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经济地理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67808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5.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习题经济地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习题经济地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习题经济地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习题经济地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习题经济地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习题经济地理学.docx

《习题经济地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习题经济地理学.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习题经济地理学.docx

习题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课程练习:

第一章

一、选择题(不定项)

1、国内最古老的地理文献当属战国时代的()A.《史记》B.《山海经》C.《禹贡》D.《汉书》

2、14世纪开始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地理大发现,促进了经济地理学前身()的产生。

A.人文地理学B.商业地理学C.农业地理学D.工业地理学

3、19世纪80年代,欧洲地理学家()具体提出了建立作为科学体系的经济地理学,标志着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学分化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A.瓦伦纽斯B.奇泽姆C.罗蒙诺索夫D.葛茨

4、20世纪上半叶,经济地理学发展中的最重大事件当属经济活动区位论的引入。

此时期,引入的经济活动区位论包括()A.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B.克里斯塔勒的以商业为主的“中心地理论”C.廖仕的“区位经济论”D.皮鲁的“增长极理论“

5、依据本书的观点,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

A.经济活动的内容B.经济活动区位C.经济活动空间组织D.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二、填空题

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研究阶段。

分别为,,。

2、17世纪中叶,最具影响的商业地理专业著作是苏格兰学者1889年出版的《商业地理手册》。

3、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是俄国科学家在〈〈地理考察〉〉笔记中首次提出。

4、本书从研究,和三方面概括了20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5、前苏联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问题有两种不同观点,以致形成两种学派。

一是以巴朗斯基,萨乌仕金等为代表的,另一是以费根和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的。

6、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该学科具有相结合的特性。

7、经济地理学是的一个重要分支。

8、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的最基本单元是。

三、判断题1、17世纪中叶,欧洲地理学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是世界上最早的商业地理专业著作之一。

()2、以前苏联学者萨乌什金为代表的区域学派认为经济地理学着重研究区域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生产配置规律。

()3、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环境就是单纯的经济环境。

()

4、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中历史最悠久的分支,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

5、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所持的观点主要倾向于欧美学者的观点。

()

四、简答题1.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3.简述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及其意义4.简述20世纪以来经济地理学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以及各种思维方法所强调的观点。

五、论述题

1、结合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些令人困扰的问题,谈谈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作用。

2、结当前经济地理学发展态势和研究领域,谈谈跨世纪(21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不定项)1、B.C2、B3、D4、A.B.C5、A.B.C.D

二、填空题1、史志描述,商业地理研究,经济地理学研究。

2、奇泽姆3、罗蒙诺索夫

4、区域尺度变化,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5、区域学派,部门统计学派。

6、自然——社会经济——技术7、人文地理学8、企业。

三、判断题1、∨2、×3、×4、×5、×

四、简答题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

(1)、特点之一:

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环境决定论(1900年—20世纪30年代早期)区域差异研究(30年代—50年代中期)、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代中期以来)、行为主义方法、生态方法(70年代以来)。

(2)、特点之二:

研究区域尺度变化,研究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

3、

(1)、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

 经济学研究资源如何配置(三大基本经济问题)才能满足人类需要等问题。

  经济地理学试图寻求经济活动的区位和空间组织的一般规律。

而这种空间分异规律形成的关键是经济规律的作用。

  因此,掌握经济学相关知识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反过来,考虑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对于经济学的资源有效配置也具有重要意义。

(2)、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哪里有什么,为什么,又该怎么办”的学科。

其研究对象与经济地理学十分接近。

经济地理学在发展中借用了不少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

(3)、经济地理学与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科学。

按照政治经济学观点,生产关系(国家制度等)和生产力(经济活动)互相影响。

经济地理学家在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时,应该考虑国家制度等生 

(4)、经济地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自然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对于经济活动区位和空间组织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要学好经济地理学,应该具有相关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了解自然地理各要素相互关联的理论。

  经济地理学对于自然地理学和自然资源学的发展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产关系的影响。

