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2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93451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07 大小:462.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2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7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2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7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2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7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2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7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2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2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案.docx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2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2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案.docx(10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2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案.docx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2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案

2019年高考历史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系列

专题2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构建知识体系】

【细化考纲预测】

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而人类文明是一个不断调整发展和进步的过程,改革是各个阶段社会进行自我调整的一种过程和手段,其结果或多或少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为此,本专题选择了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六场改革:

(1)梭伦改革;

(2)商鞅变法;(3)王安石变法;(4)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5)明治维新;(6)戊戌变法。

对于中外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六场改革,虽发生在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背景,性质各异,结果千差万别,体现出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但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

①本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等。

②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如梭伦改革、商鞅变法、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等等。

【剖析高考真题】——熟悉高考命题方向特点

考点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梭伦改革

01.(江苏省扬州市2018届高三考前调研测试历史试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梭伦改革保护公民权利,维护城邦利益,推动了雅典社会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梭伦取消了所有涉及个人劳役的债务,所有因债务而遭奴役者均被释放,并禁止将来再有任何奴役制度。

梭伦立法是一种革命,所有自由人在法律前一律平等,无论贫富都要受同样的约束和惩罚。

他使在习惯上早已被认可的私有财产制合法化。

他通过开放公民权利以促进雅典的工商业,凡外邦人具有各行业专长、欲携眷永久定居雅典的,可获得公民权利。

梭伦将所有在阿提卡的自由民依照财富区分为四个集团,荣誉与税捐也依次区分,不纳税捐就不能享受荣誉(第四级则免税)。

他的法律规定在雅典发生暴乱时采取中立的人将丧失公民资格,因为他认为大众对国事漠不关心可以导致国家灭亡;凡殉国者的子女应由国家抚养与教育,这项法律成为雅典人多年勇敢作战的主要原因。

他采取中庸之道且保全了邦国,当人们问他一个有秩序而组织良好的国家基础是什么时,他的答复是“人民服从治理的人,而治理的人服从法律”。

——摘编自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希腊的生活》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概括梭伦围绕公民权利所采取的措施。

(2)据材料,分析梭伦改革的主要特点。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梭伦改革对雅典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答案】

(1)措施:

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保障公民自由;自由人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私有财产制合法化;开放公民权利;实行财产等级制。

(2)特点:

公民权利与义务相对等(或“荣誉与税捐相适应”);

将公民权利与城邦利益向结合;采取中庸之道;确立法律的权威。

(3)作用:

稳定了雅典公民集体,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缓和雅典公民内部矛盾,维护城邦整体利益;

促进雅典的工商业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梭伦将所有在阿提卡的自由民依照财富区分为四个集团,荣誉与税捐也依次区分,不纳税捐就不能享受荣誉”的信息归纳回答。

(2)依据材料“他采取中庸之道且保全了邦国,当人们问他一个有秩序而组织良好的国家基础是什么时,他的答复是“人民服从治理的人,而治理的人服从法律”分析回答。

(3)依据材料从稳定了雅典公民集体,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缓和雅典公民内部矛盾,维护城邦整体利益,促进雅典的工商业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等思考回答。

02.(江苏省苏锡常镇2018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古希腊有些城邦,贵族委托一个德高望重的公民负责改革法律,以消除最明显的不公正现象。

雅典的梭伦就是其中之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梭伦出身贵族,所以他有资格当选首席执政,但他不是那些作威作福的贵族显族。

他的家境中平,早年曾兼营贸易,与商旅为伍,并且周游海外,成为饱学之士,被时人誉为“七贤”之一。

他同情平民,又曾在雅典与邻邦麦加拉的战斗中勇立战功,率众攻克应属雅典的萨拉米岛,因此他在群众中很有威望。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 梭伦:

“我给予民众足够的好处,而毫不剥削也不增加他们的权利。

对于那些具有实力,并且利用自己的财富施展实力的人,我也注意不使他们受到丝毫损失。

”“对于民众如果不过分放纵,也不粗暴地对待他们,他们对首领也会极其顺从。

——摘编自[法]阿尔德伯特《欧洲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从梭伦的出身和经历分析,雅典贵族为什么委托梭伦“负责改革法律”?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是如何给下层平民“足够的好处”但又“不过分放纵”的?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评价历史人物应遵循哪些主要原则?

