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民族管弦乐队与中国传统乐队.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71933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9.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民族管弦乐队与中国传统乐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现代民族管弦乐队与中国传统乐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现代民族管弦乐队与中国传统乐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现代民族管弦乐队与中国传统乐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现代民族管弦乐队与中国传统乐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民族管弦乐队与中国传统乐队.docx

《现代民族管弦乐队与中国传统乐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民族管弦乐队与中国传统乐队.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民族管弦乐队与中国传统乐队.docx

现代民族管弦乐队与中国传统乐队

 

現代民族管弦樂隊與中國傳統音樂

前言

人類文化史的演進,本身就是一個不斷積累、吸收、揚棄、創造的過程。

任何時代的文化現象或藝術形式,既有從業者爲適應特定社會思潮和審美需求所作的創新,又延襲了歷史上留存下來的諸多傳統文化因素。

這裏的“新”,有可能是從外部(民族,地區或國家)引入的,也有可能是當代人利用、借鑒“內”“外”文化養份而重新創造的。

於是,在民族文化的發展進程中,就層層叠叠地形成了“新—舊”“古—今”“夷—夏”“中—西”等多重關係。

但這些關係說到底只有一個—傳統與現代。

而這對概念,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對立。

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在文化傳承的意義上,“昨天”對“今天”而言可能是“傳統”,“今天”對“昨天”而言,則就是“現代”。

古往今來,任何時代的文化戰略,都是以處理這一關係爲前提和基礎的。

它是一個關鍵,但也是一個難題。

無論是文化決策者,還是藝術創作、表演的實踐者,隨時隨地都可能碰到這個問題。

而誰能居於歷史的高度,把握這一千年“文化命題”,誰就能使那個時代的文化藝術獲得歷史性的進步,或在某個創作領域取得傑出的成就。

以上所述,同樣應該是我們重新認識現代民族管弦樂隊與中國傳統音樂之間關係的前提和基礎。

大家知道,已經有80餘年歷史的中國現代民族管弦樂隊,形成於20世紀中西文化交流之中。

對於此前中國各類編制的民間樂隊而言,它屬於“新,”屬於“現代”。

所以,從剛剛誕生的那一刻(1919年)起,它就面臨著如何處理新與舊,民間與專業(即雅與俗),古與今,漢族與少數民族,特別是中國各民族民間樂隊傳統與西方專業管弦樂隊之間等錯綜複雜的關係的問題。

而且,每遇到一個特定的歷史年代,這些問題就會在理論創作界展開廣泛討論。

而每經過一次討論,創作上就會有一些收穫。

然而,以往的討論,要么偏於編配的語彙技術,要么糾纏於樂隊編制和樂器改革,這無疑對於這一尚處於起步探索階段的樂隊發展至關重要。

但當這一新型樂隊有了80多年的實踐,推出了數以千計的新作,擴展到了大陸,香港,臺灣,新加坡及海外華人社會的今天,我們再作新一輪的研究討論時,我以爲可否暫時把技藝層面的問題放在一邊,而提出幾個有關文化、歷史、傳統這類具有本質性意義的題目。

因爲這個新型樂隊在20世紀初出現,絕不是偶然的,而是帶有深深的時代的印記。

所以,我們的討論應當回過頭來從這方面開始。

這些問題主要要有:

新型民族管弦樂隊出現在20世紀初的社會文化背景?

新型民族管弦樂隊的傳統根基何在,即它與中國傳統樂隊表層和深層關係(樂器,樂隊,曲目,音樂思維方式,審美追求等)如何?

它在處理傳統與現代的關係方面有過那些經驗和問題?

它在吸收借鑒西方專業管弦樂隊的編制、編配原則方面有哪些做法?

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趨勢下,在21世紀,它應該作何種選擇?

