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长中医妇科学精品讲义zyfkxyjzjy030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96786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8.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专长中医妇科学精品讲义zyfkxyjzjy030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中医专长中医妇科学精品讲义zyfkxyjzjy030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中医专长中医妇科学精品讲义zyfkxyjzjy030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中医专长中医妇科学精品讲义zyfkxyjzjy030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中医专长中医妇科学精品讲义zyfkxyjzjy030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专长中医妇科学精品讲义zyfkxyjzjy0301.docx

《中医专长中医妇科学精品讲义zyfkxyjzjy030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专长中医妇科学精品讲义zyfkxyjzjy0301.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专长中医妇科学精品讲义zyfkxyjzjy0301.docx

中医专长中医妇科学精品讲义zyfkxyjzjy0301

第三单元 月经病

  细目一 概述

  

(一)月经病的定义

  月经病是以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异常为主症,或伴随月经周期,或于经断前后出现明显症状为特征的疾病。

  

(二)月经病的范围

  常见的月经病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崩漏、闭经、痛经、月经前后诸证、绝经前后诸证、经断复来、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等。

  (三)月经病的治疗原则

  一是重在治本以调经。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治病必求于本”,“本”即病因病机。

治本即是消除导致月经病的病因和病机。

调经是针对病机运用各种治疗方法使月经恢复正常,即遵循《内经》“谨守病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的宗旨。

临证中首先要分清先病和后病。

如因经不调而后生他病者,当先调经,经调则他病自除;若因他病而致经不调者,当先治他病,病去则经自调。

具体采用补肾、扶脾、疏肝、调理气血、调治冲任、调养胞宫以及调控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等治法。

“经水出诸肾”,月经的产生以肾为主导,调经以补肾为主。

  补肾在于益先天之阴精或补益肾气,以填补精血为主,并佐以助阳益气之品,使阴生阳长,肾气充盛,精血俱旺则月经自调。

用药注意“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扶脾在于益血之源或统血,以健脾益气或健脾升阳除湿为主,脾气健运,生化有源,统摄有权,血海充盈,月经的期、量可正常。

用药不宜过用辛温或滋腻之品,以免耗伤脾阴或困阻脾阳。

疏肝在于通调气机,以开郁行气为主,佐以养肝柔肝,使肝气得疏,肝血得养,血海蓄溢有常,则经病可愈。

  用药不宜过用辛香燥烈之品,以免劫津伤阴,耗损肝血。

调理气血当辨气病、血病。

病在气者,当以治气为主,佐以理血;病在血者,当以治血为主,佐以理气。

调理冲任,在于使任通冲盛,自无经病之患。

对于先天肾虚的体质因素导致子宫发育不良发生的闭经或崩漏等,治当调养胞宫。

  二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如痛经剧烈,应以止痛为主;若经血暴下,当以止血为先。

症状缓解后,则审证求因治其本,使经病得以彻底治疗。

调经诸法,又常以补肾扶脾为要。

如《景岳全书﹒妇人规》说:

“故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知斯二者,则尽善矣。

  (四)治疗注意事项

  治疗月经病要顺应和掌握规律:

  一是顺应月经周期中阴阳转化和气血盈亏的变化规律,经期血室正开,宜和血调气,或引血归经,过寒过热、大辛大散之剂宜慎,以免滞血或动血;经后血海空虚,宜予调补,即经后勿滥攻;经前血海充盈,宜予疏导,即经前勿滥补。

  二是顺应不同年龄阶段论治的规律,古代医家强调青春期重治肾,生育期中年重治肝,绝经后或老年期重治脾,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是掌握虚实补泻规律,月经病可分虚实两类论治,治疗虚证月经病多以补肾扶脾养血为主,治疗实证月经病多以疏肝理气活血为主。

虚实夹杂者,又当攻补兼施。

  总之,月经病多种多样,病证寒热虚实错杂,临证治疗月经病应全面掌握其治疗原则和治法,顺应和掌握一些规律,灵活运用,对于经期、周期、经量均严重失调的崩漏、闭经者,又当调控肾-天癸-冲任-胞宫轴,才能获得调经最佳疗效。

