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中央银行《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最新版课后习题详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68463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5章 中央银行《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最新版课后习题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5章 中央银行《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最新版课后习题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5章 中央银行《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最新版课后习题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5章 中央银行《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最新版课后习题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5章 中央银行《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最新版课后习题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5章 中央银行《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最新版课后习题详解.docx

《第5章 中央银行《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最新版课后习题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章 中央银行《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最新版课后习题详解.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5章 中央银行《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最新版课后习题详解.docx

第5章中央银行《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最新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5章中央银行

本章思考题

1.如何理解中央银行制度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

答:

中央银行制度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中央银行是存商业银行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

从商业银行发展为中央银行,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演变过程,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

在银行业发展初期,没有专门发行银行券的银行,许多商业银行除了经营一般的存放款业务以外,都从事银行券的发行。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种情况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因为许多小的商业银行都能发行银行券的做法有很大缺点:

小的商业银行信用能力不强,他们分散地发行银行券,如果爆发经济危机或银行经营不善,从而引起银行券不能兑现,无法保证银行券的信誉及其流通的稳定,就会引致信用危机;同时,许多小的商业银行信用活动的领域受到限制,他们发行的银行券只能在国内有限的地区流通,这就给生产和流通造成了很多困难,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统一市场的形成产生了尖锐的矛盾。

因此,在客观上要求有一个财力雄厚并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权威的集中货币发行的银行。

随着信用经济的发展,银行业务不断扩大,银行每天收受票据的数量日益增多,各银行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复杂化了,由各个银行自行轧差进行当日结清已发生困难。

这样,不仅异地结算矛盾很大,即使是同城结算也有问题。

因此,在客观上要求建立一个全社会统一而有权威、公正的清算中心,这只能由中央银行来办理。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流通的扩大,对贷款的要求不仅数量增多,而且期限延长了。

商业银行如果仅用自己吸收的存款来提供放款,就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如果将吸收的存款过多地提供贷款,又会削弱银行的清偿能力,有使银行发生挤兑和破产的可能。

于是就有必要适当集中各家商业银行的一部分现金准备,在有的商业银行发生支付困难时,给予必要的支持。

这在客观上要求有一个银行的“后台”,能够在商业银行资金发生困难时,给予贷款支持,这个“后台”非中央银行莫属。

随着经济发展,统一市场的逐步形成和扩大,又要求政府对金融业和统一市场进行规范管理和调节,从而形成全国性的全能调节的有效机制。

中央银行制度的产生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

2.简述中央银行发展的三个阶段。

答:

中央银行的发展史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7世纪中叶至1843年,这是中央银行的初创时期,这一时期中央银行的特点是并未完全垄断货币发行权,是并非专一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相结合的私人所有的金融机构。

典型例子是英格兰银行,它是以私人合股公司的形式出现,由商业银行逐渐发展而来,由政府授予三项特权即接受政府存款、代理国库、股东负有限责任从而部分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

第二阶段是从1844年至20世纪30年代,这是中央银行发展完善的时期,这一时期许多国家开始意识到建立和完善中央银行制度的重要性。

1844年的《皮尔条例》使英格兰银行正式成为国家发行银行。

到1900年,主要的西方国家都设立了中央银行。

这一阶段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中央银行制度一联邦储备系统的建立。

第三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战后兴起的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主张货币政策必须通过中央银行来推行财政金融政策、干预国民经济、稳定货币,各国纷纷加强对中央银行的控制,中央银行制度发展和完善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目前,世界各国都基本上建立了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已成为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稳定国内金融市场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

3.如何评价中国人民银行的地位和作用,你对中国中央银行的发展有何看法及建议?

答: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家的银行,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统管全国金融机构的半官方组织。

它是我国金融体系的核心和最高管理机关,负责制定和执行国家的货币金融政策,享有国家法律所赋予的发行货币的权力和其他种种特权。

中国人民银行根据政府经济政策的要求,对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业务上的管理和调节,以确保信用规模和货币供应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中央银行作为国家管理金融的机构不直接对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办理日常的存贷款业务,而是面向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通过制定金融宏观政策、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运用各种经济手段管理和监督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使之适应国家经济政策的要求。

中国人民银行是负责“管理全国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其根本任务是:

“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4.中央银行的性质和宗旨是什么?

