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 3.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08897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99.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 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 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 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 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 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 3.docx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 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 3.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 3.docx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3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巴山道中除夜①书怀

[唐]崔涂

迢递三巴②路,羁危③万里身。

乱山残雪④夜,孤烛⑤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⑥。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⑦新。

【注释】①除夜:

除夕。

②迢(tiáo)递:

遥远的样子。

三巴:

巴郡、巴东、巴西的合称。

后亦多泛指四川。

③羁危:

指漂泊于三巴的艰险之地。

羁,寄寓异乡;危,艰危困苦。

④残雪:

残余的积雪。

⑤孤烛:

一支烛。

这里并非实指,而是说在这除夕之夜,孤烛独照,自己更感到成了离家万里的异乡人了。

⑥僮仆:

未成年的仆人。

亲:

亲近。

⑦岁华:

年华。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离乡的遥远和旅途的艰辛,“三巴路”言路途遥远,“万里身”表地域艰险。

B. 颔联中,“夜”点明了时间为除夕,“乱山”“残雪”点明了所处的环境,表现了羁旅之苦。

C. 颈联表现了诗人由于长期客居,与亲人骨肉远离,情感渐疏,而与僮仆朝夕相处则越发亲近的无奈现实。

D. 尾联中“明日”二字紧扣题中的“除夜”,强烈地表达了诗人不堪忍受异乡的漂泊之苦,希望早日结束羁旅生涯的愿望。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诗核心是一个“悲”字,表达了诗人叹羁旅、思故乡念骨肉、感孤独等诸多纷杂的心绪。

B. 颔联写山用一“乱”字,写雪用一“残”字,既点明了时令,也写出了诗人纷杂的心态和凄冷的心境。

C. 颈联用笔巧妙,明写“僮仆”之亲,暗指“骨肉”疏远,陈述诗人当时处境的寂寞孤独和生活的拮据困窘。

D. 全诗语言朴素,抒情细腻,于平实之处涌动真情,感人至深。

【答案】

(1)A

(2)C

【解析】【分析】

(1)A错误,应是:

“三巴路”表地域艰险;“万里身”言路途遥远。

(2)C错误,明写“情亲”之乐,暗道羁旅之苦,于无字之处发出一片浩叹。

故答案为:

⑴A;⑵C。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选择即可;

⑵解答诗词赏析题,我们要正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把握情感的方法有:

看诗人定诗风,看诗歌所属的类别,看诗歌标题或关键系,看写作背景。

具体要做到:

通读全诗,把握大意,理解情感。

2.阅读下词,完成后面小题。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沁园春”是这首词的________,“风骚”原指《诗经》中的《________》和《楚辞》中的《________》。

(2)上下阕的表达方式有何不同?

这样写有何好处?

(3)下阕中“惜”字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词牌名;国风;离骚

(2)上阕以描写为主,下阕以议论、抒情为主。

这样写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使主题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

(3)一个“惜”字,定下了对历史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

既褒扬肯定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雄才伟略和他们对历史的影响,又批判否定了他们长于武功短于文治的不足,饱含惋惜之情。

【解析】【分析】

(1)①《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毛泽东于1936年2月所作。

“沁园春”为词牌名,“雪”为词名。

当时,毛泽东和彭德怀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和这白雪皑皑的塬地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

②“风骚”是《诗经·国风》和《楚辞·离骚》的并称,它们同被视为中国诗歌发展的源流,对后世中国文学影响深远。

风指《诗经》里的《国风》,骚指屈原所作的《离骚》,后代用来泛称文学。

(2)《沁园春·雪》用了描写、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上半阙,融情于景,通过描写壮美的北方雪景,抒发热爱、赞颂祖国大好河山之情。

下半阙,融情于议,通过对古代著名帝王的恰如其分地评价和议论,抒发革命者的豪情。

(3)“惜”字领起“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惜”字的含义:

①“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英雄。

他们一生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的影响。

肯定了他们,也就是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

②“惜”字委婉地批评了他们的不足。

批评他们短于“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欠缺。

③“惜”字包含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的坚定信念。

故答为:

⑴词牌名;国风;离骚;

⑵上阕以描写为主,下阕以议论、抒情为主。

这样写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使主题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

⑶一个“惜”字,定下了对历史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

既褒扬肯定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雄才伟略和他们对历史的影响,又批判否定了他们长于武功短于文治的不足,饱含惋惜之情。

【点评】⑴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

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⑵本题考查对词中表达方式的把握。

上阕描写,由过渡句: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引出下阕议论,抒情。

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

下半片议论,即上片之景而生情,由祖国河山的壮丽,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含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

⑶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解答时需要结合重点词的意思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野步

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袭,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有人认为,诗中“野步”之人是老者,这从本诗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2)本诗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有写秋风,作者寄予其间的情意是否相同?

