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专题评估试题7.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62928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9.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评估试题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评估试题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评估试题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评估试题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评估试题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评估试题7.docx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评估试题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复习专题评估试题7.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评估试题7.docx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评估试题7

课时提升作业六

伟大的抗日战争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48分)

1.多年的研究成果表明:

以1931年9月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端,是科学的,这一看法基本上成为主流认识。

抗日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两者上限是截然不同的。

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

A.史学家学术争论难有定论

B.“抗日战争”更强调了反侵略的长期性

C.主流认识往往最具科学性

D.“七七事变”才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

【解析】选B。

据材料“1931年9月作为……抗日战争的开端……这一看法基本上成为主流认识”可知“抗日战争”强调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抗战,而“抗日战争时期”则强调历史时段,故B正确。

2.(2018·乌鲁木齐模拟)《南京大屠杀的虚构》出版后,日本右翼势力给予了高度评价,渡部升一在其初版本的护封广告词中写道:

“读了此书,如果今后有人仍然再提南京大屠杀,那就只能说他是煽动反日”,我们批驳上述荒谬观点的最有力证据是(  )

A.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述

B.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C.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摄制的新闻照片

D.当年幸存苦难者的控诉材料

【解析】选C。

依据所学可知:

按照资料价值的不同,分为第一手史料即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即间接史料,当时的档案文件是最可信的,C符合题意,最具证据力,而回忆录、历史专著、控诉材料均属于二手资料,排除A、B、D。

故选C。

3.1931年,国民政府针对性地大幅提高日本进口商品的税率,其中,棉库绸的税率提高800%,毛织品提高200%,纸品提高8%到20%,人造丝、鱼类、烟草和煤的税率也有大幅提高。

实施此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护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B.以经济手段应对民族危机

C.应对世界经济危机冲击

D.增加财政收入以全力剿共

【解析】选B。

根据材料关键词“1931年,国民政府针对性地大幅提高日本进口商品的税率……”并结合所学可知与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有关,反映了国民政府不愿事态扩大,通过经济手段应对民族危机,故A、C、D错误,B正确。

4.《蒋介石年谱》记载,1933年3月,蒋电张学良,“明日恐不能起飞,而热(河)战紧急,兄须速往承德督战,不必待弟到平,免误战机”,这一电文发出的背景可能是(  )

A.九一八事变B.西安事变

C.备战日寇D.“围剿”红军

【解析】选C。

九一八事变发生于1931年,故A错误;西安事变发生于1936年,故B错误;1933年1月,日军进犯山海关,长城抗战爆发,故C正确;1933年红军仍然在南方地区反抗国民党统治,故D错误。

【加固训练】

“2月6日是农历壬申年的第一天。

对于上海市民来说,这是一个不缺少爆竹声的新年,枪炮声从大年夜一直持续到天亮。

在苏州河(流经上海市区的一条河流)以北,战争还在继续”。

与材料中“战争”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一·二八事变B.一二·九运动

C.淞沪会战D.渡江战役

【解析】选A。

根据材料中的“在苏州河(流经上海市区的一条河流)以北”可知此历史事件与上海有关,一·二八事变发生在上海,时间也符合,故A正确。

5.右图为1937年5月9日出版的《申报周刊》封面。

封面上拍自延安的照片显示,城墙上赫然刷有“和平统一 团结御侮”字样的标语。

这表明(  )

A.延安是全国抗战的指挥中枢

B.国民政府坚持自卫抗战决心

C.国共两党合作抗战成为可能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解析】选C。

从题干材料“和平统一 团结御侮”可以反映出国共两党有了合作的信息,故C正确。

【加固训练】

毛泽东认为“卢沟桥中国军队的抗战,是中国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而在1937年11月上海、太原失陷时,毛泽东认为当时“全面抗战还没有来到”。

这是因为(  )

A.国民政府不能组织大规模的抵抗

B.毛泽东对抗战形势的认识不断发展

C.中国的抗日战争还处在防御阶段

D.当时的抗战还没有充分动员人民群众

【解析】选D。

1937年11月上海、太原失陷,是因为当时没有充分动员人民群众,所以说“全面抗战还没有来到”,故D正确。

6.(2018·银川模拟)有人评价某战役“是国共合作、共创民族抗战伟业在战役上配合的典范……从阎锡山接受周恩来建议,建立战地动员会,到八路军吸收友军阵地战、阻击战经验,整个战役过程中无不闪烁着民族团结精神的光辉……”。

此战役应是(  )

