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技术操作规程.docx
《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技术操作规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技术操作规程.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技术操作规程
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技术操作规程
一、中心静脉临时导管置管术
中心静脉导管是各种血液净化疗法的血管通路之一。
主要有单腔、双腔和三腔导管,目前双腔导管最常用。
导管置人的部位有颈内静脉、股静脉和锁骨下静脉。
(一)适应证
1.有透析指征的急性肾损伤(急性肾衰竭)。
2.急性药物或毒物中毒需要急诊进行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
3.有可逆因素的慢性肾衰竭基础上的急性加重。
4.内瘘成熟前需要透析的患者。
5.内瘘栓塞或感染需临时通路过渡。
6.腹膜透析、肾移植患者因病情需要的临时血液透析。
7.其他原因需临时血液净化治疗。
(二)禁忌证
无绝对禁忌证,相对禁忌证为:
1.广泛腔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2.穿刺局部有感染。
3.凝血功能障碍。
4.患者不合作。
(三)术前评估
1.患者能否配合。
2.是否有可以供置管用的中心静脉:
颈内静脉、股静脉及锁骨下静脉。
3.根据条件选择患者的体位和穿刺部位。
4.必要时可采用超声定位或超声引导穿刺。
5.操作可在手术室或治疗室内进行。
6.操作应由经过培训的专业医生完成。
(四)器材及药物
1.穿刺针。
2.导丝。
3.扩张器。
4.导管分单腔、双腔、三腔导管三种,各种不同类型导管各有其优缺点。
(l)单腔导管:
血流从单一管腔出人,可行单针透析,目前已很少用;也可以将单腔导管作为引出血液通路,另外找周围静脉做回路。
(2)双(三)腔导管:
“死腔”减少,再循环减少,导管相对较粗,穿刺难度增加。
目前主要使用的是双腔导管。
因为三腔导管感染机会增加,不推荐常规使用。
5.肝素帽。
6.注射器、缝皮针、缝线、小尖刀片、无菌纱布、透气敷料等。
7.2%利多卡因5ml、肝素100mg和生理盐水200ml。
(五)操作方法
以常用的钢丝导引置人法(Seldinger技术)为例。
1.根据穿刺部位采取不同体位,如颈内静脉采用头低仰卧位(Trendelenburg体位)。
2.穿刺部位皮肤消毒,铺无菌巾。
3.戴无菌手套。
4.0.5%-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
5.采用穿刺针或套管针静脉穿刺,穿人静脉后有静脉血液抽出。
6.固定穿刺针并插人导引钢丝;如用套管针者,先将套管针拔出,将套管留置在中心静脉内,沿套管插人导引钢丝,并拔出套管针。
注意插人引导钢丝困难时,不可强行插人。
7.应用扩张器沿导引钢丝扩张组织,包括皮肤、皮下组织及中心静脉。
8.插人导管取相应的导管,导管各腔内充满肝素生理盐水,沿导引钢丝插人中心静脉。
9.抽出导引钢丝。
10.分别检查导管各腔血流是否通畅。
11.用20-40mg/dl肝素生理盐水充满导管各腔,并盖好肝素帽。
12.将导管缝合固定到皮肤上。
13.局部行无菌包扎。
(六)拔管指征和方法
1.导管拔除指征
(l)不能控制的导管周围或导管内感染。
(2)导管失去功能,如血流量低。
(3)导管内有血栓形成并不能抽出。
(4)导管周围出血不止,压迫也不能止血。
2.导管拔出方法
(l)导管局部消毒。
(2)术者戴无菌手套。
(3)取无菌剪刀,将固定导管的缝合线剪开。
(4)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置管拔管时,患者应取卧位。
(5)拔除导管。
(6)局部压迫止血。
(7)局部包扎。
(七)经皮颈内静脉置管术
1.适用范围见中心静脉临时导管置管术,但有明显充血性心力衰竭、呼吸困难、颈部较大肿瘤者不选用经皮颈内静脉置管术。
