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与孟小冬.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81842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月笙与孟小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杜月笙与孟小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杜月笙与孟小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杜月笙与孟小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杜月笙与孟小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杜月笙与孟小冬.docx

《杜月笙与孟小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月笙与孟小冬.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杜月笙与孟小冬.docx

杜月笙与孟小冬

  

  【篇一】杜月笙与孟小冬杜月笙死后孟小冬的生活

  杜月笙死后,孟小冬独居香港,深居简出,专心教授弟子。

  孟小冬并不随便挑选弟子。

只有具有天赋、意志坚强又迷恋艺术的人才能有资格做她的学生。

她的3位弟子赵培鑫、钱培荣、吴必璋正是如此。

她教授弟子极为认真、严格,规定未经她的允可,不能在外面随意吊嗓,更不准在外面唱尚未纯熟的戏。

据刘嘉猷讲,她曾有一位准弟子,略窥余派剧艺门径,唱做俱达到一定水平。

曾经一度彩排,口碑甚佳。

不久学习《捉放带宿店》,念唱的同时兼排身段,等他自认为排得够熟练了之后,便屡请在台北公演。

但是孟小冬认为他在做表与感染的神气上,未尽善尽美,因此始终未予答应。

  1967年,孟小冬因亲友均在台湾,为避免孤寂,便由香港转迁到台北定居,闭门静养,由绚烂归于平淡,终其余年。

  光阴荏苒,转眼间10年风逝,孟小冬已近古稀之年。

1977年5月25日,一阵剧烈的哮喘之后,便突然昏迷过去,送至医院抢救无效,延至26日午夜,终因肺气肿和心脏病并发症于1977年5月27日去世。

  【篇二】杜月笙与孟小冬孟小冬“错爱”梅兰芳分手后下嫁杜月笙

  孟小冬“错爱”梅兰芳分手后下嫁杜月笙

  提要孟小冬的故事里,不一定非要有梅兰芳。

但是他们对于彼此的意义好比彩虹之于天空,少了对方少了最美的记忆。

1930年,与梅兰芳分手后的孟小冬绝食、生病、避居津沽,甚至一度于天津居士林皈依佛门,最终下嫁杜月笙。

  图说孟小冬(资料图片)图说梅兰芳(资料图片)

  因为大腕儿云集的电影《梅兰芳》,一个名字重被提及——孟小冬。

有人说,写梅兰芳可以略去孟小冬,但写孟小冬则不能不提梅兰芳。

看着存世不多的图片资料,少女的纯真、妇人的风韵,直到晚年带点木然的安详,一个传奇女子的一生光影就这样翻过了。

当暮年的孟小冬一个人在香港守着那份宁静时,她早已不是当年那个特立独行的京剧名伶了。

“一切都过去了罢!

”她说。

然而,纵然时光流逝,总有些记忆与情谊难以抹去,只是慢慢淡了。

  一段奇缘

  18岁那年,“坤伶老生”孟小冬由上海至京津演出。

其时,她在南方已经声名鹊起。

不过,对京剧艺人而言,若得不到北方观众的认可,即便名气再大,也仍有“野路子”之嫌。

当时,有这样一句话在京剧艺人间广为流传“情愿在北数十吊一天,不愿沪上数千元一月。

盖上海人三百口同声说好,固不及北边识者之一字也。

  1925年,孟小冬在京城登台,一炮而红。

据说,袁世凯的女婿、剧评人薛观澜曾将孟小冬的姿色与清末民初的雪艳琴、陆素娟、露兰春等十位以美貌著称的坤伶相比,结论是“无一能及孟小冬”。

当年撰写剧评的“燕京散人”也曾对孟腔有过细致的描摹“孟小冬生得一副好嗓子,最难得的是没有雌音,这在千千万万人里是难得一见的,在女须生地界,不敢说后无来者,至少可说是前无古人。

