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重点知识汇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58371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64.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招聘重点知识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教师招聘重点知识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教师招聘重点知识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教师招聘重点知识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教师招聘重点知识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招聘重点知识汇总.docx

《教师招聘重点知识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重点知识汇总.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招聘重点知识汇总.docx

教师招聘重点知识汇总

教师招聘考试备考手册

 

 

模块一教育理论知识核心考点梳理

第一部分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定义

广义的教育是泛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发展的活动。

二、教育的起源学说

(一)生物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其代表人物是19世纪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和英国的沛西·能。

生物起源说认为人类的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活动。

该理论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二)心理起源说

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孟禄。

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这种观点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了教育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

(三)劳动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前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等教育学家。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定义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其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研究目的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考察和认识,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二、教育学思想的萌芽

(一)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1.孔子

(1)教育对象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意思是说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受教育。

(2)教育目的

孔子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君子,这是德育方面的要求。

《论语·子张》中说“学而优则仕”,则表现了孔子教育目的的另一个方面,为社会发展培养政治家。

(3)教育作用

《论语·阳货》中说: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

(4)教学原则和方法

①乐学与立志;②学、思、行并重;③启发诱导;④因材施教。

2.孟子

(1)教育作用

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这是研究孟子教育作用论的基本出发点。

(2)教育目的

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君子,即“明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3)道德教学

孟子关于道德教育的主张有:

持志养气、反求诸己、改过迁善、意志磨练。

(4)教学思想

孟子提出的教学思想有:

深造自得、盈科而进、教亦多术、专心致志。

3.《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1)教学相长;

(2)尊师重道;(3)长善救失;(4)启发诱导;(5)藏息相辅;(6)相观而善;(7)豫时孙摩。

(二)古代西方的教育思想

1.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

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苏格拉底教学法,亦称“产婆术”。

2.柏拉图

(1)《理想国》中的教育观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著作《理想国》之中。

柏拉图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灵魂转向”;他认为女子应当和男子受同样的教育,从事同样的职业;重视早期教育,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柏拉图认为节制是一种对秩序或对快乐与欲望的控制,人应当用理性来指导欲望。

(2)学习观——回忆说

柏拉图强调理性思维,他说人在出生以前已经获得了一切事物的知识,当灵魂依附于肉体(降生)后,将已有的知识遗忘了,通过接触感性事物,才重新“回忆”起已被遗忘的事物,学习即回忆,这就是柏拉图的“回忆说”。

三、教育学的创立与变革

(一)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英国的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为教育学的独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代表作《大教学论》,该书被看做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夸美纽斯也被称为“教育学之父”。

(二)规范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年)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其教育思想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看做“现代教育学之父”。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社会对教育的制约

一、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决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决定教育的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

二、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着受教育权;制约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三、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影响着教学内容的选择;影响着教学方法的使用。

四、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五、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第二节教育对社会的影响

一、教育对生产力的影响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人才;教育可以促进民主;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三、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四、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五、教育对人口的影响

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手段之一;教育有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概述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发展的顺序性;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不平衡性;发展的互补性;发展的差异性。

第二节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一、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

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一)遗传及其作用

1.遗传的概念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2.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

(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最初的可能性。

(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4)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二)环境及其作用

1.环境的概念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环境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很明显的,我国古代对此早有研究。

墨子提出“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而“孟母三迁”更是说明古人注重环境对人的熏陶。

第三节教育的个体功能

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

(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的要求。

它规定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

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

三、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

宗教本位、个人本位、社会本位。

四、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包括:

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依据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3.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第五章教育制度

第一节教育制度概述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

(一)教育制度

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制定教育制度的依据

政治制度;经济基础;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我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三、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历程

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

四、现代学制的类型

现代学制主要由两种结构构成:

一是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二是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

