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短文阅读及答案免费.docx
《四年级语文上册短文阅读及答案免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上册短文阅读及答案免费.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语文上册短文阅读及答案免费
四年级语文上册短文阅读及答案(免费)
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
宋庆龄十五岁那年,被父母送到美国留学,进了佐治亚州梅肯市的威斯里安女子学院。
有一天,班里要讨论历史方面的问题,她广泛收集资料做了充分的准备。
讨论的时候,一位美国学生站起来说:
“我认为,历史发展是难以估计的,你们看,那些所谓的文明古国,特别是亚洲中国,已被历史淘汰了。
人类的希望在美洲,在我们这里……”
坐在第一排的宋庆龄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紧锁着双眉,耐心地听完了这位同学的发言。
轮到宋庆龄发言了。
她虽然有些激动,但仍然温文尔雅地站起来,声调柔和地说:
“历史确实是在不断变化着的,但它永远属亿万大众。
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
有人说她像一头沉睡的狮子,但她决不会永远沉睡下去。
有多少仁人志士正在为她的振兴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啊!
有一天,东方睡师的吼声必将震惊全世界!
因为她有广阔的土地,有勤劳的人民,有悠久的历史,有富饶的物产,有优良的传统……”。
教室里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大家交口称赞。
一次,有一位同学问她:
“亲爱的宋庆龄,我们女孩子年纪轻轻的,应该无忧无虑地尽情享乐,你为什么总是想着祖国啊、大众啊?
你不觉得这是自寻烦恼吗?
’
宋庆龄听了,抿着嘴笑了笑,说:
“我自己觉得非常愉快。
我不能忘记祖国,我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一个人,如果真的忘记了祖国,那人生该是多么没有趣味呀!
”
1.根据词义,在文中找出合理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①态度温和,举止文雅。
(_______)
②仁爱而有节操的人。
(_______)
③众口同声赞美。
(_______)
2.本文有一句话既点了题,又点出了文章中心思想,找出来画上“____”。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你想到了本学期学的哪篇课文?
此时,你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给文章取个题目,写在文章上面的横线上。
二、阅读理解。
一位父亲的托举
早上9时左右,北京地铁四号线,还是像往常一样人潮拥挤。
那天,来北京旅游的他带着6岁的女儿乘坐地铁四号线去动物园玩。
出了地铁,他牵着女儿上了扶梯。
正当他和女儿上到中间时,缓慢运行的电梯突然停了一下,然后猝不及防地往回倒。
不过是1秒钟的时间,改变了一切。
当时,他的第一反应就是电梯出事了!
第二反应就是一定要保护好女儿!
好多站不稳的人,一下子摔倒了。
摔倒的人,又砸在了下面的人身上。
他和女儿也倒在了电梯上,不过幸运的是,他紧紧抓着女儿的手。
他用尽全身的力气,从压在身上层层叠叠的人中,使劲把女儿拉过来,再用力把地高高举起来——这样,摔倒的人再也压不到她了。
几秒钟后,电终于停下来了。
那几秒钟,对他来说像过了一个世纪,他满脑子想的都是“女儿一定没事,女儿一定没事”。
回过神来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爬起来,把女儿从上到下、从前到后检查了个追,看看地有没有受伤。
直到确定女儿安然无恙后,他才感觉到自己的脚很疼,低下头,看到自己的两只脚都在不停地流血,右脚还有一个大血洞。
但剧痛并没有让他的心情坏下来,他一直沉浸在女几安然无恙的喜悦里。
这位父亲,年仅31岁,叫吴良,来自湖北咸宁通城。
他在那个危险的瞬间,用一个会生忘死的托举,诠释了父爱的含义。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猝不及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然无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仔细读短文,写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品读文中画线的句子,说说为什么“那几秒钟,对他来说像过了一个世纪”。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他在那个危险的瞬间,用一个舍生忘死的托举,诠释了父爱的含义。
”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了________的作用。
5.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内阅读。
旁边一个鬼子嗖地抽出刀来,瞪着眼睛要向雨来头上劈。
扁鼻子军官摇摇头。
两个人唧唧咕咕说了一阵。
那鬼子向雨来横着脖子翻白眼,使劲把刀放回鞘里。
扁鼻子军官压住肚里的火气,用手轻轻地拍着雨来的肩膀,说:
“我最喜欢小孩。
那个人,你看见没有?
说呀!
”
雨来摇摇头,说:
“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
扁鼻子军官的眼光立刻变得凶恶可怕,他向前弓着身子,伸出两只大手。
啊!
