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表格式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90804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7.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表格式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表格式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表格式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表格式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表格式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表格式1.docx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表格式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表格式1.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表格式1.docx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表格式1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

班级教师日期

学生情况分析

在小学阶段,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三年级的学生经过一、二年级科学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能力,为进一步学习科学奠定了基础。

不过,在农村学校,很多家长偏重于学生的语数学习,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细致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因此,学生学习科学兴趣虽然很高,学习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普遍习惯于常规课堂学习模式,而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

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希望通过本学期的科学教学和引导,能够使这一现象得到改变。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为苏教版2019年最新版科学教材,全册教材包含5个单元和一个专项学习。

第1单元认识空气,包含3课内容,分别是《空气占据空间吗》《空气有质量吗》《热空气和冷空气》。

空气是一种常见的混合物质,是地球上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

三年级的学生,一般会直观的认识空气的基本特征,而不会有意识的研究空气的物理性质,本单元的学习,将会为学生全面认识空气性质提供帮助。

在低年段,学生感知到空气的真实存在,会观察并描述空气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

在此基础上,本单元以“认识空气”为主题,选取了多个简单易行、生动有趣、螺旋上升的经典活动,以激发学生研究空气的兴趣,学习探究方法,并掌握“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热空气上升”等科学知识。

引导学生科学地解释风形成的原因,让学生从事实性知识的学习发展到因果性知识的学习。

提升学生对空气概念的理解水平,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为四年级认识“空气热胀冷缩的性质”、六年级建构“空气是一种混合物”等知识做好铺垫。

第2单元研究土壤,包含4课内容,分别为《土壤的成分》《土壤的类型》《肥沃的土壤》《保护土壤》。

土壤是人类的繁衍生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直接或间接地支持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为动物的生存提供了栖息地,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和协调水分、养料、热量等必须的条件。

对于土壤,中年级的孩子还有很多不解之处:

知道在土壤里能找到很多东西,但还不能把这些东西都算作构成土壤的部分;还没有“混合物”的概念;对于决定土壤肥力的腐殖质,孩子们还是非常陌生的。

在学习的方式上,延续了低年段《石头与泥土》单元“玩中学”的方式,注重调动多种感官,通过观察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将体验与思维整合起来。

在学习的目标上,注重精确描述、比较与归纳等思维技能的运用,将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在概念发展的同时促进学生科学思维水平的提升。

第3单元固体和液体,包括4课内容,分别为《认识固体》《认识液体》《固体的混合与分离》《把盐放到水里》。

学生在低年级研究典型具象物质“石头”“水”和“空气”的基础上,形成了初步的“物质概念”和“物质意识”。

他们判断一个物体是固体还是液体时,往往是把自己熟悉的、具体的某一固体或液体作为标准,所以在判断诸如沙、羽毛、烟雾等非典型特征的物体属于什么状态时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固体、液体特征的认识不足。

学生对于混合物”的概念比较模糊,还不能意识到混合物的分离过程中构成物体的物质并没有改变。

因此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认识固体和液体的特征,“纯净物”混合物”这样的类别概念内隐在具体的学习内容和要求中。

在物质的性质认识上,引导学生从直观特征的定性描述,走向利用简单的科学仪器对物体的特征进行定量描述。

在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认识上,从物质的“状态”“分离”“溶解性”等方面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物质概念,侧重于宏观层面的感知。

第4单元,地球上的水资源,含有4课内容,分别为《河流与湖泊》《地下水》《海洋》《珍惜水资源》。

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又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介质。

地球水圈由介于大气层和岩石圈之间的海洋、湖泊、江河、沼泽、地下水和冰川等液态水和固态水组成。

人们的衣食住行、绿化保洁、发电,畜牧业和工农业生产都离不开水的帮助。

而学生对水资源的价值、类型、分布、使用等认识存在片面性:

哪里有水?

水资源有哪些不同的形式?

(固液气;咸淡;地表与地下)可利用淡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

海水那么多,为何还缺水?

如何保护淡水资源?