  

  细目二 月经先期

  

(一)定义

  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十余日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亦称“经期超前”“经行先期”“经早”“经水不及期”等。

  

(二)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是气虚和血热。

  1.气虚

  可分为脾气虚和肾气虚。

  

(1)脾气虚:

体质素弱,或饮食失节,或劳倦思虑过度,损伤脾气,脾伤则中气虚弱,冲任不固,经血失统,以致月经先期来潮。

  脾为心之子,脾气既虚,则赖心气以自救,久则心气亦伤,致使心脾气虚,统摄无权,月经提前。

  

(2)肾气虚:

年少肾气未充,或绝经前肾气渐虚,或多产房劳,或久病伤肾,肾气虚弱,冲任不固,不能约制经血,遂致月经提前而至。

  2.血热

  常分阳盛血热、阴虚血热、肝郁血热。

  

(1)阳盛血热:

素体阳盛,或过食辛燥助阳之品,或感受热邪,热扰冲任、胞宫,迫血下行,以致月经提前。

  

(2)阴虚血热:

素体阴虚,或失血伤阴,或久病阴亏,或多产房劳耗伤精血,以致阴液亏损,虚热内生,热伏冲任,血海不宁,则月经先期而下。

  (3)肝郁血热:

素性抑郁,或情志内伤,肝气郁结,郁久化热,热扰冲任,迫血下行,遂致月经提前。

  月经先期既有血热或气虚单一病机,又可见多脏同病或气血同病之病机,如脾病可及肾,肾病亦可及脾,均可出现脾肾同病。

月经提前,常伴经血量多,气随血耗,阴随血伤可变生气虚、阴虚、气阴两虚或气虚血热等诸证。

  经血失约也可出现经水淋沥至期难尽,周期提前、经量过多、经期延长,三者并见有发展为崩漏之虞。

  (三)辨证论治

  月经先期的辨证,着重于周期的提前及经量、经色、经质的变化,结合全身证候及舌脉,辨其属实、属虚、属热。

  本病的治疗原则,重在调整月经周期,使之恢复正常,故须重视平时的调治,按其证候属性,具体治法或补或清。

若脉证无火,则应补虚,或补中气,或固命门,或补益心脾,或脾肾双补。

如为血热证,则应清热,清热又当“察其阴气之虚实”,或清热凉血,或滋阴清热,或疏肝清热。

然不论实热虚热皆不宜过用寒凉,以免损伤阴血。

  1.脾气虚证

  主症:

月经周期提前,或经量多,色淡红,质清稀,神疲肢倦,气短懒言,小腹空坠,纳少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

补脾益气,摄血调经。

  方药: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减。

常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甘草、柴胡、升麻、当归、地榆、艾叶炭等。

  若心脾两虚,症见月经提前,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舌淡荅白,脉细弱,治宜补益心脾,固冲调经,方选归脾汤(《济生方》)。

  2.肾气虚证

  主症:

周期提前,经量或多或少,色淡黯,质清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面色晦暗或有黯斑,舌淡黯,苔白润,脉沉细。

  治法:

补益肾气,固冲调经。

  方药:

固阴煎(《景岳全书》)加减。

常用党参、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远志、炙甘草、五味子、菟丝子等。

  3.阳盛血热证

  主症:

经来先期,量多,色深红或紫红,质黏稠,或伴心烦,面红口干,小便短黄,大便燥结,舌质红,苔黄,脉数或滑数。

  治法:

清热凉血调经。

  方药:

清经散(《傅青主女科》)加减。

常用丹皮、地骨皮、白芍:

生地黄、青蒿、黄柏、茯苓、侧柏叶等。

  4.阴虚血热证

  主症:

经来先期,量少或量多,色红,质稠,或伴两颧潮红,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

养阴清热调经。

  方药:

两地汤(《傅青主女科》)加减。

常用生地黄、地骨皮、玄参、麦冬、阿胶、白芍、侧柏叶等。

  5.肝郁血热证

  主症:

月经提前,量或多或少,经色深红或紫红,质稠,经行不畅,或有块,或少腹胀痛,或胸闷胁胀,或乳房胀痛,或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

疏肝清热,凉血调经。

  方药:

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加减。

丹皮、栀子、当归、白芍、柴胡、白术、茯苓、煨姜、薄荷、炙甘草。

  (四)其他疗法

  1.体针疗法

  治法:

和血调经。

以任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关元、血海、三阴交。

  配穴:

实热配太冲或行间、期门。

虚热配太溪。

气虚配足三里、脾俞。

月经量多配隐白。

心烦者配神门。

腰骶疼痛配肾俞、次髎。

  操作:

毫针刺,关元、三阴交用平补平泻法,血海用泻法。

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

气虚者针后加灸或用温针灸。

  方义:

关元属任脉,为调理冲任的要穴,血海清泻血分之热,三阴交调理肝脾肾,为调经之要穴,诸穴相配,冲任调和,经血按时而行。

  2.推拿疗法

  

(1)基本治法

  1)腹部操作:

  ①取穴及部位:

关元、气海、中极。

  ②主要手法:

一指禅推法、摩法、揉法。

  ③操作方法:

患者仰卧位,医生坐于右侧。

先用一指禅推法或揉法于气海、关元、中极等穴,每穴约1分钟,以得气为度;然后用摩法顺时针方向摩小腹治疗,时间6~8分钟。

  2)腰背部操作:

  ①取穴及部位:

脾俞、肝俞、肾俞。

  ②主要手法:

按法、揉法、一指禅推法。

  ③操作方法:

患者俯卧位。

医生用一指禅推法施术于背部两侧膀胱经,重点在脾俞、肝俞、肾俞等处,时间3~5分钟;然后用按揉法于脾俞、肝俞、肾俞等穴,每穴约1分钟,以得气酸胀为度。

  3)下肢部操作:

  ①取穴及部位:

三阴交、太冲、太溪。

  ②主要手法:

按法、揉法。

  ③操作方法:

患者仰卧位。

医生用双拇指按揉三阴交、太冲、太溪等穴,每穴约1分钟,以酸胀为度。

  

(2)辨证治疗

  1)血热:

  ①用拇指按揉法施术于大敦、行间、隐白、三阴交、解溪、血海等穴,每穴操作约1分钟,以得气为度。

  ②用拇指或食指、中指按揉肝俞、胃俞、大肠俞,操作3~5分钟。

  2)脾虚:

  ①在患者腹部用掌按法,施术于患者中脘、气海,每穴持续按压3分钟,使腹部出现发热感。

  ②用拇指按揉足三里、三阴交,每穴约1分钟,以得气为度。

  ③用拇指按揉法施术于脾俞、胃俞,每穴操作1分钟。

  ④用掌擦法施术于背部脾俞、胃俞处,以透热为度。

  3)肾虚:

  ①用掌按法施术于关元穴,操作3~5分钟,以热深透下腹为度。

  ②用拇指按揉双侧涌泉穴,持续施术1分钟,然后沿足底纵轴用掌擦法,反复摩擦,以透热为度。

  ③用擦法施术于背部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两侧,反复摩擦5~7遍,然后擦肾俞、命门、白环俞,以透热为度。

