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玉米种植分布及产量情况.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46792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玉米种植分布及产量情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我国玉米种植分布及产量情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我国玉米种植分布及产量情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我国玉米种植分布及产量情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我国玉米种植分布及产量情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玉米种植分布及产量情况.docx

《我国玉米种植分布及产量情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玉米种植分布及产量情况.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玉米种植分布及产量情况.docx

我国玉米种植分布及产量情况

我国玉米种植分布及产量情况

  玉米在中国布局广泛,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形成一个从东北到西南的狭长玉米种植带,这一带状区域集中了中国玉米种植总面积的85%和产量的90%。

吉林、河北、山东、河南、黑龙江、内蒙古、辽宁、四川、云南、陕西是玉米播种面积最大的十个省份,其中吉林、河北、山东的种植面积均占全国的10%以上。

  我国玉米种植地区分布图

  2、我国玉米产量情况

  中国玉米产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玉米种子的优化史。

改革开放以来,玉米品种经历了六代更替,玉米产量增长亦经历了两个阶段:

  

(1)70-90年代单产增幅较大,涨幅超过50%,但面积增加较小,总产量的提高主要是由于单产增加所致,而新品种选育与推广成为推动单产增加的第一要素;

根据各地调查春季玉米螟基数情况,今年东北大部百秆活虫数偏高,春玉米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长势良好,6月份东北南部、内蒙古中部偏东地区、西北东部等地降水较常年偏多,预计一代玉米螟总体偏重发生,程度与上年相当。

其中,黑龙江、吉林大发生,辽宁、内蒙古偏重发生,新疆、黄淮和华北大部中等发生,江淮、西北其他地区、西南大部偏轻发生。

预计全国一代玉米螟发生约1.6亿亩。

  全国大部地区玉米螟越冬代成虫羽化盛期较常年接近或偏晚1-3天(具体数据见表1)。

预计6月中下旬至7月末,江淮、黄淮、华北、西北、东北将陆续进入一代幼虫为害盛期。

  一、东北春玉米主产区玉米螟平均百秆活虫数偏高

  据春季各地剥秆调查玉米螟平均百秆活虫数,以东北3省和内蒙古虫量较高。

与常年平均值比,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东、江苏、重庆偏高10%以上,山西和河南偏高近7%,黑龙江和河北等10省(区、市)偏低;与上年相比,内蒙古、山西、河北和陕西等10省(区、市)偏高,其余9省(区、市)偏低(具体数据见表2)。

  各地玉米螟平均百秆活虫数统计表

省份

平均百秆活虫数

头数

比常年增减比率(%)

比上年增减比率(%)

黑龙江

122.8

14.3

-15.6

吉林

72.5

18.5

0.3

辽宁

65.6

-22.8

-17.8

内蒙古

40.9

11.7

48.2

河北

21.5

-17.9

17.5

北京

7.8

-46.9

20.0

天津

14.6

-25.5

-5.2

山西

22.1

6.8

23.5

山东

28.6

13.0

-18.8

河南

31.7

6.7

0.6

江苏

30.6

11.7

64.5

安徽

30.0

-18.0

-57.9

湖北

16.1

-36.8

39.6

湖南

17.0

-18.7

-29.2

陕西

9.4

-45.0

30.6

新疆

47.9

-2.8

5.0

重庆

8.5

16.4

-19.8

四川

10.6

-29.3

-27.9

贵州

17.2

-

-

  二、玉米种植和生长情况对玉米螟发生有利

  今年全国春玉米种植面积继续保持增长的势头,其中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4省(区)累计种植面积超过2.3亿亩。

目前,东北三省、内蒙古等地的春玉米多处于苗期,华北和西北地区为苗期至心叶期,黄淮和江淮地区为心叶至拔节期,西南地区多为拔节期;大部分主产区春玉米长势较好,为一代玉米螟发生和为害提供了有利的寄主条件。

  三、东北南部天气条件对一代玉米螟发生有利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6月份,全国大部玉米产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东北南部、内蒙古中部偏东地区、西北东部、江淮南部和西南东部等地降水较常年偏多,天气条件对以上地区一代玉米螟发生和为害有利。

全国玉米种植区情况

北方春播玉米区

1.分区范围   该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和内蒙古的全部,山西的大部,河北、陕西和甘肃的一部分,是中国的玉米主产区之一。

