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盱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26658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 盱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1 盱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1 盱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1 盱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1 盱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 盱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1 盱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 盱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 盱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1盱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盱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006年1月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时期尤为关键。

盱眙要实现科学、和谐、超常发展,必须抢抓机遇,正确应对各种挑战,妥善解决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编制并实施好盱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对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 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环境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五”期间,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三大发展方略,不论先干,成功战胜非典疫情和洪涝灾害,经济实力提升快、城乡面貌变化大、人民获得实惠多,是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主要经济指标在“九五”基础上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0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63.27亿元,年均递增15.5%,其中,第一产业18.3亿元,年均递增6.7%,第二产业27.3亿元,年均递增22.8%,第三产业17.67亿元,年均递增11.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533元,年均递增13.1%;财政收入4.1亿元,年均递增18.7%,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03亿元。

“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18.2亿元,是“九五”的3.5倍。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三次产业比例为28.9:

43.2:

27.9,二、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比2000年上升11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净增200个,初步形成了轴承、电器、汽摩配、凹土、食品五个特色产业。

建材、化工两大传统产业继续稳步发展。

工业布局转向集中。

我县在淮安市率先规范工业开发区建设,构建经济超常发展平台。

4年累计竣工投产项目293个,2005年销售收入18.9亿元,税收56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2.2万个。

县工业开发区正成为全县经济的主要增长极。

招商引资成果辉煌。

“十五”累计引进项目3969个,合同投资额140亿元,完成投资额82.58亿元。

新批三资企业37个,利用外资2400万美元,新签外经合同额1600万美元,完成营业额2500万美元,外派劳务人员920人。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完成嘉喜大道、洪武大道、魁星大道、虎宣路的建设和改造工程,实施十里营立交、八一广场、石牛山转盘周边道路环境整治工程,每年实施一个城市建设“十大重点工程”,累计完成投资32亿元。

新建、改造休闲广场15个,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95平方米。

建成淮明园、都梁花园、第一山花园别墅等精品小区,房地产开发面积达80万平方米。

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

建成宁宿徐高速公路盱眙北段35.2公里,改建二级路36.6公里,建设硬质化乡村公路856多公里。

完成淮河大堤加固、小流域治理、中低产田改造、移民迁建等一批防洪保安和农田水利工程。

建成220千伏、110千伏、35千伏变电所5座、2座、2座,新建和改造10千伏及以上线路750公里。

铺设通讯光缆900多公里,固定电话总用户达2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10万户,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多媒体通讯网络。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89项,科技对农业、工业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5%、35%。

组织实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等工程,新建校舍30万平方米,兴办都梁中学、盱眙县实验初级中学等民办学校,东方职校、楚东职校等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初具规模,盱眙中学、马坝中学分别晋升省四星级、三星级高中。

文艺创作成果丰硕,群众文化丰富多彩,文化市场繁荣有序,启动建设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和青少年活动中心。

建立以大病救助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保率达85.25%,农村改水面继续扩大,新增改水受益人口20万人,完成县中医院股份制改革,投入7676万元建设公共卫生体系,成功应对“非典”和禽流感疫情。

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城镇职工五类保险覆盖面稳步提高,城乡低保实施有力。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2005年,城镇职工人均工资收入12704元,年均递增9.9%,农民人均纯收入4301元,年均递增10.8%。

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24亿元,年均递增20.3%,人均储蓄存款余额3236元,年均递增19.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84亿元,年均递增19.6%。

城镇人均居住面积22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33平方米。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计划生育率稳定在98%以上,人口出生率控制在3.88‰以下。

加强耕地和资源保护,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资源合理利用。

大力植树造林,绿化覆盖率、林木植被面积不断提高。

饮用水源达到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空气质量达到国家空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

2003年,我县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全国生态示范区。

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

连续五年成功举办中国龙虾节,盱眙名声享誉全国,是“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的20个县(市)”之一。

2005年,中国龙虾节被评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十大节庆活动”。

当前,我县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主要是:

经济总量偏小,工业化尚处起步阶段,服务业发展水平有待提升;财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县乡财政运转困难;农民增收渠道不多,尚未形成长效增收机制;社会保障体系比较脆弱,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体制机制的创新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能完全适应。

