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单元五.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78610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1.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选修单元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选修单元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选修单元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选修单元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选修单元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选修单元五.docx

《选修单元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修单元五.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选修单元五.docx

选修单元五

選修單元五

香港文學

示例二

一、學習目標

研習香港文學作品,了解香港文學的特色,領略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文學與個人、地域的關係,並培養對香港的歸屬感,提高賞析,評論文學作品的能力,以及創作文學作品的興趣。

二、學習重點

1.認識香港文學的特色

2.認識文學與作家、時代、社會、生活的關係

3.分析作品的意蘊和藝術手法

4.比較不同作家作品的主題、手法、風格

5.從不同角度賞析及評論香港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

6.運用不同的策略和手法創作

7.培養閱讀香港文學作品的興趣和習慣

三、學習成果

1.能運用文學基礎知識,理解和分析香港文學作品的本土特色

2.能聯繫生活經驗,體悟香港作家的情懷,對香港文學作品有個人的感受

3.能運用文學基礎知識,從不同角度賞析及評論香港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及藝術特色,並有個人的見解

4.能運用不同的表現手法進行創作,表達個人的思想感情

5.樂於閱讀香港文學作品

四、課節

共33節(約22小時),每節40分鐘

五、學習材料

甲選用學習材料:

1.胡恩威《香港風格=HongKongStyle》

2.阿城《威尼斯日記‧五月》(節錄)

3.董啟章《校長室的螞蟻》、《樓梯間的小老虎》

4.西西《飛氈》(節錄)

5.杜杜《炎夏永晝吃西瓜》、《文學裏的西瓜》

6.王良和《觀柚》、《孤柚》

7.丘世文《的士司機》、《半山老旦》

8.黃仁逵《鏤花》

9.也斯《看電視》、《賣木屐的老人》

10.余非《天不再空》

11.王貽興《下坡道》

12.阿藍《孩子買字花的時候》

13.關夢南《媽媽,我不要出去玩了》

14.禾廸《給你牆上那些》

15.辛其氏《兩街之間》

16.胡燕青《茶餐哲學》

17.古天農《芳草校園》

18.黃子程《百花齊放:

八九十年代香港雜文面貌》

19.劉紹銘《唔好意思》、《名網恢恢》

20.董橋《一室皆春氣矣!

21.陶傑《Gucci怪客》

22.張灼祥《作家訪問錄》(節錄)

23.西西《鬍子有臉》

24.劉以鬯《動亂》、《打錯了》

25.謝曉虹《風中街道》

乙建議配合閱讀篇章、書籍或音像材料:

1.小思、阿濃、鄧達智《香港老照片(貳)》

2.丘世文、文潔華、陶傑、劉天賜《香港老照片(壹)》

3.盧瑋鑾《香港的憂鬱——文人筆下的香港(一九二五——一九四一)》

4.小思《香港故事》

5.陳慧《拾香記》

6.周淑屏《我在唐樓發現了情》

7.顏純鈎《心版圖》

8.劉紹銘《舊時香港》

9.阿濃《人在江湖》

10.陶傑《泰晤士河畔》

11.董橋《中年是下午茶》

12.羅貴祥《假如房子可以流動》

13.韓麗珠《輸水管森林》

14.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公共圖書館(編)《香港文學展顏》

15.黃燦然(編)《香港新詩名篇》

16.關夢南(編)《香港散文選讀》

17.劉以鬯(編)《香港短篇小說百年精華》

18.佛琳(編)《八色風采——香港劇本十年集:

九十年代》

六、學習內容簡介

甲教學:

教學環節

課節

學習內容

1

香港城市面貌

1-3

以學生身處的環境出發,引導學生留意香港的景觀,如何為文學作品提供書寫的素材,表現作者對城市的獨特觀照和體會,從而初步認識香港文學的特色,就是反映香港城市的不同面貌。

2

城市空間

(一):

4-9

選讀以日常可見的物品、食物、植物等為題材的香港文學作品,欣賞作家的構思、謀篇,領會「物」所承載的情感,探討作者以「物」曲折表現情感的目的,認識香港文學取材生活化的一面。

3

城市空間

(二):

人物

10-15

選讀描寫人物為主的作品,欣賞作品描寫人物的手法,體察作家對香港城市變化的所思所感,並認識香港文學的語言特色。

4

城市空間(三):

