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节选教案粤教版必修.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07105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哈姆莱特节选教案粤教版必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哈姆莱特节选教案粤教版必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哈姆莱特节选教案粤教版必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哈姆莱特节选教案粤教版必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哈姆莱特节选教案粤教版必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哈姆莱特节选教案粤教版必修.docx

《哈姆莱特节选教案粤教版必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哈姆莱特节选教案粤教版必修.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哈姆莱特节选教案粤教版必修.docx

哈姆莱特节选教案粤教版必修

3.10《哈姆莱特(节选)》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2.分析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品评能力。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形象;

2.人文主义的内涵。

教学难点:

1、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2、人物悲剧与时代悲剧的关系。

教学方法:

1.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通过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最后归结品读作品及人物的方法。

2.让学生通过表演深入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教学媒体:

《哈姆雷特》剧本、计算机网络、《哈姆雷特》课件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雷雨》的作者曹禺先生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莎士比亚不仅是英国不朽的文化宣传大使,也是西方戏剧之父,他所创作的丰富的文学作品更是全世界人民的精神文化宝藏。

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感染着读者。

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以思考和启迪。

悲剧《哈姆莱特》就是这样一部作品,读者们凭借自己的人生阅历来感受和理解着哈姆莱特内心的酸甜苦辣,所以有了“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之说,我们班上有52名同学,你们每个人心中也应该有一个哈姆莱特的形象,这些形象相差多少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哈姆莱特》的节选片断。

二、作者介绍

1、生平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和卓越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提出创作方法上要“莎士比亚化”,称赞莎士比亚剧作情节丰富,浑然一体。

他以奇伟的笔触对英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历史转折期的英国社会做了形象、深入的刻画。

莎士比亚于一五六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出生在英国中部斯特拉福德城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幼年在家乡的文法学校念过书,学习拉丁文、文学和修辞学。

后来家道中落,曾帮助父亲经商,18岁时他和一个比自己大8岁的农场主女儿结了婚,几年后就做了三个孩子的父亲。

22岁时他离开家乡独自来到伦敦。

最初是给到剧院看戏的绅士们照料马匹,后来他当了演员,演一些小配角。

1588年前后开始写作,先是改编前人的剧本,不久即开始独立创作。

当时的剧坛为牛津、剑桥背景的“大学才子”们所把持,一个成名的剧作家曾以轻蔑的语气写文章嘲笑莎士比亚这样一个“粗俗的平民”、“暴发户式的乌鸦”竟敢同“高尚的天才”一比高低!

但莎士比亚后来却赢得了包括大学生团体在内的广大观众的拥护和爱戴,学生们曾在学校业余演出过莎士比亚的一些剧本,如《哈姆雷特》、《错误的喜剧》。

他后来成了剧团的股东,一六一三年左右从伦敦回到家乡,一六一六年四月二十三日逝世。

莎士比亚在世之日只见过自己的少数剧作出版,有些还是出版商未经他本人同意私自印行的。

死后七年,才由戏剧界的朋友搜集了他的遗作,出版第一个莎士比亚戏剧集,即后人所谓“第一对折本”。

莎士比亚的朋友、著名戏剧家本·琼孙曾为这部戏剧集题词,称莎士比亚为“时代的灵魂”,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2、创作分期

莎士比亚研究者根据莎士比亚戏剧的上演和出版日期、剧本的内容和风格以及能够找到的当时零星资料,大致确定了莎士比亚剧本的创作年代。

一般把他的创作按思想和艺术的发展分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1590—1600)主要创作历史剧、喜剧和诗歌。

如《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第十二夜》等,写在这一时期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有喜剧的气氛。

第二时期(1601—1608)的杰出成就是悲剧。

四大悲剧为《哈姆莱特》(1601)《奥赛罗》(1604)《李尔王》(1605)《麦克白》(1606)。

第三时期(1609—1613)的主要作品是传奇剧《辛白林》(1609)、《冬天的故事》(1610—1611)和《暴风雨》(1611)等。

三、时代背景

有一句名言写到:

“实事造就悲剧,悲剧反映历史”。

莎士比亚生于1564年,他生活在一个资产阶级与封建阶段针锋相斗的年代——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宣扬人文主义思想,反对神权;提倡人权和人性,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提倡个性解放。

莎士比亚作品的进步性与这些相吻合。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在一定程度上,莎士比亚所处的文艺复兴时代促成了这位文学巨匠的诞生,同时影响了其作品;另一方面,莎士比亚对文艺复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的作品宣传了文艺复兴。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的素材来源于生活。

《哈姆莱特》虽然写的是中世纪的丹麦宫廷,但很容易使人联想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英国现实。

十六世纪上半叶,亨利八世在全国范围内大张旗鼓地打击封建贵族和封建教会,没收教会的土地分给新贵族或廉价卖给新兴资产阶级。

到了十六世纪下半叶伊丽莎白王朝,中央集权的王权已经比较巩固,资本主义经济经过较长期的原始积累,已初步繁荣。

但到了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英国国内情况发生急剧的变化。

英国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和经济繁荣,主要依靠剥削国内广大的农民和城市手工业者。

特别是为了输出羊毛和发展毛纺织业,“羊吃人”的圈地运动深入农村,使无数农民流离失所。

农村中大片土地荒芜,乞丐遍野。

伊丽莎白女王有一次巡游全国,也惊叹“到处都是穷人”!

十六世纪末全国缺粮,粮价高涨数倍,给开始繁荣的资本主义经济投下阴影。

一六○七年,中部各郡农民难以生活,曾发动规模相当大的起义。

  另一方面,王权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长期联盟在十六世纪末也开始解体,彼此间的矛盾日益加剧,资产阶级革命风暴已在酝酿中。

在资产阶级内部,主张禁欲主义的清教徒势力也在迅速扩展。

人文主义者已受到封建残余势力和资产阶级内部清教徒的双重威胁,英国的文艺复兴运动到了强弩之末,人文主义作为一种改革现实的理想日趋破灭。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道主义思潮的核心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

人道主义思想武器用来抨击宗教的和封建的世界观时虽很有威力,然而在矛盾和斗争日趋激烈的年代,企图用这个思想武器来寻找出路,解决社会矛盾,却显得软弱无力。

莎士比亚笔下的理想人物如哈姆莱特等,空有“重整乾坤”的雄心壮志,在“颠倒混乱的时代”,却无法独力扫荡社会罪恶,改造现实,只能造成个人悲剧。

四、剧情介绍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最有代表性的悲剧。

悲剧冲突围绕着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中心事件进行。

地点 丹麦宫廷

人物 哈姆雷特 王子

   克劳狄斯 王子的叔父,弑君篡位者

   葛特露德 王后

   波洛涅斯 大臣

   雷欧提斯 波洛涅斯之子

   奥菲莉娅 波洛涅斯之女

   霍拉旭  王子挚友

   罗森格兰兹 王子同学,后背叛王子

   吉尔登斯吞 王子同学,后背叛王子

   小福丁布拉斯 挪威王子

题材来源 王子复仇的故事取材于十二世纪的一部丹麦史;1570年一位法国作家把它改编成剧本;十六世纪八十年代中,伦敦舞台上曾多次上演过莎士比亚同时代剧作家据此改编的戏。

16,莎士比亚又把它重新改编。

  1、情节

  剧中人霍拉旭曾说:

“你们可以听到奸淫残杀、反常悖理的行为,冥冥中的判决,意外的屠戮,借手杀人的狡计,以及陷人自害的结局。

  三条为父报仇的线索 哈姆雷特 雷欧提斯 小福丁布拉斯

  主线是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之间的斗争,双方曾进行了三个回合的较量。

  (1)王子装疯试探对方与克劳狄斯的反试探

  此回合双方并没有直接照面,克劳狄斯隐在幕后,通过奥菲莉娅和王子的两个同学来试探哈姆雷特;

