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76076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4.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

高二语文试卷

【完卷时间:

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每小题3分,共9分)

“恭敬”连用,表示态度温顺和蔼。

古时候,这两个字却又有所侧重,“敬”是内心修养,“恭”则是这种修养的外在反映或者显现。

先说“敬”,在儒学看来,人心(性)至善至妙,但是,作为个体,人在出生之后,就会受到各种后天欲望情绪的干扰,从而使至善至妙之“心”受影响、被遮掩。

如何才能保证不失本性之真呢?

也就是说如何才能保住个性且使之与集体意识一致呢?

这就必须要持“敬”。

朱熹曾说“主一无适之谓敬”,他所说的“一”,不是特指某一具体事或物,而是具有丰富儒学内涵的哲学概念,是“道”所生之“一”,也就是最为纯真的人之天性。

而“无适”并不是无所适从,而是坚守专注,不起别念。

可以看出,朱熹所理解的“敬”就是将全副心思用到对“道”的体悟和把握上。

宋儒曾拿《礼》中“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这两句话解释“敬”:

拿一只空杯子,也应该像拿一杯盛满水的杯子,不能掉以轻心,马马虎虎,也不能因为房间里没有人,而生轻慢之心、不好之念。

否则,杯子会因大意而掉落,心性也会因邪念而亏损。

“敬”在日常实用当中,其作用也是如此之大!

再说“恭”,所谓“敬”的外在表现。

现代心理学已经揭示出,有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就必然会有相应的表情或身体语言表现出来。

“敬”的内养,也无一例外地表现在外表上,那就是:

“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让人望而畏之。

”一副端庄肃穆的样子。

宋明以来,道家们往往方巾葛袍,严于治家待人,不苟言笑,“坐如尸,立如斎”,透出来一股僵腐之气,所谓“道貌岸然”,指的就是这种形象。

在儒家统一的价值标准下培养出来的道学家,也有着统一的行为规范和言行举止,表面上看,似乎是超凡脱俗的必然产物,事实上,它不仅扼杀了个性,而且,也从根本上与孔子“因材施教”的精神相违悖。

“道貌岸然”,恰好是儒家学走向僵化的标签。

宋儒忽然从先秦经典里找到一个“敬”来解释修身的手段,很可能是受佛教重“定”的影响。

儒士们持敬的态度,跟僧侣日常的修为做早晚功课很是类似,更主要的是,持敬要求专心一致,也跟“定”中之境有几分类似。

一般所谓“入定”指思绪不起,使慧心呈现,而持敬也是专心于一处,不作他想,以便内养充盈,真性流露,通于大道。

若果真如此,那么,宋儒重敬,还说明了另外一个儒佛融合的问题。

不过,敬到底还有儒学色彩,因为敬时精神守持一处或转注某物,而“定”则打断了与现实生活的一切束缚,是精神自由生慧得“悟”的必要手段,二者一重“有”一重“无”,这也许可以说是儒佛二教价值指向上不同的必然结果吧。

虽然“恭敬”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着很浓的封建色彩,甚至给人僵化和腐臭之味,但是,作为内修的一种手段,恭敬要求个体以温和的态度待人接物,却是值得肯定的。

任何时候,盛气凌人总是给人留下坏印象,而且也损害了自己的人格,不如温厚和顺给人亲切感,这一点,却是必须记住的。

(选自《传统文化导论》)

1.下列对于“恭”“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敬”强调内心修养,保持纯真的天性,不起别念,也就是理学家朱熹要求的“敬”。

B.“敬”要求人们精神守持一处,或专注某物,从而实现个性舒展且与集体意识的统一。

C.“恭”按照宋明以来标准,强调人们时刻要端庄肃穆,不苟言笑,但难免趋向极端。

D.“恭”是“敬”的外在表现,道学家的“道貌岸然”也就是儒学创始人孔子要求的“恭”。

2.从原文看,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主一无适之谓敬”,说明几乎所有的宗教都认为人心(性)容易受到各种后天欲望的影响和蒙蔽。

B.“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说明一个人如果能保持“敬”,就可能防止心性因邪念的侵入而亏损。

C.“俨然让人望而畏之”,说明道学家的重要使命就是使人敬畏,从而达到修身养性、规范行为的目的。

D.“入定”本是佛教概念,原来指思绪不起,慧心呈现,但后来被儒家借用,用来说明专心致志的益处。

3.下列不属于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恭”与“敬”虽然在古代各有侧重,有所区别,但是今天已经连用,表达相同的含义。

