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6.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75418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0.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6.docx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6.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6.docx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016

如何承傳中華文化(第十六集)

蔡禮旭老師 2011/12/20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

02-009-022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早安。

昨天,有個學長跟我說到,他說,「我現在不恨你了,不過我很嫉妒你。

」我說,「為什麼嫉妒呢?

」不恨是好事,放下重要。

這些心境會殘害自己的身心,要分辨出來。

自愛,不要傷害自己,傷害自己也是不孝。

我們身心痛苦的時候,實實在在講父母是感覺得到的。

母子連心,父母跟子女連心是真實不虛的。

我記得,我當時候剛好開始念經,結果可能罪業比較重,念著念著開始吐東西,吐到最後連膽汁都吐出來了。

你起懺悔的心,身心都會起反應。

大家有沒有吐過膽汁的經驗?

我們心有戚戚焉。

那個吐出來的時候,喉嚨很難受,好像被燒到一樣,最後就腫,腫到吞不下東西。

結果吞不下了,那就認錯,趕緊讀經,把這個功德迴向。

這個心一發,讀了一部經,讀了一部《地藏經》就消下去了。

所以境界其實根源還在我們的心態,真的你心一轉,境就開始轉了。

但我們得相信這個真理才行,你沒有這個信,看起來是在做,事實上半信半疑,那個效果是有限的。

隔天我打電話回去,我母親講,「哎呀,昨天我也不知道什麼情況,突然間喉嚨腫起來了。

然後去給醫生看,醫生還說,『妳裡面有化膿。

』」拿了一大包藥,讓我媽拿回去了。

「結果今天就好了,一顆藥也沒吃,拿一包回來,不知道放哪裡。

」母子真的是連著的,這是真相。

再從這一點了解更大的真相,不是父母跟我們一體,是所有的眾生跟我們都是一體。

古聖先賢的教誨太善巧了,他知道大慈大悲是每個人本有的真心,可是如何讓這個真心恢復,它的下手處就是愛的原點,就是孝道。

「孝養父母」是儒釋道三教的大根大本,孝親尊師。

而你真正孝順父母之後,你的心性一開,原來要以對父母的愛延伸到對家人、對家族、對鄰里鄉黨、對一切大眾、對一切眾生。

最後就「凡是人,皆須愛」;凡是物,皆須愛。

把根本找到了,要達到目標就不遠了。

又有一次我在海口,突然晚上睡不著覺,很難受。

我心裡想,「我現在心又沒事,怎麼會睡不著?

」好像心裡發慌,看一看好像沒什麼念頭,慢慢、慢慢就睡著了,不過也是熬到十二點多才睡著。

隔天打電話回家,我媽媽說,「我昨天半夜睡不著覺,起來吃了半顆藥,吃錯了,然後整夜很難受。

真的,父母跟子女是連著的。

而聖賢、佛菩薩的境界更高,他已經了解到不是父母跟子女是一體,他們已經契入到一切眾生跟他們都是一體。

所以他可以千處祈求千處應,這是本能,真心現前。

真心現前,不執著,不分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了。

這是我們佩服、嚮往的目標,還得從孝悌做起。

所以其實我們人要懂得自愛,隨順聖賢教誨,不能再隨順習氣,折磨自己,其實父母都可以感覺得到。

不恨,變嫉妒了。

我說,「為什麼嫉妒?

」他說,「我嫉妒你有陳真老師,又有汪大哥。

」人生要有理智,嫉妒對自己有沒有好處?

沒有,每天難過了。

嫉妒對別人有沒有好處?

沒有。

一個人要從此不愚痴,要有一個心態,對自己對別人都沒好處的念頭跟行為,一件都不要幹!

再幹就叫愚痴。

浪費時間,浪費光陰,對不起祖先,對不起父母對我們的護佑跟栽培了。

「勿使一秒鐘空過,勿使一句話空說」。

那我接著就跟他講,我說,「真理是在每一個人身上都能實現,才叫真理,是不是?

」我曾經跟大家溝通過,我遇到一個朋友,他說,「孔老夫子比較疼你。

阿彌陀佛比較疼你。

」我說,「你這句話,不得了,不得了!

