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师范生技能培养讲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69124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师范生技能培养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论师范生技能培养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论师范生技能培养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论师范生技能培养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论师范生技能培养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师范生技能培养讲解.docx

《论师范生技能培养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师范生技能培养讲解.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师范生技能培养讲解.docx

论师范生技能培养讲解

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养成探究

前言:

从2005年开始,为了适应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式,国家开始了全方面的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对高等师范院校的师范生的整体的专业技能必然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我国的高等师范院校对于师范生的培养,从来都存在着过于注重专业理论知识,却严重忽略实践专业能力的问题,传统师范生的培养成果在新时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浪潮下,弊端正在越来越多的凸现出来。

而且,新时代的要求下,教育事业同样也面临着全面改革,对教师队伍专业能力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标准与要求,导致了新时代下教师专业能力结构的变化。

这两大方面的原因导致越来越多的专业的师范生在毕业参加工作后,都不能表现出合格的专业能力,难以完全满足其所在单位单位的基本要求。

由此看来,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师范生便成为了各大高校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

而实践能力是师范生整体专业能力最核心的部分,故而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如何更好的促进其实践能力的养成对于自身完成人才培养目标与顺应新时代下教育改革浪潮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和师范生实践能力养成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然也就使得我国的政治经济甚至是文化相应的产生了巨大的转变。

为了顺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我国教育事业也进行了相应的变化,主要是提出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队伍专业化。

(一)研究背景

在目前的基础教育改革中,对于课程方面的改革主要是进行结构方面整体的调整,使各个学科的课程内容之间要相互联系,课程的组织模式需要展现出综合的特性而非原本的单一性,它更强调不同的学科之间内容方面的联系。

例如,政治课上‘只闻政治不闻史地’的传统课程模式已经不复存在了,而是经常会出现政治课上有相当大部分时间出现史地政学科混杂讲授的局面。

知识的穿插综合恰好是基础教育改革中大力推行的一种授课方向,更是未来课堂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而在当下,不仅仅只是教授模式内容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教师队伍也由此相应的产生了巨变,主要就是教师队伍愈加专业化。

《学会生存》中对新时代教师有一种描述:

“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怎样才算是更加专业的教师,有了新的认定。

其一就是身份从原来的主导者变为了参与者、引导者。

专业能力方面更专业化的教师不再只要其一次性拥有多少专业文化知识,更要他有专业素养持续发展的潜力,还需要能将知识化为智慧,将理论能够转为能力。

在教学方面,教师不仅再只是教学生学习文化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品德,性格,能力等等。

这样的课程教学与教师队伍形象从现在看虽然可以说是定为未来教育事业中新的发展方向与目标,但其实当下已经有很多地方在实施了。

然而,实际效果却是差强人意。

(二)师范生实践能力养成必要性

新旧教育时代的交替,身在其中的教师团队在教育教学方面因为要适应新的教学形式而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也是情有可原的。

应对方法除了要求在职教师们及时更新并且提高自己专业能力以外,根本的解决之道还是要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专业师范生,因为未来,他们是教师团队的主力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新时代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

”而传统的师范生培养从来都是偏重理论忽略实践,可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是衡量师范生是否具备良好教育素质的标志。

故而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无论是以前还是未来,都会是培养专业教师接班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顺应当下基础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化潮流的必然选择。

虽然从上述事实中提到的注重提高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养成是为了更好的促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但是做好师范生实践能力养成还有其他更多具体和深远的影响。

首先是师范生本身方面,拥有了较高的实践能力,自然会使自身专业能力整体提高,无论是否会从事教育事业,在众多竞争者中,其竞争力也是不容小觑的,可以轻易满足用人单位的工作要求,提高自身的就业几率;其次是高校方面,可以向社会输入更多的优秀人才,顺利完成其人才培养的办学目标;最后是社会层面,教师团队进入更多

品德高尚、素质优秀、专业过硬、有创新精神和有较强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研究型教师,会更快更好的促进教育事业度过现在的改革期,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更快更好的发展。

而教育事业是一个国家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基本保障,它的良好运行势必会为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注入的持久动力。

二、师范生实践能力概述

在当下教育改革发展过渡的特殊时期,可见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多么的意义重大并且迫不及待。

但师范生实践能力不足虽然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师范教育中的一大弊病,可是导致在当下教育过渡时期表现出来的实践能力的不足,却并不仅仅只是因为传统师范生培养方面的原因。

也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新时代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与标准都有所改变。

