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利用外资现状及其效应分析.docx
《中国利用外资现状及其效应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利用外资现状及其效应分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利用外资现状及其效应分析
中国利用外资现状及其效应分析
一、利用外资的概念
1、利用外资的概念
利用外资指我国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通过对外借款、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以及用其他方式筹措的境外现汇、设备、技术等。
2、利用外资的必要性
世界近代史证明,当今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拥有发展本国经济所需要的全部资金、技术和资源。
任何国家为了加速本国经济的发展,都必须与他国互通有无,利用国外资金和技术。
新生的社会主义共和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经济会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这些国家为了尽快恢复和发展本国经济,必须解决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
这就需要在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积累本国资金的同时,合理地、有效地利用国外的资金。
当今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了逐步赶上并超过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就更加需要利用外资,以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利用外资的作用
从社会主义国家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来看,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合理地、有效地利用外资,一般可以发挥以下作用:
①补充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加速国民经济的发展;
②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管理知识和经验,培养国内科技人才,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
③加速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础工业的建设和落后地区、部门的开发,克服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
④促进新兴工业部门的建立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改善;
⑤促进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和出口贸易的增长;
⑥扩大劳动就业,增加国民收入。
二、我国利用外资现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取得了长足稳健的发展。
从1993年起,我国利用外资一直处于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遥居发展中国家之首。
2000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利用外资情况在经过前几年的告诉增长后,呈现出规模稳定、质量提高的发展态势,截至1999年12月底,全国实际吸收外资金额共达3078.51亿美元,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国投资者在我国投资更加有利。
到2002年,跨国资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大量进入我国,全年利用外资突破500亿美元。
随着近几年我国的投资环境和市场运行环境日益改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商来我国投资。
外商直接投资的大量流入带动了我国经济的腾飞,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产业升级、科技进步以及就业等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使我国成为目前世界上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
下面是一组摘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简单明了的显示出我国几年来的利用外资的情况。
(单位:
亿美元)
指标
1993
年
1994
年
1995
年
1996
年
1997
年
1998
年
1999
年
实际利用外资额
389.6
432.13
481.33
548.04
644.08
585.57
526.59
外商直接投资
275.15
337.67
375.21
417.25
452.57
454.63
403.19
外商其他投资额
2.56
1.79
2.85
4.1
71.3
20.94
21.28
指标
2000
年
2001
年
2002
年
2003
年
2004
年
2005
年
2006
年
实际利用外资额
593.6
496.7
550.1
561.4
640.72
638.05
735.23
外商直接投资
407.2
468.78
527.4
535.05
606.3
603.25
694.68
外商其他投资额
86.41
27.9
22.7
26.35
34.4
34.8
40.55
指标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实际利用外资额
747.68
923.95
900.33
1057.35
同比增长%
13.59
23.58
-2.56
17.44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从1993年到1997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额每年都有明显增加,特别是96年到97年,实际利用外资额跨度特别大。
98年到2000年基本算是稳定。
2000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基本呈稳步增长趋势,从2001年的406.7增长到2008年的923.95。
受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2009年外商在我国的投资有所减少,实际金额为900.33,同比减少2.56%。
