:

A.澳大利亚西部为西澳大利亚寒流,故不符合题意.    

 B.北大西洋暖流对西部地区影响较大,对东部地区影响较小,故不符合题意.    

 C.澳大利亚东部为暖流,但是纬度较低,故影响不是最明显的,故不符合题意. 

 D.英国西部沿海地区为北大西洋暖流,且纬度较高,影响是最明显的,故正确.

故选D.

首先,暖流对沿海地区有增温的效果;其次,考虑洋流的位置,暖流对高纬度的增温作用更明显.

本题考查的是洋流对沿岸地区气候的影响,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另外,暖流的增温作用在高纬度地区更明显,同理,寒流的降温作用在低纬地区更明显.

7.如图所示地区地貌景观变化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流水侵蚀作用B.风力侵蚀作用C.流水堆积作用D.地壳运动

【答案】A

【解析】解:

从图中可知:

从早期、中期、晚期这三个阶段,岩层在不断的变薄,是属于侵蚀作用;从图中可知,地表河流密布,因此图中所示地区地貌景观变化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

故选:

A.

地球表面的形态在不断变化,地表形态是由于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

本题以某地区在三个阶段里地貌景观变化图为背景,考查了地貌景观变化的主要地质作用,学生仔细观察图即可解决问题.

8.全球各大洲之间的网络信息90%以上是通过海底光缆传输的.最可能导致海底光缆通讯中断的是(  )

A.太阳活动B.板块运动C.台风D.潮汐

【答案】B

【解析】解:

材料可知,全球各大洲之间的网络信息90%以上是通过海底光缆传输的.太阳活动,台风,潮汐均不会影响海底,所以,最可能导致海底光缆通讯中断的是板块运动.

故选:

B.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1)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3)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解答本题要明确各种地理现象的成因和影响.

9.洋流对地理环境及人类生产生活有重要影响.完成29-30题.

明朝郑和下西洋,考虑到印度洋洋流影响,其航行时间最好选择是(  )

A.10月出发,6月回来B.6月出发,10月回来

C.4月出发,9月回来D.8月出发,1月回来

【答案】A

【解析】解:

明朝郑和下西洋,考虑到印度洋洋流影响,北印度洋洋流冬季为逆时针,夏季为顺时针,顺着洋流航行,其速度要比逆流航行快得多,其航行时间最好选择是10月出发,6月回来.

故选:

A.

主要考查了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全球的大洋环流,可以促进高低纬度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的热量平衡;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世界著名的渔场大多形成于寒流和暖流交汇的海域;洋流对航运也有显著的影响,顺着洋流航行,其速度要比逆流航行快得多;洋流加快了污染物净化的速度,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北印度洋洋流冬季为逆时针,夏季为顺时针.

本题难度适中,属于知识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0.洋流对地理环境及人类生产生活有重要影响.完成29-30题.

下列有关本州岛东侧洋流对环境影响正确的是(  )

A.活跃海陆间的水循环B.有利于北海渔场的形成

C.缩小海洋污染的范围D.对沿岸有增温减湿作用

【答案】A

【解析】解:

A、日本暖流,暖流对沿岸气候增温、增湿的作用,活跃海陆间的水循环,故正确;

B、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处形成著名的北海道渔场,故不符合题意;

C、洋流扩大了海洋污染的范围,加快了净化的速度,故不符合题意;

D、日本暖流对沿岸气候增温、增湿的作用,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主要考查了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全球的大洋环流,可以促进高低纬度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的热量平衡;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世界著名的渔场大多形成于寒流和暖流交汇的海域;洋流对航运也有显著的影响,顺着洋流航行,其速度要比逆流航行快得多;洋流加快了污染物净化的速度,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本州岛东侧洋流为日本暖流,暖流对沿岸气候增温、增湿的作用.