2.优缺点
(1)优点
l)颈部易于保护,不易感染,使用时间相对较长。
2)颈内静脉压力较低,容易压迫止血。
3)血栓形成和血管狭窄发生的机会少。
(2)缺点
1)穿刺时对体位要求较高。
2)不够美观、影响头部活动。
3.穿刺部位因右颈内静脉与无名静脉和上腔静脉几乎成一直线且右侧胸膜顶低于左侧,右侧无胸导管,故首选右颈内静脉插管。
根据穿刺点的不同分前、中、后三种路径,以中路最为常用。
(1)前路法
l)定位:
胸锁乳突肌前缘向内推开颈总动脉,胸锁乳突肌前缘中点(即喉结/甲状软骨上缘水平)。
触及颈总动脉,旁开。
2)进针:
针干与皮肤冠状面成30-45°,针尖指向同侧乳头,胸锁乳突肌中段后面进人颈内静脉。
此路径位置高,颈内静脉深,合并气胸机会少,但易误人颈总动脉。
(2)中路法
1)定位:
胸锁乳突肌三角(以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胸骨头和锁骨形成的三角区)的顶端作为穿刺点,距锁骨上缘3-5cm。
颈总动脉前外侧。
2)进针:
锁骨内侧端上缘切迹作为骨性标志,颈内静脉正好经此而下行与锁骨下静脉汇合。
穿刺时左拇指按压此切迹,在其上方3-5cm进针,针干与皮肤成30-45°,针尖略偏外。
此路径颈内静脉较浅,穿刺成功机会大。
(3)后路法
l)定位:
胸锁乳突肌外侧缘中、下1/3交点作为进针点(锁骨上缘3-5cm)。
2)进针:
针干呈水平位,在胸锁乳突肌的深部,指向胸骨柄上窝。
4.操作方法
(l)器材准备:
20-40mg/dl肝素生理盐水冲洗穿刺针、扩皮器及双腔管。
(2)体位:
以右颈内静脉穿刺为例,患者去枕平卧,头转向左侧,肩背部垫一薄枕,取头低位10-15°。
(3)穿刺点选择:
选择中路法进针部位。
(4)常规消毒:
戴无菌手套,铺无菌洞巾,用%-1%利多卡因做穿刺点局麻。
(5)用含一定量生理盐水注射器连接穿刺针,穿刺针与皮肤冠状面成30-45,针尖指向同侧乳头,进针过程中边进边回抽。
有突破感后如见暗红色回血,说明针尖已进人静脉内,如不能确定是否为静脉,可拔出注射器,保留针头,观察血液流出速度。
如血液喷射状,或呈鲜红色,可能误穿动脉。
(6)进针深度一般-3cm,肥胖者2-4cm,置管长度男性13-15cm,女性12-14cm,小儿5-8cm。
(7)保持穿刺针固定,由导丝口送人导丝。
(8)导丝进人15-20cm后拔出穿刺针,将导丝留在血管内。
(9)沿导丝将扩皮器送人皮下扩皮,如皮肤或皮下组织较紧,可以小尖刀侧切小口。
(10)拔出扩皮器,将已预冲肝素生理盐水的导管沿导丝插入颈内静脉,导管进人后即拔出导丝,关闭静脉夹。
(11)分别回抽导管动静脉两端观察回血是否顺畅,再于两端分别注入肝素生理盐水3-5ml,冲净残血,肝素帽封管。
(12)用皮针与缝线将导管颈部的硅胶翼与皮肤缝合,固定导管,再以敷料覆盖包扎。
(13)建议置管后行胸部X线摄片,了解导管位置。
5.注意事项
(l)颈内静脉穿刺较股静脉穿刺并发症相对要多,术前应向患者及家属充分说明并签知情同意书。
(2)如患者曾行同侧静脉插管,可能会存在颈内静脉狭窄或移位,可行血管超声定位。
(3)颈内静脉穿刺对体位要求较高,正确的体位是穿刺成功的前提;但心衰较重难以平卧的患者建议做股静脉置管。
(4)定位欠清晰时可先用5ml注射器探查,穿刺针穿人血管后如见暗红色血液,说明进人静脉的可能大,如推注压力小,则静脉的可能性更大;但心衰患者静脉压较高,而低氧血症患者动脉血颜色较暗需要注意鉴别。
(5)当需要穿刺左侧颈内静脉时,因该侧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汇合成左头臂静脉后形成一定角度,注意扩皮器进人不要太深,以免损伤血管。
(6)避免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可变换不同部位,以减少组织和血管的损伤。
(7)如穿刺针误人动脉或难以确定是否静脉,则应拔出穿刺针充分压迫,一般穿入动脉需压迫20min左右,确认无出血后再继续穿刺,但建议改换其他部位。
6.并发症及处理
(1)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肿,局部压迫即可。
