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实验指导.docx
《《中药学》实验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学》实验指导.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药学》实验指导
实验一解表药的识别
【实验目的】
通过对本章药物的识别,能辨识常用的解表药物。
【实验要求】
1.全面掌握以下几味药物:
麻黄、桂枝、紫苏、荆芥、防风、羌活、白芷、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柴胡、葛根。
2.熟悉本章其他药物的功效及用途。
【实验器材】
解表药饮片标本。
【实验方法及步骤】
(一)理论讲解本次实验需要掌握的内容: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解表药,也称为发表药。
解表药根据其性能可分成发散风寒与发散风热两类,分别用治风寒表证、风湿表证与风热表证、温病初起。
部分解表药尚可用于水肿、咳喘、麻疹、风疹、风湿痹痛、疮疡初起而兼有表证者。
1、麻黄Mahuang
【来源】为麻黄科草本状小灌木草麻黄、木贼麻黄、和中麻黄的草质茎。
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等省。
【采收炮制】立秋至霜降之间采收,阴干切段。
生用、蜜炙或捣绒用。
【性状特点】细长圆柱形,直径1~2mm,有时带少量木质茎。
淡绿色至黄绿色,有细纵棱线,粗糙。
节明显,节间长2~6cm,节上有膜质鳞叶,裂片2,先端反曲,基部筒状。
质轻脆,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尘飞出。
断面黄绿色略呈纤维性,外圈绿黄色,中央髓部暗红棕色。
炼蜜炒后为蜜炙麻黄,深黄色,显粘性。
气微香,味微苦涩。
【性味归经】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功效应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主治风寒感冒,胸闷咳喘,风水水肿;支气管哮喘。
【用法用量】煎服,3~10g。
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
【使用注意】本品发散力强,凡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虚喘均当慎用。
2、桂枝Guizhi
【来源】为樟科常绿乔木肉桂的嫩枝,主产于广东、广西及云南省等省区。
【采收炮制】常于春季割取嫩枝,晒干或阴干,切片或切段用。
【性状特点】药材为长圆柱形,有分枝,细枝略呈四棱形,直径2~9mm。
表面红棕或紫棕色,微有光泽,有纵皱纹,可见叶痕、芽痕及细点状皮孔,较粗枝条皮部作环状横裂,细枝皮部易剥露出棕色木部。
质硬、脆,易折断,横断面皮部薄,褐棕色,木质部黄白色或灰黄色,髓部略呈方形。
微有清香气,味甜、微辛,皮部味较浓。
【性味归经】辛、甘,温。
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应用】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主治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奔豚。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助热,容易伤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症,均当忌用。
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3、紫苏Zisu
【来源】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紫苏的茎、叶,其叶称紫苏叶,其茎称紫苏梗。
我国南北均产。
【采收炮制】夏秋季采收。
阴干,生用。
【性状特点】紫苏梗为方柱形,四棱钝圆,直径0.5~1.5cm。
表面紫棕色或暗紫色,节稍膨大,有对生叶痕或枝痕。
体轻,质硬,难折断。
断面裂片状,皮部易剥落,木部黄白色,有细密的放射状纹理,髓部白色,疏松或脱落。
气微香,味淡。
紫苏叶多皱缩卷曲破碎。
湿润展平后,为卵圆形,两面紫色,或上面绿色,下面紫色;叶柄紫色或紫绿色。
质脆,有时带嫩枝,枝直径2~5mm,断面中部有髓。
气清香,味微辛。
【性味归经】辛,温。
归肺、脾经。
【功效应用】发汗解表,行气宽中。
主治风寒感冒,咳嗽呕恶,妊娠呕吐,胎动不安,鱼蟹中毒。
【用法用量】煎服,3~10g,不宜久煎。
4、荆芥Jingjie
【来源】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荆芥的地上部分。