本题难度较小,属于知识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1.如图所示是某同学绘制的“副热带高压对我国天气影响示意图”.完成27-28题

图中副高所处位置,一般出现的月份是(  )

A.五月B.六月C.七月D.八月

【答案】B

【解析】解:

A、5月雨带在华南一带,故不符合题意;

B、6月雨带在江淮地区,形成江淮准静止锋,出现梅雨天气,故正确;

C、7月,雨带在华北一带,此时我国的长江中下游进入伏旱天气,受副高控制,高温少雨,故不符合题意;

D、8月,雨带在华北一带,根据图中的雨带的位置判断在江淮地区,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此题考查的是副高对我国东部雨带的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主要锋面雨带,通常位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以北5~8个纬度距离处,并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进南退而移动.具体的移动规律是:

3月雨带在华南地区登陆,4-5月份雨带北移到江南一带.6月雨带在江淮地区,形成江淮准静止锋,出现梅雨天气.78月,雨带在华北一带,此时我国的长江中下游进入伏旱天气,受副高控制,高温少雨.9月10月雨带基本退出我国大陆.根据图中的雨带的位置判断在江淮地区,出现梅雨天气.梅雨的出现的时间大致是每年的6月中旬到7月上旬.梅雨是准静止锋形成的锋面雨.夏季南方地区太阳高度较大,辐射强烈,气温较高;造成阴雨连绵、闷热潮湿的天气.

此题考查的是副高对我国的雨带的影响.知道雨带的移动规律,结合我国夏季各地的天气特征解题,有一定的难度.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6分)

12.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是中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海南岛略图 (如图1)

材料二:

海南岛气候资料图(图2):

海南岛气温降水直方图(甲)、海南岛全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乙)、海南岛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丙)、海南岛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丁).

材料三:

海南省农村人均占有土地面积是台湾的3倍以上,但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仅是台湾省的2.59%.由于长期农业投入不足,海南省的农村电力、农田水利、村庄交通和农业机械设备等总体而言仍不够完善,如全省可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仅为台湾的

左右,农业机械设备水平不及台湾省的2%等.海南省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37.6%,而发达国家已高达60%~80%,海南平均每1000名农业劳动力中只有农民科技人员11人,还不足台湾的

.海南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和半文盲占了

(1)海南岛的地势特点是______,岛的______部沿海最适合晒盐.

(2)影响海南岛1月和7月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分别是______、______.

(3)海南岛的避暑胜地应选______市,避寒胜地则应选______市.

(4)根据海南岛的气候和地形的特征,解释“干旱”成为海南岛出现频率最多、影响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灾害性天气的原因.

(5)根据所给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分析海南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答案】中部高,四周低;西(西南);纬度;地形;五指山;三亚

【解析】解:

(1)据材料一可以看出:

海南岛的地势特点呈中部高,四周低的特点,盐场一般要求布局在纬度较低、地形平缓、晴天多的地方,有利于晒盐,该岛的西(西南)部沿海位于山地的背风坡,地形平缓,最适合晒盐.

(2)根据海南岛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丙)、海南岛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丁)可以看出:

1月气温基本呈自南向北逐渐降低的趋势,说明气温主要受纬度因素影响,7月气温呈中低周高的趋势,说明此时气温受地形因素影响明显.

(3)因为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故地势高,气温低,因此,海南岛的避暑胜地应选地势高的五指山市,冬季,纬度越低,热量越充足,故避寒胜地应选纬度低的三亚市.

(4)海南岛为热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大;降水空间分布不均,东多西少;地处热带,蒸发旺盛;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河流流程短,流速快,地表水不易积聚,故“干旱”成为海南岛出现频率最多、影响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灾害性天气的原因.

(5)要想实现海南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要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重视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增加投入,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利用气候和地理位置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热带农业,冬季瓜果、蔬菜和花卉,观光农业);发挥临海优势,发展海洋农业;发挥特区政策优势,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故答案为:

(1)中部高,四周低;西(西南).

(2)纬度;地形.

(3)五指山;三亚.

(4)海南岛为热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大;降水空间分布不均,东多西少;地处热带,蒸发旺盛;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河流流程短,流速快,地表水不易积聚.