【答案】

(1)出身贵族,与商旅为伍,饱有学识,同情平民,勇立战功。

(2)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成立陪审法庭:

恢复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

财产等级制规定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公职;第四等级不能参加四百人会议。

(3)阶级性原则,一分为二原则。

【解析】

(1)依据材料一“梭伦出身贵族、家境中平、与商旅为伍,并且周游海外,成为饱学之士、同情平民,又曾在雅典与邻邦麦加拉的战斗中勇立战功”的信息归纳回答。

(2)依据所学从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成立陪审法庭、恢复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以及

财产等级制规定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公职等角度思考回答。

(3)依据所学从阶级性原则,一分为二原则思考回答。

考点二: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

01.(重庆市綦江中学2018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李悝(前455——前395年)法家重要代表人物,后出任魏文侯相,主持变法。

政治上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奖励有功国家的人。

经济上正式废除了中国传统的井田制,采取“尽地利之教”的政策。

第三是实行法治,对于国家法令、政府职能、官员的升迁奖惩、军功的奖励,都做了最完备的规定。

第四就是改革军事制度对军队的士兵进行考核,并且按照不同士兵的作战特点,重新将他们进行队伍编排,发挥军队的作战优势。

李悝为了进一步实行变法,巩固变法成果,著成《法经》一书,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护变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李悝变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悝变法的影响

【答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特点:

改革较全面、彻底;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注重法治,以法律形式推进

(2)影响:

打击了旧势力,加强了君主权力,调动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增强了魏国实力,成为战国初期强国之一;传播了法家观念,增强了法家影响力;推动了战国时期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开启了战国变法的先河,推动了后来商鞅等人的变法。

【解析】本题考查李悝变法的特点和影响,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

(1)李悝变法的特点,应当联系所学有关内容,结合材料中的“奖励有功国家的人”“发挥军队的作战优势”和“实行法治,对于国家法令、政府职能、官员的升迁奖惩、军功的奖励,都做了最完备的规定”等信息,从改革较全面彻底、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注重法治以法律形式推进等方面来回答。

(2)李悝变法的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采取‘尽地利之教’的政策”“对军队的士兵进行考核”“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护变法”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对当时的社会生产力、魏国的实力、社会转型以及其后的变法活动所产生的影响来回答。

02.(江苏省盐城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走上强国之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战国初期,秦国虽有一定的地缘政治优势,却是华夏体系中的落后国家,当时地处中原的国家都以“戎翟”这个贬义词来称呼秦国。

商鞅确定的改革方略是:

首先,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在战争中有立足之地;其次,只有改革落后的制度,秦国才能强大;再次,只有摧毁落后和保守的秦国宗氏制度,改革才能进行。

为此,商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

具体而言就是以重农主义为取向的农耕政策,以国家主义为取向的集权政策,以平民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以法治主义为取向的以法治国方略。

商鞅新法推行10年,使秦国从原来的“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的一个极其落后的国家,变成“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摘编自叶自成《商鞅的创新精神与秦国对大国的超越》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在“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个方面所推行的具体举措。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商鞅变法使秦国走向富强的主要因素。

【答案】

(1)背景:

战国时期的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诸侯争霸,战乱频繁,生产力发展,社会变革蓬勃兴起);秦国落后于东方诸国,渴望国家强大。

(2)农耕:

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军功:

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法治:

严刑峻法、推行法治;集权:

废分封、行县制。

(3)因素:

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改革坚持诚信和创新。

【解析】

(1)背景:

题目要求“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应该从当时的国内形势和秦国自身两个角度分析。

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的国情来看,当时处于战国时期,社会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或者说是:

诸侯争霸,战乱频繁,生产力发展,社会变革蓬勃兴起);由“秦国虽有一定的地缘政治优势,却是华夏体系中的落后国家”可知,秦国落后于东方诸国,渴望国家强大。

(2)题目要求“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农耕:

由材料中的“以重农主义为取向的农耕政策”并结合所学商鞅变法在农业方面的措施可知是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军功:

由材料中的“以平民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并结合所学商鞅变法的内容可知是指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法治:

由材料中的“以法治主义为取向的以法治国方略”再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可知是严刑峻法、推行法治;集权:

由“以国家主义为取向的集权政策”和商鞅变法的内容可得出是废分封、行县制。

(3)因素:

题目要求“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由材料看,商鞅变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

根据其变法的内容和当时所处的时代形势可得出,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改革坚持诚信和创新。

点睛:

选修部分题目的答题依据基本上有两种:

一是“根据材料”,另一个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而且近几年的高考命题者越来越钟情于后者,这是因为这既可以考查到考生准确提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又可以考查调动所学相关史实和相关技巧的能力,可谓“一箭双雕”。

这一题的两个题目就都属于后者。

考点三: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

01.(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24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

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

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

(4分)

(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3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3分)

【答案】

(1)内容:

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

现象:

汉族向少数民族

02.(江西省南昌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三、飲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

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頒布者,不能見诸施行。

四、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权。

解散之时,即令国民重行选举新议员,其被解散之旧员,即与齐民无异,倘有抗违,量其情节以相当之法律处治。

五、设官制禄及黜陟百司之权。

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襾大臣輔弼之,议院不得干预。

七、宣战、讲和、订立条约及派遣使臣与认受使臣之权。

国交之事,由君上亲裁,不付议院议决。

十、总揽司法权。

司法之权,操诸君上,审判官本由君上委任,代行司法,不以诏令随时更改者,案件关系至重,故必以已经钦定为准,免渉分岐。

十二、在议院闭会时,遇有紧急之事,得发代法律之诏令,并得以诏令筹措必需之财用。

惟至次年会期,須交议院協议。

十三、皇室经费、应由君上制定常额,自国库提支,议院不得置议。

——《钦定宪法大纲》(节选)

材料二:

第三条,天皇神圣不可侵犯。

第四条,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依本宪法规定实行之。

第五条,天皇依帝国议会之协赞,行使立法权。

第六条,天皇批准法律,命其公布及执行。

第七条,天皇召集帝国议会,其开会、闭会、停会及日本众议院之解散,皆以天皇之命行之。

第八条,天皇为保持公共之安全或避免灾厄,依紧急之需要,于帝国议会闭会期间,可发布代法律之敕令。

此敕令应于下次会期提交帝国议会,若议会不承诺时,政府应公布其将失去效力。

第十条,天皇规定行政部门之官制及文武官员之俸给,任免文武官员,但本宪法及其他法律有特殊规定者,须各依其规定。

第十二条,天皇規定陆海军之编制及常备兵额。

第十三条天皇宣战媾和及缔结各项条约。

第十四条,天皇宣告戒严。

戒严要件及效力,由法律规定之。

——《大日本帝国宪法》(节选)

(1)依据材料,比较《钦定宪法大纲》和《大日本帝国宪法》有关君主权力内容的异同。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钦定宪法大纲》产生的背景,并分别指出两部宪法产生的影响。

【答案】

(1)相同点:

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体现一定的民主性。

不同点:

中国皇帝不受议会的制约,日本天皇受议会的制约;中国皇帝有司法权,日本天皇没有直接的司法权;中国皇帝凌驾于法律之上,日本天皇依据法律行使权力。

(2)背景: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立宪派的积极推动;西方列强的侵略要求;清政府统治危机日益严重;日俄战争日胜俄败。

影响:

《钦定宪法大纲》导致立宪派分化,旧官僚离心,清政府空前孤立,客观上推动了辛亥革命,对后世法制产生重要影响;《大日本帝国宪法》推动了日本的民主化,使日本政治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为日本逐步走上法西斯主义道路埋下隐患。

【解析】

(1)相同点,据材料“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天皇神圣不可侵犯。

第四条,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依本宪法规定实行之”即可得出,均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由材料内容可知,二者均有涉及民主政治相关内容,有一定的民主性。

不同点,据材料“天皇依帝国议会之协赞,行使立法权”可以得出,日本天皇受议会的制约;据材料“总揽司法权”可以得出,中国皇帝有司法权,日本天皇没有;由材料可以得出,中国规定皇帝凌驾于法律之上,日本天皇则受法律的制约。

