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新规执行中存在问题和精细化管理要求.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98868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贷款新规执行中存在问题和精细化管理要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贷款新规执行中存在问题和精细化管理要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贷款新规执行中存在问题和精细化管理要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贷款新规执行中存在问题和精细化管理要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贷款新规执行中存在问题和精细化管理要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贷款新规执行中存在问题和精细化管理要求.docx

《贷款新规执行中存在问题和精细化管理要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贷款新规执行中存在问题和精细化管理要求.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贷款新规执行中存在问题和精细化管理要求.docx

贷款新规执行中存在问题和精细化管理要求

以贯彻落实“三个办法一个指引”为契机,着力打造科学的信贷管理机制,推动了全行信贷理念和管理方式的转变,但实际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与贷款新规的精细化要求相差甚远,要真正实现信贷精细化管理任重而道远。

  一、信贷精细化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我行今年通过贯彻贷款新规,信贷管理规范化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部分网点在深入实施贷款新规过程中特别是加强信贷精细化管理上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信贷精细化管理的理念还未真正树立。

部分网点在长期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已经形成了重贷轻管、重经验轻制度的惯性思维和固有模式,这些经营理念与精细化管理要求相去甚远。

主动提高认识、积极改进理念的主观能动性不足,而是碍于监管要求,被动执行。

  主要原因表现在:

一是对贷款管理执行。

有的网点在信贷管理重点抓得不准,信贷业务管理的八个环节抓得不严,执行不细,起不到实际效果。

二是对贷款制度选择性执行。

有的基层网点对贷款制度执行要求的理解是以偏概全、为我所用,认为合适的就执行,不合适的就不执行,随意性很大。

  

(二)制度建设不精细,信贷精细化管理的基础工作还十分薄弱。

目前我行在制度建设、合同文本、信息系统等方面对省联社的依赖性较大,没有及时修改信贷管理制度,实施细则也迟迟未能出台,梳理业务流程的梳理粗放,基础工作的薄弱,增加了网点信贷人员执行的难度。

  主要原因表现在:

一是管理要求不细,总行目前各类信贷管理制度虽基本完备,但是与信贷精细化管理的要求相比缺乏系统化、科学化,往往是什么地方有问题,就出一个什么规定来堵漏,所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即使有制度规章,也缺少细致的操作规程,制度执行走样。

二是管理标准不清,一些关系到银行贷款经营的具体问题无统一明确标准或者标准模糊,无法衡量,操作中只能按经验或凭感觉行事,五花八门,差错难免。

三是管理目标不明,在经营中缺乏长远总体规划,阶段性、临时性目标多,管理目标不能体现以效益为目的的经营理念。

四是管理纪律不严,由于要求不细、标准不清、目标不明,即使造成差错,也难以纠正,不能做到令行禁止,管理出现秩序混乱。

  (三)管理细节不规范,信贷精细化管理与新规要求差距较大。

少数银行机构为规避执行贷款新规的监管而产生了种种管理流程的变异和违规,主要表现形式有三个方面:

第一,贷款“三查”不到位。

一是未按贷款新规要求测算流动资金需求。

少数银行个别贷款没有对流动资金贷款需求进行测算;部分银行存在根据客户需要反向匡算流动资金需求的现象;部分信用社对流动资金测算不科学,仍以2009年度余额进行测算,缺乏科学性。

二是未满足提款条件向借款人发放贷款。

个别网点在项目资本金未到位的情况下对某公司工程项目发放了贷款。

三是贷款资金被挪用或回流借款人。

个别网点发放贷款,借款人以自主支付方式将贷款资金转至交易对手后回流至借款人他行账户,其中一部分贷款被用于承兑到期银行票据、一部分贷款被挪作开票保证金。

第二,支付管理不规范。

一是未按规定采用受托支付方式。

部分银行对首次授信且信用等级一般的流贷未采用受托支付。

有的借款人化整为零、规避受托支付管理要求。

二是受托支付方式下贷款资金较长时间滞留账户。

三是未按合同约定支付贷款资金。

第三,执行面谈面签制度不严格。

通过现场检查和调查,共发现未严格执行面谈面签制度问题贷款极为普遍,如抽查的某行17笔个人贷款中,缺少面谈记录的贷款有6笔。

第四,按照信贷新规走款比重不达标。

通过现场检查和调查,大部分网点发放三类贷款的受托支付金额没达到信贷新规要求受托支付80%的走款比例。

  主要原因表现在:

一是素质不适应,识别风险判断难。

由于农村信用社长期服务农村、邮储银行开办信贷业务不久,人员构成整体素质不高,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民、个体工商户和县域经济中的中小企业,税务、银行两套账的情况较普遍,财务报告失真较严重。