B.作者认为,宋朝时候“敬”的含义与先秦时代并不完全一致,这反映了儒学在时代变迁中的发展。

C.作者认为,“恭敬”表示态度温顺和蔼,虽然具有很浓的封建色彩,但是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D.作者认为,如果不理解“恭敬”的准确意义,就会因为房间里没有人而掉以轻心,生出轻慢之心。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

(共3题15分)

百年震柳

梁衡

①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株柳。

②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

是日晚8时,风暴大起,四野尘霾,大地颤动,山移、地裂、河断、城陷。

黄土高原经这一抖,如骨牌倒地,土块横飞。

所有的地标都被扭曲、翻腾得面目全非。

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

裂缝如闪电过野,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被撕为碎片。

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

但是没有想到,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

③为了寻找这棵树,我从北京飞到银川,又坐汽车颠簸了四个多小时,终于在一个深山沟里找到了它。

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

它身高膀阔,站在那里足有一座小楼那么大。

枝叶茂盛繁密,纵横交错,遮住了半道山沟。

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在两个半边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

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

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

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过了100岁。

④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

平常,锯开一根木头,无论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

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

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扯断,又从下往上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

但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在这人迹罕至的桃源深处,阳光暖暖地抚慰着它的身子,细雨轻轻地冲洗着它的伤口,它小心地自疗自养,生骨长肉。

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⑤柳树这个树种很怪。

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唐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取其情如柳丝,依依不舍。

贺知章把柳比作窈窕的美人: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

它常年扎根寒冷干旱的西北,尽力给大地最多的绿色。

当年左宗棠进军西北,别的树不要,却单选中这弱柳与大军同行。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

⑥我想,那海原大地震,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28万人的生命,为什么单单留下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

地震最常见的遗址是倒塌的房屋、错裂的山体和沉默的堰塞湖,这些无生命之物,只能苦着脸向人们展示过去的灾难。

而这株灾后之柳却不同,它是一个活着的生命,以过来人的身份向我们宣示:

活着多么美好,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能够扼杀顽强的生命。

⑦我出了沟口翻上山头,再回望那株百年震柳,已看不清它那被裂为两半的树身,只见一团浓浓的绿云。

一百年前,在这里地震撕裂了一棵树;一百年后,这棵树化作一团绿色的云,缝合了地缝,抚平了地球的伤口。

震柳不倒,精神绵长,塞上江南,绿风浩荡。

这不只是一幅风景的图画,更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一本历史的教科书。

(有删节)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②段描述了百年前海原地震的发生过程及造成的巨大破坏,这样写既表现了“震柳”生存环境的恶劣,又凸显了“震柳”生命力的顽强。

B.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将平常木头剖面上年轮图案的美与震柳“惨不忍睹”的丑进行对比,目的在于引发读者对遭受巨大创伤的古柳的同情。

C.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很多详实的数据,比如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大地裂缝的长度、古柳的树龄、遇难的人数等,增强了文章叙事的真实性。

D.本文语言凝练,格调昂扬,如第④段“撕肝裂肺,横扯竖揪”等四字短句简洁有力,“阳光暖暖抚慰”“细雨轻轻冲洗”则充满生命的温暖。

5.作者在陈述中,屡次强调“震柳”身后的时间上的跨度,例如第③段中的“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过了100岁”,第④段中“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第⑦段中“一百年前,在这里地震撕裂了一棵树;一百年后,这棵树化作一团绿色的云,缝合了地缝,抚平了地球的伤口”,请问,如此屡次强调时间的跨度之大,有何表达效果?

(6分)

6.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说“这不只是一幅风景的图画,更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一本历史的教科书”。

(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共3题,12分)

材料一:

北京雨燕,曾是北京独树一帜的城市符号,但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栖息地一再被挤压,数量一再减少。

近年来,随着生态理念的大力弘扬、保护措施的不断加强,雨燕又再度翱翔于北京的天际,栖息于市井的檐壁,数量开始回升。

燕子,从来都是与人亲近的自然风物,也凝聚着文化韵味。

从“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等脍炙人口的诗句可以看出,燕子既是风景的点缀,也是情感的慰藉。

北京雨燕的意义,也不只是城市的风景,更体现了独特的城市气质,体现着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

(摘编自《一座城与一群燕子的“血脉相融”》)

材料二:

北京一共有多少只雨燕?