那双手就像鹰的爪子,扭着雨来的两只耳朵,向两边拉。
雨来疼得直咧嘴。
鬼子又抽出一只手来,在雨来的脸上打了两巴掌,又把他脸上的肉揪起一块,咬着牙拧。
雨来的脸立刻变成白一块,青一块,紫一块。
鬼子又向他胸脯上打了一拳。
雨来打个趔趄,后退几步,后脑勺正碰在柜板上,但立刻又被抓过来,肚子撞在炕沿上。
1.从“瞪着眼睛要向雨来头上劈”这个句子中的“瞪”你体会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扁鼻子军官摇摇头。
两个人唧唧咕咕说了一阵。
”这两个鬼子可能在说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选文的第四自然段加个小标题:
________________。
4.对画线的句子的理解,正确的是()
A.扁鼻子军官很善良,很爱孩子。
B.扁鼻子军官想和雨来交朋友。
C.扁鼻子军官装出很喜欢雨来的样子,实际上是想让雨来说出李大叔的下落。
四、课内阅读
天窗(节选)
从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你会看见带子似的闪电一暼;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厉地扫荡了这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小小的天窗会使你的想象锐利起来!
晚上,当你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也许你还忘不了月光下的草地河滩。
你偷偷地从帐子里伸出头来,仰起了脸。
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
1.选文第一自然段写孩子们透过天窗看到的________、________,想象到它们怎样猛厉地扫荡了这世界。
2.选文第二自然段描写的是____________时候的生活场景。
3.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的原因是关在地洞似的屋子里的孩子们只有通过天窗才能体会、想象外面的世界。
(_________)
(2)文中加点的“这时候”指的是下雨被关进屋子里的时候。
(_________)
4.为什么说“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认真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整夜都没有睡好。
第二天一大早就往武汉打电话,直到九点,那端才传来儿子的声音:
“爸,什么事?
”老王连忙问:
“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
寒潮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
要不然,叫你妈给寄……”
儿子漫不经心地说:
“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说。
”老王絮絮叨叨,儿子不耐烦了,说:
“知道了,知道了。
”说完就放下电话。
||
||老王刚准备再拨过去,电话铃声突然响了起来,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打来的,声音有点儿发颤:
“天气预报说,北京今天要到寒潮,你加了衣服没有?
”寒风阵阵,穿过窗户的缝隙吹进室内,老王还来不及答话,打了一个大喷嚏。
母亲听到儿子的喷嚏声可急了已经感冒了吧怎么这么不听话从小就不爱加衣服絮絮叨叨,从他七岁时的“劣迹”说起。
老王赶紧截住母亲的话:
“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呀?
”老人回答道:
“雪还在下呢!
”
老王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
在寒潮初袭的清晨,老王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的儿子,却忘了匀一些给住在北风起处的故乡的已经年过七旬的老母亲。
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
老王自己都有点发愣。
1.给第四自然段没有标点的地方加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急忙——(______)到达——(_______)
3.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括号里。
老王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的儿子……()
A.拉B.牵涉C.挂念
4.短文已用“||”分成三段,第一段主要写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给短文加一个题目,最合适的一项是()。
(填序号)
A.母亲的电话B.父亲的唠叨C.牵挂D.电话
6.文中表现老王和老母亲说话时共同特点的一个词语是______。
7.“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
”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共有名字
谁都知道信是很私人化的东西,私拆他人信件是违法的。
但是在土耳其一个偏僻的小村庄里,通信机密是无论如何也得不到保护的,原来该村几十户人家的家长全部取了同一个名字,这是多么奇异的现象啊。
______共同一个名字,______大家的生活就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们共同分享着彼此的喜悦,共同承受着彼此的悲伤。
为了把外地发往该村的信件准确送到收信人手里,尽职的邮递员只好将全村人召集到广场上,当众拆开信封,大声念信:
“亲爱的某某:
您好!
”——“好!
”全村人齐声应答。
“好久不见了,很想念你们全家人。
”——“哦。
”又是一片响应。
“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大家都欢呼雀跃。
“太太分娩了,这回是个男孩。
”——有人喊:
“别念了,别念了,是我的信!
”
此时,全村人的脸上都挂着笑,好像自己就是新生婴儿的“爸爸”。
“告诉你一个不幸的消息……”大家都屏住了呼吸,共同为一个人的不幸忧心。
______共有名字给村里人添了不少麻烦,______很多年来他们都不曾改名。
1.选择下面的关联词语填入文中的横线上。
因为……所以……无论……都……
虽然……但是……只要……就……
①________共同一个名字,________大家的生活就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②________共有名字给村里人添了不少麻烦,________很多年来他们都不曾改名。
2.在土耳其这个偏僻的小村庄里,为什么通信机密得不到保护?
