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届高三历史下册模拟考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20563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7.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滨州市届高三历史下册模拟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山东省滨州市届高三历史下册模拟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山东省滨州市届高三历史下册模拟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山东省滨州市届高三历史下册模拟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山东省滨州市届高三历史下册模拟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滨州市届高三历史下册模拟考试题.docx

《山东省滨州市届高三历史下册模拟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滨州市届高三历史下册模拟考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滨州市届高三历史下册模拟考试题.docx

山东省滨州市届高三历史下册模拟考试题

2016年3月滨州市一模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24.《韩非子·显学》:

“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

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

”该思想强调()

A.官员和将领的选用应遵从宗法血缘关系

B.选用人才应随时代发展进行适当的调整

C.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选拔德才兼备之人

D.文臣武将的选拔应该注重基层工作经验

【知识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试题解析】韩非子认为国君应该从基层选拔官吏;根据功劳来决定官员的爵位。

D符合题意。

A不符合其选官标准,C属于西汉时期的选官制度。

B不符合题意,从材料中不能得出时代发展、人才选用的变化,它只反映了此时的选拔标准。

【答案】D

25.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之分,形成了“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的局面。

这反映了()

A.官僚体系的成熟         B.科举制度的完善

C.君主专制的加强         D.行政效率的提高

【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试题解析】材料反映了相权受到了削弱,这说明了君主专制的加强,故本题选C。

ABD无法从材料中得出。

【答案】C

26.南宋的洪迈在《容斋四笔》中记述了宋代所流行的《得意诗》中的“金榜题名时”与《失意诗》中的“下第举子心”。

这反映了()

A.科举对士人价值取向和文化心态的引领

B.宋朝对科举及第者以很高的地位和待遇

C.宋代社会中形成了崇尚读书的良好风气

D.宋代科举制度向社会各阶层广泛的开放

【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试题解析】材料反映了科举制对中榜者和失第者的影响,故本题选A。

BCD从材料中无法得出结论。

【答案】A

27.雍正二年(1772)对民间消费行为规定:

“庶民妇女,有僭用冠帔、补服、大轿者禁,违者罪坐夫男。

”该规定()

A.有助于澄清吏治以稳定社会

B.利于禁绝当时奢侈消费行为

C.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D.切合了当时经济发展的水平

【知识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试题解析】材料反映了官府对庶民和妇女服饰、生活的限制,这本质上是在维护等级制度,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故本题选C。

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吏治腐败,A错误。

B绝对化,D错误,君主等级的强化不利于当时经济的发展。

【答案】C

28.18世纪末叶以后,华夏文明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

这种压力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手段,初则以商业的渗透,继则以赤裸裸的殖民主义武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

这说明()

A.基督教文化是西方工业文明产生的思想根源

B.中华文明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被迫中断

C.西方工业文明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D.西方工业文明与中国农业文明不能并存发展

【知识点】工业革命

【试题解析】“生存或灭亡”说明了近代西方文明给中华文明既带来了积极影响,也冲击了传统中华文明。

C符合题意。

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西方文明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B错误,因为它并没有导致中华文明的中断。

而D更是不符合史实。

【答案】C

29.据记载,因感到“辱国病民,莫此为甚”,广州地区及粤省士子,参加“群众的政治运动”,并因而“蒙昧启辟”、“渐知天下大局之事”,从此滥觞。

这一现象发生于()

A.洋务运动时期B.维新变法时期

C.清末新政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

【知识点】维新思想

【试题解析】材料反映了清末康有为等人掀起了变法运动,倡导民主思想,故本题选B。

A与政治运动无关。

C与康有为、梁启超等广东士子无关。

D属于思想解放运动。

【答案】B

30.从1939年初起,国民党政府陆续编写了《游击队整理办法》、《游击队整顿训练大纲》、《游击战纲要》等文件和书籍,分发给各战区、各军事学校,作为研讨游击战的教材;还在南岳举办了游击干部训练班。

这表明()

A.国民党放弃了正面战场作战B.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

C.国共两军相互借鉴取长补短D.国民党重视国军的敌后作战

【知识点】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试题解析】材料反映了国民党重视敌后抗战,故本题选D。

A错误,国民党一直坚持正面抗战。

B虽正确,但不符合题干意思。

C中的相互借鉴从材料中无法体现。

【答案】D

31.据统计,在从1961年1月开始的两年半中,全国职工精减与录用相抵共减少了1887万人,城镇人口减少了2600万人,吃商品粮人数减少了2800万人。

其主要目的是()

A.改善城乡关系争取财政经济的好转

B.推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发展农业生产

C.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的升级换代

D.实行工业反哺农业以促进农业发展

【知识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试题解析】材料反映了国民经济困难出现后,国家开始调整经济,制定并实行“八字方针”。

故本题选A。

B错误,此时人民公社化运动给经济发展带来困难,所以此时开始纠正它的错误。

C出现于改革开放后。

而D更是无中生有,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并非是反哺农业以促进农业发展。

【答案】A

32.罗马帝国统治前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法学家。

法学家的学术活动、教学活动以及提供咨询的活动都是自由的,法学家的著作充满了独立和批判精神,富有创造性。

这一现象的出现()

