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大附中高一下期末语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53032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4.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师大附中高一下期末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北京师大附中高一下期末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北京师大附中高一下期末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北京师大附中高一下期末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北京师大附中高一下期末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师大附中高一下期末语文.docx

《北京师大附中高一下期末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师大附中高一下期末语文.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师大附中高一下期末语文.docx

北京师大附中高一下期末语文

2019北京师大附中高一(下)期末语文

1.下列句中加点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衡少善属文属:

连缀

B.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

尊重

C.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独:

只、唯独

D.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当:

抵押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会论虞常会武等至匈奴

B.引赵使者蔺相如虞常果引张胜

C.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欲因此时降武

D.凡在故老,犹蒙矜育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B.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C.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D.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4.下面加点的词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宁许以负秦曲B.反欲斗两主

C.空以身膏草野D.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5.下列各组语句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B.①求人可使报秦者②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

C.①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②乃设九宾礼于廷,

D.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②君何以知燕王?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述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婉约派和豪放派是宋词的两大流派,婉约派的代表有柳永、李清照,豪放派的代表有苏轼、辛弃疾。

其中,婉约派是宋词的“当行本色”。

C.《张衡传》中称张衡“遂通五经,贯六艺”,其中“五经”是指:

《诗》《书》《礼》、《易》《左传》;“六艺”是指:

礼、乐、射、御、书、数。

D.南朝范晔的《后汉书》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7.下列关于三国谋士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肃为董卓的谋士,曾鸩杀少帝,让董卓挟持献帝从洛阳迁都长安;董卓大闹凤仪亭时,他劝董卓把貂蝉赐给吕布,以笼络吕布。

最后被司徒王允斩于市曹。

B.贾诩本为李傕谋士,让李傕聚陕人,反攻长安,献计退西凉军。

后投奔张绣,劝张绣投降曹操,张绣不堪受辱,他又为张绣谋划,夜袭曹营,大败曹操。

C.陈宫原为县令,原感于曹操忠义,弃官跟随曹操,又因为曹操误杀吕伯奢的家人而离开曹操,后为吕布谋士。

吕布兵败后,陈宫宁死不降,被曹操处斩。

D.沮授为袁绍谋士,袁绍兴兵攻打许昌,沮授建议袁绍缓守,被袁绍拘禁;建议袁绍派精兵守乌巢,被袁绍叱责,袁绍兵败,被曹军捕获后,投降曹操。

8.下列关于三国文士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蔡邕被董卓征召,一月三迁其官,拜

侍中,董卓死后,蔡邕感其知遇之恩,伏尸痛哭,触怒太傅袁隗。

众官力救之而不得,后被缢死狱中。

B.司徒王允利用董卓、吕布皆好色,以“连环计”挑拨两人关系,策反吕布,诛杀董卓。

杨奉、董承杀入长安城,王允不肯逃跑,以身殉国。

C.太尉杨彪施反间计,让郭汜的妻子挑拨郭汜与李傕的关系,使得李傕、郭汜在长安城下混战;献帝迁都许昌后,被曹操疑忌,免官归乡里。

D.曹操让祢衡为鼓吏,祢衡在宴席上击鼓之后,当庭指斥曹操,不识贤愚,常怀篡逆;后出使刘表,被黄祖斩杀,曹操得知此事后叹息不已。

9.下列关于三国武将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赵子龙原为袁绍部下,因袁绍无忠君救民之心,改投公孙瓒。

磐河一战中,和刘备相见,二人相见恨晚;公孙瓒兵败自焚后,四处飘零,在卧牛山附近得遇刘备、关羽,从此跟随刘备。

B.太史慈感念孔融对自己母亲的照拂,单枪匹马去救被围困的孔融。

北海之围解后,太史慈又跟随刘备、孔融解救被曹操围困的陶谦。

后酣斗小霸王孙权,被设计活捉,遂投降孙权。

C.典韦为曹操手下猛将,曹操称他为“古之恶来”。

曹操中计陷落濮阳城时,典韦冒烟突火,杀入城中,救出曹操;张绣夜袭曹操营寨时,典韦身无片甲,死拒寨门,让曹操有机会逃脱。

D.徐晃原为杨奉手下将领,曹操请天子驾幸许都时,徐晃当先拦路。

曹操爱其才,遣满宠游说徐晃,徐晃愿投曹操,却绝不愿杀杨奉以为进见之礼,满宠称其义士。

入见曹操,操大喜。

10.下面关于三国中几次战役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严白虎派使者向孙策求和,提出想与孙策平分江东,孙策怒斩来使,严白虎弃城,投奔会稽,孙策采用叔父孙静的计策,借攻查渎,伏击敌军,大败王朗、严白虎,自是东路皆平。