本单元以认识水体为明线,借助语言描述、建立模型、科学阅读和体验游戏等有效方式提升已有经验的科学性,丰富学生对水资源的相关认识。

让学生有机会设计与制作模型,尝试运用模型作解释,在动手实践活动中增强研究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问题分析能力,树立节约用水,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及社会责任感,为建设创新型、节约型国家奉献自己的力量。

第4单元,人的呼吸和消化,也包括4课内容,分别是《人的呼吸》《运动和呼吸》《食物的旅行》《食物与营养》。

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和“物质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引导学生认识到呼吸和消化是人体维持生存和从事各种活动的基本前提;它们在“工作”中的密不可分。

三年级的学生对两个系统的组成、各器官作用及整个系统工作流程在认知上存在着模糊和偏差;因此建立清晰、完整的认知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测量、体验、模拟、探究等活动,用直观形象的手段逐步解开“人体暗箱”的一部分,为后续深入学习人体的其他系统奠定基础。

专项学习,像工程师那样……科学的学习不仅包括科学知识的学习,还包括科学方法与技能的学习。

新课标的变化之一在于增加了技术与工程领域的课程内容,也就是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存在着科学探究与工程实践这两类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活动。

我们有必要区分这两类不同的方法,并分别建立其能力训练体系。

从本体论来看,工程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人工物品;从认识论来看,工程是策划、设计和实施等在内的整个建构过程;从方法论来看,工程是筹划的方法,非逻辑的方法。

专项学习是对科学探究和工程实践的过程和方法进行的专门指导。

这是苏教版科学教材的一大特色,它呈螺旋式结构,过程完整呈现,但不同年级指导的重点和深度不同。

本册专项学习单元所呈现的“像科学家那样”,为学生呈现不同领域的工程师,使学生知道工程师也分种类,不同领域的工程师分别研究什么。

在了解工程师一般工作流程的基础上,本册突出明确问题、设计方案、测试改进三个环节的指导。

以“制作一款具有保养功能的手工皂”为例,引导学生经历工程项目的流程,自己在不断调整中解决任务,进一步激发学生运用工程技术创造美好世界的愿望。

教学目标与要求

能用各种证据证明空气占据空间、有质量,通过压缩、加热、测量等方法,概括空气的性质。

能结合模型图,解释风是由于空气的循环流动而形成的,列举空气性质在生产生活中运用的实例。

观察土壤,分析并归纳出土壤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能描述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特点,举例说出不同的土壤适宜生长不同的植物,知道土壤的重要性,列举出一些保护土壤的方法。

借助操作活动解释腐殖质是怎么来的,有什么作用。

能够使用常用的仪器测量固体或液体的质量、体积,能够依据证据,运用比较、推理等方法归纳固体、液体的共同特征。

能够根据某些物质的特征,会选择适当的方法分离混合物。

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

能描述与识别河流、湖泊、海洋、地下水等水体类型。

能够用实证的方法发现海水比淡水含有更多杂质。

知道水是重要资源,能举例说明人类生活离不开淡水,乐于了解节约用水的原因和做法,提出节约用水建议。

通过“解暗箱“的方法了解并描述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组成、各器官作用及系统的工作流程。

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科学方法保护呼吸和消化器官。

能够应用食物的营养成分知识合理调整自己的饮食结构。

能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认识到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能动手动脑,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和制作出满足需求的手工皂,并向同伴展示。

通过了解并实际经历工程活动的六个环节,了解不同类型的工程师,进一步激发运用工程技术创造美好世界的愿望。

教学措施

1、提高课堂效率 

(1)根据教材及学生的实际认真备好课,准备好活动材料,做到吃透教材,设计好科学活动、问题和作业。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精神饱满,面向每一位学生进行教学,努力调整每位学生积极性,把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心态,并适时调整。

 

(3)进一步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对学生的回答和作业及时准确反馈,贯彻以表扬鼓励为主的原则。

 

(4)在科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提优补差 

(1)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量,多看一些有益的课外书籍,并提倡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验、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活动,以进一步提高能力。

 

(2)帮助后进生建立自信心,继而贯彻表扬鼓励为主的原则,培养学生对科学课学习的兴趣。

 

(3)延伸课堂内容,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4)加强优生与后进生的联系,促使他们互相帮助,在团结的气氛中尽快成长。