1995年玉米播种面积约893万公顷,占全国玉米面积的39.2%,总产量占全国的43.8% (吴景锋)。

北方春播玉米区属寒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带,冬季低温干燥,无霜期130-170天。

全年降水量400-800毫米,其中60%集中在7-9月份。

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大部份地区温度适宜,日照充足,适于种植玉米,是中国玉米的主产区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玉米主要种植在旱地,有灌溉条件的玉米面积不足五分之一。

该地区玉米产量很高,平均达到每公顷6吨左右。

最高产量达到每公顷15吨。

2.种植制度    北方春播玉米区基本上为一年一熟制。

种植方式有三种类型:

 

(1)玉米清种。

 约占玉米面积的50%以上,分布在东北三省平原和内蒙古、陕西、甘肃、山西、河北的北部高寒地区。

由于无霜期短,气温较低,玉米为单季种植,但玉米在轮作中发挥重要作用,通常与春小麦、高梁、谷子、大豆等作物轮作。

这种情况在1970年代以后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玉米播种面积迅速增加,轮作倒茬已经很困难,因此发展成为玉米连作制。

(2)玉米大豆间作。

 约占本区面积40%左右,是东北地区玉米种植的主要形式。

玉米大豆间作,充分利用两种作物形态及生理上的差异,合理搭配,提高了对光能、水份、土壤和空气资源的利用率。

玉米大豆间作一般可以增产粮豆20%左右。

(3)春小麦套种玉米。

 70年代以后,在陕西北部、山西北部和辽宁、甘肃、内蒙古部分水肥条件较好的地区逐渐形成春小麦套种玉米的种植方式。

主要采用宽畦播种小麦,畦埂套种或育苗移栽春玉米的方式,一般可增产20-30%。

3.种植的主要玉米品种    北方春播玉米区实际上包括东北和华北两个地区。

东北地区需要成熟期适中或较早熟、耐低温且丰产性好的品种。

东北地区基本上没有病毒病和小斑病流行,但有大斑病和丝黑穗病,有时还发生玉米螟危害,因此要求抗这些病虫害。

根据1997年统计,东北地区种植的主要玉米杂交种有本玉9号、吉单159、四单19、中单2号、掖单19、丹玉13、掖单13和沈单7号等。

华北地区春播玉米遭受严重的病毒病(SCMV和MRDV)危害,此外还有茎腐病、大小斑病等,因此对品种要求更严格。

栽培的品种主要有:

掖单13、掖单12、掖单19、西玉3号、掖单2号、中单2号和烟单14等。

4.生产条件分析   北方春播区发展玉米生产的有利条件是:

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光热资源较丰富。

该区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玉米增产潜力很大,具有商品生产的优势。

 

本地区限制玉米增产的主要因素可概括为五条:

一是产区集中,流通不畅,玉米收获后储、运、加工、销售都非常困难;二是秋霜早,气温低,籽粒脱水缓慢,降低质量等级和增加能源消耗;三是干旱少雨,灌溉设施和水资源不足;四是投入少,特别是肥料不足,氮磷钾比例不合理;五是缺乏稳产高产的新品种。

本地区进一步发展玉米生产应采取稳定面积,提高产量的策略。

 

5.进一步提高产量的措施   

(1)更换新品种。

迫切需要选育或引进早熟、高产、抗倒伏、适宜密植和机械化作业的新杂交种。

需要籽粒灌浆后期脱水快和品质优良,抗丝黑穗病,大斑病、灰斑病和耐玉米螟的优良新品种。

 

(2)增加投入。

该地区1996年平均每亩施用化肥仅14公斤,而黑龙江省为8.4公斤,比西藏还少,居全国倒数第三位,内蒙古自治区施肥量最少,每亩只有7公斤。

该地区化肥投入量距亩产千斤玉米对氮磷钾的需求相差悬殊,如不增加肥料投入,长期连作玉米将会严重破坏地力,使农业系统丧失可持续性。

如能做到因地平衡施肥,产量会有较大幅度提高。

(3)扩大地膜覆盖面积。

黑龙江省玉米地膜覆盖面积已经达到300万亩,目前正在试验工厂化育苗,机械化移栽新技术,这是大幅度提高产量的有力措施之一。

山西、内蒙和辽宁、吉林部分地区也适宜发展玉米地膜覆盖技术。

(4)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扩大流通渠道,同时还要增加烘干机械和仓储加工设施。

在品种含水量高的情况下,要装备烘干机械,加快玉米收获后籽粒脱水速度,妥善解决粮食安全储藏、运输和流通问题,提高质量等级,扩大出口能力。

还要重视产后加工业的发展,多条途径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稳定生产。

 

二.黄淮海夏播玉米区   位于北方春玉米区以南,淮河、秦岭以北。

包括山东。

河南全部,河北的中南部,山西中南部,陕西中部,江苏和安徽北部,是全国玉米最大的集中产区,播种面积733.33万公顷(约合11000万亩),占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30%以上,总产量占全国的 50%左右。

该区属温带半湿润气候,无霜期170?