(2)误穿动脉:
常见于颈动脉及锁骨下动脉。
处理:
立即拔出穿刺针,指压20min,否则易发生血肿。
(3)气胸及血气胸:
较锁骨下静脉穿刺少见,大多发生经锁骨下或锁骨下凹切迹穿刺患者。
1)原因
①患者不配合。
②胸廓畸形,胸膜有粘连。
③穿刺点过低。
2)临床表现
①一般发生局限气胸,患者可无症状,自行闭合。
②呼吸困难,同侧呼吸音减低,胸片确诊。
3)预防及处理:
防止穿刺点过低,避免扩皮器进人太深,发生后可按一般气胸处理。
(4)空气栓塞:
少见,但可致命。
1)临床表现:
突发呼吸困难、缺氧。
2)诊断
①心尖部可闻及水轮样杂音。
②超声波检查有助于诊断。
③应与心律失常、大面积肺栓塞、急性心肌梗死和心脏压塞鉴别。
3)处理
①左侧头低位。
②经皮行右心房或右心室穿刺抽气。
③呼吸循环支持,高浓度吸氧。
(5)感染:
远较股静脉导管感染率低,但长期留置可增加感染的机会。
1)临床表现
①出现不能解释的寒战、发热,尤其是透析过程中。
②局部压痛和炎症反应。
③白细胞数增高,血培养确诊。
2)处理:
严格无菌操作;确诊后即应拔除导管,并做细菌培养,应用抗生素治疗。
(6)心律失常
l)原因:
导丝插人过深或导管过长。
2)临床表现:
多为窦性心动过速或房颤,且为一过性;存在严重心脏疾病的患者,有时可引起致命的室性心律失常。
3)预防:
对于有严重心脏疾病的患者,应避免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插管;操作可在心电监护下进行。
(7)窒息
l)原因:
穿刺过程中损伤颈内静脉后压迫不准确,或者误刺动脉后继续操作造成大出血压迫气管。
2)临床表现:
皮下血肿进行性或急骤增大,短时间内压迫气管,造成窒息甚至死亡。
3)处理:
对持续性增大的血肿切开皮肤减压并压迫或缝合出血点,如患者已出现严重的窒息症状,应及时做气管插管,必要时立即行气管切开。
避免当日透析,如确实需要,应采用无肝素透析。
(8)导丝断裂或导丝留在血管内
l)原因:
操作不当,或患者配合不当。
2)处理:
请血管介人科或血管外科协助解决。
(八)经皮股静脉置管术
1.适用范围
(l)操作较容易,所以适合新开展经皮中心静脉置管技术的单位或术者。
(2)卧床及全身情况较差者。
(3)锁骨下静脉、上腔静脉血栓形成或颈内、锁骨下静脉插管有困难者。
(4)无需长期留置导管或即插即用者。
(5)插管后需紧急透析者。
2.优缺点
(l)优点
l)操作简单、安全。
2)适用于需紧急抢救,神志不清、不能主动配合及不能搬动的患者。
(2)缺点
l)邻近外阴、肛门,易污染,感染率较高,保留时间短。
2)易误穿人股动脉。
3)导管易折,且不易固定。
4)下肢活动相对受限。
3.操作方法
(l)双腔管,导管长度19-20cm。
(2)腹股沟穿刺处常规备皮。
(3)体位:
患者仰卧位,屈膝、大腿外旋外展45°,特殊患者如心衰,不能平卧可采用半坐位。
完全坐位或前倾位则不宜行股静脉置管。
(4)穿刺点选择腹股沟韧带下2-3cm,股动脉内侧-1cm处。
(5)其余操作步骤同颈内静脉穿刺操作方法。
4.注意事项
(l)股静脉穿刺为有创性的治疗措施,术前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的必要性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征得同意并签字后方可进行。
(2)如患者血管条件差,术前触摸不到股动脉,应做血管超声检查。
如有条件可在超声引导下操作。
(3)预冲导管时应注意避免混人气泡。
(4)如定位欠清晰或术者不熟练,穿刺前可予5ml注射器探查血管。
(5)穿刺针穿人血管后如见暗红色血液,说明进人静脉的可能性大,如再推注压力小,则静脉的可能性更大。
(6)如穿刺针误人动脉或难以确定是否静脉,则应拔出穿刺针充分压迫。
(7)导丝进人过程中如遇阻力切勿强行推进,转动方向后再进。
如仍有阻力,则需退出穿刺针和导丝,重新选择穿刺部位。
(8)扩皮器扩皮时动作应轻柔,避免将导丝压折。
(9)插导管前注意留在体外的导丝长度应长于导管,沿导丝插管时应及时打开静脉夹使导丝露出。
(10)需要较长的导管,一般股静脉临时导管的长度至少应为19cm。
