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文言断句高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76154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9.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04文言断句高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专题04文言断句高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专题04文言断句高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专题04文言断句高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专题04文言断句高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04文言断句高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

《专题04文言断句高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4文言断句高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04文言断句高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

专题04文言断句高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文言文阅读解析版

专题04文言断句

考点解读

本考的内容为全国卷必考内容,近年来一直以选择题形式呈现。

题目着重考查在掌握文言实虚词的基础上理清并列结构、偏正结构、主谓结构、动宾结构等的能力,要求考生有一定的文言基础,能大致读懂原句,在此基础上比较鉴别,作出符合要求的选择。

答题时,要注意一些常见的重要实词和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注意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能强行断开,以免句子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异同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判断。

备注:

语篇阅读中标注★的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断句”这一考点。

典例示例

一、下列文句中,断句错误的一项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D.粪土/当年/万户侯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断句能力。

A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意思为“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很久了”,其中“也”为句中语气词,表停顿,所以正确的断句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故选A。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王汉忠,字希杰,徐州彭城人。

少豪荡,有膂力,形质魁岸,善骑射。

节帅高继冲欲召至帐下,汉忠不往。

因殴杀里中少年遂亡经宿复苏其父遣人追及于萧县汉忠不肯还西至京师太宗在藩邸召见奇其材力置左右。

即位,补殿前指挥使,累迁内殿直都知。

(节选自《宋史·王汉忠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因殴杀里中少年/遂亡/经宿复苏其父/遣人追及于萧县/汉忠不肯还/西至京师/太宗在藩邸/召见/奇其材力/置左右/

B.因殴杀里中少年/遂亡/经宿复苏/其父遣人追及于萧县/汉忠不肯还/西至京师/太宗在藩邸/召见/奇其材力/置左右/

C.因殴杀里中少年/遂亡/经宿复苏其父/遣人追及于萧县/汉忠不肯还/西至京师/太宗在藩邸/召见/奇其材/力置左右/

D.因殴杀里中少年/遂亡/经宿复苏/其父遣人追及于萧县/汉忠不肯还/西至京师/太宗在藩邸/召见/奇其材/力置左右/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文言断句需要整体把握文意:

“经宿复苏”指的是“被殴杀的少年”,而不是“其父”,故应在“复苏”后断句,排除A项、C项。

“奇”的对象是“材力”,而不是“材”,故应在“材力”后断句,排除C项、D项。

句意:

因为斗殴杀了乡里少年,就逃走了。

一夜之后,被害者复活了,其父派人在萧县追上了他,王汉忠不肯回去,向西到了京城。

太宗在王府,召见了他,很欣赏他的身材和气力,将他安置在身边。

故选B。

真题在线

(2020·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左光斗,字遗直,桐城人。

万历三十五年进士。

除中书舍人。

选授御史,巡视中城。

捕治吏部豪恶吏,获假印七十余,假官一百余人,辇下震悚,出理屯田,因条上三因十四议,诏悉允行,水利大兴,北人始知艺稻,邹元标尝曰:

“三十年前,都人不知稻草何物,今所在皆稻,种水田利也,”阉人刘朝称东宫令旨,索戚畹废庄,光斗不启封还之,曰:

“尺土皆殿下有,今日安敢私受。

”阉人愤而去,杨涟劾魏忠贤,光斗与其谋,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忠贤暨其党咸怒。

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忠贤诇知,先二日假会推事与涟俱削籍。

群小恨不已,复构文言狱,入光斗名,遣使往逮。

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缇骑亦为雪涕。

至则下诏狱酷讯。

许显纯诬以受杨镐、熊廷弼贿,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

诸人俱自诬服,光斗坐赃二万。

忠贤乃矫旨,仍令显纯五日一追比,不下法司,诸人始悔失计。

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倡议醵金,诸生争应之。

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一。

光斗既死,赃犹未竟。

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

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

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

忠贤既诛,赠光斗右都御史,录其一子。

已,再赠太子少保。

福王时,追谥忠毅。

(节选自《明史·左光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B.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C.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D.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