B.曹操会和孙策、刘备、吕布攻打袁绍,两军会于寿春。

袁军坚守不出,曹军日费粮食浩大,曹操“借”仓官王垕的头,消解士兵的怨气,次日亲冒矢石,率众攻城,攻占了寿春。

C.曹操围攻下邳,吕布不听陈宫的计策,固守孤城。

曹操用郭嘉、荀彧的计策,决沂、泗之水,吕布军中将士军心浮动,宋宪、魏续、侯成三人商议,盗赤兔马,绑缚吕布,打开城门,投降曹操。

D.袁绍兴兵七十余万攻取许昌,两军相拒官渡。

袁绍不听许攸的计策,许攸夜奔曹操,曹操跣足出迎。

曹操用许攸之计,火烧乌巢,又用许攸计,分散袁军兵力后,直冲绍营,袁军毫无斗志,袁绍大败。

11.下面关于三国中相关事件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操为父报仇,攻打徐州。

刘备从吕布处借步兵和大将赵子龙助陶谦。

曹操见援兵已到,不得已撤军。

陶谦三让徐州于刘备,陶谦死后,刘备权领徐州事。

曹操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准备攻打徐州。

B.刘备奉诏打公孙瓒,张飞守徐州城,设宴请各官赴席。

张飞大醉,鞭打不肯喝酒的曹豹。

曹豹深恨张飞,连夜派人给吕布送信,让吕布引兵来袭徐州。

吕布到城下,曹豹打开城门,众军齐入,占领徐州。

C.袁术派纪灵攻打刘备,刘备向吕布求助。

吕布发书请纪、刘二人饮宴,与二人约定,如果吕布一箭射中辕门外的画戟,两家就罢兵。

吕布一箭正中画戟,纪灵却不愿撤军,吕布大怒,欲攻袁术。

D.献帝痛恨曹操专权,又苦于身边都

曹操心腹,就作一密诏,以血写之,让皇后缝在玉带紫锦衬内,把玉带赐给了国舅董承。

董承归家后,发现密诏涕泗交流,约六人书名画字立义状,共图国贼。

12.名篇名句默写。

(1)羌管弄晴,菱歌泛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执手相看泪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尽西风,季鹰归未?

(8)可堪回首,佛狸祠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千古江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瑞脑销金兽。

(1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

(1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

(17)猥以微贱,当侍东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19)母、孙二人,更相为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全书中性格最丰富、最复杂的一个人物,也是一个塑造得极为成功的艺术典型。

苏轼的《东坡志林》有这样一条记载:

“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这说明至少从北宋起,在“说三国事”中已经形成“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并引起大众共鸣。

罗贯中顺应大众的心理,继承了这种基本倾向;同时又超越以往的通俗文艺,尊重历史,博采史料,造了一个高度个性化的、有血有肉的“奸雄”曹操。

罗贯中以大开大阖的笔触,艺术化地展现了曹操在汉末群雄中脱颖而出,逐步战胜众多对手的豪迈历程,又不时地揭露曹操奸诈的作风、残忍的性情。

而在曹操与刘备、诸葛亮的对比中,则更多地鞭笞和嘲笑其恶德劣行。

这样的曹操形象,以历史真实为基础,达到了高度的艺术真实。

在除灭董卓之乱的斗争中,曹操的性格第一次得到了全面的展现。

当董卓擅行废立,残杀大臣,甚至悍然害死何太后和汉少帝,随意屠戮百姓时,众大臣惶恐无计,只能聚在一起掩面而哭;曹操却与众不同,反而“抚掌大笑”,曰:

“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

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

”这气魄,这胆略,众大臣只能自愧不如。

当董卓的猛将华雄击败孙坚,并连斩联军几员大将,众诸侯“皆失色”时,关羽自告奋勇愿斩华雄,袁绍、袁术都以位取人,瞧不起关羽,曹操却积极支持关羽出战。

关羽一举斩了华雄,袁术仍欲以势压人,曹操却说:

“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

”两相对照,曹操的慧眼识人可谓鹤唳鸡群。

当然,罗贯中也不断揭露着曹操丑恶的一面。

为报父仇而攻打徐州,竟下令“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对于忠于汉室,反对自己的大臣,毫不留情地挥起屠刀;甚至辅佐他最得力的首席谋士荀彧,仅仅因为不赞成他封魏公,便被逼服毒而亡;至于“借头欺众”“梦中杀人”等阴谋诡计,更是花样百出,令人怵目惊心……毛宗岗称他为“奸绝”,实在并不过分。

这一连串情节,大起大落,一波三折,表现了曹操性格的各个侧面。

是的,曹操就是这样的典型:

机智与奸诈杂糅,豪爽与残忍并存;时而厚遇英雄,时而摧残人才;杀人时心如铁石,杀人后又常常挤出几滴懊悔的眼泪;昨天蛮横无理地杀人,今天又假惺惺地予以厚葬。

这种翻云覆雨的手段,充分表现了曹操惊人的权术:

做了亏心事却从不认错,企图以“厚葬”来抹掉自己手上的血迹,在自欺欺人中求得心灵的平静。

可以说,《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不仅是历史人物曹操基本特征的艺术演绎,而且集中涵盖了千百个封建统治者的复杂品性,因而具有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历史真实性。

在中国文学史上,很难找到像曹操这样集真伪、善恶、美丑为一体的封建政治家形象,这样的“圆的人物”,他完全可以称得上世界名著之林的艺术典型,具有永恒的审美意义。

(取材于沈伯俊《再论曹操形象》)

材料二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世代累积型作品,其“拥刘反曹”思想倾向有着深远、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思想文化渊源。

三国之后,历代史家和统治者从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出发采取了“拥刘”或“拥曹”的不同态度。

但实质上,这种“拥刘”与“拥曹”之争不过是封建正统观念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表现而已。

曹操的儿子曹丕逼汉献帝下台,建立曹魏王朝后,继起的司马氏集团如法炮制,经过一系列的宫廷政变,逐步削弱曹魏势力,最后推翻曹魏统治,建立了西晋王朝。

因为司马集团是以同样的方式获得政权的,所以它必须奉曹魏为正统,将自己定格为曹魏的继承者,故陈寿的《三国志》将曹魏树为正统。

东晋是一个偏安的政权,情况有点类似于蜀汉,于是,习凿齿的《汉晋春秋》提出,蜀汉才是正统。

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做了皇帝,不是正常的政权过渡,所以欧阳修在《正统论》中,认为曹魏是正统。

南宋偏安,又有点类似固守四川的蜀汉,于是朱熹提出蜀汉是正统。

明清的统治者,在理论上无法接受这种权臣架空、威逼皇帝并取而代之的模式,于是在经历了数百年的争论以后,终于将曹操和司马懿父子归入篡逆的奸臣。

永乐年间的《春秋大全》,更是正式地将曹操归入“乱臣贼子”行列。

而民间,从两晋南北朝开始,“拥刘反曹”倾向就日趋鲜明。

尤其宋元时期,民族矛盾尖锐,因此,偏处西南一隅的蜀汉被当作汉族政权的象征,而盘踞中原的曹魏则被视为汉族政权的篡夺者。

同时,民间的“拥刘反曹”情结还反映了处于社会底层的广大人民在困苦的生活境遇中对明君贤相的渴望。

宋元时期,社会民众饱受压迫摧残。

他们无力改变现实,于是将对生活的理想寄托在掌握国家政权的国君和文臣武将身上。

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蜀汉君臣的贤明、仁义正好符合民众渴望明君贤相的理想,而曹操的奸诈、残忍正是他们所厌恶和恐惧的。

