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地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75561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地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地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地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地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地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地方.docx

《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地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地方.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地方.docx

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地方

 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

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

“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

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

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

生死搏斗中,做为‘杀手‘使用。

歌诀有:

  ‘百会倒在地,  尾闾不还乡,  章门被击中,  十人九人亡,  太阳和哑门,  必然见阎王,  膝下急亡身。

‘  一、头颈部位要害穴(共9个)  1、百会穴  位置:

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经属:

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

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经属:

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

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3、太阳穴  位置:

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经属:

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耳门穴  位置:

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

  经属:

为手少阳三焦经。

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睛明穴  位置:

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

  经属:

为足太阳膀胱经。

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

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

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  经属:

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

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7、哑门穴  位置:

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  经属:

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8、风池穴  位置:

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

  经属:

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

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

喉结旁开1.5寸  经属:

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  位置:

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经属:

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

气会膻中心包募穴。

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  位置:

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

任脉,系任脉之络穴。

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  位置:

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

任脉、系心之募穴。

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  位置:

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

任脉。

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置:

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

任脉。

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  位置:

位于脐下三寸处。

  经属:

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

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中极穴  位置:

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经属:

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

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  位置:

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

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

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穴  位置:

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

  经属:

足阳明胃经。

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

在乳头中央。

  经属:

足阳明胃经。

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穴  位置:

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经属:

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

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2、期门穴  位置:

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

  经属:

属肝经,肝之募穴。

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

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肌、气滞血淤。

  13、章门穴  位置:

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

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

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  位置:

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经属:

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

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个)  1、肺俞穴  位置:

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

足太阳膀胱经。

击中后,冲击第三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2、厥阴俞穴  位置:

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经属:

属足太阳膀胱经。

击中后,冲击心、肺,破气机、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

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

足太阳膀胱经。

击中后,冲击心脏,破血伤气。

  4、肾俞穴  位置:

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经属:

足太阳膀胱经。

击中后,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

  5、命门穴  位置:

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

  经属:

督脉。

击中后,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6、志室穴  位置:

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处(命门旁开三寸)  经属:

足太阳膀胱经。

击中后,冲击腰动、静脉和神经,震动肾脏,伤内气。

  7、气海俞穴  位置:

在第三腰椎棘、旁开1.5寸处。

  经属:

足太阳膀胱经。

击中后,冲击肾脏,阻血破气。

  8、尾闾穴  位置:

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  经属:

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

击中后,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个)  1、肩井穴  位置:

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

  经属:

足少阳胆经,系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

击中后,半身麻木。

  2、太渊穴  位置:

仰掌、腕横纹之挠侧凹陷处。

  经属:

手太阴肺经。

肺之原穴,百脉之会。

击中后,阴止百脉,内伤气机。

  3、足三里穴  位置:

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经属:

足阳明胃经,足阳明之脉所入为合。

击中后,下肢麻木、不灵。

  4、三阴交穴  位置:

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经属:

足太阳脾经,系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

击中后,下肢麻木,失灵,伤丹田气。

  5、涌泉穴  位置:

在足掌心前三分之处,当屈足趾时出现凹陷处。

  经属:

足少阴肾经。

击中后,伤丹田气,气机不能上升,破轻功。

  总之,以上36个要害穴,被点中后,都有性命危险,但初伤时,可能感觉不大,但后果严重,凡被点中者,不可轻视。

  另附:

  奇经八脉及十二经胳走向  武侠小说中常出现奇经八脉之说,那么到底什么是奇经八脉呢?

