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复习提纲11土木附部分解答仅供参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53973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89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地质复习提纲11土木附部分解答仅供参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工程地质复习提纲11土木附部分解答仅供参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工程地质复习提纲11土木附部分解答仅供参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工程地质复习提纲11土木附部分解答仅供参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工程地质复习提纲11土木附部分解答仅供参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程地质复习提纲11土木附部分解答仅供参考.docx

《工程地质复习提纲11土木附部分解答仅供参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地质复习提纲11土木附部分解答仅供参考.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程地质复习提纲11土木附部分解答仅供参考.docx

工程地质复习提纲11土木附部分解答仅供参考

工程地质复习提纲

(11土木1、2)

一、绪论

1、工程地质的研究对象、目的、意义

2、工程地质条件:

工程地质条件是一综合概念,与工程建筑物有关的地质条件的综合,主要包括:

地形地貌条件、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物理(自然)地质现象和天然建筑材料。

二、地质作用

1、地质作用地质作用:

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最主要是地幔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对地球的矿物、岩石、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等进行破坏和建造作用。

2、内外力地质作用的的概念与方式

✶内力地质作用:

由地球转动能、重力能和放射性元素的热能引起。

✶表现方式:

✶①地壳运动

✶②岩浆作用

✶③变质作用→产生岩浆岩、变质岩及其有关矿产。

✶④地震

✶3、风化作用的概念、(风化作用:

地表及地面以下一定深度的岩石,在温变化、水溶液、气体及生物等自然因素作用下逐渐产生裂隙、发生机械破碎和矿物成分的改变,丧失完整性的过程。

)分类、物理奉化、化学、生物特点:

①普遍――地表到处可见

②表层作用明显,随深度逐渐减弱

✶特征及其对岩石性质的影响风化作用的结果与危害:

✶①使坚硬致密岩石松散破坏,改变矿物组分、化学成分,降低岩石强度和稳定性,造成滑坡、泥石流等;

✶②形成残积土。

✶4、残积层及其特点,残积层的特点:

残积层有较多孔、裂隙,易受冲刷,强度、稳定性差。

风化岩层的分带特点,风化带划分的工程意义

✶5、剥蚀与风化的关系与区别1、区别:

前者在各种地质营力的运动中引起。

2、联系:

风化为剥蚀提供易剥离的表层松散物质;剥蚀为风化提供裸露的新鲜岩面、有利的风化条件

✶6、沉积、搬运作用及其作用方式搬运作用:

风化、剥蚀产物被水、风等搬运至其它地方。

✶搬运方式:

✶⑴拖曳搬运:

粒大,滚动、跳跃式前进,渐停于低洼处

✶⑵悬浮搬运:

粒细、浮于风、水中前进,运距远

✶⑶溶解搬运:

溶于水中,被运至湖、海中

✶沉积作用:

被搬运物质因搬运介质搬运能力减弱(风、水流速降低),或物化条件变化,或在生物作用下,被从搬运介质中分离出来,形成沉积物的过程。

✶作用方式:

(1)机械沉积作用:

力↓→物按颗粒、形状、比重依次沉积。

(2)化学沉积作用:

液状被搬运物因化学作用发生沉积。

✶(3)生物沉积作用:

生化作用如PH值改变;遗体堆积

✶7、成岩作用及其作用方式成岩作用:

使松散沉积物变为沉积岩的过程。

外力作用结果之一

✶1、压固作用:

堆积→压实→排水→沉积岩。

✶2、胶结作用:

碎屑沉积、真溶液、胶体沉积,充填→压实→碎屑岩。

✶3、重结晶作用:

沉积矿物成分→压力温度↑,物质质点重新排列组合,颗粒增大,形成粘土岩、化学岩等。

8、内外力地质作用的关系及其结果内、外力地质作用互有联系,但发展趋势相反。

内力作用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组成和结构复杂化,造成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使地壳原有的组成和构造改变,夷平地表的起伏,向单一化发展。

