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一模学科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76080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闵行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一模学科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闵行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一模学科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闵行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一模学科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闵行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一模学科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闵行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一模学科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闵行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一模学科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docx

《闵行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一模学科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闵行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一模学科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闵行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一模学科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docx

闵行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一模学科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

闵行区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质量调研

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所在学校及班级等填写清楚。

2.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全部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

答题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纸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

 

一、积累与运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分野中峰变,___________________。

(王维《终南山》)

(2)郴江幸自绕郴山,___________________。

(秦观《_________・郴州旅舍》)

(3)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一诗中,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自己报国无门,心情沉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选择(5分)

(1)下列选项中,名句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生活中,老李是个很直率的人,和人交往向来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B.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改变了千年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

C.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D.不少同学作文时往往是 “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搜肠刮肚也找不到材料。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的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3分)

规则意识的淡漠或者缺失,不仅仅是关乎个人素质的问题,__________,没有成熟的规则意识,同样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成本,让合作变得艰难。

①增加了个体在社会运行中不可预料的风险

②因为没有规则意识契约精神就不可能成为社会主流

③往大处说是阻碍社会文明进步的硬伤

④往小处说将直接影响每个人的生活

⑤没有契约精神何谈文明

A.④①⑤③②        B.③②⑤④①        C.④①③②⑤        D.③①④②⑤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海洋,孕育上海海派文化

时平

    

(1)上海文化以引领时尚著称,在国际上也是一门引人关注的显学,而对上海海洋文化的研究却属于新生事物。

习惯了都市文化思维的人们,很少提及海洋文化。

上海的海洋文化在哪里?

近些年来人们一直在不断地追问和思索。

    

(2)上海,顾名思义是到海上去,蕴涵了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对海的态度和向往。

上海学者熊月之先生,曾在他的《寻找上海的历史文脉》中写道:

单从地名上看,她在中国沿海城镇中,就有些特别。

从古至今,中国沿海城镇的名称,多用宁、静、平、安、等字,比如,广东有平海、宁海,福建有安海、海澄,浙江有海宁、镇海,江苏有静海、海安。

这些地名多是祈愿性的,希望大海波平浪静,不要逞威肆虐,危害人民。

中国那么多与海洋有关的地名中,南海、北海是方位性的,只有上海、临海算是中性的,没有畏惧海洋的意思。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3)明清之际,上海的航运逐渐发达,使得商业不断活跃,人口不断多元,城市不断繁荣。

西方文化的冲击和融入,将传统与现代的中西文化融合了起来,上海海派文化呈现出现代性的滨海都市海洋文化特色。

 区位优势和城市集纳是通过航运来实现的。

航运使陆域广阔的腹地和沿海,纬度差异极大的南方与北方达到了沟通和汇聚,并与世界近代文明结合在一起。

(4)上海海洋文化的发展,与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就地理特征而言,主要因素有两个。

首先,上海陆地呈现一个不断向海东扩的过程,长江带来源源不断的泥沙冲积形成了长江口两岸平原,陆地面积不断地增长。

沧海变桑田,由海变陆,上海早期的人类活动和这些变迁融汇在一起,直接影响了上海海洋文化的发展及特点,留下许多物质和非物质的海洋文化遗存。

其次,上海位于亚欧大陆东端,太平洋西岸,长江与东海交汇处,中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形成了独特的区位优势。

它依托长江水道等水系与中西部内陆地区相连,实现江海型的陆海联动;依托海洋与外部世界各地广泛沟通,实现国际范围联系。

这种经典的区位,形成了陆海、南北和中外广泛资源的集聚联动、内外辐射的特征。

各地人群和多元文化汇聚交融,共享创造,积淀出海纳百川的文化特征。

(5)就时代性而言,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上海海洋文化经历了新石器时代的亦渔亦耕、农耕时代的盐渔和军事、隋唐宋元时期的航运和商业、明清时期的国际商贸等阶段,它是农耕文明时代培育出的一种向内的陆主海从式的市镇文化特色。

(6)不过,真正推动上海海洋文化转变的是外来的近代文明冲击。

1843年开埠通商,此后,大航海时代催生的近代文明,逐渐突破并改造了传统的东方文化价值,并在殖民过程中促生了中国的近代化,上海被融入世界殖民地市场体系,由内向性的农耕文明时代的边缘转化为外向性的工商文明时代的中心,这种转变是海洋文明的一种表现。

(7)传统海洋文化模式在上海不断成长的都市“现代性”面前逐渐菱缩,海洋、城市和“现代性”的交融,形成了上海的海派文化。

它不再是以海洋为母体直接生成的,而是以城市的“现代性”来融合的:

人为的创造更多体现了多元性的杂糅和城市化的风貌。

海派文化正是转变过程中生成的新式海洋文化现象,它不仅积聚了原有的冒险,开放、包容等品质, 而且有所突破,以现代城市为依托,走向独立、自主、时尚的新式海派文化。

亦城亦海,海在城中。

(8)纵观上海历史的发展,除了区位优势、时代变化以外,现代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也成为上海社会不断创新的重要基因。

以现代科技文明汇聚的城市现代化展示了当代海洋文化的一种与众不同的文化风貌。

(9)上海这座滨海都市绽放的开放开明、包容时尚、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文化精神正是海洋文化的精髓。

选自《上海城市管理》 2014年第4期,有删改

3、第

(2)段加点的“特别”一词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概括第(3)段的主要内容.(2分)

 

5、下列不属于“地理环境”对上海海洋文化影响的一项是(    )。

(3分)

A.上海陆地的不断东扩影响着上海海洋文化的发展。

B.上海独特的区位优势影响着上海海洋文化的构成。

C.长江水道等水系影响着上海海洋文化的外向辐射。

D.通江达海和南北居中积淀出海纳百川的文化特征。

6、下列推断与文章一致的一项是(    )。

(3分)

A.研究上海海洋文化,会有利于海派文化成为显学。

B.如果没有大航海,也就一定不会有上海海洋文化。

C.随着社会发展,海派文化将呈现不同的时代风貌。

D.新式海派文化的产生,是因为有了新式海洋文化。

7、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

(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

(15分)

草在心里驻扎

凌仕江

    

(1)顺庆归来,草便长满了我的背影。

且以匍匐之势,在漫坡与山顶之间,排山倒海,将我从芄野一路紧追,一直追到月光尽头的地铁人海。

草一定有草的目的,草已得逞,在一个人心里驻扎下来。

    

(2)草很沉,我很笨。

因为我无法解读草的秘密。

顺庆七坪寨的草,掩隐了太多秘密。

从戊戌初夏开始,它们在我心间蛇一样乱窜,反复缠绕指定我说出它遮盖的秘密。

当地人将那些秘密归结在一个身着长袍的男人——张献忠身上。

往事的传递过程,因当局人不在场而缺失了旧人与今人交接的温度。

不在场的历史中人,远没有在场的一棵草重要。

(3)草注定比人类的身体坚硬.我看着巨石里长出草的表情。

它们东一棵,西一棵,看上去毫无秩序,长得稀稀拉拉,却有着尼龙绳般的韧性,总是给人强大力量之感。

它们陪衬着石头上生长的孔洞, 引起我不小的警惕。

莫非它们是伫立古兵寨大风口的兵卒化身?

那些孔洞出现的位置,呈地理三角等边状,它或许可以顺理成章地替代我对猎猎旌旗与隆隆战炮的遥想。

(4)站起身,对面的山野处横亘着一段城墙,远看如同园林设计师镶嵌在大自然中的一根朽木,那么多草拦住了通往城墙的去路。

无人走的地方,草在蔓延。

我们穿行在草的世界,高出我们身体一半的草,在一个个渐行渐远的背影里,看上去充满了苍茫、艰险、杀机。

 可处在如此浩瀚绿洲里的七坪寨,却连一个明确的指示牌也没有。

制造历史的人在这里峰回路转,打造景观的人来不及梳理其间的真真假假,走马观花的人在这里像是拐进一个错综复杂的谜团。

除了高出槐树头顶的山包包,到处是疯长的草,一株株披头散发的草,如同风中的麻绳,自由、奔放、隐忍、强硬。

草的边缘则是高高的悬壁,这反倒给乐于指点江山的人提供了信口开河的庞大空间。

当然,行至斗金观上,我们还是看到了那个长袍男人留下的蛛丝马迹。

(5)这突然让我想起,多年以前在遥远的拉萨行走,看见路边一块白色的木板指示牌,上面用炭素墨水写着——山上有格萨尔王庙。

多有吸引力的感召呀!