  1925年8月,孟小冬演出《上天台》,与同日登台演出《霸王别姬》的梅兰芳初次相遇。

据说,在一次堂会戏上,孟小冬与梅兰芳合演《四郎探母》,大为成功。

此后,梅兰芳每唱堂会遇有《四郎探母》,总邀孟小冬合演。

也因此,二人渐生恋情。

至于梅兰芳与孟小冬是如何走向结合的,后人众说纷纭,其中一个说法为“友人撮合,终成眷属”。

  1926年的一天,正值北平政要王克敏的五十大寿,城内数得着的大人物几乎全都赶来为其祝寿。

在众多来宾中,不乏名伶俊秀——孟小冬和梅兰芳就在被邀请之列。

席间,有人提议梅、孟合演一出《游龙戏凤》“一个是须生之皇,一个是旦角之王,王皇同场,珠联璧合。

”结果,二人的演出大受赞赏,一些梅兰芳的“铁杆粉丝”更是跃跃欲试,要为这一对“舞台情侣”谋划一段现实的婚姻。

此时,梅兰芳已有两房太太——王明华与福芝芳。

前者身染肺病、病入膏肓,后者是京剧名家,有“天桥梅兰芳”之称。

据说,有一位冯六爷是梅兰芳的超级戏迷,与其素有交往,他见一些朋友不断地要求促成梅孟百年之好,也就不再坚持梅兰芳已有家室的己见,还正式委托另两位戏迷齐如山、李释戡做大媒。

梅孟结合的具体日期已经查不到了,不过,当年的《北洋画报》是报道梅孟之事最多的媒体。

1926年8月28日,该报登载了一篇署名“傲翁”的文章“小冬听从记者意见,决定嫁,新郎不是阔佬,也不是督军省长之类,而是梅兰芳。

”当天,《北洋画报》还同时刊发了梅孟二人的相片(梅兰芳为戏装,孟小冬为旗装),下面的说明文字分别是“将娶孟小冬之梅兰芳”、“将嫁梅兰芳之孟小冬”。

  有一说法,几经酝酿,梅兰芳和孟小冬将良辰吉日定在1927年农历正月二十四,洞房花烛就设在东城东四牌楼九条35号冯公馆内。

二人均是有着新潮观念之人,头脑里没有封建意识,诸如生辰八字等等,一切全免。

也许,正是这一开始的简单草率,注定了这段姻缘最终走向崩溃。

多年后,孟小冬曾经回忆道,当初的兴之所至,只是一种不太成熟的思想冲动而已。

  一桩命案

  当时,有记者撰文“梅之发妻王明华素来不喜欢福芝芳的,所以决然使其夫预约孟小冬为继室。

”据说,福芝芳对梅孟结合并不满意,但最终,她还是选择默默地接受了这一切。

  孟小冬的姑父仇月祥对这桩婚姻是持反对态度的,因为此时的孟小冬正如树可摇钱,盆可聚宝,一旦结婚,伶界大王的妻子又怎么会继续抛头露面唱戏挣钱?

无奈孟小冬执意行事,事情也就只好如此。

  同样因孟小冬退出舞台而倍感失落的还有她的戏迷,一些小报记者就抓住了这种心理,不时地制造出梅孟的新闻吸引读者。

不过,他们所登的消息大多不可信,但1927年9月(一说1928年)发生的一起“血案”却真实地轰动了社会。

一个叫王惟琛的大学生(实为纨绔子弟)暗恋孟小冬,在得知孟小冬嫁给梅兰芳后,他痛苦不堪,终有一日失去理智,携枪闯入冯公馆,吵叫着要找梅兰芳讲理。

恰逢梅兰芳与朋友聚会,《大陆晚报》经理张汉举自告奋勇地出去与王惟琛交涉。

但刚一见面,他即被王惟琛用枪抵住扣作了人质。

王惟琛先要梅兰芳出来论理,后又要梅兰芳拿出5万元(一说10万元)赔偿他失去孟小冬的精神损失。

其时,梅家一面筹钱,一面报警。

待梅家将钱筹齐时,军警已将宅子团团围住。

佣人将钱扔给王惟琛,后者在拿到钱后发现被军警包围,情急中向张汉举开了枪。

军警见状,举枪齐射,将王惟琛打死,随后将他的脑袋割下,在前门外的电线杆上悬挂三天示众。

对于这起案件,《北京报纸小史》曾有文字记载。

  血案发生后,流言蜚语铺天盖地,有的说孟小冬原是那个青年的未婚妻,某某伶人是夺人所爱。

当时流传着一个说法,这起枪击案后,“梅孟之恋”大受影响。

《档案春秋》记载事情闹得满城风雨,福芝芳终于有了理由“大爷(梅兰芳)的命要紧。

”很快,人们站到了她这一边。

梅兰芳深受惊吓,一度避居上海,他与孟小冬的关系由此转淡。

据说,孟小冬在一气之下与雪艳琴搭班去天津唱戏。

没想到,孟小冬的这次“复出”因为挟带了旧日声望,居然未唱先红。

一件憾事

  命案的阴影未散,1930年,梅兰芳将要赴美演出一事又引出了一场风波到底谁跟着梅兰芳访问美国,在全世界面前以“梅夫人”的身份亮相?