于是,蜀汉君臣成为民间理想君臣的代名词,并在民间流传和文艺创作中不断被美化;而曹操则成为百姓眼中残民害民的君主代表,并在民间流传和文艺创作中不断被丑化。

元明之际,生活于社会底层的罗贯中正是在元末动乱的社会环境中,在民间浓重的“拥刘反曹”氛围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观念,将“拥刘反曹”思想倾向熔铸于《三国演义》的创作中。

他将大部分艺术心血都倾注在了刘蜀集团的那些“虎贲之士”身上,而曹操作为作者塑造的一个反面人物,却是“腹隐机谋”,他的智慧加上他的善用人才,使他在三国这个纷争的社会里所向披靡,无往不胜,但所有的英雄业绩一旦和他在道德伦理上的丑行结合起来,就顿时黯然失色了。

(取材于赵凤杰《<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材料三

千百年来,对于曹操的历史评价之所以难以统一,起因于衡量历史人物的标准从来就没有统一过。

这个标准就是封建的正统观念。

而正统观念自身充满了矛盾、虚伪和混乱,经不起认真的推敲。

正统观念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和华夷之辨。

可是,帝王有没有嫡长子,有没有一个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嫡长子,嫡长子是不是具有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智商和能力,都没有绝对的把握。

嫡长子继承制来自宗法制。

更重要的是,帝王视天下为一家一姓之私产,奉行一种“老子打江山,子孙坐江山”的观念,而这种保证子孙坐享其成的制度又往往促成了子孙的腐败和无能。

至于华夷之辨,有人认为,汉人建立的王朝代表正统。

按照这种标准,元朝和清朝都不是正统。

但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并不以为自己是“夷”,因为所谓“华夷之辨”,常常是从文化的意义上来看的,血缘、种族和地理的因素反而是次要的。

只要继承了中华的传统文化,就是正统。

事实上,汉族从来也没有“纯”过,汉族本是华夏众多民族融合的产物。

在历史上,只要使用汉字,奉儒家学说为正宗,遵循礼教,在中华大地上实行了有效的统治,那就会被认为是正统。

更何况,在有些文人那里,所谓“正统”更是一个十分混乱的概念。

《三国演义》评点者毛宗岗曾说,要读懂《三国演义》,“当知有正统、闰运、僭国之别”。

所谓“闰运”,指的是不正常的时世、乱世,如闰月之于正常的年份。

毛宗岗说蜀汉是正统,是三国中唯一合法的政权,因为刘备是“帝室之胄”。

可是,刘备是否景帝的后裔,谁也说不清楚。

毛宗岗认为:

曾魏是“窃国之贼”,而且曹魏没有统一中国:

西晋虽然统一了中国,但西晋“以臣弑君,与魏无异”,是一丘之貉,“亦不得为正统”。

不但西晋不是正统,东晋也不是正统,因为“东晋偏安”,“愈不得以正统归之”。

他甚至认为,“炀帝无道而唐代之,蹈魏、晋之陋辙,则得天下之正不如汉也”。

至于宋朝,“终宋之世,燕云十六州未入版图,其规模已逊于唐,而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取天下于孤儿寡妇之手,取得天下之正亦不能如汉也”。

总之.按照毛宗岗的意思,中国历史上没有几个朝代是正统,真正合格的只有汉朝和刘备的蜀汉。

可见,毛宗岗的正统概念也是一片混乱。

他指责魏和东晋是“偏安”,指责宋的版图不广,却不知蜀汉更是偏安的一朝。

(取材于张国风《曹操的“正”与“反”》)

13.“材料一”中出现的下列词语,音形义都有错误的一项是

A.颦蹙(cù)阴谋诡计大开大阖:

形容文思跌荡,十分放得开

B.蛮横(héng)屠戮百姓脱颖而出:

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出来

C.擅行(shàn)惶恐无计怵目惊心:

看见某种严重情况,心里感到震惊

D.鞭笞(chì)鹤唳鸡群翻云覆雨:

形容本领很大

14.对于“材料一”第三段说的“历史真实”,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国演义》在塑造曹操形象时“尊重历史,博采史料”