主产于江苏、浙江及江西等地。
多系人工栽培。
【采收炮制】秋冬采收,阴干切段。
生用、炒黄或炒黄。
【性状特点】药材方柱形,上部有分枝,长50~80cm,直径0.2~0.4cm,表面淡黄绿色或淡紫红色,被短柔毛,体轻,质脆,断面类白色。
叶对生,多已脱落,叶片3~5羽状分裂。
小坚果棕黑色;药材横切段称荆芥咀,长约1cm,切面纤维状,黄白色,中间有海绵状白心。
花穗为荆芥穗,长2~9cm,直径约7mm,淡棕色或黄绿色。
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
荆芥穗炒炭后呈黑褐色,称芥穗炭,香气减弱,味涩。
【性味归经】辛,微温。
归肺、肝经。
【功效应用】发表散风,透疹消疮,止血(炒炭)。
主治感冒,头痛,风热目赤,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疮疡初起,崩漏下血,便血痔血,产后血晕。
【用法用量】煎服,3~10g,不宜久煎。
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
5、防风Fangfeng
【来源】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防风的根。
主产于东北及河北、四川、云南等地。
【采收炮制】春秋季采挖,晒干切片生用或炒炭用。
【性状特点】长圆柱形,下部渐细,长15~30cm,直径0.5~2cm,根头部有明显密集的环纹,习称“蚯蚓头”,环纹上有棕褐色毛状残存叶基。
表面灰棕色,粗糙,有纵皱纹、横长皮孔及点状突起的细根痕。
体轻,质松,折断。
断面不平坦,有裂隙,皮部呈浅棕色,散布黄棕色油点;木质部浅黄色,形成层环棕色。
【性味归经】辛、甘,微温。
归膀胱、肝、脾经。
【功效应用】发表散风,胜湿止痛,止痉,止泻。
主治感冒头痛,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破伤风症,腹痛泄泻,肠风下血。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血虚发痉者慎用。
6、羌活Qianghuo
【来源】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羌活及宽叶羌活的根茎及根。
主产于四川、甘肃及云南等地。
【采收炮制】多于初春及秋季采收,干燥,切片生用。
【性状特点】略弯曲的根茎,环节紧密似蚕,称“蚕羌”。
表面棕褐色至棕黑色,有点状或瘤状根痕及棕色破碎鳞片,外皮脱落处呈棕黄色。
根茎环节疏生似竹节者称“竹节羌”。
呈不规则环节状而多分枝者称“大头羌”。
类圆柱形根及根茎者称“条羌”。
有茎基及叶鞘残基、纵纹、皮孔。
横切片为类圆形及不规则片状,直径0.5~2cm,厚2~4mm。
皮部棕黄色,有黄色分泌腔,称“朱砂点”,木质部黄白色,放射状,呈菊花样纹理,髓黄色至黄棕色。
纵切片为长条形,皮部及髓为黄棕色,之间为白色条状的木质部。
气香。
味微苦而辛,条羌气味较淡。
【性味归经】辛、苦,温。
归膀胱、肾经。
【功效应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主治风寒感冒,头痛身重,风寒湿痹,肩背疼痛。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本品气味浓烈,用量过多,易致呕吐,脾胃虚弱者不宜服。
血虚痹痛,阴虚头痛者慎用。
7、白芷Baizhi
【来源】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杭白芷的根。
主产于四川、浙江、河南、河北、安徽等地。
【采收炮制】秋季采挖,晒干切片生用。
【性状特点】祁白芷为长圆锥形,长10~25cm,直径1.5~5cm。
表面灰黄色至黄棕色,有多数纵皱纹及支根痕,有皮孔样的横向突起,习称“疙瘩丁”。
顶端有凹陷的茎痕。
质硬,断面类白色或灰白色,粉性形成层环纹棕色,明显圆形,木质部约占断面的1/3,具放射状纹理,皮部有多数棕色油点,周边灰棕或黄棕色,气芳香,味辛、微苦;杭白芷与祁白芷近似,主要不同点为横向皮孔样突起成四纵列排列,根成类圆锥形而具四纵棱,即方头圆身。
断面形成层环,木质部略呈方形,木质部约占断面的1/2,余皆同祁白芷。
【性味归经】辛,温。
归肺、胃经。
【功效应用】解表散风,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主治感冒头痛,鼻渊,鼻塞,齿痛,风湿痹痛,白带过多,疮痈肿毒,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煎服,3~10g。
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阴虚血热者忌服。
8、薄荷Bohe
【来源】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薄荷的茎叶。
我国南北均产,尤以江苏产者为佳。
【采收炮制】收获期因地而异,一般每年可采割2~3次,鲜用或阴干切段生用。