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

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

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

“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別注意。

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

解答时,可先忽略停顿相同的地方,重点分析停顿不同之处,用排除法进行选择。

“忠贤及魏广微”是并列结构,是动词“劾”的对象,中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A、C项。

“拟”是打算、准备的意思,“十一月二日”是“上之”的时间,中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D项。

故选B。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辇下,又称为辇毂下,意恩是在皇帝的车驾之下,常常用作京都的代称。

B.东宫是古代皇家宫殿的称呼,由于是太子所居之宫,文中用来借指太子。

C.殿下是古代对太子、诸王、承相的敬称,礼尊意味次于敬称皇帝的陛下。

D.追比指旧时地方官吏严逼限期办事,逾期以杖责等表示警惩,继续追逼。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项,“殿下是古代对太子、诸王、丞相的敬称”说法有误。

殿下是中国古代对皇后、皇太子、诸王的敬称,次对皇帝的敬称“陛下”。

也指现代社会用于对君主制国家王储、王子、公主等的敬称。

不能称丞相为“殿下”。

故选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光斗为人刚直,大力整肃史治。

他的字为遗直,正与他的性格相符;他担任御史时,捕治吏部恶吏,起获假印,揭露假官,引起极大震惊。

B.左光斗勤于政事,反对无理要求。

他的建议得以施行,水利大兴,百姓得利;刘朝以东宫名义索取戚畹废庄,他将信件原封返还,坚决拒绝。

C.左光斗揭露赃私,受到小人陷害。

他与人弹劾魏忠贤,揭发崔呈秀,引起魏忠贤及其党羽的愤恨,魏以先发制人的手段,绕过法司,害死光斗。

D.左光斗饱受迫害,死后得以平反。

他家中受到株连,母亲、兄长以及同家群从十余人被迫害致死,直到魏忠贸被诛,他才受到追赠,谥为忠毅。

【答案】D

【解析】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D项,“母亲、兄长以及同宗群从十余人被迫害致死”说法有误。

原文中说“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

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

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开始时拘捕光斗同族兄弟子侄十四人,最终左光斗家破人亡。

故选D。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

(2)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

【答案】

(1)杨涟等起初不招认,随后担心不招认会被酷刑毙命,希望下至法司,得以稍稍缓死,日后再做谋划。

(2)都御史周应秋还认为主管官员受命追查不力,上疏催促此事,因而使各人家族全都家破人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本题关键点有:

(1)“承”,招认;“已而”,不久、继而;“为酷刑所毙”,被动句,被严刑拷打而死;“下”,作动词,被送往;“缓”,延缓、推迟;“图”,动词,谋划。

(2)“犹”,副词,还、仍然;“以”,动词,认为;“所司”,有司,指主管的官吏;“趣”,通“促”,催促;“破”,破亡。

5.孙奇逢等为什么倡议凑集金钱救助左光斗?

救助成功没有?

请简要说明。

【答案】第一问:

左光斗对京都附近地区有恩德。

第二问:

没有成功,在救助过程中左光斗被害。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找出关键语句;最后组织语言,概括答案。

首先,审读题干可知,本题分两问。

然后,阅读翻译原文,勾画关键语句。

结合语段“容城人孙奇逢,是一个节义侠气之士,和定兴人鹿正一起,认为光斗为官时对京城所管辖地区的人民有恩德,倡议为他们凑齐钱款,人们争相响应”分析,可知孙奇逢等救助左光斗的原因。

结合语句“商量要代他们缴纳罚金,来缓解他们的讼事,但左光斗已经与杨涟在同一天被狱卒杀害”分析可知,救助结果。

最后分点概括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左斗光,字遗直,桐城人。

万历三十五考中进士。

后来升为中书舍人。

被选拔授予御使,负责巡视京城。

其间收捕处理了吏部的一些凶悍作恶的官吏,收缴假印七十多枚,假官一百多人,整个京城都为之震动惊悚。

出京管理屯田,于是分条上疏共陈述三因十四条建议,皇上下诏全部应允施行,因而水利大兴,北方人开始懂得种植水稻,邹元标曾经说:

“三十年前,京都人不知道稻草为何物,如今所处的地方都是水稻,这是种植水田的好处啊!

