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针灸疗法.docx
《糖尿病的针灸疗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糖尿病的针灸疗法.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糖尿病的针灸疗法
糖尿病的针灸疗法
糖尿病简介
糖尿病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二类,以前者多见。
临床上早期无症状,至症状期才有多食、多饮、多尿、烦渴、善饥、消瘦、疲乏等症状群。
久病者,常伴发心血管、肾、眼及神经等病变。
其中原发性糖尿病,又分胰岛素依赖型患者多为幼年或幼年起病,症情较重和非胰岛素依赖型多为成年人或成年起病,病情较轻。
针灸主要治疗后者。
继发性糖尿病则与内分泌病、胰腺切除、药物等因素有关。
在治疗上,自1921年发现胰岛素以后,虽使本病治疗取得很大进步,但由于原发性糖尿病病因未明,至今仍徘徊在饮食控制、口服药物、适当运动和胰岛素治疗上,仅能通过调节代谢紊乱来控制本病发展。
针灸治疗
现代应用针灸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报道,首见于1943年。
是一位日本医师代田文志报告其师用灸法在1927年治愈1例严重糖尿病人[1]。
1951年,德国H·许米特也报告用针刺治疗1例本病病人,并获成功[1]。
我国最早的临床文章发表于1951年[2]。
40、50年代,国内外多以个案为主,60年代,出现多病例观察,除用针灸之外,还用梅花针、刺激神经疗法。
70年代,增用穴位注射等,日本源俊美还用“一点灸”治疗5例糖尿病人,效果良好[1]。
至80年代,针灸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并对临床治疗规律有一定认识,这就是:
①针灸疗效与病型关系密切,胰岛素依赖者IDDM,疗效较差;②病程短,轻、中型病人针灸效果好,重型稍差;③非胰岛素依赖型NIDDM中,肥胖与中等体型者的效果超过消瘦型者;④针感明显者、疗程长者,效果较明显;⑤针灸对糖尿病并发症者主、客观效果均较满意。
值得一提的是,用于糖尿病治疗的穴位剌激方法颇多,究以何种方法为更佳,最近曾有医者对针剌、艾灸、针加灸三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三者尽管对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明显作用,但以针加灸组的疗效最佳P<0.01[1]。
关于针灸治疗糖尿病的机理,目前认为与针灸改善胰岛β细胞合成和分泌功能、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利用率等作用有关。
【治疗】
体针
一取穴
主穴:
脾俞、膈俞、足三里。
配穴:
胰穴、地机、阴陵泉、复溜、太溪、三阴交、肺俞、肾俞、关元、华佗夹脊。
胰穴位置:
6~8胸椎旁压痛点。
二治法
主穴每次均取,配穴每次取2~3穴,可轮流选用。
进针得气后,先紧按慢提十数下再慢按紧提十数下,并结合捻转。
留针30分钟,出针前再行手法1次,
出针后指压针孔。
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停针3~5天后,再继续下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
显效:
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血糖含量降至130毫升%以下;有效:
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血糖较治疗前下降50~100毫克%;无效:
治疗后临床症状无变化或稍减轻,血糖含量下降不足50毫克%。
共用上法治疗234例,有效率在71.4~96.0%之间。
其中58例按上述标准评定,显效为25例43.1%,有效20例34.5%,无效为13例22.4%,总有效率为77.6%[2~5]。
温针之一
一取穴
主穴:
阳池、胰俞、三焦俞。
胰俞穴位置:
第8胸椎下旁开1.5寸。
二治法
主穴均用,取双侧。
先将纯艾条切成1.5~2.0厘米长之艾段,另备鲜橘皮若干,越薄越好,如无鲜橘皮,可用陈皮于温水中泡软后备用。
将橘皮剪成约2×2厘米大小之片块,再从边缘至中心剪一长约1厘米的切口。
穴位常规消毒后,用1.5~2.0寸长毫,液门穴直刺,胰俞和三焦俞略斜向脊柱刺入,施平补平泻手法,针感显著后留针。
然后,将艾条段插在针柄顶端,艾条段顶部与针柄顶部宜平齐,再把剪好之橘皮套进针身贴近皮肤,橘内皮朝皮肤侧,橘皮与艾段间隔一硬纸片,以防艾火灼伤肌肤。