 

3、其它措施 

(1)利用学校设施优势,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既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又可以促使学生在多样化的环境中灵活掌握知识。

 

(2)重视活动的总结,注重课后交流、单元总结。

 

(3)科学课堂教学要兼顾实与活。

教学时间安排:

周次

单元

课题

课时

备注

1

第一单元

认识空气

空气占据空间吗

1

1

空气有质量吗

1

2

热空气和冷空气

2

3

单元复习

1

3

第二单元

研究土壤

土壤的成分

1

4

土壤的类型

1

4-5

肥沃的土壤

1

机动1课时

5

保护土壤

1

6

单元复习

1

6

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

认识固体

1

7

认识液体

1

7

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1

8

把盐放到水里

2

9

单元复习

1

机动1课时

10

第四单元

地球上的水资源

河流与湖泊

1

10

地下水

1

11

海洋

1

11

珍惜水资源

1

12

单元复习

1

12

第五单元

人的呼吸和消化

人的呼吸

1

13

运动和呼吸

1

13-14

食物的旅行

1

机动1课时

14

食物与营养

1

15

单元复习

1

15-16

专项学习

像工程师那样

2

16-18

总复习

总复习

5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空气能占据空间

科学探究

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验证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科学态度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知道可以借助其他物体帮助我们观察,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教学重点:

知道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

教学难点:

在科学观察的基础上,能对实验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材料:

透明水槽、透明塑料杯、A4纸一张、泡沫漂浮物、实验记录单、毛巾

演示实验材料:

透明水槽、透明塑料杯、A4纸、篮球打气筒、泡沫漂浮物

【教学过程】

1、活动导入与聚焦(3分钟)

1.教师出示一杯水,提问:

是谁占据了杯子里面的空间?

(水)

2.把这杯水倒掉,杯口朝下。

提问:

现在是谁占据了杯子里面的空间?

(空气)

3.演示:

把一张纸捏成团,塞到杯底,提问:

现在是谁占据了杯子里面的空间?

(纸和空气)。

4.演示和预测:

如果把装着纸团的杯子,竖直压入水底,纸会湿掉吗?

二、实验探究(25分钟)

(一)第一次探究

1.演示实验要求。

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课堂直播实验演示:

将纸团塞到杯底,再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再拿出来。

观察纸湿了吗?

思考其中的原因。

2.教师出示小提醒。

温馨提醒:

结合照片,出示关键字。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各组巡视。

其中有2组的杯底不塞住,让学生发现漏气会把纸浸湿。

4.分享交流:

我们发现了什么?

我们的解释是什么?

(二)第二次探究

1.再次实验:

其中2组把杯底的小孔塞住,其他小组和小孔打开。

撕掉杯子底部的封条,把杯子慢慢按到水中,从侧面观察水位的变化,并在记录纸上画出实验现象。

2.交流:

杯中的水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说明了什么?

3.请学生演示:

用打气筒,把空气从小孔里充进去,会看到什么现象。

全班看投屏演示,思考其中的原因。

三、总结和拓展

1.水能占据杯子里面的空间,空气也能占据杯子里面的空间,空气还能占据哪里的空间?

2.你还知道什么物体也占据了空间?

(引导学生举例)

3.出示一个塑料瓶、橡皮泥和吸管,怎样才能吹其中一根吸管,让另一根吸管中喷出水来。

教师提供剖面图,让学生思考和分析。

【试教体会】

本课内容是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因为现在三年级的学生已经上过这一课,所以下降到二年级使用。

二年级的学生和三年级学生相比,在各方面的能力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也需要结合二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定位,以下是我在试教过程中的一点体会和想法。

一、对教学设计的思考

开始试教时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有效提问能力和设计简单实验能力上,结果发现二年级的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还是比较缺乏的,他们还需要更多的实践经验来提高自己的实验能力。

因此,我们将活动的重点进行重新界定:

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做出合理的解释。

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如果直接对实验进行观察,学生很难发现更多的现象,所以我们在实验时在水面增加了漂浮物,借助漂浮物在水中的位置变化帮助学生进行观察,以获得更多的信息。

关于“用打气筒连着球针,从杯底的小孔向杯子中打入一些空气,观察空气能将水挤出杯子吗?