为了缓解经济危机的压力以及经济的稳定发展,外商加大对我国的投资,到2010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额增长到1057.35,创历史新高。
据统计,2010年1-12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7406家,同比增长16.94%;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57.35亿美元,同比增长17.44%。
图:
2006-2009年各季度实际利用外资额及增长率变化
2008年10月-2009年6月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亿美元)和降幅(%)
时间
2008.10
2008.11
2008.12
2009.01
2009.02
2009.03
2009.04
2009.05
2009.06
实际利用外资
67.22
53.22
59.78
75.41
58.33
84.03
58.92
63.79
89.61
同比下降
26.24
36.52
5.73
32.67
15.81
9.5
22.51
17.81
6.67
2008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继而引发全球金融危机,许多国家的经济都受到这场大危机的影响,经济条件有所减退,特别是美国。
由此原因,外商在我国的投资业减少了很多。
由上图可以看出,2006年到2007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额都是增长趋势,但到了2008年,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额明显减少,特别是4季度,比2007年同期下降了很多,从10月份开始,利用外资总额连续数月负增长,四季度同比降低49.1%。
整体来说,08年1-12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7514家,同比下降27.35%;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23.95亿美元,同比增长23.58%。
进入2009年,这种影响程度逐渐减缓,前两个季度降幅有所收窄,分别为20.6%和15.0%;第三季度继续回升,并实现正增长。
有数据显示,2009年1季度全球直接使用下降了54%,相对来看,我国总体吸收外资状况比较乐观。
应该说,2008年年底以来,我国吸引直接外资额增速放缓的直接诱因是国际金融危机,而我国产业结构和外资政策调整也对直接外资额流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到了2010年,全年我国非金融领域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7406家,同比增长16.9%;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57.4亿美元,同比增长17.4%,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同时,扭转了2009年下降2.6%的局面。
其中, 亚洲十国/地区(香港、澳门、台湾省、日本、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韩国)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22058家,同比增长20.4%,实际投入外资金额881.79亿美元,同比增长20.55%。
美国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1576家,同比下降0.76%,实际投入外资金额40.52亿美元,同比增长13.31%。
欧盟二十七国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1688家,同比增长6.97%;实际投入外资金额65.89亿美元,同比增长10.71%。
2011年1-2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399家,同比增长7.4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78.23亿美元,同比增长27.09%。
1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243家,同比增长20.2%;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0.3亿美元,同比增长23.4%。
2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156家,同比下降10.9%;实际使用外资78亿美元,同比增长32.2%。
2011年1-2月利用外资的主要特点是:
(1)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西部地区吸收外资增速远高于东中部地区。
(3)亚洲十国/地区对华投资明显增加。
(4)外资来源集中度高。
三、我国近几年利用外资的特点
(一)原有特点
1、我国利用外资规模的变化具有周期性
我国利用外国投资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
1979年到1987年,我国9年内实际利用外资累计仅为375亿美元。
1988年,我国年度实际利用外资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大关,从1992年起,我国利用外资的规模明显扩张、而且呈现出一种周期性的、有规律的变化形态。
近10年来,我国利用外资呈现明显的周期性变化,这个周期经历了“高速增长——达到顶峰——平稳回落”三个发展阶段;从发展变化的轨迹上看,表现为一个两端低、中部高、不对称的圆弧形态。
1995年是我国有史以来利用外商投资增速最快的一年,利用外资;589.6亿美元,同比增长速度达到102.9%:
从1994年开始,我国利用外资的增速开始明显回落,但实际利用外资的规模依然保持上升势头。
1997年是实际利用外资最多的一年。
此后,利用外资规模和增长速度都保持回落态势,但每年基本保持在500亿美元的水平。
2、外商直接投资依然以亚洲为中心,但趋向多元化
近10年来,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的来源呈现出“一个重心,多方向拓展”的特征。
“一个重心”是指我国外来资金的主要来源地是亚洲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亚洲一直是我国利用外资的资金来源重点地区,所占比重超过60%以上,部分年份甚至超过70%;其次是北美洲和欧洲,所占比重接近10%。
亚洲地区的资金主要来自香港,占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超过40%;美洲地区的资金主要来自美国,所占比重超过8%。