然后在艾段之下端点燃。
须用泻法者,可吹火助燃,用补法者则令其自燃。
燃尽取针,出针前亦可再施平补平泻手法1次。
每日施针灸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
临床痊愈或基愈:
症状消失,体重增加。
其中,血糖降至120毫克%以下,尿糖阴性者为临床痊愈;血糖降至140毫克%以下,尿糖阴性者为基本痊愈;显效:
血糖含量下降,尿糖减少,症状基本消失;无效:
血糖不降或反增高,尿糖未减,症状仍存在。
以上法共治200例,结果临床痊愈或基愈为24例12.0%,显效162例81.0%,无效14例7.0%,总有效率93.0%[6]。
温针之二
一取穴
主穴:
胰俞。
配穴:
阴虚热盛型加肺俞、胃俞、大椎、合谷,气阴两虚型加肺俞、脾俞、三阴交,阴阳两虚型加脾俞、肾俞、肝俞、三阴交。
二治法
穴位常规消毒,选用1.5~2寸毫针针刺,其中阴虚热盛型大椎、合谷针用泻法,胰俞、肺俞、胃俞针用平补平泻法,其他两型皆用补法。
诸穴得气后将艾团轩于针柄上点燃,其中阴虚热盛型大椎、合谷宜助燃,余皆自燃。
燃烧完毕留针20分钟。
每日1次,10天为一疗程,9~10个疗程统计疗效。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45例,显效23例,有效18例,无效4。
总有效率达91.1%。
其中阴虚热盛型显效率显著高于气阴两
虚型和阴阳两虚型[15].
艾灸
一取穴
主穴:
分8组。
1、足三里、中脘;2、命门、脾俞、身柱;3、气海、关门;4、脊中、肾俞;5、华盖、梁门;6、大椎、肝俞;7、行间、中极、腹哀;8、肺俞、膈俞、肾俞。
配穴:
口渴甚加金津、玉液、内关、鱼际、少府;易饥加大都、胃俞;多尿加然谷、涌泉、复溜。
二治法
每次选主穴1组,配穴随证加配。
主穴一般用隔姜灸法。
艾炷直径为1.5厘米,高2厘米,重0.5克。
鲜姜片厚3~4毫米,直径2厘米。
每穴灸治10~30壮,每次治疗时间约为210分钟。
配穴中,金津、玉液用毫针或消毒三棱针点刺出血。
余穴用艾条作温和灸法。
主穴轮流选组,隔日治疗1次,50天为一疗程。
主穴亦可用黄豆大艾炷作无疤痕着肤灸,但须注意避免烫伤造成的感染。
因感染之后,重者可在以灸痕为中心直径3~5厘米处范围出现溃烂,很难治疗,应严加注意。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治疗15例,经两个疗程后,有效9例血糖降低15毫克%以上,无效6例,有效率为60.0%。
大部分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有效病例的糖耐量曲线及血浆胰岛素水平也有不同程度改善。
但短期随访表明,2例病人获持久疗效,多数病例仍需药物维持。
坚持针灸治疗可以减少用药量,血糖浓度也较稳定[7,8]。
耳针
一取穴
主穴:
胰胆、内分泌。
配穴:
肾、三焦、耳迷根、神门、心、肝、肺。
二治法
主穴每次均取,配穴选1~2穴。
第一疗程可用针刺法。
双侧均针,留针30~60分钟。
隔日1次,治疗10次。
第二疗程起,可视症情,改用王不留行籽或磁珠380高斯强度压丸法,每次贴敷一侧耳穴,每周2次,左右耳交替,3个月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耳针法对消除自觉症状效果较好,亦可治疗多发性毛囊炎、皮肤瘙痒等糖尿病并发症。
耳针法主要用于轻症糖尿病患者,据观察,经5~10次治疗后,尿糖可逐渐减少或转为微量,但空腹血糖控制较慢。
本法对重型糖尿病患者效果差[3]。
共治86例,近愈35例,显效28例,有效1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5.3%[12]。
耳穴压丸
一取穴:
胰腺、内分泌、交感。
二治法:
将王不留行籽1粒,置于0.7×0.7厘米的小方胶布上。
取双侧耳穴,在选定耳穴上寻得敏感点后,即贴敷其上,用食、拇指捻压至酸沉麻木或疼痛为得气。
于空腹、餐后30分钟、1小时、2小时、3小时分别测血糖及血清胰岛素含量。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疗40例,均有一定疗效[13]。
耳针加耳穴压丸
一取穴:
主穴:
分二组。
1、胰胆、缘中、内分泌
、肾上腺、三焦、渴点;2、胰胆、内分泌、肾、三焦、肺、脾、胃、神门。
二治法
二组穴位,第一组用针刺法,第二组用压丸法。
针刺法,取第一组一侧穴位,行常规消毒后,用30号0.5寸毫针缓慢进针,得气后留针1小时,每10分钟捻针1次。
压丸法,将对侧耳廓常规消毒,用胶布将王不留行籽贴压于第二组穴位上,并按压使之产生酸、胀、痛的感觉.嘱患者每天自行按压3次.两耳交替针刺和压籽,每周2次,1月1个疗程。
三疗效评价
