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报.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98186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776.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冶金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冶金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冶金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冶金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冶金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冶金报.docx

《冶金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冶金报.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冶金报.docx

冶金报

第一版

钢铁业跨所有制联合重组有新突破

河北钢铁集团联合重组5家民营钢企

本报讯(记者王维刚 刘加军)11月11日,钢铁业跨所有制联合重组取得新突破。

河北钢铁集团以“渐进式股权融合”重组模式,与河北敬业、唐山松汀、邢台龙海、永洋钢铁、吉泰特钢5家民营钢铁企业签署联合重组协议。

此举标志着在重组民营钢铁企业上,河北钢铁集团有了实质性进展,也为我国钢铁行业转方式、调结构探索出了一条新的路径。

按照合作协议,河北钢铁集团将以商誉、管理、技术咨询服务、购销渠道等资源,分别出资到河北敬业、唐山松汀、邢台龙海、永洋钢铁、吉泰特钢5家民营钢铁企业,根据《公司法》分别重新登记注册新公司,河北钢铁集团分别持有各新公司10%的股份。

重组后,河北钢铁集团吸纳这5家新公司成为集团成员企业,将各家后续发展纳入集团总体规划。

重组后,集团将适时向5家公司派出管理、技术团队,共享大宗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技术研发等平台。

河北省副省长张杰辉在讲话中说,这次河北钢铁集团与5家民营钢铁企业进行联合重组,涉及不同类型、不同区域、不同所有制,是积极适应市场需求、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结果,不仅将对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优化钢铁产业布局和结构起到重要推动作用,而且将对全省调结构、转方式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河北钢铁集团董事长王义芳表示,我们经过对全省民营钢铁企业的认真分析筛选,选择这5家开展联合重组,主要考虑四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5家企业均有合作意愿,且认同河北钢铁集团提出的联合重组思路;二是5家民营钢铁企业粗钢总产能达到1000万吨以上,其中敬业钢铁公司粗钢产能超过500万吨,装备水平和盈利情况相对较好,这次联合重组进一步提高了河北钢铁行业的集中度;三是永洋钢铁公司和吉泰特钢分别为国内规模较大的轻轨、船用型钢生产基地,均属调坯轧材企业,这次联合重组有利于产品互补、延伸产业链条;四是5家企业分布在石家庄、唐山、邢台、邯郸4个区域,这次联合重组将对当地其他企业参与联合重组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进而促进全省钢铁行业优化布局、减量增效、提升水平。

业内专家指出,河北钢铁集团采用“渐进式股权融合”新模式,重组民营钢铁企业,有利于快速突破跨所有制重组的难点。

这种模式具有四个显著特性:

一是跨所有制,二是实质性,三是渐进可行性,四是战略性。

在具体的整合思路上,河北钢铁集团提出了“两步快走”的整合思路。

第一步,战略联合,协同发展。

本着“自愿联合、优势互补、循序渐进、合作共赢”的原则,河北钢铁集团以商誉、管理和技术服务出资到民营钢铁企业,建立股权投资关系,使民营钢铁企业成为集团成员单位,与集团统一名号,新公司后续发展、技术改造纳入河北钢铁集团总体规划,加快结构调整、升级改造步伐,谋求互惠互利和合作共赢,为深层次兼并重组奠定基础。

第二步,深度融合,由大到强。

在第一步战略联合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低成本并购重组的思路和方法,对省内有一定产能规模和市场竞争实力、与河北钢铁集团在布局和产品结构等方面具有一定互补性的优势民营钢铁企业,通过双方共同认可的方式实现深度整合。

据了解,敬业钢铁位于石家庄市平山县,目前产能已超过500万吨;松汀钢铁位于唐山迁安市,龙海钢铁位于邢台内丘县、南宫市,这两个企业分别具备了年产300万吨以上的生产能力;永洋钢铁位于邯郸永年县,吉泰特钢位于邢台临城县,这两个企业主导产品为船用钢、轻轨等专用型材。

中国稀土“南北融合”迈出第一步

日期:

20101113 中国钢铁新闻网

本报讯 (记者柳方秀) 11月8日,包钢稀土与江西信丰新利、全南晶环、赣州晨光成功合作暨包钢稀土国贸公司赣州分公司开业庆典仪式在江西省赣州市举行,备受中国稀土行业瞩目的“南北融合”由此拉开序幕。