  其实,奇经八脉只是人体经络走向的一个类别。

  所谓经,是指神经纵运行的在的干脉。

所谓络,是指神经横运行的网络系统的小支脉。

经络如环无端、内外衔接,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分十二经脉,络无法计数。

  人体主要有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

  十二经络走向包括:

  1、手三阴经:

从胸沿臂内侧走向手。

  2、手三阳经:

从手沿臂外侧走向头。

  3、足三阴经:

从足沿腿内侧走向腹。

  4、足三阳经:

从腹沿腿外侧走向足。

  而奇经八脉包括:

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少林伤科---三十六致命大穴论

                                      少林药局 禅一

   在少林伤科方书中常常可以看到论述人身108穴,36致命大穴等,这是古代技击家和伤科学家在吸取“检骨验伤”结果和前人的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来的,是对血头行走血道论的进一步发展。

36个大穴主要是分布于头和胸腹部,一旦受伤,就会有不同程度的颅脑和胸腹脏器的损伤,严重者往往威胁生命,因此,36大穴致命论是有解剖基础的。

在《江氏伤科方书》、《跌损妙方》与《龙源洪氏家传秘方》等伤科书籍中,均载有此类内容。

在方药治疗上,主要采用十三味总方为主,十四味加减方为佐。

清代李学川著《针灸逢源》记载人体穴位有361个,其中光人体头面躯干就有穴位185穴。

《江氏伤科学》叙述人体有108穴(这是目前可见古代医籍当中最早关于108穴的记载),但书本中仅详细阐述了36大穴,正式提出36致命大穴论。

明·《跌损妙方》记载穴道65穴,还没有形成36致命大穴观念,为什么将人身致命穴位定为36穴呢?

笔者通过对少林伤科学派的研究认为可能是少林伤科学家取类比象的一种做法,因佛家念佛的遍数是108遍,习惯上用108数字,例如佛珠就是108颗,此为佛家烦恼之数,又为对治之数。

此外,《易筋经》上就有“天五地六”之说,专讲练身之法,少林技击家多修习此书,故佛家常以“六”为专用数字,例如“六根”“六尘”等,“六”的倍数为三十六,三十六的倍数为七十二,三十六的三倍数为一百零八。

按穴治伤是少林伤科学派拳技家的治伤法宝,所以选用佛家语言,是一种理所当然的,但这种取类比象出来的108穴的实际应用价值尚有待于探讨。

对于受伤部位的记载,最早见于公元四世纪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葛氏指出:

“凡金疮、伤天囟、眉角、脑户…及五脏六腑输,此皆是死处,不可疗也。

”(见《外台秘要·卷二十九》引肘后方)后来历代文献论述创伤都转引葛洪这一论述。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又辑“十不治症”,也是介绍因伤致死的部位。

此外,宋代,有汇集疑难案件经验的多种刑侦著作问世,中国法医学在宋代已经有了相当的成就,十三世纪的《洗冤集录》(1247年)有“致命处”、“致命痕”之说,指因伤导致生命死亡的部位。

都记录了不少有关法医检验的案例。

其中最知名的有:

和凝、和曚父子的《疑狱集》(936至946年),郑克的《折狱鉴》(1311年至1162年),桂万荣的《棠阴比事》(1211年)。

《棠阴比事》一书后曾风行于朝鲜和日本。

宋理宗淳祐7年(1247年)我国伟大的法医学家宋慈(字惠父),(1186至1249年)博采前人尸检经验,加上自己的实践,撰成《洗冤集录》(1247年)五卷,对现代法医学中尸体现象,损伤、窒息、中毒、个人识别、现场勘查、尸体检查等主要内容,均有涉及。

中外法医学者公认的,它是现存最早的法医学专著。

先后被译成朝鲜、法、英、荷、日、德、俄等七国十四种版本。

比欧州第一部法医学著作,比费德利斯著(ForturiatusFlaelis)《论医学关系》(1602年)要早350多年。

《洗冤录》卷一载《条令》等4篇,总论法医的法令原则与基本方法;卷二载《初检》等12篇,讲述各种尸体的情况与尸检方法;卷三载《验骨》等5篇,卷四载《验他物及手足伤死》等10篇,卷五载《验罪囚死》等22篇,都是讲述各种伤亡的状况与原因,以及尸体发掘、救死方法等。

其中叙述:

“顶心、囟门、发际、额、两眉、两眼、或开或闭。

如闭,擘开验眼睛全与不全。

鼻、两鼻孔。

口、或开或闭。

齿、舌、如自缢,舌有无抵齿。

胲、喉、胸、两乳、妇人两奶膀。

心腹、脐、小肚、玉茎、阴囊、次后,捻两肾子全与不全。

妇人言产门,女子言阴门。

两脚大腿、膝、两脚臁肕、两脚胫、两脚面、十指爪┉┉” 《洗冤集录》提出了以损伤部位与损伤强度结合判定致命伤的方法,提出的致命部位有:

“顶心、囱门、两额角、两太阳、喉下、胸前、两乳、两胁肋、心腹、脑后、乘枕、阴囊、谷道。

”等。

而清代的法医学阐述就更加详细阐述检验要害致命与保辜:

(1)要害致命:

与历代刑律不同,大清律明确规定了致命部位:

若两人共殴人致死,则以顶心、囟门、太阳穴、耳窍、咽喉、胸膛、两乳、心坎、肚腹、脐肚、两胁、肾囊、脑后、耳根、脊背、脊膂、两后肋、腰眼并顶心之偏左、偏右、额颅、额角为致命论抵。

    清代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刑律部”颁行的《检骨图格》中朱点标有致死的部位与骨骼,是当时忤怍(法医)验伤的准绳,这些致死部位共有二十四处,是源于法医验伤的实际经验,多为体内重要器官的部位,符合实际,少林伤科学派的书籍中闪现的三十六大穴致命之处,多包括了《检骨图格》的致命部位。

可见,三十六致命大穴的说法,是古代少林伤科学派医家总结历代伤科的临床经验,然后一方面联系到《检骨图格》的致死部位,一方面受“天五地六”佛家观念影响讲究“六根”、“六尘”,结合针灸经络学上一些穴位受伤后出现的症候,而拼合组成了“三十六”之数,为“三十六穴俱致命”之处。

三十六大穴的名称,有的是就是针灸经络穴位中的穴名,有的名异穴同,有的名同穴异;有的源于《跌损妙方》,或者依据《跌损妙方》的“左右论”而命名;也有依据解剖位置或致伤后的症候、预后或论治法则而设立的。

当然因为时代的原因,这中间夹杂者为渲染神秘而故弄玄虚或推理以致于牵强附会的内容,特别是对于预后的估计及死亡日期,多属于这类推理的说法。

但是除了一些危重的损伤,要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外,对于局限于局部的肿痛或并有轻度的振荡伤,少林伤科36大穴用药经验疗效是十分明显的,其按穴加减用药的经验,是辨证论治法则在伤科临床的具体实施。

《救伤秘旨》和《江氏伤科学》都有三十六大穴致命之说,而且内容大体相同,《江氏伤科方书》是安徽人婺源人江考卿所著,成书于1840年,这个时期正是赵廷海“薄游四方”收集治疗方书的时期,《救伤秘旨》序中虽未提及《江氏伤科学》,但是从三十六大穴及其用药情况,多与《江氏伤科方书》相似。

所以可以这样说,《救伤秘旨》所辑的“通用方”、“三十六大穴图说”是出自《江氏伤科方书》,并经过编辑者加进了一些经验和心得体会。

但从整个少林伤科学派的发展来看,无论江氏原著或者是《救伤秘旨》所引,三十六大穴致命之说,都是异远真人论穴治伤的经验发展。

三十六大穴包括了异远真人的“血头行走穴道歌”的十二穴,筛选于其六十五穴而成的。

而且,从理论上、用药经验方面,都可以看出是与《跌损妙方》一脉相承的,都属于少林伤科学派的用药体系。

   少林一指禅点穴术认为经络是人身气血所行的路径,是人体内通脏腑、外络肢节、循环无端、周而复始的经脉的总称,起着行气血、通阴阳、养脏腑、濡筋骨、利关节的重要作用,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出入会合的处所,也是经络通路上的开关或身体的敏感点。

