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省优质课获奖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83837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9.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整理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省优质课获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名师整理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省优质课获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名师整理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省优质课获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名师整理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省优质课获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名师整理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省优质课获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师整理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省优质课获奖教案.docx

《名师整理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省优质课获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整理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省优质课获奖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师整理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省优质课获奖教案.docx

名师整理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乡愁》教案

第1课时

教材解读:

本单元的诗歌均具有抒情性强、形象鲜明、想象丰富、语言优美的特点。

这些必须由学生自己在个性化的阅读过程中感悟体验:

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

吟诵欣赏这些诗歌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又可以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乡愁》具有以往乡愁诗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乎完美的形式抒发浓郁的思乡、爱国之情和诗人盼望祖国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

学习本诗,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个性化的阅读中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品味凝练的语言,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作小诗,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九年级的学生由于其自身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的特点,对乡愁的理解、对诗歌意境的领悟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是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使学生在互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和朗读全诗,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并体会诗歌蕴含的思乡情怀。

2.能够通过赏析诗歌中的字词来体会诗歌的意蕴。

3.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展开联想,构设相关画面。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以诵读为基础,重在让学生自己感悟和理解诗情。

难点:

能通过诗中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理解诗中的情感,把握主旨。

教法和学法:

教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配乐朗读《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

2.朗诵法:

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3.讨论法:

对诗歌的线索、诗歌的形象、诗歌的主题采用讨论法以加深理解,再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小结。

4.合作探究法:

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例如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

学法:

1.诵读法:

诗歌的鉴赏离不开朗读,有感情的朗读,是学会鉴赏诗歌的主要方法。

通过读来品味诗歌的内涵,以此来领悟诗歌的主题,即“诵读——品味——悟情”。

2.小组合作学习法:

设置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把握意象等学习要点。

3.自主探究学习法:

让学生找出古诗中有关乡愁的句子,结合本课的学习,理解原本无形的“乡愁”到“有形”的乡愁,领会诗中的诗意美。

教学准备:

教师:

余光中的资料介绍、课件、视频、音频、图片及文字材料等。

学生:

了解余光中的生平及作品,创作情况及《乡愁》的写作背景。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反复朗读诗歌,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

2.通过情感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

学情诊断

1.情境导入。

设计一:

据说当年在台湾的现场演唱会上,罗大佑的一曲荡气回肠的《乡愁四韵》,曾使全场观众热泪潸然。

是啊,对于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回家”是他们最大的愿望、最美的梦想。

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一些人却有家不能回,有亲不能见,于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传千古、满载思乡之情的诗章。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设计二:

同学们,你们有过离开家乡、离开亲人的经历吗?

当时的感觉如何?

能和大家谈谈吗?

(请两位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发言,教师适当启发。

对于思乡之情,离别之痛,早在古代就有不少诗作表达这种愁思了。

你们能举出一些抒写“乡愁”的古诗句吗?

(请两位学生举例)

老师也收集了几句,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

(多媒体出示)

①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②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③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④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古人通过这些诗句表达各自浓郁的思乡之情。

下面我们随着诗人余光中一起走进他的乡愁。

设计三: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乡愁又是中国诗歌史上历久常新的主题。

许多诗人都曾表达过那最让人牵肠挂肚、费尽思量的思乡之情。

不必把栏杆拍遍,在唐诗的峰峦中苦苦寻觅;也不必细说从头,在宋词的柔波里轻轻荡舟,单是课本上余光中先生的这首小诗就足以让我们感受一番乡愁的韵味。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以明月来寄托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如李白的《静夜思》,诗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集中表达了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

思乡是诗歌永恒的主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看他是怎样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2.作家作品。

(多媒体出示)

余光中(1928—2017),当代诗人和诗评家。

祖籍福建永春。

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

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

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

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因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华,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

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3.背景资料。

(多媒体出示)

抗日战争爆发后,10岁的余光中随父母辗转于上海、重庆等地。

22岁那年,余光中随家人来到台湾,并考取了台湾大学外文系。

虽然专业是外文,余光中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方面都有大量著述,而其中成就最杰出的,当属诗歌。

他的诗题材广泛,风格屡变,技巧多姿,融汇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笔法。

因此,他被誉为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

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

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唱的《乡愁》。

4.生字、新词。

(多媒体出示)

邮票(yóu)窄窄(zhǎi)海峡(xiá)一枚(méi)坟墓(mù)

乡愁:

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

邮票:

邮政部门发行的、用来贴在邮件上表明已付邮资的凭证。

海峡:

两块陆地之间连接两个海或两个洋的狭窄水道。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对本课的基础知识、作家作品、作品体裁、时代背景和主要内容的预习情况,结合学生的预习效果适当补充,为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打下基础。

第二阶段:

自主探究

(一)指导朗读

1.请学生在小组内大声朗诵课文,熟悉诗歌内容,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2.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还是低缓深沉?