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

(1)倚杖、白人头

(2)本诗“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把秋风拟人化,说是秋风管闲事,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表现秋风之猛烈,吹破了诗人的茅屋,表达了诗人对秋风的怨愤之情。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整体感知能力,通读全诗,抓住关键词句理解人物形象。

野步之人是一位老者,从诗歌的“倚杖”一词,得知是个倚着拐杖的老人;最后一句中“白人头”也在告诉读者野步之人是白头发的老者。

(2)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诗人情感的能力。

这首诗的后两句写秋风,诗人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的感受形象地表达出来。

诗人是借写秋风表达岁月无情人将老的怅愁。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要表现秋风风势之大、之猛,吹破了诗人栖身的茅屋,表达诗人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

故答案为:

⑴倚杖、白人头;

⑵本诗“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把秋风拟人化,说是秋风管闲事,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表现秋风之猛烈,吹破了诗人的茅屋,表达了诗人对秋风的怨愤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⑵解答本题,学生要反复朗读,理解全诗内容,抓重点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要熟知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提升自己鉴赏诗歌的能力。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官舍竹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

伴吟偏称作闲官①。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闲官:

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作“闲官”。

②量移:

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是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僻的地方。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判断正误。

①首联诗人先用一问句表达感慨:

这升起我心中诗的旋律的“萧萧数百竿”是谁种的呢?

随即指出它们如今伴我这“闲官”清吟,是多么相称啊!

“闲官”一词传达出了因官事清闲而带来的轻松愉悦心情。

②颔联用拟人的手法写竹子不与娇艳的百花争春,孤独地守着坚贞,等待着寒冬来临的品格,同时也表现出作者随遇而安,无意仕途的心态。

③颈联的“拂”和“侵”两字都用了拟人的写法。

“拂”写竹声萧萧拂琴,写出竹声的美妙和含情,令人神往;“侵”是写竹的影子映在棋局上,使人感受到竹似欲与诗人同乐,营造出一个物我同趣的意境。

④尾联写自己第二年又被贬谪到了更远更荒僻的地方,但还时常想到今冬在这里看到翠竹白雪结为岁寒之友的情景。

⑤此诗以竹自喻,人物融合,自然贴切;语浅意深,情味隽永。

表露诗人的牢骚不平和自我宽解。

(2)这首诗中的官舍竹具有什么特征?

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案】

(1)①错误;②错误;③正确;④错误;⑤正确

(2)这首诗中的官舍竹具有不争春色、独守严寒、不怕寂寞、保持贞洁、自有情趣等品格。

诗人托物言志,意在表现自己的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

【解析】【分析】

(1)①错误。

“‘闲官’一词传达出了因官事清闲而带来的轻松愉悦心情”理解错误。

表达的是因遭贬而无法申志的无奈与愤怒。

②错误。

“也表现出作者随遇而安,无意仕途的心态”理解有误。

描写出不争春色、独守严寒、不怕寂寞、保持贞洁、自有情趣等品格。

诗人托物言志,意在表现自己的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

③正确。

④错误。

“第二年又被贬谪到了更远更荒僻的地方”理解错误。

未然理解成已然。

尾联表面上说明年即便是被移到其他地方去,依然不影响今年冬天在皑皑白雪之中看到青翠碧绿的官舍竹,实际上是表达自己清高自守却屡遭排挤的愤懑之情。

⑤正确。

(2)一问,要求答出官舍竹的特征。

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基础。

“竹”没有一般花木艳丽芬芳,它有的是清雅的色泽和高高挺拔的身姿。

它的这种品质正与中国古代文人不愿与污浊世俗苟同,追求清高、独立的人格精神暗合。

所以它常常成为古代文人墨客来寄托自己情怀的文学意象。

诗歌描写了不争春色、独守严寒、不怕寂寞、保持贞洁、自有情趣的“官舍竹”形象。

二问,诗人托物言志,写出了竹子潇洒、清荫、耐寒的特点,借咏竹子既表现了自己被贬后淡泊无争、贞洁不渝的孤傲清高,也流露出了不受重用的孤愤不平与自我宽解。

故答案为:

⑴①错误;②错误;③正确;④错误;⑤正确

⑵这首诗中的官舍竹具有不争春色、独守严寒、不怕寂寞、保持贞洁、自有情趣等品格。

诗人托物言志,意在表现自己的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赏析,注意通读全诗,把握内容,揣摩选项正误

⑵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把握,通读全诗,抓住关键句子把握意象特征。

通读全诗,把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5.阅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阅读画线句,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借助月亮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句所表达的情感,与下列哪两个选项的诗句相通?