【性状特点】茎方形,有节和对生分枝,直径0.2~0.4cm,紫棕色或淡绿色,棱角处具茸毛,节间长2~5cm。
质脆,断面白色,髓中空。
叶对生,有短柄,叶片展平后为宽披针形、长椭圆形或卵形,长2~7cm,宽1~3cm,绿色,或枯黄色,稀披茸毛,有腺点。
轮伞花序腋生,花萼钟形。
气芳香清凉,味辛凉。
【性味归经】辛,凉。
归肺、肝经。
【功效应用】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主治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风疹瘙痒,肝气郁滞,胸闷胀痛,痧胀腹痛吐泻。
【用法用量】煎服,3~6g;宜后下。
其叶长于发汗,梗偏于理气。
【使用注意】本品芳香辛散,发汗耗气,故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
9、牛蒡子Niubangzi
【来源】为菊科两年生草本植物牛蒡的成熟果实。
主产于河北、浙江等地。
【采收炮制】秋季采收,晒干,生用或炒用,用时捣碎。
【性状特点】倒长卵形,稍弯曲,长5~7mm,直径2~2.5mm。
灰褐色、灰棕色,有紫黑色斑点,有纵脊5~8条,中肋有时明显突出。
二端平珙,较长的一端圆盘状,有凹窝状果柄痕。
果皮较硬;种皮淡黄白色,胚肥厚,具油性。
无臭,味先苦后微辛而稍麻舌。
【性味归经】辛、苦,寒。
归肺、胃经。
【功效应用】疏散风热,透疹利咽,解毒散肿。
主治风热感冒,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痈肿疮毒,痄腮喉痹,瘟毒发颐。
【用法用量】煎服,3~10g。
炒用寒性略减。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滑肠通便,气虚便溏者慎用。
10、桑叶Sangye
【来源】为桑科落叶乔木植物桑树的叶。
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
【采收炮制】霜后采收,晒干,生用或制用。
【性状特点】多皱缩,破碎。
完整者有叶柄,叶片展平后为卵形、宽卵形,长8~15cm,宽7~13mm;先端渐尖,基部截形、圆形或心形,边缘有齿,有的作不规则分裂。
上表面黄色绿色或浅黄棕色,可见小疣状突起;下表面色浅,叶脉突出,小脉网状,脉上被疏毛。
质脆。
气微,味淡、微苦涩。
【性味归经】苦、甘,寒。
归肺、肝经。
【功效应用】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
主治风热感冒,头痛咳嗽,肺燥干咳;肝阳眩晕,肝热目赤,血热吐衄。
【用法用量】煎服,5~10g;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洗眼。
桑叶蜜制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故肺燥咳嗽多用蜜制桑叶。
11、菊花Juhua
【来源】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菊的头状花序。
由于产地、花色及加工方法的不同,又分为白菊花、杭菊花、滁菊花。
主产于浙江、安徽、河南和四川等省。
【采收炮制】花期采收,阴干生用。
【性状特点】杭菊花为碟形或扁球形。
直径2.5~4cm,数个相连成片。
总苞由3~4层苞片组成,苞片卵圆形或长椭圆形。
舌状花数轮,类白色或黄色,平展或微折叠,彼此粘连无腺点。
管状花多数,黄色,外露。
气清香,味甘、微苦。
怀菊花为不规则的球状或压扁状,直径1.5~3cm,离散。
舌状花类白色,劲直,上举纵向折缩,散在金黄色腺点。
管状花位于中央,为舌状花所隐藏,黄色。
体轻,质柔润,干时松脆。
气清香,味甘、微苦。
【性味归经】辛、甘、苦,微寒。
归肺、肝经。
【功效应用】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主治风热感冒,发热头痛,肝热目赤,肝虚目暗,肝阳眩晕,痉挛抽搐,疔疮肿毒。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疏散风热多用黄菊花(杭菊花);平肝明目多用白菊(滁菊花)。
12、柴胡Chaihu
【来源】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柴胡(北柴胡)和狭叶柴胡(南柴胡)的根或全草。
前者主产于辽宁、甘肃、河北、河南等地;后者主产于湖北、江苏、四川等地。
【采收炮制】春秋两季采挖,晒干,切段,生用或醋炙用。
【性状特点】北柴胡为圆锥形或长圆锥形,常有分枝,长6~15cm,直径0.3~0.8cm,根头膨大,顶端残留多个茎基或短纤维状叶基,表面黑褐色或浅棕色,有纵皱纹、支根痕及皮孔,质硬而韧,不易折断。
断面呈纤维性。
圆形或类圆形,直径0.3~1.5cm,有的呈片段,厚0.8~1.2cm,切面淡黄色,皮部薄,棕色或棕黄色,木部宽广,黄色,年长者强烈木化呈数层环纹,形成层明显。