(2)第一问,结合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的内容加以回答即可得出: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立宪派的积极推动;西方列强的侵略要求;清政府统治危机日益严重;日俄战争日胜俄败。

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加以回答即可。

考点九: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戊戌变法

01.(江苏省盐城市盐城中学2018届高三全仿真模拟检测(最后一卷)历史试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百二十年前,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了戊成变法,却昙花一现,归于失败,然戊成变法却引起了人们的持续关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这百天之内,康有为及其同志推行了不少的新政。

其中最要紧的有二件事。

第一,以后政府的考试不用八股文,都用政治、经济的策论。

换句话说,以后读书人要做官不能靠虚文,必须靠实学。

第二,调整行政机构。

康有为裁汰了许多无用的衙门和官职……同时他添了一个农工商总局……他们(指读书人)费了多少的心血,想从之乎也者里面,升官发财。

一旦废八股,他们绝望了。

难怪他们要骂康有为洋奴汉奸。

至于被裁的官员更不要说,无不切齿痛恨。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杨锐者,张之洞入室弟子,岁馈千金,养之京师,而一切托之者也。

”杨锐与刘光第之入军机,亦张之洞托陈宝箴荐之者也……张之洞本为新党,自恐不免,乃请杀谭、杨等六人,以求避党祸,其忍于杀帝党久矣。

——康有为《驳后党逆贼张之洞、于荫霖诬捏伪示》

材料三

历史研究时期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主要观点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变法主张没有得到贯彻,光绪皇帝处处受到慈禧太启的制约,手中无权,如果光绪有权,变法定会成功。

(梁启超:

《戊戌政变记》)

20世纪四五十年代,革命史观流行。

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和封建势力划不清界限;不反对帝国主义,(李嘉所:

《关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历史反思》)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阶级斗争史观流行。

改良运动的产生,总是对抗革命、企图缓和社会矛盾,本质上是反动的。

(中国近代史丛书编写组:

《戊戌变法》)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客观因素:

政治结构不平衡;社会结构不利于变法;文化氛围不成熟。

主观因素:

即变法者指导思想和具体策略的不完善;变法者操作艺术和采取行为的不成熟与缺乏灵活性。

(摘編自张喜云《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关于戊戌变法研究综述》

请回答:

(1)据材料,概括变法的主要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的意图。

(2)据材料一、二与所学知识,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教训。

(3)史学界关于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不同的观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影响这些不同观点形成的因素。

【答案】

(1)措施:

改革科举制度,以策论取代八股文;调整行政机构,裁汰冗员;成立农工商总局

意图:

选拔人才;提高行政效率,减少财政支出;发展民族工业。

(2)教训:

改革应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尽量拓宽利益面,减少变法阻力;警惕改革中的投机者,防止党派之争。

(3)因素:

时代变迁;史学理论发展;史料占有与挖掘;研究者自身素养。

【解析】

(1)第一小问,关于措施,根据材料“以后政府的考试不用八股文,都用政治、经济的策论”“调整行政机构。

康有为裁汰了许多无用的衙门和官职”“同时他添了一个农工商总局”即可归纳百日维新的政治措施。

第二小问,关于主要意图,根据第一小问的措施,联系所学知识可从选拔人才、减少财政支出、发展民族工业等方面思考作答。

(2)关于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改革的措施方面应做到改革应该循序渐进、减少阻力、同时应该增强自身实力;根据材料“张之洞本为新党,自恐不免,乃请杀谭、杨等六人,以求避党祸,其忍于杀帝党久矣”可知改革应该警惕投机分子,警惕党派之争等方面思考作答。

(3)史学界关于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不同的观点,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受时代变迁、史学理论发展、史料占有与挖掘、研究者自身素养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02.(四川省2015级高三全国Ⅲ卷冲刺演练

(一)文科综合历史试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8年11月14日,慈禧太后临去世前下旨:

“嗣后军国政事,均由摄政王(载沣)裁定。

”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立即向华盛顿发电,汇报北京政权交替的情况。

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收到北京电报的同时,收到了一封康有为从美洲发来的电报。

康有为在给罗斯福的电报中指控北洋领袖、军机大臣袁世凯谋害光绪皇帝,变换君主,扰乱中国。

康有为希望罗斯福能够致电北京的柔克义公使,以美国的名义联合所有国家,不予承认摄政王的合法地位。

但柔克义提醒罗斯福道:

“调查这里的官员和外国人,几乎所有人的回答都是相同的——康有为在中国没有追随者,他在1898年对光绪帝的影响现在被认为不利于真正的改革。

——整理自李德林《最初的国会一晚清精英救国之谋1910-1911》

材料二

谕军机大臣等、近闻有海外逆党。

乘国家多难之际。

妄思煽乱。

肆意捏造谣言。

其诬妄狂悖(谬)。

直有使君臣上下所不忍闻者。

复敢刊印函单。

分致京外各衙署回所学堂。

淆乱是非。

多方簧鼓。

居心尤属险恶。

著邮传部迅电各处邮政局。

认真拣查。

遇有自外洋寄来汉文函件。

字迹封式在五件以上。

分致上项各处者。

立即拆阅。

傥语涉悖(荒)诞。

即刻一律焚毁。

其各埠外国邮信局社。

亦由该处地方官。

婉商仿行。

共保治安。

-1908年12月《宣统朝政纪1》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08年康有为的意图及美国的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在1908年底加强控制的社会背景,并结合材料分析1908年康有为意图落空的根源。

【答案】

(1)意图:

借助美国的力量和影响力联合列强;反对载沣的摄政地位;打击袁世凯的力量

评价:

康有为的政治主张并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康有为不能主导中国进行正确的变革。

(5分)

(2)背景:

近代以来,中国历经多次思想解放运动;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逐渐被传播;海外的反清力量在国内进行反专制的宣传活动。

根源:

经济方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不高;资产阶级力量薄弱。

政治方面,康有为没有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封建专制力量与帝国主义勾结,严厉打压反清活动。

【解析】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1908年康有为的意图要按照材料一分层次概括,例如,材料中的“指控袁世凯谋害光绪皇帝,变换君主,扰乱中国”等字眼说明康有为有打击袁世凯势力的意图。

“康有为在中国没有追随者、不利于真正的改革”等字眼足以证明美国的评价要突出康有为缺乏社会基础、康有为也不能主导中国的变革等,所以不会支持康有为。

(2)1908年底加强控制的社会背景主要从思想方面、政治方面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例如,思想方面主要突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思想的传播等。

1908年康有为意图落空的根源主要从经济方面、阶级力量方面、政治方面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等进行综合分析。

点睛:

此类材料解析题在解题时要注意紧扣试题设问去阅读理解材料,然后获取材料中利于解题的有效信息并联系相关史实说明和分析问题,回答问题时特别需要注意表述的规范性。

【突破核心考点】——课堂讲解重点难点突破

考点一:

梭伦改革

背景

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矛盾

表现:

(1)在政治上,贵族占据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把持作为最高决策机关、监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的长老会议,架空作为最高权力机关的公民大会。

(2)在经济上,贵族通过高利贷、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以致平民无力还债成为“六一汉”,直至全家沦为债务奴隶。

(3)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横和经济上的压榨激起平民的反抗,导致雅典政局动荡不安

雅典城邦工商业奴隶主阶层与贵族之间尖锐矛盾

理解:

公元前8世纪以后铁农具的广泛使用,雅典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以及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贸易的繁荣,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和壮大以及由此导致的雅典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情况

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立志各改革,振兴城邦

主观条件:

雅典的社会动荡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萨拉米斯岛问题显示出统治者腐朽无能,激起了工商业奴隶主和广大平民的愤恨,梭伦“疯诗人事件”激起了雅典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尊严。

公元前600年左右,梭伦被任命为指挥官,夺回了萨拉米斯岛,声望大增,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并被授予“仲裁人”和“立法者”的权力,进行改革

目的

1、直接目的:

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

2、根本目的:

振兴城邦,维护奴隶主统治

时间

公元前594年开始

内容

措施

内容

影响

颁布‘解负令’

下令取消一切债务,禁止以土地和人身做抵押

将广大平民从债务奴隶制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成为享有自由权利的公民,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目的是为了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原则是按财产的多少划分四个等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利越多,所要尽的义务也越多

并未实现公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