少林伤科所言的穴道是指人体108穴,其中72个小穴位(即点打效果一般)和36个大穴位(即点打效果明显)。

从人体部位分又有头颈穴位、双手臂穴位和双腿脚穴位及躯干(前、后)四部分;从点打效果分又有松软、酸胀、疼麻、晕眩、伤残、死亡等。

其中人体36要穴分别为头颈部9个(百会穴、神庭穴、太阳穴、睛明穴、耳门穴、风池穴、人中穴、哑门穴、人迎穴);躯干部前面14个(膻中、鸠尾、巨阙、神阙、气海、关元、中极、曲骨、膺窗、乳中、乳根、期门、章门、商曲);后面8个(肺俞、厥阴俞、心俞、肾俞、命门、志室、气海俞、尾闾);上、下肢部共5个(肩井、太渊、足三里、三阴交、涌泉)。

   少林36致命大穴并不仅仅指的是经络腧穴当中的穴位,而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下边我仅对头颈部致命部位用现代医学眼光进行阐述:

    1、脑枕部是指后脑枕骨粗隆上下这一部位。

脑枕部与后颅窝相对应,向下与颈部没有明显的界限。

暴力打击脑枕部,常常造成致命的后果。

很早以前,脑后正中的枕骨穴就已被列为“致命穴”。

   脑枕部遭打击极易形成脑震荡:

 脑组织受着颅骨的直接保护。

颅骨下面,三层脑被膜之间和脑室中的脑脊核对脑组织也起着保护作用。

当头部遭暴力打击时,被打击部位的脑脊液立即向其它部位分流,以此来缓冲外力对脑的震荡。

但头的各部位对外界暴力的缓冲又是不均衡的。

人的前额可以承受较强的外力,对外力震荡具有很好的缓冲性。

与前额部相比,脑枕部是对外力冲击承受力最差的一个部位。

比如少林僧人练习头顶开砖、开钢板等,自然的使用前额,而没有使用脑枕部的,因为各脑室在颅腔内的解剖位置大多比较靠前,脑脊液在后脑的缓冲余地较小,分流效果较差有一定关系。

因此,以暴力打击脑枕部,极易形成脑震荡甚至造成更严重的脑损伤。

   打击脑枕部易引起颅内对冲伤:

较强的暴力打击在脑枕部,颅内损伤并不一定都在着力点的下方,而常常是在着力点对侧前额部的脑膜上。

这类颅内损伤我们称之为对冲伤。

颅内的对冲伤主要是由强烈的震荡引起的。

以较强的暴力或富有弹性的钝器打击脑后枕骨,会使头部产生强烈的震荡,并使脑实质在颅腔内发生急剧的移位,反冲在对侧的颅骨内板上,引起硬膜下出血,形成血肿。

颅内对冲伤并不是打击头部的任何部位都能随机地发生。

绝大多数颅内对冲伤都是发生在脑枕部着力的情况下,打击头部的其它部位则极少发生。

这与颅腔内面的结构特点有密切关系。

在颅腔内面,颅骨骨板绝大部份都比较平滑,只有额前部高低不平,骨嵴边缘棱角锁利,甚至有骨棘突起。

当脑枕部遭到暴力打击时,可致使脑实质在颅腔内急剧向前移位,脑额叶和颞叶前部反冲于前侧的颅骨内板,脆弱的脑皮质和脑血管与坚硬的骨棘和锐利的骨边缘相碰撞,颅内损伤则很难避免。