人文風景

16-21

選讀描寫香港社會風貌的作品,探討作品的思想內容,分析、比較不同作品的主題、表現手法和風格,體會香港文學多元化的特點。

5

城市趣味

(一):

自為空間

22-25

選讀香港專欄作品,認識專欄作品的特色,欣賞作家如何轉化框框的限制,擴大書寫的空間,並比較不同專欄作家的風格。

6

城市趣味

(二):

創造與變化

26-31

選讀運用創新手法寫作的實驗作品,賞析、評論作品的思想內涵和藝術手法,認識香港文學的新發展。

7

總結

32-33

總結研習香港文學的經驗,探討香港文學獨特之處。

8

延伸:

媒體與文學

彈性處理

認識香港文學作品的特色:

文學與媒體的結合的作品。

乙評估:

進展性評估

教師可視乎需要,透過本單元不同環節中的活動,了解學生的學習,以調整教學,有關的活動如:

•撰寫人物內心獨白

•撰寫短評

•課堂小測

總結性評估

任選其一:

•以「物」、「人物」或「人文風景」為描寫對象,表達對生活在香港的感受,形式不拘

•選讀香港文學作品三篇,撰寫評論

•訪問一位作家,撰寫「作家訪問錄」

以上之評估活動是因應本示例設計之特點建議,以下於「構思和備註」欄的相應位置,以C標示,並進一步說明該活動之評估重點,提供評估準則,以供參考。

教學活動

構思和備註

香港城市面貌

第1-3節

1.以香港城市圖片引起動機,着學生談談香港城市景觀,例如學校附近景觀,住所社區特色等。

2.讓學生翻閱胡恩威《香港風格=HongKongStyle》有關香港的圖片,閱讀其中《公共空間的性格與活力》所描述的城市面貌,並討論作者筆下的景觀,有甚麼獨特的地方。

作者從建築的角度描繪香港城市面貌的特色。

書中所提供的圖片甚多,可藉這些圖片引發學生表達所見所感,從而認識看似平常的香港公共空間,可提供的書寫內容或角度甚多。

例如作者筆下的「公園」,便包括由日常提供休憩場地的公共空間以至供大眾消費玩樂的主題公園。

3.着學生自讀阿城《威尼斯日記‧五月》中五月五日的日記,以文中對威尼斯的描寫為藍本,思考香港這座城市的「性格」是怎樣的?

可以下列問題引導學生討論:

•作家阿城如何看待生活其中的城市?

•威尼斯是一座「水城」,作品中有關「水城」的描寫,是否也適用於描繪香港這個海港的地理特色?

•嘗試蒐集一般旅遊書對香港維多利亞海港的描寫或介紹,書中的文字可否成為文學作品?

與《威尼斯日記》的描寫方式又有何不同?

•設若威尼斯像舞台佈景,則香港像甚麼?

見阿城(1995)《威尼斯日記》,台北:

麥田出版社。

作者以遊客的角度書寫城市的面貌和個人的感懷,如:

「威尼斯像舞台布景,遊客是臨時演員,我也來充兩個月的角色。

「乘1號船沿大運河走了兩次,兩岸華麗的樓房像表情過多的女人。

「好文章不必好句子連著好句子一路下去,要有傻句子笨句子似乎不通的句子,之後而來的好句子才似乎不費力氣就好得不得了。

人世亦如此,無時無刻不聰明會叫人厭煩。

……」

4.閱讀董啟章《小冬校園》的《校長室的螞蟻》和《樓梯間的小老虎》,討論:

•作品中的校園是一個怎樣的地方?

•作者說故事的方式,有何特別?

其效果如何?

•作品有沒有反映香港的面貌,如地理、制度(包括教育政策)等的特色?

見董啟章(1995)《小冬校園》,香港:

突破出版社。

董啟章筆下的校園,有作者個人的獨特觀照,其中充滿想像力的表現手法,如魔幻寫實手法,有助刺激學生思考。

不妨以此為示例,讓學生認識香港的周遭環境,可供書寫的題材甚多,鼓勵他們多注意身邊事物,拓展書寫的空間。

5.着學生以校內一角為描述對象,加入虛構人物(或動物),以口頭方式,把構思中的人物(動物)的特徵與同學分享。

鼓勵學生重新審視身邊環境的特色,發揮想像力。

6.小結:

作家把身處環境的獨特觀照、體會,發而為文,這是文學作品產生的原因之一。

香港文學作品的一個特色,便是反映了香港城市的不同面貌。

可參考曹惠民《香港文學與兩岸文學一體觀——空間角度的一種考察》:

「香港文學是中華文學中現代都市形象最鮮明的一個部分。

」見黃維樑(2000)主編《活潑紛繁的香港文學——一九九九年香港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香港:

中文大學出版社。

7.延伸閱讀:

(1)小思、阿濃、鄧達智(2001)《香港老照片(貳)》,香港:

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2)丘世文、文潔華、陶傑、劉天賜(1999)《香港老照片(壹)》,香港:

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3)盧瑋鑾(1983)《香港的憂鬱——文人筆下的香港(一九二五——一九四一)》,香港:

華風書局

8.鼓勵學生把居住、上學的地方記下來,製作生活散步地圖,寫下平日散步時的所見所感,為個人的成長或地區發展留下印證。

地圖的顯示方式,可參考小思(2007)《香港文學散步(增訂版)》,香港:

商務印書館(香港)有公司。

城市空間

(一):

第4-9節

1.教師展示一些有香港時代特色的懷舊物品,分享對物的感受,引發學生對認識香港早期生活的興趣,並着學生閱讀西西《飛氈》第一卷,就小說中一些香港早期事物或物品,如荷蘭水,向家中長者查問,了解舊日香港的社會面貌。

教師亦可從西西《飛氈》中選取物件,與學生分享個人的情感體驗。

2.西西的《飛氈》處處可見與現實生活互相呼應的情節,以《飛氈》第一卷中的選段《茶樓七部曲》、《照相館》、《左鄰》、《右里》,作課堂討論:

•上述選段所反映的香港昔日生活面貌。

有說西西《飛氈》為香港歷史的記述,其中不少是香港本土的記憶。

作者雖說「肥土鎮」子虛烏有,但小說述說的事物,日常而親切,在在勾起人們的記憶。

•選段間的安排所呈現的效果。

欣賞選段間的奇思妙想,一些看來不合理的「情」,置於小說中,會產生寓言般虛實相生的效果。

有關《飛氈》中選段間的銜接特色,亦可參考凌逾《論西西飛氈的網結增殖文體》,見《香港文學》,2007年3月號,第267期。

•與指定作品《碗》比較,上述選段的情節、人物描寫有何不同?

效果如何?

•揣摩作者對香港昔日生活的情感。

3.以下活動,任選其一:

(1)《茶樓七步曲》中的後半部分是照相館葉老闆和其他茶客的對話,假設葉老闆和其他茶客身處現今的香港,試就現時的社會風氣改寫他們的對話,並由同學扮演兩位人物,說出對白。

(2)西西《飛氈》在1996年出版,倘若要模仿西西的手法創作,你認為有什麼事物足以代表現今的香港(例如:

網絡遊戲)?

請在課堂上展示物件或圖片,模仿西西的手法道出故事內容。

 

4.閱讀杜杜《飲食與藝術》第六章的選篇《炎夏永晝吃西瓜》及《文學裏的西瓜》,討論:

見杜杜(1998)《飲食與藝術》,香港:

明窗出版社。

•杜杜的寫作方式與一般食譜或食評有何分別?

賞析這組作品的寫作特色。

作者借飲食,串連古今中外的文學、藝術、電影有關食物的描寫,引出無限故事和典故。

•作者有意以飲食說明甚麼?

飲食文字是對生活的欣賞、對生命的留神。

5.延伸活動:

選讀梁實秋《雅舍談吃》、林文月《飲膳札記》,就作者的情懷及表現手法,與杜杜的作品作一比較。

飲食是文學作品常見的內容。

不同地域、時代的作家,同是通過對吃的描寫,引發深刻感受,可從中體會不同的散文風格。

6.導讀王良和《觀柚》及《孤柚》,討論:

選自王良和(1991)《柚燈》,香港:

詩雙月刊出版社。

•兩首詩中「柚」的含意。

可參考王良和《柚燈》的自序《屋緣與燈情》,了解作者的創作動機,並與另一篇同以柚為題的《碧柚》並讀。

《觀柚》《孤柚》及《碧柚》的分析,可參考黎海華《王良和的觀柚哲學——讀〈柚子三題〉》,見王良和《柚燈》。

•詩人所看待的「物」,與杜杜《飲食與藝術》所寫的「物」,有何不同?

你較喜歡哪篇作品?