這一句話叫侮蔑聖人。

」聖人是平等心,你還說聖人是大小眼,是不是?

我們這個不明理的話,一句話要造多少孽,大家知不知道?

自己不平等,把阿彌陀佛,把孔子都拖下水了,有沒有?

你們沒什麼反應,這種事不能幹。

所以你要真信聖賢,真信經典,談何容易?

自己的疑心不去除,自己的傲慢不去除,都是以自己的角度在分析聖賢人。

有一句俗話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君子以其所不能畏人,小人以其所不能不信人」,這都是意念上有沒有跟「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相應。

這個念頭,我們現在這個念頭覺不覺悟?

平不平等?

覺悟,覺悟了你要相信聖賢、佛菩薩是無私的,他怎麼可能會有分別心?

所以在經典當中常說「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讓我們去體會聖賢人的無私的心。

太陽每天都照著,它有沒有說照哪個人比較多,照哪個人比較少,有沒有?

沒有吧!

它有沒有說,那個張學長今天沒有給我問好,不照他了,有沒有?

這個大地有沒有說,今天這個王學長沒有交停車費,不要讓他站了,讓他自己在空中翻,不要讓他站地上了。

大地的愛是什麼?

你把最髒的東西給它,它一絲怨言都沒有,是不是?

而且還把你最髒的東西變成營養。

它有悲,它有智。

大家看,我們的母親就跟大地一樣,我們那種放縱、那種無理、那種叛逆,就像把最髒的東西灑在父母的身上。

母親沒有一絲一毫的指責,她只是無盡的包容。

最後我們那種不孝、無理終於轉成懺悔了,就是母親的愛幫我們轉成懺悔。

所以大地表母親有道理。

我們現在腦子裡所有的思惟,跟經典相應的佔百分之多少?

所以我們學習的心態,首先隨順聖賢教誨,不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這個是入手處。

這一點不真正去觀照,其實是跟自己的習氣學,不是跟古聖先賢學了。

善觀己心,我現在這個念頭、這句話跟經典相不相應?

「不進則退」,什麼時候有進退?

每個念頭就是進退了。

聖賢、佛菩薩,他對每個人的護念是平等的,但是接收程度為什麼不同?

是自己決定的,不是他們的分別心。

那我們為什麼會有這個念頭?

根源還在孝道的問題。

因為我們覺得父母偏心,你這輩子會相信誰不偏心?

孝道是師道的基礎,所有的煩惱習氣,根都還是出在孝道上。

真的,你只要這麼去觀照了,斬草可以除根,就把習氣的病根拔起來。

我們剛剛講的,你遇到一切事要提起正念,嫉妒不是正念。

要提起什麼?

那我要問,請問你要陳老師幹什麼?

你要汪大哥幹什麼?

陪你聊天?

陪你喝茶?

還是怎麼樣?

你自己要先想清楚,你不能人來了,然後你不理人家。

有沒有可能?

不只不理他,還排斥他,為什麼?

相處三天感覺還不錯,四天以後嫌他煩,「這麼不給我面子,怎麼我的問題都一個一個給我提出來?

我好恨他!

」我們相處都是直言不諱的,為什麼?

我們為眾生負責,不是隨順習氣。

我們最痛苦的事情就是沒有辦法讓眾生得利益,那是我們的大罪過,那會讓我們的良心不安,「但求無過」。

所以我大哥前天講完課回去,我們兄弟倆就開始探討哪些要調整。

諸位學長,我大哥昨天晚上說話有沒有慢一點?

(有。

)那你們要給他掌聲。

但是大家看,一個人改過的速度為什麼快?

你看到根沒有?

你不能看到相,你學不到東西的!

奇怪了,我們為什麼同一個習氣翻來覆去這麼久,到現在三年過去了還在?

我們還是把自己擺第一位。

對,面子要撕掉,慢一點,不要撕太快,剛好撕到這裡又把它稍微黏回去一下,明天再說,明天再說。

你沒看破,那個叫煩惱賊,那叫認賊作父,你還沒看破。

你看破了,你還留它一分一秒嗎?

你真把眾生放在心裡了,你還忍心因為自己的習氣去傷害到眾生嗎?