因而,打击脑枕部极易引起额部的颅内对冲伤。

2、颈后枕下三角区是指颈后发际以上,枕骨粗隆以下,颅、颈交界的部位。

在这一部位上,头、颈之间形成了一个明显的斜坡,深层为颅底的枕骨斜坡。

枕骨斜坡上的肌肉在皮下围成了一个三角,因此,这一部位被称为枕下三角区。

经络之上的“风府穴”、“天柱穴”和“藏血穴”都在这一区域内。

这些穴位早在古代就被视为要害穴位。

    颈后有深浅两层肌肉及项韧带的保护,一般的钝性暴力不易伤害到骨质。

然而以手掌外侧和拳外侧猛力砍切颈后颅、颈交界处,却可以直接伤害到脑干,引起致命的后果。

由于头颅本身的重量和颈椎有较大的灵活性,打击颅颈交界部位,会使头部产生剧烈的鞭打摆动动作,并闲此使大脑受到强烈的震荡。

这种剧烈的鞭打动作造成的头部震荡,可使脑实质在颅腔内发生移位,并使系于脑中轴上的脑干受到牵拉、扭转或撞击于颅底枕骨斜坡,引起严重的脑震荡或脑干损伤。

打击后使人立即昏迷或因脑干、延髓功能损害,至呼吸、心跳骤停而立即死亡。

    打击颈后忱下三角区或以两手抓住敌方头部猛力向两侧扳拧,很容易造成颈椎骨折、脱位,压迫脊髓神经引起四肢麻痹、高位截瘫。

由于颈椎椎体在脊柱中相对较小,椎管也相对窄小,颈段脊髓又最为膨大,因而颈椎椎管与颈段脊髓对比显得不够宽大。

颈椎损伤时,颈段脊髓损伤也因此而容易发生。

第五颈椎以上脊髓损伤时,还会引起膈肌瘫痪。

膈肌瘫痪后,伤员的自主呼吸不能维持会很快因窒息而死亡。

由于目前脊脊髓损伤尚不能达到使功能恢复的程度,因此,凡打击颈后引起第五颈椎以上脊髓损伤大都不能存活。

  颈后的枕下三角区内有两条重要的动脉血管——椎动脉和枕动脉。

其中椎动脉是人体向颅内供血的两条动脉之一(另一条是颈内动脉)。

椎动脉沿颈椎上行,呈弓形行走于枕下三角区内,经枕骨大孔进入颅腔,向颅内供血。

颈后枕下三角区遭锐器砍切时,可以切断椎动脉,引起严重的大出血。

椎动脉损伤会使脑失去一条重要的供血渠道,迅速陷人缺氧状态,最终会因大量失血而死亡。

3、颈侧颈动脉三角

   颈动脉三角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线的颈内侧三角中。

颈动脉陷于颈动脉三角处接近皮下,颈总动脉在此分支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

因此,在颈侧的颈动脉三角处,能用手触摸到颈动脉的搏动。

人们通常都会认为,锐器切颈是颈部危害最大的损伤。

但实际上打击或压迫颈动脉三角,远比切颈造成的危害更大。

暴力打击或压迫颈动脉三角,常常立即导致昏厥或死亡。

其致昏、致死的速度非常快,常常使人感到意外和突然。

致昏、致死的原因是压迫刺激了迷走神经和颈动脉窦的结果。

    颈动脉三角内有一个特殊的压力感受装置——颈动脉窦。

颈动脉窦位于颈部两侧,距喉结左右5——6厘米,颈总动脉向上分支的部位。

颈动脉窦是颈动脉分支处的膨大部分,称为“压力感受器”,是颈动脉上的一个重要神经感受装置。

在颈动脉窦的血管壁上,有大量密集的压力感受神经末梢。

这些神经未梢,可以敏感地感受到动脉血压的变化,以及来自外界的其它压力变化

    在正常情况下,颈动脉窦不断地感受血液的压力变化,传递神经冲动进入延髓,刺激迷走神经中枢,使心跳活动不致于过强,动脉血压不致于过低或过高。

当血压突然升高时,颈动脉窦要承受较大的压力,于是它就会频频地发放神经冲动,传至延髓的心血管中枢,使心跳减慢、血压下降,以保持心率、血压的相对稳定。

相反,在血压突然下降的情况下,颈动脉窦承受的压力也随之减弱。

此时,它又可以通过减压反射来调节动脉血压,以保持血压的相对稳定。

    由于颈动脉窦的存在,使颈动脉三角对一切外界压力显得十分敏感。

当颈动脉三角遭到直接打击或压迫时,颈动脉窦所承受的压力要远远超过循环血压。