(5)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重视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增加投入,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利用气候和地理位置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热带农业,冬季瓜果、蔬菜和花卉,观光农业);发挥临海优势,发展海洋农业;发挥特区政策优势,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1)据材料一的河流流向可判断海南岛的地势特点;盐场一般要求布局在纬度较低、地形平缓、晴天多的地方,有利于晒盐.

(2)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主要有位置、地形洋流等.

(3)避暑胜地应选地势高,气温低的山地.避寒胜地应选纬度低,冬季气温较高,热量越充足的地方.

(4)干旱的形成往往与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大;降水空间分布不均有关,另外要考虑地形地势状况,蒸发旺盛等.

(5)要想实现海南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我们应从地理位置、气候、政策、科技、教育、基础设施等方面加以分析.

考查中国区域地理,要掌握我国各区域的区域地理特征,学会其分析方法.

13.阅读非洲肯尼亚相关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肯尼亚境内多高原,平均海拔1500米,东非大裂谷东支纵切高原南北,大裂谷谷底分布着深浅不等的湖泊,并屹立着许多火山.农业是肯尼亚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鲜花产业发展较快,出口鲜花约占欧盟市场的

.肯尼亚航空业较为发达,与30多个欧美国家和地区通航.

(1)简述肯尼亚的地理位置特征及其意义.

(2)说出肯尼亚境内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成因.

(3)结合沿AB线地形剖面图,推断肯尼亚境内降雨高值区分布的大致位置并说明其成因

(4)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东非大裂谷谷底多湖泊、火山的成因.

(5)分析肯尼亚鲜花出口业快速发展的优势条件.

【答案】解:

(1)地理位置一般从经纬度、海陆、交通、政治位置等方面考虑.肯尼亚的位置:

肯尼亚位于非洲东部;赤道横贯中部,全境位于热带;东南濒临印度洋;北与埃塞俄比亚、东北与索马里交界,西与乌干达、西南与坦桑尼亚接壤.

这样的位置具有的意义:

地处赤道附近,水热充足,有利于作物生长;与多国接壤利于与邻国的交往和合作;东南临海,有利于发展海洋事业.

(2)肯尼亚位于东非高原,属于典型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3)在肯尼亚境内的降雨高值区由等降水量线可知,结合沿AB线地形剖面图可知,分布在西(南)部,维多利亚湖东侧,主要是印度洋暖湿偏东风受山地阻挡,气流抬升,形成地形雨;赤道地区对流旺盛.

(4)东非大裂谷谷底多湖泊、火山.此处位于板块内部的张裂地带,地壳不稳定,多地层陷落湖及火山.

(5)肯尼亚鲜花出口迅速发展的原因考虑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结合肯尼亚自然和人文条件.自然条件是:

高原地势起伏较小;气候暖热;降水丰富;土质较好.

 人文条件是:

农业劳动力价格成本低;欧盟市场需求量大;航空运输便利等.

故答案为:

(1)位置:

肯尼亚位于非洲东部;赤道横贯中部,全境位于热带;东南濒临印度洋;北与埃塞俄比亚、东北与索马里交界,西与乌干达、西南与坦桑尼亚接壤.

意义:

地处赤道附近,水热充足,有利于作物生长;与多国接壤利于与邻国的交往和合作;东南临海,有利于发展海洋事业.

(2)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成因:

境内多高原,地势高

(3)分布:

西(南)部,维多利亚湖东侧.

   成因:

印度洋暖湿偏东风受山地阻挡,气流抬升,形成地形雨;赤道地区对流旺盛.

(4)东非大裂谷为板块的张裂地区,地壳不稳定,多地层陷落湖及火山

(5)自然:

高原地势起伏较小;气候暖热;降水丰富;土质较好.

    人文:

农业劳动力价格成本低;欧盟市场需求量大;航空运输便利等.

【解析】此题考查肯尼亚的自然概况和经济地理.

(1)此题考查肯尼亚的地理位置特征及其意义.地理位置一般从经纬度、海陆、交通、政治位置等方面考虑.