疗效标准:
近愈:
空腹血糖恢复正常;显效:
血糖较治疗前下降了3mmol/L以上;进步:
血糖下降不足3mmol/L,自觉症状改善;无效:
各项指标均无改善。
用本方法共治疗30例,经1~4个疗程的治疗,近愈5例,显效8例,进步5例,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4%[14]。
针灸之一
本法主要治疗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
糖尿病性膀胱病变。
早期有排尿功能障碍及少量残余尿;晚期则可有大量残余尿,并继发尿路感染,甚至肾积水、尿毒症等。
一取穴
主穴:
分2组。
1、气海、列缺、照海、水道;2、会阴、中膂俞、委阳。
配穴:
命门、肾俞、关元。
二治法
主穴每次选用一组,交替运用。
肾阳虚衰者可加配配穴。
其中,气海穴及配穴用灸法,余穴针刺。
灸法为艾条灸,每穴以雀啄法灸15分钟,以局部潮红为度。
采取紧按慢提结合捻转之补法,腹背部穴要求向小腹或会阴部放射,而肢体针感,以出现感传为宜。
针灸结合,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一般治疗三个疗程。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
显效:
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残余尿量减少到10毫升以下;有效:
临床症状好转,残余尿量减少1/3以上;无效:
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残余尿量减少不足1/3,或反有增加。
共观察30例,显效20例66.7%,有效7例23.3%,无效3例10.0%,总有效率为90.0%[10]。
针灸之二
本法主要治疗糖尿病的另一并发症: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
该病症临床表现多端,几乎遍及各系统,轻者可无症状,重者可致残。
周围神经病变可引起四肢麻木、疼痛、瘫痪,植物神经病变可引起心肌梗塞、神经性腹泻等。
一取穴
主穴:
肺俞、胰俞、脾俞、肾俞、足三里、太溪。
配穴:
周围神经病变加曲池、阳陵泉;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加心俞、内关;慢性腹泻加天枢、公孙。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3~5穴,据症配加配穴。
其中曲池、天枢穴用灸法,余穴针刺,背俞穴针后亦可加灸。
针刺法为针刺得气后,予平补平泻之法,留针15~20分钟。
灸法为用艾条
灸,作回旋灸15分钟,以局部潮红为度。
每周3次,15次为一疗程,停针3~5天后继续下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
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临床症状,及空腹血糖、糖基化血红蛋白量,正中、尺、腓神经功能的治疗前后对比,改善或正常者为有效,未改善或加重者为无效;心脏植物神经病变患者,凡心脏植物神经功能试验及空腹血糖、糖基化血红蛋白含量改善者为有效,未改善者为无效;慢性腹泻,以治疗后大便次数连续3天减少到≤2次/天以及大便性状恢复正常为止泻指标。
共治44例,针灸期间所有患者控制血糖的药物量维持原剂量。
针刺和艾灸后,按上述标准评定。
周围神经病变17例,客观指标未见明显变化,但临床症状改善率为90.0%三个疗程。
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13例,血糖及糖基化血红蛋白量未见明显变化,但心脏植物神经功能则有显著改善。
而针灸止腹泻者的天数则远较药物止泻时间为短[11]。
穴位电疗
一取穴
主穴:
中脘、足三里、涌泉。
配穴:
气海、太溪。
二治法
主穴必取,配穴随症加用。
采用CDJ-b型糖尿病治疗。
治疗时,患者一手握非作用极接治疗仪阴极,另一手握治疗头接阳极。
治疗头放在所选穴位上,非作用极与治疗头处于身体同侧。
根据患者感觉调整频率及强度,使达到麻、胀、跳的感觉。
每穴刺激4分钟,每日1次,30次为一疗程,每例均做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用本方法共治疗45例,治疗后,34例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占75.5%。
其中3例糖耐量恢复正常,8例空腹血糖正常.32例高脂血症中23例恢复正常或降低,占71.8%;4例肾病患者,血BUN,2例恢复正常,1例下降;12例末梢神经炎双下肢麻痛感明显减轻;4例胃痛、腹胀、腹泻、排臭气等不适症状全部消失。
