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匠人与大师阅读答案word版本 16页.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71820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匠人与大师阅读答案word版本 16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最新匠人与大师阅读答案word版本 16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最新匠人与大师阅读答案word版本 16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最新匠人与大师阅读答案word版本 16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最新匠人与大师阅读答案word版本 16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匠人与大师阅读答案word版本 16页.docx

《最新匠人与大师阅读答案word版本 16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匠人与大师阅读答案word版本 16页.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匠人与大师阅读答案word版本 16页.docx

最新匠人与大师阅读答案word版本1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匠人与大师阅读答案

篇一:

匠人与大师阅读答案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

14.第③段、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4分)□甲:

□乙:

15.笫④段中有一个事实论据不恰当,请找出来并说明理由。

(2分)

16.请简述本文的论证过程

答案

13.我们不应满足于敝“匠人”,要有较高目标、有追求、有不断创新的精神。

(2分。

意思对即可。

若只答匠人和大师的区别不给分)

14.□甲:

比喻论证,把匠人凭经验做事比作一个一个摘瓜,把大师按规律做事比作提瓜藤,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

对比论证,用匠人和大师不同的摘瓜方式作对比,突出大师已上升到理论层面,靠规律运作。

(答出一种即可)

□乙:

举例论证,以鲁班由匠人到大师的经历为例,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只有追求更高的目标才会断进步的道理。

(一处2分,共4分)

15.画家的事例不恰当。

第④段阐述的观点是“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而这个论据的重点在目标和信念上,不能很好地证明观点。

(意思对即可。

2分)

16.先从三个方面分析匠人和大师的区别,然后揭示研究这种区别的目的,提出中心论点,最后总结全文。

(意思对即可。

4分。

只答“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给1分)

篇二:

匠人与大师

初中阅读精选及答案

(一)匠人与大师

①在社会上常听到称呼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

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

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

②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

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

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

但就算一天做到100把也还是一个木匠。

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

判断他的高下是有没有突破和创新。

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艺儿做得更多、更快、更绝;而大师则在不断构思新的东西。

③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

匠人从事具体操作水平的上限是经验丰富,但还没从经验上升到理论。

虽然这些经验体现和验证了规律,但还不是规律本身。

大师则站在理论的层面上,靠规律运作。

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只提起一根瓜藤;面对一大堆数字,匠人满头大汗,一道接一道地去算,大师只需轻轻给出一个公式。

④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

我们常说一技之长,一招鲜,吃遍天,这是指匠人,大师则不靠这,他纵横捭阖,运筹帷幄,触类旁通。

因为凡创新、创造,都是在引进、吸收、对比、重构等综合之后才出现的。

当匠人靠一技之长,享一得之利,拿人一把,压人一筹时,大师则把这一技只作为恒河一沙,再佐以砖、瓦、土、石、泥,起一座高楼。

牛顿、爱因斯坦成为物理大师并不只因物理,更重要的还因为数学、哲学等。

而成为一个社会科学方面的大师要求就更高,马克思、恩格斯是一部他们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毛泽东则是当时中国政治、军事、文学的宝典。

⑤这就是大师与匠人的区别。

研究这个区别毫无贬损匠人之意,大师是辉煌的里程碑,匠人是可贵的铺路石。

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正如需要将军也

需要士兵。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世界需要人们具有较高的追求目标。

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将军总是在优秀的士兵中成长起来的。

当他不满足于打枪、投弹的重复而由单一到综合,由经验到理性,有了战役、战略的水平时他就成了将军。

鲁班最初也是一名普通木匠,当他在技术层面已经纯熟,不满足于斧锯的重复,而进军建筑设计、构造原理时,就成了建筑大师。

虽然从匠人而成为大师的总是少数,但这种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

古语说,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

要是人人都法乎其下,这个社会就不堪设想了。

⑥我们可能在实际业绩上达不到大师水平,但至少在思想方法上要追求大师的思路。

在个人,有了这样一种心理,就会有所上进;在民族,有了这样一个素质,就会生机勃勃;在社会,有了这样一个氛围,就是一个创新的社会。

(有删节)

2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

22.第③段中“瓜地”“一个一个去摘瓜”“提起一根瓜藤”分别指什么?

(3分)

23.第⑤段中,作者举鲁班的事例意在证明什么?