等等。

限於篇幅,本文僅就新型民族管弦樂隊與中國傳統音樂之間的關係,作一專門討論。

一、傳統沃土—歷代中國民間樂隊生態重播

以往,只要談及新型民族管弦樂隊,大家首先就會說它是參照西方管弦樂隊的模式建立起來的。

是的,在樂隊編制,編配觀念,技法等方面,西方管弦樂隊確實是最重要的仿照物件。

但不能忘記,這個樂隊的基本成員—樂器,卻主要是中國的。

更重要的是,在新型民族樂隊出現之前,中國各民族各地區已經存在著多樣組合、編制的幾十種傳統樂隊。

它們所積累起來的經驗,曲目十分豐富,無論當事人是否意識到,傳統樂隊是建立新樂隊的基點,卻是誰都承認的事實。

在中國古代,所謂“樂隊”,是指“樂器演奏者的整體”(蕭友梅,1917),但並沒有“樂隊”這個詞。

而只有類似的稱謂。

如周代的“大樂”“宮懸”(四面排列)即指大樂隊,“軒懸”(三面排列,“闕其南”)“判懸”(兩面排列,“東西之象”)“特懸”(一面,“一肆而已”)“登歌”指規模略小的樂隊;漢代稱“鼓吹”“鐃歌”;隋唐時代稱樂隊爲“部伎”等。

此外,民間還有“八音”“八樂”“十音”“十三音”“十番”“十盤”“音樂會”“鼓樂”“鼓樂班”“銅器社”“響器”“八大套”“文場”“武場”等。

樂隊,是20世紀初以來才流行起來的概念。

與它相比,中國傳統稱謂具有更豐富的內涵。

如“樂懸”,既泛指不同樂器的組合,又分宮,軒,判,特四種規模和形式,並分別體現了官位元等級;“八音”,原是按材質將樂器分爲八類,後指樂器數量多(不限於八種)。

再如“十番”,也是多種不同類樂器組合的意思。

有些則有樂種與樂隊的雙重含義。

如土家族“打溜子”,既標明了族屬,種屬,又指稱了編制。

“八大套”雖主要指樂曲數量,但同時也指示其樂隊組合與性質。

那么,西方樂隊(Orchester)概念的來源和意義又是什么呢?

據悉,在希臘語中,它指“舞池”,後來指舞臺與觀衆之間的地方。

即指劇場的幕景前面與觀衆之間略微高出的那片空間。

16世紀以後,樂隊一詞才專指那些爲表演某作品而結合起來的音樂家群體。

可見,僅從詞源、詞意看,中西之間就有明顯的差別。

在1900年代以前,中國歷史上到底有多少類型的民間樂隊,似乎沒有人做過詳細統計。

但在相關的史學,民族音樂學論著中,這方面的資料卻很豐富。

一般來說,大約有以下十大類:

1,宮廷樂隊,也稱宮廷貴族樂隊。

即用於歷代王朝宮廷中祭祀,

宴饗,出行,狩獵等活動中的樂隊。

有關這類樂隊,蕭友梅完成于1916年的博士論文《十七世紀以前中國管弦樂隊歷史的研究》和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的部分章節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容後詳述。