所以要想更好的探究师范生实践能力养成的问题还需要首先重新全面的了解新时代下师范生的实践能力的情况,明确不同时期师范生实践能力发生的变化,由此来为更好培养新型师范生确定正确目标。

(一)实践能力的内涵与构成

人的能力分为两种: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是指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我们也叫智力,它是能力中特别重要却也一般的部分。

特殊能力是指人们从事某种特殊职业或专业所需要的能力,如美术中的视觉表象能力等。

这两项能力在人们从事相关的专业性行为时都是不可或缺的,并且在整体能力提升方面,二者的发展也是平行进行并且相互促进的。

在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整体中,专业的实践能力是核心。

而就概念而言,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就是指大学生将学的知识用于解决专业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到师范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现在普遍认为是由多项能力组成的有机统一体,这个能力体系由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三部分构成,呈现出“金字塔”状的层次结构,基础实践能力是指师范生从事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如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能力等。

专业实践能力是指师范生从事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所需要的实际操作能力,包括教育能力、教学能力、教育管理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等,也是师范生必备的能力。

创新实践能力处于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体系结构中的最高层次,包括创新思维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自我实现能力。

[]

在传统的师范生专业实践能力构成中,创新实践能力这一部分基本上是没有被强调过的。

对于大学老师来说因为需要科研会对其创新实践能力有所要求以外,占教师队伍大比例的中小学教师以往的主要职责是教授知识,所以其创新实践能力基本上是不被要求的。

但是在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化的要求下,无论是要求教师课程呈现综合性还是教师身份转化等方面都是对其创新实践能力的要求。

这一方面考核内容的加入自然会使得许多已经在职多年的教师和正在接受传统师范生培养模式的师范生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呈现出严重不足,这算是新时代实践能力标准改变造成的原因。

但其实一直以来我们所运用的老式的师范生培养的模式才是起着关键性作用的部分。

(二)师范生实践能力养成的现状

培养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由专业新手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也是其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具体内容涉及观念、知识、能力、专业态度和动机、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等。

有些学者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这意味着教师个人在专业生活中的成长,包括信心的增强、技能的提高、对学科知识的更新以及自身教学活动意识的增强等。

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应体现在专业知识的增长上,还应体现在专业能力的提高和专业信念的培养上。

因此,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职前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

1.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

在我国,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主要通过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

教育见习一般是师范生在校期间进行。

除了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以外还会进行一部分基本师范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学校组织的师范生微格教学或者进入中小学进行观摩教学的活动。

但教育实习在这方面其实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可以说是其中主要的组成部分。

主要就是师范生在学院统一安排下,走出学校进入中小学课堂,在一线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际的代课活动。

在这段期间,师范生们会身临其境的体会真实老师的教学活动,自主独立的完成一系列具体的教学活动,如课堂授课,课后作业指导等。

除了担任科任老师以外还会有至少一个星期的代理班主任要求,使实习生在一位班主任的指导下对在任班级进行班级管理的实践学习。

以此来全面的体验教学活动。

这样的教育实习一般在师范生大四上半学期或者大三下半学期进行。

通过高校与中小学进行事先达成合作后,在实习指导老师的领导下,实习生组成实习小组进入中小学实践基地进行为期6到8周实习教学活动。

在实习活动结束前一般一个星期左右会由学校对各个师范生的实践教学活动进行评比考察,并且由其根据实际教学结果评出优秀实习生,最终将整体最终的考核结果反馈高校。

2.师范生实践能力的现状

高校通过在校见习的成绩结果记录与校外实习后实习基地发来的考核反馈来了解自身培养师范生的最终成果。

师范生在校期间的实践能力培养算是正式结束,也形成了师范生入职前甚至入职以后一段时间的能力现状,并且也基本上决定了师范生进入社会后能否成功胜任老师一职。

可是,虽然实习过程以及结果都很重要,但现状却并不是我们期待的那样完美。

(1)实践能力两极分化严重

根据调查研究显示,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师范生的基础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表现出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的趋势。

比如说在基础教育实践能力中的教学观察能力与教材处理分析能力方面,一个学校的全部师范生中表现良好的人数与表现较差的人数几乎可以各占一半,并且呈现出好的特别好差的也特别差的现状。