你不肯這麼做的。

所以修行為什麼叫「發心為首」、「立願居先」?

「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

我們可能繞了老半天,那個願還沒有真正發出來。

什麼叫真正發出來?

隨時隨地把眾生擺第一位,你這個願才是真發出來,不然都是露水道心,隨時一遇境界就隨順貪瞋痴慢去了。

自己有沒有真發心要看清楚,那才能打破自欺,不然還是在自欺。

我們現在面對一切人事物,我們的思惟要是「正思惟」,隨順經典。

你一隨順經典你的能量愈來愈高,你那個正念一起,跟聖賢、佛菩薩的願心交感,馬上宇宙的能量就跟你融在一起了。

你不隨順經典就是隨順煩惱,你就愈來愈痛苦,能量就愈來愈低了。

今天你希望有這些無私奉獻的人到你的身邊來,請問你要幹什麼?

這個你要想清楚。

再來,真的來了,你留得住他們嗎?

唐太宗留住了魏徵,可是這麼多皇帝留不住忠臣。

不只留不住,還把他們流放到廣東,流放到海口。

你看蘇東坡被流放到海南島。

不過流放也對海南文化發展挺有幫助。

聖賢人對社會的貢獻不會因為任何人的障礙而產生障礙。

障礙本身是虛幻的,除非你覺得的它是障礙,它才障礙得了你。

它障礙你是因為我們內心有對立,有執著點,「他非得怎麼樣我才能怎麼樣」,這就是我們的執著。

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自己轉,哪有走不通的路?

范仲淹先生有一段話非常好,他被流放三千里,寫了一段話,「豈辭雲水三千里,猶濟瘡痍十萬民」。

他流到三千里之外,他說「那裡也有皇上的子民,那裡有十萬百姓,我好好去愛他們。

」他哪有罣礙?

該說的說,他就放下了,他還是一心一意為國為民。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不要罣礙,不要執著。

歷代皇帝為什麼看不懂忠臣?

因為他內在的欲望沒有去除,他喜歡聽好話,當然忠言逆耳,聽多了他當然叫他「離我遠一點,我清淨清淨。

」所以「德不廣不能使人來,量不宏不能使人安」,要德廣,肚量要大。

你不只要包容人家的缺點,你還要能欣賞人家的優點。

你有好勝心,有嫉妒心,別人的優點你能欣賞我也不相信。

說穿了,最後都是心地的功夫,「依報隨著正報轉」,你身邊所有的人事境緣,都是你的心感召來的啦。

為什麼我們的團隊留不住人?

那一定是我自己的問題。

我有沒有體恤到每一個來到我們團隊的人?

他來了,你是要求他還是愛護他?

你是把他當佛尊重,然後幫助他道業成就,還是你是把他當一個工具去使喚,去用他?

弘揚中華文化,怎麼弘揚?

「人能弘道」,是你對一切人的行為就是仁愛忠恕,這叫弘道。

假如你在台上講仁義忠恕,你在台下把人當工具用,要求一大堆,也不體恤他的心,這叫謗法!

只要是無私的人知道你是這麼做,他一天都不會留,他馬上離開,因為他不要為虎作倀,他不助紂為虐,他不愚痴。

你今天一心一意為一切的人,你不用擔心,祖宗會幫你安排人來。

你有這個信心嗎?

假如我們沒這個信心,你信經典還差得太遠太遠。

佛菩薩是法界身,他已經證法身了。

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

你是真心為眾生的,那四大菩薩都化現了,來你身邊幫助你了,是不是這樣?

不然他就不靈了。

「信為道元功德母」,我剛學佛的時候,我有一個念頭,我說我假如真想學,釋迦牟尼佛會現在我面前,給我講經說法。

你信不信?

有人今天回去,「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你趕快現,你現我才有信心!

」回去可以這麼做,一心,不能夾雜懷疑。

你看婆羅門女在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前,至誠念一天一夜,是吧?

佛陀就現了。

《地藏經》在哪裡?

那是經典,經典叫真理,在哪裡?