為什麼?

王良和所描寫的物是抽象的,寄寓作者對生命的體察和思考,而杜杜則實寫西瓜,表達對美好生活的欣賞。

7.教師總結:

城市物質豐富,香港文學作品,不少以尋常的物品作素材,透過對物的觀察和細緻描繪,呈現故事或曲折表現思想、情感。

參考許廸鏘主講《認識當代香港文學座談會》:

「香港文學有一個很大特色……是文學與生活細節扣得很緊……香港作品的感情和道理多由生活小節出發。

」見崔晶盈、廖志強編(2002)《香港文學的閱讀與教學》,香港:

藝術發展局。

8.學生分組,自選一篇以「物」為描寫對象的作品,賞析、評論作家的思想情感和表現手法,與組員分享。

例如:

•葉輝《家具和家人》

•小思《玩具》

•陳慧《好味道》(收錄十五篇以食物作主題的短篇小說)

•鍾國強《柴》、《家具》

•胡燕青《電話三首》

•也斯《盆菜》、《鴛鴦》

•陶傑《照相簿》

城市空間

(二):

人物

第10-15節

1.自讀丘世文《看眼難忘——在香港長大》中的《的士司機》、《半山老旦》,文章就當時在發展蓬勃的年代中生活的不同階層香港人有不少的描寫,討論:

•這些作品如何呈現香港的本土特色?

•兩篇作品的描寫角度有沒有不同?

比較作者對筆下人物的態度。

•作品用了不少方言入文,評論其表現效果。

•透過作品的人物描寫,就當時香港城市的變遷,談談你的看法,並討論作者的刻畫,仍否適用現今的香港?

見丘世文(1997)《看眼難忘——在香港長大》,香港:

青文書屋。

作者在書中談懷舊、說潮流、寫人物,從而可見香港的新舊、中西共融的文學面貌。

2.着學生選取一個地方作觀察點,如家裏的窗前、快餐店、公園,以筆記點列的方式,描寫周圍人物的活動。

3.選讀也斯《城市筆記》中的《看電視》及《賣木屐的老人》,討論:

•和自己的筆記比較,也斯的作品有甚麼特色?

見也斯(1987)《城市筆記》,台北:

東大圖書公司。

本書包括經濟、政治、文化、娛樂等題材。

•作品書寫人物的角度或手法。

參考黃靜《都市的觀察者——也斯》:

「(也斯)偏愛細緻、被忽視的、日常生活的、或者本土的……這些邊緣角度作為觀察世界的角度。

」見《香江文壇》,2003年4月,總第十六期。

例如:

《看電視》中,作者把孩子看電視看得入神的情景以特有的揉合真實與虛幻的手法書寫,既有距離地寫出孩子的神情,同時潛入孩子內心,寫出其中的驚疑與好奇。

《賣木屐的老人》則以平實筆觸寫出一位老人家的生活年代與現在社會的距離。

•探討作者和這個城市的關係

可透過提問引導學生思考,如:

作者有沒有褒貶筆下的人物?

作者是否關注城市的發展?

4.自讀黃仁逵《放風》中的《鏤花》,分析作家觀察、描寫人物的角度,以及作者對筆下人物的態度。

《放風》多刻畫社會邊緣、下層人物的生活情態和精神面貌。

作者把個人觀察角度與自身的態度,透過對人物角色細緻的刻畫表達出來。

5.選讀余非《天不再空》、王貽興《下坡道》,着學生蒐集兩位作家的背景資料:

也可選取余非《你近來忙些甚麼》、《一次創作失敗的紀錄》。

王貽興《下坡道》,選自《一半的房子、一半的他》。

•比較兩篇作品描寫人物的角度。

•你較欣賞哪一位人物的描寫?

為甚麼?