现有信贷人员对贷款新规高要求难适应,对财务报表的综合识别能力较低,客观上导致了对贷款风险的综合分析和识别判断难度加大。

二是信息不对称,资金需求测算难。

其一难以判“势”。

对借款客户的预计增长率、未来成长情况的测算,与实际数据存在差异。

其二难以估“量”。

由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主要贷款客户的财务数据真实性不足,难以估算其贷款的实际需求。

其三难以保“真”。

由于规模能力所限,购销合同的真实性不易判断,特别对外地交易对象鞭长莫及。

其四难以测“大”。

集团客户和关联企业的流动资金需求量预测困难,增加了对大型企业营运资金量测算的难度。

三是客户不积极,受托支付执行难。

其一起点难“核”。

由于个人贷款借款人经营的产品、规模和销售市场千差万别,难以合理核定受托支付金额起点。

其二用途难“控”。

一些借款人利用集团客户、关联企业或者关系人订立购销合同,甚至自身成立多家公司,互相使用,使贷后管理流于形式,受托支付失去意义。

其三制度难“紧”。

由于长期以来的管理相对粗放,加之地方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在借款人不愿接受监督的情况下,受托支付的落实,存在一定的阻力。

其四变化难“跟”。

受托支付要求借款人与交易方达成购销意向,而实际交易情况变化较快,交易对手变化时,借款人必须重办手续,增强了时间成本和借款成本,借款人抵触,影响新规执行。

  (四)同业进展不平衡,信贷精细化管理的实施受到外部环境制约。

部分网点在实贷实付执行不到位,受托支付标准不一,固定资产贷款未用于项目建设,未按工程进度发放贷款。

据调查,贷款新规发布后,仍有些银行在借款人未产生实际资金需求情况下将信贷资金发放到借款人账户。

有的银行机构未严格执行单笔金额超过项目总投资5%或500万元人民币采用受托支付的孰低标准等等,因此,各网点之间不同程度出现执行贷款新规标准不一、程序不彻底、进度不平衡的问题,导致执行贷款新规难以“齐步走”。

  主要原因表现在:

一是执行贷款新规面临一定同业竞争压力。

部分银行认为自身执行贷款新规较为严格,其他银行执行贷款新规不严,担心严格执行贷款新规会造成客户的流失,存在迁就客户特别是大客户的现象,自觉或者不自觉降低了业务执行标准,放松了信贷管理要求,导致商业银行执行进度和标准不完全统一,同业之间互相观望,相互等待,银行在严格执行贷款新规上面临一定的市场压力。

二是外部环境因素制约阻碍了贷款新规的有效实施。

其一,部分事业单位客户由于财政部门“收支两条线”的要求,贷款资金用于采购等对外交易,必须实行集中管理,而贷款新规要求的支忖方式对其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和资金调配影响较大,对借款人资金使用形成一定程度的约束,客户存在一定抵触情绪。

其二,一些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倾向于自行支配贷款资金,对改变原有的用款习惯感到不适应;一些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报表不真实,日常交易重口头承诺,无签订书面协议的习惯,缺乏正规交易单据,习惯于现金结算,给信贷资金需求测算、贷后管理等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二、加强信贷精细化管理的思考

  精细化管理是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关键,要做好精细化管理必须先做到规范化管理。

因此,加强信贷精细化管理就是要使网点在规范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等贷款新规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信贷管理体制机制,逐步达到经营方向科学化、营销指标数量化、管理标准统一化、管理程序工艺化,从而实现信贷总量与经济总量均衡增长,信贷结构与经济结构同步调整,信贷服务规范有序、科学发展。

笔者认为,当前应从细化信贷管理制度、优化信贷管理流程和加强信贷管理合规文化建设及执行力上做文章、下功夫。

  

(一)按贷款新规的要求,细化信贷管理一整套制度,优化一系列业务流程。

  网点要及时按贷款新规的要求推进信贷管理系统升级、修订信贷合同条款、细化操作流程和管理制度、建立奖惩机制,形成权责清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的信贷管理机制,使管理理念与基础制度相互契合,达到管理制度化、制度精细化、细则流程化。

  1、实行信贷管理制度化:

按照贷款新规有关规定,从贷款营销、审查、发放、管理等环节对原有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清理完善,建立起一套具有自身业务特点、服务效率高的信贷管理制度,要重点制订完善以下管理制度:

一是制订差异化的信贷评级制度。

各网点要利用落实信贷新规契机,抓紧制定分类评级制度,按照企业规模和行业制定差异化的评级指标体系,使评级结果充分反映企业实际经营状况。

二是制定差异化的信贷审批度。

在贷款审批权限内,根据所属分支机构经营状况、风险管控水平等情况,适当授予不同额度审批权限。

同时,鼓励试行矩阵式授权体系,由高管层根据业务品种、授信额度对信贷员、信贷主管、部门总经理及分管行长(主任)分别实行转授权。

三是建立奖惩兼容的激励约束制度。

各网点应建立规模、质量、效益、风险并重的奖励约束机制,对基层支行(联社)应侧重于“三农”、小企业金融服务的考核,对“三农”、小企业贷款业务发展快、质量高、效益好、风险低的信贷工作人员给予奖励,并予以适当的不良贷款容忍度。

2、实行管理制度精细化:

贷款新规中虽已明确了信贷业务基本规程,对信贷业务操作过程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但这些规定还不够细化,有些业务环节在实际操作中不好把握。

因此,笔者认为要按照贷款新规的要求,出台各项贷款业务的操作规程,形成一整套完整、详尽的实施细则,使贷款业务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都有具体的标准,使操作者一学就会,一看就能操作。

一是以贯彻贷款新规为契机,促进细化信贷管理流程和操作规程。

网点要在完善《固定资产贷款管理办法》、《项目融资业务管理办法》、《流动资金贷款管理办法》、《个人信贷业务管理办法》、《贷款业务发放与支付操作规程》(简称“四个办法、一个规程”)的基础上,制定《关于贯彻落实“四个办法、一个规程”的实施意见》,全面落实“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等贷款新规,实现具体岗位、职责、流程的全面对接,建立和完善“营销、审查、发放、管理”相分离的信贷管理实施细则,推动信贷管理的精细化。

二是以推行受托支付为抓手,促进加强贷款支付管理。

网点要根据贷款新规的要求适时修订、动态更新相关标准合同与合同范本,不断完善管理系统中包含标准合同文本、合同范本等在内的合同文本库建设。

新合同文本要能够遵循“协议承诺”要求,着重对支付方式、提款条件、账户设置、申贷真实性等与借款人进行约定,新合同要增加“贷款用途”、“项目资本金”、“账户监控”与“贷款资金支付”等监控条款,以增强合同约束力。

通过与客户签订借款合同、委托支付协议、账户托管协议和资金账户监管协议等,进一步明确借贷双方的权利义务。

三是以加强实贷实付管理为推手,促进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各网点应将“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管理理念从内部考核导向上加以体现,在建立奖惩兼容的激励约束制度基础上,改变目前对存款规模增长的考核方式,特别是要彻底放弃靠贷款派生拉动存款的经营方式,注重信贷结构、风控、规模与综合收益评价与管理。

进一步完善质量、效益、风险和规模并重的考核体系,提高激励约束机制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以银行内生的需求全面实施实贷实付管理。

3、实行操作细则流程化:

目前大多数银行根据贷款新规制定贷款实施细则,但银行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不仅要细化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而且要优化内部组织结构和整合业务流程。

当前,就是要按照贷款新规要求,对信贷管理流程与机制进行再造。

在贷款新规框架下,改变以往实行的“集贷分用”、“实贷实存”、“统借统还”信贷管理模式,代之以全流程管理、协议承诺、罚则约束、“实贷实付”等新的管理方式。

  一是整合优化业务流程。

网点要在制订操作规程和实施细则后,在兼顾业务发展、操作效率及监管要求的前提下优化操作流程,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和操作标准,对固定资产贷款支付审核设置独立的审核责任部门和岗位,负责贷款发放和支付审核,将贷款管理各环节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岗位,建立有效的岗位制衡机制。

二是强化信贷资金全流程管理。

在贷前调查环节,强化对项目的实际资金用途进行摸底,了解申请授信资金的真实用途,据此作为受理授信申请依据之一;在贷款发放环节,要求企业提供资金使用的证明材料,包括贸易合同、付款时间安排、付款明细等,从合同文件着手,抓好借款人和最终收益人之间的合同、工程验收进度及质量等关键环节,严格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及项目进度放款,防止企业恶意挪用;贷后管理环节,对每一笔授信资金的用途都进行监控,对照企业放款前提供的计划清单,逐笔核对,并要求企业提供付款凭证等证明材料;对实际付款有出入的,要求对应提供贸易合同、税票等背景证明材料,甚至实地走访调查,严防化整为零、规避贷款支付检查的行为发生。

三是认真开展授信流程运行管理考核评价。

网点要认真开展授信流程运行管理考核评价,按季组织对全行客户经理进行授信业务合规管理考评,加大监督检查和违规查处力度,考核评价结果与客户经理绩效奖金分配、年度评先、提级提职挂钩,加大考核奖惩力度,推动信贷队伍尽职履责,依法合规办理授信业务。

  