朗读这首诗的时候,在语速和节奏处理上应注意什么?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忧郁深沉的,因此,朗读时速度要相对缓慢一些。

3.教师作诵读提示:

《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

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徊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

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要读好一首诗,关键是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通过对诗歌的节奏、语速和轻重读音的处理来感悟诗歌内在的情感。

四节中,第一节稍平淡,要读出回忆的语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却又有丝丝甜蜜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要表现出而今的惆怅。

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节与第四节间,应停约2〜3秒。

读的时候要配合相应想象,全情投入。

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

乡愁

小时候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而现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大陆/在那头

4.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教师作示范朗读。

5.我们都知道,古诗讲究押韵,所以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现代诗又是怎样的呢?

你在朗读的时候感觉是否顺口?

想想看,原因是什么?

(四人一组进行讨论)

(1)同类型的词语反复出现:

量词、叠词、时间词、方位词等。

(2)“乡愁是……”与“我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句式采用复沓手法,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3)诗歌中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的小节整齐、对应,情感递进,节奏富于变化。

(二)整体感知

1.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里,乡愁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呢?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2.四个时间词语代表了哪四个人生阶段?

童年青年中年老年

3.这首诗里我们都知道作者写的是乡愁,那么乡愁到底是什么?

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感,能看到吗?

能摸到吗?

但是,诗人为了让这种情感具体生动,借助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客观事物来让我们感受,这种客观的事物就叫做意象。

现在,同学们一起来找一找本诗中出现的意象。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朗读、教师配乐读、学生自读的方式,为学生营造乡愁的氛围,在读的基础上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进而初步感知诗歌内容,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突破重点。

第三阶段:

合作探究

(一)《乡愁》中一个诗节就是一场凄美的离别,设想自己是诗中的主角,为每小节写一段文字,把诗中离别的故事及情感写清楚,小组内分小节合作完成。

【第1小节】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1.示例:

“我”清楚地记得,自己很小的时候便做了流亡的学生,逃到大后方去读书求学。

学校取信的地方,“我”每天去看两次,排着长队,怀着紧张的心情,寻找母亲那熟悉的字迹。

要多少次失望后才能收到一封信。

于是,“我”读了一遍又一遍,直到烂背于心。

小小的邮票有一个圆圆的邮戳,小圆圈内的城市呀:

那里有“我”的母亲,有“我”的家!

2.抽读——听朗诵——再抽读。

【第2小节】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1.示例:

美国的冬夜如此凄冷,寒风无情地撞击着窗户。

“我”紧攥着那张回程的船票,盼望着归期的船来。

“我”的家乡,“我”那朝思暮想的新娘,你睡了吗?

你是否和“我”一样在回味我们两小无猜的童年时光?

闭上眼,你的一举一动都在“我”的脑中浮现。

临行前,你帮“我”整理行装,把每一件衣服都看了又看,生怕掉了扣子,开了线!

就让“我”把对你的思念留在这一张小小的船票上吧!

2.抽读——听朗诵——再抽读。

【第3小节】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1.示例:

“我”急急地赶回来,却还是晚了,没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

母亲哪,是你,拉着“我”的小手逃过了南京大屠杀,躲过了重庆的大轰炸。

而如今,一方小小的坟墓,阴阳相隔的距离,薄薄的一层混凝土,内外相隔,那么遥远。

母亲的慈魂呀,你是否踏上了回乡的路?

回到了那个江南的小镇?

2.抽读——听朗诵——再抽读。

【第4小节】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1.示例:

人过中年以后,落叶归根的愿望更加强烈。

故国故乡故园便频频地入梦来。

早晨醒来,梦去无痕,乡愁难遣。

翻开中国地图,神游太湖,看看江山青,秦淮碧,想想昔年那里美丽的表妹……可这一湾海峡,二指宽罢了,浅浅的一层海水比纸还薄,可就是涉不过去,涉不过去呀!

2.抽读——听朗诵——再抽读。

(二)诗人给我们讲述了四个离别的故事,主要想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呢?

