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心理学.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15788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03.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佛教与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佛教与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佛教与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佛教与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佛教与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佛教与心理学.docx

《佛教与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佛教与心理学.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佛教与心理学.docx

佛教与心理学

佛教与心理学

佛教与心理学

星云

心理学是一门以研究人类精神生活为对象的学科,其源头包括医学、哲学、科学、宗教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等,后来也被应用于各种学科、事业之中。

今日社会中,举凡教育、工业、商业、医学、军事、法律、政治、社会、科学、艺术、运动等,无一不与心理学有关,因此心理学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

心理学是观察意识形态的心理作用及行为模式,西方心理学家能研究人格的发展过程以及行为的潜在因素,但却无法做到人格的改造,因为它有一定的范围限度。

佛教能对人类心理有充分的了解,并提供对治方法。

如《华严经》云:

“了达三界依心有,十二因缘亦复然,生死皆由心所作,心若灭者生死尽。

佛教对“心”的诠释,有诸多层次的分析说明,更用许多的譬喻来阐释我们的心,进而教导我们如何找心、安心、净心,足见佛教心理学凌驾于西方心理学之上。

 

一.佛教对心的看法

 

“心理学”一词,西文原意为“阐释心灵的学问”,后来引申为“研究人类自身问题的行为科学”。

这种发展演变符合佛教对宇宙人生的阐释,所谓“心能生万法”,佛教从心的角度概括世界万物的一切,并对人的行为问题进行根本性的探讨与阐释。

因此,佛教早已构建一套成熟的心理学知识体系。

佛教的教义几乎都在谈心,在诸多经论中随处可见,其中以“唯识学”对人类精神的分析,最具现代心理学色彩。

唯识学是佛教心理学的教科书,将人的心识分为八种: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称为“心法”。

佛教讲心含八识,表示心并非单一元素,而是各种因的聚集,这些因来自眼、耳、鼻、舌、身、意人体六根的作为,又以末那识紧持“我”的意识,须臾不断,因此收集各种心识种子的阿赖耶识,便伴随着众生生死轮回不已。

所以佛教说此刻的“我”是从过去累积至今而成的,而“我”未来的发展,就决定于此刻的所作所为了,所谓: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宇宙人生的一切现象,在我们的心里不过是八识所变现的假相而已。

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分别、执着外在环境的色、声、香、味、触、法,依个人的判断力差别,而有真假认识,并逐渐建构出自我理解的宇宙人生。

其实,万物成、住、坏、空不断异动,心念生、住、异、灭刹那生死,那有常住不变的宇宙人生呢?

世界都在我们的心里呀!

这个聚集我们多生累劫善恶种子的阿赖耶识,如同大仓库,收藏今生已不复记忆的爱恨恩怨种种,不时左右我们现世一切行为的抉择,佛教称之为“无明烦恼”。

由于无明烦恼的业力因缘,我们投胎转世;当过去所种的恶因种子现行时,我们心烦意乱,六神无主,更造恶业,又成恶因种子;当过去所种的善因种子现行时,我们心明智朗,良心不昧,多做善业,善因种子回熏阿赖耶识。

这是佛教唯识学理论的“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藉以阐释人类一切行为的心理动机。

由于过去无明烦恼的影响,造成我们情绪与判断力的偏差,更因为贪、瞋念头的兴起,使我们生出妄识妄心,错看世间的一切。

如同植物种子的生长,没有阳光、雨水的因缘,也不会开花结果。

因此,人类心灵深处虽然存在着各种爱恨恩怨的潜意识,在遇到外在环境的人事物而欲起现行时,还可以靠现前的真心智能来防范恶缘,增加善缘。

真心与智能的强大,要靠我们勤修戒、定、慧来达成,如此真心与妄识的心理交战过程,佛教称为“转识成智”。

“识”是过去经验的心理包袱,真心智能则是人类超越今生苦厄,解决内心冲突,避免来世轮回的针砭。

唯识学又将人的心理反应分析成五十一种,称为“心所有法”,其内容如下:

  ⑴五种随时存在的心理行为(遍行):

作意、触、受、想、思。

  ⑵五种特别营造的心理行为(别境):

欲、胜解、念、定、慧。

  ⑶十一种良善的心理状态:

信、精进、惭、愧、无贪、无瞋、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⑷六种根本烦恼:

贪、瞋、痴、慢、疑、恶见。

  ⑸二十种烦恼心态:

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惛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

  ⑹四种未定善恶的心理:

悔、眠、寻、伺。

佛法广博精深,将人的心理反应分析得如此周密微细,研究心理学的人如果再来研究佛学,必然会有大开眼界的收获。

 

二.心的譬喻

 

 

三.心灵净化之道

 

现代的医药发达,各式各样的药品无奇不有,表示现代人所患的毛病之多,已经到了史无前例的状况。

我们生理上有所谓的癌症,心理上何尝没有不治的绝症呢?