气微香,味微苦。
南柴胡根较细,圆锥形。
多不分歧。
根头顶端密被纤维状叶基残余。
表面红棕色或黑棕色,靠近根头处多具紧密环纹或横向疣状突起。
质稍软,易折断。
断面略平坦,不显纤维性,外表面黑棕色或红棕色,切面黄白色,有放射状纹理。
体轻松,略具败油气。
加醋拌炒为醋柴胡,呈黄褐色,质干脆,具醋气。
加鳖血拌匀,文火炒干为鳖柴胡,具腥气。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
归肝、胆经。
【功效应用】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主治少阳表证,感冒发热,胸胁疼痛,月经不调,气虚下陷,久泻脱肛,脏器下垂,疟疾寒热。
【用法用量】煎服,3~10g。
和解退热宜生用,疏肝散郁宜醋炙,骨蒸劳热当用鳖血拌炒。
【使用注意】柴胡性升散,古人有“柴胡劫肝阴”之说,若肝阳上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13、葛根Gegen
【来源】为豆科多年生落叶藤本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根。
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
【采收炮制】春秋两季采挖,切片,晒干。
生用,或煨用。
【性状特点】粉葛根药材为圆柱形、类纺锤形或半圆柱形,长12~15cm,直径4~8cm,有的为纵切或斜切的厚片。
表面黄白色或淡棕色,残余的外皮为灰棕色。
横切面见由纤维形成的浅棕色同心性环纹,纵切见由纤维形成的数条纵纹。
体重,质硬,富粉性,纤维性较弱。
气微,味微甜。
野葛为纵切的长方形厚片或小方块,长5~35cm,厚0.5~1cm。
外皮淡棕色,从纵皱纹,粗糙,有的见横向皮孔及数条明显筋脉。
切面粗糙,纤维性强。
易纵向撕裂,纹理不明显。
质韧,体轻,气微,味淡。
【性味归经】甘、辛,凉。
归脾、胃经。
【功效应用】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升阳举陷。
主治外感表证,项背强痛,疹出不透,热病口渴,阴虚消渴,热泄热痢,脾虚泄泻。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退热生津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
(二)学生就中药标本进行辨识
(三)学生提问并复习本次实验的内容。
实验二清热药的识别
【实验目的】
通过对本章药物的识别,能辨识常用的清热药物。
【实验要求】
1.全面掌握以下几味药物:
石膏、知母、栀子、夏枯草、黄芩、黄连、黄柏、金银花、连翘、蒲公英、板蓝根、鱼腥草、射干、白头翁、生地、玄参、丹皮、赤芍、青蒿、地骨皮。
2.熟悉本章其他药物的功效及用途。
【实验器材】
清热药饮片标本。
【实验方法及步骤】
(一)理论讲解本次实验需要掌握的内容:
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清热药可分为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凉血药、清热解毒药、清虚热药等五类。
1、石膏Shigao
【来源】石膏为一种矿石,即含结晶水硫酸钙(CaSO4·2H2O)。
分布极广,几乎全国各省区皆有蕴藏,主产于湖北、甘肃及四川,以湖北应城产者最佳。
【采收炮制】全年可挖。
研细生用或煅用。
【性状特点】本品为纤维状的集合体,呈长块状、板块状或不规则块状。
白色、灰白色或淡黄色,有的半透明。
体重,质软,纵断面具绢丝样光泽。
无臭,味淡。
【性味归经】辛、甘,大寒。
归肺、胃经。
【功效应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主治外感热病,壮热烦渴,肺热喘咳,胃火亢盛,头痛牙痛;外治疮疡溃烂,久不收口,湿疹浸淫,水火烫伤。
【用法用量】煎服,15~60g,宜打碎先煎。
内服宜生用,外用宜火煅研末。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用。
2、知母Zhimu
【来源】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知母的根茎。
主产于河北、山西及东北等地。
【采收炮制】春、秋季均可采挖,除去茎苗和须根晒干为毛知母,剥去外皮晒干者为知母肉。
切片入药,生用或盐水炙用。
【性状特点】本品呈长条状,微弯曲,略扁,偶有分枝,长3~15cm,直径0.8~1.5cm。
一端有浅黄色的茎叶残痕。
表面黄棕色至棕色,上面有一凹沟,具紧密排列的环状节,节上密生黄棕色的残存叶基,由两侧向根茎上方生长;下面隆起而略皱缩,并有凹陷或突起的点状根痕。
质硬,易折断,断面黄白色。
气微,味微甜、略苦,嚼之带粘性。
【性味归经】苦、甘,寒。
归肺、胃、肾经。