在每一個人的人生都可以遇到,只要你照著做。

信心有了,突然知道,師長老人家已經把佛陀的行持表演給我們看了,我們就向他學習就對了。

眼前的大善知識都不珍惜、不好學,你還去求其他的?

這個心態就不對了。

正確的心態要在每個當下提得起來,你不在當下提起來,那個都是對未來的妄想。

我們依照經典,經典說,「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我們為什麼要去求人才?

不對!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在哪裡下手?

德,自然交感。

師長有至誠為國家民族的心,所以他感來三個台灣當時候最有智慧的高僧大德。

大家會看嗎?

看清楚了嗎?

「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

我們又起個念頭:

師長不是普通人。

那你就是普通人?

諸位學長,你是不是普通人?

是,也不是。

是,是心要普通;不是,是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你得珍惜自己的佛性,不要糟蹋它。

有一段話很有味道,大家以後有當領導的機緣,真的要德廣,肚量要大。

「取人之直恕其戇,取人之樸恕其愚,取人之介恕其隘,取人之敏恕其疏,取人之辨恕其肆,取人之信恕其拘」。

今天這個人非常正直,他沒有一絲一毫的私心,可是他因為正直,有時候會稍微比較勇猛。

他一跟你諫言的時候,你就要能欣賞他的正直,包容他的稍微一點猛、勇。

可以包容嗎?

諸位學長,可以包容嗎?

你們都在那裡抄,抄在紙上,有沒有入了心,是吧?

這個話無量義。

他正直,我要包容他有一點太猛了會給人壓力,這也同時告訴我們,你正不正直?

你正直了,可不可以再提升到柔和?

是吧?

「寬以待人,嚴以律己」,你假如看這一句,「對啊,我就是正直的人,領導不會欣賞!

」完了。

你看心態不對了,這句話你沒有辦法吸收;你心態一對了,你能觸類旁通。

悟性重要啊!

悟性從哪裡來?

從孝道來。

你體恤父母備至,你怎麼會沒有悟性?

從你處處替人設想,你的悟性就開了。

這個人很質樸,很憨厚,你要包容他什麼?

他有時候反應不快,他還沒開竅,可是他質很好。

師父常講一個公案,有一個人他在佛寺裡面曬蠟燭,人家跟他開玩笑,「那個蠟燭太潮濕了,你拿出去大太陽曬一曬吧!

」那個人就拿出去曬蠟燭了。

一般的人說,「怎麼傻到這種程度?

」結果一曬全融化掉了,拿他沒辦法。

可是你看方丈不是普通人,他看到他這件事情,他說你到阿育王寺去,每天拜佛拜三千拜。

拜了三年開悟了,回來講經給那些以前笑他的人聽。

那個就是「樸」,樸實的人,法器。

聰明的人反被聰明誤。

老實要到什麼程度?

諦閑老和尚兩個徒弟,一個聰明絕頂,短短的時間在一個禪宗道場升到首座和尚,教務長,可是最後去當土地公去了。

另外一個小時候的玩伴,啥都不懂,「我啥都不懂,我就是要跟你出家!

」「你跟我出家要聽我的!

」「好!

」「你年紀太大了,在佛寺裡面你的體力不行,你做不了這些工作。

我給你找一個小廟,你就在那裡老老實實念這一句阿彌陀佛。

」他說,「好!

」就去了。

他老實到你比不上,他連一句「師父為什麼要念佛?

念佛會有什麼好處?

念完會去哪裡?

」都沒問,就念念念……因為你後面的問題,「念完會去哪?

」「西方極樂世界。

」你就開始想,真的有西方極樂世界嗎?

是不是?

你那些東西都來了。

「沒有其他的方法嗎?

」他什麼都沒問,老實到我們比不上。

他就念念念,三年站著走,生死自在。

所以李炳南老師給師長講,他這輩子就學一個「愚」,學不了。

其實老人家很老實,他是講給我們聽的啦。

你要學質樸,不容易,但你要包容然後去成就他。

所以那曬蠟燭的,就是千里馬遇到伯樂了,方丈懂得怎麼成就他。

再來,我們可能很樸實,可不可以提升到有智慧?