1994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432亿美元,其中,亚洲、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分别为259.9亿、40.9亿、37.2亿和2.45亿美元,所占比重分别为60.2%、9.5%、8.6%和0.6%。
2003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561.4亿美元,其中,亚洲565.1亿美元,所占比重为65%;欧洲43.13亿美元,所占比重为7.7%;北美洲53.34亿美元,所占比重为9.5%;大洋洲1.73亿美元,所占比重为0.3%。
从累计数据看,截止到2003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5014.71亿美元,其中香港资金就占到44.4%,资金的集中程度非常高。
(二)新增特点
有数据研究分析表明,我国利用外资趋势呈现出新的特点:
1、制造业投资比重明显下降。
2000年开始,工业制造业占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基本呈上升的态势。
这不仅加重了我国部分工业行业的产能过剩,而且也成为我国资源和能源紧张的原因之一。
2006年,这一趋势发生逆转,工业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所占比重近6年来首次下降。
特别是,外商投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这有利于部分工业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的解决,以及资源和能源的节约。
2、服务业外商投资迅猛增长。
虽然我国服务业总体上还比较落后,但2006年我国在服务领域设立外商投资企业7129家,全年服务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99.2亿美元,比上年大幅增长了33.5%,其中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批发和零售业、教育、房地产业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幅度都超过50%,服务业利用外资占当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32.3%,比上年提高7.6个百分点。
2007年1-2月,服务业外商投资迅猛,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8.1亿美元,服务业外商投资的比重提高,有利于改善和提升我国的产业结构,保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3、独资企业投资比重大幅上升。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共有五种基本形式,包括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外商企业、外商投资股份制企业和合作开发。
从2000年外商独资企业利用外资第一次超过合资经营企业以来,比重不断加大。
2006年外商独资企业实际投资46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7%,增幅高于全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2个百分点;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为73.4%。
2007年1-2月,外商独资企业实际投资76.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6%,这说明,实际利用外资的形式逐年在发生改变,外商在中国经营的主动权加大,长期经营趋势增强。
4、外资企业成为进出口主力军。
近几年,我国对外贸易增长迅速,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成为主流。
2006年进出口总额达17606.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8%,增幅比上年高0.6个百分点。
表现出出口规模增长较稳定,进口规模呈现加快趋势。
2007年1-2月,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占全国进出口的比重57.9%,其中进口额比上年同期增长22.2%,增幅比同期全国进口额高1.2个百分点。
5、外资企业效益增长大幅提高。
2006年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162.0亿元,比上年增长26.7%,增幅比上年大幅提高19.8个百分点,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利润的比重为27.5%。
2007年1-2月,实现利润798.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5.7%,增幅比上年同期高11.4个百分点。
2006年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6.9%,增幅比上年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分别高0.3和4.0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8.2%。
2007年1-2月,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18.5%,增幅比同期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高2.9个百分点。
四、我国吸收外资的基本方式
中国吸收外商投资,一般分为直接投资方式和其他投资方式。
采用最多的直接投资方式是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外商投资股份制公司和合作开发。
其他投资方式包括补偿贸易、加工装配等。
1、中外合资经营企业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是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同中国的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在中国境内共同投资举办的企业。
其特点是合营各方共同投资、共同经营、按各自的出资比例共担风险、共负盈亏。
各方出资折算成一定的出资比例,外国合营者的出资比例一般不低于25%。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是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各种方式最早兴办和数量最多的一种。
