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浙江省台州市联谊五校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173570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80.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浙江省台州市联谊五校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年浙江省台州市联谊五校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年浙江省台州市联谊五校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年浙江省台州市联谊五校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年浙江省台州市联谊五校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浙江省台州市联谊五校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浙江省台州市联谊五校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浙江省台州市联谊五校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浙江省台州市联谊五校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浙江省台州市联谊五校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浙江省台州市联谊五校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1.毛泽东一生著作无数,其中有很多被翻译成外国文字在海外流传。

在西方最早介绍翻译毛泽东著作的是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

她于1928年写成《中国大众》一书,对毛泽东著作部分内容做了简介。

这本书内容不会包括(  )

A.介绍了湖南农民运动情况B.有关朱毛井冈山会师的情况

C.遵义会议的情况D.有关湘赣边区的状况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1928年”,美国记者1928年写成的《中国大众》,可知,书中涉及的内容肯定发生在1928年以前。

A、B、D三项均发生于1927~1928年,所以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遵义会议发生于1935年1月,故C符合题意。

故选:

C。

本题考查的是毛泽东思想,解答的关键信息是“于1928年写成《中国大众》一书”

本题考查了毛泽东思想,考查了学生回忆、再现相关基础知识的能力。

本题难度不大。

2.《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

“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规划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

”此民族区域自治的设想最早实现的是(  )

A.西藏自治区B.内蒙古自治区

C.宁夏回族自治区D.广西壮族自治区

【答案】B

【解析】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于195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于1958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于1965年。

故选:

B。

本题考查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侧重于考查的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时间。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自治制度,调动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积极性,保证了少数民族的当家作主。

民族区域自治的影响也需要掌握。

3.西周时期,在祭天或祭祖完毕之后,天子会拿一块作供品用的肉来赏赐给某一诸侯。

这个诸侯会感到非常光荣,其他诸侯也羡慕得很。

这反映出当时(  )

A.周文化的延续性B.宗法制的稳固

C.神权的至高无上D.王权高度集中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这个诸侯会感到非常光荣,其他诸侯也羡慕得很”可知诸侯认同宗法制,说明宗法制的稳固,故B正确。

ACD材料均不能体现,排除。

故选:

B。

本题考查宗法制演变的相关知识。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难度,总体难度设置偏低。

4.1961年6月,毛泽东在一次会谈时说:

“如果台湾归还祖国,中国就可以进联合国。

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

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

”这说明(  )

A.一国两制当成国家统一方针

B.毛泽东考虑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C.和平统一台湾是新中国既定政策

D.一国两制是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前提

【答案】B

【解析】A.一国两制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不符合题干时间,故排除;

B.“台湾归还祖国……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说明毛泽东考虑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故正确;

C.材料并不能说明和平统一台湾是新中国既定政策,故排除;

D.一国两制不是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必要条件,故排除。

故选:

B。

本题考查的是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侧重于考查的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方式。

本题考查对海峡两岸的关系发展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宋代一学者论及中国某制度时指出:

“举千里之郡而命之守,举百里之县而付之令……片纸可罢,一言可令,而无尾大不掉之患,尺地、一民、财赋、甲兵皆归之于天子”。

他论及的制度(  )

A.以三司使作为行政首脑B.多推行于秦朝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C.提高了地方政治自主权D.反映了官僚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控制,郡县制的背景下,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据此依据材料“举千里之郡而命之守,举百里之县而付之令……片纸可罢,一言可令,而无尾大不掉之患,尺地、一民、财赋、甲兵皆归之于天子”可知D正确。

A涉及的是君主专制,排除。

B说法不合史实,排除。

C与行省制度有关,排除。

故选:

D。

本题考查郡县制的相关知识。

关键信息有:

举千里之郡而命之守,举百里之县而付之令……片纸可罢。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6.周公是西周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孔子非常推崇周公,到了晚年,曾感叹:

“吾不复梦见周公!

