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事迹.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177343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子的事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孔子的事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孔子的事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孔子的事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孔子的事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孔子的事迹.docx

《孔子的事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的事迹.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孔子的事迹.docx

孔子的事迹

孔子的事迹

篇一:

孔子生平事迹简介

孔子生平事迹简介

1、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

英文:

confucius,KungTze。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

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

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送过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

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

叔梁纥晚年于年轻女子颜氏生下孔子。

由于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又因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的意思)。

孔子三岁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孔子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候,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

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升高九尺三寸(今

1.9米以上),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

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

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

孔子青年时代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场的小官),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

由于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学识,很快得到不断提拔。

到孔子五十一岁的时候,被任命为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市长),政绩非常显著;一年后升任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后又升任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公安局部局部长兼检查部长兼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五十六岁时,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由于孔子升迁过快,不符合当时官员晋升标准,因此为代理宰相)。

孔子执政仅三个月,鲁国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就均大有起色,国家实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各守礼法,社会秩序非常好(史书上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奸佞之人和刁民纷纷出逃;同时,孔子还通过外交手段,逼迫齐国将在战争中侵略鲁国的大片领地还给了鲁国。

孔子杰出的执政能力让齐国倍感威胁,于是设置送鲁哀公美女良马从而让鲁国国君沉溺与酒色中这样卑鄙的计谋,以此挤走道德至圣的孔子。

孔子离开鲁国后周游列国,虽然大多数时候都受到了国君的礼遇,但由于孔子坚持的政治理想与当时急功近利的“霸道”不相符合,历经十四载不得重用。

于是孔子与公元前484年六十八岁时返回鲁国。

由于种种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没有过大的作为,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足可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的可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

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

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

栋梁。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有说法为《春秋》为无名氏所作,孔子修订)。

2、孔子是鲁国人,其先祖乃宋国贵族,为商人后裔。

如果把传说与信史结合起来,子姓孔氏有着显赫的世系。

传说中的五帝时代,有娀氏之简狄生契。

契的后裔汤建立了商王朝。

周灭商后,封纣的庶兄微子启于宋。

微子启传位于其弟微仲。

微仲后四世弗父何让国于弟,为宋卿。

弗父何后四世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遂为孔氏。

孔父嘉后三世防叔奔鲁。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名纥字叔梁)。

叔梁纥居于鲁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县东南),72岁时娶18岁的颜徵在,生孔丘仲尼。

《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传说中在孔子出世前颜徵在曾见到麒麟。

孔子3岁时,叔梁纥去世,葬于防山。

颜氏移居曲阜阙里,将孔子抚养成人,在他17岁时去世。

孔子打听到父亲葬处,将父母合葬于防。

孔丘19岁时娶宋人亓官氏为妻。

第二年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该子便名为孔鲤,字伯鱼。

孔鲤先孔子而死,有遗腹子孔伋,字子思。

孔子生而首上圩顶,长成后身长九尺六寸(周时尺寸,大约1.76米,一说1.83米),被称为“长人”。

孔子早年生活极为艰辛,他说: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年轻时,他受过季氏家臣阳虎的欺侮,不过也做过季氏的委吏和乘田,管理仓储和畜牧。

在艰难困苦中,孔子发愤好学,他遍访名师,虚心求教,先后师事老子、郯子、苌弘、师襄等人。

大约三十岁左右,最初的一些弟子来到孔子身边。

此后,孔子一直从事教育事业,他广收门徒,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他首倡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成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故后人尊为“万世师表”及“至圣先师”。

35岁时鲁昭公被鲁国掌权的叔孙、季孙、孟孙三桓大夫赶走,孔子便离开鲁国到齐国,由于齐相国晏婴的反对,孔子几年没有得到齐景公的重用,又回到鲁国,聚徒讲学。

鲁定公九年至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仕鲁,初为中都宰(中都为今山东汶上县),又做司空,后以大司寇行摄相事,这是他政治生涯的巅峰。

鲁定公十年,鲁定公与齐景公会于夹谷,孔子取得外交上的胜利,使齐归还侵占鲁的汶阳等地。

鲁定公十三年,为重新确立鲁公室的权威,孔子策划实施了“堕三都”的政治军事行动,希望能够削减三桓大夫的实力,于是先堕叔孙氏之郈,再堕氏之费,然而围攻成的攻势最终功败垂成。

孔子治下鲁国颇有起色,引起齐人警惧,齐大夫黎鉏设计,向鲁赠送女乐文马,造成鲁定公不问朝政。

这使得孔子与鲁公、季子等在道德与政见上的分歧难以弥合,孔子最终去鲁适卫。

其后,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辗转于卫、曹、宋、郑、陈、蔡、叶、楚等地,然而均未获重用。