(2)此题考查肯尼亚境内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成因.肯尼亚位于东非高原,属于典型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3)此题考查肯尼亚境内降雨高值区分布的大致位置并说明其成因.在肯尼亚境内的降雨高值区由等降水量线可知,结合沿AB线地形剖面图可知,分布在西(南)部,维多利亚湖东侧,主要是由地形雨形成的.

(4)此题考查东非大裂谷谷底多湖泊、火山的成因.此处位于板块内部的张裂地带,地壳活跃,多湖泊火山.

(5)此题考查肯尼亚鲜花出口业快速发展的优势条件.肯尼亚鲜花出口迅速发展的原因考虑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结合肯尼亚自然和人文条件.

此题考查肯尼亚的自然概况和经济地理.此题是典型的区域地理,结合材料和图的信息分析问题,知识点较多,对学生的知识要求高,能力要求也高,难度较大.

14.根据材料和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天漠”是一种特殊的地理现象,它们像是形形色色的“迷你沙漠”,却会神秘出现在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带,与江河湖海如影随形.图甲中M地附近有20多万亩沙丘.2011年11月,位于M沙地的风力发电站成功并网发电.

材料二  图乙示意鄱阳湖南部地区,PQ铁路线的建成对该区域的铜矿开采、冶炼产生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1)湖畔沙丘形成要有“丰富的沙源”、“强劲的风力”,分析M地“强劲的风力”和沙丘的成因.

(2)简述M地建风力发电站的区位优势.

(3)据材料二分析铜矿开采及冶炼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

【答案】解:

(1)强劲的风力与湖区地势平坦、没有山脉的阻挡作用、地表对风力的削弱作用小有关,湖口河谷(狭窄)呈瓶颈状,使风力加大.沙丘是风力搬运沉积的结果,湖畔沙丘形成要有“丰富的沙源”、“强劲的风力”,丰富的沙源与围围山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泥沙容易沉积有关.强风吹动沙质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形成沙丘.

(2)M地建风力发电站的优势主要从该地区风力资源丰富;在该地建风力发电站不占用良田,地价低;风力作为能源清洁可再生,有利于减轻环境污染,得到国家政策支持;发展铜矿冶炼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因此在该地发展风力发电接近消费市场等方面来说明.

(3)在铜矿开采过程中会破坏森林、破坏地表,加上该地区降水量较多且较为集中,因此会加重该地区的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又会使该地生物多样性减少;在铜矿冶炼过程中会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硫等,导致大气污染;排出的废水,又会引起水污染;冶炼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固体废弃物,导致固体废弃物污染.

故答案为:

(1)强劲的风力:

湖区地势北低南高,易受冬季风影响;地表对风力的削弱作用小;湖口河谷(狭窄)呈瓶颈状(或狭管效应),加大了风力.

沙丘的形成:

湖区附近多低山丘陵(或地势起伏较大);雨季,多暴雨且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湖区大量泥沙堆积;(枯水季节,湖内沙滩露出)强风作用促进了湖边M地沙丘的发育形成.

(2)风力资源丰富;沙地地价较低;风力发电较清洁;政策扶持;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等.

(3)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或酸雨)、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

【解析】要分析一个地区风力强弱情况,主要从地形因素考虑.地势越平坦,越开阔,风力越强劲,而沙丘主要是强风搬运碎屑沉积物形成的.矿产资源开发包括采矿、选矿等过程,是人类重要的生产技术活动.矿产资源开发伴随着严重的环境问题:

采矿过程中岩石爆破及选矿过程中矿石破碎、筛分会产生粉尘污染大气,污染地表或地下水体,产生的大量废石和尾矿,这些废石和尾矿不仅占用了大片土地,而且长期堆存浸出的酸性或有毒废水污染的土地面积比占用的面积大好几倍甚至几十倍.

本题以天漠和铜矿的开采为背景,考查了沙丘的形成以及资源开发利用状况,考核了学生读图分析和总结概括的能力.解题关键是读图,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分析成因.此类试题的一般解题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