中国稀土企业素有南北之别。

北方主要以内蒙古、山东的轻中稀土为原料,企业以包钢稀土为主。

南方以江西、福建、广西、湖南、四川的中重稀土为原料。

赣州是我国最大的中重稀土产区。

近年来。

在国家提高产业集中度政策的引导下,稀土行业内的兼并重组不断,但均在同一地区、相同原料的企业间进行,一直没有突破南北格局。

今年8月,包钢稀土首先破局,斥资2.3亿元参股控股江西的全南晶环稀土有限公司、晨光稀土新材料有限公司和信丰县新利稀土有限公司3家南方稀土企业,获得赣州1/3以上中重稀土冶炼分离能力。

两个月之后,在此基础上组建赣州销售分公司,将其市场影响力扩展到南方。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包钢稀土与江西稀土企业的合作,打破了中国稀土产业原有的原料、地域界限,成为北方稀土产业与南方稀土产业融合的发端。

此举,不但使包钢稀土在内部实现了南北资源互补和南北市场的统一,产业实力以及行业影响力大大增强,而且给南方稀土企业带来资金、管理、政策等优势,可极大地推动南方稀土产业升级,对中国稀土产业格局发展影响深远。

 

中国稀土“南北融合”迈出第一步

日期:

20101113 中国钢铁新闻网

本报讯 (记者柳方秀) 11月8日,包钢稀土与江西信丰新利、全南晶环、赣州晨光成功合作暨包钢稀土国贸公司赣州分公司开业庆典仪式在江西省赣州市举行,备受中国稀土行业瞩目的“南北融合”由此拉开序幕。

中国稀土企业素有南北之别。

北方主要以内蒙古、山东的轻中稀土为原料,企业以包钢稀土为主。

南方以江西、福建、广西、湖南、四川的中重稀土为原料。

赣州是我国最大的中重稀土产区。

近年来。

在国家提高产业集中度政策的引导下,稀土行业内的兼并重组不断,但均在同一地区、相同原料的企业间进行,一直没有突破南北格局。

今年8月,包钢稀土首先破局,斥资2.3亿元参股控股江西的全南晶环稀土有限公司、晨光稀土新材料有限公司和信丰县新利稀土有限公司3家南方稀土企业,获得赣州1/3以上中重稀土冶炼分离能力。

两个月之后,在此基础上组建赣州销售分公司,将其市场影响力扩展到南方。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包钢稀土与江西稀土企业的合作,打破了中国稀土产业原有的原料、地域界限,成为北方稀土产业与南方稀土产业融合的发端。

此举,不但使包钢稀土在内部实现了南北资源互补和南北市场的统一,产业实力以及行业影响力大大增强,而且给南方稀土企业带来资金、管理、政策等优势,可极大地推动南方稀土产业升级,对中国稀土产业格局发展影响深远。

国内首台(套)TZф180三辊连轧管机组投产

日期:

20101113 中国钢铁新闻网

本报讯 (记者杨丽英 通讯员常锐)太重集团自主研发制造的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国产首台(套)TZф180三辊连轧管机组,于11月1日在山东墨龙石油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投产。

该机组是目前技术最先进的无缝管生产设备,其生产的无缝钢管主要用于石油钻探、高压锅炉管道等领域,无缝钢管直径为60毫米~180毫米,年产量可达40万吨,价格仅仅是国外产品的三分之二。

至此,太重集团成为世界上能够生产全系列钢管轧机的少数企业之一,一举打破了国外企业多年的垄断局面。

据国内相关专家委员会鉴定:

TZф180mm三辊连轧管机组工艺布置合理,运行稳定可靠,填补了国内空白,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整体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专家验收委员会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太重集团董事长岳普煜表示:

“太重将以一流技术和一流服务回报用户,为振兴中国的民族工业、为发展中国的钢管行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山东墨龙石油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云山表示:

“墨龙在拓展轧机领域的过程中,得到了太重的大力支持。

今后,双方将进一步扩展交流平台,与国内外专家加强沟通与合作,促进行业共同进步。

鞍钢重轨首次大批量出口发达国家

本月10000吨重轨运往澳大利亚

日期:

20101113 中国钢铁新闻网

本报讯 (记者刘敬元 通讯员曹洪儒 兰天碧)11月4日,鞍钢首批出口澳大利亚的定尺长度25米的澳标60kg重轨共计5060吨在营口鲅鱼圈码头完成装船后驶往澳大利亚。

本月中下旬,鞍钢出口澳大利亚的第二批重轨也将发运,两批共计10000吨。

这是鞍钢首次大批量向发达国家出口重轨。

在此之前,鞍钢重轨曾成功出口泰国、越南、孟加拉国等国家和地区。

在获悉澳大利亚卡拉拉矿业公司正在进行国际重轨招标的消息之后,鞍钢抓住这一机遇,积极参与竞标。

由于是第一次参与发达国家的重轨招标,鞍钢在商务和技术谈判中遇到了很大困难。

经过艰苦的谈判,2009年4月,鞍钢凭借最具性价比的产品战胜了众多国际竞争对手,成功中标澳大利亚莫拉瓦到卡拉拉矿业公司矿区全长约83公里铁路的重轨供货项目。

此次签订的重轨合同,在规格控制、端部平直度、超声波探伤等方面都提出了异常严格的技术要求。

对此,鞍钢股份公司组织生产技术人员专门成立了科研课题组,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围绕出口重轨的轧制重新设计了轧辊孔形,对炼钢、连铸、轧钢等关键工序制定了严格的工艺标准,加强了生产过程中的检查和验收。

经过两轮试制,顺利开发出澳标重轨,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和最终交货期。

第六届全国安全生产新闻奖揭晓

本报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

日期:

20101113 中国钢铁新闻网

本报讯 (记者吴春晓) 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发起、中国产业报协会组织进行的第六届(2009年度)全国安全生产新闻奖日前公布了评选结果。

本报推荐的由潘迁祥撰写、刘建民编辑的《由“安全不等式”到“安全等式”》荣获报刊类评论一等奖;由本报国内钢铁导刊编辑的《安全月里话安全》荣获报刊类系列报道二等奖;由郑戈、邱鸿卫撰写,周群编辑的《唐银公司让班中“大拇指文化”消失》荣获报刊类消息三等奖。

本届安全生产新闻奖除报刊外,还有广播、电视两大领域也参加了评比,所以本届的奖项分为报刊、广播、电视三大类。

图片新闻

日期:

20101113 中国钢铁新闻网

今年以来,柳钢集团公司积极推进负能炼钢等一系列节约能源的举措,促进整个生产工序节能降耗降成本。

前9个月,该公司吨钢综合能耗同比下降了55.29kgce/t,吨钢可比能耗同比下降了59.49kgce/t,累计节约标准煤40.32万吨。

图为炼钢工人在指挥生产。

(记者覃守超 摄)

第二版

投资矿业谨防商机变危机

日期:

20101113 中国钢铁新闻网

观察

矿业对外投资增长迅速三年后铁矿供需或现拐点

就在前几天,也就是在11月份的第二周,中国又一个铁矿资源考察团开始了赴西澳大利亚州的行程。

在这一个个资源考察团的背后,是近几年来我国矿业对外投资力度的急剧加大。

早在2003年,中国矿业对外投资总额(包括黑色、有色金属及石油天然气等多种资源的投资)仅在10亿美元左右,2005年、200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采矿业分别为11.7亿美元、16.8亿美元。

在这几年中,矿业的投资保持在一个较为平稳的水平,增长幅度并不明显。

然而到了200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采矿业达到100亿美元,是2006年的6倍,中国矿业对外投资开始急剧增长。

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采矿业133.4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23.6%。

截至2009年末,中国向采矿业的直接投资累计达到405.8亿美元,2007年~2009年的投资占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86.7%。

从2007年到现在,这一对外矿业高额投资期已持续4年。

然而,目前矿产项目的集中投资,对于那些新开工的铁矿石项目来说,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期后,这些项目可能面临供大于求的局面。

西澳大利亚驻华代表处首席代表庄彬俊以FMG(澳大利亚弗太斯特金属集团)为例介绍了项目建设期:

FMG项目从2004年开始建设,申请到探矿权后进行钻探、规划,同时建设了铁路、码头等基础设施,2008年投产,第一船矿石运到中国马迹山码头。

这其间,FMG项目建设一共用了四五年的时间。

“考虑到项目进度和全球铁矿石需求的拉动,将有很多项目都会在2013年左右投产。

预计全球铁矿石市场在2012年或者2013会出现一个拐点。

” 庄彬俊表示。

目前,仅在皮尔巴拉地区,2009年已批准的铁矿矿权就达到了11.1万平方公里,申请中的铁矿矿权还有13.9万平方公里;而在2002年,这两个数据还只是4.4万平方公里和5.3万平方公里。

到今年上半年,西澳大利亚州的采矿权已经达到21160多个,共有51.7万平方公里,占州面积的21%,平均每个季度都会有1100份采矿权申请。

在铁矿石资源的海外布局中,中钢、中冶、中铝、五矿等企业,以及宝钢、鞍钢、武钢、首钢等钢铁冶炼企业,甚至中铁物资等非冶炼类企业都把目光投向海外。

10月份,重钢又成功投资澳大利亚伊斯坦鑫山磁铁矿项目,一期工程预计年产1000万吨磁铁精矿。

目前,中国每年进口的铁矿石中有8000万吨属于权益矿;我国正在建设的海外铁矿石权益矿产能约为1.9亿吨,相当于我国目前进口量的30%。

在这一投资热潮中,为了吸引投资者的眼球,一些新矿产的消息也频频被放出:

11月初,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发现储量数亿吨,含20%~25%的磁铁矿;9月份,阿富汗近20亿吨铁矿石开采权招标……

一方面是新矿源被发现,投资者不断进入;另一方面,铁矿石巨头们也在扩大产能。

巴西政府在8月份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到2015年巴西铁矿石产量将从目前3.8亿~4亿吨增至5.85亿吨,2022年进一步扩大到7.85亿吨,到2030年达到10亿吨。

其中,淡水河谷公司今年铁矿石产量将接近3亿吨,预计到2014年铁矿石产量从目前的3亿吨提高至4.50亿吨。

而在澳大利亚,力拓已经制订了基础设施的投资计划,表示要确保2013年矿石年产能达到2.83亿吨,并在2015年将产能扩至3.3亿吨。

另外,必和必拓和FMG也拟定了投资计划。

“现在,力拓、必和必拓和FMG均计划在2015年之前产能各自达到3亿吨以上。

”庄彬俊说,“在西澳大利亚州,目前有10个现有项目有扩产计划,25个项目处于可行性研究或工程建设的不同阶段,至少50个项目处于早期勘探阶段。

然而,市场可能无法支撑这样一个增长速度。

这些项目都达产后,面临供大于求局面的可能性比较大。

他表示,从全球钢铁行业的发展来看,2015年全球市场对西澳大利亚州铁矿石的需求量预计约为6.2亿~6.8亿吨,2020年的需求量约为7.6亿~8.7亿吨;而预计2015年西澳大利亚州的产能会达到9.4亿吨,2020年达到11.6亿吨。

这样一来,会有至少2.6亿吨的铁矿石产能将被闲置。

如果连一直高唱“供应偏紧”的铁矿石供应地区都开始看衰3年之后的铁矿石市场,对于全球那些生产成本偏高、缺乏基础设施的铁矿石项目来说,我国的投资者是不是应该谨慎一些呢?

中国企业收购矿业溢价偏高缺乏经验、竞购、审批是主因

近年来,中国企业在海外收购中,产生了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

中国企业往往须付出较高的价格才能完成收购,即所谓的“中国溢价”。

根据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统计,2007年以来中国企业全面收购澳大利亚及加拿大矿业公司的平均溢价水平为62%,而同期非中国企业全面收购这两国矿业公司的平均溢价水平仅为27.7%。

与此类似,在参股海外矿业公司的交易中,中国企业平均支付溢价水平为30.5%,而同期非中国企业支付的平均溢价水平仅为10.1%。

然而,为什么会导致“中国溢价”呢?