从文中找到答案,用“________”画下来
3.文章第________自然段至第________自然段写的是邮递员在广场给全村人念信时的情景。
短文可分为________段。
4.想一想,为什么很多年以来,村里人都不曾改掉共有的名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课外阅读。
我爱乡村的傍晚
六月里的一天,我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山村故乡。
上午,一场大雨把乡村的山川原野冲洗得一尘不染。
傍晚,我独自沿着田间小路,来到小时候常跟大姐一起去放牛的小山冈。
我美美地呼吸着田野里清新的空气,尽情地欣赏着乡村恬静美丽的晚景。
眺望远处。
啊,视线尽头多像一幅画:
柔和的夕阳,绚丽的晚霞,横卧在不远的天边的群山,倚山而建的一簇簇的村落,一家家房顶上升起的袅袅的炊烟……奶奶在世时说过:
一层山水一层人。
我望着群山在遐想:
大山背后又是一层怎样的山水,怎样的人?
这里看不到城市的车水马龙,听不到城市的各种音响喧闹,但却充满神秘。
远处,是一片金黄的稻田。
一阵晚风吹来,稻苗一起一伏的,使我仿佛置身于一片金色的海洋之中。
稻田的边缘是一排排的丝瓜架,瓜蔓儿上开满了一朵朵金黄的花。
辛勤的小蜜蜂正“嗡嗡”地一边唱歌一边采蜜。
丝瓜棚旁边那块碧绿的西瓜地上,虽然没有蜜蜂的歌唱,却有着丰收的喜悦。
瞧,一个个大西瓜像一个个胖娃娃似的,蝴蝶落在瓜蔓母亲的臂膀里,夕阳的余晖轻轻地爱抚着它们,催它们入睡。
在我身边的山坡上,则是另一番景象。
三五只水牛正在草地上悠闲地啃着草,不时还抬起头来,面对充满诗情画意的乡村晚景,“哞哞”地长叫几声来抒发自己快乐的情怀和感受,那低沉浑厚的余音在宽阔的田野回旋,使人听了兴奋。
乡村的傍晚多美呀!
我如果有架照相机,定要把那起伏的山峰、金黄的稻田、西瓜地里丰收的景象和那引颈高歌的大水牛一一拍摄下来,让它们永远留存在我的影集里。
我多么喜欢乡村这迷人的傍晚,我多么喜爱乡村这恬静的生活!
1.填上恰当的词语。
(__________)的空气(__________)的夕阳(__________)的晚景
(__________)地欣赏(__________)地爱抚(__________)地呼吸
2.结合上下文,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
(1)阔别已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车水马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画横线的句子,这三个句子分别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4.作者按由____及___的顺序观察了的乡村表达了作者________之情。
5.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八、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心窗
有一个活泼好动的小女孩,在车祸中不幸撞断了腿,住进了医院。
她躺在床上,不能动弹,苦不堪言,度日如年,整日以泪洗面。
与她同病房,靠近窗口的是一位慈祥的老:
太太,她的腿病已经快好了,每天能够坐起来观赏窗外的景色。
小女孩多么想看看窗外的景色啊!
可她的腿上装着夹板,高高吊起,身子不能坐起来,又远离窗口。
每当老太太推窗观景时,小女孩羡慕极了。
有一天,老太太又打开窗子,小女孩情不自禁地问:
“奶奶,您看见什么了?
能不能讲给我听听?
”老太太爽快地答应:
“行,行!
”从此以后老太太每天给她细细地描述窗外美丽的景色,小女孩边听边想象,不由得心旷神怡,心中的郁闷渐渐化为乌有……
一个月过去了,老太太出院了,小女孩终于可以起来了,她迫不及待地起身,伸长脖子,朝窗外一望,她惊呆了:
窗外能看见的只有一堵黑墙!
这时,小女孩的心豁然开朗,原来老太太为她推开的是一扇心窗!
以后,每当小女孩遇到挫折,感到悲伤时,她就会想起这位可敬的老太太,想起她为自己描述的窗外的美……
1.“苦不堪言”的意思是_________,小女孩“苦不堪言”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关于小女孩车祸后情绪变化正确的是哪项?