•分析兩篇小說的主題。

•結合《鏤花》,探討作者的背景與三篇作品的取材有沒有關係。

二人的作品敘事角度很不一樣,王貽興小說的布局較突出,以「下坡」暗喻歲月不再的老人的內心。

余非則潛入人物,寫出不少對社會現況的意見。

6.集體創作:

學生分組,各從以上作品中,選取一位人物,為他撰寫一段內心獨白,並推選一位組員在課堂上朗讀。

C可透過撰寫人物的內心獨白,了解學生:

•對作品主題的理解

•對人物描寫手法的掌握

7.小結:

文學反映時代,城市的現代化發展,在香港文學作品中都有所反映。

透過作品中不同階層人物的描寫,可以體會城市不同層面的變化,了解作者的情感和態度。

8.延伸活動:

學生自讀以人物描寫為主的作品,欣賞作家觀察人物的角度和作家的情懷,並前往實地觀察人物的活動,把個人的體會與作品的描寫作一比較,與同學、家人分享。

例如:

•羈魂《鵪鶉小販》

•飲江《街景人物兩首》

•乞靈《一個灣仔乞丐的狂想曲》

•也斯《街巷人物》

•胡燕青《鐵畫銀鈎》

•鍾曉陽《販夫風景》

城市空間(三):

人文風景

第16-21節

1.導讀錢雅婷《十人詩選》中以下作品:

•阿藍《孩子買字花的時候》

•關夢南《媽媽,我不要出去玩了》

•禾廸《給你牆上那些》

見錢雅婷(編)(1998)《十人詩選》,香港:

青文書屋。

參考序文(梁秉鈞《抗衡與抒情‧藝術與關懷》)所說:

「(十人)寫得比較生活化,有香港地方色彩,跟當時台灣或大陸的詩人有顯著不同的取向。

另一篇序文(葉輝《十種個性與二十多年的共同記憶》)說十人有如下特色:

在戰後出生,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受教育,都不是社會精英,在成長過程遇過挫折,同樣地對充滿反叛精神的音樂、繪畫、電影和文學發生興趣。

最重要的是對人和人的處境感興趣,耐心地觀察和感應他人的個性,所以所寫的往往不是典型。

引導學生討論:

•比較作品所描繪的社會情狀

•作者抒發的情懷

•作品的風格和時代特色

三篇作品都以孩子的生活為題,但立意、手法、風格不同。

如阿藍以口語化文字、民歌般的節奏,呈現社會問題;禾迪以白描手法,透過一段母子的對話,反省城市化後自然風景消失的處境;關夢南則虛擬孩子的口吻,以反諷的語氣,表達他對不合理制度的關注。

2.舉辦詩歌朗誦會:

學生分五組,各組從《十人詩選》中選取2位詩人的作品在課堂朗誦,體會不同的詩歌風格。

例如:

梁秉鈞(也斯)《寒夜‧電車站》、葉輝《寒夜,未熄的燈》

3.學生自讀辜健《香港記憶》中辛其氏《兩街之間》及胡燕青《茶餐哲學》,感受作者的情懷,並就作品所反映昔日的社會情態,說說個人對現今香港的觀察。

見辜健(編)(2004)《香港記憶》,香港︰文學世紀社。

本書是56位作家對香港生活情態的集體記憶,從中可以窺見香港某個時空的特點和社會的變遷。

4.學生分組,閱讀古天農《芳草校園》:

•賞析作品的主題和表現手法。

•董啟章《小冬校園》與古天農《芳草校園》對香港的教育情況都有所反映,就兩位作家的態度和情感,作一比較。

選自佛琳(編)(2003)《八色風采——香港劇本十年集:

九十年代》,香港: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

5.作家舒巷城擅寫小說、詩、散文,他的《燈下拾零》或《夜闌瑣記》,其中不少寫及舊日香港,着學生選讀其中三篇,就作品的的情懷和表現手法,寫閱讀劄記。

鼓勵學生透過閱讀《燈下拾零》或《夜闌瑣記》,嘗試重構昔日香港的人文風貌。

6.小結:

城市急速發展,衍生不少新文化、新思維,作家對新生社會現象各有不同的關注點。

不同作家筆下的人文風景,構成香港文學呈現多元的面貌。

上述作品或回顧或重構某時期的個人或社會生活,但題材、文字風格並不相類。

7.延伸活動:

(1)學生分組,蒐集香港不同時期的重大事件,閱讀有關記載的文學作品,認識這個時期的集體回憶,賞析不同作家的情懷和創新手法,作閱讀匯報。

如「九七金融風暴」、「非典型肺炎」事件。

(2)選讀以香港街道為寫作對象的作品,欣賞作家對街頭風景的觀察和描寫。

例如:

•也斯《傍晚時,路經都爹利街》、《羅素街》、《拆建中的摩囉街》

•陶傑《黃泥涌道》

•小思《香港故事》中的「行街」系列

•吳煦斌《銅鑼灣海傍大道》

•李志雄《中環》

•銅土《康樂大廈》

8.延伸閱讀

•小思《香港故事》

•陳慧《拾香記》

•周淑屏《我在唐樓發現了情》

•顏純鈎《心版圖》

 