这种强大的压力刺激会通过延髓的心血管中枢反射性地引起心脏功能抑制或心脏功能衰竭,使心率骤减、心力衰弱、血压迅速下降,并因脑供血、供氧不足而很快导致昏厥或死亡。

如果同时压迫两侧的颈动脉窦,几秒钟内便可以使人昏迷。

     打击或压迫颈动脉三角,会刺激颈部的迷走神经,对心跳和呼吸产生双重的抑制作用。

迷走神经受到刺激以后,会将兴奋传入延髓的迷走神经中枢,反射性地引起心率减慢、心力减弱,血压大幅度下降,同时还会引起长时间的反射性闭气使吸气突然终止。

甚至会引起心力衰竭和呼吸骤停而导致死亡。

4、喉部的要害主要为咽喉和喉结。

    在颈部前面,两锁骨内侧、胸骨柄上缘有一个凹陷,凹陷内有下行的无名静脉、气管、食管以及膈神经和迷走神经分支。

气管位于皮下最表层。

这一凹陷部位通常被俗称为咽喉,在中医经络学上,又被称为“天突穴”。

自古被视为要害部位,少林拳法中还传有“二捅天突穴,锁喉致昏哑”的技击歌诀。

    以手指用力直戳天突穴,可以猛烈地压迫气管,刺激迷走神经和膈神经,引起反射性的呼吸困难和剧烈咳嗽,甚至引起窒息。

肺部的迷走神经直接分布于气管及肺内的支气管树,支配着肺脏的呼吸,而膈神经则直接分布于人体最主要的呼吸肌——膈肌的中央,支配着膈肌的运动。

膈神经遭强烈刺激必然造成膈肌痉挛,引起剧烈咳嗽和呼吸困难,迷走神经遇强烈刺檄则会通过延髓的迷走神经中枢使肺的呼吸功能受到反射性的抑制,其结果,很容易导致窒息。

    以手指持续用力掐拿天突穴,可以使气管、无名静脉、迷走神经和膈神经同时受到压迫,并可因呼吸受阻、静脉回流受阻、脑缺氧和神经反射作用,引起窒息或昏迷。

    打击或掐拿天突穴,一般不会造成致命的后果,但如果咽喉被刺破,则会造成严重的血胸和纵膈气肿,使大量血液流入胸腔,并使纵膈和颈部皮下发生气肿。

血胸和纵膈气肿会压迫肺脏和心脏,都可以在短时间使人死亡。

    喉结在颈部正中,突出于皮下,成年男子尤为显著。

喉结上通咽和口、鼻腔,下连气管,是肺脏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通气要道。

喉由软骨构成支架,其中甲状软骨为最大的一块,甲状软骨在颈的突出的部份即为喉结。

    喉结通常被人们视为要害部位。

打击喉结、扼喉、勒颈、以及锐器切颈常常被当作致命的杀伤手段。

据法医临案统计,很多自杀或杀人者都习惯于在喉结上下切颈。

无论自杀或他杀,切颈者多误认为切断气管或喉管便可以轻易致死。

但事实上,切断气管仅仅缩短了呼吸道,并不能构成真正的死因。

而徒手以拳、掌打击喉结或勒颈、扼喉、压迫喉结,却都能致人于死地。

      锁喉、扼喉、勒颈、以掌指持续地压迫喉结一般并不能使人立即致死,多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死亡速度比较缓慢。

压迫喉结致死,主要是由于阻断了呼吸和阻断了脑循环血流引起的。

    以掌指压迫喉结,一般都不能使呼吸道完全阻塞。

呼吸道完全被阻塞的可能性极小,只有以较细的绳索勒压在甲状软骨与舌骨之间时才会发生。

由于扼喉时呼吸受阻是不完全的,因而造成的窒息也是不完全的。

在这种情况下致死过程就需要持续一段时间。

而以掌指压迫喉结时,一般也不能完全阻断头、颈部的循环血流。

向头部供血的颈动脉因为有胸锁乳突肌的覆盖,不易被完全阻断,深层的椎动脉受颈椎的保护,根本压迫不到,仍能保持畅通。

所以,颈部受压时动脉供血受阻也是不完全的。

只有颈静脉回流受阻通常比较严重。

然而颈静脉回流受阻也不能在喉结受压后立即形成。

因此,由动脉供血不足,静脉回流受阻引起的头部淤血、颅内压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