用“√”选出。
A.苦不堪言一心旷神怡一豁然开朗()
B.度日如年一豁然开朗一心旷神怡()
C.痛苦万分一开心不已一恍然大悟()
D.心旷神怡一以泪洗面一豁然开朗()
3.“小女孩边听边想象,不由得心旷神怡,心中的郁闷渐渐化为乌……此处省略号表示()
A.引文的省略B.说话断断续续C.语意未尽D.沉默不语
4.为什么小女孩觉得同病房的老太太是一位可敬的老太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说老太太为小女孩推开的是一扇心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当小女孩再次遇到挫折,感到悲伤时,请你用积累的一句名言警句或古诗词来勉励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爬山虎的脚
①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②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城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捧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③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④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圈片,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⑤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类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圈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国,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动,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1.判断下面句子的说法是否正确。
①爬山虎是一种植物。
________
②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绿的,绿得很新鲜,非常引人注意。
________
③爬山虎的脚长在叶柄上。
________
④“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意思是说你的手指不用费劲,就可以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________
2.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作者观察认真细致,具体生动地写出了爬山虎脚细微的变化:
先是茎上
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________,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________ ,细丝原先是直的,巴住墙后变成的________,颜色开始是________,后来变成________。
3.你觉得选文第⑤自然段中“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一句中,“逐渐”一词可以去掉吗?
写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概括第④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课内阅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节选)
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
“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
“为家父而读书。
”
“为明理而读书。
”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有人干脆这样回答。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
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
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
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
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
“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
“好哇!
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
这位同学是谁呢?
他就是周恩来,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
1.魏校长提出的问题,同学们的答案分别是什么?
①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1)若有所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抱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魏校长听后为什么那么高兴,甚至连声赞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课外阅读。
抬起头来做人
那一年,那个小男孩,不过八九岁。
一天,他拿着一张筹款卡回家,认真地对妈妈说:
“学校要筹款,每个学生都要叫人捐钱。
”对小孩子来说,直接想到的“人”,就是自己的家长。
小男孩的妈妈拿出5块钱,交给他,然后在筹款卡上签名。
小男孩静静地看着妈妈签名,想说什么,却没开口。
妈妈注意到了,问他:
“怎么啦?
”小男孩低着头说:
“昨天,同学们把筹款卡交给老师时,捐的都是10块,50块。
”
小男孩就读的是当地著名的“贵族学校”,校门外,每天都有小轿车等候放学的学生。
小男孩的班级是排在全年级最前面的。
班上的同学,不是家里捐献较多,就是成绩较好。
当然,小男孩不属于前者。
那一天,小男孩说,不是想和同学比多,也不是自卑。
他一向都认真对待老师交代的功课,这一次,也想把自己的“功课”做好。
况且,学校还举行班级筹款比赛,他的班已领先了,他不想拖累整班。
妈妈把小男孩的头托起来说:
“不要低头,要知道,你同学的家庭背景非富则贵。
我们必须量力而为,我们所捐的5块钱,其实比他们的500块还要多。
你是学生,只要以自己的品学,尽力为校争光,就是对学校最大的贡献了。
”
第二天,小男孩抬起头,从座位上走出来,把筹款卡交给老师,当老师在班上宣读每位同学的筹款成绩时,小男孩还是抬起头来。
自此以后,小男孩在达官贵人、富贾豪绅的面前,一直抬起头来做人。
妈妈说的那一番话,深深地刻在小男孩心里。
那是生平第一次,他面临由金钱来估量人的“成绩”的无言教育。
非常幸运,就在这第一次,他学习到“捐”的意义,以对别人所不能“捐”到的、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量力而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男孩把捐款当作“功课”,他希望把这一门“功课”做好,你认为他这样想对吗?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妈妈说:
“我们所捐的5块钱,其实比他们的500块还要多。
”这是为什么呢?
你赞同妈妈的话吗?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天,当老师在班上宣读每位同学的筹款成绩时,小男孩还是抬起头来。
小男孩为什么能做到不自卑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校举行捐款献爱心活动,你认为是多捐好呢,还是不在于多少,只要尽力就行呢?
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课内阅读。
白鹅(节选)
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鹅的叫声,音调,似。
它的旧主人告诉我:
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户。
后来我看到果然如此:
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不亚于狗的狂吠。
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
大体上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有时非但不让,竟仲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
我们的鹅是吃冷饭的,一日三餐。
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
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
先吃一口冷饭,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别处去吃一口泥和草。
大约这些泥和草也有各种可口的滋味。
这些食料并不奢侈,但它的吃法,三眼一板,一丝不苟。
譬如吃了一口饭,倘若水盆放在远处,它一定从容不迫地大踏步走上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