齐如山的儿子齐香回忆说“筹备赴美演出的礼物中,还有一些墨盒、砚台等小工艺品,墨盒上都刻有图像,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孟小冬扮的古装像。

她本是演老生的,这幅画面却是扮的古装妇女,十分漂亮。

”在一些人看来,这似乎说明梅兰芳有意带孟小冬同行。

然而,有这样一种说法,为了能够随梅兰芳出访,怀有身孕的福芝芳延请医生为之堕胎。

最后,为平息风波,梅兰芳决定只身赴美。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1930年8月,访美回国的梅兰芳一到天津即获祧母(大伯母)去世的消息。

按照规矩,梅兰芳的妻房应该披麻戴孝在孝堂接待四方吊唁的宾客。

哪知孟小冬奔到梅宅,却被下人口称“孟小姐”拦在了门外。

据余叔岩的女儿余慧清回忆“据我所知,捧梅集团又因为两个妾的关系分为捧福派和捧孟派。

梅的原配夫人王氏在世时,孟小冬与她比较合得来;王氏夫人故世后,在捧福派和捧孟派的较量中,前者占了上风。

孟小冬不甘继续作妾,遂离婚出走。

”对于梅孟分手的原因,除了众所周知的赴美风波与吊孝风波,还有说法认为,在美国的所见所闻对梅兰芳的多妻制思想产生了剧烈的冲击。

至于梅兰芳为什么选择了福芝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其时福芝芳已经先后为他生下了7个孩子,而孟小冬无后。

  晚年居住在香港的孟小冬曾经对人讲过,因为梅兰芳不能答应兼祧,所以她滑脚溜了。

多年之后的回顾听起来还带着点轻松诙谐的口气,可当年的情状却没有这么轻描淡写。

孟小冬19岁嫁给梅兰芳,离开舞台4年,早已断了生活来源。

为离婚一事,她向梅兰芳索要补偿金,但这让因访美亏空了一大笔钱的梅兰芳颇为为难。

在杜月笙的出面调停下,双方最终达成协议,由梅兰芳一次性付给孟小冬4万块钱,从此二人再无瓜葛。

  关于当时的那笔款子,除了上述“赡养费说”外,还有两种说法,一是还债说——梅兰芳访美归来后得知孟小冬在天津欠了债,虽然已经分手,但仍然给了她几万元用以还债;一是比较说——在赴美前夕,梅兰芳分别给了福芝芳和孟小冬几万元钱。

等他自大洋彼岸归来时发现,孟小冬的钱早已用尽,而福芝芳除了将家里照料得井井有条外,钱还剩了许多。

梅兰芳由此忽然觉悟真正宜于家室的是福芝芳,于是与孟小冬分手。

  1930年,与梅兰芳分手后的孟小冬绝食、生病、避居津沽,甚至一度于天津居士林皈依佛门。

此后数年,她坚决避免与梅兰芳相见。

1931年杜家祠堂落成堂会中,南北名伶汇聚一堂,她却因梅兰芳在场,避而不出。

1947年9月,杜月笙利用六十寿诞的机会,以赈灾的名义发帖邀南北京剧名角前往上海唱义务戏,梅孟二人是否同台献艺则成为戏迷最关心的事情。

  那次在上海中国大戏院的演出盛况空前,原计划演5天,后延长到10天,票价更被炒到每张1000元。

即使如此,剧场两侧也挤满了人,以至马连良要看戏,也只能在过道加椅子。

各界人士赠送的花篮排了1里路长,全部花篮折款竟达12亿(旧币)之多。

而当年有幸在现场观看和通过收音机聆听的人,除了“此曲只应天上有”的评价,简直无话可说。

  事实上,无论是对梅兰芳还是孟小冬而言,同台演出都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

但最终,在杜月笙的精心安排下,避开了让各方都很难堪的场面10天戏排5天不重样的戏码——梅兰芳唱四场大轴,孟小冬唱一场大轴,5场演毕,翻头重复。

事后,据梅兰芳的管事姚玉芙说,孟小冬演了两场《搜孤救孤》,梅先生在家听了两次电台转播

  【篇三】杜月笙与孟小冬宋常铁孟小冬与梅兰芳、杜月笙没有三角关系

  宋常铁孟小冬与梅兰芳、杜月笙没有三角关系

  孟小冬算不算是杜月笙的妾?