同样的,在专业实践能力中的课堂教学管理与评价方面,有很多同学从第一次实践教学登台就可以做到比较好,可也有相当一部分师范生在这方面会感觉无从下手。

二者的表现呈现出极大的反差。

(2)创新实践能力严重不足

创新实践能力是最新时期才被重视和强调的一项师范实践能力。

或者是传统教育的影响,或者是本身能力的不足使得师范生能力在这方面呈现出严重欠缺的现象。

比如说创新思维能力,最能体现出这方面能力的一个方面是师范生授课前的教案设计,它包含着一名老师上课过程中的整体思路与想法,最能体现其自身授课创造性的一项表现。

而实际状况是很多师范生在课前设计教案与思路时并不是独立的进行教案课程设计,而是会过分的依赖辅助资料和网上已有的优秀教案,更严重的是他们并不仅仅只是参考,而是有相当一部分会全部搬抄过来直接应用到教学,甚至整个实习期间都没有一节课是由自己的教学思路设计而成的。

这样的现状令人担忧。

(3)课堂授课行为表现不佳

在课堂行为表现上主要表现两方面,一是教授知识方面,根据很多指导老师的表述,大部分的实习生们在教学实施阶段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知识引导和生成性方面表现出处理能力欠佳的状况。

可能是讲授技巧也可能是课堂行为表现不当,也可能是本身就没有对所授知识有准确的认识与概括,导致学生没有办法在课堂上获得应有的知识。

二是处理课堂突发状况方面。

很多实习生对于所要讲的知识内容课前有过十分充足的准备,但是课堂授课仍然不是预期的那般顺利,因为课堂教学并不仅仅知识讲课就可以了,还要应对各种课堂突发状况。

而很多实习生对于课堂上学生生成的问题以及各种突发状况如果与其自身预设的有不符的话,往往不能及时处理,或者出现课堂中断,或者被搁置忽。

(4)实践成效喜忧参半

师范生在教习过程中问题不少,但也不是没有优势。

现在的师范生知识面还是比较宽的,而且获取知识的途径也很多,所以师范生在语言表达能力,多媒体教学能力方面表现的相对比较出色的。

而且即便师范生在实践过程中有些地方表现出不足,但教育实践的经过其实就是为了要提升这些不足之处的,比如在经历了教育实习后,师范生在教学基本功(板书、教学语言、多媒体应用)和课堂管理能力上有提高的人数会增加很多,其次是教学设计能力也有相当数量的师范生有了一定提高。

但是学研究、评价、反思、创新能力方面得到提高的人数依然较少。

[]

(三)师范生实践能力现状成因

以教育实习为主的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在我国实施已久了,并且在初期也曾向国家输送过大量的师范人才,推动过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但是到目前为止,相同的培养模式下,却越来越多的出现‘高学历,低能力’的师范人员,师范生不仅培养过程中出现各种不足,而经过学习培训后能力提升状况依然令人堪忧。

这不禁要人思考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才导致这样局面的产生。

1.师范生培养模式存在缺陷

一个教育模式如果不能培育出社会需要的人才的话必定是其自身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虽然在国际上大部分国家对于师范生的培养都是采用在校理论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模式,但是具体执行都有所不同故而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而我国师范生培养模式中与其他国家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实习时间太短,我认为这是导致‘低能力’现象越来越普遍的原因之一。

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他们对于中学教师的实践培养时间至少24周,而我国师范生教育实习一般定位6到8周的时间,再除去实习前准备实践与实习完成后的总结时间,实际上,实习生在实习基地的练习实践只有一个月左右了。

上课次数太少,虽然配合着班主任做了一些班级事务,但是来不及深入的与学生进行交流,也并没有办法全面的掌握教材知识,研究形成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课外活动等。

因此“这种‘蜻蜓点水’式的教育实习难以帮助实习生对教师职业活动有个全面的了解,也难以帮助实习生巩固理论知识,获得教师职业所需要的技能技巧。

”[]

2.师范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师范生专业要求其实是比较严格的,但是它的招收方式却与高考普通专业招收方式一样,高考录取只看考生的理论考分,并没有设置面试等其他考核环节。

而像其他专业性质比较强的专业,比如美术,高考除了对考生有理论考试考核以外还有单独专业考核,这样所招考的学生本身专业功底必然同普通文化考生不同。

而师范专业并没有这样的高考考核模式,再加上近几年师范专业录取分数越来越低,师范生录取新生更是鱼目混杂,而其中有些学生根本不具备当教师的潜质。

虽然整体师范人数上升,但却并没有网罗到更优秀的师范生而只是造成了师范生中实力两极分化严重的现象,因为有的人虽然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是能力得到提升但是其先天条件也是起着不可忽视作用的。

3.教育实践培养内容安排不合理

对于师范生整体创新实践能力不足的现象要探讨原因的话,我觉得主要应该是高师院校的课程安排上了。

师范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先天就有很大部分取决于后天的锻炼,实践基地的训练主要是为了能力的巩固与练习,所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还是要看在校四年间的学习与培养。