/FONT>220天,年均降水量500~800毫米,多数集中在6月下旬至9月上旬,自然条件对玉米生长发育极为有利。

但由于气温高,蒸发量大,降雨较集中,故经常发生春旱夏涝,而且有风雹、盐碱、低温等自然灾害。

栽培制度基本上是一年两熟,种植方式多样,间套复种并存,复种指数高,地力不足成为限制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

在玉米栽培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1)推广早熟、高产、抗逆性强的紧凑型玉米杂交种。

(2)增加肥料投入,发挥肥料的增产潜力。

本区玉米施肥面积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磷肥不足,钾肥更少,应把肥料施用量提高到施纯氮12千克以上和适量的磷钾肥。

(3)华北地区的套种玉米和麦茬夏播玉米,播时正值一年中最干热的季节,耕作层十分干旱,结合上茬作物后期浇水,在播种前备足底墒,适当深播(6?

/FONT>7厘米),盖严和镇压,是争取一次全苗的重要措施。

对于套种玉米,为了减轻共生期间小麦的遮阴,麦收前后还必须再浇一水防旱保苗和促进壮苗早发。

(4)华北地区的雨季一般从6月下旬开始,麦茬夏玉米容易发生芽涝。

因此,抢早播种或采用套种方法,促使幼苗在大雨到来之前拔节,可避开和减轻涝害。

如8月下旬以后降水量逐渐减少,有秋旱发生时,应浇水促进籽粒灌浆,增加粒重。

三.西南山地丘陵玉米区   包括四川、贵州、广西和云南全省,湖北和湖南西部。

陕西南部以及甘肃的一小部分。

玉米播种面积400万公顷(合6000万亩)左右,占全国玉米面积的四分之一。

属温带和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

雨量丰沛,水热条件较好,光照条件较差,有 90%以上的土地为丘陵山地和高原,无霜期200?

/FONT>260天,年平均温度14?

/FONT>16℃,年降水量800~1200毫米,多集中在4月至10月份,有利于多季玉米栽培。

在山区草地主要实行玉米和小麦、甘薯或豆类作物间套作,高寒山区只能种一季春玉米。

在玉米栽培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1)扩大杂交玉米种植面积,充分挖掘地方种质资源(具有优良遗传特性的纯种称为种质,用它来培育杂交品种),根据生态区划选用单交、双交、三交和群改种,使杂交优良品种面积扩大到 80%以上。

(2)在高寒丘陵地区推广玉米覆膜,争农时、夺积温,单产可增加 30%一50 %。

(3)扩大间套复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推广玉米规格种植。

(4)在云、桂南部地区扩大一部分冬种玉米。

(5)本区多数山区丘陵土壤瘠薄,阴雨天气多,应注意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

四. 南方丘陵玉米区   包括广东、海南、福建、浙江、江西、台湾等省全部,江苏、安徽的南部,广西湖南湖北的东部。

玉米面积较小,占全国面积的5%左右。

五. 西北灌溉玉米区   包括新疆的全部和甘肃的河西走廊以及宁夏河套灌溉区。

占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2%-3%。

六. 青藏高原玉米区   包括青海和西藏,是我国重要的牧区和林区,玉米是本区新兴的农作物之一,栽培历史很短,种植面积不大。

黄淮海夏播玉米区

1.分区范围   包括黄河、淮河、海河流域中下游的山东、河南的全部,河北的大部,山西中南部、陕西关中和江苏省徐淮地区,是全国最大的玉米集中产区,玉米播种面积约747万公顷,占全国玉米面积32.7%,总产量占全国35.5% (吴景锋, )。

单位面积产量5.3吨/公顷。

 