  3.耳针疗法

  选皮质下、内生殖器、内分泌、肾、肝、脾,毫针刺,捻转法中等刺激,每日1次,每次留针15~20分钟。

也可揿针埋藏或压丸法,每3~5日更换1次。

  4.皮肤针疗法

  选背部第二腰椎以下夹脊穴或背俞穴,下腹部任脉、肾经、脾胃经,膝以下足三阴经。

用皮肤针轻叩,至局部皮肤潮红,隔日1次。

  5.穴位注射疗法

  取脾俞、肾俞、肝俞、三阴交、血海、足三里、关元。

每次选用2~3穴,选当归注射液或丹参注射液,每穴注射0.5~2ml。

  (五)转归与预后

  本病治疗得当,多易痊愈,若伴经量过多、经期延长者,可发展为崩漏,使病情反复难愈,故应积极治疗。

  (六)预防与调摄

  1.节饮食

  不宜过食肥甘滋腻、生冷寒凉、辛烈香燥之品,以免损伤脾胃,或生热灼血。

  2.调情志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忧思郁怒,损伤肝脾,或七情过极,五志化火,冲任蕴热,而引起月经先期。

  3.适劳逸

  经期不宜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以免损伤脾气,致统摄无权而引起本病。

  4.节房事和节制生育

  避免生育(含人工流产)过多、过频,以及经期、产褥期交合,否则易损伤冲任,耗损精血,导致月经疾患。

  

  细目三 月经后期

  

(一)定义

  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者,称为“月经后期”。

亦称“经行后期”“月经延后”“月经落后”“经迟”等。

一般认为需连续出现两个周期以上。

若每次仅延后三五天,或偶然延后一次,下次仍如期来潮者,均不作月经后期论。

  

(二)月经后期与早孕的鉴别

  早孕者,有早孕反应,妇科检查宫颈着色,子宫体增大、变软,妊娠试验阳性,B超检查可见子宫腔内有孕囊。

月经后期者则无以上表现,且以往多有月经失调病史。

  (三)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病机理有虚实之别。

虚者多因肾虚、血虚、虚寒导致精血不足,冲任不充,血海不能按时满溢而经迟;实者多因血寒、气滞等导致血行不畅,冲任受阻,血海不能如期满盈,致使月经后期而来。

  1.肾虚

  先天肾气不足,或房劳多产,损伤肾气,肾虚精亏血少,冲任亏虚,血海不能按时满溢,遂致月经后期而至。

  2.血虚

  体质素弱,营血不足,或久病失血,或产育过多,耗伤阴血,或脾气虚弱,化源不足,均可致营血亏虚,冲任不充,血海不能按时满溢,遂使月经周期延后。

  3.血寒

  

(1)虚寒:

素体阳虚,或久病伤阳,阳虚内寒,脏腑失于温养,生化失期,气虚血少,冲任亏虚,血海不能如期满溢,遂致经行后期。

  

(2)实寒:

经期产后,外感寒邪,或过食寒凉,寒搏于血,血为寒凝,冲任阻滞,血海不能如期满溢,遂使月经后期而来。

  4.气滞

  素多忧郁,气机不宣,血为气滞,运行不畅,冲任阻滞,血海不能如期满溢,因而月经延后。

  (四)辨证论治

  夺病辨证,应根据月经的量、色、质及全身表现,结合舌脉辨其虚实寒热。

本病治疗应重在平时以调整月经周期为主,按“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原则分别施治。

虚证治以补肾养血,或温经养血;实证治以理气行滞;虚实夹杂者,分别主次而兼治之。

本病属虚属寒者多,不宜过用辛燥及破血之品,以免劫阴伤津或损伤气血。

  1.肾虚证

  主症:

周期延后,量少,色黯淡,质清稀,或带下清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面色晦暗,或面部黯斑,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

补肾养血调经。

  方药:

当归地黄饮(《景岳全书》)加减。

常用当归、熟地黄、山茱萸、杜仲、山药、牛膝、炙甘草等。

  2.血虚证

  主症:

周期延后,量少,色淡红,质清稀,或小腹绵绵作痛,或头晕眼花,心悸少寐,面色苍白或萎黄,舌质淡红,脉细弱。

  治法:

补血益气调经。

  方药:

大补元煎(《景岳全书》)加减。

常用党参、山药、熟地黄、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子、炙甘草等。

  3.血寒证

  

(1)虚寒证

  主症:

月经延后,量少,色淡红,质清稀,小腹隐痛,喜暖喜按,腰酸无力,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迟或细弱。