”这一教学内容,几次试教后发现,二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转移,学生玩得很尽兴,却缺少了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所以将分组实验改为演示实验并投屏播放,这样学生的关注点才会集中到观察实验现象上。

二、对实验材料的思考

开始试教时,我们采用的是普通的一次性杯子,让学生在操作完“纸团不湿”的活动后用锥子在一次性杯子的底部扎一个小孔,再把杯子压入水中,观察有什么变化。

然后用打气筒连着球针,从杯底的小孔向杯子中打入一些空气,观察空气能将水挤出杯子吗?

在这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中,因为杯底的小孔需和打气筒的气针大小相同,所以必须用锥子打孔,而一次性杯子较软,容易捏扁,学生不容易施力,对打孔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若用硬杯,打孔时容易造成杯子的碎裂,所以将学生现场打孔改成用封条封住已经打好的小孔,学生只要撕开封条,就可以进行实验,以减小实验的难度。

三、对空气占据空间的思考

怎样让学生真正掌握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

我们发现,让学生反复使用“占据空间”一词,去描述和使用,就会使学生更好理解占据空间的概念。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空气能占据一定的空间。

科学探究目标

1.学生通过教师指导,用纸团、塑料杯等材料和方法分步操作,进行观察,研究空气占据空间。

2.能运用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知识,用塑料瓶吹气球,并了解其原理。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对空气能否占据空间表现出研究的兴趣。

2.能在教师指导下对空气是否占据空间进行合作探究,如实记录和描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了解“空气能占据空间”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空气能占据空间。

难点:

能对空气占据空间这一事实作出科学的解释。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水槽、透明胶带、剪刀、透明塑料杯、球针、纸巾、水、打气筒、学生活动学习单,毛巾等。

教师准备:

学生实验材料一套,塑料瓶一个、气球、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问题,引出课题

1.出示一张纸巾擦汗,然后揉成纸团,提问:

如果把它扔到水里,会怎样?

(预设:

会湿)

2.出示塑料杯,如果把纸团粘在杯子底部,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水要淹没杯底(PPT出示图片),里面的纸团会湿吗?

(预设:

会或不会)

3.追问理由:

你这样预测的理由是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观点。

4.引出疑问:

杯底的纸团会不会湿呢?

我们怎么来证明?

(预设:

通过实验)

二、探索问题,解决矛盾

(一)压杯入水

1.实验操作指导:

接下来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杯底的纸团会不会湿,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PPT图文出示实验提示)。

(1)揉成纸团,粘在杯底

(2)竖直倒扣,没过杯底

(3)杯中水面,画线记录

(4)拿起杯子,擦干观察

(5)每人一遍,思考记录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学习单

第组

(一)压杯入水

 

▲我会观察:

①当把塑料杯压到水槽底部时,杯子里的水面有变化吗?

请你在图1和图2的杯子中用线画出水面的位置。

②杯底的纸团有没有湿?

▲我会思考:

想一想,你观察到的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2.学生领取材料,开始实验,教师指导。

3.小组汇报交流。

(1)当把塑料杯压到水槽了底部时,杯子内的水面有没有发生变化?

(预设:

没变)

(2)杯子底部的纸团怎么样了呢?

(预设:

没湿)

(3)纸团没有湿,杯中水面没有变,说明水槽里的水有没有进到杯子里面?

(没有)

(4)水为什么进不去呢?

(预设:

杯子里有空气,空气占据了杯中的空间,水就进不去了)

(5)小结:

这种现象说明空气可以占据一定的空间。

(6)分析纸团湿了的原因:

有没有小组杯底的纸团是湿的?

为什么你们的纸团会湿呢?

(预设:

杯子压下去倾斜了,空气泄露了,水进到杯子里,纸团就湿了)

(二)扎孔观察

1.引出扎孔:

空气占据了杯子的空间,所以水进不去,你有办法让水进到杯子里吗?