(一)双轨制

指两种不同形式的学校系统,彼此平行,分头进行,以完成各自的教育任务的学校教育制度。

双轨制实际上就是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规定了不同的受教育权利。

英国的学制是典型的双轨制。

(二)单轨制

指由小学、中学到大学为统一的直线系统,上下衔接,形成由下而上的连续阶梯的学制。

美国的学制是典型的单轨制。

(三)中间型学制

指介于单轨制和双轨制之间的一种学制。

第二节我国的学制

一、我国的学制发展

(一)壬寅学制

1902年,我国正式颁布第一个近代学制——“壬寅学制”,但未实行。

该学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只颁布而没有实行。

(二)癸卯学制

1903年7月清政府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重新拟订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公布,即《奏定学堂章程》,是年为旧历癸卯年故称癸卯学制。

癸卯学制是我国实行的第一个近代学制。

(三)壬戌学制

1922年,全国教育联合会颁布了“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

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二、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加强基础教育,落实义务教育;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重视成人教育、发展终身教育。

三、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

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

1986年通过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第六章学生与教师

第一节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及特征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对象

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3.学生是处于不断发展中的人

(二)学生的特征

1.发展性;2.有潜能;3.差异性;4.主动性;5.独立性。

二、权利及义务

(一)学生的合法权利

学生的权利是指我国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学生所享有的权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我国受教育者享有以下权利:

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的权利;

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的权利;

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的权利;

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的权利;

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包括受教育权、姓名权、荣誉权、隐私权、健康权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条规定:

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权,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尊重和保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

未成年人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平等地享有权利。

(二)学生的义务

未成年学生作为法律的主体,在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的同时,也负有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规定学生应尽的义务有:

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第二节教师

一、教师及教师职业

(一)教师的含义

从广义上讲,凡是把知识、技能和技巧传授给别人的,都可称之为教师。

从狭义上讲,教师指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

(二)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

1.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的职业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目的的职业

(三)教师的作用

1.文化的传播者;2.灵魂的工程师;3.成长的促进者。

二、教师的角色扮演

(一)传道授业者;

(二)朋友;(三)榜样;(四)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五)研究者;(六)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新课改对教师角色扮演的新要求;(七)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

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示范性。

四、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一)教师享有的权利

1.教育教学权。

2.科学研究权。

3.管理学生权。

4.薪资休假权。

5.民主管理权。

6.进修培训权。

(二)教师承担的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进行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五、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内容及发展

(一)教师职业专业化内容

1.教师的职业能力素养

(1)学科专业素养;

(2)教育专业素养;(3)综合能力素养。

2.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1)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

(2)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3)健康的心理,愉悦的情感;(4)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教师个体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从一个不成熟阶段到成熟阶段的过程。

第三节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含义及内容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任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获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一般来说,在师生关系中有几种典型的模式,分别是放任型、专制型和民主型。

二、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第七章课程

第一节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类型

(一)按照学科固有的属性来划分,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二)按照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分为核心课程和综合课程

(三)从课程计划对课程设置实施的要求来划分,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四)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区分,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五)根据课程任务,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二、几种典型的课程理论

(一)知识中心主义课程论

又称为学科中心课程论,以斯宾塞、赫尔巴特和布鲁纳为代表,主张学校教育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代表理论是要素主义(巴格莱)、永恒主义(赫钦斯)、范例方式课程论(瓦根舍因)、发展主义课程论(赞科夫)和结构主义课程论(布鲁纳)。

(二)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又称作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以布拉梅尔德为代表,认为应该把课程的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上;其核心观点在于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其特点一是主张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社会中去,二是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

(三)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

主要包括经验主义课程论(杜威)和存在主义课程论(奈勒)。

以杜威为代表的经验主义课程论流派认为,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是不足取的,应代之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的课程,同时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

存在主义课程论认为,课程最终由学生的需要来决定。

(四)结构课程论

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教育学家布鲁纳提出的以知识结构为中心的课程理论,也称结构主义课程论。

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为中心。

第二节课程设计

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科书是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