”下列对周公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是天下唯一的大宗  

②受封于鲁国   

③属于姬姓贵族  

④完善了官僚政治。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答案】C

【解析】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且在西周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唯一”的说法不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公是姬姓贵族,曾受封于鲁国②③正确;

周公的主要功绩在于创制了周礼,而不是完善官僚政治,④不正确。

故选:

C。

本题考查了西周的政治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周代政治的相关史实等。

本题以周公为切入点,考查西周的政治,考查学生识记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7.汉初政治呈现出一种“布衣风格”。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本人出身低做,功臣集团的出身大多与其类似。

这一“布衣风格”反映出(  )

A.小农经济开始解体B.贵族势力的衰弱

C.分封制彻底被废除D.宗法政治十分强大

【答案】B

【解析】A.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应该是在近代。

B.从材料中的布衣风格可以看出,出身比较低微的人掌握国家政治权力,说明贵族的势力衰落了。

C.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汉朝初期实行的郡国并行制,实际上就包括了分封制的延续。

D.材料并不能体现出汉朝初期的功臣们与刘邦有宗属亲戚关系,所以体现不出宗法政治的特点。

故选:

B。

本题主要考查汉朝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汉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来分析。

解答本题,首先搞清楚汉朝初期政治制度的特征,其次要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内容特点。

8.中国古代曾有一个中枢机构,始终没“挂牌”,里面的官员品级不高,都没有超过五品,也不能对中央

六部等机构直接发号施令。

这一机构中的“官员”最有可能称之为(  )

A.参知政事B.内阁大学士

C.军机大臣D.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中枢机构,始终没挂牌……官员品级不高……也不能对中央六部等机构直接发号施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是正式官职,且品级很高,故A错误。

明朝设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内阁大学士品级不高,故B正确。

清朝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品级很高,故C错误。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是正式官职,相当于宰相级别,故D错误。

故选:

B。

本题考查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相关知识。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中枢机构,始终没挂牌……官员品级不高”。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内阁的相关知识出发,对选项逐一分析判断,即可区分其他选项的不同点,得出正确答案。

9.20世纪20 年代末,中国南方掀起了一场汹涌澎湃的苏维埃运动,其活动地区被称为苏维埃区域,所建政权被称为苏维埃政权。

苏维埃运动的发展直接得益于(  )

A.国民革命B.南昌起义

C.工农武装割据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答案】C

【解析】A.国民革命运动在1927年已经失败了,材料反映的是20年代末的事情。

B.南昌起义并没有建立苏维埃政权。

C.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里面就包括政权建设,建立苏维埃政权是工农武装割据的内容要求。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是1937年,时间和材料不相符。

故选:

C。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的民主革命,要求学生结合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斗争表现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材料的时代要求,同时要理解工农武装割据的内容特征。

10.下列为民国时期一位知识分子某年的日记片段摘录:

上海事变后,首都开始进行防空演习,要求家家挖防空洞,户户门窗蒙黑布。

12月13日,是我们民族无法忘记的日子。

这一天,首都沦陷了。

 片段中的“上海事变”指的是(  )

A.九一八事变B.七七事变C.一二八事变D.八一三事变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材料中所谓的上海事件应该是指淞沪会战,他是从八一三事变开始的。

故选:

D。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淞沪会战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11.1981年9 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谈话,具体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下列各项,属于“九条方针”内容的有(  )

A.国共对等谈判B.用主权换治权C.港人治港D.民族区城自治

【答案】A

【解析】“九条方针”规定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两党可以对等谈判,故A正确;

B一国两制提出前,英国最先提出“用主权换治权”,继续维持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排除;

C说的是香港问题,排除;

D是指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排除。

故选:

A。

本题考查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九条方针”规定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两党可以对等谈判。

本题为基础题,考查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叶九条,即叶剑英提出的“有关和平统一台湾的九条方针政策“,为中国大陆对台湾政策文件之一。

一般认为,叶九条已经包括了往后一国两制的基本意涵。

12.史学家吕思勉认为:

“封建制度则是一族征服他族之后,分据其地,而食其赋入,而治理其人的办法。

一族的人分据各处,则可以互相藩卫,而别族的人不易将他推翻。

这种精神,要算周代发挥得最为充足。

”这说明西周分封制(  )

A.源自对他族的征服B.实现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C.削弱了血缘的联系D.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强调征服他族后分封,并不能说明分封制源自对他族的征服,故A项错误。

郡县制实施才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B项错误。

材料体现不出血缘联系的削弱,故C项错误。

“可以互相藩卫,而别族的人不易将他推翻”说明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故D项正确。

故选:

D。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

考查分封制的影响。

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可以互相藩卫,而别族的人不易将他推翻”。

本题是中档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分封制的实施加强了西周的统治,开发了边疆,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但从长远看,又会形成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不利于国家的统一,西周的分封制为春秋战国的纷争埋下祸根。

13.梁思成说过:

“中国建筑,其所最注重者,乃主要中线之成立。

从皇家宫殿、公共官署、佛道庙观以及一般民宅,都依严格的中轴线分布;从群体组合到一室布局都呈现出中轴线的特征。

”下列中外建筑体现这一特征的有(  )