(11)由于股静脉影响患者活动,易感染,不宜长时间使用。
5.并发症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肿(包括腹膜后),局部血肿压迫处理即可,腹膜后大血肿需要外科处理。
其余同颈内静脉置管术。
(九)经皮锁骨下静脉置管术
由于该方法合并症严重,一般不推荐应用。
1.优缺点
(1)优点
①不易感染,可保持较长时间。
②活动不受限,易于固定,不外露,患者耐受性好。
③血流量较高。
(2)缺点
①穿刺技术难度较高。
②并发症严重。
2.操作方法
(1)锁骨下径路
l)体位:
上肢垂于体侧并略外展,头低足高15°,肩后垫小枕(背曲),使锁肋间隙张开,头转向对侧。
2)穿刺点定位:
锁骨中、外1/3交界处,锁骨下1.0cm。
3)皮肤消毒:
按胸部手术要求消毒皮肤上至发际,下及全胸与上臂,铺洞巾。
4)穿刺:
先用%-1%利多卡因做穿刺点局麻;右手持连结注射器之穿刺针,保持针尖向内偏向头端直指锁骨胸骨端的后上缘进针;针干与皮肤表面成25-30,进针3-5cm。
余步骤同前所述。
(2)锁骨上径路
l)体位:
肩部垫小枕、头转向对侧、暴露锁骨上窝。
2)穿刺点定位:
胸锁乳头肌锁骨头外侧缘,锁骨上约1.0cm。
3)穿刺:
针干与锁骨或矢状切面成45,在冠状面针干成水平或略前偏15°,朝向胸锁关节进针-2.0cm。
余同前。
3.注意事项
(l)尽量保持穿刺针与胸壁呈水平位,贴近锁骨后缘。
(2)锁骨下静脉走行弯曲,扩张器扩皮时进人血管不宜过深,一般以2-3cm为宜,以免损伤血管。
(3)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成角较大,甚至接近直线,因而导丝容易进人头部颈内静脉。
此时患者可能感觉到同侧颈部或耳部不适,此种情况下应退出导丝5-10cm,再轻柔地重新插人。
(4)如有条件,可用超声引导插管,以增加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4.并发症及处理
(l)血气胸:
是锁骨下静脉穿刺较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与术者的技术熟练程度有关。
预防及处理:
穿刺时尽量避免刺破胸膜,一旦出现该并发症应立即拔出导管,对严重病例应行胸腔引流。
(2)上腔静脉或右心房穿孔、纵隔出血、心脏压塞:
主要与解剖变异,导管质地较硬,不光滑,扩张器进人过深有关。
(3)心律失常:
见颈内静脉插管。
(4)胸导管损伤:
胸导管汇人左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连接处,在左锁骨下静脉插管时偶可引起乳糜胸或淋巴瘘,有时可见乳状液体从穿刺部位漏出。
(5)锁骨下静脉狭窄:
属于远期并发症,发生率高且临床意义大。
l)原因:
锁骨下静脉内膜增生肥厚和(或)血栓形成。
2)表现:
轻度狭窄者一般不引起症状,但如在该侧上肢建立动静脉内瘘后,由于静脉回流量增加,可出现上肢不同程度的水肿。
而程度较重的锁骨下静脉狭窄患者中,可直接引起上肢水肿。
3)处理:
可将内瘘结扎或在狭窄的静脉处应用球囊扩张或放人支架治疗。
二、中心静脉长期导管置管术
(一)适应证
1.肢体血管条件差,无法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
2.心功能较差不能耐受动静脉内瘘分流的患者。
3.部分腹膜透析患者,因各种原因需暂停腹透,或短期可以行肾移植,用血液透析过渡,可选择长期导管作为血管通路。
4.病情较重,或合并有其他系统的严重疾患,预期生命有限的患者。
(二)禁忌证
无绝对禁忌证。
1.手术置管部位的皮肤或软组织存在破损、感染、血肿、肿瘤。
2.患者不能配合,不能平卧。
3.患者有严重出血倾向。
4.患者存在颈内静脉解剖变异或严重狭窄甚至缺如。
5.既往在预定插管血管有血栓形成史、外伤史或血管外科手术史。
(三)置管部位
1.首选右侧颈内静脉。
2.其他部位左侧颈内静脉、颈外静脉。
(四)器材及药物
1.静脉穿刺包,包括穿刺针、注射器、导丝、隧道针、留置导管、扩张器、撕脱鞘、手术刀。
2.静脉切开包。