  治法:

扶阳祛寒调经。

  方药:

温经汤(《金匮要略》)加减。

常用当归、川芎,芍药、丹皮、人参、肉桂、甘草、吴茱萸、法夏、生姜、阿胶、白芍、麦冬。

  

(2)实寒证

  主症:

月经周期延后,量少,色黯有块,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畏寒肢冷,或面色青白,舌质淡黯,苔白,脉沉紧。

  治法:

温经散寒调经。

  方药:

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加减。

常用当归、川芎、芍药、丹皮、人参、肉桂、甘草、莪术、牛膝。

  4.气滞证

  主症:

月经周期延后,量少或正常,色黯红,或有血块,小腹胀痛,或精神抑郁,经前胸胁乳房胀痛,舌质正常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弦或弦数。

  治法:

理气行滞调经。

  方药:

乌药汤(《兰室秘藏》)加减。

常用乌药、香附、木香、当归、甘草等。

  (五)其他疗法

  1.体针疗法

  治法:

温经散寒,行血调经。

以任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气海、三阴交。

  配穴:

寒实证配子宫、天枢、地机。

虚寒证配命门、关元、归来。

  操作:

毫针刺,气海、三阴交用补法,可用灸法。

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可用灸法或温针灸。

  方义:

气海为任脉经穴,可益气温阳,调一身之阳气,温灸更可温经散寒。

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会穴,可调补三阴经经气,和血调经。

  2.推拿疗法

  

(1)基本治法

  1)腹部操作:

  ①取穴及部位:

关元、气海、中极。

  ②主要手法:

一指禅推法、摩法、揉法。

  ③操作方法:

患者仰卧位,医生坐于右侧。

先用一指禅推法或揉法于气海、关元、中极等穴,每穴约1分钟,以得气为度;然后用摩法顺时针方向摩小腹治疗,时间6~8分钟。

  2)腰背部操作:

  ①取穴及部位:

脾俞、肝俞、肾俞。

  ②主要手法:

按法、揉法、一指禅推法。

  ③操作方法:

患者俯卧位。

医生用一指禅推法施术于背部两侧膀胱经,重点在脾俞、肝俞、肾俞等处,时间约3~5分钟;然后用按揉法于脾俞、肝俞、肾俞等穴,每穴约1分钟,以得气酸胀为度。

  3)下肢部操作:

  ①取穴及部位:

三阴交、太冲、太溪。

  ②主要手法:

按法、揉法。

  ③操作方法:

患者仰卧位。

医生用双拇指按揉三阴交、太冲、太溪等穴,每穴约1分钟,以酸胀为度。

  

(2)辨证治疗

  1)肾虚:

  ①用掌按法施术于关元穴,操作3~5分钟,以热深透下腹为度。

  ②用拇指按揉双侧涌泉穴,持续施术1分钟,然后沿足底纵轴用掌擦法,反复摩擦,以透热为度。

  ③用擦法施术于背部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两侧,反复摩擦5~7遍,然后擦肾俞、命门、白环俞,以透热为度。

  2)血虚:

  ①在患者腹部用掌按法,施术于患者中脘、气海,每穴持续按压3分钟,使腹部出现发热感。

  ②用拇指按揉足三里、三阴交,每穴约1分钟,以得气为度。

  ③用拇指按揉法施术于脾俞、胃俞,每穴操作1分钟。

  ④用掌擦法施术于背部脾俞、胃俞处,以透热为度。

  3)血寒:

  ①用掌按法施术于神阙穴,持续按压3~5分钟,使患者下腹部出现发热感。

  ②用掌擦法施术于背部督脉和肾俞、命门部位,反复摩擦1~2分钟,以皮肤透热为度。

  4)气滞:

  ①用拇指按揉法施术于章门、期门,每穴约2分钟。

  ②用拇指按揉膈俞、肝俞,操作3~5分钟。

  3.耳针疗法

  选皮质下、内生殖器、内分泌、肾、肝、脾,毫针刺,捻转法中等刺激,每日1次,每次留针15~20分钟。

也可揿针埋藏或压丸法,每3~5日更换1次。

  4.皮肤针疗法

  选背部第二腰椎以下夹脊穴或背俞穴,下腹部任脉、肾经、脾胃经,膝以下足三阴经。

用皮肤针轻叩,至局部皮肤潮红,隔日1次。

  5.穴位注射疗法

  取脾俞、肾俞、肝俞、三阴交、血海、足三里、关元。

每次选用2~3穴,选当归注射液或丹参注射液,每穴注射0.5~2mL。

  (六)转归与预后

  本病常与月经量少同时出现,治疗及时得当,一般预后较好,否则常可发展为闭经。

生育年龄,若月经后期、量少,常可导致不孕。

  (七)预防与调摄

  1.适寒温

  经前及经期注意调摄寒温,经期身体卫外能力差,应尽量避免受寒、冒雨、涉水等,以防血为寒湿所凝,导致月经病的发生。

  2.节饮食

  经期不宜过食寒凉冰冷之物,以免经脉壅涩,血行受阻。

  3.调情志

  经期要情绪稳定,心境安和,避免七情过度。

  4.做好计划生育

  选择切实可行的避孕措施,以防产乳过多,或行人工流产手术过多,导致耗伤精血,损伤冲任。

  细目四 月经先后无定期

  

(一)定义

  月经周期时或提前时或延后7天以上,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

又称“经水先后无定期”“月经愆期”“经乱”等。

  

(二)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是肝肾功能失常,冲任失调,血海蓄溢无常。

  1.肝郁

  肝藏血,司血海,主疏泄。

肝气条达,疏泄正常,血海按时满盈,则月经周期正常。

若情志抑郁,或忿怒伤肝,以致肝气逆乱,疏泄失司,冲任失调,血海蓄溢失常。

如疏泄太过,则月经先期而至,疏泄不及,则月经后期而来,遂致月经先后无定期。

  2.肾虚

  肾为先天之本,主封藏。

从经血而论,肾又主施泄。

若素体肾气不足,或多产房劳、大病久病伤肾,或少年肾气未充,或绝经之年肾气渐衰,肾气亏损,藏泄失司,冲任失调,血海蓄溢失常。

若应藏不藏则经水先期而至,当泄不泄,则月经后期而来,以致月经先后无定期。

  月经先后无定期的发生与肝、肾功能失常,冲任失调,血海蓄溢失常密切相关。

然临证又要注意两脏同病或多脏受累的复杂病机,如肝为肾之子,肝之疏泄功能失常,子病及母,而致肾之封藏失司,故常发展为肝肾同病。

肝与脾又为相克关系,肝病可以克脾土,使脾生化气血、统血摄血功能失常,发为肝脾同病。

亦可见肝、肾、脾同病。

若以提前为多见,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者,可向崩漏转化;或以延后为多见,而又经量减少者,可向闭经转化,临证应予以注意。

  (三)辨证论治

  本病辨证应结合月经的量、色、质及脉证综合分析。

治疗以疏肝、补肾、调理冲任气血为法,或疏肝解郁调经,或补肾调经,或疏肝补肾调经,随证治之。

总宜使肝肾开阖正常,气血调和,则经自如期。

  1.肝郁证

  主症:

经来先后无定,经量或多或少,色黯红或紫红,或有血块,或经行不畅,胸胁、乳房、少腹胀痛,脘闷不舒,时叹息,嗳气食少,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

疏肝理气调经。

  方药:

逍遥散(《和剂局方》)加减。

常用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香附、甘草、煨姜、薄荷等。

  2.肾虚证

  主症:

经行或先或后,量少,色淡黯,质清,或腰骶酸痛,或头晕耳鸣,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

补肾调经。

  方药:

固阴煎(《景岳全书》)加减。

常用党参、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远志、炙甘草、五味子、菟丝子等。

  若肝郁肾虚,症见月经先后无定,经量或多或少,色黯红或黯淡,或有块,经前或经行乳房胀痛,腰膝酸软,或精神疲惫,舌淡苔白,脉弦细,治宜补肾疏肝调经,方用定经汤(《傅青主女科》)。

  (四)其他疗法

  1.体针疗法

  治法:

调补肝肾,调理冲任。

以任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关元、三阴交、肝俞。

  配穴:

肝郁配期门、太冲。

肾虚配肾俞、太溪。

胸胁胀痛配膻中、内关。

  操作:

毫针刺,肝俞用泻法,其余主穴用补法。

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

  方义:

关元补肾培元,通调冲任。

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之穴,又是足三阴经之交会穴,能补脾胃、益肝肾、调气血。

肝俞乃肝之背俞穴,有疏肝理气之作用。

三穴共用可调理经血。

  2.推拿疗法

  

(1)基本治法

  1)腹部操作:

  ①取穴及部位:

关元、气海、中极。

  ②主要手法:

一指禅推法、摩法、揉法。

  ③操作方法:

患者仰卧位,医生坐于右侧。

先用一指禅推法或揉法于气海、关元、中极等穴,每穴约1分钟,以得气为度;然后用摩法顺时针方向摩小腹治疗,时间6~8分钟。

  2)腰背部操作:

  ①取穴及部位:

脾俞、肝俞、肾俞。

  ②主要手法:

按法、揉法、一指禅推法。

  ③操作方法:

患者俯卧位。

医生用一指禅推法施术于背部两侧膀胱经,重点在脾俞、肝俞、肾俞等处,时间3~5分钟;然后用按揉法于脾俞、肝俞、肾俞等穴,每穴约1分钟,以得气酸胀为度。

  3)下肢部操作:

  ①取穴及部位:

三阴交、太冲、太溪。

  ②主要手法:

按法、揉法。

  ③操作方法:

患者仰卧位。

医生用双拇指按揉三阴交、太冲、太溪等穴,每穴约1分钟,以酸胀为度。

  

(2)辨证治疗

  1)肝郁:

  ①用拇指按揉法施术于章门、期门,每穴约2分钟。

  ②用拇指按揉膈俞、肝俞,操作3~5分钟。

  2)肾虚:

①用掌按法施术于关元穴,操作3~5分钟,以热深透下腹为度。

②用拇指按揉双侧涌泉穴,持续施术1分钟,然后沿足底纵轴用掌擦法,反复摩擦,以透热为度。

③用擦法施术于背部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两侧,反复摩擦5~7遍,然后擦肾俞、命门、白环俞,以透热为度。

  3.耳针疗法

  选皮质下、内生殖器、内分泌、肾、肝、脾,毫针刺,捻转法中等刺激,每日1次,每次留针15~20分钟。

也可揿针埋藏或压丸法,每3~5日更换一次。

  4.皮肤针疗法

  选背部第2腰椎以下夹脊穴或背俞穴,下腹部任脉、肾经、脾胃经,膝以下足三阴经。

用皮肤针轻叩,至局部皮肤潮红,隔日1次。

  5.穴位注射疗法

  取脾俞、肾俞、肝俞、三阴交、血海、足三里、关元。

.每次选用2~3穴,选当归注射液或丹参注射液,每穴注射0.5~2mL。

  (五)转归与预后

  本病如及时治疗,又能重视调护,可望治愈,若治不及时,或调护不当,则可转化为崩漏或闭经,治疗比较困难,故应及早积极治疗。

  (六)预防与调摄

  1.调情志

  避免强烈的精神刺激,保持心情舒畅,以利气血畅达,肝之疏泄功能正常。

  2.实行计划生育

  避免房劳多产,以免伤肾,以利肾之封藏施泄功能正常。

  

  细目五月经过多

  

(一)定义

  月经量较正常明显增多,而周期基本正常者,称为“月经过多”。

亦有称“经水过多”。

一般认为月经量以30~50mL为适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