一般来说,

内力作用控制着外力作用的过程和发展。

内力作用:

形成高低不平的地形,外力作用,削高填低

平整地表。

二者关系:

1、对立统一关系

2、内力主导作用

3、不同地点或某个时期以某一种作用为主

✶9、岩浆作用及其结果岩浆作用:

在地壳运动影响下,岩浆向外部压力减少的方向移动,上升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成为岩石、岩浆石的过程。

✶作用结果:

✶①形成岩浆岩

✶②围岩变质

✶③地形改变→火山地貎

10、变质作用的概念及其类型,影响变质作用的因素

✶变质作用:

地壳运动、岩浆作用→物理、化学条件变化→岩石在固态下改变成分、结构、构造的作用

✶2、变质作用类型

✶①接触变质作用

✶②动力变质作用

✶③区域变质作用

✶影响变质作用的因素:

✶①温度——基本因素:

✶矿物分子运动化学活性↑→重结晶、重组

✶②压力——静压力作用改变岩石密度;动压力作用改变岩石破裂、变形、变质的方向性

③化学成分加入——来自岩浆

三、矿物与岩石

✶1、造岩矿物的概念;矿物的解理(矿物的解理是矿物受外力打击后会沿一定的方向裂开而形成光滑面的特性。

光滑的平面称为解理面。

另外一些矿物受外力打击后在任意方向破裂并呈各种凹凸不平的断面(如贝壳状、锯齿状等),称为断口。

✶)、假色、(假色:

当矿物具有裂隙、表面氧化膜和解理面时,由于光的干涉而造成的与矿物本质无关的颜色。

如方解石解理面上常出现的虹彩;斑铜矿表面常出现斑驳的蓝色和紫色)条痕等概念(条痕是指矿物粉末的颜色。

用白色无釉瓷板划擦时所留下粉末的颜色。

矿物的颜色与矿物的条痕不一定一致。

如黄铁矿是铜黄色,条痕却是暗绿色;斜长石是白色,条痕也是白色。

);常见的变质矿物;

矿物硬度计的级数如指甲、小刀及玻璃片等表示的硬度大小(测定矿物的相对硬度的常用方法:

✶指甲(2~2.5)、小铁刀(3~3.5)、玻璃片(5~5.5)、钢刀片(6~6.50)。

✶鉴定矿物的硬度时,要在矿物的新鲜面晶面或解理面上进行。

✶)。

✶造岩矿物:

构成岩石的主要矿物(构成岩石的主要矿物。

大约有二十多种,其中以硅酸盐矿物(斜长石、钾长石、辉石、角闪石、云母、橄榄石和粘土矿物等)及石英最多,约占地球上矿物总量的90%以上。

3、岩石概念、岩石的成因类型(

✶岩石:

由矿物组成的自然集合体

✶●岩石分类(按成因)

✶①岩浆岩

✶②沉积岩

✶③变质岩

✶3、岩石的结构与构造(岩石结构:

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与形状、颗粒之间的组合方式。

岩石构造:

岩石中矿物集合体之间(或与其它组分之间)的排列、组合方式。

eg.岩浆岩—块状沉积岩—层状变质岩—片理状

4、岩浆岩的成分及其类型、结构与构造,常见的岩浆岩及其性质;喷出岩与侵入岩的特征?

✶岩浆岩的成分以硅酸盐为主,基本包括地壳所有元素。

浅色矿物:

石英、长石、白云母等深色矿物:

黑云母、辉石、橄榄石等

✶按形成条件分为:

✶①侵入岩—岩浆侵入地壳深部结晶(深成岩)

✶岩浆侵入地壳浅部结晶(浅成岩)

✶②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凝固

✶岩浆岩的结构:

(1)按结晶程度划分:

①全晶质结构为侵入岩特征花岗岩、正长岩②半晶质结构为浅成岩特征花岗斑岩、闪长玢岩。

③非晶质结构为喷出岩特征流纹岩、安山岩

✶2)按晶粒大小划分:

①显晶结构花岗岩②隐晶结构玄武岩③玻璃质结构—流纹岩

✶(3)按晶粒相对大小划分:

①等粒结构花岗岩等结构,为深成岩特征②不等粒结构为浅成岩或喷出岩特征

✶岩浆岩的构造:

✶1.块状构造:

矿物分布均匀的构造,如花岗岩、花岗斑岩等侵入岩。

✶2.流纹状构造:

具流纹状喷出岩特征的构造。

✶3.气孔状构造:

含有孔洞的喷出岩构造,如玄武岩等。

✶4.杏仁状构造:

气孔被后期矿物充填,形成杏仁状构造,如玄武岩、安山岩等构造

✶常见岩浆岩:

1.酸性岩类(>65%):

花岗岩、花岗斑岩等

✶2.中性岩类(52~65%):

正长岩、正长斑岩等

✶3.基性岩类(45~52%):

辉长岩、玄武岩等

✶4.超基性岩类(<45%):

橄榄岩等

✶5、沉积岩的形成、(沉积物(先成岩的风化产物)经过压固、脱水、胶结、重结晶作用变成的坚硬岩石)组分、(

(1)岩屑:

母岩的机械风化产物,如石英、长石、云母、火山灰等。

(2)特有矿物:

①高岭石等粘土矿物;②方解石、白云石等化学矿物。

(3)有机质:

①贝壳等;②胶结物:

泥质、钙质、硅质、铁质等。

结构与构造,常见的沉积岩及其性质

沉积岩形成的过程主要包括:

母岩风化(沉积物形成)、搬运与沉积(沉积物搬运与沉积)、成岩作用(沉积岩形成)三个过程。

✶沉积岩的结构:

沉积岩的结构1.碎屑结构2.泥质结构3.结晶结构4生物结构

✶沉积岩的构造:

沉积岩的构造1.层理构造2.层面构造3.化石构造

5、变质岩的成分、结构与构造,常见的变质岩及其性质

✶㈠矿物成分:

✶1.原岩矿物:

为岩浆岩、沉积岩内矿物,如石英、长石、白云石等

✶2.变质矿物:

如石墨、滑石、蛇纹石、石榴子石、绿泥石等,是鉴别变质岩的标志性矿物。

结构1.变余结构2.变晶结构3.碎裂结构

✶变质岩的构造1.片理构造

(1)板状构造⑵片状构造⑶片麻状构造⑷千枚状构造

2.块状构造

7、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在结构构造方面的主要区别

8、变晶结构与变余结构的含义

✶9、影响岩石工程性质的主要因素影响岩石工程地质性质的因素主要有:

✶1.矿物成分—基本因素矿物成分不同,则岩石性质不同。

✶2.岩石结构—重要因素⑴结晶联结岩石:

晶粒粗,则强度低;反之,则强度高。

⑵胶结联结岩石,强度比结晶联结岩石低。

且其强度按下列次序降低:

碎屑→硅质胶结→铁、钙质胶结→泥质胶结

3.岩石构造:

⑴矿物成分分布不均匀,岩石性质变化大。

⑵层理、裂隙、孔隙等构造,造成岩石各向异性。

eg.⊥构造面方向,强度↑透水↓∥构造面方向,强度↓透水↑

✶4.水→强度↓透水↑

✶5.岩石风化:

✶→旧裂隙扩大,→颗粒联结松散,沿解理(晶质矿物受击沿一定方向裂成光滑平面的性质)面崩解→产生新裂隙,→破坏结构、构造及整体性→孔隙率↑

✶→吸水、透水性↑

✶→强度、稳定性↓

 

四、地质构造

✶1、地质构造、地质年代、相对地质年代与绝对地质年代的概念;简单地质构造的类型概念: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在岩体(大范围岩石)中留下的痕迹,即地质体(岩层、岩体)存在的空间形式、状态及其相互关系。