目前在吸收外资中还占有相当比重。
2、中外合作经营企业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是由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同中国的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在中国境内共同投资或提供合作条件举办的企业。
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在各方签订的合同中确定。
举办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一般由外国合作者提供全部或大部分资金,中方提供土地、厂房、可利用的设备、设施,有的也提供一定量的资金。
3、外商独资经营企业
外商独资企业指外国的公司、企业、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依照我国法律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全部资本由外国投资者投资的企业。
外资企业的组织形式一般为有限责任公司。
4、外商投资股份制公司
外国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及个人,可与中国的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在中国境内共同举办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股份公司的全部资本以等额股份构成,股东以其所认购的股份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全部财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中外股东共同持有公司股份。
其中外国股东购买并持有的股份占公司注册资本的25%以上。
5、合作开发
合作开发是海上和陆上石油合作勘探开发的简称。
它是目前国际上在自然资源领域广泛使用的一种经济合作方式,其最大的特点虽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
合作开发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勘探、开发和生产阶段。
五、我国利用外资的效应分析
(一)利用外资的正面效应
1、弥补了建设资金之不足。
截至2000年8月底,中国协议利用外资647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277亿美元,创办外资和合资企业35.56万家,外资已成为我国经济繁荣和发展的重要源泉之一。
2、推动了产业升级和产品换代。
国际直接投资带来的先进实用技术,填补了国内不少产业和产品的空白,使一大批老企业的技术装备得到改善,产品实现了升级换代,缩小了与世界水平的差距。
3、引进了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
外商的直接投资,尤其是国际知名跨国公司的在华投资,带来了生产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以及经营销售等各方面比较先进的管理经验,为国内其他企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
4、增加了就业机会和财政收入。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0年8月底,在外商投资企业中就业的中国员工达2300万人,占到全国城镇职工人数的15%。
中国GNP的年增长率中,有2至3个百分点源于外资。
5、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国际化进程。
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带来了他们在资本市场、技术开发、营销网络、管理人才与管理经验等方面的国际联系,开拓了外贸产品的出口渠道,提高了中国商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6、有助于中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外资企业采用国际通行的组织形式,导入了市场竞争机制。
大量外资企业的出现,要求政府管理部门建立起一整套运用利率、税收、汇率与法律规范调控经济的新型管理机制和协调体系,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二)利用外资的负面效应
外商投资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促进作用是不可否定的。
但是,也应该看到,随着国内经济拉动因素从出口向内需转变,外资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也进一步弱化。
在这种情况下,早期以填补资金缺口为导向实施的各种优惠政策越来越暴露出诸多弊端,致使外商投资没有限制地大规模进入,对中国经济运行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1、对国内民间资本的挤出效应
首先,外商投资将导致对国内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的占用、对国内市场的垄断,进而阻碍国内投资的可持续增加,这是外商投资产生挤出效应的根本原因。
其次,流入外资的投向、来源与技术特征等是外商投资产生挤出效应的直接原因。
从外商投资的实际情况来看,在结构上,内外资存在很大的相似性;在技术上,外资主要投向技术密集程度不高的一般加工业;在来源上,来自港澳台的中小企业投资占有较高比例。
而且,内外资投资方向大体相同,在产业构成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出现争夺同一投资领域的现象,加剧了外资的挤出效应。
2、超国民待遇的不平等竞争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对外资企业贯彻“税负从轻、优惠从宽、手续从简”的原则,普遍地给予外资企业税收优惠待遇。
外资企业在职工工资的税收抵扣方面也享受了特殊的优惠,内资企业则要同时缴纳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
超国民待遇引起的不公平竞争对内资企业产生了很大冲击,对外资进入也起到了不合理的引导作用。
促使一部分内资外逃,以“外资”的身份重新流回国内,享受税收优惠。
外资企业由于优惠政策而获得较高的报酬,扭曲了中国对外资的实际需求,在当前国内资金过剩的情况下,还进一步诱致外资大规模进入。
3、影响国际收支,加剧通货膨胀
外资的大量流入将导致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并可能引发通货膨胀。
从国际收支情况来看,中国长期表现为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