治疗后空腹血糖平均下降0.71mmol/L,甘油三脂平均下降0.55mmol/L,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糖尿病的针灸治疗方法2021-06-20
22:
39:
50转载▼标签:
中医针灸健康分类:
中医针灸针刀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疾病。
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二类,以前者多见。
临床上早期无症状,至症状期才有多食、多饮、多尿、烦渴、善饥、消瘦、疲乏等症状群。
久病者,常伴发心血管、肾、眼及神经等病变。
其中原发性糖尿病,又分胰岛素依赖型患者多为幼年或幼年起病,症情较重和非胰岛素依赖型多为成年人或成年起病,病情较轻。
针灸主要治疗后者。
继发性糖尿病则与内分泌病、胰腺切除、药物等因素有关。
在治疗上,自1921年发现胰岛素以后,虽使本病治疗取得很大进步,
但由于原发性糖尿病病因未明,至今仍徘徊在饮食控制、口服药物、适当运动和胰岛素治疗上,仅能通过调节代谢紊乱来控制本病发展。
现代应用针灸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报道,首见于1943年。
是一位日本医师代田文志报告其师用灸法在1927年治愈1例严重糖尿病人[1]。
1951年,德国H·许米特也报告用针刺治疗1例本病病人,并获成功[1]。
我国最早的临床文章发表于1951年[2]。
40、50年代,国内外多以个案为主,60年代,出现多病例观察,除用针灸之外,还用梅花针、刺激神经疗法。
70年代,增用穴位注射等,日本源俊美还用“一点灸”治疗5例糖尿病人,效果良好[1]。
至80年代,针灸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并对临床治疗规律有一定认识,这就是:
①针灸疗效与病型关系密切,胰岛素依赖者IDDM,疗效较差;②病程短,轻、中型病人针灸效果好,重型稍差;③非胰岛素依赖型NIDDM中,肥胖与中等体型者的效果超过消瘦型者;④针感明显者、疗程长者,效果较明显;⑤针灸对糖尿病并发症者主、客观效果均较满意。
值得一提的是,用于糖尿病治疗的穴位剌激方法颇多,究以何种方法为更佳,最近曾有医者对针剌、艾灸、针加灸三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三者尽管对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明显作用,但以针加灸组的疗效最佳P<0.01[1]。
关于针灸治疗糖尿病的机理,目前认为与针灸改善胰岛β细胞合成和分泌功能、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利用率等作用有关。
【治疗】
体针
一取穴
主穴:
脾俞、膈俞、足三里。
配穴:
胰穴、地机、阴陵泉、复溜、太溪、三阴交、肺俞、肾俞、关元、华佗夹脊。
胰穴位置:
6~8胸椎旁压痛点。
二治法
主穴每次均取,配穴每次取2~3穴,可轮流选用。
进针得气后,先紧按慢提十数下再慢按紧提十数下,并结合捻转。
留针30分钟,出针前再行手法1次,出针后指压针孔。
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停针3~5天后,再继续下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
显效:
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血糖含量降至130毫升%以下;有效:
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血糖较治疗前下降50~100毫克%;无效:
治疗后临床症状无变化或稍减轻,血糖含量下降不足50毫克%。
共用上法治疗234例,有效率在71.4~96.0%之间。
其中58例按上述标准评定,显效为25例43.1%,有效20例34.5%,无效为13例22.4%,总有效率为77.6%[2~5]。
温针之一
一取穴
主穴:
阳池、胰俞、三焦俞。
胰俞穴位置:
第8胸椎下旁开1.5寸。
二治法
主穴均用,取双侧。
先将纯艾条切成1.5~2.0厘米长之艾段,另备鲜橘皮若干,越薄越好,如无鲜橘皮,可用陈皮于温水中泡软后备用。
将橘皮剪成约2×2厘米大小之片块,再从边缘至中心剪一长约1厘米的切口。
穴位常规消毒后,用1.5~2.0寸长毫,液门穴直刺,胰俞和三焦俞略斜向脊柱刺入,施平补平泻手法,针感显著后留针。