(5)、经济地理学与技术科学的关系

技术条件是经济活动区位和空间组织的重要决定因素。

技术水平的提高,常引起经济区位的变化。

因此,经济地理学家必须掌握这些相关技术领域知识,才能提高研究水平。

五、论述题1、

(1)、人口问题:

人地关系的协调问题,特殊地区的人口生存问题,经济地理学家均可开展相应的研究。

(2)、资源问题:

主要指不可再生资源的萎缩。

在经济发展中,注重对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经济地理学家大有用武之地。

(3)、环境问题:

由于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这便决定了它比其它许多学科更能在提出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告诫人们注重与环境的关系问题。

2、

(1)、人地关系的理论研究 

(2)、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

(3)、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4)、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课程练习:

第二章

一、选择题(不定项)

1、区位一词源于德文的standort,是由()A.杜能B.w.高次C.韦伯D.哈特向

2、“区位因子”最早由()提出,并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A.格林哈特B.哈特向C.艾萨德D.韦伯

3、在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中,将成本纳为三种,即()A.运费B.资本C.劳动力成本D.集聚

4、著名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表述为P=Blkcrk,其中P代表工业产出,k代表常数,那么b、l、c依次代表()A.雇佣劳动量B.固定资本量C.消耗资源量D.综合技术进步因素

5、原材料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主要是通过()以及原材料价值和其在产品成本中构成状况等反映。

A.种类B.可替代性C.运费大小D.可运性

6、发展中国家推进工业化,一般都将()作为改善基础设施与投资环境的重点来加以建设。

A.能源B.环境C.交通D.原材料7、劳动力因子主要通过哪些方面()对经济区为产生影响。

A.劳动力特色B.劳动力素质C.劳动力成本D.劳动力移动

8、现代经济活动主要围绕市场而开展的,以获取更多()成为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投资的主要动机之一。

A.高科技劳动力B.商业信息C.市场份额D.技术因素

9下列选项中,属于产业环境要素的有()A.产业聚集B.生产服务C.基础设施D.人文环境

10、场所的可进入性对经济活动区位有着重要影响,这里的可进入性主要指()

A.地理可进入性B.经济可进入性C.制度可进入性D.社会可进入性

二、名词解释1、区位2、区位理论3、区位主体4、区位条件5、区位因子

6、城市区位型工业7、供应商园8、地理惯性9、需求门槛10、外部规模经济

三、判断题:

1、古典与现代区位理论主要区别在于立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有所差异。

()

2、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位主体而言的,区位主体不同,区位条件随之不同。

()3、经济活动的区位研究在于解释经济现象的空间现象,把握经济活动的地域结构,从而形成其作为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4、土地的自然特性构成土地利用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5、电力,汽油,核聚变燃料,沼气、余热等属于二次能源。

()6、市场的秩序和管理通过市场的自发调节来完成。

()7、地理可进入性即场所对外交往的地理方便程度,它主要决定于地理位置和距离,这里的地理位置主要指数理地理位置。

()8、交通技术与手段决定空间相互作用的深度与广度,交通技术与手段的进步是改变经济活动区位的重要因素之一。

()9、一个地区的交通网密度越大,意味着该地区交通越为便利。

()10、考虑综合运费(站场费+线路运行费)情况下,铁路、公路和水路三种运输方式分别适合长途运输、短途运输和中途运输。

()

四、简答题1、简述区位理论及其基本内涵?

2.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

3.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有何区别?

4、简要回答区位因子中的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5、衡量交通网结构状况的主要指标有哪些,并对各指标作简要说明。

五、论述题;1、论述区位因子中资本因子是如何对经济区位产生影响的?