项目团队缺乏交易经验、面临竞购、海外监管机构审批等多个内外部因素,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交易经验方面,在11月初召开的对外投资合作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副部长陈健是这么形容的:

“我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没有完成自由竞争这样一个历史发展阶段,因此有些企业不太懂‘怎么竞争’,可能就‘下手重了、偏了’。

目前,除了极少数大型央企外,我国单个企业进行海外收购的整体实力有限,例如缺乏具有国际视野和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财务实力偏弱、跨国经营经验不足等。

而且,我国企业在治理结构、决策机制甚至内部部门设置等方面的特点,与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国际并购市场的要求有一定差距。

在收购成功之后,我国企业在吸纳有国际公司背景人才或本土优秀人才组成“多元化”管理团队的认识还不足,实施“本土化”的不多。

有的企业虽然也曾试图聘请国际化人才进行管理,但终究因为公司内部根深蒂固的中国式企业管理模式,让这些人才“水土不服”,最终还是流失了。

而在竞购方面,中国的企业也是吃了不少苦头。

目前,我国企业进行海外收购最大的问题是信息的缺乏。

多数企业在海外并没有分支机构,所获信息有限,这就造成了多个国内企业往往都集中关注同样几个项目,导致了内部竞争。

如果要避免此类现象的重复出现,建立一个境外投资项目信息共享平台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行业组织的统一协调,把投资目标国相关政策及变化动向、国别风险分析、重要关系建立及国外伙伴信用记录等信息纳入共享平台。

同时对于一些国外知名的法律、会计、税务、地质方面的咨询机构,可以统一签署集体服务协议以降低企业成本,减少出现竞购的概率。

除了这些缺乏交易经验、竞购等主要的内部原因外,海外监管机构审批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溢价的出现。

根据中金公司对2005年以来已宣布而未完成的3亿美元以上海外并购案例的分析,有65%(按交易金额计)的交易失败是由于未能获得境外监管机构的审批。

另外,还有9%的交易失败是由于市场环境出现了不利变化,4%是由于竞争对手的报价更高。

对于审批中出现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政治经济制度差异。

外国政府和舆论往往认为中国的国有企业不是市场运作的企业,而错误地认为这些企业是由中国政府在幕后操作的实体,从而将普通交易上升到政治高度看待,进行严格审查,设置障碍对交易进行阻扰。

另一方面,是各地保护主义政策使然,当交易涉及矿产、能源等自然资源行业时,大多数国家均将其视为国家命脉,致使审批困难重重。

借鉴

一份没有签的铁矿投资合同

这是在矿价大涨的情况下,一家企业的代表在海外某地区洽谈矿产收购时所经历的一个故事。

初到当地,赵凯(化名)和同伴就被热情招待。

经过一系列的休闲项目之后,7大本合同放在了赵凯和同伴的面前。

事后,赵凯分析,对方之所以安排很多休闲项目,就是要消耗时间。

这样一来,谈判时间就变得非常紧张,于是对方在谈判中就会占据主动。

在谈判中,赵凯发现,这个铁品位较高的铁矿项目总价格相对比较便宜,对方主要的要求是必须投资建设一个双方共有的加工厂,他们负责设计、建设、运营,把铁矿石的品位从55%~59%提高到67%~69%。

对于比较“火热”的铁矿石市场而言,这个项目比较有吸引力。

于是,双方开始了讨价还价。

为了规避合同中隐含的风险,赵凯打算请律师审核一下合同。

询问后知道,当地一个比较好的律师每小时收费就要几千美元。

而且,当地建立了非常完整的矿业法体系。

然而,在当时已经非常短暂的时间里,要找出、修改合同中的所有不公平条款几乎不可能。

在即将签约的时候,赵凯在合同中发现了一个大问题:

对方在诉讼地约定上做了手脚。

开始,双方约定的诉讼地在新加坡,这是与双方的距离比较折中的地方。

但是对方在合同的某个条款里面隐藏了如果有欺诈,要通过当地法院诉讼的意思。

而且,这句话使用当地的土语写在合同中,不仔细看,就很有可能被对方糊弄过去。

谈判至此,双方有点闹僵了。

此时,对方坚持索要之前给赵凯的铁矿石样品。

这一举动,让赵凯心生疑惑:

一点样品本来是无所谓的事情,为什么要急切索要?