第二节 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

区位优势明显。

宁宿徐高速、宁连一级公路穿境而过,宁淮高速即将建成通车,盱眙与沪、宁及周边大中城市的时空距离进一步拉近,对外交通大格局已经形成。

产业基础良好。

重点发展的产业及布局已经清晰,产业构架初步形成,围绕特色产业正在进行企业集聚,县工业开发区具备了较强的产业承载能力。

政策优势显现。

县委、县政府出台的吸引外来投资的优惠政策和软环境建设方面的制度,给投资者带来很大的实惠和方便,越来越多投资者将目光锁定盱眙。

扶持力度加大。

省委、省政府继续加大对苏北地区的扶持,全面落实以产业转移为重点的“四项转移”。

发展共识形成。

全县上下思想更加统一,探索并积累了六条成功经验:

必须始终坚持不论先干,必须始终坚持重点重抓,必须始终坚持创新克难,必须始终坚持统筹兼顾,必须始终坚持善待百姓,必须始终坚持重奖重用。

 

第二章 “十一五”发展战略及主要目标 

第三节 指导思想

制定和实施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总的要求是:

以“三个有利于”标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不断加大投入为关键,以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为核心,以加快推进城市化为重点,在始终坚持不论先干中牢牢抓住以快为好、越快越好、快中求好的超常发展为主题,在更高起点上实施“环境立县、旅游兴县、城建举县、工业强县”四大发展方略,建成苏北旅游第一县、建设中等城市、创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不断加快、加压、加速建设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盱眙。

第四节 战略定位

——苏北旅游第一县;

——县城建成中等城市;

——创建国家级开发区;

——实现全面小康。

第五节 主要发展目标

瞄准2016年以县为单位和2020年以乡镇为单位全面达小康的总目标,“十一五”期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倍增、双倍增计划。

经济发展。

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比“十五”末翻一番,达136亿元以上,年均递增18.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力争增加一倍以上,突破2200美元;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二、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85%以上;全社会累计固定资产投资300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6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亿元,年均递增15.2%;财政收入12亿元,年均递增2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5亿元,年均递增22%。

生活改善。

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63元,年均递增10.2%,农民人均纯收入6583元,年均递增10.3%,恩格尔系数低于38%,城乡居民储蓄翻一番,达50亿元。

城镇人均居住面积32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40平方米。

百户家庭电话和电脑拥有量分别达到120部和30台。

乡村有线电视通达率100%、入户率90%以上。

社会和谐。

城镇化率达46%以上,城乡居民享受政府提供的教育及其它公共设施的差距缩小,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得到控制。

科技对农业和工业增长贡献份额分别达到50%和40%。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0%以上,普及幼儿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逐步建立终身教育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城镇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覆盖率均达9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90%。

城镇登记失业率在4%以内,每年新增就业岗位1万个以上。

城乡文化、体育设施完备。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

环境优美。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城市绿化覆盖率、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40%和2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达10平方米以上。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0%,垃圾处理率达70%,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保持在80以上。

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末下降20%。

开放有序。

实行对内对外全面开放,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一切法律法规未明令禁止的领域。

加快利用外资步伐,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

实际利用外资、进出口总额、外经营业额三大指标比“十五”期间增长3倍以上。

 

第三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六节 统筹城乡发展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从实际出发,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逐步形成在规划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市场流通、劳动就业、公共事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城乡统筹发展机制。

根据全县生产力布局,统筹考虑全县的人口布局,统一安排县城、重点中心镇、一般乡镇、中心村的建设规划和设计。

第七节 深化农村改革

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推进荒山、荒坡等经营权拍卖。

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和农村财务管理,全面实行村财乡管和乡财县管,禁止乡村发生新的不良债务,逐步化解老债务。

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等改革任务。

建立农村贷款担保组织,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合理开发宜农土地后备资源,基本保持耕地总量占补平衡,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大力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探索农村土地股份合作。

第八节 推进城镇化

加强中心城市建设。

按照山水旅游城市的总体定位和西部旅游区、中部商贸区、东部开发区的基本格局,突出城市功能建设,高起点谋划盱城总体规划。

实行退二进三战略,鼓励城市中心区的工业企业向开发区转移。

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强化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集聚,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和吸引力。