(2分)

(二)阅读《诚信:

做人的自我诠释》,完成第20-22题。

(共8分)

诚信:

做人的自我诠释①

①历代中国人一直把诚实守信看作是做人的根本,将诚信称为“五常之本,百行之源”。

古人说“不诚无物”,认为不讲诚信,什么事都做不成。

由此可见,诚信是一个人做人的自我诠释。

②诚信实际上是一个人对自己做人的一种态度,是对自己做人的尊严的一种肯定。

不讲诚信的人常常以为吃亏的是别人,得到好处的是自己,其实大谬。

明代思想家李贽说:

“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

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

”假人者,说白了就是人不成其为人,这是对自己的真实存在和做人的尊严否定。

当然,这种人也就无法得到他人的信任、相信与信奉。

自古以来人们是不耻于与这种人打交道的,也就是说,人们不

会把他看作自己的同类。

③诚信是人对自己的道德人格的确证,是对自己做人的社会责任的担当。

一个人的道德人格的高下与否,最根本的就要看他对自己应有的社会责任的态度及其行为上的实际担当。

这种态度与实际担当,首先就表现在诚信上。

实际上,一个人的任何一个约定和承诺,不论是语言上的还是见诸文字和契约的,其中都包含着对一定责任的认定,对一份人格的担保。

如果你能言出必行,言行一致,信守承诺,这正是表现你对这种责任的担当,对自身人格的确证。

反之,如果你言而无信、出尔反尔、背信弃义则使你的道德人格蒙羞。

④诚信也是使人实现自身的价值,成就自己事业的内在的精神力量。

英国大学者斯迈尔斯也说:

“诚实本身尚不足以塑造一个伟人,但它是伟大品格中最重要的因素。

”为什么呢?

因为诚信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对自身的信任、相信、信奉。

一个讲诚信的人总是以对自身的信任、相信、信奉为前提的。

有了这种信任、相信、信奉,就可以产生对自己的无穷信心,激发出自己的内在潜能,形成排除万难,去实现承诺的精神力量。

这正是一个人能成就自身、开拓事业、造福社会的道德前提与精神基础。

⑤人是船,诚信就是帆,只有扬起诚信的帆,人这只船才能走得更远。

当今,还有一些人对“诚信”还存在着误读,认为“诚信吃亏”。

深入地思考诚信的本质与重要性,明晰诚信与做人的关系,应该说,是会得到很多有益的启迪的。

【注】①诠释:

说明,解释。

20.阅读全文,说说诚信与做人的关系是怎样的?

(3分)

21.根据文意,下面的三句话填入文中第③段画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甲】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

“没有诚信,何来尊严?

【乙】爱国将军冯玉祥说:

“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

【丙】圣人孔子说: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意是“一个人不讲信用,可以干嘛呢?

”)

22.分析文章结尾划线语句的作用。

(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22-24题。

(共8

分)

①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如滔滔长河,若没有语言文字的记载,无论是汉唐盛世,还是唐诗宋词,都将在后人的世界里湮灭无迹。

在所有的伟大发明中,最重要的当属文字。

②然而,对文字的滥用和扭曲,现在正成为一个令人忧心的社会现象。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一笔一画的手写汉字逐渐为电脑键盘的敲击所代替,许多人只能大致记住汉字的形状,提笔却无法正确写出具体部首和结构。

一些喜欢求新逐异的年轻人,把自造“火星文”为时尚,网络上出现了“火星文转换器”,比如把“请不要使用错别字”转换成“埥芣婹使鼡措莂牸”,每一个字都用的是汉字的偏旁部首,可是却古怪离奇,难以理解。

在街头巷尾的各种广告、标牌里,精品装璜(潢)、补胎冲(充)气、欢渡(度)春节等等,不胜枚举。

由此看来,语言文字的规范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③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言具有历时性和共时性特点,既在纵向发展中代代相传,又在共有时空里人人互用。

作为语言的符号,文字历经历史陶冶与文化锤炼,形成完整的形、音、义系统,在现实生活里发挥书写性灵、传递信息、协调行动、创造文明的重要作用。

④作为中华民族的通用语言符号,汉字具有神奇的魅力。

它间架方正,音韵优美,象形生动,表意鲜明。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宋人吴文英将“愁”字拆分释义,便生发出萧索意绪。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宋人周邦彦妙写荷花神理,尽显一派绝佳风致。

⑤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说:

“造成中华文化核心的是汉字,而且成为中国精神文明的旗帜。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标志,汉字的精神就是中华文化的精神。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在我国东北地区推行奴化教育,其方式即是废除汉字,逼迫中国人学日语,一些