当前中国存在的巨额“双顺差”主要来源于外资的大规模流入。
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巨额顺差导致国家外汇储备大量增加。
至2006年3月,国家外汇储备进一步达到8750.7亿美元,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
由于外汇不能在市场直接流通,中央银行为买入外汇需要投放大量本币,构成外汇占款。
随着外汇占款的增加,基础货币投放量随之增加,并引起货币供应量的扩大。
因此,外资的大量流入将引起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将影响国内经济的稳定运行。
4、技术水平低、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在外资流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一些高污染产业也纷纷转移过来,造成局部地区的环境恶化和经济的不可持续增长。
制革、印染、电镀、杀虫剂、造纸、橡胶、塑料等产业一般具有高消耗、高污染的特点,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产业。
然而,这些产业一度成为外商在沿海地区投资的“热点”。
更重要的是,由于环保标准的缺失或较低,发达国家有可能将不符合本国环保要求的产业与生产技术转移到中国。
中国没有为外资企业设立单独的环保标准,不少外资企业利用这一点,向中国转移具有高污染的产业和设备,造成环境污染,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
如一些外商通过直接投资向中国转移别国限制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流程,有些投资者甚至把外国垃圾转移到中国,进行循环再利用。
5、导致国民财富流失与财政收入减少
在利用外资的过程中,过多的政策优惠以及管理和制度上的缺陷,导致国民财富流失和财政收入减少现象十分严重。
随着外资企业在中国经济中所占比重的上升,税收优惠政策对国家财政收入的影响越来越大。
同时,相当一部分外资企业采取的转移定价手段也加剧了国家财政收入的流失。
这些企业往往提高进口设备与配件价格,降低出口产品价格,结果出现“明亏实赢”的情况,在连年亏损的情况下,还不断追加投资。
目前,这种“假亏损”已成为众多外资企业“合理避税”的重要手段。
在外商投资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以设备形式投资,外方往往高估设备价值,实际上是减轻了外方的出资义务和出资风险,并能为其带来诸多的相关经济利益,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中方经济利益的损失。
在无形资产出资和估价方面也存在这个问题,外方往往对其无形资产漫天要价,中方许多企业则对自己无形资产的价值缺乏认识,由此对双方的利益分配产生重要影响,也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
六、对于利用外资的负面效应应采取的主要对策
(一)应先利用好内资
从当前我国投资、储蓄和外汇储备来分析,均没有大量利用外资的必要。
要利用外资首先要利用好内资。
为此,要加速金融体制改革与创新,加速银行商业化进程,健全资本市场,增加金融产品种类,扩宽储蓄转化投资渠道,应允许私人以基金会的组织形式参加金融活动,增强市场活力,充分利用好内资。
金融改革开放,首先要对内开放,要拓宽直接投资渠道,只有通过多样化的投资渠道,方能使储蓄有效地转化为投资,变高储蓄率为高投资率,充分利用我国的外汇储备,确保资本金这一稀缺资源在我国不闲置浪费,从而得到合理配置和利用。
在内资得到合理、充分、有效利用的基础上,经济建设所需资金缺口再由外资弥补。
(二)实行市场一体化原则
市场经济的实质是竞争经济,各参与主体应机会均等地参与公平竞争。
优惠待遇、超国民待遇,违背了市场公平竞争原则,使各参入主体不能均等地按统一市场价格取得生产要素和出售商品,并公平地承担各种税负。
因此,我国必须逐步取消外资的各种优惠待遇,实施市场一体化原则。
这样,可以将外资企业投资行为引向更加成熟和合理。
因为,一个法制健全、稳定、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远远超过短期内对外资的优惠政策。
(三)按我国产业政策利用外资
我国应该改变目前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的失衡状况,今后利用外资都应符合我国的产业政策和地区投向。
引进外资,要着重于提高引进技术的质量,优化产业结构,应大力引进深加工工业和技术密集型项目,如电子、机械、仪器仪表、工业设备、医药、建材等。
努力实现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项目转移,改变目前一般加工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占主导地位的局面。
引导外资投向农业、交通、能源等基础产业,投资于化工、机械、汽车等支柱产业,计算机、通讯等高新技术领域和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
目前外资准入自由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我们应顺应这种潮流,引进外资投入,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应有计划,有步骤适当放宽,促其深化改革,使我国利用外资投向结构合理化。
另外,加快中西部的引进外资工作一要改善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改善其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二要适当扩大中西部地区开放范围和幅度,可利用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多,资源丰富等特点,来引导外资企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般加工工业投向中西部。
七、结语
当前,我们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吸收外资情况还面临一些问题,但这只是暂时的,只要应对得当,密切关注国际资本流动格局的变化,及时调整政策,采取有效措施,统一外资立法,健全外资并购的法律制度,增强利用外资对中国市场环境的信心,积极为在华外商投资企业排忧解难,改善投资软环境,优化外商投资产业结构,加大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创造良性发展的服务业引资环境,就继续发挥外资在对中国的财政收入、居民就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等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