“十一五”末,盱城建成区面积达60平方公里(其中森林16平方公里,水面6平方公里),城区总人口达到25万人以上。

在城市发展规划设计中,注重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

加快重点镇建设。

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加强重点镇建设。

“十一五”末,马坝镇镇区面积10平方公里,人口6万人以上,建成县域副中心,官滩、管镇、旧铺、桂五、河桥、三河等6个中心镇镇区人口均达1.5万人以上,其它10个乡镇镇区人口均达6000人以上。

2000年被撤并的10个乡镇原政府所在地(除十里营外)均作为重点中心村或重点社区建设,人口发展到3000人以上。

不断扩大和提升移民迁建集中点、交通便利且人气较旺自然村的建设规模与水平。

第九节 建设现代农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提高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对本地农产品资源的消化能力、对农户的带动能力和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通过5年努力,培育规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家,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5家,出口创汇的2家,争创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14家,争创国家驰名商标1个、省著名商标2个、市知名商标5个。

鼓励和扶持农民组建多种形式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合作经济组织,力争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发展到300个和3万人以上。

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

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引进推广国家和省级行业标准,制定地方农产品标准,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健全农产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立和完善县检测中心功能,全面开展动物疫情监测和各大农贸市场蔬菜检测工作,积极开展农产品环境、农产品、农产品投入品、农药和兽药残留的质量安全例行检测,加强农产品全过程监控。

建立健全农产品认证体系,加快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力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扩大到18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总数达80个,绿色食品总数达10个,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个。

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准入体系,探索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的有机结合,构建农产品质量由政府监管、龙头企业主导、生产者参与的“三位一体”长效管理体制。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围绕铁山寺、第一山公园、淮河风光带、八仙台、新四军军部旧址、龙王山水库、明祖陵等景点周边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农业特色产业园区,发展观光农业,着力在“农、土、野”和“新、奇、特”上做文章。

建设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鼓励支持农技推广部门、农业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技术攻关协作,培育农业新品种,研究农业新技术、实用技术,促进生产与科研的紧密结合,缩短农业科研成果到生产运用的时间、流程,提高农业科技对农业的贡献份额。

第十节 完善基础设施

交通。

加快公路、港口、航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标准等级化、道路网络化、管理规范化、客运公交化。

将我县向外的7条主干线改造成一级公路,新建沿淮防汛、撤退和沿洪泽湖二级公路,改造和新建重点乡镇连接线和通往景区的公路。

建设农村公路1000公里,航道护岸工程7.7公里,航道疏浚工程18.7公里。

在清水坝新建一处综合性港口,在宁徐公路收费站附近新建一座长途汽车站。

能源基础设施。

以提供稳定、安全、高效、清洁的能源供应为目标,以电力为中心,统一规划全县电网建设。

重点建设110KV梁营输变电工程、220KV都梁变扩建工程等一批电网建设工程。

新上热电厂项目,力争石油战略储备库布局在我县境内。

水利。

实施洪泽湖、淮河、入江水道大堤除险加固工程,南水北调洪泽湖周边影响工程,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鲍集圩安全建设工程,城市防洪应急工程。

加强农业资源开发,改造中低产田16万亩,疏浚河道170条786.7公里。

 

第四章 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十一五”期间,工业固定资产累计投入240亿元以上,期末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155亿元,年均递增23.5%,利税12亿元,年均递增27.5%,工业增加值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45%左右。

第十一节 培植规模企业

走规模化道路,盘大盘强现有企业和企业集团。

积极鼓励和扶持新海电子、金鹏轴承、淮源矿业、甬淮工贸、凡力钢管、宁力紧固件等企业,逐步发展成为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

引导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大集团配套协作,形成竞争力强的产业集团。

2010年,工业列统企业数目突破500家,培植5户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50户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5户利税超亿元企业、50户利税超1000万元企业。

第十二节 发展支柱产业

主攻轴承、电器、汽摩配、凹土、食品五大特色产业,以培育星级企业、拳头产品为抓手,加速形成聚集度高、知名度大、配套能力强的区域性产业集群。

抓好产业的集聚和发展。

按照产业集中、集聚、集群的要求,不断拉长产业链,使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优势更加明显,成为支柱产业。