其间,在匡、宋、蒲等地,孔子一行多次被困遇险;最严重的一次是在陈、蔡之间绝粮,但孔子仍讲诵弦歌不衰。

颠沛流离凡十四年,前484年,年近七十岁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鲁国,但未受鲁哀公的任用。

这段期间孔子专注于教育和古籍整理。

孔鲤、颜回、子路皆先他而去。

5年后,孔子离开了这个世界和他的弟子,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

众弟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为孔子守坟6年。

回首一生,孔子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思想对世界的影响

孔子思想对后世中国人的影响很大。

“礼”作为中国宗法分封与专制集权农耕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

“礼”一方面促进了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也促进了家庭伦理关系的协调,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敬老爱幼、团结和睦的家庭伦理关系。

但同时又形成了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之类的东西。

这种通过修身、齐家而形成的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逐渐积淀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

“礼”作为中国宗法分封与专制集权农耕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

“礼”一方面促进了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也促进了家庭伦理关系的协调,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敬老爱幼、团结和睦的家庭伦理关系。

但同时又形成了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之类的东西。

这种通过修身、齐家而形成的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逐渐积淀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

孔子思想对外国的影响。

孔子对许多西方人来讲是个谜,从久远的年代开始,欧洲就承认了这位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孔子是中国哲学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他闪烁着智慧的人生哲理不

仅贯穿中国文化,同样也传播到西方国家,并对西方哲学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导师伏尔泰(F.m.Voltaire)极力赞扬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学说的真实价值,认为中国文化是《旧约》以前、《旧约》以外的文化,这种文化与基督教完全不同。

宗教的迷误和教会统治是人类理性的主要敌人,一切社会罪恶都源於宗教蒙昧主义。

伏尔泰认为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向往中国的理性道德,接受儒家的性善说,并受到了宋明理学的影响。

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推崇孔子,赞扬中国文化,表明儒学对十八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也是儒学为世界文明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此外,孔子、儒家思想对德国哲学、法国重农学派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德国著名哲学家莱布尼兹(G.w.V.Leibniz)说:

“中国是一个大国,它在版图上不次於文明的欧洲。

他积极提倡中国学术,主张中国文化与欧洲文化相互结合、沟通,欧洲应该接受中国的政治、伦理文化,中国则应吸取欧洲的理论科学。

此外,用他发明的二进制数学原理来研究儒学《周易》六十四卦图的数学配列顺序,结果发现中国的“先天八卦”与其二元算术原理完全吻合,认为中国古代儒家所推崇的圣人伏羲几千年前就己经运用二元算术的原理来安排六十四卦的顺序了。

由此表现出莱氏对中国儒家文化的崇拜。

继莱布尼兹之后,德国著名哲学家沃尔夫(c.wolff)积极提倡和宣扬儒家思想。

他用德语在大学讲授孔子思想,其影响大於用拉丁文语著书的莱布尼兹。

1721年,沃尔夫发表了一篇《中国的实践哲学》的演说,论述儒教为中国的传统精神,产生於孔子以

前,而由孔子所发扬光大。

他认为孔子哲学与基督教并不冲突,主张以儒家伦理来补充基督教所不及。

由此积极宣扬儒家的理性主义哲学,认为只有理性才是真正的道德原理。

这是受到了中国儒家哲学的影响。

黑格尔(Hegel)虽然对中国文化有许多曲解的地方,但也认为“历史必须从中华帝国说起,因为根据史书记载,中国实在是最古老的国家,它的原则又具有那一种实体性,所以它既是最古的,同时又是最新的帝国。

”黑格尔指出,孔子的道德著作就像所罗门的格言那种方式,虽然很好,但不是科学的(可能黑格尔漏读了“致知在格物”)。

也肯定了孔子的道德著作有“很好”的一面,并且黑格尔的哲学辩证法实是周易阴阳相克,具有中国的因素。

比如其《精神现象学》所用的精神辩证法与中国儒家经典《大学》的辩证法相吻合。

《精神现象学》的阶段行程确与《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有暗合之处。

德国著名哲学家费尔巴哈(L.a.Feuerbach)在《幸福论》里指出中国的圣人孔子要求人们心地诚实地对待他人,如同对待自己一样,他不离开人的理性之本性所赋予人的那种义务的道德规律,所以他不把自己不愿别人向他做的事施加於别人。