本区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类型,无霜期170-220天,降雨量丰富。

本区处于黄淮海三条河流水系下游,地上水和地下水资源都比较丰富,灌溉面积占50%左右。

 

本区气温高,蒸发量大,降雨过分集中,夏季降雨量占全年的70%以上,经常发生春旱夏涝,而且常有风、雹、盐碱、病虫等自然灾害发生,对生产不利。

2.种植制度   本区属于一年两熟生态区,玉米种植方式多种多样,间套复种并存。

其中小麦、玉米两茬套种占60%以上。

 

(1)小麦玉米两茬复种 曾经是50年代黄淮海平原地区的主要种植方式,但两茬复种只能种植早熟玉米品种,不能充分利用光热资源,产量较低,而且麦收后复播玉米常受雨涝威胁,因此70年代在北部地区逐渐被套种玉米所取代,到80年代随着水肥条件的改善和适应机械化作业的要求,两茬复种又有所发展。

 

两茬复种的优点是适合机械化作业,有利于保全苗,田间植株分布均匀,群体结构合理。

缺点是易受旱涝低温灾害,稳产性较差,目前缺乏早熟高产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所以种植面积受到限制。

夏播早熟玉米全生育期80-100天,所需有效积温1900-2300℃;中熟种生育期100-110天,有效积温2300-2700℃;晚熟品种生育期110-130天,需要有效积温2700-2900℃。

如果不能满足这些热量要求,则玉米生长不良,后期遇低温胁迫会影响灌浆,不能正常成熟,而且降低质量等级。

黄淮海平原地区的热量资源分布有限,小麦收获后复播玉米,至适时播种下一季冬小麦为止,从北向南只有90-110天的生长期。

如果扣除农耗,积温就更少了。

为了确保小麦和玉米高产稳产,复播玉米只在机械化水平较高,水肥条件较好的地区种植,才能获得较高的产量。

推广工厂化育苗和机械化移栽技术有可能进一步提高复播玉米的产量潜力和质量等级。

 

(2)小麦玉米两茬套种 可以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和土地空间,能够复种中晚熟玉米品种,使产量水平明显提高,而且不影响下一季冬小麦正常播种,因而在黄淮海平原地区占很大比例,主要有四种套种形式。

 

第一种,平播套种。

在黄淮海平原南部地区分布较多,包括山东南部,河北石家庄以南和河南北部及陕西关中地区都采用这种方式。

其特点是小麦密播,不专门预留套种行,或只留30厘米的窄行。

通常麦收前7-10天套种玉米。

由于选用中晚熟玉米品种,因此产量明显提高,而且田间玉米植株分布均匀,群体结构合理,光热资源和土地利用较合理,缓和了麦收和夏种劳动力紧张的矛盾,有利于小麦和玉米双获高产。

缺点是收麦和套种玉米完全要手工操作,不利于机械化作业,保全苗也很困难。

 

第二种,窄带套种。

麦田做成1.5米宽的畦状,内种6-8行小麦,占地约1米,预留0.5米的畦埂,麦收前一个月套种2行晚熟玉米。

麦收以后,玉米成为宽窄行分布。

同两茬复种相比,小麦占地减少,但玉米可换成晚熟品种,因而总体产量较高。

这种套种方式在河北省北部和京津郊区无霜期较短而水肥条件较好的地区能够争取季节,充分利用光热资源,获得高产。

 

第三种,中带套种。

也叫小畦大背套种法。

两米宽的畦内机播8-9行小麦,预留约70厘米套种两行玉米。

一般麦收前30-40天套种晚熟玉米。

这种方式能使用小型农业机械作业,包括麦收、中耕、施肥等。

麦收后的宽行间可套种豆类或绿肥。

 

第四种,宽带套种。

畦宽约3米,机播14-16行小麦,麦收前25-35天在预留田埂上套种2行中熟玉米品种。

麦收后在宽行间套种玉米、豆类、薯类或绿肥等作物。

 

(3)玉米豆类间作 以玉米和大豆间作为主,也有与小豆、绿豆间作混种者。

原则上是玉米不减产,适当增收豆类。

通常采用6:

2或4:

2间作,实现粮豆双收,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和调剂生活。

3.种植的主要玉米品种

黄淮海地区主要是夏播玉米产区,玉米生长季节受前后两茬冬小麦约束,因此需要中早熟品种。

这一地区种植制度复杂,玉米病毒病特别严重,还发生很严重的大小斑病、茎腐病和弯孢菌属叶斑病,因此对品种的抗病性要求特别严格。

种植的骨干杂交种有:

掖单2号、掖单13、丹玉13、烟单14、掖单19、掖单12号、中单2号、郑单14和农大60等。

4.生产条件分析   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是全国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产区,这两类作物争地矛盾较明显。

小麦和玉米是主要粮食作物,也存在争地问题。

因而间作套种就成为本区玉米生产的明显特征。

 

本区光、热、水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灌溉玉米面积占50%以上。

黄淮海平原各地之间玉米产量差异悬殊,平均产量每公顷5.3吨,大面积高产田达到7.5-9吨,小面积高产记录15吨。

对多数地区来说,增产潜力很大。

本地区发展玉米生产的策略是稳定面积,提高产量。

5.进一步提高产量的措施    黄淮海平原是我国玉米重点产区之一,但缺少适应本区生产特点的新杂交种,迫切需要选育和推广适合复种或套种栽培的高产新品种。

目前推广使用的杂交品种产量潜力和抗病性仍不能满足生产需要,而且商品玉米品质很差,抗病性也不如人意。

今后需要高产、抗病、抗倒伏、耐密植和生育期适中的优良杂交种。

 

本区化肥投入较多,据1996年统计,平均施肥量每公顷约480公斤,但由于复种指数较高,真正用于玉米生产的肥料可能不到一半,距离每公顷7.5吨产量对氮磷钾元素的需求相差很远,应继续增加化肥投入,侧重发展平衡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同时,要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才能采用较晚熟的品种,充分利用夏播玉米生长期间的光热资源,进一步提高产量。

 

本区自然条件种一季作物有余,两季不足;因此要继续推广麦田套种玉米的种植方式,尽量把玉米的有效灌浆期安排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提高籽粒饱满度和商品玉米的品质。

一般套种玉米比直播复种玉米增产14%左右。

在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地方,可试验推广工厂化育苗和机械化移栽技术,以提高产量和降低劳动强度。

西南山地玉米区

1.分区范围   西南山地玉米区也是中国的玉米主要产区之一,包括四川、云南、贵州的全部,陕西南部,广西、湖南、湖北的西部丘陵山区和甘肃的一小部分。

1996年玉米播种面积451.9万公顷,占全国18.4%,总产量占13.4%,单位面积产量3.79吨(吴景锋),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3%。

本区近90%的土地分布在丘陵山区和高原,而河谷平原和山间平地仅占5%。

多数土地分布在海拔200-5000米范围内,种植业垂直分布特征十分明显。

本区属温带和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带,雨量丰沛,水热资源丰富,但光照条件较差。

本区无霜期较长,一般在240-330天,玉米有效生长期150-180天,全年降雨量800-1200毫米,多集中在4-10月,适合玉米栽培。

但全年阴雨寡照天气在200天以上,经常发生春旱和伏旱。

病虫害的发生比较复杂而且严重。

云贵高原地势垂直差异很大,土壤贫瘠,耕作粗放,玉米产量很低。

2.种植制度    西南地区地形复杂,农作物种类较多,以水稻、玉米、小麦和薯类为主。

间作套种是本区玉米种植的重要特点,种植方式复杂多样。

种植制度从一年一熟到一年多熟兼而有之。

基本方式有三种:

 

高寒山区一年一熟春玉米,或春玉米同马铃薯带状间作; 

丘陵山区间套复种玉米,主要是早春作物如马铃薯、蚕豆、豌豆、油菜或春小麦套种玉米或复种玉米; 

平原地区以玉米为中心的三熟制,例如小麦-玉米-甘薯,小麦-玉米-水稻,绿肥-玉米-水稻等三熟制,有间作套种,也有复种,其中以小麦-玉米-甘薯构成的旱三熟制推广面积最多,增产作用最大。