①大昭寺

②日升昌

③奥林匹亚遗址

④图拉真广场

A.①②⑥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大昭寺、日升昌、图拉真广场都是中轴对称图形,奥林匹克遗址并没有反映中轴对称,故①②④正确,③错误,故D正确。

故选:

D。

本题考查中西方的文化遗产。

需要掌握大昭寺、日升昌、图拉真广场以及奥林匹克遗址的特点。

解题的关键是对大昭寺、日升昌、图拉真广场以及奥林匹克遗址的特点的识记。

本题考查对大昭寺、日升昌、图拉真广场以及奥林匹克遗址的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14.据《石林燕语》记载:

“唐翰林院在银台之北。

乾封以后,刘袆之、元万顷之徒,时宣召草制(皇帝的命令)其间,因名‘北门学士’”。

“北门学士”主要分了哪一机构之权(  )

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枢密院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三省中,中书省负责政令的制定,据此依据材料“乾封以后,刘袆之、元万顷之徒,时宣召草制(皇帝的命令)其间”可知A正确。

门下省负责审议,排除。

尚书省负责执行,排除。

D是军事机构,排除。

故选:

A。

本题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相关知识。

关键信息是:

时宣召草制(皇帝的命令)其间。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5.在隋朝,地方官员通过科目考试由专门部门选拔。

于是写文章成为荣进之路。

“夫其始,测试写作能力,专主于词章;其既仕,付之于勘籍小吏,而专查验其资格。

于是选贤与能之意,无复存者矣”。

材料所述现象反映了(  )

A.科举制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B.儒生地位提升同时成为专制政治的仆从

C.科举制度在实施初期存有弊端尚不完善

D.儒学依附科举制度沦为奴化臣民的工具

【答案】C

【解析】A.材料没有体现出科举制对世家大族垄断官场产生的影响。

B.材料体现不出选项的意思。

C.从材料可以看出,科举制选拔的官员后来在实际行政过程之中,并不能有效的发挥作用,体现了科举制,在刚开始的时候并不完善。

D.材料看不出科举制,是奴化臣民的工具。

故选:

C。

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要求学生结合科举制发展的表现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科举制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16.《李宗仁回忆录》在提到抗战时期一重要战役时这样写道:

“当时战场离苏嘉铁路第一道国防线尚有百余华里。

……十里洋场,四面平旷,无险可守,日军陆海空三军的火力可尽量发挥,我军等于陷入一座大熔铁炉,任其焦炼。

……简直是以我们的血肉之躯来填入敌人的火海。

每小时的死伤辄以千计,牺牲的壮烈,在中华民族抵御外来的历史上,鲜有前例。

”这一重要战役是(  )

A.淞沪会战B.太原会战C.徐州会战D.枣宜会战

【答案】A

【解析】A.从材料中的苏嘉铁路,可以看出是从苏州到嘉定的铁路,十里洋场甚至上海的外滩,所以这只能是当时的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是在山西。

C.徐州会战是在山东。

D.枣宜会战是在湖北。

故选:

A。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战时期的战役特点来分析。

解答本题,只要搞清楚淞沪会战的特征,就可以正确选择。

17.费孝通曾应邀为民国某杂志写了10篇文章,到了写封笔文章时,且不说读者,作者“感伤更深”:

这个冬天,“长春无春,北平难平”,冷战已打一年,看不出歇手的影子。

许多人曾鼓着勇气,对一些和平的曙光寄托过种种幻想,但是,“这些幻想,大多已成泡影,不留痕迹”。

这篇封笔文章写于(  )

A.1931年B.1937年C.1945年D.1948年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含义,人们盼望和平,但“长春无春,北平难平”联系所学,这是解放战争期间,长春和北平已经解放,这是三大战役结束之后,故是1948年,因此D项正确。

故选:

D。

本题考查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

关键信息“长春无春,北平难平”“对一些和平的曙光寄托过种种幻想,……大多已成泡影,不留痕迹”。

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准确提取和联系所学知识进行解读的能力。

注意掌握历史事件的史实过程。

18.“作为新中国一项重要的外交原则,它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

”这一原则的核心是(  )

A.和平共处B.不结盟C.求同存异D.独立自主

【答案】A

【解析】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包含4个“互”字、1个“共”字,不仅在各国大量的双边条约中得到体现,而且被许多国际多边条约和国际文献所确认,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故选A;

B.不结盟是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体现,排除B;

C.求同存异指找共同点,保留不同的看法和观念,排除C;

D.独立自主指每个国家都有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地、自主地处理本国对内对外的一切事务,排除D。

故选:

A。

本题主要考查和平共处5项原则,结合新中国外交发展的表现和和平共处5项原则的内容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和平共处5项原则的内容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9.在评述某史事的历史影响时,有人说“这是天朝体系崩溃的开始”,有人说“这是中国融入世界体系的开始”。

该史事是(  )

A.鸦片战争B.洋务运动

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A

【解析】A.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冲进了天朝上国的观念和外交政策,中国开始融入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

B.洋务运动是在鸦片战争以后。

C.甲午战争更是在洋务运动以后。

D.八国联军侵华之前中国已经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故选:

A。

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要求学生结合鸦片战争的结果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还要搞清楚,近代列强对华侵略的过程特征。

20.《卿云曲》曾被选为中华民国的国歌,歌词为:

“卿云烂兮,漫漫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简短的歌词颂扬了辛亥革命(  )

A.结束君主专制制度的伟大功绩

B.使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的巨大成就

C.推动社会生活习俗的迅速进步

D.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荣光

【答案】A

【解析】材料“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体现了结束君主专制制度,所以A符合题意;

BCD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

A。

本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考查了辛亥革命,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1.毛泽东曾说,“严格地讲,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

对此论述的理解,正确的有:

(  )

①五四运动直接促进中国的制度变革和民众觉醒

②五四运动动摇了北洋政府的统治

③五四运动促进了革命理论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④五四运动推动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B

【解析】“严格地讲,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主要是由于五四运动使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同时五四运动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故③④正确;

五四运动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故①排除;

动摇北洋政府统治的是国民革命运动,故②排除。

因此B项正确。

故选:

B。

本题考查五四运动,解题的关键是“严格地讲,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群众爱国运动。

它使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22.某同学的笔记中有如下一段内容:

“3.为中国革命的继续前进准备了新起点。

因为它使人们在思想上受到了一次相当普遍的革命洗礼;党组织的影响扩大了,也开始掌握一部分军队”。

据此可知,这位同学的学习内容是(  )

A.中共二大的召开B.南昌起义的意义

C.国民革命运动的功绩D.红军长征胜利的影响

【答案】C

【解析】A.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时,国共两党还未合作,还没有开展,国民革命,无法“使人们在思想上受到了一次相当普遍的革命洗礼”,排除;

B.南昌起义中共建立了自己的军队,与“开始掌握一部分军队”不符,排除;

C.材料“使人们在思想上受到了一次相当普遍的革命洗礼;党组织的影响扩大了,也开始掌握一部分军队”说明中共在国民革命之中影响力扩大,同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自己的武装,正确;

D.长征时革命军队已经壮大了,与“开始掌握一部分军队”不符,排除。

故选:

C。

本题考查国民大革命,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该同学的学习内容是国民革命运动的功绩。

本题以国民大革命的功绩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国民大革命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23.毛泽东的诗词艺术性地记载了中国革命的历程。

下列诗词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按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此行何处?

赣江风雪迷漫处。

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②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③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④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A.③②①④B.④①③②C.③①②④D.④③①②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①是1930年;②是1949年的渡江战役;③是红军长征;④是1927的秋收起义,因此先后顺序是④①③②,故B项正确。

故选:

B。

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

需要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的重大事件。

解题的关键是对选项事件时间的识记。

本题考查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的重大事件时间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24.下列会议中在推进国家领导体制改革和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方面迈出重要一步的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

C.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D.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

【答案】B

【解析】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根据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开始解决领导干部终身制及实现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等问题,在推进国家领导体制和废除终身制方面迈出重要一步。

排除ACD,故本题选B。

故选:

B。

本题考查我国政治改革。

主要考查领导人制度改革的相关内容。

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在认识能力。

25.关于阿房宫,《史记》载:

始皇“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阿房宫未成。

”杜牧在名作《阿房宫赋》中写道:

“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当代考古学者在《史记》所载阿房宫位置没有发现红烧土、木炭等物质。

这说明(  )

A.史事的真实性必须得到考古的证实

B.文学作品推动历史知识的普及传播

C.不同来源的材料提供了不同的历史解释

D.不同类型的材料相互印证得到历史事实

【答案】C

【解析】“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阿房宫未成。

”“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表明不同来源的材料提供了不同的历史解释,故C正确;

A太过绝对,排除;

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

C。

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解题的关键是“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阿房宫未成。

”“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史料即是与历史密切相关的材料,它是人类在以往长期的社会活动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

26.某一史家指出:

“任何一种史料,都不是完全可信,里面可能有错误,可能有虚伪,可能有私人的爱憎,可能有地方及民族的成见,不经精密的考证,即笃信不疑,后患实无尽无穷。

”作者在这里强调的是(  )

A.任何史料均不足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