教育事业的改革对师范生的实践能力进行了新的要求与补充。

现在“教育实践内容非常广泛,除了教育实习和教育见习两个直接走进基础教育课堂的实践环节,还应该包括课堂教育实践、社会教育实践、研究性教育实践、模拟教育实践、参与性教育实践等。

”[]可在具体的课程教授安排中,大部分高校只是依靠教育实习和教育见习这两部分,而其他的一些教育培养其实是直接关系到新时代要求下相关创新实践能力的。

可高校却并没根据实际社会要求调整培训内容,才会造成这一现象。

4.师范生缺乏自我身份的转化意识

如果师范生在实践教学的课堂授课初期表现出各种不足其实是不足为奇的。

因为本身实践教学就是一个在实践中锻炼自身各种能力的过程,即便理论知识学习的再好也不能确保一定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表现的完美,这都是要经过实践锻炼来提升的。

但是很多实习生会在整个实习期间都表现出课堂授课行为不佳的问题,这就属于非正常现象了,经过锻炼都无法提升的原因我觉得主要在于自身。

像是对学生的知识引导和生成性方方面的不足,很可能是因为其自身没有成功把自己以往学生的身份与现在老师的身份转化。

因为二者虽然都是需要面对知识点但是处理方法是有很大区别的,这就导致其在教授方面缺乏相应教授技巧,知识生成性方面自然有缺陷。

无法应对课堂突发状况也是由于这个原因,许多学生并没有完全把自己当做一名老师,也就没有意识和准备去处理各种班级中的突发问题。

而不同的身份的认同其实是可以造成完全不同的思维与行为方式的。

5.实习工作落实不到位

对师范生为什么在经过教育实习后实践能力仍是喜忧参半的探讨,除了从师范生自身方面找原因外还应该明白,虽然说能力培养时如果实习生自身不努力会直接导致实践结果不理想,但是也并不是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够保证好的结果。

毕竟实习工作不

仅只是师范生参与其中,还需要有中小学实习基地配合与高校的合理安排与监督。

他们对实习工作的落实到位程度也是会直接影响实践最终成果的。

而在实际情况是,在实习基地方面,不少实习学校对于师范生实践活动都是不支持的,他们不欢迎甚至害怕实习生的到来,校领导会担心他们的到来会打乱学校原本的教学秩序,而且认为实习生的到来是给校方的负担,并没有把这项实习活动当做自己义不容辞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另外,在实习生具体实践过程中,实习学校的一些科任指导教师和班主任对实习生的态度也是不热情的,指导工作由此而变得敷衍。

这样的状况下,实习生自然得不到他们很好支持与帮助辅导,能力提升也会大打折扣;而在高校安排上,一些高校负责教育实习相关事宜的领导,他们对于实习工作的组织是不到位的,即便每年都有制定相应的教育实习方案,具体执行往往会大打折扣,比如在实习过程中高校对于师范生的实习检查管理通常是进行一或两回走马观花式的巡查就结束了,对于在校师范生实习期间实践成绩的评定往往也很容易会流于形式。

高校与实习基地和师范生在实习期间联系不到位,使得教育实习缺乏科学管理与指导,必然也会使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在师范生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方面,欧美国家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实践教学管理基本实现制度化和合作化。

[]而在我国基地与高校之间合作比较松散的,实践教学管理执行方面也是标准不一,重视程度不同,这样的状况对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的巨大隐患。

三、师范生实践能力提高的举措

新时代下,教育事业改革过渡时期对师范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当下师范生整体实践能力的状况又不是十分令人满意。

双重的压力下,如何更好的改善我国师范生整体能力不高的现状,改变人们对于师范生‘高学历,低能力’的印象变得刻不容缓。

而要想更有效并且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对个人、高校乃至社会各个方面提出具体改善举措。

(一)师范生的自身提升

在提高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具体策略中,师范生作为主体,其自身存在的相关问题是需要最先解决的。

1.正确认知自我身份,确定提升方向

建构主义的相关学习理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可是人们在对这样的客观存在的解释与理解却是会由自己决定。

这些自我的解释与理解是会直接影响我们自身的思维与行为模式,并且决定了我们自身行为的方向。

师范生在自我能力提升前一定要首先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心理转变,有明确的身份转化与认同。