(一)课程计划

1.课程计划的概念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2.课程计划的构成

(1)教学科目的设置

(2)学科顺序

(3)课时分配

(4)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二)学科课程标准

1.学科课程标准的概念

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2.学科课程标准的构成

(1)前言。

(2)课程目标。

(3)内容标准。

(4)实施建议。

(5)附录。

3.学科

(三)教科书

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第八章教学

一、教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教学理论形成与发展

我国古代儒家思孟学派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系统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

在西方,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赫尔巴特在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中提出了著名的形式阶段理论,即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后来赫尔巴特的理论体系为其弟子席勒和莱因所补充与修改,把赫尔巴特的教学四阶段改造成五阶段,即准备、提示、联想、系统与方法,形成了赫尔巴特学派的教学理论,其发展取向有哲学取向(在我国和苏联盛行)和心理取向(美国)两种。

(二)教学理论的主要流派

1.行为主义(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

(1)关于教学目标:

认为教学的目的就是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便引起学生特定的反应,所以教学目标越具体越精确越好,突出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

(2)关于教学过程:

①具体说明最终的行为表现,确定目标行为;②评价行为,观察并记录行为发生的频率;③安排相倚关系,选择强化物和强化安排方式;④实施方案,安排环境并告知学生具体要求;⑤评价方案,测量想得到的行为结果。

(3)关于教学方法:

程序教学法,原则是自定步调、小步子、积极反应和及时反馈。

2.认知主义(布鲁纳的认知结构教学理论)

(1)关于教学目标:

认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2)关于教学过程:

包括四个原则,即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和强化原则。

(3)关于教学方法:

发现法。

3.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1)关于教学目标:

培养变化开放的、灵活的和适应性强的人,培养学会怎样学习并且能不断学习的人,最终使学生完成自我实现,即人的创造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形成。

(2)关于教学过程:

确定帮助的情景→探索问题→形成见识→计划和抉择→整合;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促进者、服务者、帮助者的角色,而不是作为指导者角色。

(3)关于教学理念:

意义学习,包括四个要素,即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学习是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渗透性的;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

(4)关于师生关系:

认为教师作为“促进者”应具有真诚、接受、理解的态度品质。

4.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1)关于教学目标:

使学生主动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2)关于教学设计原则: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3)关于教学方法:

①支架式教学

②抛锚式教学

二、教学的基本任务

(一)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三)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第二节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大致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一)激发学习动机;

(二)领会知识;(三)巩固知识;(四)运用知识;(五)检查知识。

第三节教学原则

教学主要原则:

(一)直观性原则;

(二)启发性原则;(三)巩固性原则;(四)循序渐进原则;(五)因材施教原则;(六)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第四节教学方法

教学主要方法:

(一)讲授法;

(二)谈话法;(三)讨论法;(四)演示法;(五)练习法;(六)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七)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八)参观教学法。

第五节教学组织形式

1.班级授课制;2.“导生制”,又称贝尔—兰卡斯特制;3.道尔顿制;4.分组教学;5.特朗普制;6.小队教学;7.复式教学。

第六节教学评价

一、教学评价的概念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二、教学评价的功能

(一)指挥定向功能;

(二)判断检查功能;(三)反馈调节功能;(四)激励反思功能。

三、教学评价的类型

(一)按照评价基准的不同,可将教学评价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二)按照评价功能的不同,可将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三)按照评价方法的不同,可将教学评价分为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

(四)按照评价目的的不同,可将教学评价划分为决策性评价、研究性评价和工作性评价

(五)按照评价主体的不同,可将教学评价分为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

四、教学评价的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发展性原则;(三)整体性原则;(四)指导性原则。

第七节教师工作的基本环节

教师教学工作包括五个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一、备课

备课内容包括:

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学和拟订教学计划。

二、上课

上课是教学工作诸环节中的中心环节,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想、发展能力的关键。

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

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上好课的具体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教学目的

(二)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

(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

(五)组织好教学活动

(六)布置好课外作业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指导与批改

四、课外辅导

五、学业成绩的评价

学生学业评价的方式包括观察法、测验法、调查法、自我与他人评价、项目评价和成长记录袋评价等。

 

第九章德育

第一节德育概述

一、德育的定义

广义的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教育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