✶简单的地质构造有水平构造、单斜构造、褶皱和断裂四种型式。

✶概念1地质年代—表示地层(岩石)形成年代或先后顺序的时间单位。

✶概念2绝对地质年代—根据岩石中所含放射性同位素与稳定同位素(蜕变产物)的相对含量测定的地质年代,表示距今实际时间。

概念3相对地质年代—根据与相邻已知地层的相对关系确定的地质年代。

✶2、沉积岩的相对地质年代确定方法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

沉积岩:

根据层序、岩性、接触关系及古生物化石进行确定。

✶3、根据岩浆岩与沉积岩的接触关系确定相对地质年代的方法;(2岩浆岩:

✶根据⑴与已知沉积岩的接触关系⑵本身穿插构造关系确定地质年代。

✶⑴接触关系:

✶①侵入接触:

有蚀变(变质),岩浆岩晚于沉积岩

✶②沉积接触:

无变质,岩浆岩早于沉积岩,后沉积,有侵蚀面。

✶⑵穿插构造

✶穿插的侵入体(岩株、岩脉等)比被侵入体中最新的还要新;比不整合面上的最老地层还要老。

新岩脉穿过老的侵入岩)

岩浆岩与沉积岩层间的接触关系,沉积接触与侵入接触的区别(上面有)

4、地质年代单位与地层单位的对应关系、岩层新老顺序(纪的符号表示)

6、岩层水平构造与单斜构造的特征,水平与倾斜岩层对土木工程基础稳定性的影响?

水平构造:

未受构造运动影响(或受影响较小)的沉积岩构造,其层面呈水平或近似水平单斜构造:

岩层向同一方向倾斜的构造,其空间分布位置用产状(attitude)表示。

6、岩层产状的概念?

、要素岩层产状的三要素:

✶①岩层的走向:

岩层的空间延伸方向,用层面与水平面交线(走向线)的方位角表示。

✶②岩层的倾向:

垂直走向线、在水平面内背离层面方向射线的方位角。

✶③岩层的倾角:

岩层面与水平面所夹的锐角。

✶及其表示方法(按方位角)走向与倾向相差90°,通常仅表示出倾向。

✶eg.120°∠30°

✶表示岩层的倾向为方位角120°、倾角为30°

单斜岩层的产状在地质图中表示—“

✶7、褶曲、褶皱构造的概念与特征;褶皱基本形态

✶褶皱(fold)构造:

岩层受水平构造运动作用形成一系列波浪状弯曲但仍保持岩层连续的构造。

由一系列褶曲组成。

✶褶曲--褶皱构造中的一个弯曲,是褶皱的组成单位褶曲形状分为背斜和向斜褶曲⑴背斜(anticline)褶曲—向上拱的弯曲,受剥蚀后出露地表的地层顺序为:

新—老—新

✶⑵向斜(syncline)褶曲—向下凹的弯曲,受剥蚀后出露地表的地层顺序为:

老—新—老

✶褶曲在地质图上表示—

褶皱分类

✶①按轴面和两翼产状划分为直立、倾斜、倒转、平卧褶皱,如图3-11所示;

✶②按枢纽产状划分为水平褶皱和倾伏褶皱。

8、背斜褶曲与向斜褶曲的区别、出露特征及表示方法(上有);与山谷的关系?

9、断裂构造、节理、断层(破碎带)的概念、分类及其对岩石工程的影响;根据断层两盘的相对运动方向划分的断层类型

✶断裂构造是指岩体内不连续的断裂面,包括断层(fault)和节理(joint)(或裂隙)。

✶1.节理:

裂缝两侧无显著位移的断裂构造。

节理类型:

✶⑴构造节理:

构造作用产生,包括张节理和剪(扭)节理。

如图3-15所示

①张节理:

节理面呈张开、粗糙状。

多见于褶曲背部、坡顶等处。

与σ3(拉)方向垂直。

②剪(扭)节理:

节理面呈闭合、平直状,有擦痕,分布密集、深远,一般成对出现,且锐角正对σ1(压)方向。

⑵非构造节理:

成岩、重力等作用产生,包括原生节理和风化节理。

✶①原生节理系成岩时产生,如温度等影响。

✶②风化节理系风化作用产生,多分布于近地表,无规律性。

节理的工程地质评价

✶①将岩层切割成块,使岩体强度、稳定性降低;

✶②加速岩体风化;

✶③增加岩体的透水性;(地下水通道)

✶④影响边坡稳定。

断层:

断裂面两侧的岩块发生显著位移的断裂构造。

断层的规模远大于节理,长度从几米至上千千米,宽度从几厘米至几十千米均有。

✶断层的工程地质评价

✶①使岩体裂隙增多,破碎,风化严重,地下水发育。

✶②造成岩体强度和稳定性大为降低。

✶③与断层走向平行的边坡易发生大规模坍塌;对隧道工程易产生洞顶坍落;对区域稳定性的影响不利。

④对大型工业民用建筑和大型桥梁选址不利

10、各类断层的形成机理?

11、地层出现重复或发生缺失现象与褶皱、断层的关系?

五、第四纪地质与地貌

1、地貌的概念,(地貌:

由于内、外力地质作用,地壳表面形成各种不同成因、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起伏形态,称为地貌。

地貌与地形的联系与区别;(“地形”和“地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地形”是专指地表既成形态的某些外部特征,如高低起伏、坡度大小和空间分布等。

这些形态在地形图上以等高线表达。

“地貌”则含义广泛,它不仅包括地表形态的全部外表特征,更重要的还要分析和研究这些形态的成因和发展。

外力地貌的类型:

(2)外力地貌 以外力地质作用为主所形成的地貌为外力地貌。

它又分为以下几种:

1)水成地貌以水的作用为地貌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因素。

它又可分为面状洗刷地貌、线状冲刷地貌、河流地貌、湖泊地貌与海洋地貌等。

2)冰川地貌以冰雪的作用为地貌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因素。

它又可分为冰川剥蚀地貌与冰川堆积地貌,

3)风成地貌以风的作用为地貌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因素。

它又可分为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

4)岩溶地貌由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貌。

5)重力地貌以重力作用为地貌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因素。

2、形成地貌的主要原因,影响地貌的因素(答:

内力地质作用形成了地壳表面的基本起伏,对地貌的形成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首先,地壳的构造运动不仅是地壳岩层受到强烈的挤压、拉伸或扭动而形成一系列褶皱带和断裂带,而且还在地壳表面造成大规模的隆起区和沉降区,隆起区将形成大陆、高原、山岭;沉降区则形成海洋、平原、盆地。

其次,地下岩浆的喷发活动对地貌的形成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火山喷发可形成火山锥和熔岩盖等堆积物,后者的覆盖面积可达几百以至几十万平方公里,厚度可达几百、几千米。

内力地质作用不仅形成了地壳表面的基本起伏,而且还对外力地质作用的条件、方式及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

例如,地壳上升,侵蚀、剥蚀、搬运等作用增强,堆积作用就变弱;地壳下降,则相反。

外力地质作用对由内力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基本地貌形态,不断地进行雕塑、加工,起着改造作用,其总趋势是削高补低,力图把地表夷平,即把由内力地质作用所造成的隆起部分进行剥蚀破坏,同时把破坏的碎屑物质搬运堆积到由内力地质作用所造成的低地和海洋中去。

如同内力地质作用会引起外力地质作用加剧一样,在外力地质作用把地表夷平的过程中,也会改变地壳已有的平衡,从而又为内力地质作用产生新的地面起伏提供新的条件。

综上所述,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是内、外力地质作用共同产生的结果。

✶3/山岭地貌与平原地貌的特点与区别;由断裂作用上升的山地类型?

?

?