这样才会使我们能够努力正确的体会并且履行教师职责,以一名教师的行为来完成教学活动。

即便起初可能会有所不足但是我们也能保证在确定正确的努力方向后对自己进行快速有效地能力提升。

2.注重实践能力的理论培养

要想在实践实习中更好的提高师范生实践能力,除了身份认知,师范生的基本功也是必不可少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师范生通过学习而获得知识的效果如何不仅取决于外界的环境刺激,也不仅依赖于自身的主观努力,还有师范生的前结构,即己有的知识水平、经验背景以及非认知因素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虽然说师范生专业实践能力养成的方式主要通过教育实习,但因为时间有限以及其他各方面原因,它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与我们的期望效果相比,是很有限的。

相反的,为了更好的发挥实践的作用,师范生在参加教育实习之前是需要打下足够坚实的基础的。

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甚至创新实践能力在进行教育实习之前其实是都要进行事前良好学习的。

教育实习的进行是要在实践中应用这些能力,而不是学习并形成这些能力,是要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实践中更好的磨练和提升这些能力。

经过教育实习的锻炼,师范生才算完整的完成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能力才算是得到真正的提升。

在高的实践能力也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师范生要想能够更好的处理实践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根本解决方法还是要有充足的理论知识的指导。

3.做好实践反思,获得实践性知识

如果说打好理论知识基础是为更好的实践打基础,那做好实践反思就是为了更直接的促进整体能力的提升了。

要想在实践中获得提升就是要在实践中获得实践性的知识。

目前,师范生在实践中获得实践性知识的来源主要是“从做中知道”和“反思”。

所以要想真正的提高实践能力,这两点是师范生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做好的。

首先是做好"从做中知道”,即为师范生专业实践性的相关知识,必须要在经历教育实践后,有了相关的教学体验才能取得。

要在实践中更多的获取相关实践性知识就要求师范生在实践过程中认真的完成每一项工作,在备课、授课、课后反思以及代理班主任等各个环节做到认真对待,认真同科任指导老师和班主任学习相关实践经验。

实践能力的提高只有从具体实践活动中来。

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对实践教学进行反思,即内省体察,主要依据个体性教育体验,通过自我纵向比对与同伴横向比对而促进个体的教育认同与实践性知识的升华。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如果没有反思的经验那获得的只能称为狭窄经验,最多称为肤浅的知识。

具体表现形式就是许多师范生即便经历教育实习,甚至无论时间长短,其自身实践能力都无法的到更高的提升。

所以,师范生在实践中学习的同时是需要对实践过程进行不断反思的。

这样我们才可以在师范教学实践中进行全方面的自我思考与总结,并且借助以往在实践中积累下来的相关的经验,从自身教育活动、教育理论再次进行整体反思,最终就可以更好的促进我们专业实践性相关知识的形成。

(二)高校的培养

在师范生培养的过程中,高校作为主体之一,是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引领和指导者。

高校对师范生的培养过程,培养的氛围对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有着直接的作用。

1.合理调整课程结构,促进师范生能力全面发展

(1)完善理论课程的设置。

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由教育理论基础与实践课程、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学科教学理论与实践课程、教育研究与拓展课程以及教育教学综合实践课程组成,占总学分的20%左右。

[]课程体系的合理分工和配合是一个良好教学计划的核心所在。

高校在进行调整课程结构的时候首先要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主要是教育基础课和学科专业课的关系;选修课和必修课关系;师范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关系。

旨在通过其中教育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人文科学素养,拓宽学生知识面。

而专业教育课程用于更好的使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理论和技能;

(2)适当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重视实践课程的安排与学习。

偏重理论忽视实践的大学教学模式在近期一直被诟病。

再加上新时期,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在整体专业能力中愈加重要,所以提高实践教学比重必须进行。

除了相应提高相关实践课程的安排以外,还可以采用一系列激发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方式方法。

比如可以加强实验教学,开设培养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的课程。

或者实行学分制,通过学分获取来激发实习生对实践能力的。

对此,学校可以规划出师范生在校期间应该获得的实践能力,并且设置出相应的实践课程,而学生则需要在这样的范围里至少选择一门课程进行选修。

每一门实践课可以安排由几项独立的项目组成,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喜好选择其中一门中的任何项目,修够一项就可以得到四分之一的学分,修满四项就可以获得一个学分。

由此,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合理搭配,才可以更好的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2.创新培养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方式和途径

虽然高校在培养方式上有微格教学和自主训练的活动形式,但更丰富有趣的实践方式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而且还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与创新能力,从而尽可能大的挖掘师范生的实践潜能。

比如可以通过在校园安排各种演讲、朗读、戏剧影视配音、辩论等形式活动来促进师范生的表达技能的训练;通过采用说课、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