明确:

诗人渴望与自己的亲人团聚,期盼祖国大陆统一,台湾早日回到祖国怀抱的思想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理解《乡愁》中提到的人生四阶段,引导他们理解乡愁是怎样上升到家国之思的,在发散联想中领悟诗歌情感。

第四阶段:

检测小结

愁是凝重的,诗中却为何说成是“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测小结答案:

作者正语反出,以一种轻描淡写的方式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进而反衬出乡愁的浓烈。

托物寄情,表达绵绵不尽的乡愁。

含蓄委婉,而又深沉哀怨。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分析诗歌意蕴,体会作者的思乡情怀。

重点:

以诵读为基础,重在让学生自己感悟和理解诗情。

难点:

能通过诗中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理解诗中的情感,把握主旨。

第一阶段:

学情诊断

1.导入:

《乡愁》这首诗用了“邮票”“船票”等四种具体可感的事物把乡愁形象化,诗中的四个精心构思的画面更是在我们的脑海中形成了深刻的印象,诗歌的韵味伴着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情感,敲打着我们的心灵,这节课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感知诗意。

2.赏析:

《乡愁》这首诗语言充满美感,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词,选取了代表漂泊、隔离、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抽象的难以捕捉的恋国思家的乡愁,体现了选择的意象美。

“枚、张、方、湾”这些量词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些时间词不露痕迹地表示出时间的变化、情感的步步增强。

它们都充满了变化美。

“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叠词以及“乡愁是……”这一句式増加了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体现了音乐美。

“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些方位词,自然显示了空间的隔离,反复使用营造出一种字字关情,朗朗上口的韵律,体现了节奏美和整齐美。

【设计意图】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加深对本文写法的理解,进而进行知识迁移,提升写作能力。

第二阶段:

自主探究

1.你是怎样理解课题“乡愁”的含义的?

“乡愁”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思想中最执着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

在诗中,随着“乡愁”在人生每个阶段对应物的改变,“乡愁”的情绪越来越浓,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为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

2.阅读这首诗,讨论一下,诗歌四个小节的顺序可否颠倒?

并说出作者的感情有何变化。

不能。

诗歌的四个小节体现了人生的四个时间段: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因为四个小节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排列的,作者的感情也愈加浓烈。

3.读一读这四个意象所在的句子,分别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这些句子中叠词修饰事物好在哪里?

“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叠词的使用,増加了句子的音韵感,朗朗上口,并且使诗人的感情更加的浓厚。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在于它们形象生动地把“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具体的大小、形状描绘了出来,并且由于都用了“一”,表现出诗人对亲人、对祖国的珍惜之情。

4.我们以第一节为例,具体感知意象的创设效果。

读一读,想一想,邮票如何能表现乡愁?

(1)邮票如何能表现乡愁?

(学生朗读体会)

邮票让人联想到通信。

诗人少年在外求学,思念母亲,点点滴滴的眷恋之情,凝聚在这小小的邮票上。

邮票虽小,却蕴涵着诗人的乡愁。

(板书:

思念母亲)

(2)为什么诗人用“小小”来形容邮票?

(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畅所欲言)

“小小”不仅用来形容邮票的大小,也用来形容情感的程度。

这时的思乡之情是比较淡的,如轻烟似的,一缕,两缕。

(3)诵读第一节。

5.根据第一节的学习方法,分别说说“船票”“坟墓”“海峡”是如何表现乡愁的?

(组织形式:

以前后桌为一组,小组讨论5分钟,派代表发言,教师适当引导。

(1)邮票是书信来往,而船票则是两地奔走,凝结着诗人对新婚妻子的不尽相思,比邮票有着更浓的乡愁。

(2)坟墓将母亲和“我”生死隔绝,愁思更是浓得化不开,这些都是诗人的“家愁”。

(3)而海峡则把感情推向最高潮,由“家愁”上升到“国愁”。

一湾浅浅的海峡,将台湾和大陆分隔多年,却割不断台湾人民对祖国大陆绵绵的思念。

6.请同学们跟着音乐伴奏一起诵读全诗。

7.小结: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看起来似乎没有关联,但却是诗人对乡愁的种种感觉:

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

这些词都是客观事物,它们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形象。

当诗人将它们写入作品中,并融入自己的情感——乡愁时,它们就成为诗歌的意象。

我们学习诗歌要从意象入手。

因为诗人往往把自己的情绪隐藏在意象的背后,再通过意象将它们暗示出来。

理解诗歌的意象,能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诗的美,重视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

并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审美层次相结合,整个学习过程是知识深度与广度的渐进。

第三阶段:

合作探究

1.同学们,我们的同龄人中也有很多因为求学而离开自己的家,离开了妈妈,来到学校求学。

当我们生病的时候,不开心的时候,考试不理想的时候,我们也会想家,想妈妈。

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那你心中的乡愁又是什么呢?