网上有人说是梅兰芳和杜月笙的“小三”,你怎么看?

网上疯传的新书《上海往事·杜月笙与孟小冬》的作者宋常铁接受了记者采访。

  关于孟小冬算不算是杜月笙的妾这个话题,他说我们看待不同时期的男女关系,都要放在那个时代去看,不同时代的文化、制度和民俗都是差异很大的。

民国时期虽然是一夫一妻制,但是真正严格地禁止纳妾还是新中国建立后。

香港直至1971年才完全废止大清律例,禁止纳妾。

妾的身份和地位与现在的“二奶”、“小三”是大不同的。

孟小冬是杜月笙的妾,但是妾在当时的交际场合也都叫夫人的,她们的存在被家族和社会认可。

  梅兰芳与孟小冬情况比较特殊,这就是所说的“兼祧两房”,因为梅兰芳是伯父养大,所以娶的两房妻子都是正房。

娶福芝芳的时候是这样说的,娶孟小冬时候媒人也是这样说的,这就有个问题,第一,兼祧两房是否有法律支持的依据?

第二,娶孟小冬时候,结发妻子王明华虽然病重,但是还没有去世,如果这时候再以“兼祧两房”的名义迎娶孟小冬,是不是或者对王明华太残酷,或者根本就不成立?

第三,梅兰芳确实不像杜月笙,把孟小冬接到家里与姚玉兰等家人同住,而是另外找地方金屋藏娇起来,以至于孟小冬都没有能到梅家一次。

  《上海往事·杜月笙与孟小冬》的作者宋常铁气愤地指出有不严肃的网上言论甚至一些随意编排只为了赚眼球换钱的书籍都说,杜

  月笙、梅兰芳与孟小冬是三角关系,这对当事人都是不尊重的,噱头很低级。

在梅兰芳与孟小冬分手前,杜月笙只是孟小冬相隔几千里的粉丝而已,即使二人分手后,双方也谈不上实质男女伴侣关系。

真正成为杜月笙的女人还是1937年5月的事了,这次是孟小冬南下上海,应邀来参加黄金大戏院搬迁后的开幕典礼,一天晚上住在杜月笙府上,成了杜月笙的女人,这时的孟小冬与梅兰芳早已没有瓜葛。

  我们总不能说离婚后的女人就不能恋爱不能出嫁吧?

这样的观念都不如《孔雀东南飞》描写的东汉末年。

可见,拿着苹果手机的朱元璋、乘坐宇宙飞船的洪秀全是中国到处可见的。

  宋常铁最后说“写传记既要至情至性,懂得人情世故,也要尊重法律和历史依据,仔细甄别资料,更不可妄加定评。

  【篇四】杜月笙与孟小冬孟小冬简介

  孟小冬简介

  孟小冬,女,京剧女老生演员。

乳名若兰,本名令辉,艺名小冬。

北京人。

  出身梨园世家。

祖父孟七出身徽班,擅演文武老生兼武净,她的父亲、伯、叔都是京剧演员,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孟小冬别无选择地走上了从艺的道路。

她九岁开蒙,向姑父仇月祥学唱老生,十二岁在无锡首次登台,十四岁就在上海乾坤大剧场和共舞台先后与张少泉(电影明星李丽华之母)、粉菊花、露兰春、姚玉兰同台演出,居然大角风范,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当时的评论界赞她“扮相俊秀,嗓音宽亮,不带雌音,在坤生中已有首屈一指之势”。