之后,通过分析,赵凯才知道,原来这个谈判是经过精心策划的:

此矿山的矿石是非常好的钛铁伴生矿,对方的本意是在赵凯所在公司分离了铁矿之后,他们再在之前合同约定要修建的加工厂中提取钛,然后背着赵凯所在公司把钛进行出售。

如果照着合同执行,就会变成赵凯所在公司人投全部的资金,承担全部的运营成本和风险,而对方得到绝大部分的利润。

其实,之所以选择中国人进行谈判,对方也是打过算盘的:

中国的钛储量很大,上世纪中国一度在钛铁伴生矿分离出铁后,剩下的就作为矿渣丢弃。

在此类事件的影响下,可能也就只有中国人看到这样的钛铁伴生矿会习以为常,没有警觉。

热议

环保是个大课题

非洲很多国家的环保标准虽然是欧美标准,但非洲很多本地企业其实达不到这些标准,污水都是自然排放,造成了城市垃圾和疾病等严重问题。

但作为当地的一家外资企业,要是也这么做,就会以发展空间的丧失为代价。

实际上,在非洲的中国大型企业都非常重视当地的环境保护。

目前,中钢集团在非洲已经成功经营13年,拥有中钢南非铬业公司、中钢萨曼可铬业公司、中钢南非公司、中钢津巴布韦铬业控股公司等6家子公司,主要从事铬矿开发、铬铁冶炼及相关贸易。

中钢集团在非洲建立了环保制度,在矿区保育、资源节约、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绩效。

例如,中钢萨曼可铬业公司建立了专门的暴雨基金,从年利润中划分固定比例的资金放入基金,确保矿区土地复垦及生态恢复。

资源节约方面,南非缺乏水资源,中钢集团尽量少用水,同时使用循环利用水,水资源再利用率不断提升。

2007年底,中钢集团在非洲的生产企业全部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另外,中石油、中石化等在非洲的企业也按照国际标准建立了HSE体系(Health 健康、Security 安全、Environment环保)。

要善于与当地媒体打交道

英国《卫报》曾经撰文指出:

“他们(指西方媒体)对中国国内政策的新闻报道往往是耸人听闻和负面的———但是他们对自己国家的国内政治报道也是如此。

那些编辑和选取这些新闻的人只不过是服从于他们这个行业里的原则:

越负面,越有人看。

”西方媒体对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行为及当地建厂等的非正面报道,其首要原因可能是新闻炒作的需要,吸引眼球的需要,从而将少数中国企业的不端行为无限放大,不合事实地抹黑中国企业乃至中国的形象。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

在应对媒体尤其是社会责任的宣传方面,中国在海外的企业实际做的事情不少,但较少宣传自己。

其实,有一些企业与西方主流媒体的沟通比较顺畅,负面报道就较少。

例如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与西方主流媒体关系较好,在报道中还没有被点名批评过。

同时,企业也要积极增进海外民众和媒体对中国企业的了解。

例如,中铝就曾邀请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土著领袖带领的土著成人和孩子组成的考察团到中铝在中国的子公司参观,增进互相信任。

同时,中铝还邀请澳大利亚主流媒体的记者随团采访,增进了澳大利亚对中铝全方位的了解。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负面报道。

视点

让能力跟上速度

“如果把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经验比喻为成人的年龄,很多企业可能连10岁都不到。

”一位参与海外并购的律师这样形容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道路上的经验不足。

虽然我国的钢产量从1996年开始就一直保持世界第一的位置,但庞大的“身躯”下面是一颗幼小的“心脏”。

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一些手中资金实力雄厚的钢铁生产、贸易企业开始投资海外矿石业务,而这样强大的投资热情也使得澳大利亚成为了这次金融危机中唯一一个经济没有负增长的发达国家。

当这些“走出去”的机会真真切切展现在众多中国公司面前的时候,在机遇的诱惑面前,中国企业应该展示出足够的智慧和勇气,尤其不能犯“叶公好龙”的错误;还须保持足够的谨慎,因为有些企业因为“走出去”策略得当发展得越来越好,而有些企业却“两手空空”或陷入“泥沼”。

对于中国钢铁企业而言,已经充分享受了21世纪以来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成果。

在“走出去”时,面对与国内不一样的陌生环境,企业须清醒评估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即剔除掉中国宏观经济影响企业的系统收益,毕竟中国企业在中国的优势并不等于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势。

事实上也是如此,从整个中国来看,企业“走出去”的道路并不平坦,先驱成为先烈的诸多案例提醒着企业需要时刻保持足够的警醒。

富通是一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