(2)王子巧设“捕鼠计”,克劳狄斯第一次借刀杀人;

(3)王子海上逃生,克劳狄斯第二次借刀杀人。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

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

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

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

哈姆莱特认为他现在的为父复仇不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

他自己要肩负起这个重整乾坤的重任。

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他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

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除掉他。

而哈姆莱特为了进一步证实事实真相,也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娶嫂的戏剧。

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

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杀了情人奥菲利娅的父亲。

狡猾的克劳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背后命人暗地将他处死。

哈姆莱特察觉内情后中途逃回丹麦。

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利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

哈姆莱特悲愤交加,中了奸王的毒计。

奸王利用奥菲利娅之兄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

结果,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

王子哈姆莱特临死嘱托好友传播他的心愿。

这段王子复仇的故事情节取材于12世纪的一部丹麦史,通过哈姆雷特和以克劳迪斯为首的罪恶集团的斗争,作者赋予了作品以深刻的社会内容和鲜明的时代精神。

或许这是一出人文主义理想破灭的悲剧。

而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笔下体现人文主义理想的典型人物。

哈姆莱特最后以一死报了父仇,虽然没有完成“重整乾坤”的重任,但他谴责了邪恶,伸张了正义。

最终,哈姆莱特在道义上取得了胜利。

可见,莎士比亚悲剧是受文艺复兴影响,为文艺复兴服务的。

文艺复兴时期虽有进步思想,但有贵族和教会的压制,这一道义上的胜利也可看作是作者希望文艺复兴思想能取得一定地位的一种寄托。

在《哈姆莱特》一剧中有着几大悲剧:

<l>哈姆莱特之父被克劳斯狄期害死;<2>哈姆莱特之母委身于两个男人;<3>波洛涅斯全家之死;<4>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那段没有结果的恋情;<5>奥菲利娅之死;<6>哈姆莱特最终自尽。

这些悲剧都反映着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思考一下之间联系。

五、作业

1、仔细阅读《第二教材》中介绍的相关知识,帮助加深理解;

2、有表情朗读节选部分,理解人物的心理历程,为分角色表演朗读作准备;

3、试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写就文稿,下节课展开讨论。

第二课时

一、分角色表演朗读节选部分

(课件展示人物表)学生自愿承担角色,提醒学生注意对人物心理的把握。

…………

教师和学生共同点评学生的表演。

学生就不理解的地方提问,师生共同探讨节选部分的语意,尤其是潜台词的丰富含义。

二、分析哈姆莱特人物形象

1、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写成的文稿观点表达出来。

从开头和结尾可见,哈姆雷特是冷静而理智的。

哈姆雷特具有坚定的信念,富有责任心。

从哈姆雷特的语言可见,他的善良,叔父的奸诈。

从情节分析,哈姆雷特是一个有思想的人。

从语言上看,哈姆雷特复仇为的是尊严的重建,复仇是他生存的目的。

从全篇情节看,哈是一个悲惨的英雄,是一个罪人。

哈姆雷特是一个敢爱敢恨有勇有谋的热血青年。

从“戏中戏”可见,哈姆雷特的聪明机智。

哈姆雷特勇敢的承担了扭转乾坤的任务,他是一个矛盾、孝顺、懦弱、可悲的人。

从他的话可见,哈姆雷特是一个厉害的批评家。

福丁布拉斯与哈姆莱特复仇之比较,两点相同,三点不同,由此可见哈姆莱特行动上的消极。

从他的语言看出,哈姆莱特是一个人文主义者。

2、名家点评集锦

展示课件:

哈姆雷特不单只是个悲剧英雄,而且是一个多思想的少年。

(梁实秋)