”阉人刘朝称东宫有旨,索要供外戚聚居的土地。

光斗没有将意旨拆封并还给刘朝,说:

“天下每一尺土地都归殿下所有,今日怎敢私自授予。

”阉人愤然离开。

杨涟弹劾魏忠贤,左光斗和他一起谋划,又和高攀龙一起揭发崔呈秀贪赃。

魏中贤和他的党羽都对他非常怨恨。

等魏忠贤驱逐了赵南星、高攀龙、魏大中以后,接着将驱逐杨涟、左光斗。

左光斗很气愤,草拟奏疏,弹劾魏忠贤和魏广徽有三十二条当斩罪,准备十一月二日奏上,预先将妻子儿女遣还原籍。

魏忠贤侦知,提前两天将他和杨涟二人一起免职。

奸邪小人还不解恨,又制造汪文言案,将左光斗的名字挂上,派差役前往逮治。

父老乡亲抱着马头号哭,声震原野,差役也为之流泪。

到京后,左光斗被关入诏狱,严刑拷问。

许显纯诬蔑他们收受杨镐和熊廷弼的贿赂,杨涟等人起初不承认,后来害怕不承认就会被严刑拷打而死,希望被送往掌司法刑狱的官署,能够稍微延缓死期好为以后澄清真相进行谋划。

于是他们都承认了那些莫须有的罪名。

左光斗也虚担了收受贿银二万两的罪名。

魏忠贤于是假借圣旨,仍命许显纯每过五天就追赃拷打一次,不交给法司,杨涟等人这才后悔自己失算了。

容城人孙奇逢,是一个节义侠气之士,和定兴人鹿正一起,认为光斗为官时对京城所管辖地区的人民有恩德,倡议为他们凑齐钱款,人们争相响应。

共捐得数千两银子,商量要代他们缴纳罚金,来缓解他们的讼事,但左光斗已经与杨涟在同一天被狱卒杀害,当时是天启五年(1625)七月二十六日,左光斗享年五十一岁。

左光斗死后,赃物追查还未结束。

魏忠贤命令抚按严厉追缴,拘捕光斗同族兄弟子侄十四人。

长兄左光霁因被牵连治罪而死,母亲因哭泣儿子悲伤而死。

都御史周应秋还认为主管官员追查不力,上疏催促他们力办,因此最终使左光斗家破人亡。

魏忠贤被杀后,朝廷追赐左光斗为右都御使,录用了他的一个儿子。

福王时,追加谥号为“忠毅”。

名师点睛

1.熟悉高考,把握规律。

历年高考文言文断句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多做真题,可以熟悉高考常考文言断句题的类型及命题规律,在备考中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

2.用好课本,做好能力迁移。

高考文言文命题取材于课外,课内文言文的复习却很重要。

课内文言文是文言知识的载体,其解题依据、方法都对完成高考试题有重要作用。

因此课本的内容一定要认真复习,做到消化吸收,惟有“得法于课内”才能“得益于课外”。

3.增强自信,用读现代文的方法读文言文,培养语感,正确断句要把文言文当作文章来阅读,因为古文也是“文”,而不是一堆古汉语的材料,这样有助于培养阅读的语感,提高断句正确率.