2、市场规模是市场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试论述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3、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及其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有着重要影响,试对此进行论述。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不定项)1、B2、D3、A.C.D4、D.A.B5、B.C.D6、A.C7、A.B.C.D8、C9、A.B.C.D10、A.B.C.D

二、名词解释1、人类活动或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2、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

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主要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3、在人类活动中,像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经济活动等这样的人类内容和实体。

4、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5、也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6、指那些空间收益随着距城市中心的距离增加而急剧下降,因此只有在距城市中心比较近的区域才有可能获取收益的工业类型。

7、一般指围绕某一组装厂而形成为这一组装厂提供零部件供应的空间聚集区。

8、厂房、设备等固定资本不能轻易移动,因此是在一处布局(厂房或大型设备),则不管是否落后于时代潮流,也有可能继续存在一段时间,这就是所说的地理惯性。

9、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要求达到一定规模这一规模即所谓的需求门槛。

10、一种空间集聚经济,即多数不同的工厂,企业在同一空间地域内的集聚与联系,产生平均生产成本的降低和经济效益的产生。

三、判断题:

1、∨2、∨3、∨4、×5、×6、×7、×8、∨9、×10、×

四、简答题1、定义:

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

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主要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基本内涵:

(1)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

(2)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2、

(1)古典区位理论在区位主体上仅考虑一个生产地,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企业内外的多个生产地。

(2)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区位主体中的单一部分(如工厂部分),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区位主体中的研究、开发、设计,零部件加工,部件组装,最终组装,检验修理,培训、流通、办公等。

(3)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还考虑到非金钱上的收益以及满足。

(4)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具体目标。

(5)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

(6)古典区位理论中产品、规模、销售价格、市场、劳动力、设备、土地、运费等都是事先给定或认为是固定的,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产品的新、成熟、标准化、差别化、多角化、多样化等,考虑规模的大小,也考虑销售价格的高低,更考虑到市场的地方性、区域性、全国性以及国际性,还考虑到短期、长期、集中、分散、特殊的市场等。

(7)古典区位理论不考虑或轻视资金、信息、折旧期间、地域文化、决策机制、动态的企业目的以及企业组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都给予充分考虑。

3、

(1)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的概念

(2)二者的区别:

相对于区位条件是由于场所不同而生产条件不同,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

4、

(1)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由其自然特性及所处的经济区位决定的。

土地的自然特性决定了土地利用的可能性,但并不决定土地利用的可行性。

土地利用可行性更多地取决于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

(2)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

一种是作为劳动对象;第二种是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土地利用的空间竞争显得格外显著。

由于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所能提供的地租差异,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的圈层分化比较显著

5、

(1)交通网连结度贝塔指数

(2)通达度通达指数分散指数

五、论述题;1、

(1)资本的类型

(2)影响机制固定资本资金(3)资本流动与经济区位

 2

(1)对经济活动持续性的影响。

(2)对经济活动合理性的影响。

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集聚经济)(3)市场地域范围的大小(也是一种市场规模)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

3、

(1)政府首先作为一个消费者,政府购买本身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市场。

(2)政府通过规划和对特定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引导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向某一特定区域发展。

(3)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经济活动行为,保证自由竟争环境的形成。

(4)政府通过税收优惠以及财政补贴的经济政策的实施,调节经济活动的区位。

《经济地理学》课程练习:

第三章

一、填空题:

1、杜能的,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2、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的目的在

于:

3、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认为:

作物种植的分界线并不取决于任何一种作物的,而取决于在种植不同作物的。

4、分散因子的作用是结果所产生的,可以说是的反作用。

5、相互依存区位论主要是研究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形成过程。

6、史密斯区位理论的基本原理通过来反映的。

二、判断题:

1、作物的地租曲线斜率大小由运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的地租曲线一般斜率较小。

()

2、区位因子分为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

如运费、劳动力则属于前者;而地租、空气湿度等则属于后者。

()

3、运费指向论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给定原料产地和消费地下,如何确定仅考虑运费的工厂区位,即运费最小的区位。

()4、如果劳动费用指数小,那么,从最小运费区位移向廉价劳动费区位的可能性就大;否则,这种可能性就小。

()5、普雷特的行为矩阵认为:

区位决策是否合理或合理性如何,取决于在决策时的信息占有量以及决策者的信息利用能力。

()