2,鑼鼓樂隊,即由鼓,鑼,鑔,鈸等組成的樂隊。

這類樂隊主要用於民間

習俗祭儀活動。

其蹤迹幾乎遍及全國。

其中,有一種是單一的“鼓樂”隊。

另一種是加鑼、鈸等的樂隊。

三,民間吹打樂隊。

即由膜鳴鼓爲代表的打擊樂器和以嗩呐、管子、笛子等爲主的吹奏樂器組成的樂隊。

這類樂隊總的可以再分爲兩大類別,一是打擊樂占重要地位的“吹打樂隊”,一是吹奏樂器爲主的“鼓吹樂隊”。

這類樂隊流傳使用極爲廣泛。

並因傳播地不同而形成很多樂種。

四,民間絲竹樂隊。

即由拉弦,彈撥及笛,笙等絲,竹類樂器組成的樂隊。

這類樂隊從僅有“琴簫”即一絲一竹兩件樂器的組合到漢代由“笛,笙,琴,瑟,琵琶,箏”及篪,築組成的“相和大麯”樂隊再到明清以來的民間絲竹樂隊。

其傳佈地域主要在南方各地,如江南絲竹,廣東音樂及加笛,笙的潮州“弦詩”等。

五,弦索樂隊,即僅有拉弦和彈撥樂器組成的樂隊。

六,民間戲曲樂隊,全國數百種戲曲,絕大多數都使用樂隊伴奏。

其中,戲曲樂隊又分文,武兩個樂隊。

文場樂隊基本上是弦索或絲竹樂隊,武場樂隊則有鼓、鑼、鈸、梆、板等。

七,民間曲藝樂隊,中國三百多種曲藝,有一大半是用樂器伴奏的。

其中,又有一部分是用小型樂隊伴奏的。

如“山東琴書”的伴奏樂隊就包括了揚琴、墜琴、箏、軟弓京胡、琵琶、三弦、板、碟子等;彈詞伴奏樂隊則爲琵琶、小三弦、揚琴;四川清音爲琵琶、高胡、二胡、中胡;京韻大鼓是鼓、板、三弦、四胡。

八,宗教樂隊,即爲佛、道法事活動而演奏的樂隊。

這類樂隊以吹打樂隊爲主。

吹奏類樂器有笙、笛、嗩呐、管子、招、海羅、侗欽等,打擊樂器有鼓、鈸、鐃、鑼等。

雲南各地還有一種“洞經樂隊”,其功能在宗教與民俗之間。

樂隊編制龐大,吹打拉彈皆備。

九,各類單編樂隊,即由一種樂器或不同尺寸的一種樂器組成的樂隊。

如銅鼓樂隊(壯、瑤、苗、彜、侗、布依、白、黎、傣、佤、土家、仡佬),蘆笙樂隊(苗、瑤、侗、水、仡佬),鋩鑼樂隊(傣、佤、壯、景頗、崩龍),冬不拉樂隊(哈薩克);神鼓樂隊(藏)等;

十,木卡姆樂隊,即爲維吾爾,烏孜別克古典樂舞伴奏的樂隊。

以上十類,每類又因地區、民族、功能、規模的差別,編制並不完全相同。

故雖屬同一類,但在音響、音色方面,卻各各不同,呈現出統一而多樣的特徵。

(一)歷代宮廷樂隊及其類別和編制。

(1)上古宮廷雅樂樂隊:

這類樂隊早在西周時期,就已發展得很有規模。

明代大音樂家朱載堉以《儀禮》爲根據,作了歸納。

其中,“軒懸”樂隊的編制爲:

柷、敔、搏拊、牘、大琴、中琴、大瑟、中瑟、小琴、小瑟、編磬、鼗、編鐘、特鍾、建鼓、朔鼓、應鼙、大竽、小竽、大笙、小笙、大排簫、小排簫、大編管、小編管、大塤、小塤、大篪、小篪、大龠、小龠、大笛、小笛等。

樂隊人數達35(包括一名樂正),樂器數量達41件。

特懸樂隊的編制則少了很多。

共有人數15,樂器17件。

其排列方式,可參看圖一。

圖1

堂上

吾兄麾

牘搏拊

中琴小瑟

樂正大琴

西階堂下阼階

鼗編磬朔鼙建鼓應鼙大笙大竽小笙朔鼓建鼓編磬

編鐘大編管排簫排簫小編管編鐘

特鍾大篪小篪大塤小塤大篪小篪特鍾

朔鼙建鼓應鼙大笛小笛大龠小龠大笛小笛

(2)中古宮廷燕樂樂隊:

隋唐之際,宮廷“燕樂”十分繁盛。

所謂“九部樂”“十部樂”“坐部伎”“立部伎”等,由於來源地不同,功能不同,其編制也就有不少相異之處。

試舉“十部樂”中的“清樂”和“龜茲樂”樂隊的編制:

清樂:

笙、簫、笛、篪、塤、琴、葉、三弦琴、擊琴、瑟、築、箏、琵琶、秦琵琶、編鐘、編磬、節鼓。

(共17類,自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

龜茲樂:

笙、簫、笛、橫笛、篳篥、貝、豎箜篌、琵琶、五弦琵琶、銅拔、腰鼓、羯鼓、都曇鼓、毛員鼓、答臘鼓、雞婁鼓。

(共16類,引文處同上)

再舉“坐部伎”“立部伎”樂隊。

立部伎(見三原唐李壽墓):

笙、排簫、簫、鈸、橫笛、篳篥、小琴、琴、琵琶、五弦、箜篌。

共11類。

坐部伎:

箜篌、五弦、琵琶、琴(箏)、笙(竽)、橫笛、排簫、篳篥、鈸、毛員鼓、細腰鼓、貝。

共12類。

(3)近古宮廷“宮架”樂隊:

趙宋王朝建立後,曾花大力氣復興宮廷雅樂,並設立了編制龐大的樂隊。

據《中國古代音樂史稿》統計,北宋政和三年朝廷“宮架樂隊”規模達到近400人,所用樂器主要有:

編鐘、編磬、特鍾、特磬、鎛鍾;建鼓、應鼓、鼙鼓、雷鼓、鼗鼓;簫、竽、篪、塤、笛;琴(分一、三、五、七、九弦),瑟、笙、巢笙等20餘種樂器。

“登歌樂隊”50餘人,20多種樂器。

(4)歷代石刻繪畫中的樂隊:

在宋人模仿的《唐代宮樂圖》中,我們可以見到五件樂器組成的樂隊:

拍扳、笙、箏、琵琶和篳篥,這顯然是一個宮內小型的“室內樂”。

(見圖)

在五代王建墓(四川,成都)浮雕樂人圖中,我們可以見到羯鼓、銅鼓、貝、笙、葉、箜篌、篳篥、箏、排簫、篪、拍扳、琵琶、都曇鼓、鼓、腰、笛、雞婁鼓、鼗牢、答臘鼓、毛員鼓等20種樂器。

其組合及功用,也透漏了中古時代宮廷樂隊的一些資訊。

(見圖)

在另一幅流存于今天的唐宋間的壁畫裏,有一個19人的女樂人樂隊,她們分坐於上下兩層。

坐在臺上的樂手演奏的樂器包括曲項琵琶、箜篌、箏、方響、笙、細腰鼓、橫笛、篳篥、拍扳,她們一律採取正面姿勢;台下的樂手用側坐姿勢,演奏的樂器與臺上基本相同,唯篳篥改爲簫。

畫面的右邊,置一面大鼓,鼓身後是一位擊鼓者。

(見黑白圖片)

(二)民間鑼鼓樂隊類別及其組合。

前文已說過,它們可以再分成兩類。

一是以不同尺寸的鼓組成的“鼓樂”。

一類是鑼鼓樂。

前者如“絳州鼓樂”,其編制由帥鼓(最大)、將鼓(大)、校鼓(中)、卒鼓(小)組成。

另有藏傳佛教的“神鼓”樂隊,其編制由大小一律的“神鼓”組成。

鑼鼓樂分佈很廣。

代表性類別如山西洪洞縣的“威風鑼鼓”,即由數十面鼓和鑼共同組成的打擊樂樂隊;冀中平原民間“音樂會”中的“傢夥條子”,由中堂鼓、缽、鐃、鐺、鑔等組成,一套曲打完,長達20分鐘,並以“舞鐃”技藝體現了中國鑼鼓樂的價值;土家族“打圍鼓”(打響器、大鑼、小鑼、堂鼓、鈸)“花鑼鼓”(棋子鼓、冬子鑼、大鑼、鈸);長江流域各地稻農種田時演奏的“薅草鑼鼓”;漢族聚居區每年春節演奏的“鬧年鑼鼓”等。

(三)民間吹打樂隊的不同類別及其組合。

在中國,這類樂隊是最爲普遍的,形成了很多有名的地方樂種。

如潮州大鑼鼓;浙東(舟山)鑼鼓;西安鼓樂;山東鼓吹;遼南鼓吹;陝北鼓吹;晉北鼓吹;冀中笙管樂;“洛陽十盤樂”;“皖西鑼鼓”;蘇南“十番鼓”;“十番鑼鼓”;湖南“十樣景鑼鼓”;福州十番;莆仙“大鼓吹”“小鼓吹”;福建“十音”“八樂”維吾爾“嗩呐與納格拉鼓”,“壯家八音”,“布依八音”“土家耍鑼鼓”(鼓、鑼、鈸、嗩呐、小嗩呐、馬鑼、勾鑼)等。