这样冰雪聪明的小女孩儿,明日之星非她莫属。

当时北京是京剧演员心目中憧憬的“圣地”,为了谋求开拓一片新天地,一九二五年,孟小冬离开上海,毅然北上深造。

谁也不曾料到命运既眷顾她又捉弄她,她在人生旅途上迈出的这一步,竟使她创造出以后事业的辉煌,并经历了一段传奇的婚姻。

  孟小冬到北方的最大目的是要求得艺术上的发展,除了演出以外,她先后向陈秀华、陈彦衡、孙佐臣、王君直、苏少卿等人请益,钻研谭派艺术。

孟小冬见识越广,理解越深。

在鉴别比较中,她做出了理智的抉择,最终她把目标锁定了余派(新谭派)。

她认为余派艺术不仅在唱念做表细腻深刻,决非其他派别所能望其项背;而在唱腔方面的三音联用(高音立、中音堂、低音苍),能藏险妙于平淡,更为她所爱。

对余派心仪已久的她下定决心要寻找机会立雪余门,亲炙教导。

  其实,余叔岩对孟小冬的艺术才华也颇为欣赏。

一九三五年曾有人介绍上海一票友拜余叔岩为师,被余一口回绝。

介绍人走后,余对身旁的朋友说“有些人教也是白教,徒费心力。

”朋友问“当今之世,谁比较好呢?

”余叔岩回答说“目前内外行中,接近我的戏路,且堪造就的,只有孟小冬一人!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经过漫长的等待,几经周折,孟小冬终于夙愿得偿,在一九三八年十月二十一日正式拜余叔岩为师,成为余叔岩的关门弟子,也是惟一的女弟子。

这时的余叔岩体弱多病,早已息影舞台,孟小冬殷勤奉侍,照顾周到;请问艺事,敬业执著,余叔岩自然也倾囊相授,一招一式务求完美。

孟小冬的艺术在拜余之前较之拜余之后有了质的飞跃,能与当时京剧老生翘楚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相颉颃,誉满全国,被尊称为“冬皇”。

有人这样评价说“(孟小冬)自拜叔岩,则每日必至余家用功,寒暑无间。

前后五年,学了数十出戏,是余派惟一得到衣钵真传的人。

假若余派的东西是真正研究院的玩艺,孟小冬倒真是一位惟一够资格的研究生。

名贵则名贵极矣,然大好艺术不能广传,总是一件令人扼腕的事。

”(孟瑶《中国戏曲史》第三册)

  一九四三年,余叔岩因患膀胱癌不治逝世,孟小冬痛挽恩师,她的挽联写道清方承世业,上苑知名,自从艺术寝衰,耳食孰能传曲韵;弱质感飘零,程门执辔,独惜薪传未了,心丧无以报恩师。

  孟小冬初到北国,频繁演出于京、津两地,参加永庆社、庆麟社、崇雅社等坤班演出。

她正值豆蔻年华,明慧照人,台风演技竟能与当时的著名男角老生相颉颃,一时成为风靡九城的红角。

虽然演戏要男女分班,但大宅门的堂会却不受这个限制。

那时,最红的旦角是有“伶王”之称的梅兰芳,以男性扮女人;最红的生角是孟小冬,以女性扮男人。

乾旦坤生,颠倒阴阳。

有好事者大力促成他们合作演出了《四郎探母》、《游龙戏凤》,男女角色颠鸾倒凤,演来精彩而又富于罗曼蒂克。

进而更撮合他们成了一对佳偶,成为轰动剧坛的佳话。

但命运之神没有永远眷顾他们。

孟小冬的天生丽质、不以色相事人的铮铮傲骨曾引来不少追求者,一个单相思孟小冬而不得的狂徒竟到梅家制造了一起骇人听闻的血案,引得社会舆论沸沸扬扬,对孟、梅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两人终告仳离。

深受打击的孟小冬曾一度皈依佛门。

孟小冬最后的生活归属是杜月笙,她和杜的一家在一九四九年春天一起离开上海,避居香港。

一九五零年杜月笙和孟小冬举行婚礼,结为夫妇。

杜月笙这时早已是疾病缠身,旋即去世。

孟小冬以课徒授业薪传余艺为乐。

  使得孟小东与梅兰芳分开的事件

  出身梨园世家的孟小冬自小生得聪慧秀丽,1925年她离开上海初闯京城时,正值18岁青春妙龄。

她举止优雅,气质高贵,楚楚动人,当时北平的许多人都以她为心目中的偶像,暗恋于她。

其中就有京城达官之子王维琛。

这段时间,也正是梅兰芳访日返京后的日子。

一个是伶界大王,一个是坤伶须生泰斗,一个如日中天,一个

  光艳烁人,可谓旗鼓相当。

一段时间,两人形成了打对台的局势,双方营业额不相上下。

而且两人在堂会中不断合作,同台演出《梅龙镇》、《四郎探母》等,后来又一度在开明大戏院联袂演出《二进宫》。

二人本是梨园同行,相互钦羡,惺惺相惜;不断的合作又使二人加深了了解,互生爱慕之情。

从此,开始了一段美好的生活。

  梅兰芳在北平曾经三易其宅,其时他和孟小冬正住在东城无量大人胡同的一所四合院里。

此院名为“缀玉轩”,梅兰芳的许多朋友常聚集在这里,说古道今,谈文论艺。

然而,祥和的气氛中,一场凶兆即将来临。

1926年的某一天,梅家会客厅里突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他身着浅灰色西装,面貌清秀,文质彬彬,面色苍白,20岁左右,一看便知是位学生。