也就是说“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於人”实是最平等、自由、人权、尊严之写照。

费尔巴哈认为,孔子的这个朴素的通俗道德原理是最好最真实的,也是最明显最有说服力的。

他吸取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思想,强调对己以合理的自我节制,平等、自由、人权对待人,并试图把这种道德推广到家庭、集团、社会、民族和国家中去。

这体现了儒家伦理对费尔巴哈思想的深刻影响。

被称为“欧洲的孔子”(TheconfuciusofEurope)的重农学派领袖魁奈(F.Quesnay)崇拜中国的重农政策,指出中国以农为本,其伦理学与政治学是同一个学问。

并以中国为农业国的规范,认为孔子把农业视为一切财富的源泉,指出中国一般把农民放在工、商阶层之上而予以重视,叹息欧洲国家尚不知农业的重要性。

回顾以上文明发展的历史和孔子学说对东、西方的影响,可以看出,儒学作为中国文化及东方文化的代表,其理论体系和思想内涵的精粹之处,自有超出地域和时代,为世界文明的发展所客观需要的价值和成份,而值得今天的人类所吸取和发扬光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泰勒博士说:

“如果人们思索一下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世界的意义,人们很快便会发现,人类社会的基本需要,在过去的二千五百多年里,其变化之小是令人惊奇的。

不管我们取得进步也好,或是缺少进步也好,当今一个昌盛、成功的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仍立足於孔子所确立和阐述过的很多价值观念。

这些价值观念是超越国界、超越时代的;属於中国,也属於世界;属於过去,也会鉴照今天和未来。

”把孔子思想的当代意义和未来价值作了非常中肯而恰当的阐述。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连续不断发展的历史文化,正是这一文化的精华铸就了我们民族的优秀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品格、道德观念和价值准则的总和,是中华民族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发展过程的文化积淀,其中,儒家文化中的有为主义,在我们民族精神的形成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宋志明教授指出,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其他任何学派所无法比拟的。

他从

三个方面论述了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巨大贡献:

一是儒家以“求道即求真-自强不息的精神”为终极价值目标,儒家注重积极有为的人生实践,儒家求道、求真、求诚的价值本体论培育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二是儒家追求“求善与求美-讲道德重教化的精神”,孔子提出尽善尽美、文质彬彬、中和之美,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人格,正是儒家强调真善美的统一价值原则培育了讲道德、重教化的民族精神,为中国人树立“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地”的正人君子观念、建立道德观念、协调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培育中华礼仪之邦起到了根本的指导作用。

三是儒家强调“成圣与合群-团结统一的精神”,儒家设计了中国人的理想人格即圣人,儒求向往的理想社会是一个天下为公的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

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儒家成圣与合群的价值观培育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魂。

总之,儒家伦理是中国文化的灵魂、是道德建设的基础、是中国人做人的基础,更是人类普世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渊源之一。

儒家思想主张天下定于一,促进了民族的统一与融合。

1998年,全世界100多个宗教组织代表集会发表“普世伦理宣言”,将中国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写进宣言。

与会专家学者强调,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思想,以及儒家和合观念有助于化解国与国、民族与民族、宗族与宗族之间的矛盾冲突,既认同自身,又尊重他人,从而发挥儒家思想在当代的积极作用,寻本开新,创造未来,使东方文明的精髓神韵造福于人类社会。

1988年在巴黎召开的“面向21世纪”第一届诺贝尔将获得者国际大会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瑞典科学家汉内斯·阿尔文博士指出:

“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孔子被加封

第一个给孔子加封的是鲁哀公,加封孔子为“尼父”。

第一个给孔子加封到“公”级的是汉平帝刘衎,加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第一个给孔子加封到“王”的是唐玄宗李隆基,加封孔子为“文宣王”。

宋朝加封孔子的是宋真宗赵恒,加封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又改称“圣文宣王”。

元朝加封孔子的是元武宗海山,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朝加封孔子的明世宗朱厚熜,尊孔子为“至圣先师”,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世祖福临加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十四年(公元1657年),又改称“至圣先师”

篇二:

孔子的事迹

孔子的事迹

公元前551年,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夏历八月廿七日,孔子生于鲁国陬(zōu)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城东南尼山附近;今尼山下有“坤灵洞”,传说为孔子诞生地)。

因父母祷于尼丘山而生,故名丘,字仲尼。

二岁公元前550年,周灵王二十二年,鲁襄公二十三年,孔子在鲁。

三岁公元前549年,周灵王二十三年,鲁襄公二十四年,孔子的父亲叔梁纥(hé)去世,葬于防(今曲阜县东二十五里处之防山,今称梁公林)。

孔子的母亲颜征在携孔子移居鲁国的首都曲阜阙里定居,孤儿寡母,家境贫寒。

四岁公元前548年,周灵王二十四年,鲁襄公二十五年,孔子在鲁。

五岁公元前547年,周灵王二十五年,鲁襄公二十六年,孔子在鲁。

六岁公元前546年,周灵王二十六年,鲁襄公二十七年。

孔子在母亲颜征在的教育下,自幼好礼,“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史记·孔子世家》),演习礼仪。