贪、瞋、痴、慢、疑就是不可等闲视之的病患。

身体上有了疾病,不仅要打针吃药加以治疗,还要吃补药滋养。

中国有一句老话说:

“药石医假病,真病无药医。

”所谓的真病,指的就是心病。

事实上许多的疾病是导因于心理作用,最浅显如肠胃病,百分之八十以上和情绪脱离不了关系,如果我们能够常常保持心平气和,许多的疾病自然能够不药而愈。

心理上有了毛病,要用什么心药来医治呢?

佛陀说了八万四千种法门,就是为了对治我们八万四千种顽强的心病,譬如贪病若不持戒律以去除,心必定随着贪欲四处纷飞奔逐;瞋病若不修禅定以根治,心则生活在焚烈的火焰之中,很难做到“如如不动”的境界;痴病也唯有智能才能治疗,因为智能能够照破痴暗的无明,让我们的心恢复光风霁月的本来面目。

我们的心除了贪瞋痴三毒的重病之外,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疾病需要去净化、改造、征服。

佛法告诉我们治心的方法有:

⑴以静心对治动心:

现代生活紧张快速,大多数的人都患有浮躁不安的通病。

因此,在我们每日的生活中,至少必须有几分钟的静心时间,来做涤清尘虑,自我宁静的训练工夫,让心湖的污垢沉淀,生定发慧。

⑵以好心对治坏心:

我们的心时而圣贤,时而恶魔,浮浮沉沉,好好坏坏。

好心一起,万事一切如意,恶念一生,百万障门就开启,因此我们要摒除坏心,护持正念,培养慈悲仁爱的心。

⑶以信心对治疑心:

世间上有不少悲剧是导因于猜疑,怀疑朋友不义、伴侣不忠、亲人不睦。

疑念一起,如绳缚身,寸步难行。

《大智度论》云:

“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

”建立信心不仅让我们与佛法真理相应,也让我们更能包容、接纳世间的一切,坚定我们的信仰。

⑷以真心对治妄心:

众生因为人我计较分别,个人喜恶差异,而生出种种虚情妄心。

我们必须以泯除差别、平等一如的真心,诚恳踏实地生活,才能创造真善美的人生。

⑸以包容心对治狭隘心:

我们的心要如同大海,汇集百川而不改原味;要如虚空,荣誉毁辱都不随境转。

唯有尊重与包容的宽大心胸才能救度我们忌妒、狭隘的心。

⑹以无心对治有心:

人的生命中如果只有金钱,一旦没有了钱,生活就会痛苦不堪;如果以爱情为生活的重心,一旦爱情变质了,就会很苦恼。

有所执着,就有所对待、牵系,如何自在?

不如以无心对治世间假有、虚有的妄执,这样一来,便能享受随缘放旷,任运不系舟的逍遥。

⑺以永恒心对治无常心:

佛教说诸行无常,世间固然无常多变,心念纵使生灭不已,只要我们发心立愿,自利利人,则虚空有尽,愿力无穷。

《华严经》云:

“初发心便成正觉。

”初发心菩萨的心等同佛心一般清净,但要更进一步发恒常心,保持初心不退,才能圆满菩提。

⑻以平常心对治好奇心:

现代人喜欢标新立异,事事好奇,更有不肖份子以光怪陆离的招术迷惑人心,污染社会。

禅宗说:

“平常心是道。

”用平常心来生活,必能体会到“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

除了以上八点,我们还要培养耐心、虚心、细心、孝心、直心、诚心、赤子心、清净心、慈悲心、宽恕心、欢喜心、布施心、供养心、平等心、忍辱心、惭愧心、忏悔心、感恩心、般若心、菩萨心、佛心,发挥心的不可思议妙用。

 

四.佛教对现代心理学的贡献

 

西方心理学家佛洛依德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也是西方学术史上首位重视人类潜意识作用的思想家,他以此发明,媲美牛顿与哥白尼在科学上的成就。