這類樂隊的主要特徵是吹奏樂器如管子、嗩呐、笛與打擊樂器特別是鼓的結合。

其中,有由於打擊樂的地位不同而有鼓吹樂和吹打樂的區別。

以吹爲主,鼓只起擊節配合者,稱“鼓吹樂”;吹打並重甚至有專門的“鼓段”“鑼鼓段”的,稱吹打。

前者如山東、遼南、陝北、晉北、冀中諸鼓吹樂隊;後者如潮州、浙東、西安、蘇南等吹打樂隊。

同時,它們還有主奏樂器的區別。

以嗩呐爲主奏的樂隊,其功能具有很強的民俗性,多在節日、婚喪場合演奏,俗稱“鼓樂”“吹鼓樂”;以管子爲主奏的樂隊,其功能具有一定的宗教性,多在祭祀、喪儀中演奏,俗稱“笙管樂”“道樂班”“音樂會”;以笛子爲主奏的樂隊,俗稱“笛套鑼鼓”,其功能也多追隨笙管樂。

民間、吹打樂隊的編制和規模,因時因地而有很大的差異。

規模最小的只有一鼓一吹。

這裏,試以規模爲序,排列於下:

1、維吾爾“鼓吹”,往往僅有一支木管嗩呐和一對“納格拉”鼓。

但它的曲目豐富,情緒熱烈,效果甚佳。

(見圖)

2、漢族鼓吹樂隊(嗩呐主奏)一般是三到五人,最多六、七人。

(1)山東魯西南鼓吹樂隊,通常是嗩呐、笙(或一或二)、鑔、梆子,有時還加笛子,但某些情形下,僅一支嗩呐和小鑔或梆子就可以成樂;

(2)陝北鼓吹樂隊,共五件五人:

兩隻嗩呐(分上、下手)、小鼓、小鑔、銅鼓(即乳鑼);(見圖)

(3)遼南鼓吹樂隊:

嗩呐(也分上、下手)、小鈸、堂鼓、樂子、挑子號;以上諸樂隊,從規模而言,基本屬於小型鼓吹樂隊。

3、笙管樂隊,一般是六、七人,多可以到20人,其中主要是笙、笛數量的增加。

(1)遼南笙管樂隊:

管、笙

(2)、板胡、笛、揚琴、樂子、小鈸、翁子、堂鼓,這類樂隊雖小,但已經屬於絲竹鑼鼓樂編制;

(2)冀中笙管樂:

管(1-2)、笙(2-4)、笛、雲鑼(十面或雙十面)、堂鼓、小鈸、大鈸、大鐃、鐺子;(見圖)以上諸樂隊基本屬於中型鼓吹樂隊。

(3)西安鼓樂(坐樂):

笛(主奏)、笙、管、琵琶、箏、座鼓、戰鼓、樂鼓、獨鼓、大鐃、小鐃、大鈸、小鈸、大鑼、馬鑼、玎璫、星星、梆子。

(見圖)

(4)西安鼓樂(行樂):

又分兩種,一種稱“同樂鼓”或“高把子”,樂隊包括笛、笙、管、高把鼓、小勾鑼、圪瘩鑼、鉸子、手梆子;另一種稱“亂八仙”,樂隊因笛、笙、管、方匣子(雲鑼)、單面鼓、開口子(小鑼)、鉸子、手梆子等八種樂器組成而得名。

4、絲竹鑼鼓樂隊:

(1)蘇南“十番鼓”,另有“十番簫鼓”“十番”“十番笛”等俗稱。

樂隊一般約10人左右:

板、點鼓、同鼓、板鼓、雲鑼、笛、簫、笙、小嗩呐、二胡、梆胡、琵琶、三弦等十餘件,用於婚、喪、壽、慶;鼓在樂隊中地位頗重要,常以獨奏段(也稱“鼓段”)穿插於音樂中;

(2)蘇南“十番鑼鼓”:

分“笛吹鑼鼓”、“笙吹鑼鼓”、“粗細絲竹鑼鼓”、“清鑼鼓”。

用於婚喪喜慶或道場。

“笛吹鑼鼓”樂隊編制爲:

曲笛、長尖、笙、簫、琵琶、三弦、二胡、梆胡、拍扳、板鼓、同鼓、大鑼、喜鑼、齊鈸、雲鑼、木魚,共16種樂器

粗細絲竹鑼鼓樂隊編制爲:

除上述樂器外,另加馬鑼、春鑼、內鑼、湯鑼、中(或大)鈸、小鈸、雙星,共22種樂器;

(3)廣東漢樂之“鑼鼓吹”:

嗩呐、蘇鑼、小鑼、鈸、碗鑼、乳鑼、梆子、搖板;

(4)潮州大鑼鼓:

又分嗩呐大鑼鼓、潮州外江鑼鼓、潮州八音鑼鼓、潮州花燈鑼鼓、潮州小鑼鼓(以上爲室外樂);、潮州笛套古樂、潮州廟堂音樂。

嗩呐大鑼鼓:

嗩呐(主奏)、大鼓、深波鑼、大鬥鑼、允鑼、大鈸、小鈸、九仔鑼等;

笛套大鑼鼓:

笛(主奏)、管、簫、朝陽笙、大鼓、深波鑼、大鬥鑼、允鑼、大鈸、小鈸、九仔鑼。

這類樂隊的表演,也分坐、行兩種。

行樂的排序和規模如下:

(武畔)

標旗四或八面大鑼八至十六面(雙數)

大鈸二對(二人)小鈸一對(一人)

亢鑼一面月鑼(狗仔鑼)一面

大鼓一面(兼大小木板、手板)欽仔(突臍鑼)一面

深波一面蘇鑼一面

(文畔)

小嗩呐(兼大嗩呐)一支大嗩呐一支

橫笛八至十六支大小三弦各一把

琵琶二張揚琴一架

秦琴二件月琴二件

葫蘆秦琴二件椰胡二至四把

大椰胡二把中胡二把

中阮兩件大阮兩件

以上武畔21-33人,文畔31-41人,顯然已是民間傳統樂隊中樂器種類多,人數多的大型樂隊了。

另外,前文列舉的西安鼓樂、蘇南十番、十番鼓,均應列爲中國民間大型樂隊。

以上各類民間吹打樂,其歷史淵源一直可以追溯到兩漢。

鼓吹一詞就是在那個時候出現的。

在此後的繪畫、石刻、文獻中均有所見。

(四)、民間絲竹樂隊:

這類樂隊因僅涉及絲、竹兩類樂器,故一般規模偏小,風格較細柔:

(1)福建南音(南管)樂隊:

琵琶、洞簫、二弦、小三弦、拍板,共五件;

(2)江南絲竹:

琵琶、二胡、揚琴、三弦、笛、笙、簫、鼓、板、木魚、鈴;

(3)廣東音樂:

二弦、提琴(似板胡)、月琴、橫笛、三弦,俗稱“五架頭”;

(4)廣東漢樂之“和絃索”,樂隊包括月琴、琵琶、椰胡、角胡、三弦、笛子

(5)潮州“弦詩樂”樂隊之一:

二弦、琵琶、秦琴、揚琴、二胡、笛、嗩呐、小鼓、木魚等;

(6)潮州細樂:

三弦、琵琶、古箏、洞簫、椰胡;

(五)弦索樂隊,相比而言,這類樂隊流傳範圍不算廣,主要有:

(1)河南曲子板頭曲:

以三弦、琵琶、箏爲主,另加月琴、揚琴、胡琴、四胡、洞簫、板、八角鼓;

(2)潮州弦詩樂之二:

二弦、琵琶、秦琴、揚琴、二胡;

(3)廣東漢樂樂隊之二—“清樂”:

箏、琵琶、椰胡,俗稱“三架頭”;

(六)民間戲曲樂隊:

中國戲曲藝術如果從北宋“雜劇”算起,已經有九百年的歷史了。

宋、元之際戲曲樂隊的狀況,目前尚無確鑿的文獻記錄。

可見者有一下三則:

1、山西稷山馬村金段氏墓群雜劇雕磚。

(4號墓)共九人,一律站立。

起一人擊鼓,一人擊細腰鼓,一人吹橫笛,一人執排板,一人吹篳篥,餘者皆爲演員。

(見圖《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

2、山西新絳縣吳嶺莊元墓雜劇雕磚(1279),共九人,其中左右兩側各有一

人腰間系細腰鼓,他旁邊有一人持笙或笛,看不清。

(見圖同上)