尽管山上的寺庙早已空空如也,可每次看见那块牌子的人,都能产生强烈的上山欲望,因此我至今认为那是世界上最具文化渗透力的指示牌。

没有文化指示牌的斗金观,时光不知何时粉碎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只有草填满我们的视野。

草是斗金观上遗迹的保护神,如果没有草,所有的遗迹早就风化成灰,草的强大不得不让人产生敬畏。

草是一切真相与虚无的装点,也是秘密的附属品。

对于草而言,它可能会被大多数亲临者踩在脚下忽略不计,但草的发现确实很重要,战争只是草的一个伤口,草是痊愈灾难的良药。

(6)以草为主要载体的斗金观上,我看到了马槽,一个破裂不堪的马槽,像时间的碎片,在岁月里沿着光滑的饮马池横躺着,里面长满了嫩幽幽的丝茅草,像温室里齐刷刷的秧苗。

它的出现顿时把我推入一种新鲜的幻想中,骏马的赞歌早远去,宝剑或弯刀锈蚀草地间,那些石头雕刻的佛像业已残缺不全,只有几块冒出地皮的青花残片,隐约能够说明时间的不朽。

于是我们像一只只蚂蚁在草的根部,轮番打探时间在此留下的痕迹。

可远远近近的时间总是躺在草的背后繁荣、沉默、呼吸。

(7)我不知这样的古兵寨,在蜀地南充乃至中国还遗存有多少个?

就其浮现于七坪寨的一些残缺零部件来看,尚不足以让人清晰地还原史书上记录的那些人和那些事。

下午,太阳正在收场之际,我们一行人沿着日落的光,在山丘相连的寨子背后的悬壁上穿梭,草几乎无处不在,常常淹没我们的身体,生怕空出一地,让我们摸清了历史的来龙去脉。

炮台上升起的月光暗淡了刀光剑影,火红的石榴花与油绿的槐花树,掩盖了炮灰浸染的土壤,越往山边走,草越高,只看见满山遍野的草在突围,它们有的开出了棉柔的白花絮絮。

(8)我们走了很远,忽然停在暮色里,听见草在马槽里笑——你们不是马背上的人呐,干吗非要知道马的真相!

(选自2018年07月20日《文学报》,有删改)

8、第(4)段在语言运用上很有特点,请加以赏析。

(4分)

 

9、第(5)段写格萨尔王庙的指示牌,有何用意?

(3分)

 

10、第(8)段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

请加以分析。

(3分)

 

11、文章标题是“草在心里驻扎”,请分析草在“我”心里驻扎的原因。

(5分)

 

 

(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2-14题。

(8分)

送孙十尉温县

钱起

飞花落絮满河桥,千里伤心送客遥。

不惜芸香①染黄绶②,惟怜鸿羽下青霄。

云衢有志终骧首③,吏道无媒且折腰。

急管繁弦催一醉,颓阳不驻引征镳。

【注】①芸香:

指书香。

②黄绶:

黄色的印带,用来代指小官,这里指孙十将赴任的温县县尉。

③骧首:

抬头,指意气风发。

12、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飞花落絮”点明了送别的时令。

B.“千里”写出孙十赴任路途遥远。

C.“急管繁弦”写音乐演奏的杂乱。

D.“征镳”指纵马踏上赴任的路程。

13、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

(2分)

A.流丽含蓄        B.豪迈雄奇        C.清新明快        D.深沉婉转

14、本诗是怎样抒写临别情感的?

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4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

(18分)

    ①公娃李,名卫,字又玠。

公伉健有气,入赀为户部郎,司纳粟事。

亲王某属每金千加平十两,公不可。

强之,则舁柜置户部东瘤下,署曰:

某王赢余。

王大惊,谕止之。

世宗心重之,登极,授云南驿盐道,迁布政使,旋巡抚浙江

    ②公不甚识字,而遇文人甚敬。

修《浙江志》,建书院,饩麇独丰。

公余坐南面,召优俳人季麻子说汉、唐杂事。

遇忠贤屈抑,佥壬①肆志,辄呜咽愤骂,拔剑击撞。

凡文移奏章不过目,听人雒诵,不可于意者,嚯啃命改,动中肯綮。

虽儒者文吏,皆心折骇伏,以为天授。

    ③公尤长于治盗。

凡盗之巢薮访知如绘临期以一锦囊付将弁往如教,即时擒获。

所到处江湖千里如枕席,行舟桴鼓不鸣,不禁伎,不擒摴蒱,不扰酒坊茶肆。

公为政一切听从民便, 歌舞太平,诱掖而张皇之。

民喁喁大和,愈卑贱者愈祷颂焉。

雍正十二年,公总督保定,与户部尚书同勘海塘至浙,远近村氓以为公复来抚浙也,额手迎者蚁屯数十里,欢声殷天。

    (4)论曰:

世宗皇帝时,才臣任封疆者,田、李并称。

然世之人往往优李而劣田,意颇疑之。

后读朱批上谕:

田文镜奏禁铜法,请民间有拋掷制钱者拟军;又奴婢首主人藏铜器者,许脫籍,治其主人之罪。

公奏禁铜法,请官增价购,有售者即与值,不问所由来,亦不治藏者之罪。

是二疏者在,世宗俱未允行,而两人之见解心术,判若天渊,已可见矣。

    【注】①佥壬:

小人、奸人。

15、写出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含义。

(2分)

(1)而遇文人甚敬(        )          

(2)奴婢首主人藏铜器者(        )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2分)

(1)强之(    )

A.勉强          B.强迫          C.强暴          D.劝勉

(2)诱掖而张皇之(    )

A.惊慌,慌张    B.夸张,炫耀    C.猖狂,轻狂    D.扩大,壮大

17、第③段画波浪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凡盗之巢薮访知/如绘临期/以一锦囊付将弁/往如教

B.凡盗之巢薮访知/如绘临期/以一锦囊付/将弁往如教

C.凡盗之巢薮/访知如绘/临期以一锦囊付将弁/往如教

D.凡盗之巢薮/访知如绘/临期以一锦囊付/将弁往如教

18、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6分)

公总督保定,与户部尚书同勘海塘至浙,远近村氓以为公复来抚浙也,额手迎者蚁屯数十里,欢声殷天。

 

19、第②段中画线部分对人物动作、神态描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0、从第④中的上谕来看,世人“优李而劣田”的原因是什么?

请加以分析。

(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

(13分)

刻《几何原本》序

(明)徐光启

    ①唐、虞之世,羲、和治历非度数①不为功。

六艺、数与居一焉;而五艺者,不以度数从事,亦不得工也。

襄、旷之于音,般、墨之于械,岂有他谬巧哉?

精于用法而已。

故尝谓三代而上,为此业者,师传、曹习之学,而毕丧于祖龙之焰。

汉以来多任意揣摩,至于今而此道尽废□。

    ②《几何原本》者,度数之宗,所以穷方圆平直之情,尽规矩准绳之用也,利先生②从少年时留意艺学,精其说,而与不佞游久,时时及之。

因请其象数诸书,更以华文。

独谓此书未译,则他书不可得论,遂共翻其要,约六卷。

    ③盖不用为用,众用所基,真可谓万象之形囿,百家之学海。

【甲】私心自谓:

“不意古学废绝二千年后,顿获补缀唐、虞、三代之阙典遗义,其裨益当世,定复不小。

”因偕二三同志,刻而传之。

【乙】

    ④利先生曰:

“是书也,以当百家之用,庶几有羲、和、般、墨其人乎,犹其小者;有大用于此,将以习③人之灵才,令细而确也。

”【丙】余以为小用、大用,实在其人,如邓林伐材,栋梁榱桷④,恣所取之耳。

乃亟传先生之小者,使人绎其文,想见其意理,而知先生之学可信不疑。

【丁】

(有删改)

    【注】①度数:

数学。

②利先生:

即利玛窦。

③习:

训练。

④榱桷:

房屋的椽子。

21、第①段方框中应填入的词是(    )。

(1分)

A.哉          B.矣          C.也          D.已

22、下列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这里的六艺指礼乐射御术数。

B.度数在六艺之中排在第一位。

C.不知度数其他五艺也难工巧。

D.这句话说明了度数地位之高。

2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几何原本》是度数之宗,穷尽方圆平直。

B.作者因利先生精通《几何原本》才译此书。

C.作者认为象数诸书中应先译《几何原本》。

D.《几何原本》对“度数”可补缀阙典遗义。

24、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

(3分)

大概如是, 则是书之为用更大矣。

A.【甲】          B.【乙】          C.【丙】          D.【丁】

25、作者关于度数“小用”和“大用”的看法有何意义?

请作评析。

(4分)

 

 

三、写作(70分)

26、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70分)

生活中,人们往往在意他人的看法,然而,有时我们要做成一件事,又应该不要太在意他人的看法。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

(1)自拟题目;

(2)不少于800字。

闵行区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质量调研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一、积累应用

1、(5分)

(1)阴晴众壑殊

(2)为谁流下潇湘去踏莎行(3)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2、(5分)

(1)(2分)D

(2)(3分)B

二、阅读

(一)(16分)

3、(3分)“上海”这个名字是中性的(1分),其他城镇名称大多表达对海的祈愿、畏惧的意思(1分),上海这个名字带有一种无畏、向往、进取与和谐共处(1分)。

4、(2分)航运形成了上海海派文化的海洋特色。

5、(3分)C

6、(3分)C

7、(5分)文章首先提出对上海海洋文化的思考;(1分)紧接着从命名的角度(1分)然后从航运的发展、地理位置、时代的变迁、近代文明的冲击、都市现代性、现代科技发展等多个角度(1分)(要点2个以上即可给1分)分析上海海洋文化形成的原因(1分),最后总结上海海洋文化的特点(精髓)。

