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及其落实.docx
《谈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及其落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及其落实.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谈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及其落实
谈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及其落实
谈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及其落实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理念中,首先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
为体现这一理念,新的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怎样来认识三维教学目标,又如何将其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这里谈谈我的一些认识。
一、对“语文素养”的认识“素养”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平日的修养”,《辞海》里解释为“经常修习培养”。
从工具书的解释来看,“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修习培养),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
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这一概念提出是时代的产物。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表达,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主要包括下列几项:
1.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2.培养学生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探究能力、明辩是非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感情。
4.培养学生具有审美能力和文字欣赏能力。
5.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和文字、文化知识等。
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分析新课程提出的“语文素养”可将其特点总结为综合性和实践性。
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感情、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
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语文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一句话,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不懈追求。
二、对“三维目标”的理解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和能力目标。
“总目标”的6-10条是对课程中知识和能力的具体规定,是“知识和能力”教学的基本依据。
通过深入钻研课程标准,特别是课程标准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与教学大纲作比较,便可正确把握新课程“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如,阅读教学,教学大纲要求“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中心思想,有一定的速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程标准则要求“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此外,还提出了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以及强调积累与语感的培养、阅读方法的运用、个性发展等,这些都是教学大纲所没有的。
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对“知识和能力”这一维度也应有新的理解,应具备的语文能力不能仅仅局限于过去的相对狭隘的听说读写能力。
比如课程标准提出的“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2.过程和方法目标。
课程标准强调在实践中学习,“总目标”指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运用语文”。
“过程”,重在“亲历”。
“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都要让学生亲历过程,在过程中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方法”,应该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应伴随着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情感的体验,审美的陶冶,如影随形,而不能游离其外。
中外教学史说明,独立于具体的知识技能之外的学习“方法”是很难产生迁移的。
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要努力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倾向。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现的是语文的人文性,强调的是给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内涵比起教学大纲“思想性”目标要丰富得多。
“总目标”1-4条是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要求,涵盖传统的思想教育的精华,以及生命意识、现代意识、多元文化、和语文学习兴趣、信心、习惯的培养。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
4.理清三维之间关系。
在新课程中,三维目标是主要矛盾,知识和能力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在这三个维度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是核心,是最重要的一个维度,同时它又是其他两个维度发展的依托。
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假如把语文素养比做一座大厦,由三维目标构成,知识与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上层建筑,基座稳固了,语文教学的根基才不会产生动摇,“上层建筑”也才能发展得越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重要的一维,没有它,将使语文教学回到课改前的状态,仍然是人文性的缺失。
没有“过程和方法”的目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也将难以落实。
在兼顾其它二维的情况下,知识和能力的坚实牢固,是语文新课程追求的目标。
5.整合三维目标。
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
”教学中,我们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
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处处为我们整合三维目标提供了典范。
如,第一学段“口语交际”第6条规定:
“有表达的自信心。
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自信心”“积极”“感兴趣”是情感、态度的要求,“表达”“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是技能方面的要求,而“参加”“发表”就体现过程,如何讨论和怎样发表意见则体现学习方法地要求。
在拟订三维教学目标时,我们要借鉴新课标对三维目标的整合方法。
三、“三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落实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经过教学,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进步与发展,使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
实行有效教学,落实三维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主体参与的有效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已成定论。
重要的是怎样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首先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有情绪上的安全感。
其次是建立一个温暖的、学生能彼此接纳的和相互欣赏的学习场所,让学生有个安全的心灵港湾。
2.教师要学会赞赏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要乐于给予学生需要或渴望的额外帮助。
3.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履行责任的能力。
学生有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能够胜任独立学习以及合作学习中的自己的任务。
4.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拨动学生的心弦。
(二)教学目标的具体化三维教学目标必须具体,才便于在课堂教学中落实。
把三维教学目标具体化,应包括以下内容:
1.教学对象;2.学生的行为;3.确定行为的条件。
条件是指能影响学习结果所规定的限制;4、程度。
程度由行为的速度、准确性和质量三个方面来确定。
如《西湖的“绿”》三维教学目标拟订如下:
1.通过自学,学生能迅速无误地读出5个生字。
条件 对象 程度 行为2.有感情朗读课文,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绿的喜爱。
条件 对象程度 行为3.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准确了解“西湖的‘绿’”的特点,深入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条件 对象程度 行为 (三)教学内容的问题化问题是思维的开始。
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提炼问题给学生,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把学习过程变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也要引导学生从细节上发现问题,如《西湖的“绿”》的教学,老师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再深入解决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如:
1、课文写了几处的绿,每处的绿有什么特点?