其实早他一千多年的东方佛教徒已造出《八识规矩颂》,以第八阿赖耶识为名,对潜意识作了详细的分析、说明。

佛洛依德的著名弟子荣格,继续阐扬潜意识理论,他对东方的佛教、禅、瑜伽等,有相当精深的研究。

荣格吸收东方佛教思想,进一步将人的精神领域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三个层次。

个人无意识就像一座记忆仓库,储存着个人被压抑的心理情结;集体无意识则储藏着人类世代相传的潜在原始意象;这些理论与佛教所说的“阿赖耶识”十分相近。

这是佛教对现代心理学产生影响的实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学术界崛起人本主义心理学,以马斯洛为代表,他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

他引用佛教“正受”、“开悟”的概念,诠释自我实现者的理想境界,认为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是一种生命体验,神秘神圣,令人心醉神迷,几乎达到超越时空,相对忘我的地步。

马斯洛经常用佛教的“涅槃”境界来描述这种生命体验,并主张佛教“无我”与佛性“真我”的哲理能引导人的自我实现趋向利益社会大众。

另一位人本心理学家弗洛姆,对佛教禅学有浓厚的兴趣与精深的研究,极力推崇佛教“慈悲为怀”、“令诸众生毕竟大乐”的宗教情操,他认为勇于为他人牺牲奉献的生命理念,有助于医治西方人的社会病态。

晚近由人本心理学派分化出来的“超越自我心理学”(编辑部按:

大陆一般译为“超个人心理学”,如果意译,可能译为“超个我心理学”可能更为接近本意),融和佛教教义与西方心理学,扩大传统心理学的范围,被誉为“充满现代智能气息的心理学派”。

该学派研究的内容包含超越自我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意义、临终关怀、个人与全人类的关系、个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等,主张透过冥思以超越心境,并用现代科学原理论证说明佛教心理学中过去很难解释的某些精神现象。

上述范围几乎接近佛教所主张的“同体共生”的内涵。

超越自我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傅兰克,十分重视生命意义与死亡归处的探索,他认为人类可以透过自身的努力创造美好的生活,展现生命的意义。

又进一步提到人类在面临痛苦或死亡时,若能调整心态,积极面对外在环境,将会体验到生活更深刻的意义,活出毅力与尊严来,傅兰克因此创立“意义治疗法”。

意义治疗法可以说是从佛教“万法唯心”的教义引伸发展出来的。

《维摩诘经》云:

“心净则国土净。

”佛教一向重视日常生活的体验与实践,特别是如何超越生死的问题。

当前超越自我心理学派的学者已经开始重视生死智能与现代人心理解脱的关系,未来必定也走向融汇西方精神治疗与东方佛教解脱的趋势。

人们生活在社会经济成长迅速,科技文明发达,物质富裕的现代,精神食粮却相对的匮乏。

当身心受到外在环境种种的压力,或挫折伤害,无法调适克服时,心理则易生病,产生苦闷、燥郁。

佛教心理学指出一切痛苦的根源,昭示生命的意义价值,引导众生认识心中的秘密,抛弃内心的贪、瞋、痴,防范心理疾病的产生,帮助人类建立健全的身心,享受幸福快乐的生活。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西方心理学的主流思潮,广泛吸取东方文化智能,并多方展现佛教的思想特色,足见佛教心理学是最究竟、最完整的心理健康学。

随着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佛教心理学必然更能因应时代的需求,为现代人类解决更多心理的问题,造福社会。

 

五.百法

 

宇宙间之森罗万象,其数无量无边,佛典名之曰万法,或曰诸法,亦曰一切法。

法者,总该一切事务之称,梵语达摩之义译也。

所谓万法,即万有万事万物之意。

达摩之本义为轨持。

持者任持自性。

轨者,轨生物解。

任持自性者,任载摄持自家之特性。

轨生物解者,能为轨范,令他生解智。

宇宙间所有万事万物,无论为小为大,为有形为无形,为真为伪,为事为理,无不各自任载摄持自家一定之特性,常不改变。

以任载摄持自家之故,能为轨范,令他生某事某物等解;故概名为达摩,义译云法。

关于法界诸法即宇宙万有之分类,有种种施设;《俱舍论》立七十五法,《百法明门论》立百法。

《百法论》又分百法为五位,谓一切法略有五种。

一者心法,略有八种。

二者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种。

三者色法,略有十一种。

四者心不相应行法,略有二十四种。

五者无为法,略有六种。

是为五位百法。

俱舍论亦分七十五法为五位。

一者色法,此有十一。

二者心法,唯一。

三者心所有法,有四十六。

四者心不相应行法,此有十四。

五者无为法,此有三种是为五位七十五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