哈姆雷特挑着理性的灯笼在寻找大写的人。

(苏联·阿尼克斯特)

哈姆雷特是一位公子,不是一位英雄,报仇的事他不配干,所以迁延不决。

(歌德)

3、教师总结:

1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者的典型。

  在父死母嫁的悲剧发生之前,他对一生都充满了希望,相信理想是会实现的。

他是个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

 但是家庭的变故使他变成一个身穿墨黑的外套,脸色悲苦沮丧,酷爱思索而又一再延误行动的忧郁的王子。

父亲给他的责任是复仇,现实要求他的行动。

哈姆雷特意识到,他的责任不是单纯地复仇,杀死一个克劳狄斯,而是要重整乾坤,消灭一切罪恶,按照人文主义的理想来改造现实。

所以有人称他为上个延宕的王子。

他从快乐王子——忧郁王子——延宕王子——行动王子——悲剧王子,有个转变的过程。

2思想发展过程

  A、理想破灭、精神忧郁、思想危机

  他对人的美好的看法首先来自他的父亲;其次来自他对父母之间恩爱关系的观察,父亲对母亲百般恩爱,“简直不允许天风吹痛她的脸蛋。

”他对人的看法的转变也首先起自家庭关系的剧变。

他尤其不能容忍母亲的变节,他感叹道:

“脆弱啊,你的名字就叫女人!

  在这种情况下,哈姆雷特的理想破灭了,精神陷入忧郁当中,他甚至想到了自杀,“但愿那永生的真神并没有制订严禁自杀的律法。

”“但愿我也能够向我的生命告别,”“碎了吧,我的心!

”他怀疑人文主义的理想还能否实现,他处在思想危机的关头。

  B、深入思考、寻找出路

  忧郁的王子,在危机关头,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在他的思索中,闪烁出思想家的光辉。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这段独白表面上是谈生与死的,但实际上是在思考是忍受顺从还是反抗斗争的问题。

他感叹道:

“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楣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C、在思考中行动(进入行动的思想)

在他深入思考的同时,他也并未失去行动的能力。

他已经在行动。

首先是装疯,此举是在他明确出路之前。

他装疯主要是为了惊醒对方,使对方自己露出马脚。

在进行生和死的思考之前,王子已经授意戏子们演出《贡扎古之死》,并且还要在其中加进一段台词。

这出戏的演出更是一次敲山震虎,克劳狄斯竟然半途而退。

在与母亲谈话时,他误杀了波洛涅斯,他以为躲在幕后的是克劳狄斯。

  在海上,他用调包计让他的两个老同学去送命,自己却又返回丹麦。

  最后,他与敌人同归于尽。

三、布置作业

1、根据讨论进一步调整自己的观点,修改文稿。

2、思考课后练习三

第三课时

一、关于哈姆雷特的“延宕”的问题

  历代评论家和大作家都有关于哈姆雷特长于思考而短于行动的议论,甚至歌德也认为哈姆雷特缺乏行动的能力。

但阿尼克斯特却认为:

“哈姆雷特不仅长于思考,但也不短于行动,而且他是全剧中最积极主动的行动者。

”(《莎士比亚的创作》第425页)他还引用别林斯基的话说:

“从天性上来说,哈姆雷特是一个强有力的人,他的愤怒的讥刺,他的一刹那的感情发作,他和母亲谈话时的充满热情的狂暴议论,对叔父的傲慢的蔑视和无法掩盖的憎恶,这一切证明他精力充沛,灵魂伟大。

”“这便是哈姆雷特的概念:

意志的软弱,但这只是分裂的结果,却不是他的天性所造成的”。

  哈姆雷特的精神烦恼,他的头脑和心灵的苦闷,是他认识生活邪恶所支付的代价。

  哈姆雷特了解简单任务的全部复杂性,他可以一剑刺死克劳狄斯,为父报仇。

但他肩负着更为重要的“重整乾坤”的责任,他要把以克劳狄斯为代表的邪恶势力全部铲除。

要是采用暗杀的手段,哈姆雷特的斗争便失去了意义。

由于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也使得哈姆雷特在行动过程中,要处处小心,时时谨慎。

表面上也会使人理解为“犹豫不决”。

二、哈姆莱特能承担起重振乾坤的重任吗?