答:

中央银行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统管全国金融机构的半官方组织,它是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和最高管理机关,负责制定国家的货币金融政策。

中央银行是具有银行特征的国家机关。

中央银行的宗旨是:

(1)向社会提供可靠的、良好的信用流动工具,为广大社会公众创造灵活方便的支付手段,满足生产和流通的客观需要。

(2)制定和推行货币政策,通过对货币供给的总量调节,保持本国货币价值的基本稳定,防止通货膨胀或通货匾乏,使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保持大体平衡,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3)履行国家管理全国金融的职责,对整个金融业和金融市场实行有效的监督管理,提高金融效率,维护金融信誉。

(4)作为政府的银行和一国金融体系的代表,调节国际金融关系,管理对外金融活动。

5.简述中央银行的三项职能。

答:

中央银行有以下三项基本职能:

(1)货币发行的银行

在现代银行制度中,中央银行首先是货币发行的银行,垄断货币发行特权,成为全国惟一的货币发行机构,是中央银行不同于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独特之处。

中央银行独占货币发行权,是中央银行发挥其职能作用的基础。

中央银行通过掌握货币发行,可以直接地影响整个社会的信贷规模和货币供给总量,通过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作用于经济过程,从而实现中央银行对经济的控制作用。

(2)银行的银行

中央银行一般不同工商企业和个人发生往来,只与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直接发生业务关系,在业务上和政策上起着制约和领导的关系,同时也为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提供各种全能服务。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保管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②对商业银行提供信贷;③办理商业银行之间的清算业务。

(3)政府的银行

政府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既作为政府管理金融的工具,又为政府提供金融服务。

其具体内容包括:

①代理国库;②对政府提供信贷;③管理金融活动,调节国民经济;④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活动,进行金融事务的协调、磋商等。

6.如何从所有制形式、组织结构、与政府关系及管理体制四方面分别将西方主要国家的中央银行进行分类?

答:

(1)按所有制形式,西方各国的中央银行可分为以下三类:

①属于国家所有的中央银行,这是目前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所采用的所有制形式。

它们的形成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私人股份商业银行的国有化,二是“二战”以后由国家直接投资创建中央银行。

这类所有制的代表是英、法、德和荷兰等国的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国有化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②属于半国家性质的中央银行,这些中央银行的部分股份由国家持有,部分股份由私人资本家持有,日本银行和比利时的中央银行属于此类。

③属于私人股份资本的中央银行。

在这种所有制下,中央银行的资本全部是由私人股东投入的,属于此类的是美国和意大利的中央银行。

其中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的资本是由参加联邦储备体系的各个会员银行所认购的股票形成的,这种中央银行在实质上也是一种属于私人股份资本的中央银行。

(2)按照中央银行的组织结构,西方各国的中央银行可分为以下两类:

①单一中央银行制。

单一中央银行制就是一国仅设立一家中央银行,作为中央金融管理机构,国家授权它掌握全国的货币发行,代理国库,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管理和监督各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

这类中央银行制度的特点是:

权力集中、职能齐全,根据需要在全国各地建立分支机构。

世界大多数国家都采用这一制度,如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和瑞士等国的中央银行。

②联邦中央银行制。

联邦中央银行制是指在实行联邦制的国家中,中央银行的结构也采用联邦制,即中央银行作为一个体系存在。

它由若干相对独立的地区中央银行组成。

货币的发行、为政府服务、制订和推行货币政策以及对金融机构监督管理等中央银行的职能,由这个体系中的全体成员共同完成。

这种制度的特点是:

权力和职能相对分散。

采用这种制度的国家有美国、德国等。

(3)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主要是指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独立性程度。

由于各国的特殊环境,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程度不尽相同。

按其独立性程度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类。

①独立性较大的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中央银行直接对国会负责,直接向国会报告工作,获得国会立法授权后可以独立地制定货币政策及采取相应的措施,政府不得直接对它发布命令、指示,不得干涉货币政策。

如果中央银行与政府发生矛盾,通过协商解决。

美国和德国等属于这一模式。

②独立性稍次的模式。

所谓独立性稍次的模式是指中央银行名义上隶属于政府,而实际上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

有些国家法律规定财政部拥有对中央银行发布指令的权力,事实上并不使用这种权力。

政府一般不过问货币政策的制定,中央银行可以独立地制定、执行货币政策。

英格兰银行、日本银行属于这一模式。

③独立性较小的模式。

这一模式的中央银行,接受政府的指令,货币政策的制定及采取的措施要经政府批准,政府有权停止、推迟中央银行决议的执行。

属于这种模式的典型是意大利银行。

(4)根据中央银行的监督管理体制,可以分为如下模式:

①双线多头银行管理体制。

实行双线多头银行管理体制的国家不多。

美国联邦和各州都有权对银行发照注册并进行监督管理,从而形成双线银行管理体制。

②一线多头银行管理体制。

一线是指相对美国等国的双线管理体制而言,管理权力集中于中央。

但在中央一级又分别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机构负责银行体系的监督管理。

通常,这种多头管理体制是以财政部和中央银行为主体开展工作的。

③高度集中的单一银行管理体制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管理体制是高度集中的单一型管理体制。

7.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大致构成如何?

答:

西方国家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的项目分资产和负债两大类,其中资产以金证券、特别提款权和有价证券项目为最主要的项目,负债则主要是联邦储备券和存款。

资产还包括贴现及放款,主要是指对商业银行再贴现和放款的数额,以及待收款、房屋、设备等其他资产。

金证券是由财政部发行的,是财政部购买和持有黄金时所供应的资产额;特别提款权是国际储备资产之一;有价证券项目是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结果,是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信贷的最主要手段。

我国中央银行的负债主要是存款和流通中的通货,我国中央银行的资产主要是对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

8.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上各项目的变动对银行准备金的影响如何?

并解释原因。

答:

(1)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的基本恒等公式是:

资产总额=负债+资产项目

上述公式也可用下述方程式表达

资产总额=存款机构准备金存款+其他负债+资本项目

存款机构准备金存款=资产总额-(其他负债+资本)

这个方程式表明,中央银行资产的增加(或减少),如果资产负债表的其他项目不变动的话,会使存款机构准备金存款增加(或减少);而中央银行负债的增加(或减少),如果资产负债表的其他项目不变动的话,会使存款机构准备金存款减少(或增加)。

可见,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上各项目的变动,在决定商业银行体系准备金存款的规模上是起作用的。

(2)中央银行的资产

中央银行资产项目的增加,是导致准备金增加的基本因素。

①购买政府证券。

这是中央银行为改变银行准备金而进行的公开市场买卖业务。

政府证券是西方国家中央银行资产中的最大组成部分,它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因为它是中央银行借以调节银行体系准备金的主要工具。

中央银行通过购买证券,使商业银行准备金增加。

因为中央银行购买证券必须开出支票付款,出售证券的客户收到支票后将存入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将支票转中央银行进行结算,中央银行就在商业银行的中央银行准备金存款账户上增加这笔资金,从而使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增加。

同样,如果中央银行出售证券,则可使商业银行准备金减少。

②贷款和贴现。

中央银行给存款机构贷款的增加,将直接增加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存款,当商业银行把未到期的票据经过背书后送到中央银行再贴现,中央银行就会按贴现率扣除利息,把其余部分贷记借款银行的准备金账户。

③黄金和特别提款权。

如果黄金和特别提款权增加,银行准备金也将增加同样数额。

假设中央银行代表财政部购买黄金,黄金则成了财政部的资产,财政部则发行黄金证券交给中央银行,黄金证券成了中央银行的资产。

然后中央银行把等额货币加进财政部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账户上。

财政部从其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账户上的支票付给黄金卖主,支票被存人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把支票送中央银行结算,中央银行从财政部存款账户中减去这部分存款并增加到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账户上去。

可见,财政部购买黄金,中央银行资产中黄金证券持有额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增加,社会的货币供应量也相应增长。

特别提款权证券是中央银行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创造的、由财政部持有的特别提款权的要求权。

特别提款权证券的增加与购买黄金的结果是一样的。

④中央银行的其他资产。

中央银行其他资产的增加,也会使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增加。

例如,中央银行购买设备或向其他国家中央银行购买外国通货,都由中央银行开出支票支付,当支票被交由银行系统进行结算时,中央银行将贷记收票银行的准备金账户,银行准备金增加。

(3)中央银行的负债

中央银行负债项目的任何增加,都将导致银行准备金的减少。

①流通中的通货。

这是中央银行最大的负债项目。

当社会公众需要较多的通货时,到商业银行提取存款,商业银行则通过其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账户提取现金向客户支付。

这样,流通中的通货增加,而商业银行在联邦储备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则减少。

②财政部存款。

财政部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增加,也是银行准备金存款减少的因素。

当企业或个人向财政部门缴纳税款时,签发支票给财政部门。

支票经过结算,会使企业或个人开户的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账户减少同样的金额,而财政部在央行的存款则增加相应的数额。