其他同中心静脉临时导管置管术。
(五)操作步骤
1.操作一般在手术室进行,有条件时可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或在放射介人科进行,在X线下调整导管位置。
2.以右侧颈内静脉插管为例,患者仰卧位,头略偏向左,充分暴露右侧颈部三角区(胸锁乳突肌胸骨头、锁骨头及锁骨上缘组成的三角区)。
3.术者戴帽子、口罩、穿刺区局部消毒,戴无菌手套,铺无菌巾单。
4.用%-1%利多卡因局麻后,以此麻醉注射器试穿。
针尖指向同侧乳头方向,与皮肤成30-45°进针,注意进针过程中保持注射器内轻度负压,如成功进人静脉,记住方向、角度及进针深度后拔出试穿针。
5.以穿刺针沿麻醉针穿刺方向进针,保持注射器适当负压,当有突破感后,回抽血流通畅,推注压力不大,血液颜色暗红,可判定穿刺针进入静脉中。
6.由穿刺针导丝孔送人导丝后,拔出穿刺针。
7.于体表标记好长期导管的出口位置,使导管的涤纶套在出口内1-2cm处,并使导管尖端位于右侧胸骨旁的第3、4肋间。
8.用%-1%利多卡因局麻后,于做好标记的长期导管出口处皮肤切2cm左右的小口,沿切口向上分离皮下组织,形成皮下隧道至导丝出口处,并于导丝出口处做一2cm切口。
9.用隧道针将长期导管的末端从皮肤出口处沿皮下隧道引出至导丝处,调整长期管Cuff的位置于离出口l-2cm处的皮下。
10.沿导丝送人扩张器扩张皮肤及皮下组织后,沿导丝置人带芯的撕脱鞘。
11.拔出导丝及撕脱鞘芯,同时立即以指腹堵住撕脱鞘口以避免血液流出或空气进人血管。
12.沿撕脱鞘腔置人长期导管,向两侧撕开撕脱鞘至长期导管全部进人,注意避免导管打折。
13.注射器分别于留置导管的动静脉端反复抽吸、推注,确定两端血流通畅。
14.X线下检查留置导管的末端位置,正常应位于上腔静脉接近右心房的开口处。
15.肝素生理盐水封管,关闭夹子,拧上肝素帽。
16.缝合切口,缝合固定留置导管于皮肤上,无菌敷料包扎。
(六)注意事项
中心静脉长期置管基本注意事项与临时性静脉置管相同,需要特殊注意的是:
1.如有条件应在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或在放射介入科进行操作。
2.选择左侧颈内静脉置管时应注意该侧头臂静脉角度大,撕脱鞘不要全部进人体内以免损伤静脉壁。
3.皮肤切口应足够大,包括皮肤全层和皮下组织,已减少鞘管针通过皮肤及皮下组织的阻力,避免鞘管针通过坚韧的皮肤时引起鞘管口开裂。
4.沿撕脱鞘放置导管时注意动作要快,以免空气进人血管内造成空气栓塞。
5.应注意避免导管在皮下打折、扭转,确保管腔通畅。
(七)并发症及处理
见“临时中心静脉插管”内容。
三、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
(一)定义及概述
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是通过外科手术,吻合患者的外周动脉和浅表静脉,使得动脉血液流至浅表静脉,达到血液透析所需的血流量要求、便于血管穿刺,从而建立血液透析体外循环。
(二)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适用于慢性肾衰竭需要长时间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
(l)慢性肾衰竭患者肾小球滤过率<25ml/min或血清肌酐>4mg/dl(352umol/L),应考虑实施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
(2)老年患者、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合并其他脏器功能不全的患者,更应尽早实施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
2.绝对禁忌证
(1)四肢近端大静脉或中心静脉存在严重狭窄、明显血栓或因邻近病变影响静脉回流。
(2)患者前臂ALLEN试验阳性,禁止行前臂动静脉内瘘端端吻合。
3.禁忌证
(l)预期患者存活时间短于3个月。
(2)心血管状态不稳,心力衰竭未控制或低血压患者。