他就是这起血案的主角王维琛,当时肄业于北平朝阳大学。

王对孟小冬心仪已久,无奈孟此时已成为梅兰芳的情侣,因此他怀恨在心,到梅宅寻衅。

王维琛到达梅家的时候,碰巧梅兰芳正在午休。

代替梅兰芳出来招待客人的是梅兰芳的老友张汉举。

张汉举是当时北平很有名望的一名绅士。

王维琛见出来的不是梅兰芳,迅速拔出手(蟹)枪抵住张汉举,声称此事与张无关,让张把梅兰芳叫出来,因为梅夺了他的未婚妻(指孟小冬),他要和梅算账,否则梅只有拿出10万元才能解决问题。

张汉举强压住内心的恐慌,告诉梅兰芳这位先生要借10万块钱。

梅兰芳先是一愣,迅即明白过来,只听一声“我立刻打电话去。

”便已不见身影。

不久,梅宅被大批军警围住。

不料,王维琛无意中瞥见了军警,顿时惊慌失措,拔枪就射向张汉举。

可怜张汉举在这场不相干的爱情纠葛中成了冤死鬼。

听到枪响,军警们一拥而上,王维琛饮弹倒地,旋即殒命。

  缀玉轩发生如此血案,社会舆论大加炒作,一时沸沸扬扬,种种绯闻,扑面而来。

梅孟不得不告仳离。

孟小冬经此打击,痛不欲生,一度于天津居士林皈依佛门。

此后数年,她坚决避免与梅相见。

1931年杜家祠堂落成堂会中,南北名伶汇聚一堂,她却因梅在场,避而不出。

二人最终连合作的机会都没有了。

  床畔侍疾杜月笙

  杜月笙对孟小冬的情分也早在1925年就开始了。

1929年他虽然娶了名须生姚玉兰,但对孟小冬依旧念念不忘,希图找机会接近她。

  1936年孟小冬应杜月笙的邀请为黄金大戏院揭幕剪彩,其后在此演出20余日。

因为孟小冬是杜之四夫人姚玉兰腻友,演出期间理所当然地住在姚玉兰处--18层公寓(今锦江饭店)。

这样孟杜的接触就频繁起来了。

抗日战争中,杜月笙移居香港。

  由于杜对孟念念不忘,自然对孟小冬的情况就分外留心。

在日寇铁蹄蹂躏下的北平,孟小冬凭着坚韧的意志,非凡的才气和对艺术执著的追求,终于执余派之牛耳。

杜月笙对其钦佩爱慕之余,尤怜惜其个中的甘苦。

因而1946年,已返回沪上的杜月笙,又让总账房黄国栋写信给孟,催其南下。

孟小冬由于想念腻友,也就不再推托。

姚玉兰的嘘寒问暖,杜月笙不露声色的敬重体恤,使她感到数年来未曾有的温暖,她那孤苦无依的心灵又找到了依托。

孟小冬感于杜月笙数年来的情深意重,加上姚玉兰的一再撮合,此次赴沪不久,终于以身相许,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孟小冬随杜一家迁居香港。