(预设:

杯子底部扎一个小孔)

2.为了大家的安全,杯底的小孔已经扎好了,你们只要撕开杯底的胶带纸就可以根据要求进行实验。

(1)按住小孔,压杯入水

(3)松开手指,观察变化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学习单

(二)扎孔观察

 

▲观察与思考:

①当松开手指后杯子中的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请你在图3和图4的杯子中用线画出水面的位置。

②还有哪些情况发生了变化?

3.学生继续小组探究,教师指导。

4.简单交流:

(1)杯子底部扎了小孔以后,杯子中哪些情况发生了变化?

(预设:

杯子中水面变高了)

(2)水面怎么会变高了呢?

(预设:

水跑到杯子里面了)

(3)水是什么时候跑到被子里面去的?

(预设:

松开手指以后)

(4)水跑到杯子里后,空气去哪里了?

(预设:

空气被水挤出了小孔)

(5)空气被水挤出了杯子,就是说刚才被空气占据的空间现在被谁占据了?

(水)

(6)水占据了杯子的空间,那么杯底的纸团怎么样了?

(预设:

湿了)

(7)湿了的纸团把它从杯子里拿出来放在盘子里。

(三)打气观察

1.提问:

水的本领还真大,把空气挤出了杯子,你能想办法让空气再回到杯子中去吗?

(预设:

向杯子里吹气)

2.出示气筒:

怎么吹?

(预设:

嘴巴)老师这里有更先进的工具,我们就用它把杯子里的水赶出去。

3.PPT出示打气观察提醒:

(1)按住杯子,球针入孔

(2)慢慢打气,观察变化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学习单

(三)打气观察

 

▲观察与思考:

当慢慢向杯子打气的时候,杯子里面有什么变化?

4.小组反馈:

(1)当慢慢向杯子打气时,杯子里发生了什么变化?

(预设:

杯子里的水慢慢变少,水位下降。

(3)这说明了什么?

(预设:

说明杯子里的水被空气挤出去了,空气又重新占据了杯子的空间)

三、研讨交流,小结课堂

1.提问思考(投影展示学习单):

在刚才的三次实验中,你们分别看到了哪些现象?

(预设:

第一次水没有进杯子,纸团没有湿;第二次水进入了杯子把空气挤出去了,纸团湿了,第三次往杯子里打气时空气把水挤出杯子,空气又重新占据了杯子的空间)

2.课堂小结:

这些现象告诉我们什么?

(预设:

空气能占据空间)

3.提问引题: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探究的内容(出示课题),现在谁能告诉大家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预设:

能)划去“吗”字

四、拓展延伸,应用挑战

1.谈话激趣:

刚才李老师让小朋友们玩了气球,还想不想玩?

但是老师要你们自己把气球吹大。

谁会吹气球?

2.出示瓶子和气球:

今天这个吹气球有点不一样,老师要你们吹瓶子里面的气球,谁来吹?

(1)吹不大。

这是怎么回事?

谁能利用今天学过的科学知识来给大家说说原因。

(预设:

子里面充满了空气,占据了瓶子的空间,所以气球就吹不大。

(2)能吹大。

怎样能吹大?

(预设:

把瓶子里的空气挤出去)你要不要再试试?

(3)看瓶解惑:

老师在这个瓶子上施了魔法,瓶子底部有个小孔,第一次吹的时候,老师把小孔堵住了,瓶中的空气没法跑出去,占据了瓶子的空间,气球就没法吹大;第二吹的时候,我把手松开了,吹气球的时候就把瓶中的空气挤出外面,气球就吹大了。

(4)生活中的空气占据空间现象:

生活中,很多地方用到了空气占据空间这一原理(PPT出示气垫等图片),课后小朋友们可以去生活中研究一下这些物品。

【板书设计】

空气能占据空间

会湿水进入杯子

不湿杯内有空气

【作业设计】

1.把纸团粘在塑料杯底部,把被竖直倒扣在水槽中(杯子全部浸没),杯子中的纸团()。

A.会湿B.不会湿C.会掉下来

2.小明按下图做了一个压杯入水实验,观察发现杯子内的纸团没有湿,是因为()。

A.空气占据了杯内的空间

B.杯子中有水

C.水没进入杯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