3、山西洪洞縣廣勝寺明應王殿壁畫摹(元人畫)本。

畫的上方有一寫著“大行散樂中都秀在此作場”的橫幅。

畫中人物分立兩行,爲演員與樂隊。

後排左側一人吹笛,右側一人持排板。

(見圖:

《中國音樂詞典》)

從以上出土資料看,金、元時代的雜劇樂隊比較簡單,多爲鼓、笛、板等。

也有人說,那個時代的樂隊以鑼鼓爲主,可謂“鑼鼓雜戲”。

至1960年代,有人還在山西看過這種表演形式。

4、明清戲曲鑼鼓樂隊:

明代中葉繁盛的“昆山腔”,樂隊由笛、笙、三弦、鼓、板、鑼等組成。

總之,我們可以說,早在中國戲曲形成的初期,樂隊雖然簡單,但已經有文、武之分。

至清代,當各類地方戲相繼出現,並形成皮黃、梆子、昆、高四大聲腔爭勝的局面時,爲其伴奏的戲曲樂隊也日益成熟,頗具規模。

試舉一下例證:

(1)、京劇樂隊:

標準組合爲文場“四大件”,武場“四大件”,即京胡、京二胡、月琴、小三弦;板鼓、大鑼、小鑼、鐃鈸。

另外根據需要加戰鼓、嗩呐、笛笙、海笛及水鈸、大鐃、鑔鍋、碰鍾(星子)等。

這也是一般皮黃劇種樂隊的編制。

(見圖)

(2)、秦腔樂隊:

文場,早期主奏樂器用“二股弦”,後放棄,改用板胡。

另有笛、三弦、月琴(四弦)、京胡、嗩呐、氐呐、大號等。

武場有指板、幹鼓、暴鼓、戰鼓、鈎鑼(大鑼)、手鑼(小鑼)、馬鑼、大扇子(大鈸)、小扇子(小鑼)、水水等,共18種樂器。

多數梆子劇種樂隊的編制與秦腔基本相同。

(3)、20世紀以來的昆曲樂隊:

昆(曲)笛、簫、大嗩呐、小嗩呐、笙、琵琶、三弦、月琴;鼓板、大鑼、小鑼、湯鑼、雲鑼、齊鈸、小鈸、堂鼓,乃爲小型“絲竹鑼鼓”之配置。

(4)、川劇樂隊:

它的五種聲腔,各有自己的主要伴奏樂器:

昆腔用笛,另有蘇鑼、蘇鈸;高腔不用絃樂器,只用拍板調整節奏;胡琴腔,以小胡琴和川二胡爲主;彈戲源於陝西梆子,分甜平、苦平,以胡琴爲主奏;燈戲用低音大筒、胡琴、川二胡及嗩呐。

川劇打擊樂隊由小鼓、堂鼓、大鑼、大鈸(兼鉸子)“五方”組成,如果加弦樂、嗩呐,即稱“六方”。

小鼓爲樂隊指揮。

(5)、山東呂劇樂隊:

該劇種是在山東說唱音樂品種“山東琴書”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

樂隊以“墜琴”爲主奏樂器,另有揚琴、二胡、三弦、嗩呐、笛子等。

武場樂隊由板鼓、大鑼、小鑼、大鈸、小鈸、堂鼓、大鼓組成。

(6)、山西中路梆子樂隊:

文場有呼胡(胡蘆子)、二股弦、小三弦、四股弦及嗩呐、笛等;武場有單皮鼓(兼手板、堂鼓)、馬鑼(兼小堂鑼、狗娃子、碰鈴)、小鑼、梆子(兼鉸子、戰鼓),共17中樂器,8位樂手。

從上引六個劇種樂隊的編制,我們可以大體掌握戲曲樂隊組合的基本特點:

1、均有文、武場之分;2、每個劇種樂隊都有主奏樂器,京劇、漢劇、徽劇、桂劇、滇劇多爲胡琴(京胡);秦腔、豫劇、晉劇、河北梆子、山東梆子多爲板胡;昆、高劇種多用笛、笙;地方性強的則用特性樂器,如呂劇用墜琴,河南曲劇用曲子琴;湖南花鼓戲用大筒(拉絃樂器),它們對劇種的唱腔風格具有強化作用;3、除主奏樂器外,還配一件跟隨主奏的樂器,它們或高於主奏樂器,或低於主奏樂器,形成更豐富的音響,如京劇中的京二胡,山西中路梆子中的二股弦;4、武場樂器也有一個主宰,即板鼓,擊鼓者稱“鼓佬”,他不僅指揮武場,還指揮整個樂隊和整場演出;5、武場樂隊的配備基本上是鼓、鑼、鈸或木梆四類,再加若干特色打擊樂器,如戰鼓、大鈸、大鐃、狗鑼(微型鑼)等。

6、多數古老劇種的文、武場樂隊,基本編制爲絲竹樂隊加打擊樂隊,特殊需要時就會變成吹、打、拉、彈兼備的完整樂隊。

這是中國傳統樂隊經歷了從周到清的數千年實踐、摸索後才確定下來的。

我們對這類樂隊應該給予高度評價。

(七)民間曲藝樂隊:

中國曲藝作爲傳統音樂的一大類別,同樣有悠久的歷史。

其中,一部分以說爲主,另一部分以唱爲主,或說唱兼顧。

因此它們也就少不了樂隊伴奏。

但與戲曲樂隊比,曲藝樂隊規模小得多。

少則二、三人,多則五、六人。

如:

1、宋代諸宮調樂隊:

諸宮調是曲藝最早成熟的一種類別。

據《夢梁錄》

記載,其樂隊爲鼓、板、笛三件;

2、《水滸全傳》第51回,藝人白秀英演唱時,自擊鑼和拍板打拍,旁邊有箏和琵琶爲她伴奏;

3、京韻大鼓伴奏樂隊:

三弦、四胡,有時佐以琵琶;鼓、板(由歌者自擊);

4、蘇州彈詞:

小三弦、琵琶,自彈自唱;

5、山東琴書:

揚琴、墜子、箏、軟弓京胡、二胡等

6、四川揚琴:

揚琴、京胡、三弦(三大件)、碗碗琴、鼓板(五方);

7、河南墜子:

墜琴、簡板、鉸子、矮角書鼓、醒木等;

8、天津時調:

大三弦、四胡、節子板及笙、揚琴。

由於曲藝的表演方式靈活輕變,所以絕大多數的伴奏樂隊都力求小型,這

是它的第一個特徵;其次,曲藝樂隊很少用吹管樂器,多數是拉、彈結合的弦索樂隊;再次,幾乎每種曲藝樂隊都要以鼓(書鼓)、板等擊節,這樣,其音響就呈現出弦索樂器與板、鼓的融合性,具有其特殊的音色。

(八)宗教祭祀樂隊:

即佛、道、薩滿和民間性宗教儀式所使用的傳統樂隊。

`1、佛樂隊:

藏傳佛樂隊:

在西藏、內蒙古、青海、雲南、四川等廣大藏傳佛教地區,幾乎每個寺廟中都有規模不等的樂隊,以用於相關的祭儀活動中。

(1)西藏紮什倫布寺平日練習時的樂隊:

大號(2支)、嗩呐(2支)、神鼓(4面)、銅鈸(4副);共四種樂器,12位隊員;

(2)西藏紮什倫布寺歡度“古朵節”時的樂隊:

大號(2支)、銅質骨號(4)、嗩呐(4支)、神鼓(20面)、鈸(12副)、鈴(2個);

(3)內蒙古包頭梅日更昭7月15法會樂隊:

神鼓

(2)、嘉令(即嗩呐,2)、銅鈸(4)、海螺

(2)、筒欽

(2)、鈴

(1);

(4)甘肅夏河拉蔔楞寺樂隊:

管、笙、鼓、雲鑼、鈸、嗩呐、海螺;

(5)山西五臺山佛樂隊(漢傳):

管子、笛、笙、鼓、合子、引磬、木魚、

懺鍾、手鼓、磬、雲鑼;

1、道教樂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