七岁公元前545年,周灵王二十七年,鲁襄公二十八年,孔子在鲁。

周灵王死,其子贵立,是为周景王。

八岁公元前544年,周景王元年,鲁襄公二十九年,孔子在鲁。

吴公子季札赴鲁观周礼——鲁系周公封地,可用

天子礼乐,所以保存周礼较完备。

九岁公元前543年,周景王二年,鲁襄公三十年,孔子在鲁。

这一年郑国子产执政,“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

田有封洫,庐井有伍。

”(《左传·襄公三十年》)郑国大治。

后来孔子对子产的政绩评价很高。

十岁公元前542年,周景王三年,鲁襄公三十一年,孔子在鲁。

鲁襄公死,其子裯(chóu)继位,是为鲁昭公。

郑人游于乡校,议执政善否。

然朋劝子产毁乡校,子产不听,曰: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

何毁之?

”孔子后来评价子产这些话时说:

“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均见《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可见孔子对子产尊重民意评价很高。

十一岁公元前541年,周景王四年,鲁昭公元年,孔子在鲁。

十二岁公元前540年,周景王五年,鲁昭公二年,孔子在鲁。

春,晋侯使韩宣子聘鲁,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春秋》,说:

“周礼尽在鲁矣。

吾乃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

”(《左传·昭公二年》)此类文献大概为鲁国所专藏,这是孔子成长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圣人的土壤。

十三岁公元前539年,周景王六年,鲁昭公三年,孔子在鲁。

齐国晏婴使晋,与晋卿叔向谈及齐政归陈(田)氏,因齐君加重赋税,滥取于民,而陈氏则采用施恩人民,收为己助的办法,以弱公室。

叔向认为晋国公室也到了末世,人们听到国君的命令,“如逃寇仇”(《左传·昭公三年》)。

可见这时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已经很尖锐了。

十四岁公元前538年,周景王七年,鲁昭公四年,孔子在鲁。

孔子说: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论语·子罕》)说明孔子少年时代曾从事过各种劳动。

冬,郑国子产制定丘赋制度。

十五岁公元前537年,周景王八年,鲁昭公五年,孔子在鲁。

孔子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论语·为政》)

这时孔子在童年艰苦学习的基础上,更自觉地在学业和品德上不断提高完善自己。

鲁国改三军为四军,叔孙、孟孙各领一军,季孙

领二军。

当时军、赋统一,分军即分赋,所以当时称此举为“四分公室”(《左传·昭公五年》)。

十六岁公元前536年,周景王九年,鲁昭公六年,孔子在鲁。

三月,郑国铸刑书。

“礼治”衰替,法治渐起。

十七岁公元前535年,周景王十年,鲁昭公七年,孔母颜征在卒,此后不久,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十一月,鲁国的执政者季武子卒。

十八岁公元前534年,周景王十一年,鲁昭公八年。

传说孔子身长九尺六寸,被世人称为“长人”。

十九岁公元前533年,周景王十二年,鲁昭公九年,孔子娶宋女亓(qī)官氏为妻。

二十岁公元前532年,周景王十三年,鲁昭公十年,孔子生子,因鲁昭公以鲤鱼赐孔子,所以取名鲤,字伯鱼。

这一年孔子开始任委吏(管仓库的小吏)。

二十一岁公元前531年,周景王十四年,鲁昭公十一年,孔子改做乘田吏(管理牛羊畜牧的小吏)。

孟子说:

“孔子尝为委吏矣,曰:

?

会计当而已矣。

?

尝为乘田矣,曰:

?

牛羊茁壮长而已矣。

?

”(《孟子·万章下》)

二十二岁公元前530年,周景王十五年,鲁昭公十二年,孔子在鲁。

二十三岁公元前529年,周景王十六年,鲁昭公十三年,孔子在鲁。

晋会诸侯于平丘,子产、子太叔相郑伯以会。

……

及盟,子产争承(争取使郑国少贡),自日中以争,至于昏,晋人许之。

孔子认为“子产于是行也,足以为国基矣”(《左传·昭公十三年》)。

二十四岁公元前528年,周景王十七年,鲁昭公十四年,孔子在鲁。

春,季孙氏家臣南蒯(kuǎi)在费地叛,费人逐之,奔齐。

二十五岁公元前527年,周景王十八年,鲁昭公十五年,孔子在鲁。

二十六岁公元前526年,周景王十九年,鲁昭公十六年,孔子在鲁。

二十七岁公元前525年,周景王二十年,鲁昭公十七年,郯(tán)子朝鲁,在宴会上,他回答叔孙昭子之问,谈起其祖先少皞(hào)氏的官制。

据《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

“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

既而告人曰:

?