乡愁是——

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争取发现更多的乡愁印迹。

示例: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乡愁是那根在灵魂深处流动的血管、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乡愁是别离时妈妈不断的挥手、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

2.余光中在《乡愁》中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些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来结构全篇,层层深入。

你能仿照这种以时间为序的形式,以“母爱”为题,写一首小诗吗?

试试看。

示例:

母爱

小时候/母爱融在乳液里/吮着它/香甜甜上学后/母爱装在书包里/背着它/沉甸甸

长大后/母爱藏在枕头里/枕着它/爱绵绵而现在/母爱镶在窗框里/望着它/泪涟涟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如何将抽象的意象物化成可感的形象,掌握比喻的修辞手法。

第四阶段:

拓展延伸

阅读、赏析席慕蓉的诗《乡愁》,并同余光中的这首《乡愁》进行比较。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学生讨论后明确:

余光中的诗:

以时间的变化选择几个具体的富含深意的形象来层层推进诗情的表达,最后将乡愁上升到民族和国家的高度。

席慕蓉的诗:

用三个典型的画面和几个有独创性的比喻来抒写心中的乡愁,表达对故乡永远的怀念。

(1)故乡月夜的笛声——寄寓月明之夜便会思乡。

(2)雾中的挥手别离——难回故乡的一种惆怅。

(3)没有年轮的树——对故乡绵绵无期的思念。

两首诗的相同之处:

把非常抽象的乡愁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生动,富有艺术感染力。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已掌握的方法来鉴赏诗歌,进一步理解什么是意象,诗人怎样通过具体意象来表达复杂抽象的感情。

第五阶段:

检测小结

一、基础题

1.全诗是采用什么顺序、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对《乡愁》一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祖国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殷切期望。

B.全诗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祖国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深切愿望。

C.全诗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故乡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深切愿望。

D.全诗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故乡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殷切期望。

3.从诗歌欣赏的角度看:

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由有家难归,到有国难回的情怀,表现了天涯游子渴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

B.实际上,这首诗写思念亲人是假,思念祖国是真。

诗人将对祖国的思念依附到亲人的思念上,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了,诗的意境也就出来了。

C.这首诗在音节上回旋往复,一唱三叹,更辅以短语的重复,量词的变换,极具古典诗歌的韵律。

D.这首诗髙度而又凝练地反映生活。

全诗不到百字,却把诗人从小到大的思母、思妻、思乡之苦凝结于诗中。

4.学习了《乡愁》一诗后,你所在的班级准备举办以“乡愁”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在古代,人们常借各种事物来寄托自己对故乡的情思,如明月等,请你再举两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乡愁,是自古以来诉不尽的主题,请在下面横线处补写诗句。

乡愁是什么?

乡愁就是李煜《相见欢》中“剪不断,理还乱”的缠结愁思;乡愁就是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无尽绵思;乡愁就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悲苦哀思;乡愁就是王湾《次北固山下》中“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的焦躁苦思。

二、阅读题

阅读余光中《乡愁》一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而现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大陆在那头

5.诗中的“这头”“那头”“里头”“外头”分别指代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最后一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它和前三节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简要分析余光中的《乡愁》中叠词运用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测小结答案:

1.采用时间顺序,以情感为线索。

2.A3.B

4.示例:

鸿雁、家书、泥土、炊烟。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异地他乡;家乡;离开人世;活在世上。

6.诗人将个人的故乡之思、怀亲之情上升为普遍的家国之思,具有爱国情、崇高美,它所表现的背井之愁、离乡之悲是诗歌的中心。

最后一节深化主题,前三节是最后一节的铺垫。

7.“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叠词,以一种轻描和淡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反衬出浓烈的思乡情绪。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对于这首诗歌的学习,既没有要求学生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也没有概括诗歌每节的内容,而是按照“朗读——品味——发现”这样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发现诗歌的新奇美,使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层次。

针对学生朗读能力较差的现状,结合诗歌的特点,在课堂上加强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主要是读出感情、节奏、重音,注意语速、语调等。

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情感。

在这里,有感情地朗读始终是放在首位的。

通过品味富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