(二)按贷款新规的要求,优化信贷管理合规文化建设,强化制度执行力。

  信贷精细化管理落实的关键在人。

人是企业的核心,只有调动人的积极性,管理才能得以落实,精细化落实更在于制度执行者。

为了保证信贷精细化管理顺利实施,必须在人的管理上下功夫,以人为本,调动员工执行制度、维护制度的主观能动性。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提高思想认识,更新信贷观念。

信贷精细化管理是商业银行现代化管理的要求。

它适应银行信贷业务发展的需要,符合商业银行“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的经营理念要求,网点必须从强化信贷精细化管理,是持续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是认真贯彻落实信贷管理新规的必然选择、是建立健全信贷风险防范长效机制的必然选择、是有效解决当前信贷经营管理各种问题的必然选择的高度上全面提高思想认识,围绕银行业信贷发展战略、管理机制、业务流程、风控水平、创新能力等内容,不断强化信贷制度执行力、强化信贷监督、强化违规问责,自觉落实宏观调控政策,落实信贷规章制度,推动银行业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力度,加快转变信贷发展方式,提高信贷管理精细化水平,确保信贷投放的稳定性、均衡性和可持续性,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2、加强合规管理,优化合规文化建设。

一是网点要通过信贷合规文化的培育,不断增强从业人员“合规人人有责”、“合规创造价值”的观念,营造一个“人人合规”、“主动合规”的良好信贷合规文化氛围,使银行业的信贷合规管理体制机制牢固地深植于信贷合规理念和信贷合规文化进步当中。

二是网点的高层应充分认识信贷合规经营的重要性,要率先垂范,带头合规,并设定鼓励合规的基调,倡导并践行诚信、合规的行为规范,大力培育良好的信贷合规文化,完善信贷合规管理制度,充分有效发挥合规职能部门在有效管理银行合规风险中的作用。

  3、夯实管理基础,重视持续合规文化教育。

一是要健全信贷合规风险管理体系,通过强化管理意识,将信贷合规管理融入日常经营管理实践中;通过建立预警机制,充分发挥日常监测的作用,主动发现风险点。

二是要通过巩固和提升基础的信贷风险管理水平,营造信贷合规风险管理的良好内部环境。

一方面,要加强反面查找、识别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疏漏的能力,设计开展信贷风险管理的缺陷评估,持续性评估存在的不足,有的放矢地进行予以整改完善,从总体上使商业银行抗风险能力得到实质提升。

另一方面,要继续加强正面推进力度,通过健全信贷合规管理体系,增强信贷合规正向激励机制,再造信贷合规管理流程,创新信贷合规管理工具,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技术水平,全方位提升落实信贷新规的能力。

三是要建立完善的信贷风险管理教育培训体系,提高员工职业道德操守培养,推进从约束为本到自动自觉的转换。

要通过持续不断的教育,促使员工从过去的被动执行制度转向主动学习和自觉执行制度,不断推进员工在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等方面的深层次改变,成为信贷合规和声誉风险管理具体落地实践的最有效途径。

  (三)加大贷款新规检查、宣传和信息反馈,不断促进经济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

  1、提升贷款新规执行力。

银行监管部门应制定完善网点落实调结构政策与贷款新规评估与问责办法等激励约束制度,加大评估力度,并探索将调结构政策和贷款新规落实情况纳入准入管理、监管评级中,强化激励约束。

通过座谈会等方式,总结分析各家银行良好做法,促进经验交流,并通过签订自律公约、同业监督检查等方式,强化行业自律,消除银行机构对同业执行政策和新规步骤不一致的顾虑,实现“齐步走”。

网点应以落实贷款新规为契机,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完善信贷流程,并将银行业务的转型与经济发展的变化有机结合起来,将开展碳金融等新型业务纳入中长期战略发展目标,并针对新业务制定信贷审批、风险管理、业绩考核政策与操作流程,同时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员工落实政策、新规的意识与能力。

  2、优化贷款新规外部执行环境。

加大宣传力度,积极主动引导舆情,提高经济转方式、调结构政策和贷款新规的社会认知度与认可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完善投资、税收、信贷规模导向等政策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参与节能减排领域的投融资活动,支持低碳经济。

完善担保体系和奖励办法,提高金融机构涉农贷款的风险抵补能力和信贷投放的积极性。

  3、强化贷款新规信息沟通。

各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产业指导目录,细化评估,定期调整,为网点提供依据。

建立完善定期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向网点提供企业节能减排、环保治理等方面的信息,使政府与银行的信息沟通渠道更加顺畅,推动银行机构加大对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的支持力度。

建议各级政府邀请网点参与经济发展规划、产业规划及重大项目决策,促进信息沟通,为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提供更好的信息平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