A.太原会战B.淞沪会战

C.台儿庄战役D.武汉会战

【解析】选A。

由题目中的信息“国共合作、共创民族抗战伟业……的典范”“阎锡山”可知该战役应为太原会战。

在此次战役中,八路军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平型关大捷。

故本题应选A。

7.(2018·成都模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确保其远东的核心堡垒——印度,丘吉尔宣称,“非有中国帮助,无法谈持久的战斗,也无法谈保卫腊戌和仰光之间的铁路线”“他们在远东的战线就要成为一条没有后方的悬孤。

”丘吉尔是希望中国(  )

A.派遣华工赴欧参战

B.派遣远征军入缅作战

C.发起豫湘桂反击战

D.派军参加中途岛海战

【解析】选B。

从题干可知,是希望中国保卫中国通过缅甸到达印度的铁路线,这需要中国入缅作战,故选B。

8.下表是抗战时期,中日双方报刊上登载的部分战役中日方伤亡情况的统计数据(  )

战役名

中方统计

日方统计

平型关战役

歼灭日军1000余人

亡167人,伤94人

武汉会战

毙伤日军20余万人

自身伤亡3万余人,因病减员6.7万余人

徐州会战

毙伤日军5万余人

伤亡3.2万余人

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国共合作共同抗击侵略者

B.日方的统计数据比较可信

C.双方开展激烈的宣传攻势

D.八路军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解析】选C。

表格反映的是日方伤亡情况的统计数据,无法反映国共合作共同抗日,故A错误;日方统计数据是站在日方角度,不一定可信,故B错误;中日双方报道的伤亡情况不同,说明双方开展激烈的宣传攻势,故C正确;表格反映的战役有共产党领导的,也有国民党组织的,不能说明八路军是抗战的中流砥柱,故D错误。

【拓展延伸】抗战中重要战役的地位及作用

(1)淞沪会战:

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2)太原会战: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平型关大捷,这是国共合作的典范。

(3)徐州会战: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台儿庄战役。

(4)武汉会战: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5)百团大战:

抗战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增强抗战的信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

9.(2018·重庆模拟)1938年国民政府电文称:

查第二期抗战开始以及我各战区本着运动战、游击战相配合积小胜为大胜之最高原则,以守为攻指导作战,屡遏凶焰,挫彼顽敌,士气振奋,精神日旺;台儿庄胜利足为表征。

该电文表明(  )

A.八路军积极配合正面战场作战

B.国民党军队的战略战术发生重大变化

C.中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首次大捷

D.正面战场给日军以重大打击

【解析】选D。

材料中的“国民政府电文”和台儿庄胜利都表明了正面战场取得的抗战成绩,故D正确。

10.(2018·兰州模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战史著作公认:

“在对美英开战后,日本陆军主要战场在客观上仍然是中国大陆”“日本陆军的主力仍然被死死钉在中国战场上,寸步难移”。

这反映了中国抗日战争(  )

A.是一场全民族抗战

B.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C.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D.是打败日本法西斯的根本原因

【解析】选C。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战史著作都公认中国大陆是日军陆军主战场,说明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故C正确。

11.1941年12月24日至1942年1月15日,中国军队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消灭日军数万人,取得大捷。

美国总统罗斯福也称:

“盟军的胜利,全赖华军长沙大捷。

”此次“长沙大捷”(  )

A.提高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影响

B.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

C.表明中国战场是抗击日寇的主战场

D.扭转了抗日战争的战局

【解析】选A。

依据材料“盟军的胜利,全赖华军长沙大捷”,由此可见华军(中国军队)在盟军的胜利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高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影响,故A正确。

12.在如何看待中国战场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

“如果中国屈服……那将是日军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交通线……”罗斯福认为(  )

A.中国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B.美国对中国的支持至关重要

C.俄国支持中国抗战非常重要

D.没有中国,战争就不会胜利

【解析】选A。

材料假设中国在抗战中屈服将导致的情景,可知中国的坚持抗战影响重大,故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美国和俄国对中国的支持援助情况,故B、C错误;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重大贡献,但D表述过于绝对,故D错误。

【拓展延伸】理解“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含义

(1)中国战场是开始最早的反法西斯战场,也是抗击日军的主战场,牵制了日本法西斯大部分势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重要贡献。

(2)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协调作战,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势力;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是盟军战场的有机组成部分。

(3)1943年10月—1944年5月,中国驻印军队和中国远征军先后对日军实施反攻,取得胜利,重新打通了国际交通线,使得国际援华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入中国;把日军赶出了中国西南大门,揭开了正面战场对日反攻的序幕。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盖谋求帝国臣民之康宁,同享万邦共荣之乐……亦为朕所拳拳服膺者。