B.《三国演义》顺应了广大民众“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

C.《三国演义》既表现了曹操英武豪迈,又揭露其奸诈残忍

D.《三国演义》并没有刻意地去掩饰曹操的诸多恶德劣行

15.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统治者来说,无论“拥刘”还是“拥曹”,都是为了巩固自己政权的舆论需要。

B.民间流传和文艺创作不断丑化曹操,是广大民众“拥刘反曹”情结助推的结果。

C.经过数百年的争论,曹操终于被归入“乱臣贼子”之列,这说明历史自有公论。

D.罗贯中“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既来源于他所处的时代,也与其所属阶层有关。

16.下列对“材料三”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袍:

古代帝王袍服。

“黄袍”作为帝王专用衣着源于唐朝,后来“黄袍”被看作古代帝王服色的象征。

B.帝室之胄:

胄,从由从月,本义为头盔,引申为受到保护的帝王或贵族子孙。

“帝室之胄”即帝王的子孙。

C.华夷:

华夏与蛮夷。

古代华夏族是文明中心,称合于华夏礼俗者为华夏、中国人,不合者为蛮夷、化外之民。

D.以臣弑君:

弑,从杀,式声,古代专指臣杀君,贬义词。

“以臣弑君”即以臣子的身份谋杀自己的君王。

17.请根据以上三个材料,简析《三国演义》及民间“贬曹”的原因。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摸鱼儿·海棠

刘克庄①

甚春来、冷烟凄雨,朝朝迟了芳信。

蓦然作暖晴三日,又觉万姝娇困。

霜点鬓。

潘令②老,年年不带看花分。

才情减尽。

怅玉局③飞仙,石湖④绝笔,孤负这风韵。

倾城色,懊恼佳人薄命。

墙头岑寂谁问。

东风日暮无聊赖,吹得胭脂成粉。

君细认,花共酒,古来二事天尤吝。

年光去迅。

漫⑤绿叶成阴,青苔满地,做得异时恨。

注:

①刘克庄:

南宋后期词人,为人耿介,不为当政者所容。

本词作于词人罢职十年期间。

②潘令:

指西晋文学家潘岳,曾任河阳令,其人以“叹老”著称,亦有“爱花”美誉。

③玉局:

指北宋文学家苏轼。

苏轼晚年曾挂名主管玉局观,有咏海棠诗作多篇。

④石湖:

指南宋诗人范成大,石湖乃其自号,有咏海棠诗作传世。

⑤漫:

莫,不要。

18.下列对词作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中“霜点鬓”与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鬓微霜”都写出了词人两鬓已白的老态。

B.“怅玉局飞仙”三句,词人怅恨苏轼、范成大已逝,无人再有佳句歌咏海棠

神韵气质了。

C.词中“无聊赖”与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最喜小儿无赖”中的“无赖”一词语义相近。

D.本词写海棠初开、盛开、行将凋零的过程,想象花落叶茂之景,写尽了作者对海棠的深情。

19.《红楼梦》中大观园诗社也曾经吟咏过海棠,其中一位才女的海棠诗作被评为“含蓄浑厚”。

“珍重芳姿昼掩门”可以看出她恪守封建妇德,对自己豪门千金的身份十分矜持的态度。

“洗出胭脂影”“招来冰雪魂”,都与她的结局有关:

前者通常是丈夫不归,妇女不再修饰容貌的话;后者则说冷落孤寂。

这位才女是:

A.史湘云B.林黛玉C.薛宝钗D.贾探春

20.结合词作内容,说说词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信者行之基,行者人之本。

人非行无以成,行非信无以立。

故行之于人,譬济之须舟也;信之于行,犹舟之待楫也。

将涉大川,非舟何以济之?

欲泛方舟,非楫何以行之?

今人虽欲为善而不知立行,犹无舟而济川也;虽欲立行而不知立信,犹无楫而行舟也。

是适郢土而首冥山,背道愈远矣。

春之得风,风不信则花萼不茂,花萼不茂则发生之德废;夏之得炎,炎不信则草木不长,草木不长则长赢之德废;秋之得雨,雨不信则百谷不实,百谷不实则收成之德废;冬之得寒,寒不信则水土不坚,水土不坚则安静之德废。

以天地之灵,气不信四时犹废,而况于人乎?