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

?

二十八岁公元前524年,周景王二十一年,鲁昭公十八年,孔子在鲁。

宋、卫、陈、郑皆有火灾。

郑国裨灶认为,如不

祭天禳灾,郑国还要再次发生火灾。

子产不同意这种意见,认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

”(《左传·昭公十八年》)这种观点对孔子重人道轻天道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二十九岁公元前523年,周景王二十二年,鲁昭公十九年。

孔子学琴于师襄子(一说此为鲁昭公十七年事,今从《阙里志》)。

襄子曰:

“吾虽以击磬为官,然能于琴。

今子于琴已习,可以益矣。

”孔子曰:

“丘未得其数也。

有间,曰:

“已习其数,可以益矣。

”孔子曰:

“丘未得其志也。

”有间,曰:

“已习其志,可以益矣。

”孔子曰:

“丘未得其为人也。

”有间,孔子有所缪(穆)然思焉,有所睪(怡)然高望而远眺,曰:

“丘殆得其为人矣。

近黮(dán)而黑,颀然长,旷(《史记》作眼)如望羊,奄有四方,非文王其孰能为此?

”师襄子避席叶拱(《史记》“叶拱”作“再拜”)而对曰:

“君子圣人也,其传曰《文王操》。

”(《孔子家语·辨乐解》)

三十岁公元前522年,周景王二十三年,鲁昭公二十年。

孔子自称“三十而立”(《论语·为政》),即从此开始,他已奠定了治学、作人、为政等坚实的学问德业基础。

根据《史记》记载,这年前后,他开始创办平民教育,收徒讲学,在最早的弟子中,比较知名的有颜路(颜回的父亲)、曾点(曾参的父亲)、子路等人。

郑国子产卒,仲尼闻之,为之出涕,曰:

“古之遗爱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他认为子产有君子之德四焉:

“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论语·公冶长》)

齐景公与晏婴来鲁。

景公问孔子,秦穆公何以能称霸,孔子回答说他善于用人(《史记·孔子世家》)。

三十一岁公元前521年,周景王二十四年,鲁昭公二十一年,孔子在鲁。

三十二岁公元前520年,周景王二十五年,鲁昭公二十二年,孔子在鲁。

四月,周景王卒,其子猛立,即周悼王。

王子朝

联络旧官、百工与灵、景之族造反,杀悼王而自立。

晋人攻之,立景王另一子匄(gái),是为周敬王。

三十三岁公元前519年,周敬王元年,鲁昭公二十三年,孔子在鲁。

三十四岁公元前518年,周敬王二年,鲁昭公二十四年。

孟僖子将死,嘱其二子孟懿子与南宫敬叔向孔子学礼。

孟僖于卒,孟懿子与南宫敬叔拜孔子为师。

不久,孔子得到鲁昭公的支持,与南宫敬叔适周都洛阳,观周朝文物制度,拜见了老聃与苌弘,学礼,学乐,收获极大,说:

“周监于二代(夏、商),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

”(《论语·八佾》)(此时南宫敬叔仅十二岁,似不可能随同孔子适周。

适周之事,时间上可能后些。

三十五岁公元前517年,周敬王三年,鲁昭公二十五年。

鲁昭公帅师攻伐季孙氏,季孙、孟孙、叔孙三家联合反抗昭公,昭公兵败奔齐。

孔子因鲁乱带弟子适齐,路经泰山,遇一妇人哭诉亲人被虎咬死仍不愿离开此地时,不由发出“苛政猛于虎”的慨叹(见《礼记·枟弓下》)。

到齐国后为高昭子家臣,借以进见齐景公。

三十六岁公元前516年,周敬王四年,鲁昭公二十六年。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

“善哉!

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能得而食诸!

”(《论语·颜渊》)齐景公欲以尼谿之田封孔子,但因晏婴阻挠,没有成功(见《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在齐,与齐太师语乐,听到《韶》乐(相传是舜时音乐)三月不知肉味,兴奋地说: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论语·述而》)

这一年鲁昭公自齐居郓(郓原为鲁地,此时齐为昭公攻取)。

三十七岁公元前515年,周敬王五年,鲁昭公二十七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