同时,企业或个人在商业银行的存款也相应减少。

结果是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和社会的货币供应都将减少。

③外国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这类存款大都是外国中央银行在本国中央银行的存款,其变动也会影响到商业银行准备金。

这类存款增加,表明本国企业或公众向外国中央银行签发支票金额增加,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会减少,而外国在中央银行的存款相应增加。

④中央银行的其他负债增加,一般也会影响到商业银行准备金的减少。

总之,中央银行对存款机构准备金数额是有办法施加影响的,而准备金是金融机构进行信贷和投资的基础,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自身的资产负债结构,间接调节金融机构的信贷规模,实现对金融的宏观调控。

9.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以及它们之间的矛盾何在?

答:

(1)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也相应地发展为四个.即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

①稳定物价。

所谓稳定物价,就是指在某一时期,设法使一般物价水平保持大体稳定。

亦即在某一时期,平均的价格是相对不变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个别商品的价格是绝对稳定的。

②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有工作,或每个劳动力在现行工资率下都能有一个职位。

实际上,充分就业是同某种数量的失业同时存在的。

究竟失业率为多少才是充分就业只能根据各国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来判断。

要想制定一个精确的指标,作为合理的失业水平是很难办到的。

③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一国人力和物质资源的增长。

经济增长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国家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④国际收支平衡。

各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中的国际收支平衡目标,就是要努力实现本国对外经济往来中的全部货币收入和货币支出大体平衡或略有顺差。

(2)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

货币政策的四个目标,都是国家经济政策的战略目标的组成部分,它们既有一致性,又有矛盾性,各国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都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要同时实现四个目标是非常困难的。

在实际经济运行中,通过某种货币政策工具实现某一货币政策目标的同时,常常会干扰其他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

具体表现在:

①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

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存在着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

要保持充分就业,就必须扩大生产规模,增加货币供应量,从而会导致物价上涨;而要降低物价上涨率,就要紧缩银根,压缩生产规模,这又会提高失业率。

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两者之间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关系:

要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必然要牺牲若干程度的物价稳定;而要维持物价稳定,又必须以失业率若干程度的提高为代价。

②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经济迅速增长,就业增加,收入水平提高,结果进口商品的需要比出口贸易增长更快。

导致国际收支状况恶化。

而要消除逆差,则必须压缩国内需求,但紧缩的货币金融政策又同时会引致经济增长缓慢乃至衰退,引发失业增加。

③物价稳定同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对这个问题颇有争议,有的人认为,通货膨胀可作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也有人认为,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是形影不离的;还有人认为,除非保持物价稳定,否则不能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

从根本上讲,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为保持物价稳定提供了物质基础,两者在根本上是统一的,关键在于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来促进经济增长。

如果采取通货膨胀政策来刺激经济发展,暂时可能奏效,但最终会使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因为通货膨胀政策会导致物价恶性上涨,反过来迫使政府采取反通货膨胀政策,最终又降低经济增长率。

总之,既要保持高速的经济增长率,又要防止通货膨胀,这确实是一道难题。

在实际经济运行中,既要达到合理的经济增长率,较低的失业水平,又要维持物价稳定,保持国际收支均衡,四者兼顾,同时实现这些目标,是非常困难的。

事实证明,货币政策各个目标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

强调一个或两个目标,其他目标就可能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要实现一个目标,就可能会牺牲其他目标。

因此,在制定货币政策时,要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在一定时间内选择一个或两个目标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

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货币政策目标的侧重点也会发生变化。

10.为什么要选择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

中间目标选择要具备什么条件?

答:

(1)准确地选择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是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前提条件。

从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到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之间有一个相当长的作用过程。

货币政策目标能为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提供指导思想,却并不提供现实的数量依据。

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及时了解政策工具是否得力,估计政策目标能否实现。

最终目标的统计资料,需要较长时间的汇集整理,因而货币当局对整体经济运行状态,不可能随时随地掌握详尽的数据。

但货币当局可以在短期内汇集一些经济指标,作为反映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指针,以决定货币政策的调整。

因此,中间目标的选择是否正确以及选定后能否达到预期调节效果,关系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能否实现。

可见,中间目标是货币政策作用传导的桥梁,是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相关联的、能有效测定货币政策效果的金融变量。