2001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正旺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地区的雨燕仅存3000只左右。

然而,在半个世纪前,这个问题还很难回答,漫天飞舞的雨燕与古老的北京城“血脉相融”,难分彼此。

1965年6月,著名鸟类学家郑光美沿着紫禁城的护城河骑车慢行,一路发现了近400只雨燕。

1966年,北京师范大学鸟类专家赵欣如还在北四条读小学,他清楚地记得,校舍周围生活着数百只雨燕,不时就会错飞进教室。

在老北京的记忆中,从天坛到太庙,从故宫到雍和宫,从北京的城楼、箭楼到颐和园的八方亭、东宫门,雨燕成群结队围绕着建筑飞翔,形成鲜活的古都风貌。

(摘编自《北京雨燕为何濒临消失》

材料三:

1870年,英国著名的博物学家罗伯特·斯温侯在北京采集到一只雨燕标本,将其拉丁学名命名为ApusApuspekinensis,意为普通雨燕北京亚种。

“北京雨燕”就像它的名字一样,一直是北京中轴线上活着的文化,居住在高大的皇城中,用飞翔的视角见证着这座古城千百年来的沧桑巨变。

雨燕的口裂宽大,一只雨燕每天能捕食近万只昆虫,对维护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作为北京市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它们的存在对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完整也有着重要意义。

值得庆幸的是,这群机智又顽强的生物,在人们的关注和保护下,重新焕发了生机。

(摘编自《伴城而栖的雨燕》)

材料四:

据统计,一对十天左右的幼鸟每天由亲鸟喂给的昆虫有248只,孵出二十天的幼鸟所吃的虫数可达3675只,快出巢时为6927只,一只衔虫育雏的成鸟,在嘴里就发现了281只昆虫,其中有蚊三只,小形蝇类46只,蚜虫22只,虻类4只,蜘蛛1只,蝽象34只,浮尘子171只。

所食昆虫除极少数益虫外,均为害虫,足见雨燕在消灭有害昆虫方面,对人类的益处是很大的。

(摘编自科普读物《雨燕》)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生态理念的缺失,保护措施的不力,使得北京雨燕栖息地一再被挤压,数量锐减。

B.半个世纪左右的时间里,雨燕前后数量形成的鲜明对比,告诉人们,漫天飞舞的雨燕曾经是古都的鲜活风貌。

C.生活在北京中轴线上的雨燕的存在,对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完整有着重要意义,对维护地区生态平衡也起着重要作用。

D.“北京雨燕”对人类益处很大,其所食昆虫绝大多数为害虫,单是孵出二十天的幼鸟所吃的害虫便已数量可观。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雨燕是北京的风景,也是北京人的情感慰藉:

体现了独特的城市气质,也体现了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

B.在人们的关注和保护下,雨燕的种群数量和活动范围一定会超过原有规模,并重新成为北京独树一帜的城市符号。

C.雨燕的口裂宽大,一只育雏的成鸟的嘴里就有281只昆虫,能够满足一只十天左右幼鸟天所需的食物量。

D.人们认识到北京雨燕在消灭害虫方面作用巨大,因此加大保护力度,使雨燕再度翱翔北京天际,重现当年古都风貌。

9.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如何才能重现北京雨燕与北京城“血脉相融”的胜况。

(6分)

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本题共4小题,19分)

李弼字景和,辽东襄平人也。

六世祖根,慕容垂黄门侍郎。

祖贵丑,平州刺史。

父永,太中大夫,赠凉州刺史。

弼少有大志,膂力过人。

属魏室丧乱,语所亲曰:

“丈夫生世,会须履锋刃,平寇难,安社稷以取功名;安能碌碌依阶资以求荣位乎?

”魏永安元年,尔朱天光辟为别将,从天光西讨,破赤水蜀。

以功拜征虏将军,封石门县伯,邑五百户。

又与贺拔岳讨万俟丑奴、万俟道洛、王庆云,皆破之。

弼恒先锋陷阵,所向披靡,贼咸畏之,曰“莫当李将军前也”。

天光赴洛弼因隶侯莫陈悦为大都督加通直散骑常侍太昌初授清水郡守恒州大中正寻除南秦州刺史随悦征讨屡有克捷。

及悦害贺拔岳,军停陇上。

太祖自平凉进军讨悦。

弼谏悦曰:

“岳无罪而公害之,又不能抚纳其众,使无所归。

宇文夏州收而用之,得其死力,咸云为主将报雠,其意固不小也。

今宜解兵谢之,不然,恐必受祸。

”悦惶惑,计无所出。

弼知悦必败,乃谓所亲曰:

“宇文夏州才略冠世,德义可宗。

侯莫陈公智小谋大,岂能自保?

吾等若不为计,恐与之同至族灭。

”会太祖军至,悦乃弃秦州南出,据险以自固。

翌日,弼密通使太祖,许背悦来降。

夜,弼乃勒所部云:

“侯莫陈公欲还秦州,汝等何不束装?