“十一五”末五大产业的销售收入达到60亿元,其中,轴承产业以金鹏轴承、保利轴承等为龙头,企业数达80户,销售达20亿元;电器产业以金源电器等为龙头,企业数达50户,销售达10亿元;汽摩配产业以华裕汽配、东辰机械等为龙头,企业数达35户,销售达10亿元;凹土产业以淮源矿业等为龙头,企业数达15户,销售达10亿元;食品产业以天擎食品、温氏饲料等为龙头,企业数达60户,销售达10亿元。

同时,全力提升化工、建材两大传统产业。

化工产业,重点发展硝基化合物、染料中间体等精细化工产品,“十一五”末销售收入达15亿元。

建材产业,重点建设兴眙水泥公司日产5000吨旋窑熟料基地,“十一五”末销售收入达10亿元。

培育名牌产品。

增强知识产权申请与保护意识,创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走品牌发展之路。

“十一五”期间,培育5个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分别是:

天擎食品花生系列产品,淮化总厂硝基苯系列产品,三河农场三特大米,凹土系列产品,洪泽湖大闸蟹等。

开发新产品。

每年开发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重点新产品20个,年销售收入300-1000万元新产品50个。

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和散装水泥。

新型墙体材料生产能力20万立方米以上,其中小型混凝土砌块生产能力5万立方米以上,轻质墙板生产能力15万平方米以上。

生产散装水泥100万吨,占总产量的70%以上。

第十三节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新产品开发。

依靠技术创新,开发一批高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高附加值的“三高”产品,形成一批高技术产品群。

推进技术创新。

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努力做到产、学、研相结合,引进、消化、创新相结合,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政府推动相结合,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提高核心竞争力。

推行企业信息化。

把信息技术更加广泛地运用到企业研发、生产、管理、经营等各个环节,努力实现产品研发信息化、技术装备数字化、工艺流程自动化、管理营销网络化,全面提高企业运行效率。

第十四节 全力办好工业开发区

继续举全县之力,超前做好工业开发区的道路、给排水、电力、电信、土地平整等基础设施工作,做到“七通一平”。

合理规划开发区布局,按照同类型产业或上下游产业链集中布局的要求,合理划分项目区。

加快项目建设速度,继续完善项目帮办制度,每年实施一个规模、档次不断提升的“三百工程”。

加快配套设施建设进度,基本完成科技创业孵化中心、物流服务中心、加工服务中心、五金销售中心、污水处理中心、热电中心、电镀中心、生活服务中心的规划建设,使县工业开发区成为苏北地区乃至全省县级工业开发区的典范,争创国家级经济开发区。

做好乡镇工业集聚区的规划和建设。

第五章 大力培育现代服务业

按照服务新型工业化的要求,以培育现代生产型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以发展旅游业为抓手,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

“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递增20%以上,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稳定在34%以上。

第十五节 旅游服务业

以生态观光旅游为依托、以休闲度假旅游为主体、以红色旅游为亮点,努力提升盱眙的旅游地形象,把盱眙建设成苏北旅游第一县。

2010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旅游收入18亿元。

建设旅游景观。

提升明祖陵、第一山风景名胜区、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和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四大景区档次与品位,加大甘泉山、八仙台、龙王山、象山和庙山五大风景区开发力度,抓好洪泽湖南岸和陡湖等湿地保护区建设。

完善都梁公园的基础设施建设,美化淮河风光带。

建成铁山寺、明祖陵、第一山(县城)和新四军军部旧址4个AAAA级风景名胜区,启动泗州城开发项目建设。

壮大旅游服务基础行业。

以现有服务设施为基础,进一步完善供电、供水、通讯、卫生、安全、绿化等配套服务功能,提高管理水平,改建、新建二、三星级宾馆5家,新上四星级宾馆2家。

改善现有大型商业网点购物环境,建设一批有盱眙特色的旅游商品专业店。

加强旅游交通建设,组建旅游专业车队、船队,城市公交班车开设旅游专线。

完善旅行社服务功能,培养500名本土导游人才,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开发旅游商品。