然后,将艾条段插在针柄顶端,艾条段顶部与针柄顶部宜平齐,再把剪好之橘皮套进针身贴近皮肤,橘内皮朝皮肤侧,橘皮与艾段间隔一硬纸片,以防艾火灼伤肌肤。
然后在艾段之下端点燃。
须用泻法者,可吹火助燃,用补法者则令其自燃。
燃尽取针,出针前亦可再施平补平泻手法1次。
每日施针灸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
临床痊愈或基愈:
症状消失,体重增加。
其中,血糖降至120毫克%以下,尿糖阴性者为临床痊愈;血糖降至140毫克%以下,尿糖阴性者为基本痊愈;显效:
血糖含量下降,尿糖减少,症状基本消失;无效:
血糖不降或反增高,尿糖未减,症状仍存在。
以上法共治200例,结果临床痊愈或基愈为24例12.0%,显效162例81.0%,无效14例7.0%,总有效率93.0%[6]。
温针之二
一取穴
主穴:
胰俞。
配穴:
阴虚热盛型加肺俞、胃俞、大椎、合谷,气阴两虚型加肺俞、脾俞、三阴交,阴阳两虚型加脾俞、肾俞、肝俞、三阴交。
二治法
穴位常规消毒,选用1.5~2寸毫针针刺,其中阴虚热盛型大椎、合谷针用泻法,胰俞、肺俞、胃俞针用平补平泻法,其他两型皆用补法。
诸穴得气后将艾团轩于针柄上点燃,其中阴虚热盛型大椎、合谷宜助燃,余皆自燃。
燃烧完毕留针20分钟。
每日1次,10天为一疗程,9~10个疗程统计疗效。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45例,显效23例,有效18例,无效4。
总有效率达91.1%。
其中阴虚热盛型显效率显著高于气阴两虚型和阴阳两虚型[15].
艾灸
一取穴
主穴:
分8组。
1、足三里、中脘;2、命门、脾俞、身柱;3、气海、关门;4、脊中、肾俞;5、华盖、梁门;6、大椎、肝俞;7、行间、中极、腹哀;8、肺俞、膈俞、肾俞。
配穴:
口渴甚加金津、玉液、内关、鱼际、少府;易饥加大都、胃俞;多尿加然谷、涌泉、复溜。
二治法
每次选主穴1组,配穴随证加配。
主穴一般用隔姜灸法。
艾炷直径为1.5厘米,高2厘米,重0.5克。
鲜姜片厚3~4毫米,直径2厘米。
每穴灸治10~30壮,每次治疗时间约为210分钟。
配穴中,金津、玉液用毫针或消毒三棱针点刺出血。
余穴用艾条作温和灸法。
主穴轮流选组,隔日治疗1次,50天为一疗程。
主穴亦可用黄豆大艾炷作无疤痕着肤灸,但须注意避免烫伤造成的感染。
因感染之后,重者可在以灸痕为中心直径3~5厘米处范围出现溃烂,很难治疗,应严加注意。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治疗15例,经两个疗程后,有效9例血糖降低15毫克%以上,无效6例,有效率为60.0%。
大部分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有效病例的糖耐量曲线及血浆胰岛素水平也有不同程度改善。
但短期随访表明,2例病人获持久疗效,多数病例仍需药物维持。
坚持针灸治疗可以减少用药量,血糖浓度也较稳定[7,8]。
耳针
一取穴
主穴:
胰胆、内分泌。
配穴:
肾、三焦、耳迷根、神门、心、肝、肺。
二治法
主穴每次均取,配穴选1~2穴。
第一疗程可用针刺法。
双侧均针,留针30~60分钟。
隔日1次,治疗10次。
第二疗程起,可视症情,改用王不留行籽或磁珠380高斯强度压丸法,每次贴敷一侧耳穴,每周2次,左右耳交替,3个月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耳针法对消除自觉症状效果较好,亦可治疗多发性毛囊炎、皮肤瘙痒等糖尿病并发症。
耳针法主要用于轻症糖尿病患者,据观察,经5~10次治疗后,尿糖可逐渐减少或转为微量,但空腹血糖控制较慢。
本法对重型糖尿病患者效果差[3]。
共治86例,近愈35例,显效28例,有效1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5.3%[12]。
耳穴压丸
一取穴:
胰腺、内分泌、交感。
二治法:
将王不留行籽1粒,置于0.7×0.7厘米的小方胶布上。
取双侧耳穴,在选定耳穴上寻得敏感点后,即贴敷其上,用食、拇指捻压至酸沉麻木或疼痛为得气。
于空腹、餐后30分钟、1小时、2小时、3小时分别测血糖及血清胰岛素含量。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疗40例,均有一定疗效[13]。
耳针加耳穴压丸
一取穴:
主穴:
分二组。
1、胰胆、缘中、内分泌、肾上腺、三焦、渴点;2、胰胆、内分泌、肾、三焦、肺、脾、胃、神门。
二治法
二组穴位,第一组用针刺法,第二组用压丸法。
针刺法,取第一组一侧穴位,行常规消毒后,用30号0.5寸毫针缓慢进针,得气后留针1小时,每10分钟捻针1次。
压丸法,将对侧耳廓常规消毒,用胶布将王不留行籽贴压于第二组穴位上,并按压使之产生酸、胀、痛的感觉.嘱患者每天自行按压3次.两耳交替针刺和压籽,每周2次,1月1个疗程。