A.标志着罗马法进入完备阶段

B.体现了罗马法理性务实的精神

C.抑制了罗马帝国集权的加强

D.成为近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

【知识点】罗马法

【试题解析】材料反映了罗马法的相关知识。

A与《民法大全》相关。

C错误,因为万民法体现了帝国集权。

D错误,它只是为近现代法制奠定了基础。

而B与题中的“法学家的著作充满了独立和批判精神,富有创造性”相符,故本题选B。

【答案】B

33.德国于1863年颁布了《工人疾病保险规定的准则》,1884年颁布了《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伤残及养老保险法》,再加上20世纪初颁布实施的其他医疗、工伤、失业等法律,德国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

这客观上反映了当时()

A.政府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B.工业革命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C.政府最早进行了福利国家的建设

D.工业迅速发展导致社会问题频发

【知识点】工业革命

【试题解析】A出现于罗斯福新政后。

B错误,因为工业革命加剧了贫富差距。

C错误,材料只是说德国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而无法得出最早建立。

因为德国政府加强社会保障,这说明了社会问题的增多。

故本题选D。

【答案】D

34.1929年,美国政府成立了一个拥有38亿美元的“复兴金融公司”,借贷给银行、工业、铁路企业和农场主。

同时政府用5亿美元收购农产品,以提高农产品市场价格。

用于公共工程开支高达7亿美元。

这说明当时政府()

A.继续采取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

C.实践了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

D.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经济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试题解析】材料反映了国家加大对经济的干预,A错误,故本题选B。

凯恩斯主义出现于新政后,C错误。

因为新政只是缓解了经济危机,因此不能说根本改变了美国经济。

【答案】B

35.以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为契机,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和粮食进口国。

1985年,美国里根政府向世界市场注入大量石油,导致世界油价下跌了129%,苏联损失惨重。

这反映了()

A.苏联经济模式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

B.美国和平演变政策导致苏联实力下降

C.石油利益争夺使苏联经济全面崩溃

D.国际政治格局即将进入重大调整阶段

【知识点】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试题解析】材料反映了苏联不能很好地调整经济结构以适应全球化,但并没有提到经济发展模式,A错误。

B从题中无法体现,C表述绝对化,而D正确,因为随着苏联经济结构的僵化,苏联最终走向解体。

故本题选D。

【答案】D

 

4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教育制度发展史表明:

中国的教育制度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波浪式发展过程。

春秋战国时期,“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形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

但这些变化遭到了嬴秦执政时期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沉重打击。

两汉以来,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创新有三个大高峰,即西汉高峰、隋唐高峰和北宋高峰(如图所示)。

入汉之后,汉代教育制度从文教政策和教育目的作了较大的调整,形成了第一个教育制度创新的高峰。

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多元融合的教育思想的开创,到隋唐时多元融合的教育制度得以确立,形成了第二个高峰。

而发展至宋,教育思想创新与教育制度创新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形成了第三个高峰。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创新示意图

——摘编自李国钧、王炳照主编的《中国教育制度通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代的教育制度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有何变化?

(8分)指出唐宋教育制度创新的共同原因。

(7分)

 

材料二近代以来,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各阶层人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相应的转变。

甲午战争失败后,维新派积极推进新式学堂的开办。

维新派认为,中国积贫积弱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良好的教育,为了变法,必先改革教育。

从京师大学堂到各省的实业学堂、南洋公学等各教学机构纷纷成立。

长沙创办的时务学堂和京师大学堂设立后,把经学、理学、掌故学等列为普通学,以高等算学、格致学、农学、矿学、商学、卫生学等实学为专门学。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维新派与洋务派教育改革的共同之处。

如何认识教育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10分)。

 

【知识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试题解析】

(1)注意材料一中的“汉代教育制度从文教政策和教育目的作了较大的调整”。

具体可从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目的方面来回答。

唐宋时期教育制度的变革,与科举制的发展、儒家思想的发展、多元融合的教育思想的开创等方面来回答。

(2)可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影响等方面来回答二者的相同点。

在回答二者关系时,注意辩证回答。

【答案】

(1)变化:

教学内容由百家学说到儒家经典;办学形式由私学为主到官学与私学并行;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较完备的教育体系;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充实官僚队伍。

(8分)原因:

唐宋变革所引起的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科举考试制度的推动;经济、科技的发展;学术思想的发展。

(2)共同:

课程内容设置重视西学;兴办教育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开启民智,培养新式人才;创办新式学堂,推动教育近代化;认识:

教育是随着时代的需要而变化发展的;教育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历史学者为说明社会转型路径与模式,引用了如下公式:

R=(Mp+Ms)-C

其中:

R(result)为社会转型成果、成效或绩效;Mp(primordialmotorization)为社会转型的原动力;Ms(secondarymotorization)为社会转型进程中的继发性推动力;C(counteractant)为社会转型进程中形成的社会阻力。

根据该社会转型数学模型,社会转型进程可能会出现的三种绩效状态:

  

(1)当Mp+Ms>C时,社会转型顺利推进。

  

(2)当Mp+Ms=C时,社会转型停滞不前。

(3)当Mp+Ms<C时,社会转型倒退崩溃。

运用16—19世纪中国或西方的相关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

可以就社会转型中一个或多个绩效状态的公式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知识点】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萌芽商业的发展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试题解析】本题可论证任何某一种公式,然后结合近代中西方社会转型的相关知识来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