(2)为使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能有效地影响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可控性。

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能对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能够较准确地控制该中间目标的变动状况及其变动趋势。

不现实的、不受中央银行所左右的、无法用来影响货币政策贯彻实施的金融变量,不能选作中间目标。

第二,可测性。

是指中央银行选择的中间目标,对货币政策能敏感地作出反应。

这些金融变量概念应明确而清晰,中央银行能迅速而准确地收集到有关指标的数据资料,并且便于进行定量分析。

第三,相关性。

是指中央银行选择的中间目标,必须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有密切的联动关系,中央银行通过对中间目标的控制和调节,就能够促使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

第四,抗干扰性。

货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常会受到许多外来因素或非政策因素的干扰。

中央银行所选择的中间目标必须不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使货币政策能在干扰度较低的情况下对社会经济发生影响,避免货币当局错误判断经济形势,造成决策失误、控制失当的局面。

11.中间目标体系有哪两类?

各包括哪些变量?

答: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发生作用的过程相当复杂,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充当中间目标的某一金融变量同时具备上述条件是很困难的。

因此,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往往不止一个,而是由几个金融变量组成中间目标体系。

在该体系中,中间目标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操作目标,它在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为中央银行提供直接的和连续的反馈信息,借以衡量货币政策的初步影响,也称近期目标;另一类是效果指标,在货币政策实施的后期为中央银行提供进一步的反馈信息,衡量货币政策达到最终目标的效果,也称远期目标。

第一,操作目标:

超额准备金和基础货币。

超额准备金可以反映银行体系扩大放款和投资的能力,也是预测未来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运行效果的良好“预测器”。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一般通过调节银行系统的超额准备金而实现对货币信贷的调控。

但是,对超额准备金的调控往往受制于商业银行体系的放贷意愿和财务状况。

基础货币是流通中的现金和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的总和,是中央银行可直接控制的金融变量,也是银行体系的存款扩张和货币创造的基础,与货币政策目标有密切关系,其数额的变化会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增减。

所以,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操纵基础货币影响货币供应量,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

因此,将基础货币作为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效果指标:

利率和货币供应量。

利率是影响货币供应量和银行信贷规模、实现货币政策的重要指标。

利率随中央银行直接控制再贴现率的升降而升降。

在任何时候,中央银行都可以观察和掌握到市场利率水平及其结构方面的资料,并根据货币政策的需要,通过调整再贴现率或公开市场操作,调节市场利率,影响消费和投资,进而调节总供求,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

不过,利率作为中间目标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利率同时也是经济内生变量。

当经济繁荣时,利率会因为资金需求增加而上升;如果货币当局为了抑制过热的需求,采用紧缩政策,结果利率的确上升了,但这种上升究竟是经济过程本身推动的还是外部政策造成的,则难以区分。

此时中央银行就不易判断政策操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是比较合适的。

货币供应量按流动性标准可划分为M0、M1、M2和M3等若干层次。

只要中央银行控制住这几个货币供应量指标,就能控制社会的货币供应总量。

因为,这儿项指标都反映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内,容易获取资料进行预测分析。

M0是中央银行直接发行的,由中央银行掌握,只要中央银行控制住基础货币的投放,就基本能控制M1、M2、M3的供应量。

这几项指标也代表了一定时期的社会购买力。

因此,中央银行将这几项指标控制住,就大致控制了社会总需求,有利于达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12.比较各种不同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答: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就是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引起中间目标的变动,从而实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这样一个过程。

(1)传统的利率传导机制

以利率为渠道是传统凯恩斯学派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核心,其基本思路可以表示为:

货币政策工具→M(货币供应)↑→r(利率)↓→I(投资)↑→Y(总收入)↑。

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先是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影响利率水平,再经过利率水平的变动改变投资活动水平,最后导致收入水平的变动。

货币政策对收入水平影响的大小取决于:

货币政策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这取决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货币供应量对利率的影响;利率对投资水平的影响;投资水平对收入的影响,这取决于投资乘数的大小。

在这一传导机制中,核心变量为利率r,这也是凯恩斯学派的基本观点——强调利率在经济中的核心作用。

同时,利率传导机制还强调影响消费者和企业决定的是实际利率而非名义利率,而且常常是实际的长期利率而非短期利率被认为对投资支出有主要的影响。

实际利率而非名义利率在影响支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

它很好地解释了:

即使在通货紧缩时期当名义利率达到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