人为守护民族语言文字的纯洁性甚至献出宝贵生命。

⑥任何文字都是文化的载体,而不仅仅是表意符号和交流工具。

上古的结绳记事,伏羲氏的一画开天,甲骨文、钟鼎文、行楷隶篆,汉字在漫长的发展中,为悠久的民族历史和璀璨文明书写了浩帙鸿篇。

如果中华文明史的建构,需要无数国人的不断努力,那么文字的规范、语言的纯洁将是其牢不可破的基石。

⑦汉字是我们文化的根,是滋养我们现实生存发展的血液。

我们不能以游戏的心态对待书写的随意和错误,而应当敬重汉字,把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书写、传承下去,为五千年的文明史续写新篇章。

22.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分)

23.结合文章,说出作者在第②段列举目前滥用和扭曲文字的社会现象有什么作用?

(2分)

24.第④⑤两段所列举的事例能否调换顺序?

请作简要分析。

(4分)

(四)阅读《沉住气,成大器》,完成第20—22题。

(共8分)

沉住气,成大器

①所谓“沉住气”,就是能够冷静地面对现实;所谓“成大器”,就是成为能担当重任的人。

心理学家认为,普通人与成大器之人,除了在勤奋、天资、机遇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之外,面对人生种种际遇,能否沉住气,宠辱不惊,也是二者的一个重要区别。

特别是一些所谓大器晚成者,在他们走向人生辉煌之前,都有沉着面对现实、长期奋斗的经历。

如此看来,沉住气者,方能成大器。

②人生犹如连绵的山脉,有峰峦也有沟谷。

“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

“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是苹果公司原总裁史蒂夫·乔布斯的人生信念,他凭着iphone、ipad产品的畅销实现了自己“改变世界”的梦想。

但正是这样一位影响全球的天才,也曾陷入长达近11年的人生逆境。

在这段人生逆境中,他遭遇了三次重大的挫折。

先因决策失误而被董事会赶出自己创立的公司,接着因开发NEXT电脑没有销

篇三:

河南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0页,四个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l20分钟。

请用蓝、黑色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下列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字帖碑帖请帖...

俯首帖耳.

和蔼和煦和解和衷共济....绚烂炫耀渲染顾弄玄虚....精湛辗转栈桥崭露头角....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伫立B.追溯C.沧桑D.寒喧

崛起烦躁睿智筹划

一丝不苟顾名思义无与伦比山青水秀

惊慌失措妇孺皆知抑扬顿挫闲情逸致

3.下列各项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B.李白是盛唐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

他的诗大多具有沉郁顿挫的风格。

C.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分婉约和豪放两大派别。

其中豪放派代表人物是苏轼和辛弃疾。

D.“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法上跟现代杂文相似。

4.古诗文默写。

(共8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2)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__________,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柳宗元《小石潭记》)(3)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细腻生动地描写了早春景色。

(4)牡甫《春塑》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无情之物为有情,抒发了感时伤世之情;李煜《相见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离愁”则化无形之情为有形,写出了亡国的哀思。

5,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只填序号)(2分)

二十世纪最伟欠的发现,荚过于对环境危机的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拯救地球”成为全世界的共同呼声,环境问题便超越了国家、种族、文化和贫富,成为人类迫在眉睫的“天”大问题。

①从畏惧自然到征服自然,我们的祖先一路披荆斩棘、高歌猛进②只有在付出沉重代价后,才终于懂得了必须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③这是人类几千年文明史的根本性转折

6.《水浒》塑造了一大批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梁山英雄形象。

下面的两个人物在被逼上梁山的过程中,都发生过哪些惊心动魄的故事?

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按情节的先后顺序依次填写在括号里。

(4分)林冲:

误入白虎堂→(鲁达:

拳打镇关西→(

)→()→(

)→怒杀王伦)→大闹野猪林

7.阅读下面材料,接要求答题。

(共8分)

材料一殷墟是商代后期的都城遗址,位于今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

艘墟博物馆是国内唯一一家较专业、系统展示商代文物的地下博物馆,有青铜、甲骨文等五个展厅。

从平面上看,殷墟博物馆酷似甲骨文的“洹”宇,取殷墟依附洹河之意,象征洹水在孕育商代文明中的重要作用。

材料二住于河南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造型取材于象形文字的“墉”(即城墙)字。

建筑内容包括主体馆、广场、字坊。

字坊高18.8米,宽10米,取甲骨文“字”之形,是中国文字博物馆的象征性建筑之一。

作为我国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目前共有馆藏文物及辅助展品11300余件,涉及甲骨文、金文、简牍和帛书、汉字发展史、汉字书法史、少数民族文字等多个方面。