昔齐攻鲁,求其岑鼎,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

齐侯不信,曰:

“使柳季云是,则请受之。

”鲁使柳季,柳季曰:

“君以鼎为国,信者亦臣之国。

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也。

”乃献岑鼎。

小邾射【1】以邑奔鲁,曰:

“使子路要我,吾无盟矣。

”乃使子路。

子路辞焉。

季康子谓之曰:

“千乘之国,不信其盟,而信子之一言,子何辱焉?

”子路曰:

“彼不臣而济其言,是不义也,由不能矣。

”夫柳季、子路,鲁之匹夫,立信于衡门【2】,而声驰于天下。

故齐、邾不信千乘之盟,而重二子之言,信之为德,岂不大哉!

故言必如言,信之符也。

同言而信,信在言前:

同教而行,诚在言外。

君子知诚信之为贵,故必诚信而行;君王知诚信之为贵,故以信施救则立,以信莅事则正,以信赏罚则明。

由此而言:

信之为行,其德大矣!

(取材于《刘子》)

注释:

【1】射:

人名,小邾国的大臣。

【2】衡门:

简陋的屋舍。

2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花萼不茂则发生之德废发生:

萌发滋生

B.使子路要我要:

与……约定

C.彼不臣而济其言济:

成全

D.鲁之匹夫匹夫:

有勇无谋

2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虽欲立行而不知立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B.春之得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君以鼎为国为天下笑者

D.子何辱焉风雨兴焉

2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草木不长则长赢之德废

草木不生长夏季植物茂盛的规律就会被破坏

B.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

鲁侯假意把岑鼎献给齐国来请求结盟

C.故言必如言,信之符也

所以说到做到,是守信的表现

D.以信莅事则正

用诚信的态度处理事情就能公正

2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使柳季云是,则请受之。

②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也。

25.下面两则材料中哪一则更适合用作本文的论据?

请结合文章的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材料一:

秦孝公使商鞅攻魏,魏遣公子昂逆而拒之。

鞅谓昂曰:

“昔鞅与公子善,今俱为两国将,不忍攻,愿一饮而休二师。

”公子许焉,遂与之会。

鞅伏甲虏之,击破魏军。

及惠王即位,疑其行诈,遂车裂于市。

夫商鞅,秦之贵臣,名重于海内,贪诈伪之小功,失诚信之大义,一为不信,终身取尤,卒至屠灭,为天下笑。

材料二:

孔子适卫,路出于蒲,会公叔氏以蒲叛卫,蒲人止之。

孔子弟子有公良儒者,为人贤长,有勇力,以私车五乘从夫子行。

喟然曰:

“昔吾从夫子遇难于匡,又伐树【1】于宋,今遇困于此,与其见夫子仍遇于难,宁我斗死。

”挺剑而合众,将与之战。

蒲人惧,曰:

“苟无适卫,吾则出子。

”乃盟孔子,而出之东门。

孔子遂适卫。

子贡曰:

“盟可负乎?

”孔子曰:

“要我以盟,非义也。

注释:

【1】伐树:

孔子与弟子行至宋国,在一棵大树下学习礼仪,有人把树砍倒以驱赶他们。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傻子的村庄》

村庄很美丽。

山,奇形怪状的,美;水,清凌凌的,美。

美丽的村庄,出了个叫美丽的姑娘。

谁也没有想到,村庄因为有了美丽姑娘而改变了。

那年,19岁的美丽走出了村庄。

美丽走的那天,被傻子给拦住了。

据说,傻子小时候不傻,后来发烧,烧坏了大脑。

傻子爹出车祸死了,娘嫁人时带着他,可傻子又偷偷跑回来了。

傻子说话只会说一个字,傻子爱干净,家徒四壁,却连个草刺都见不到。

傻子双手一伸说:

“回。

美丽说:

“不。

傻子固执地说:

“回。

美丽固执地说:

“不。

美丽走了。

傻子号啕大哭。

村庄的人不明白傻子为啥哭得那么伤心。

3年后。

美丽回来了,成为少妇的美丽比原来更美丽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