”弼妻,悦之姨也,特为悦所亲委,众咸信之。

人情惊扰,不可复定,皆散走,争趣秦州。

弼乃先驰据城门以慰辑之,遂拥众以归太祖。

悦由此遂败。

太祖谓弼曰:

“公与吾同心,天下不足平也。

”破悦,得金宝奴婢,悉以好者赐之。

仍令弼以本官镇原州。

寻拜秦州刺史。

弼每率兵征讨,朝受令,夕便引路,不问私事,亦未尝宿于家。

其忧国忘身,类皆如此。

兼复性沉雄,有深识,故能以功名终。

元年十月,薨于位,年六十四。

世宗即日举哀,比葬,三临其丧,给大辂、龙旗,陈军至于墓所。

谥曰武。

寻追封魏国公,配食太祖庙庭。

(节选自《周书·李弼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光赴洛弼/因求侯莫陈悦/为大都督加/通直散骑常侍/太昌初/授清水郡守/恒州大中正寻/除南秦州刺史/随悦征讨/屡有克捷

B.天光赴洛/弼因隶侯莫陈悦/为大都督/加通直散骑常侍/太昌初/授清水郡守/恒州大中正/寻除南秦州刺史/随悦征讨/屡有克捷

C.天光赴洛弼/因隶侯莫陈悦/为大都督/加通直散骑常侍/太昌初/授清水郡守/恒州大中正/寻除南秦州刺史/随悦征讨/屡有克捷

D.天光赴洛/弼因隶侯莫陈悦/为大都督加/通直散骑常侍/太昌初/授清水郡守/恒州大中正寻/除南秦州刺史/随悦征讨/屡有克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侍郎,中国古代官名,西汉时为郎官之一,掌守宫廷门户,充当车骑随从皇帝。

从隋唐开始,为六部的副长官,地位次于尚书。

B.丈夫,古代指成年男子,多指有所作为的人,如“大丈夫处世,当横行天下”等,这种用法沿用至现当代,如鲁迅“怜子如何不丈夫”。

C.社稷,谷神和土神的总称。

分开说,社为谷神,稷为土神。

谷神和土神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后来专指国家。

D.拜,指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义或职位,或结成某种关系。

指授予官职时,“拜”与下文“寻除南秦州刺史”的“除”用法基本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弼身出名门。

李弼的六世祖是慕容垂的黄门侍郎,祖孙六代都受到过皇室的青睐,均担任过不同地区的刺史等要职。

B.李弼少有大志。

李弼少时正值魏室衰亡之际,他曾对亲近的人说:

“大丈夫活在世上应当不畏艰险,以安定社稷求取功名。

C.李弼屡建战功。

从魏永安元年开始,李弼随军攻打赤水蜀,讨伐万俟丑奴等,随侯莫陈悦出征,均取得了重大胜利。

D.李弼足智多谋。

太祖征伐侯莫陈悦期间,侯莫陈悦放弃秦州,在李弼的诱导下,其部下归附太祖,侯莫陈悦最终失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翮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岳无罪而公害之,又不能抚纳其众,使无所归。

(5分)

(2)宇文夏州才略冠世,德义可宗。

侯莫陈公智小谋大,岂能自保?

(5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共2小题,9分)

游西湖

苏辙【注】

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

行过闾阎②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

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尊共一杯?

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注】苏辙:

北宋文学家,曾任门下侍郎,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辞去官职,筑室于颖昌(今河南许昌市东),自号“颍滨遗老”。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六句采用反问方式,说自己举目无亲,相处没有同道之人,没有亲人、同道之士能与自己开怀畅饮。

B、“归去”一句,是说回到家后什么话也不说,掩挡住屏风就睡下,是前面主要事件游西湖的结局。

C、本诗最后说“无言掩屏卧”,只能与古人为友聊以自慰,表现出的是作者饱经政治风霜而隐退多年的孤独、寂寞和无奈之情。

D、本诗结构圆合,以“闭门”始,以“掩屏”终,语言自然淡泊,意境闲淡,情趣悠远。

15、本诗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5、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劝学》中体现君子涉猎广泛而且能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的句子是:

(2)、《阿房宫赋》中杜牧总结了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后,借古讽今,画龙点睛地表明写作动机的句子是: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出了周瑜的运筹帷幄。

七、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对联合乎格律规范,那是习作阶段的要求。

进入创作阶段,从立意到语言,都要有所创新,而不是随大流,人云亦云,陈陈相因。

②北京时间今日凌晨,世界杯预赛欧洲赛区第六轮瑞典队对战法国队,在关键时刻瑞典队反戈一击,最终以2比1的比分反败为胜。

③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刚进入5G时代,几大运营商为抢占市场,争相推出各种优恵套餐,在价格上做足了文章。

④班长让李明在元旦晚会上准备一个独唱节目,李明说:

“班长,你这是赶鸭子上架,大家都知道我五音不全,你还让我去出丑?