城市趣味

(一):

自為空間

第22-25節

1.着學生蒐集本地報章的專欄作品,討論:

有關專欄的討論,可參考岑逸飛(1997)《五十年來香港報紙副刊的專欄》,見市政局公共圖書館編《香港文學節研討會講稿滙編》,香港:

市政局公共圖書館。

•專欄作品的特色

專欄的特色,例如:

有框框和字數的限制、發表在報紙的副刋、商品化味道、有時限……

•專欄的文學成分

專欄是否文學作品,有不少討論和爭議,教師宜鼓勵同學從所蒐集的作品出發,表達意見。

2.閱讀黃子程《百花齊放:

八九十年代香港雜文面貌》,認識專欄雜文和香港社會發展的關係,以及「後雜文」的概念。

着學生從報章選取一個專欄作者,蒐集以下資料:

•其專欄作品有沒有結集出版?

•除了專欄雜文外,有沒有兼寫詩歌、小說、劇作?

並向同學匯報,從而了解香港專欄作家的特色。

參考黃維樑(1994)《香港文學的發展》:

「香港報刊的專欄雜文是香港文學最大的特色。

」見《香港文學再探》,香港:

香江出版有限公司。

黃子程一文選自黃維樑主編(2000)《活潑紛繁的香港文學——一九九七年香港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參考作者所說:

「雜」是香港專欄雜文的特色;專欄作品在報上發表後,結成文集出版,即「後雜文」。

「後雜文」的流傳價值說明作品可以「一讀再讀」。

3.自讀劉紹銘《香港因緣》中的《香港副刊今昔》,加深學生對專欄特色的認識。

着學生討論《香港因緣》中的《唔好意思》及《名網恢恢》:

•評論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表達效果。

•作者的看法,在今天的香港還適用嗎?

見劉紹銘(1995)《香港因緣》,香港:

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可參考本書其他篇章,如《地鐵春光》、《港式溫柔》、《善心測樣》、《文化包裝》、《蹺課》、《香港人說普通話》。

參考《香港副刊今昔》所說:

「副刋的功用與作者的學養不無關係,由專欄文字認識作者對事物的看法,且關心的是現下所見所感的事情,特別容易引發讀者共鳴。

4.自讀陶傑《Gucci怪客》,與劉紹銘《名網恢恢》的主題、表現手法、風格作一比較。

哪一篇對你有較大的啟發?

為甚麼?

見陶傑(2007)《快樂鄉的一天》,香港:

皇冠出版社。

可選讀陶傑其他作品集(如《歷史和地理間的沉思》),了解作者如何以獨特的筆鋒批判時弊、品評人物。

例如:

同是以香港人好名牌為主題,陶傑文筆辛辣、嘲諷;劉紹銘風趣幽默。

5.導讀董橋《一室皆春氣矣!

》,討論:

•董橋的作品特色。

董橋作品多用典,語言具詩化的色彩,使作品更為耐讀,但亦因此需要曲折體會。

•參考陳子善所說:

「專欄只是千字文,回旋的空間不大,短而言之有物格外費神,但作者(董橋)有一生的閱歷和才學在背後支持,仍然寫得從從容容,舉重若輕,游刃有餘。

」以這篇作品為例,評論陳氏的看法。

見陳子善《董橋——香港散文第一人》,選自賈平凹(2000)主編《散文研究》,保定:

河北大學出版社。

6.延伸活動:

鼓勵學生在壁報或學科網頁上,開闢專欄,每日由同學輪流執筆,撰寫校園或日常生活的所見所聞,並於學期末把體會與教師、同學分享。

7.自選一位專欄作家的作品2篇,就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表現手法,寫短評一則。

C可透過撰寫短評,了解學生:

•對專欄作品特色的掌握

•賞析、評論文學作品的能力

8.小結:

專欄的文學性或許並不彰顯,其價值與作者的學養亦不無關係,但從中亦可看出香港文學的多元與生活化的特色。

9.延伸閱讀:

•劉紹銘《舊時香港》

•阿濃《人在江湖》

•陶傑《泰晤士河畔》

•董橋《中年是下午茶》

城市趣味

(二):

變化和創新

第26-31節

1.閱讀張灼祥《作家訪問錄》中有關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