三.名词解释:

1、地租曲线2、区位因子3、一般因子4、特殊因子5、集聚因子6、分散因子7、等费用线8、综合等费用线9、临界等费用线10、劳动费指数11、劳动系数

四、简答题:

1、评价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2、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最小运费原理。

3、评价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意义。

4、简述帕兰德的区位理论。

5、简述胡佛的区位理论的基本内容及特点。

6、简述廖什市场区位理论的基本观点

五、论述题1、分析杜能农业区位论中的杜能圈或农业空间结构形成机制。

2、试述史密斯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的主要观点。

3、试述普雷特行为矩阵的分析方法与主要结论。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

1、《孤立国》2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3、最大种植边界,同一地点比较利益4、集聚集聚5、均衡状态6、过空间费用曲线和空间收入曲线

二、判断题:

1、(×)2、(×)3、(√)4、(×)5、(√)

三.名词解释:

1、地租曲线:

在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

2、区位因子:

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3、一般因子;与所有工业有关的因子,例如运费、劳动力、地租等。

4、特殊因子;与特定工业有关的因子,例如空气湿度等。

5、集聚因子;因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

6、分散因子;分散因子是集聚的反作用力,是随着消除集中而带来的生产成本降低。

7、等费用线;运输费用相同的点的连线。

8、综合等费用线;全部运费相等点的连线。

9、临界等费用线:

在综合等费用线中,与低廉劳动供给地的劳动费节约额相等的那条综合等费用线。

10、劳动费指数;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平均劳动。

11、劳动系数;每单位区位重量的劳动费,用它来表示劳动费的吸引力。

劳动系数=劳动费/区位重量

四、简答题1、

(1)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

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

这种空间分异源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各种农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呈现出同心圆结构。

(2)经济区位研究上的意义:

创立了孤立化的研究思维方法。

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成为土地利用一般理论的基础。

2、运费指向论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给定原料产地和消费地下,如何确定仅考虑运费的工厂区位即运费最小的区位。

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的前提下,依据最小运费原理的区位为:

(1)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

(2)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3)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

3、(1)韦伯首次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业区位研究中,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

(2)提出最小费用区位原则,即费用最小点就是最佳区位点。

(3)指向理论已发展成为了经济区位布局的一般理论。

4、1.基本问题:

在原料的价格、分布地和市场已知的条件下,如何选择生产区位。

2.分析工具及思路等费用线、等送达价格线、等距离线、等时间线、等商品费用线和等运送费线等。

运费率与等费用线间的关系。

3.分析模型及结论

5、

(一)运费结构与运输方式:

1.运费结构=站场作业费+运输费2.运输方式与运费的关系

(二)送达价格与市场地域1.采掘工业的市场地域2.制造业产品的市场地域

6、廖什认为大多数工业区位是选择在能够获取最大利润的市场地域,区位的最终目标是寻取最大利润地点。

最佳区位不是费用最小点,也不是收入最大点,而是收入和费用的差最大点,即利润最大点。

五、论述题1、

(一)理论前提

(二)形成机制

根据前述各种假设,以及运费与距离及重量成比例,运费率因作物不同而不同,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追求地租收入最大的合理活动等前提条件,杜能给出的一般地租收入公式如下:

R=pQ-CQ-KtQ=(P-C-Kt)Q

式中:

R地租收入;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农产品的生产费;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

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农产品的运费率。

2、研究思路与基本原理:

在工业区位论研究中,韦伯引入了空间费用曲线,廖什导入了空间收入曲线,如果把这两条曲线结合,就能够画出收入的空间界限,通过收入的空间边界分析就可找到“最佳区位”、“接近最佳区位”或者“次最佳区位”,这是史密斯区位理论的核心。

 

史密斯区位理论的基本原理是:

“能够得到最大利润的区位是总收入超过总费用金额最大的地点。

”他的这一原理是通过空间费用曲线和空间收入曲线来反映的。

结论1:

总收入和总费用的空间变化能够形成利润最大的最佳区位。

与此同时,也可形成空间界限,即超过此界限就不可能得到利润。

在空间界限内如果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话,企业可自由布局。

结论2:

空间的费用和收入也能够反映出工业区位模型的形态,费用曲线或收入曲线的倾斜程度越大(即费用或收入的空间变化大),工业越集中;相反,则表现出分散的倾向。

3、经济活动区位是从事经济活动的行为主体——人类的决策结果。

区位决策是决策者在占有或多或少信息量的基础上,自身对信息的判断与加工后的决定。

那么,进行怎样的区位决策,区位决策是否合理或合理性如何,取决于在决策时的信息占有量以及决策者的信息利用能力。

《经济地理学》课程练习:

第四章

一、 填空题:

1、补充区域是中心地的周围从中心地接受供给的区域。

2、经济距离为用货币价值换算后的地理距离,是主要由三要素所规定的距离,但也影响到经济距离的大小。

3、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的主要模式是中心地呈排列,市场区呈分布。

4、在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的中心地系统。

5、廖什将中心地的市场区域称为经济景观。

认为其包括了所有的市场区域的一般模型,也称为。

6、集市一般具有、、、、和特征。

二、判断题:

1、商品服务范围上限是由对中心商品的供给所限定的,商品服务范围下限是由中心商品的需求角度所规定的边界。

()2、某种货物供应点出现的频率,与该种货物的等级成反比。

()3、在文化水平高、工业人口多(人口密度高)的区域,市场原则比交通原则的作用大。

()4、市场原则适用于由市场及其市场区域构成的中世纪的中心地的商品供给。

()5、廖什的中心地系统认为高级市场区是低级市场区以区域中心为圆心按一定角度旋转而成的,通过不断地旋转和扩大,并进行叠加,就可形成所有市场区域。

()

6、区域内同类职能的中心地在人口密度高的地方稀疏,而在人口密度低的地方则比较密布。

()

三、名词解释:

1、中心地2、中心商品3、中心地职能4、中心性5、补充区域6、经济距离7、门槛人口

四、简答题1.分析市场原则的中心地系统形成机制及特点。

2.分析交通原则的中心地系统形成机制及特点。

3.分析行政原则的中心地系统形成机制及特点。

五、论述题1.分析廖什中心地系统的构建机制。

2.比较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与廖什中心地理论的差异。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

1、中心商品2、费用、时间、劳动力3、正三角形(顶点),正六边形4、K=4

5、经济景观6、周期性、巡回性、交易的地区性、集散性、等级性、社会职能性

二、判断题:

1、×2、√3、×4、√5、√6、×

三、名词解释:

1、在少数的地点(中心地)生产、供给,而在多数的地点消费的商品。

2、少数的地点(中心地)生产、供给,而在多数的地点消费的商品。

3、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

4、就中心地的周围地区而言,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

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

5、以中心地为中心的区域,也称市场区域或中心地区域。

具体地说,是中心地的周围从中心地接受中心商品供给的区域。

6、为用货币价值换算后的地理距离,是主要由费用、时间、劳动力三要素所规定的距离,7、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也就是说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

四、简答题1、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3的中心地系统。

各等级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1,2,6,18,54,…。

即从区域内次级中心地开始,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低级中心地数量为其上一级中心地的3倍。

特点:

(1)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且各级的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应。

(2)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一般是三个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区位点。

(3)各等级间的中心地数量、距离和市场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

2.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4的中心地系统。

在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

1,3,12,48,192,…。

特点:

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

因此,如果同一级的中心地间铺设一条交通线,那么在这条交通线上布局着比它等级低的所有中心地。

3.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7的中心地系统。

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中,中心地间的数量关系为:

1,6,42,294,2058,…。

特点:

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中,低级中心地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

原因是在行政区域划分时,尽量不把低级行政区域分割开,使它完整地属于一个高级行政区域。

五、论述题

1、

(1)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