⑤对很多南港人来说,随着缴纳的地价税、房屋税逐年增值,那块曾经逢水必淹、毫无价值的土地,竟摇身一变成为炙手可热的宝地。

⑥有的同学过去对语文学习不够重视,到了高中才发现既要补欠账,又要学新知识,常常被弄得左支右绌,狼狈得很。

A.①③⑥B.①④⑥C.②③⑤D.②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是否拥有一个安静的夜晚,是很多百姓睡个好觉的前提,然而,在直辖市及省会城市中,夜间噪音污染严重,安静成了“奢侈品”。

B.深圳地铁将设立“女性优先”车厢的消息引发热议,提案人称,“女性优先”车厢不是强制专用车厢,而是培养女性优先搭乘地铁的文明。

C.最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节能环保、经济实惠的新能源汽车逐渐进入老百姓的生活。

D.据法国最新民意调查结果显示,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所属的“共和国前进”运动将在即将举行的国民议会选举中赢得绝对多数地位。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我和他是莫逆之交,如今他生意失败,一家人生活困难,我自当鼎力相助,又怎么会见死不救呢?

B.家父身体贵恙,不能亲自来参加伯父您的寿宴,为此深表遗憾,特派我携薄礼前来祝寿,还望笑纳!

C.刘教授是国内知名物理学教授,他作为刘教授的得意门生,却在博士论文中涉嫌抄袭,真是忝列门墙。

D.王丽的小说初稿已经完成,她想请著名作家莫言指教,于是在书稿的扉页上写道:

“拙作初成,恳请斧正!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其含义是春雷始鸣,惊醒蛰伏地下冬眠的昆虫。

实际上,①___,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

现代气象科学表明,②__,是因为大地湿度渐高,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活动频繁。

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我国南北跨度大,③__,“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长江流域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21.下面这段文字中有六处用词不当,请指出并改正,使该文段语言表达准确,逻辑严密。

(6分)

①虽然基础教育的任务仅仅是教会学生应付考试以升入高一级学校,那就无所谓“基础”,真正的教育也就没有发生。

②学生成了考试机器,没有问题意识,缺乏批判思维,不关心社会,进而不思考自己的明天,这种“教育”,即使有社会风气支撑,教育者也不能认同。

③背离常识的教育是“反教育”,日前最令人堪忧的是反常的“教育”变得堂而皇之。

④教育目的一旦被庸俗化,简约的教育内容被繁复的形式替代,师生疲于奔命,教育没有让人变聪明,而且把人逼向愚昧。

⑤更令人困惑的,是人们无视愚蠢教育的危险性,而热切于不切实际的鼓噪。

八、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父母悄悄到孩子的学校探望,却遭到了孩子的冷落.最近,朋友圈里一篇堪称“声泪俱下”的文章《<我们如此深爱儿女,他们为何不“爱”我们?

>》引发网友热议。

文中记录了作者的老友在国庆期间探望独生女儿,本准备送去惊喜却反遭女儿抱怨的故事。

父亲问女儿为何如此冷漠,女儿说一是有代沟,二是她已和同学约好要去外地游玩,父母却未经她同意就来到学校,对她极不尊重。

很多人不赞同女儿的做法,认为她不尊重父母。

网友“路星河”留言:

“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有多少孩子能体谅父母?

也许只有自己当了父母之后才会明白父母的苦心,只是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

也有网友认为父母的做法有待商榷,微信网友“Dreamer”说:

“为什么出发前不沟通好探望时间,父母是否明白,这种长假,孩子与同学肯定有安排。

因为我们是孩子的爹娘,所以就来了?

只能说,因为爹娘忘了尊重子女作为成年人的自主权,所以,他们注定换不来女儿的爱与尊重。

对此现象,你怎么看?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与评析

1、(3分)D(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道学家的‘道貌岸然’其实就是儒学创始人孔子要求的‘恭’”有误,从第三段“宋明以来,道学家们往往方巾葛袍,严于治家待人,不苟言笑,‘坐如尸,立如斋’,透出来一股僵腐之气,所谓‘道貌岸然’,指的就是这种形象”“表面上看,似乎是超凡脱俗的必然产物,事实上,它不仅扼杀了个性,而且,也从根本上与孔子‘因材施教’的精神相违背。

‘道貌岸然’,恰好是儒学走向僵化的标签”等句内容来看,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