可以,你多看歷史,你就很有閱歷了。

再來「取人之介恕其隘」,「介」就是非常耿介、耿直,但有時候他會有點犀利,你也要包容他的不足。

所以一個人很耿直,同時又很厚道,你就要可以提升到這個程度。

「取人之敏恕其疏」,這個人思惟非常敏捷,但是他粗枝大葉,有時候忘東忘西的,是不是?

那你就要包容他,當然也要慢慢的讓他這個粗心大意改過來。

他是你的下屬,你也要教導他。

不只不能去批評指責他的缺點,反而還要幫助他提升,所以才叫教導,才叫引導,才叫訓導,所以叫領導人。

「取人之辨」,他對一些事情分辨能力非常強,他洞察機先,他事先就告訴你會出什麼問題。

可是因為他分辨得很快,很能看到問題,有時候他劈哩啪啦就把那些問題全部都跟你講,有時候你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夠,不然你會覺得放肆!

有一次魏徵真的,「皇上,你這就是不對!

」皇上要拉到旁邊去,他又把他拉回來,拉了好幾次。

唐太宗受不了了,走進去自己的皇宮裡面,把寶劍抽出來,「我一定要殺了他!

我一定要!

氣死我了,氣死我了!

」長孫皇后看到了,這決定不是別人幹的,只有魏徵可以幹出這樣的事情來。

趕快去穿上最隆重的衣服,走出來。

皇帝在那裡氣得要死,突然看到她,轉移了。

這有智慧,什麼智慧?

看破。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諸位朋友,生氣是真的還假的?

你把你昨天生的氣拿來我看看。

剎那生滅的幻相,你把它當真。

長孫皇后知道生氣真的還假的?

假的。

把他的注意力轉了就沒了。

所以一看她,氣沒有了,很好奇,「妳幹什麼?

」「恭喜皇上,賀喜皇上,我們朝廷之內有這麼正直的大臣,這樣的忠臣,一定是有聖主出現了,才有這樣的大臣!

」唐太宗一聽,聖主,歡喜了,高興了,沒事了,出去了。

有智慧的人,「調劑人情」,心境一轉,「發明事理」,把道理又告訴他,你看一句話功力多強。

所以你看到勸你很直率的人,你也要包容得了。

再來,「取人之信」,這個人非常守信用,你要包容他,有時候他不會變通,這時候你不要生他的氣,你還要欣賞他。

其實每件事,我們都要從根本去思考。

留得住人,根源在自己的修養,你沒有嫉妒,你沒有傲慢,你沒有貪欲。

貪欲麻煩,一有貪欲,搞名聞利養。

無私的人,他為眾生,他不跟你搞名聞利養,他要面對的是當前的問題,要很真實去解決它。

所以開會不是要找誰麻煩,不是要給誰沒面子,不是這樣子的。

開會是要解決問題,透過會議建立共識,透過會議讓每個人在這件事當中增長智慧,增長德行。

然後看到自己心念的錯誤在哪,可以把它轉過來。

我們一直在說,慈悲愛心的根源在孝悌,接著我們來看「出則悌」。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兄弟是手足,手足要互相關懷、互相尊重、互相照顧、互相幫助,互助合作才叫手足。

那為什麼不能和睦呢?

你有孝心了一定和睦,現在為什麼不和睦?

第一個,沒孝。

你還是把自己擺第一位,哪是把父母擺在心上?

你假如把父母擺第一位,你當下馬上就去把兄弟的隔閡化解掉,你不會再等一分一秒,這個時候就是我們真情真義現前的時候了。

真心不容這一些隨順習氣的念頭。

你有面子,良心、真心就現不出來。

沒有面子,只有父母,只有為人想,真心就現出來了。

為什麼會沒有父母?

因為我們的心裡面記怨忘恩,把兄弟之間的不愉快放在心上,產生障礙,障住了你的真心。

從這裡再推演出去,我們對任何一個人提不起真誠,都是因為我們把他的過失放在心上,對人有成見。

他有過失,你的道義是幫助他改,怎麼會把他放在心上去批評他?

所以我們剛剛一直講,德要廣,量要宏,只要你跟人談話會把舊帳搬出來,就是肚量太有限。

「既往不咎」,孔子講的有道理。

我們會一談起來,人家以前哪裡不對全部都搬出來,那個都是記怨,純淨純善的心不能放這些東西。

甚至於搬出來要幹什麼?