断块山——由断裂变动形成。

逢沟谷必断

⒉平原地貌地壳升降微弱条件下经过外力作用充分填平而形成。

✶⑴特点:

地势开阔平缓,比较平坦。

按成因,平原可分为构造平原、剥蚀平原和堆积平原。

构造平原可分为海成平原和大陆拗曲平原。

海成平原上覆堆积物多为泥砂和淤泥,工程地质条件不良,并与下伏基岩一起略微向海洋方向倾斜。

大陆拗曲平原岩层倾角较大,在平原表面留有凸状的起伏形态,其上覆堆积物多与下伏基岩有关。

由于基岩埋藏不深,所以构造平原的地下水一般埋藏较浅。

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若排水不畅,常易形成盐渍化。

在多雨的冻土地区则常易造成道路的冻胀和翻浆。

剥蚀平原其特点是地形面与岩层面不一致,上覆堆积物很薄,基岩常裸露于地表;在低洼地段有时覆盖有厚度稍大的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等。

剥蚀平原的工程地质条件一般较好。

堆积平原其特点是地形开阔平缓,起伏不大,往往分布有厚度很大的松散堆积物。

按外力堆积作用的动力性质不同,堆积平原又可分为河流冲积平原、山前洪冲积平原、湖积平原、风积平原和冰碛平原,其中常见的是:

(1)河流冲积平原,他地形开阔平坦,具有良好的工程地质条件,对道路选线也十分有利。

但其下伏基岩埋藏一般很深,第四纪堆积物很厚,细颗粒多,地下水位浅,地基土的承载力较低。

在冰冻潮湿地区,道路的冻胀翻浆问题比较突出,而低洼地面容易遭受洪水淹没。

在道路勘测设计和路基、桥梁基础工程中,应注意选择较有利的工程地质条件,采取可靠的工程技术措施。

(2)山前冲洪积平原:

他的堆积物的岩性与山区岩层的分布有密切关系,其颗粒为砾石和砂,以至粉粒或黏粒。

由于地下水埋藏较浅,常有地下水溢出,水文地质条件较差,往往对工程建设不利。

(3)湖积平原:

他的堆积物,由于是在静水条件下形成的,故淤泥和泥炭的含量较多,其总厚度一般也较大,其中往往夹有多层呈水平层理的薄层细砂或黏土,很少见到圆砾或卵石,且土颗粒由湖岸向湖心逐渐由粗变细。

湖积平原地下水一般埋藏较浅。

其沉积物由于富含淤泥和泥炭,常具可塑性和流动性,孔隙度大,压缩性高,承载力也很低。

4、垭口的类型、(构造型垭口/剥蚀型垭口/剥蚀-堆积型垭口)构造垭口的类型:

断层破碎带型垭口/背斜张裂带型垭口/单斜软弱层型垭口

5、河流阶地的成因、类型、阶地级数与其形成年代的关系?

?

?

;平原河流的侧蚀作用(:

阶地是沿着谷坡走向呈条带状或断断续续分布的阶梯状平台每一级阶地都有阶地面、阶地斜坡、阶地前缘、阶地后缘和阶地陡坎等要素。

河流阶地是在地壳的构造运动与河流的侵蚀、堆积作用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当河漫滩、河谷形成之后,由于地壳上升或侵蚀基准面相对下降,原来的河床或河漫滩遭受下切,而没有受到下切的部分就高出于洪水水位之上,变成阶地,于是河流又在新的平面上下切河床。

此后,当地壳构造运动处于相对稳定期或下降期时,河流纵剖面坡度变小,流水动能减弱,河流下蚀作用变弱或停止,侧蚀和沉积作用增强,于是又重新扩宽河谷,塑造新的河漫滩。

在长期的地质历史过程中,若地壳发生多次升降运动,则引起河流侵蚀与堆积交替发生,从而在河谷中形成多级阶地。

一般可以将其分为下列三种主要类型:

侵蚀阶地、侵蚀-堆积阶地、堆积阶地(他又分为上迭阶地和内迭阶地)。

四、论述题

6、构造、剥蚀、堆积平原的特征(上面有)

洪积物的分布特征

✶7、第四纪地层的一般特征(海相、陆相)1、陆相沉积地层的一般特征

✶①形成时间短,呈松散、半固结态,易流动、破坏,属不良地基

✶②分布在地表,易受风化作用

✶③分布于起伏地表,岩性、厚度等变化大

✶④粒径变化范围大,从碎石、碎屑岩类、砾砂层到淤泥均有

✶2、海相沉积地层的一般特征

✶①近崖沉积层:

成分复杂,含硬石、砂、淤泥、贝壳等

✶②大陆架沉积层:

有粗粒沉积、砂质沉积和淤泥质沉积

✶③深海沉积层:

以浮游性动植物钙质、硅质沉积为主,其次为火山灰沉积、化学沉积等。

沉积缓慢,厚度不大

8中国第四纪地层的主要特征,沉积物分带分布规律

中国第四纪地层的主要特征

1、沉积类型复杂

⑴海相沉积:

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

⑵陆相沉积:

受地质构造、古地理条件、古气候影响,主要有下列几种类型:

1湖相沉积:

更新世(Q1~Q3)湖相地层,此时期广为分布如晋、豫、冀、云等

✶②洞一隙堆积:

在华南地区广为分布(更新世各时期),北方主要分布于太行山、北京等地。

✶③土状堆积:

黄土堆积—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成因复杂,有洪积、坡积、冲积、风积等;

✶红土堆积—主要分布在南方

✶④河流、洪流堆积:

✶南方主要分布于长江、珠江流域,广泛分布着早中更新世的河流相砾石堆积;西北主要为山区的洪流相砾石堆积,堆积层厚度大,达数百至上千米厚。

✶⑤冰川堆积:

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高山及高原地区。

✶⑥火山喷发堆积:

✶华北、东北地区——更新世玄武岩

✶云南、台湾——更新世玄武岩、安山岩

六、地下水

1、地下水对岩石和工程的主要影响

2、地下水的埋藏类型及其特征(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①上层滞水(包气带水)、②潜水和③承压水三种):

潜水①潜水与大气相通,具有自由水面,为无压水;

②潜水的补给区与分布区一致,直接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旱季时,常以蒸发形式排泄给大气;

③潜水的动态受气候影响较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

④潜水易受地面污染影响。

承压水:

①承压水的重要特征是不具有自由水面,并承受一定的静水压力,承压水承受的压力来自补给区的静水压力和上覆地层压力,由于上覆地层压力是恒定的,故承压水压力变化与补给区水位变化有关;

②承压水含水层的分布区与补给区不一致,常常是补给区远小于分布区,一般只通过补给区接受补给;

③承压水的动态比较稳定,受气候影响较小;

④承压水不易受地面污染。

✶上层滞水的特点:

✶①位于浅地表处

✶②范围不大

✶③水位不稳定。

✶上层滞水受气候影响,变化幅度比较大,给设计、施工造成一定困难。

7、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的概念与特点;承压水主要承受什么压力?

(承压水承受的压力来自补给区的静水压力和上覆地层压力)

潜水:

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的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承压水:

埋藏并充满在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是一种有压重力水。

4、承压水对工程的影响当承压水穿透上覆隔水层时,容易发生大量涌水(突水),造成工程施工困难。

5、地下水流向与地形等高线、等水位线及含水层厚度等关系

6、地下水的不良作用地下水的不良作用:

✶⒈降低岩(土)体强度、稳定性,产生不良地质现象。

✶ex:

滑坡、溶蚀、潜蚀、地基沉陷、冻胀、翻浆等,造成工程危害。

✶⒉含过多的侵蚀性化学成分(如:

CO3-、SO4--、Cl-等),对混凝土等地下结构产生危害。

7、地下水的渗透速度与实际流速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