4.掌握文言文断句的技巧。

(1)找名词(代词),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2)看虚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如:

夫、盖、凡、窃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干、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判断句读。

(3)找顶真,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

例如:

“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

”(王充《订鬼》)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

(4)据排偶,定句读。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

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5)依总分,定句读.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

(6)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7)察反复,定句读.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这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考点通关

一、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B.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C.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D.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

这句话的意思是:

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

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仍依旧挥动着锄头,像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拾起金片,(然而看到管宁的神色后)又扔了它。

曾经,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穿着礼服的人坐着有围棚的车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

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

“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园中锄菜”中,“园中”是“锄”的地点状语,两者不能断开,据此排除BC两项;“捉而掷去之”中,“华”是该句的主语,也不能断开,据此排除D。

故选A。

二、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

“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

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

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

”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C.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D.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常见的句首句尾语气词、句式、修辞、意思进行断句。

本题可以根据句中动词、虚词、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然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

曹爽懦弱又被人迷惑,没有听取鲁芝的意见,于是束手就擒。

鲁芝也受到曹爽牵连而被关入监牢,论罪当死,但他始终不申辩是非曲直,始终不改坚贞的气节。

宣帝很欣赏他,赦免没有杀他。

不久,(鲁芝)又被起用为并州刺史。

句中,“芝坐爽下狱”意思是“鲁芝受到曹爽牵连而被下狱”,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项和D项。

“口不讼直”和“志不苟免”是对称句式,应在“直”与“志”中间断开,排除B项。

故选C。

【参考译文】

等到宣帝起兵要杀曹爽的时候,鲁芝又率领手下强行打开城门,斩杀守关的将领,奔驰而出去找曹爽,并劝曹爽说:

“将军您处在执掌朝政(伊周:

指商朝的伊尹和西周的周公旦,两人都曾摄政,后常并称)的高位,一旦获罪被罢免,即使想牵黄犬(指过悠闲自得的日子),又怎么可能呢!

如果挟制天子保住许昌,倚仗帝王的威仪征召天下的军队,谁敢不听从您呢!

如果放弃这个决策而束手待毙,那就是想去东市被杀头,难道不令人痛心吗!

”曹爽懦弱又被人迷惑,没有听取鲁芝的意见,于是束手就擒。

鲁芝也受到曹爽牵连而被关入监牢,论罪当死,但他始终不申辩是非曲直,始终不改坚贞的气节。

宣帝很欣赏他,赦免没有杀他。

不久,(鲁芝)又被起用为并州刺史。

三、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裴怀古,寿州寿春人也。

仪凤中,上书阙下,补下邽主簿,频迁监察御史。

姚、巂道蛮反,命怀古驰驿往怀辑之申明诛赏归者日千计俄缚首恶遂定南方蛮夏立石著功恒州浮屠为其徒诬告祝诅不道,武后怒,命按诛之。

怀古得其枉,为后申诉,不听,因曰:

“陛下法与天下画一,岂使臣杀无辜以希盛旨哉?

即其人有不臣状,臣何情宽之?

”后意解,得不诛。

A.命怀古驰驿往/怀辑之/申明诛赏归者/日千计/俄缚首恶/遂定南方/蛮夏立石著功/

B.命怀古驰驿往怀辑之/申明诛赏/归者日千计/俄缚首恶/遂定南方/蛮夏立石著功/

C.命怀古驰驿往/怀辑之/申明诛赏/归者日千计/俄缚首恶/遂定南方蛮夏/立石著功/

D.命怀古驰驿往怀辑之/申明诛赏归者/日千计/俄缚首恶/遂定南方蛮夏/立石著功/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

朝廷命令裴怀古从驿道兼程前往招徕安抚他们,说明赏罚的利害,归附的人每天以千计算。

不久捉住叛众的首领,于是平定南方,蛮人和中原人立石碑记载他的功德。

解答本题要注意代词“之”,“日千计”修饰“归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随定”的宾语是“南方”,中间不能断开,后面应该停顿,排除C项。

故选B。

【参考译文】

裴怀古,是寿州寿春人。

仪凤年间,到京城上书,补授下邽主簿,多次迁升后任监察御史。

姚、巂道的蛮人反叛,朝廷命令裴怀古从驿道兼程前往招徕安抚他们,说明赏罚的利害,归附的人每天以千计算。

不久捉住叛众的首领,于是平定南方,蛮人和中原人立石碑记载他的功德。

恒州有位僧人被他的徒弟诬告说他诅咒当今的女皇帝而大不道,武后发怒,命令审问处死他。

裴怀古审出那位僧人是被冤枉的,便给武后申述分析,武后不听,于是他说:

“陛下的法律应该与天下的人一致,难道教臣诛杀无罪的人而逢迎圣旨吗?