  此时的杜月笙已非盛年,而是年逾花甲一病翁,孟自入杜门后,就自然地挑起了侍奉杜月笙的担子。

而侍疾也似乎成了她不可卸掉的责任,因为她的相伴已经成了病入膏肓的杜月笙不可缺少的安慰。

杜月笙与孟小冬

  自入杜公馆以来,孟小冬一直沉默寡言,对一切看不惯、听不得、受不了的事情都漠然置之。

但1950年的某一天,傲岸的她却迫不得已,淡淡地说了句至关重要的话。

那天,杜月笙当着家人的面,掐指计算迁法需要多少张护照。

当他算好了需要27张时,孟小冬淡然的声音突然飘了过来“我跟着去,算丫头呢还是算女朋友呀。

”一语道破实情。

杜月笙一愣,当即宣布尽快与孟小冬成婚。

那一晚,杜月笙下了他那几乎离不开的病榻,由人搀扶着,充当新郎;孟小冬的脸上也现出了笑容。

毕竟他们有了女儿杜美娟,杜月笙有责任承担起了孟小冬的义务,给她一个名分。

一生傲岸的孟小冬,最终也只能屈从于命运的摆布了。

  “广陵绝响”幸可存杜月笙与孟小冬

  杜月笙死后,孟小冬独居香港,深居简出,专心教授弟子。

  孟小冬并不随便挑选弟子。

只有具有天赋、意志坚强又迷恋艺术的人才能有资格做她的学生。

她的3位弟子赵培鑫、钱培荣、吴必璋正是如此。

她教授弟子极为认真、严格,规定未经她的允可,不能在外面随意吊嗓,更不准在外面唱尚未纯熟的戏。

据刘嘉猷讲,她曾有一位准弟子,略窥余派剧艺门径,唱做俱达到一定水平。

曾经一度彩排,口碑甚佳。

不久学习《捉放带宿店》,念唱的同时兼排身段,等他自认为排得够熟练了之后,便屡请在台北公演。

但是孟小冬认为他在做表与感染的神气上,未尽善尽美,因此始终未予答应。

  1967年,孟小冬因亲友均在台湾,为避免孤寂,便迁到台北定居。

  光阴荏苒,转眼间10年风逝,孟小冬已近古稀之年。

1977年5月25日,一阵剧烈的哮喘之后,便突然昏迷过去,送至医院抢救无效,延至26日午夜,终因肺气肿和心脏病并发症去世。

  这时新中国已经成立,大局逐渐稳定,流落在香港的京剧演员马连良、张君秋、杨宝森等在周恩来统战政策的感召下返回内地。

孟小冬也是统战政策争取的对象之一,周恩来总理曾委派章士钊多次赴港做孟小冬的工作,说服她回归。

当时孟母张云鹤女士尚住在北京,以为是水到渠成的事,但却遭到孟小冬的婉拒。

一九五七年章士钊曾写条幅赠孟小冬“当时海上敞歌筵,赠句曾教万口传。

今日樊川叹牢落,杜秋诗好也徒然。

绝响谭余迹已赊,宗工今日属谁家。

合当重启珠帘寨,静听营门鼓几挝”。

诗句表现了章士钊说服不成的无奈与喟叹。

虽然没能成功,章士钊对孟小冬却一直念念不忘。

几十年后,我们看到“津桥昔日听鹃声,司马梨园各暗惊。

人面十年重映好,梁州复按陡生情。

四合院正房东墙挂着一幅立轴,落款是小冬女士清鉴章士钊。

有一次朋友来访指着立轴说,你父亲大概是单相思吧?

不然送给孟小冬的字怎么会在自己手里?

章含之笑着点头。

”(杨继桢《章含之的四合院情结》)

  一九六七年,孟小冬由香港转赴台湾定居,闭门静养,由绚烂归于平淡,终其余年。

一九七七年因病不治,与世长辞。

  诞辰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丁未)

  逝世1977年5月27日,农历丁巳年四月初十日

  【篇五】杜月笙与孟小冬1949年青帮大佬杜月笙为什么不跟蒋介石去台湾?

  1949年青帮大佬杜月笙为什么不跟蒋介石去台湾?

  一九四九年,杜月笙离开上海到香港,就是不跟蒋介石去台湾,有几个关键的原因。

一九四九年,杜月笙离开上海到香港,就是不跟蒋介石去台湾,有几个关键的原因。

第一、“红帖子”不见了

  杜月笙的长孙杜顺安说,蒋介石早年尚未发迹时,曾经到上海由旁人引荐见过杜月笙,并且递过“红帖子”。

“递红帖子”就是投门生帖子,要在帮内施行摆香堂的仪式。

蒋介石曾经拜在杜月笙门下,成为其门生。

论年纪,蒋介石还大杜月笙一岁,但杜月笙早在二十三岁就已经是青帮重要头领。

  杜顺安的父亲,即杜月笙的长子杜维藩曾亲口跟他说“我们家有蒋介石的红帖子。

”所谓“红帖子”,就是一张上面写着投入门生的姓名、父母亲的名字和本人生辰八字的红纸,帖子上并以毛笔正楷工整写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