排除異己。

我看這個人不順眼,我不想用他,我要讓他走,就拿很多的藉口要來攻擊對方。

請問這樣的做法給團體其他的人看到,他們學到什麼?

我們什麼時候在弘法?

Anytime,anywhere。

你的心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你就在弘法了,當下心態跟這個違背就是在謗法。

而且位置愈高,謗法愈嚴重。

所以叫「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你說那這樣我不敢講課了,我也不敢當主管了,很好,下來,沒人逼你,這些因緣是你要自己考慮清楚,心甘情願去做的。

你連責任都不敢承擔,你還要坐那個主管的位置,那沒有道理。

承擔了主管的責任,我們還要冷靜想,怎麼當主管我們清楚嗎?

應該提起什麼樣的心念?

要窒欲,不能貪,不能用你喜歡的人,要用有賢德、有能力的人,不是用你順手,用你喜歡的人,這就是欲。

你貪聽你話的人,那還是貪,你不能換對象;瞋,你只要還有情緒,那就是瞋,你不能看不到。

你講話的時候臉都抽搐了,那鐵定是瞋。

你還要告訴別人,「我有時候激動就是會這樣」,你自欺欺人,你心平氣和怎麼可能臉會揪成那個樣子。

所以昨天跟大家溝通一個心境:

沒有一件事是壞事。

你真的相信了,你才是真正相信聖賢的教誨是「事事無礙,理事無礙」,不然你的懷疑就擺在那裡。

真的「事事無礙,理事無礙」,真的可以大圓滿嗎?

你用智慧,用慈悲處理,決定每一個人都受益。

但是你又說了,「可是他現在很生氣!

」他現在很生氣,你等他冷靜下來,「日久見人心」。

你就這一件事據理力爭,他不高興你,可是下一件事,你並沒有看他不順眼,慢慢、慢慢的,他只要有修養,他一反觀,原來你不是針對我的。

不就化掉了?

話又說回來,真的針對我,好不好?

人家針對你好不好?

好。

來,我們來演一次好不好?

真好,那個局面一出來,你才知道你的內心很深處有哪些東西,不然你根本不知道。

真的,我們都修一修,自我感覺良好,其實那個水溝很深地方的東西還沒挖出來。

所以你真的遇到處在一個團體當中,所有的人都誤解你的時候,就是你真正練功夫的最佳時刻。

只要有人認同你,你還可以喘氣,還可以去撒嬌,哭一哭,「好了,我沒事了,舒服了」,再練。

假如是連哭的地方都沒有,是老天爺看得起你,「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考你,放下任何依賴。

大家知不知道,阿難為什麼不能證阿羅漢?

不知道?

因為他有一個念頭,「佛陀是我堂哥。

」他心裡面還有靠山,他就證不了阿羅漢,最後佛陀滅度了。

大家懂了沒有,佛滅度都是大慈大悲。

你從這個地方對佛菩薩五體投地的佩服、感恩,連滅度都是為了成就眾生的道業,不然都繼續依賴下去了。

所以佛一滅度,大迦葉是大師兄,罵阿難,罵他,罵完那一天晚上,阿難非常用功,就證阿羅漢果。

所以順境安慰我們是好的,我們有沒有洞察到,我們有沒有變成依賴?

我現在說的標準是對自己,OK?

你們不要回去看到人,「不要有任何依賴!

」那一天晚上我會睡不著覺,因為我造罪業了。

「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他一下子拉不到那麼高了,「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循序漸進就好。

當然你假如看對方真的是很承受得了,你一句話可以把他的執著完全讓他看清了,那是可以的。

所以我們探索,其實每一句經句都是回到心地上,是心地出了問題才會產生兄弟的不和睦。

所以我們要轉個念,「記恩忘怨」,把這個心清潔清潔,只記一切人的恩德付出,絕不記一切人的不好、缺點,甚至是對我們的一些態度,我們都不要放在心上。

所以學佛是什麼?