(1)根拟以上材料,概括殷墟博物馆和中国文字博物馆造型上的共同特点,并说说这种设计的好处。

(4分)共同特点:

好处:

(2)假如你是一名导游,带领游客们参观完殷墟博物馆后,要继续参观中国文字博物馆。

请你根据以上材料写一段串联词,注意两个博物馆之间的联系,过渡自然。

(4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8—12题。

(共15分)

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

①作文课。

老师教完了应用文写作后,当场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题目:

假设自己的妈妈丢了,请每一个人写一则寻人启事。

老师还给每个同学发了一份寻人启事样本,大家可以照葫芦画瓢,但是,里面的内容必须根据自己母亲的真实情况撰写。

②同学们似乎还没有反应过来,自己的妈妈丢了,写一则寻人启事?

面对着寻人启事样本,同学们一时都不知道该如何下笔。

③见同学们都没什么动静,老师说,这样吧,我再讲一遍寻人启事的要点,大家一边听,一边写。

首先,写下丢失人的姓名。

④大家埋头在纸上写了自己妈妈的名字。

⑤老师说,性别。

⑥女。

大家刷刷写下。

⑦丢失人年龄。

老师的话音刚落,班级里就炸开了锅。

有人说,我妈好象42岁了吧。

有人说,我妈妈从来没告诉过我她多大啊。

有人说,我今年14岁,我妈妈该有三十八九岁了吧?

几十个同学,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自己妈妈的年龄。

⑧老师摇摇头,年龄先空着吧。

下面是最重要的部分,请写出丢失人的体貌特征。

大家七嘴八舌,似乎对自己的母亲很了解。

老师打断了大家的话,同学们说的,也许是你母亲的特点,但是,现在请大家写的是母亲的体貌特征,比如脸上有颗痣,手背上面有道伤疤,腰杆有点弯曲什么的。

⑩同学们停止了议论,歪着脑袋,努力回想着妈妈的形象。

每天都见到的妈妈,到底有些什么体貌特征呢?

脸上有没有长痣?

好象是有的,但想不起来在哪了。

妈妈干活时,经常会受伤,可是,哪儿留下过伤疤?

倒真的没注意过啊。

妈妈的腰杆这几年确实有点弯曲了,总是直不起来,可能是太累了的缘故吧?

可是,好象每个人的母亲都是这样的啊,这也算是体貌特征吗?

○11同学们勉强写下了几个特征,既像是自己母亲的,又好象不太像。

12老师说,请同学们再写下,今天,妈妈穿的是什么衣服和鞋子。

如果妈妈真的丢○了,那么,最后离开家时穿的衣服,将是很重要的鉴别辨认依据。

13班级里再次炸开了锅。

穿着干净漂亮衣服的同学们,唧唧喳喳地议论开了:

哪个○....同学早上新穿了一双运动鞋,大家立即注意到了;最喜欢的那个电影明星,喜欢穿什么样式什么牌子的衣服,大家总是一清二楚?

?

可是,早上和自己一起出门,甚至骑着车子将自己送到学校门口的妈妈,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什么样式的,却真的没有留意,从来也没有留.....意。

14作文课彻底失败了,一个简单的寻人启事,竟然没有一个同学写完整、准确。

最○后,老师面色凝重地对大家说,不是寻人启事难写,是大家对自己的妈妈,根本就不关注不了解啊。

15天底下的爸爸和妈妈,都是用心去看自己的孩子的,所以,孩子的每一个细小动○作,都逃不过父母的眼睛。

记住爸爸妈妈其实一点也不难,只要用心,就足够了。

16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可是,我们偏偏对精心呵护我们的父○母视而不见:

只看见了可口的饭菜,却不见忙碌在厨房的背影;只欣喜于获得的优异成绩,却忘记了深夜伴读的眼眸;只盼望着自己的成长,却忽略了因操劳而佝偻的背影?

?

要到何时,我们才能有一颗心,用它看清父母的面容,记住父母的深情?