【功效应用】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主治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咳嗽,阴虚燥咳,骨蒸潮热,阴虚消渴,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煎服,6~12g。
清热泻火宜生用;滋阴降火宜盐水炙用。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质润,有滑肠之弊,故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3、栀子Zhizi
【来源】为茜草科常绿灌木植物栀子的成熟果实。
产于我国长江以南。
【采收炮制】秋冬采收。
生用、炒焦或炒炭用。
【性状特点】本品呈长卵形或椭圆形,长1.5~3.5cm,直径1~1.5cm。
表面黄红色或棕红色,具6条翅状纵棱,棱间常有一条明显的纵脉纹,并有分枝。
顶端残存萼片,基部稍尖,有残留果梗。
果皮薄而脆,略有光泽;内表面色较浅,有光泽,具2~3条隆起的假隔膜。
种子多数,扁卵圆形,集结成团,深红色或红黄色,表面密具细小疣状突起。
气微,味微酸而苦。
【性味归经】苦,寒。
归心、肝、肺、胃、三焦经。
【功效应用】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热病心烦,躁扰不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黄疸尿赤,热淋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
【用法用量】煎服,3~10g。
栀子皮(果皮)偏于达表而去肌肤之热,栀子仁(种子)偏于走里而清内热。
生用走气分而泻火;炒黑则入血分而止血。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伤胃,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4、夏枯草Xiakucao
【来源】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夏枯草的果穗。
我国各地均产,主产于江苏、安徽、河南等地。
【采收炮制】夏季当果穗半枯时采收,晒干。
【性状特点】本品呈棒状,略扁,长1.5~8cm,直径0.8~1.5cm。
淡棕色至棕红色。
全穗由数轮至10数轮宿萼与苞片组成,每轮有对生苞片2片,呈扇形,先端尖尾状,脉纹明显,外表面有白毛。
每一苞片内有花3朵,花冠多已脱落,宿萼二唇形。
内有小坚果4枚,卵圆形,棕色,尖端有白色突起。
体轻。
气微,味淡。
【性味归经】苦、辛,寒。
归肝、胆经。
【功效应用】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
主治目赤肿痛,目珠夜痛,头痛眩晕,瘰疬瘿瘤,乳痈肿痛;甲状腺肿大,淋巴结结核,高血压症。
【用法用量】煎服,10~15g,或熬膏服。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者慎用。
5、黄芩Huangqin
【来源】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的根。
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南及陕西等地。
【采收炮制】春秋两季采挖。
蒸透或开水润透切片。
生用,酒炙或炒炭用。
【性状特点】根圆锥形,扭曲,长8~25cm,直径1~3cm,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有稀疏的疣状细根痕,上部较粗糙,有扭曲的纵皱或不规则的网纹,下部有须纹和细皱。
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黄色,中间红棕色;老根中间呈暗棕色或棕黑色,朽片状或已成空洞。
气微,味苦。
饮片:
为横切的圆形薄片,厚约1mm,表面黄绿色,形成层环明显、棕色、皮部暗黄绿色,木部黄色,导管群明显,排成不连续的环,中心黄棕色,腐片状,有时中空。
【性味归经】苦,寒。
归肺、胃、胆、大肠经。
【功效应用】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
主治湿温暑温,湿热痞闷,黄疸泻痢,肺热咳嗽,热病烦渴,痈肿疮毒,咽喉肿痛,血热吐衄,胎热不安。
【用法用量】煎服,3~10g。
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止血多炒炭用。
清上焦热多酒炒用。
本品又分枯芩即生长年久的宿根,善清肺火;条芩为生长年少的子根,善清大肠之火,泻下焦湿热。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
6、黄连Huanglian
【来源】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根茎。