2、作者用了那么多的“绿”,阅读时我们为什么不会觉得重复?
第一个问题就是着眼于整体,问题的解决,要引导学生概括,抓主要信息;第二个问题就是着眼于细节,问题的解决,既要引导学生比较,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
(四)教学过程的实践化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过程,正如新课程所指出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语文实践包括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也包括情感的体验,兴趣的培养。
如阅读教学,我们可以课文的情感为主线,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思考、想象、接受文章的情感熏陶,同时完成了对词句的感悟和阅读方法的学习。
习作教学,我们仍然可以情感为线索,引导学生在取材时联系生活世界,激活想象世界,在构思、表现时倾诉情感,表达情感,在评价时对情感的表达进行反思,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准确,更加具体,更加生动形象。
(五)教学指导的方法化老师要有强烈的方法意识,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指导。
1.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指导。
陈述性知识也称描述性知识或记忆性知识,它具有静态的性质,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教科书中大量的课文可看作是陈述性知识,从语言积累的角度来说,主要是熟读成诵。
老师的指导主要是如何根据课文特点,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朗读方法和熟记方法掌握课文内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2.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指导。
程序性知识也叫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它具有动态性质,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程序性知识对技能的形成具有定向作用,能直接指导技能的训练和促进技能的形成。
教科书中的程序性知识见于课文的“导读”“阅读提示”“思考?
练习”以及“习作”“口语交际”的提示当中,更多的是没有见诸文字,全凭老师根据教材特点而定。
阅读教学中程序性知识的引导,要引导学生经历初读感知──精读感悟(体验)──复读升华和熟读成诵,要引导学生逐步掌握领悟重点词句的步骤方法,如重点语句的先理解字面意思,再联系时代背景,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言外之意,体会思想感情,然后体会句子的表达方法。
又如习作指导,要引导学生在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学习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等方法。
3.策略性知识的学习指导。
策略性知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情景中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它不同于圈画、批注、评点等具体的学习方法,而是由学习方法、学习调控和元认知等要素构成的监控系统。
随着年级的升高,老师要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明确每次要从教科书学到什么,要利用哪些资源和怎样利用这些资源,要采用怎样的学习策略才能达到学习目的等。
(六)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教学目标的“多维”决定了教学评价的“多元”,既要评价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又要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还要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在交流反馈时,老师既要关注学生答案的正确性,又要关注学生得出答案的思考过程,在学生答问后追问:
你是怎样想出来的?
(或问:
你的依据是什么?