(3)手术部位存在感染。
(4)同侧锁骨下静脉安装心脏起搏器导管。
(三)术者资质和手术环境
1.术者资质经过相关专科培训、达到熟练操作的医生才可独立实施手术。
2.手术环境手术需在符合卫生管理部门要求的手术室中进行。
(四)术前评估
1.血管条件预期选择的静脉直径≥2.5mm,且该侧肢体近心端深静脉和(或)中心静脉无明显狭窄、明显血栓或邻近组织病变;预期选择的动脉直径≥,选择上肢部位时,应避免同侧存在心脏起搏器,选择前臂端端吻合术式,患者同肢体的掌动脉弓应完整。
2.手术部位
(1)原则:
先上肢,后下肢;先非惯用侧,后惯用侧;先远心端后近心端。
(2)可选用的血管:
前臂腕部桡动脉-头静脉内瘘最常用;其次为腕部尺动脉-贵要静脉内瘘、前臂静脉转位内瘘(主要是贵要静脉-桡动脉)、肘部内瘘(头静脉、贵要静脉或肘正中静脉一肱动脉或其分肢的桡动脉或尺动脉)、下肢内瘘(大隐静脉一足背动脉、大隐静脉一胫前或胫后动脉)、鼻咽窝内瘘等。
3.血管吻合方式主要包括三种:
动、静脉端端吻合、端侧吻合和侧侧吻合,首选动、静脉端侧吻合。
4.全身状态和凝血功能术前应对患者心脏、肺脏、肝脏等重要脏器功能和循环血液动力学状态进行充分评估,检测血常规、凝血指标,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
(五)操作步骤(以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为例)
1.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手术侧上肢外旋外展,平放于手术操作台上。
用手术画线笔或龙胆紫棉签标记动静脉血管走行。
2.常规碘伏消毒、铺巾。
3.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也可以采取臂丛麻醉。
4.在桡动脉和头静脉之间纵行切开皮肤3-4cm,有时根据血管走行也可采用横切口或其他形状切口,切口选择应尽量能充分暴露桡动脉及头静脉,便于分离血管。
若动脉与静脉相距较远,也可在动脉和静脉侧分别做两个纵行切口。
5.血管钳分离皮下组织,寻找并游离头静脉,结扎并切断近心端分支,分支血管靠近头静脉主干的残端留取不易过短,以免结扎时引起头静脉狭窄。
6.头静脉游离长度为2-3cm,以能搭到桡动脉处为宜,远端穿l号或0号丝线备用。
7.术者示指触及桡动脉搏动,游离皮下组织,血管钳分离腕掌侧韧带,用弯血管钳前端挑出动脉鞘,穿一根专用皮筋牵拉,打开动脉鞘,小心分离与之伴行的静脉,游离桡动脉-1.5cm并结扎分支,再穿一根专用皮筋备用。
8.用血管钳挑起已游离好的头静脉并确保头静脉无扭曲,近心端夹血管夹,远心端结扎。
在远心端斜行剪断头静脉,斜面应与动脉走行平行。
5ml注射器接无创针头(可用18号或20号无翼套管针外芯),1:
1肝素生理盐水(肝素100mg:
生理盐水100ml)注人头静脉管腔冲洗残余血液,如头静脉细小,可做液性扩张。
9.血管吻合
(l)端侧吻合:
将桡动脉控制皮筋提起,两端夹血管夹,将两侧皮筋用血管钳固定,注意张力不易过大,以免引起血管痉挛。
用眼科剪尖刺人桡动脉,或用手术刀尖(11号尖刀)刺破桡动脉,眼科剪沿该破口剪开挠动脉6-8mm的纵向切口,肝素生理盐水冲洗血管腔。
先在2个交叉点端缝合2个标记线,用7-O无创伤血管缝合线穿过桡动脉切口近心端(从外侧壁进针内侧壁穿出),再从头静脉断端钝角处(近心端)穿出(从静脉内侧壁进外侧壁穿出),打结固定近心端,注意至少打4个结。
锐角处(远心端)穿过另一根缝合线作为静脉牵引线。
助手提拉牵引线,充分暴露桡动脉侧切口下侧壁。
用刚打完结的一根缝合线做连续外翻缝合,注意从动脉外膜穿人,内膜穿出,再从静脉内膜穿人,外膜穿出。
缝合至吻合口远心端后,用原来的牵引线从动脉切口远心端穿出并打结固定,至少4个结。
然后用其中一端与助手的牵引线打结固定,另一端继续向近心端、连续缝合动静脉,缝至近心端后与原来的缝合线残端打结固定,至少打6个结。
若静脉管腔较细,为避免吻合口狭窄,上壁可采用间断缝合。
剪断所有缝线残端,缝合完毕。
缝合过程中应间断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