为什么?

(哈姆雷特悲剧的根源)

  A、主观原因:

哈姆雷特是人文主义者,也是个人主义者,他的斗争是孤军奋战,失败也就是必然的。

这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B、客观原因:

他所处的时代还没有提供先进分子必然胜利的条件,敌我力量的对比还过于悬殊,这就造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因此,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他与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宫廷集团的斗争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先进人物与社会恶势力之间的斗争,这是萌芽状态的先进力量与强大的恶势力之间的矛盾。

三、哈姆雷特形象的意义

  A、揭示了新旧交替时代尖锐的社会矛盾,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之间斗争的残酷性;

  B、宣扬了人文主义思想;

C、起到了唤起民众,奋起反抗封建势力的作用。

四、解决第一节课布置的思考

首先,故事发生在中世纪欧洲的丹麦国,这是一个封建专制国家。

君主专制使无数人垂诞于皇帝(国王)的宝杖,这就促使产生了国王被亲兄弟克劳狄斯害死的事件的产生。

虽然,克劳狄斯也有过悔过,但那一瞬间的良知顷刻便被权欲、色欲、物欲淹没了,政治背景使悲剧发生。

其次,丹麦王后委身于两个男人,这恐怕也是一个悲剧吧!

王后愿意吗?

我想她也不愿意。

但在当时的封建专制统治下,妇女是最无地位的,迫于生活,她只能这样做。

嫁给一个杀死前夫的凶手,这恐怕也是历史带来的悲剧吧!

但之后却十分值得我们同情。

第三,波洛涅斯全家都死了。

我认为这是历史造成的悲剧。

在封建专制统治下,君臣之间永远是一种统治与被统治关系。

波洛涅斯听命于国王,去做那些伤天害理之事,最终全家都死。

虽然这是上天对他的惩罚。

但实际上,他的家人做了封建王朝内部争权夺利的牺牲品。

第四,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那段没有结果的恋情,也是当时的历史造就的另一悲剧。

我认为:

哈姆莱特是爱奥菲利娅的,而奥菲利娅也是爱慕哈姆莱特的。

但在封建专制统治下,男女的恋情是不自由的。

在种种束缚面前,他们俩没有勇气冲破,最终导致了这一悲剧。

爱一个人,就应该执着地永远爱下去,为之付出一切。

在王位、复仇与儿女情长面前,哈姆莱特选择了前者。

作为一个政治家来说,他是对的。

但他为了复仇,为了权欲,放弃了人生中最宝贵的爱。

这不能不算是一段历史带来的悲剧。

第五,奥菲利娅死了,在一条美丽的河边死了。

她走时怀着对哈姆莱特的爱与恨。

但导致她失去家人,失去爱人生命的,仍是那段中世纪欧洲在黑暗封建统治下的历史。

第六,在最后的决斗中,哈姆莱特击败了对手。

而面对一切一切因为争权夺利而死的人们,为了夺回这个王位,哈姆莱特付出的是否也太多了?

面对死去的众人,他也选择了死亡。

这个胜利似乎付出了太多的代价,而得到的却太少了。

这是由于封建统治下皇权至上所引发的又一悲剧。

丹麦主走了,王后走了,哈姆莱特走了,奥非利娅走了……这一个个悲剧最终写就了整个悲剧剧作。

而导致剧作中悲剧发生的,就是那段历史那段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针锋相斗的历史.莎士比亚通过这部剧作表达着一种反对封建的人文主义思想。

五、作业

1、完成《第二教材》相关练习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体会莎的语言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