如果那个人有背叛皇上的情状,臣有什么脸面宽免他呢?

”武后的怒气消解,那位僧人也得以幸免。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选文二:

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

初为桓伟辅国主簿。

宋武帝起义兵,累迁御史中丞。

性刚直,甚得司直之体。

时新制,长吏以父母疾去官,禁锢三年。

山阴令父疾去职,鲜之因此上议曰:

“今省父母之疾而加以罪名,悖义疾理,莫此为大。

谓宜从旧,于义为允。

”从之。

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与帝言,要须帝理屈,然后臵之。

帝有时惭恧变色,感其输情,时人谓为“格佞”。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B.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C.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D.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首先把四个选项分为D、B和C、A两组,两组不同之处是“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句子中主语是“帝”,谓语是“事”,“戎旅”是宾语,所以“帝少事戎旅”是个完整的句子,故排除C、A两项;分析D、B,不同之处“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结合上下文,“时或谈论”主语为“帝”,“皆依违不敢难”的应该是“人”,可排除B项。

故选D项。

【参考译文】

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

起初做桓伟的辅国主簿。

宋武帝兴起义兵后,他逐步升为御史中丞。

他性格刚直,很合乎司直的职务特点。

当时的新制度规定,长吏因为父母的疾病离职,三年内不准做官。

山阴令由于父亲生病探望而离职,郑鲜之因此上奏说:

“现在探望父母的疾病却被加上罪名,违背道义伤害事理(的事情),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

我以为应该依从旧章规定,在理义上才恰当。

”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

武帝少年时就从军了,不曾涉猎学问,等做了宰相,很羡慕风流文采。

有时谈古论今,人们都是顺着他的意思说,不敢辩驳。

而郑鲜之总是要驳难,而且一定切中要害,不曾放松宽容他。

与武帝说话,一定让他理屈词穷,然后才罢休。

武帝有时惭愧变了脸色,但还是感激他能诚心相待,当时的人们称赞他是“纠正谄媚的人”。

五、对文段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

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

自是以后,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有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

以至于秦,卒并海内。

(节选自《史记·平准书》)

A.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有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

B.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有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

C.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有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

D.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有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题中“战国”是固定名词,中间不可断开,故排除A项;“贵诈力而贱仁义”与“先富有而后推让”构成一组形式对称的对偶句,“贵诈力而贱仁义”不能与“天下争于战国”相连,故排除C项;“诸侯”做“臣”的宾语,意思是“让诸侯称臣”,二者之间不可断开,故排除D项。

句意:

天下处于战国时代,互相争斗,尊崇欺诈和武力而轻视仁义道德,推崇先占有财富而后讲究辞让。

所以平民百姓之间富有的人有的累积上万财富,而贫穷的人有的连糟糠都吃不饱;强大的诸侯国兼并小的诸侯国,使它们称臣服从,而弱小的诸侯国有的断绝了祖宗的祭祀,国家也灭亡了。

故选B。

六、阅读《段太尉逸事状》所选段落,下列各项对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太尉为人姁姁,常低首拱手行步,言气卑弱,未尝以色待物;人视之,儒者也。

遇不可必达其志决非偶然者会州刺史崔公来言信行直备得太尉遗事覆校无疑或恐尚逸坠未集太史氏敢以状私于执事。

谨状。

A.遇不可必达/其志决非偶然者/会州刺史崔公来言/信行直/备得太尉遗事/覆校无疑/或恐尚逸坠未/集太史氏敢以状/私于执事

B.遇不可必/达其志决/非偶然者/会州刺史崔公/来言信行/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