改心。

把這個錯誤的心態把它轉過來就對了,幸福快樂的日子就在這一念之間。

你真轉了你當下身心就輕安了,你都記恩,哪有不快樂的道理?

你們都沒有smile給我看一下。

「如是妙法幸聽聞,應常念佛而生喜,受持廣度生死流,佛說此人真善友」,這四句話我們什麼時候用?

明明我們現在就遇到了,怎麼笑不出來?

你不相信啊。

你一相信了,你就高興得不得了。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你想你爸爸、媽媽了,你跟他就不分開了;你是真心想佛菩薩、聖賢人,他就跟你不分開了,他隨時跟你在一起,你哪有笑不出來的道理?

好,再看一下,還是沒有超過一半笑,我的功力太差了。

所以這個「兄弟睦,孝在中」,你再延伸開來,「以祖宗之心為心,天下無不睦之族人」。

你看到你整個家族,你都不願意它不和,因為祖宗會傷心;你看到中華民族不和,你趕快去促進民族團結。

因為我們的這些古聖先王,他們會擔心,你有這樣的孝,「孝在中」。

你說,所有的聖賢弟子要團結,我帶頭來做,都是「孝在中」。

「當孝於佛」,當孝於祖先,當孝於師長,「常念師恩」。

「當令是法,久住不滅」,你要讓家道傳下去,讓正法在這個世間弘揚開來。

「當堅持之」,不能露水道心,要長遠心。

再來,要感化兄弟,首先要以身作則。

要有耐性,還要常常能鼓勵兄弟。

人,實在講在這個時代,鼓勵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現在這個時代的人缺乏愛。

為什麼缺乏?

因為這幾代人忽略了倫理的重要性,所以他那個家庭的溫暖沒有建立好。

家裡一沒溫暖,人都沒有安全感,就缺愛。

他自己都缺愛了,他怎麼愛人?

缺乏的人,他就想去控制、去擁有。

所以現在年輕男女,那個愛欲太厲害了,愛不到就要傷害對方。

為什麼我們忽略了親情?

重利輕義。

情義為什麼不重視?

因為我們這幾代人統統向錢看,都是追求金錢去了。

所以現在下一代的變形、變質的情況非常嚴重,這不能怪他們,我們沒教他。

《德育課本‧悌》裡面有一個故事「世恩夜待」。

陳世恩他在夜晚等他弟弟回來,是吧?

你們假如沒點頭,會傷害我幼小的心靈,這個在「四十集」裡面都有講,是吧?

還是你們放下的功夫,「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全放下了?

告訴大家,放下是明明瞭瞭是真放下,放下以後什麼都不記得叫健忘,是不是?

鏡子什麼都沒有,它照得清清楚楚,那個才叫真放下,那叫寂而常照,它清淨,但是有照的智慧。

了凡先生,「什麼都沒有了,我什麼都沒想了。

」還有個「我什麼都沒想」的念頭,所以他連命運都改不了。

他那個叫無想,他那個不叫真正明心見性,所以他到無想天去了。

假如他這一生結束,他可能是到無想天去了,可是他命運都沒有改變。

所以真心現前的時候,它是清淨寂滅又大慈大悲,又有智慧,這才是真心起作用的狀態,叫「用心如鏡」才對。

所以陳世恩的哥哥勸他弟弟,可能是「愛之深,責之切」,所以後來弟弟有點反感,他說,「哥,您別氣了,氣壞了身不好。

來來來,您多休息,我來給弟弟稍微引導一下好了。

」他就去等,每天等他弟弟,他多晚回來,他就在那裡等。

一進門,親自把門鎖好,沒有批評。

他已經很敏感了,你還批評,不適得其反?

「弟弟,你肚子餓不餓?

我叫嫂子去煮碗麵。

」「你穿這樣會不會太少了,要注意不要著涼。

」體恤備至。

沒多少天,他弟弟就不敢再晚回來了。

你用呵護的心、關懷的心,他的良知就被你給喚起來了。

不只對兄弟,我們對一切的人可不可以做到像陳世恩對他弟弟一樣?

假如可以,那下一句不用講了,叫「事諸兄,如事兄」,這個你自己就理解了。

所以每句經句從心地去放下習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