(1分)

(二)(15分)

8、(4分)

【评分要求】手法(结合内容举出实例)+效果

任意完整答出一点2分,必须至少完整答出两点以上4分。

只答手法不答效果,或者没有结合内容分析,每点只给1分,最多给2分。

【答案示例】

多处使用比喻,如将城墙比作朽木/将草比作风中的麻绳,(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作者穿行到古城墙的独特感受,荒草蔓延,到处疯长的苍茫之感。

(1分,答出环境的特征即可)

多处使用拟人,如“草拦住了通往城墙的去路”、“披头散发”,(1分)赋予草人的特性,“草拦住了通往城墙的去路”写出了草似守卫般驻守在此,守护这片遗迹。

“披头散发”写出了草的自由、奔放、隐忍、强韧,生命力强。

(1分,答出一点即可)

使用排比/整句,如“制造历史的人”几句。

(1分)增强语言气势,写出荒草蔓延,历史遗迹被掩盖,造成人们对这段历史的猜想和疑惑。

(1分)

善用词语(用词讲究):

用词准确,如“制造历史”、“打造景观”等。

(1分)词语有画面感,如“镶嵌”“蔓延”“疯长”等。

(1分)【关于词语使用,任答一点得1分】这些词语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1分)

9、(3分)与七坪寨没有指示牌形成对比,(1分)意在说明格萨尔王庙的指示牌具有文化渗透力(吸引力、感染力),(1分)也委婉地表达了对七坪寨对历史遗迹保护不够的批评,(1分)同时说明草在没有文化指示牌的斗金观的保护作用。

(1分,必须答到草的作用)

10、(3分)不是从历史中走过来的人(没有经历过那些历史,或不在场),(1分)不必要去探寻历史的真相,(1分)这句话似乎带有自嘲的意味。

(1分)

11、(5分)

七坪寨有很多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分)

草像古兵寨的兵,所以用“驻扎”;(1分)

草是历史掩盖者,掩盖了很多的历史秘密,让“我”无法完整和真实地了解历史真相,(1分)引起了“我”对历史的遥想和探寻;(1分)

草是历史的见证者,在历史的发展中一直在场;(1分)

草是历史遗迹的保护神、痊愈灾难的良药,透过草可以看到历史背后的繁荣、沉默、呼吸;(1分)

草本身也给人一种苍茫、艰险、杀机及自由、奔放、隐忍、强硬之感。

(1分)

(三)(8分)

12、(2分)C(反映的是主观情绪的急迫)

13、(2分)D(2分)A(1分)

14、(4分)首句描摹暮春之景来渲染离别的情绪,(1分)第二句以“伤心”二字直抒胸臆,写送别的难舍;(1分)三四句以借代手法感叹孙十的怀才不遇(控有才华却志向不得伸展)(带有为其不平之意);(1分)五六句直接表达勉励和劝慰之情;(1分)最后两句写乐声的急迫和夕阳落下,表现不舍离别又不得不离别的矛盾心情;(1分)全诗情景交融,表达了深沉的离别之情。

(1分)【任答一点得1分】

(四)(18分)

15、(2分)

(1)对待

(2)出头(面)告发、告发、揭发、检举

16、(2分)

(1)B

(2)D

17、(2分)C

18、(6分)李公担任保定总督,(1分,总督)和户部尚书一同勘察海塘到了浙江,(1分,勘)远近村民以为李公又来做浙江巡抚,(1分,抚)以手加额(1分,额手)前去欢迎的人,像蚂蚁一样聚集(1分,“蚁”,“屯”任一错,扣分)了几十里,欢声震天。

(1分,殷)

19、(2分)描绘出李卫的愤怒与激动,(1分)表现出他嫉恶如仇(爱憎分明)的性情。

(1分)

20、(4分)同样“禁铜”一事,田文镜建议采用“拟军”“治罪”等方法,(1分)可见其严苛;(1分)而李卫则建议采用增价收购、不治罪的方法,(1分)可见其宽厚仁义。

(1分)因此,世人认为田劣李优。

(五)(13分)

21、(1分)B

22、(2分)C

23、(3分)B

24、(3分)D

25、(4分)作者认为度数在治历、治械等技术方面的功用是小用,(1分)在训练人的精细、准确方面是大用;(1分)大用、小用在于人们的需要。

(1分)这对当下的数学学习,或其他学科的学习乃至生活,都是有启示作用的,不应该重技巧(技术)轻思维,而是根据具体的需要来选择。

(1分)【或,我认为作者说的是有道理,用处之大小原本就是因人的需要而定的。

(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