让我们学会关爱他人,先从关爱自己的父母开始。

(作者:

孙道荣有删改)

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3分)

9.第⑨段开头的补写在下面。

(3分)

10.第13段加点词语在表达上的好处。

(4分)○

11.第14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3分)○

12.第16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含义。

(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3—16题。

(共12分)

匠人与大师

①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

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

处省略了同学们七嘴八舌讨沦的内容。

请联系上下文,

篇四:

201X广西桂林市语文中考试题及答案

201X年广西桂林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下列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i)cānɡ)niànɡ)yí)

Bzhé)mèi)chu?

)yuàn)

Cbài)wǔ)hé)zhǎnɡ)

Ddìnɡ)mù)du?

)shān)

答案:

B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嘹亮烘托融洽引人入胜

B.纳闷脸夹吹嘘兴至勃勃

C.安适酷爱清辙汉马功劳

D.气势震摄憔瘁花枝招展

答案:

A

3.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B

C

D

答案:

D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人们常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概括唐、宋、元、明、清这几个时期突出的文学形式。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指降职贬官,因为中国古代以“右”为尊。

C.“令”是一种敬辞。

所以,我们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父母时,可用“令尊”和“令堂”这样的称呼。

D.“诸子百家”中对后世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学派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

答案:

C

5.有人拟了一副对联。

上联取材于《西游记》,下联取材于《水浒传》,请你根据上联“降妖伏魔,孙行者扬威取经路”选择与之对应的最为恰当的下联。

(2分)

A.惩凶除恶,晁天王聚义梁山泊B.路见不平,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C.报仇雪恨,黑旋风泄愤山神庙D.棋差一着,青面兽痛失生辰纲

答案:

A

二、阅读理解(Ⅰ)(20分)

(一)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6~7题。

(共5分)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6.对这首词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上阕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描绘了将士们饱餐烤牛肉的热闹场面。

B.下阕中“马作的卢飞快”一句表现了将士们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锐气。

C.全词刻画了一个虽人近暮年,仍雄姿英发,亲自领兵上阵杀敌的英雄形象。

D.全词反映了作者渴望完成抗金大业却壮志难酬的现实。

答案:

C(2分)

7.对这首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沙场秋点兵”一句写阅兵场景,“秋”字为阅兵场景增添了悲凉之气。

B.“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一句呼应题目,是作者与陈同甫的共勉之词。

C.词的上下阕一般会“换意”,但这首词却突破传统,词意上下贯通,展现了一幅战争场景,甚为独特。

D.“可怜”两字凸显词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从前九句的壮怀激烈陡然变为末句的黯然伤神,波澜起伏,言近意远,实为大家手笔。

答案:

A(3分)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8~12题。

(每小题3分,共15分)匠人与大师

梁衡

①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

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

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

②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

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

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

但就算一天做到100把也还是一个木匠。

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

判断他的高下是有没有突破和创新。

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艺儿做得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就不稀罕这玩意,而在不断构思新东西。

③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

匠人从事具体操作水平的上限是经验丰富,但还没从经验上升到理论。

虽然这些经验体现和验证了规律,但还不是规律本身。

大师则站在理论的层面上,靠规律运作。

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只提起一根瓜藤;面对一大堆数字,匠人满头大汗,一道接一道地去算,大师只需轻轻给出一个公式。

匠人常自持一技,自炫于一艺,偶有一得,守之为本;大师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进取不竭,心犹难宁。

④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

我们常说一技之长,一招鲜,吃遍天,这是指匠人,大师则不靠这,他纵横捭阖,运筹帷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因为凡创新、创造,都是在引进、吸收、对比、杂交、重构等大综合之后才出现的。

当匠人靠一技之长,享一得之利,拿人一把,压人一筹时;大师则把这一技收来只作恒河一沙,再佐以砖、瓦、土、石、泥,起一座高楼。

牛顿、爱因斯坦成为物理大师并不只因物理,还有更重要的数学、哲学等。

而成为一个社会科学方面的大师要求就更高,马克思、恩格斯是一部他们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毛泽东则是当时中国政治、军事、文学的宝典。

⑤这就是大师与匠人的区别。

研究这个区别毫无贬损匠人之意,大师是辉煌的里程碑,匠人是可贵的铺路石。

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正如需要将军也需要士兵。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世界需要人们有一个较高的追求目标。

拿破仑说不

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将军总是在优秀的士兵中成长起来的。

当他不满足于打枪、投弹的重复而由单一到综合,由经验到理性,有了战役、战略的水平时他就成了将军。

a虽然从匠人而成为大师的总是少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