三疗效评价
疗效标准:
近愈:
空腹血糖恢复正常;显效:
血糖较治疗前下降了3mmol/L以上;进步:
血糖下降不足3mmol/L,自觉症状改善;无效:
各项
指标均无改善。
用本方法共治疗30例,经1~4个疗程的治疗,近愈5例,显效8例,进步5例,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4%[14]。
针灸之一
本法主要治疗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
糖尿病性膀胱病变。
早期有排尿功能障碍及少量残余尿;晚期则可有大量残余尿,并继发尿路感染,甚至肾积水、尿毒症等。
一取穴
主穴:
分2组。
1、气海、列缺、照海、水道;2、会阴、中膂俞、委阳。
配穴:
命门、肾俞、关元。
二治法
主穴每次选用一组,交替运用。
肾阳虚衰者可加配配穴。
其中,气海穴及配穴用灸法,余穴针刺。
灸法为艾条灸,每穴以雀啄法灸15分钟,以局部潮红为度。
采取紧按慢提结合捻转之补法,腹背部穴要求向小腹或会阴部放射,而肢体针感,以出现感传为宜。
针灸结合,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一般治疗三个疗程。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
显效:
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残余尿量减少到10毫升以下;有效:
临床症状好转,残余尿量减少1/3以上;无效:
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残余尿量减少不足1/3,或反有增加。
共观察30例,显效20例66.7%,有效7例23.3%,无效3例10.0%,总有效率为90.0%[10]。
针灸之二
本法主要治疗糖尿病的另一并发症: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
该病症临床表现多端,几乎遍及各系统,轻者可无症状,重者可致残。
周围神经病变可引起四肢麻木、疼痛、瘫痪,植物神经病变可引起心肌梗塞、神经性腹泻等。
一取穴
主穴:
肺俞、胰俞、脾俞、肾俞、足三里、太溪。
配穴:
周围神经病变加曲池、阳陵泉;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加心俞、内关;慢性腹泻加天枢、公孙。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3~5穴,据症配加配穴。
其中曲池、天枢穴用灸法,余穴针刺,背俞穴针后亦可加灸。
针刺法为针刺得气后,予平补平泻之法,留针15~20分钟。
灸法为用艾条灸,作回旋灸15分钟,以局部潮红为度。
每周3次,15次为一疗程,停针3~5天后继续下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
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临床症状,及空腹血糖、糖基化血红蛋白量,正中、尺、腓神经功能的治疗前后对比,改善或正常者为有效,未改善或加重者为无效;心脏植物神经病变患者,凡心脏植物神经功能试验及空腹血糖、糖基化血红蛋白含量改善者为有效,未改善者为无效;慢性腹泻,以治疗后大便次数连续3天减少到≤2次/天以及大便性状恢复正常为止泻指标。
共治44例,针灸期间所有患者控制血糖的药物量维持原剂量。
针刺和艾灸后,按上述标准
评定。
周围神经病变17例,客观指标未见明显变化,但临床症状改善率为90.0%三个疗程。
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13例,血糖及糖基化血红蛋白量未见明显变化,但心脏植物神经功能则有显著改善。
而针灸止腹泻者的天数则远较药物止泻时间为短[11]。
穴位电疗
一取穴
主穴:
中脘、足三里、涌泉。
配穴:
气海、太溪。
二治法
主穴必取,配穴随症加用。
采用CDJ-b型糖尿病治疗。
治疗时,患者一手握非作用极接治疗仪阴极,另一手握治疗头接阳极。
治疗头放在所选穴位上,非作用极与治疗头处于身体同侧。
根据患者感觉调整频率及强度,使达到麻、胀、跳的感觉。
每穴刺激4分钟,每日1次,30次为一疗程,每例均做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用本方法共治疗45例,治疗后,34例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占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