研究、设计、开发一批有市场、有前景、有特色的旅游商品。

鼓励集体、个体、私营等参与旅游商品开发经营,将雨山茶叶、杜梁山草莓、铁山寺葛藤粉、地皮菜、板栗、杨槐花等盱眙土特产开发成绿色食品。

办好“中国龙虾节”。

坚持每年举办一届,以虾为媒宣传盱眙、推介盱眙、提升盱眙形象,通过节庆经济,促进文化、饮食、旅游的有机统一。

第十六节 商贸服务业

加快建设新型业态。

发展购物中心、大中型连锁超市、专卖店等新型业态。

适当控制低档临街商业门面房的建设,打造一批具有观赏休闲功能的高品味商业街、美食街,培育建设具有较强辐射功能的大中型专业市场。

繁荣城市商贸圈。

改造完善以商贸为中心的斩龙涧商业区,打造集购物休闲、文化娱乐、金融服务为一体的新型商业区。

加快培育五墩商业区,打造集商贸洽谈、购物美食、信息咨询、科技服务于一体的新型商业区。

完善市场体系。

加快改造中心集镇综合贸易市场,培育专业市场,扩大服务功能,增强对农业产业化的辐射带动作用。

第十七节 房地产业

建立合理的住房供应体系。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调整房地产结构,实现住房需求基本平衡,形成以商品房为主体、经济适用房为重点、中高档房为补充的住房供应体系。

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按照城市(镇)发展总体规划和国土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安排房地产开发用地,通过“公开、公平、竞争”的方式取得房地产开发权。

积极盘活各类房地产资源,培育房地产二级市场,形成住房消费梯度格局。

发展房地产中介机构。

重点扶持一批运作规范、实力雄厚的中介机构,促进房地产中介市场健康发展。

推进房地产分类管理。

完善物业管理招投标制,大力发展物业装修等服务行业,规范物业服务市场行为。

第十八节 现代物流业

完善物流综合运输网络。

建设安全、快速、经济、便捷的现代运输网络,形成以宁淮高速公路、宁宿徐高速公路、盱扬公路和盱明公路为组合的交通网络。

加快建设盱眙港口,争取建设三河船闸,完善以淮河为主线的水上运输网络。

合理布局物流园区。

在县工业开发区和交通节点处,建设功能齐全、配套设施完善的物流中心。

整合现有仓储、运输企业和物流设施,逐步形成综合性物流中心。

建设物流信息平台。

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以互联网为载体的企业物流信息平台,实现对物流环节的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

第十九节 信息服务业

加快信息网络建设。

按照适度超前原则,跟踪下一代互联网络技术,形成高速率、大容量、高可靠性和灵活的基础传输网。

推进光缆到路边、到社区、进大楼、进住户工程。

实现电信网、无线通信网和有线电视网业务协调发展。

规划建设全县统一信息安全服务平台。

提升通信业务网。

整合网络资源,继续发展固定电话和移动通信业务,突出发展宽带网入户,拓展增值服务。

发展以IP为基础的多媒体通信网和IP电信业务。

完善电子政务工程。

完成以政府网络中心为枢纽的上联、横联、下联办公业务网建设,实现公文交换电子化和自动化,开展网上政务服务。

完善气象信息服务。

发展广播电视行业。

大力推进广播电视制作、播出、传输、发射设备的数字化和服务终端接收设备的数字化改造。

第二十节 中介、咨询服务业

大力发展会计、审计、咨询、评估、策划、法律等服务业,积极培育经营规范化、管理社会化的中介服务机构。

逐步形成种类多、分布广、运作规范的中介服务体系。

鼓励和支持现有中介咨询机构打破资质壁垒,通过自身拓展、并购重组、联合经营等方式向规模化、综合化方向发展。

积极培育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围绕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服务。

第六章 实施科教和人才工程

第二十一节 加大科技创新

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把技术创新与企业的改组、改革、改造、改善管理紧密结合起来,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开发主体和投资主体。

鼓励引导企业建立科技开发与创新机构,在建材、化工、食品、凹土、轴承、汽摩配、电器等产业的骨干企业建立技术中心或工程技术中心。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鼓励、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协作,共建技术开发实体或吸收他们进入企业。

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积极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成果。

主动参与各类产学研和科技经济对接活动,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

完善科技创新政策环境。

落实好国家对新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扶持政策,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力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