前者,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国主权,侵犯其领土,固非朕之本志。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对那些为使几万在满同胞的生命财产免遭暴戾支那之残害而持续战斗的帝国特派满洲军队以及长期遭受奉天政府侮辱和迫害的在留居民表示感谢和慰问。

——《大阪朝日新闻》1931年10月15日布告

材料二 侵略中国东北,使之完全变成殖民地是日本帝国主义诞生后就制定了的目标,在1931年,已经不单单是军部激进派的要求,资本家、地主、政党、政府都有同样的要求。

——井上清、铃木正四著《日本近代史》

  帝国内部现正痛切体验……生产力之不足,生产设备之不足,原料之不足及蓄积资本之不足。

凡此均需开始新的战争,俾有所补充;而国内不稳势力之高涨,罢工之狂澜,亦需发动内外举国之战争,以期平靖。

 ——《世界历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 现在国际形势与国内形势都是有利于对日抗战的。

国际舆论一致地责斥日本的强盗行径。

国内自从西安事变后,与中华民国有着同样长久生命的内战终于在共产党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下被结束了,国内和平实现了,国共合作的谈判亦有了初步的成功,南京政府的政治路线亦开始了新的转向——这一切都是向着我们团结御侮对日抗战的总目标迈进,都是在抗日阵线中的初步成绩。

只要这样地继续下去,勇敢地大踏步地继续下去,终会给与中华民族以新的激动力来实现他的民族解放的神圣任务的!

——朱德《实行对日抗战》

(1)据材料一,归纳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对其予以驳斥。

(8分)

(2)据材料二,分析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8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获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0分)

【解析】第

(1)题第一问理由,据材料一中信息概括即得。

第二问驳斥,从日本侵略战争的本质和造成的破坏两方面分析。

(2)题根据材料二中关键信息“侵略中国东北,使之完全变成殖民地是日本帝国主义诞生后就制定了的目标”“资本家、地主、政党、政府都有同样的要求”“凡此均需开始新的战争,俾有所补充”“亦需发动内外举国之战争,以期平靖”,概括即得。

第(3)题依据材料三中关键信息“国际舆论一致地责斥日本的强盗行径”“国共合作的谈判亦有了初步的成功”,并结合民族工业的较快发展奠定的物质基础、全民族的抗战,概括即得。

答案:

(1)理由:

维护日本和东亚的稳定,实现共同繁荣;保护日侨的生命财产安全。

(4分)

驳斥:

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4分)

(2)原因:

既定国策;军国主义膨胀;资本主义发展需求;转移民众视线,缓和国内矛盾。

(8分)

(3)原因: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为抗战胜利奠定物质基础;国际社会的援助;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或国共合作)领导;实现了全民族抗战。

(10分)

14.(2018·昆明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7年,日本侵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

12月,日军攻陷南京以后,对南京的和平居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多次战役,抵抗日军侵略。

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1942年,美、英、中等26个国家签订反对德、意、日侵略的《联合国家宣言》,组成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2018年以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发表讲话称,“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审判是战胜国做出的裁决”,重申“侵略定义未定论”,推动修改《和平宪法》

——摘编自《中日关系大事记》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任选其中两个角度,说明2018年中国政府举办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的现实意义。

(角度明确,史论结合)(26分)

【解析】严格按照题目要求,首先要确定材料的主旨,然后选定角度,再联系70周年纪念活动进行阐述。

第一则材料主要反映日本对华侵略的开始和主要罪行,若选此项,主要从反思教训、维护和平角度来论述;第二则材料以国共合作抗日为主旨,论述中力求紧扣民族团结;第三则材料反映国际合作,论述时应抓住国际活动中的互帮互助;第四则材料以当代日本右翼势力歪曲历史为题材,论述时应当立足现实,透析其用意,促成国内、国际维护和平,警醒世人。

答案:

示例:

角度一:

日本侵略。

从卢沟桥事变开始,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南京大屠杀等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说明此活动的意义可以让国人牢记国耻,振兴中华,启迪世人尊重人权、尊重人的生命,实现和平发展是全人类的价值追求。

(13分)

角度二:

民族团结。

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证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说明举办此活动的意义可以启迪国人认识中华民族团结是民族独立和国家振兴的根本保证。

(13分)

角度三:

国际合作。

美、英、中等国家签订《联合国家宣言》,组成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说明此活动的意义在于加强国际对话、协商、合作是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的基本途径。

(13分)

角度四:

否定历史。

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歪曲历史、妄称“侵略定义未定论”、推动修改《和平宪法》。

说明此活动的意义在于告诫世人警惕日本右翼势力对世界和平的威胁,避免悲剧重演。

(1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