)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运用,又要关注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对知识的兴趣的程度和对学习的专注程度,可用表示赞赏或用委婉的批评给予评价。
对学生流露出来的价值倾向,即使是错误的,老师也不要压制,应该耐心地问一问学生为什么这样想,然后给予疏导。
实践证明,只有多元的教学评价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才有助于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维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是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
它能否尽快取得成效,取决于广大教师对它的认识的深入程度,取决于对有效教学策略、方法的整合和运用。
四、语文课程三维目标的表述课程标准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课程目标是最核心的部分。
课程目标的描述应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
下面列举目标描述的一些行为动词供大家参考。
学习
水平
常用行为动词
举例
语文
知
识
1、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回忆、选出、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再认等
2、理解——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概括、判断、区别、提供、猜测、预测、估计、推断、检索、收集、整理等
3、应用——应用、使用、质疑、辩护、设计、解决、撰写、拟定、检验、计划、总结、推广、证明、评价等
会写、读准、认识、学习、学会、把握、了解、写下、熟记
理解、展示、扩展、使用、分析、区分、判断、获得、表现、扩大、拓展
评价、掌握、运用、懂得、联系上下文
技
能
1、技能——模拟、重复、再现、例证、临摹、扩展、缩写等
2、独立操作——完成、表现、制定、解决、拟定、安装、绘制、测量、尝试、试验等
3、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
讲述、表达、阅读、复述、诵读、写出、倾听、观察、朗读、推想、揣摩、想像、转述、讲述、选择、扩写、续写、改写、发现、借助、捕捉、提取、收集、修改
过
程
与
方
法
经历、感受、参加、参与、尝试、寻找、讨论、交流、合作、分享、参观、访问、考察、接触、体验
感受、尝试、体会、参加、发表意见、提出问题、讨论、积累、体验、策划、交流、制定计划、收藏、分享、合作、探讨、沟通、组织
情
感
态
度
与
价
值
观
反应——遵守、拒绝、认可、认同、承认、接受、同意、反对、愿意、欣赏、称赞、喜欢、讨厌、感兴趣、关心、关注、重视、采用、采纳、支持、尊重、爱护、珍惜、蔑视、怀疑、摒弃、抵制、克服、拥护、帮助等
1、领悟——形成、养成、具有、热爱、树立、建立、坚持、保持、确立、追求等
喜欢、有-----的愿望、体会、乐于、敢干、抵制、有兴趣、欣赏、感受、愿意、体味、尊重、理解(别人)、抵制、辨别(是非)、品味、关心
养成、领悟
学习水平常用行为动词举例语文知识1、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回忆、选出、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再认等2、理解——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概括、判断、区别、提供、猜测、预测、估计、推断、检索、收集、整理等3、应用——应用、使用、质疑、辩护、设计、解决、撰写、拟定、检验、计划、总结、推广、证明、评价等会写、读准、认识、学习、学会、把握、了解、写下、熟记理解、展示、扩展、使用、分析、区分、判断、获得、表现、扩大、拓展评价、掌握、运用、懂得、联系上下文技能1、技能——模拟、重复、再现、例证、临摹、扩展、缩写等2、独立操作——完成、表现、制定、解决、拟定、安装、绘制、测量、尝试、试验等3、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讲述、表达、阅读、复述、诵读、写出、倾听、观察、朗读、推想、揣摩、想像、转述、讲述、选择、扩写、续写、改写、发现、借助、捕捉、提取、收集、修改过程与方法经历、感受、参加、参与、尝试、寻找、讨论、交流、合作、分享、参观、访问、考察、接触、体验感受、尝试、体会、参加、发表意见、提出问题、讨论、积累、体验、策划、交流、制定计划、收藏、分享、合作、探讨、沟通、组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应——遵守、拒绝、认可、认同、承认、接受、同意、反对、愿意、欣赏、称赞、喜欢、讨厌、感兴趣、关心、关注、重视、采用、采纳、支持、尊重、爱护、珍惜、蔑视、怀疑、摒弃、抵制、克服、拥护、帮助等1、领悟——形成、养成、具有、热爱、树立、建立、坚持、保持、确立、追求等喜欢、有-----的愿望、体会、乐于、敢干、抵制、有兴趣、欣赏、感受、愿意、体味、尊重、理解(别人)、抵制、辨别(是非)、品味、关心养成、领悟以上行为动词的使用,可以形象、具体地反映出课程理念的变化。
了解和研究目标描述可以对我们理解课程改革的本质和各课程标准有很大帮助,并可作为教师设计教学目标、衡量学生学习水平时参考的依据。
本文来源于 枫叶教育网()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