(  )

A.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B.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C.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书怀》)

D.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3)古诗词中有许多写“月”的诗句,请你再写出一句带有“月”字的古诗词。

(诗句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答案】

(1)在这一句中,描写月儿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作者用“转”和“低”来写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经很深了,而作者依然无法入眠。

作者借月亮表达了自己怀念亲人的深情。

(2)A,D

(3)答案示例:

月上柳梢头/别时茫茫江浸月/秦时明月汉时关

【解析】【分析】

(1)“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的洒在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

“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

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

“无眠”是泛指那些和自己相同的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

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

(2)AD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所表达的情感相通。

“天涯若比邻”“天涯共此时”与“千里共婵娟”一样,都是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B抒发的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和闲适之情。

C写长江奔流的名句壮阔之中见沉郁,雄浑之外显悲凉。

(3)多读书,多背诗,特别是多记忆带有“月”字的古诗词,这是解答这类题的关键。

学生表述合理即可。

如“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

故答案为:

⑴在这一句中,描写月儿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作者用“转”和“低”来写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经很深了,而作者依然无法入眠。

作者借月亮表达了自己怀念亲人的深情;

⑵AD;

⑶月上柳梢头/别时茫茫江浸月/秦时明月汉时关

【点评】⑴解答诗词赏析题,我们要正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把握情感的方法有:

看诗人定诗风,看诗歌所属的类别,看诗歌标题或关键系,看写作背景。

具体要做到:

通读全诗,把握大意,理解情感;

⑵本题考查诗词积累,这首词最后两句表现了词人的美好祝愿愿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结合诗句内容即可做出解答;

⑶本题考查诗词积累。

答题时注意注意筛选与月亮这一意象有关的诗句,不要写错别字。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南行别弟

(唐)韦承庆

澹澹长江水,悠悠远客情。

落花相与恨,到地一无声。

卢溪别人

(唐)王昌龄

武陵溪口驻扁舟,溪水随君向北流。

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

【注】①此诗为作者流放岭南与弟相别之作。

这两首写离别的诗歌,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南行别弟》用“江水”烘托离愁别绪,以“落花”自喻,表达诗人流放岭南与弟作别时内心的悲愤、伤感、凄凉、孤寂之情。

《卢溪别人》中把自己比作“溪水”,像溪水一样陪伴友人,劝慰友人不要悲伤,要积极乐观,表达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解析】【分析】《南行别弟》表达的是贬谪途中的宦途失意之情。

“澹澹长江水,悠悠远客情”用长流不息的江水刻划抽象的离情别绪,“落花相与恨,到地一无声”,即景寓情,用花落无声比喻临别时相对无语抒写宦途失意后,以“落花”自喻,表达诗人流放岭南与弟作别时内心的悲愤、伤感、凄凉、孤寂之情。

《卢溪别人》写卢溪别人,除首句实写外,其余三句都是虚拟的别后光景。

诗人不正面说“相将孤月对猿愁”而说“莫将”,其言外意正是预知友人要对月听猿而愁,从反面切嘱落笔,体贴入微,于平淡中却更见亲切、真挚的情谊。

把自己比作“溪水”,像溪水一样陪伴友人,劝慰友人不要悲伤,要积极乐观,表达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故答案为:

《南行别弟》用“江水”烘托离愁别绪,以“落花”自喻,表达诗人流放岭南与弟作别时内心的悲愤、伤感、凄凉、孤寂之情。

《卢溪别人》中把自己比作“溪水”,像溪水一样陪伴友人,劝慰友人不要悲伤,要积极乐观,表达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从关键诗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

从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

从诗歌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

从作家的风格和语言特征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7.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送李副使赴碛西①官军

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②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③,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④,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①碛(qì)西:

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②赤亭:

地名。

在今新疆哈密西南。

③祁连城:

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南。

④酒家垆(lú):

此代指酒店。

(1)这首送别诗,作者不从饯行话别落笔,而以火山、赤亭起句,这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突破了一般送别诗的窠臼,请结合诗歌的内容、风格、特色、情感等中的一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

(1)造成一个特殊的背景,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应命前行的豪迈气概,而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也暗含其中了。

(2)示例一:

(内容)这首送别诗,既不写饯行时的歌舞盛宴,也不写分手时的难舍离情。

作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祝酒劝饮,然而字里行间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

示例二:

(风格、特色)全诗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语言通俗,声调悠扬,韵律活泼,节奏有致,字里行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显示出一种豪迈的气势。

示例三:

(语言)其口语化的诗歌语言,让人感到亲切洒脱。

悠扬流美的声调给人以奔放明快的诗意感受。

自由活泼的韵律,跌宕有致的节奏,显示出一种豪迈的气势,传达出火一般的激情,无疑将给远行者以极大的鼓舞力量。

示例四:

(情感)这首送别诗既不写惜别的深情,也不写边塞的艰苦,而是热情鼓励友人赴军中参战。

【解析】【分析】

(1)李副使将离武威,远赴碛西,因而诗的开头两句“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点明时令,以李副使出塞途中必经的火山、赤亭这段最艰苦的旅程开篇。

造成一个特殊的背景,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应命前行的豪迈气概,而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也暗含其中了。

(2)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公元751年(唐玄宗天宝十载)旧历六月。

当时,高仙芝正在安西率师西征,李副使(名不详)因公从姑臧(今甘肃武威)出发赶赴碛西(即安西都护府)军中,岑参作此诗送别。

这首送别诗,既不写饯行的歌舞盛宴,也不写分手时的难舍离情。

作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祝酒劝饮,然而字里行间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

(从内容方面赏析)。

这首诗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并且突破了一般送别诗的窠臼。

其口语化的诗歌语言,让人感到亲切洒脱。

悠扬流美的声调给人以奔放明快的诗意感受。

自由活泼的韵律,跌宕有致的节奏,显示出一种豪迈的气势,传达出火一般的激情,将给远行者以极大的鼓舞力量。

(从语言、风格、特色赏析)作者越过一般送别诗多诉依依不舍之情的藩篱,直接提出此次西行“击胡”的使命,化惆怅为豪放,在送别的诗题下开拓了新的意境。

诗末两句直抒胸襟,更是气贯长虹:

“功名请向戎马沙场上求取,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祗向”,语气恭敬而坚决。

这既可看作岑参勉励李氏立功扬名,创造英雄业绩,又是自己的理想和壮志。

这两句将诗情推向高潮,英雄豪气使后世多少读者为之激动振奋。

故答案为:

(1)造成一个特殊的背景,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应命前行的豪迈气概,而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也暗含其中了。

(2)示例一:

(内容)这首送别诗,既不写饯行时的歌舞盛宴,也不写分手时的难舍离情。

作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祝酒劝饮,然而字里行间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

示例二:

(风格、特色)全诗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语言通俗,声调悠扬,韵律活泼,节奏有致,字里行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显示出一种豪迈的气势。

示例三:

(语言)其口语化的诗歌语言,让人感到亲切洒脱。

悠扬流美的声调给人以奔放明快的诗意感受。

自由活泼的韵律,跌宕有致的节奏,显示出一种豪迈的气势,传达出火一般的激情,无疑将给远行者以极大的鼓舞力量。

示例四:

(情感)这首送别诗既不写惜别的深情,也不写边塞的艰苦,而是热情鼓励友人赴军中参战。

【点评】

(1)本题考查对作者写作手法的赏析能力。

这首诗饱含了作者对朋友劝勉、关怀等情感,但作者构思巧妙,用火热的环境烘托出人物不畏艰苦、毅然前行的豪迈,从而也抒发了作者对朋友的理解与鼓舞之情。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风格等方面的赏析能力。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这首送别诗既不写惜别的深情,也不写边塞的艰苦,而是热情鼓励友人赴军中参战。

全诗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语言通俗,声调悠扬,韵律活泼,节奏有致,字里行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显示出一种豪迈的气势。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下列对诗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

“足鸡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B. 颔联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C. 颈联中,诗人在赞美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同时表现了诗人的苦闷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D. 尾联描绘的意境是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月光之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

(2)下列关于这首诗的格调,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格调高远  意蕴悠长

B. 明快抒情  富含哲理

C. 意境辽阔  基调低沉

D. 豪放洒脱  轻松愉快

【答案】

(1)C

(2)B

【解析】【分析】

(1)ABD赏析正确。

C“颈联表现了诗人的苦闷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是错误的,这首诗陆游是蛰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

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第二联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故B正确。

ACD不正确。

故答案为:

⑴C;⑵B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诗歌的全面理解能力,涉及题目、内容、主题、感情等方面。

需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⑵此题考查理解诗歌格调的能力。

格调就是诗歌的格律声调。

亦泛指作品的艺术风格。

解答是要理解诗歌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侧重于把握诗歌流露的情感特质。

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道标上人归南岳

(唐)刘长卿

悠然倚孤棹,却忆卧中林。

江草将归远,湘山独往深。

白云留不住,渌水去无心。

衡岳千峰乱,禅房何处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人即高僧;棹为划船工具,代指船;南岳衡山。

为五岳之一。

B. 首联写道标上人飘然远游之中怀想林中高卧。

暗示他即将归去。

C. 颔联点出道标上人归去之地,江岸青草如作者的离愁伴他远行。

D. 本诗前四句描写景物,后四句感时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D

(2)他的行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率性随意,挥洒酣畅。

即使是归到衡岳,群山绵延、千峰耸峙,偌大的天地,他又将在何处栖迟。

作者借行云流水刻画出了一个率性飘逸、禀性超拔的僧人形象,同时借千峰衡山流露出来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解析】【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