主产于四川、云南、湖北。
【采收炮制】秋季采挖,干燥,生用或清炒、姜炙、酒炙、吴茱萸水炒用。
【性状特点】
1.味连多集聚成簇,常弯曲,形如鸡爪,习称“鸡爪黄连”,单枝根茎长3~6cm,直径0.3~0.8cm。
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须根及须根残基,有的节间表面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桥”。
上部多残留褐色鳞叶,顶端常留有残余的茎或叶柄。
质硬,断面不整齐,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部鲜黄色或橙黄色,呈放射状排列,髓部有时中空。
气微,味极苦。
2.雅连根茎多单枝或有2分枝,单枝稍弯曲,粗壮,长5~10cm,直径0.3~1.2cm;过桥较长。
断面皮部暗棕色,木部深黄色,髓部多裂隙。
3.野黄连根茎多单枝或有2分枝,单枝稍弯曲,结节紧接成连珠状,无光滑的过桥;顶端留有7~10cm的叶柄。
4.云连根茎多的单枝,稍弯曲,较细小,长2~5cm,直径2~4mm;节间明显,呈连珠状;表面棕黄色,少有过桥。
质轻,易折断。
【性味归经】苦,寒。
归心、肝、胃、大肠。
【功效应用】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主治胃肠湿热,泻痢呕吐,高热烦躁,痈疽疔毒,皮肤湿疮,耳目肿痛。
【用法用量】煎服,2~10g;研末吞服1~1.5g,日三次。
外用适量。
炒用降低寒性。
姜汁炙用清胃止呕,酒炙清上焦火,猪胆汁炒泻肝胆实火。
【使用注意】本品大苦大寒,过服久服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忌用。
苦燥伤津,阴虚津伤者慎用。
7、黄柏Huangbai
【来源】为芸香科落叶乔木植物黄檗(关黄柏)和黄皮树(川黄柏)除去栓皮的树皮。
关黄柏主产于辽宁、吉林、河北等地;川黄柏主产于四川、贵州、湖北、云南等地。
【采收炮制】清明前后,剥取树皮,刮去粗皮,晒干压平,润透切片或切丝,生用或盐水炙、酒炙、炒炭用。
【性状特点】川黄柏呈板片状或浅槽状,长宽不一,厚3~6mm。
外表面黄褐色或黄棕色,平坦或具纵沟纹,有的可见皮孔痕及残存的灰褐色粗皮。
内表面暗黄色或淡棕色,具细密的纵棱纹。
体轻,质硬,新面纤维性,呈裂片状分层,深黄色。
气微,味甚苦,嚼之有粘性。
关黄柏厚2~14mm。
外表面黄绿色或淡棕黄色,较平坦,有不规则的纵裂纹,皮孔痕小而少见,偶有灰白色的粗皮残留。
内表面黄色或黄棕色。
体轻,质较硬,断面鲜黄色或黄绿色。
【性味归经】苦,寒。
归肾、膀胱、大肠经。
【功效应用】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热除蒸。
主治湿热带下,热淋脚气,泻痢黄疸,疮疡肿痛,湿疹湿疮,阴虚发热,盗汗遗精。
【用法用量】煎服,5~10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
清热燥湿解毒多生用,泻火除蒸退热多盐水炙用,止血多炒炭用。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容易损伤胃气,故脾胃虚寒者忌用。
8、金银花Jinyinhua
【来源】为忍冬科多年生半常绿缠绕性木质藤本植物忍冬的花蕾。
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
【采收炮制】夏初当花含苞未放时采摘,阴干。
生用,炒用或制成露剂使用。
【性状特点】外表黄色或黄褐色,被有短柔毛及腺毛,基部有绿色细小的花萼,5裂,裂片三角形,无毛。
剖开花蕾则见5枚雄蕊及1枚雌蕊。
花冠唇形,雌雄蕊呈须状伸出。
【性味归经】甘,寒。
归肺、心、胃经。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主治痈肿疔毒初起,红肿热痛,外感风热,温病初起,热毒血痢,暑热烦渴,咽喉肿痛。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气虚疮疡脓清者忌用。
9、连翘Lianqiao
【来源】为木犀科落叶灌木连翘的果实。
产于我国东北、华北、长江流域至云南。
野生、家种均有。
【采收炮制】白露前采初熟果实,色尚青绿,称青翘。
寒露前采熟透果实则为黄翘。
青翘采得后即蒸熟晒干,筛取籽实作连翘心用。
以青翘为佳,生用。
【性状特点】干燥的果实的呈长卵形,长1.5~2cm,直径0.6~1cm。
顶端尖,基部有小柄,或已脱落。
表面有不规则的纵皱纹及多数凸起的小斑点,两侧各有一条明显的纵沟。
青翘多不开裂,绿褐色,表面凸起的灰白色小斑点较少,种子多数,细长,一侧有翅,黄绿色。
老翘自尖端开裂,或裂或两瓣,表面棕黄色或红棕色,内表面多为浅黄棕色,种子棕色,多已脱落。
气微香,味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