(1)麦玉薯旱三熟制。

在四川、云南和贵州省海拔600米以下的丘陵山区,经常发生夏旱和伏旱。

以往实行小麦复播夏玉米一年两熟,7月下旬常发生高温干旱,使夏玉米严重减产。

推广旱三熟制以后,在冬小麦播种时预留空行,麦收前35-40天套种春玉米,麦收后又在玉米行之间起埂栽插甘薯,避开了夏旱和伏旱,充分利用降雨,并提高了光能利用率。

旱三熟间套种全年每亩可收获700-800公斤,比两茬复种增产150-200公斤。

(2)小麦或马铃薯套种玉米。

在海拔800米以上、生长期较短的丘陵高寒地区,每年种植一季有余,种植两季又显不足。

自1970年代以来发展小麦或马铃薯与玉米两茬套种,解决了两熟稳产和均衡利用光、热资源问题,在云南省中、北部推广种植约300万亩,一般比单种玉米增产30%左右。

(3)小麦-玉米-水稻间套种,并与双季稻轮作。

西南双季稻产区早春气温不稳定,早稻播种后易烂秧。

秋季气温下降快,阴雨寡照天气多,日照时数只有1200-1600小时,影响晚稻抽穗开花,降低产量。

实行小麦-玉米-水稻间套种,把玉米提前套种在小麦行间,实现早种早收,可比早稻稳产。

同时,一季晚稻还比双季稻提早栽插10多天,避开了后期低温天气。

这种方式还兼有水旱轮作的优点。

从商品粮需求方面来说,减少了低质量的早稻生产,扩大了南方急需的小麦和玉米生产,缓解了早稻供过于求和旱粮供应不足的矛盾。

3.种植的主要玉米品种  西南地区地理气候条件和种植制度复杂多变,病虫害流行也比较复杂,主要有大小斑病、茎腐病、病毒病、锈病、纹枯病和霜霉病等。

此外还有秋粘虫和玉米螟危害。

种植的骨干品种有:

成单14、中单2号、川单9号、雅玉2号、掖单13、沈单7号、成单13、绵单1号等;此外,这里还种植一些改良的开放授粉品种和顶交种等。

4.生产条件分析和进一步提高产量的措施    玉米在西南山区有较悠久的历史,一直是当地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

本区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土壤贫瘠,经济不发达,虽然实行间套复种制,但投入较少,耕作粗放,农民生活较贫困,限制了玉米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但这种特殊的地理气候和人文生产条件决定了西南山区是我国玉米种质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

 

西南山区进一步发展玉米生产的主要措施包括:

 

扩大杂交种的种植面积。

我国玉米杂交种已经占全国玉米总面积的90%,但在西南地区只占50%。

扩大杂交种面积是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技术措施。

西南地区杂交种面积较少的原因之一是缺少适路品种,以往较多地引进北方杂交种,虽然有较高产量潜力,但适应性差,在贫困地区难以全面推广应用。

西南地区是我国玉米品种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全国一半以上的玉米资源来自该地区,因此,要立足本地区选育和推广适应性强的新杂交种。

这些本地杂交种不必沿用北方的模式,可以选育单交种、改良单交种、三交种、顶交种等。

在贫困山区,生产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可继续推广改良的自由授粉品种或群体。

在高寒山区推广地膜覆盖或育苗移栽技术,一般可提高产量30-50%。

要扩大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的间套复种面积。

在云南和广西要扩大冬种玉米,取代一部分早稻面积,改变商品粮结构,适应市场需求。

南方丘陵玉米区

1.分区范围   南方丘陵玉米区的分布范围很广,包括广东、海南、福建、浙江、江西、台湾等省的全部,江苏、安徽的南部,广西、湖南、湖北的东部,是中国水稻的主产区,玉米种植面积很少,每年约1000多万亩,占全国3.2%,产量占2.2% 。

本区属亚热带和热带湿润气候,气温较高,雨量丰沛,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时间长达220-360天,适合玉米生长发育的有效积温时间在250天以上。

年降雨量1000-1800毫米,分布均匀,全年日照1600-2500小时,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玉米。

但本地区的气候条件更适合种植水稻,所以玉米面积较少,且不够稳定。

但该地区发展秋冬玉米生产的条件较好,潜力很大。

2.种植制度   本地区历来实行多熟制,从一年两熟到三熟或四熟制,常年都可种植玉米,但主要作为秋冬季栽培。

代表性的种植方式有:

 ·  小麦-玉米-棉花 (江苏)   ·  小麦(或油菜)-水稻-秋玉米(浙江、湖北)   ·  春玉米-晚稻(江西)    ·  早稻-中稻-玉米(湖南)   ·  春玉米(套种绿肥)-晚稻(广西)     ·  双季稻-冬玉米(海南)

本区秋玉米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西和湖南、广西的部分地区,常作为三熟制的第三季作物,兼有水旱轮作的效果。

冬玉米主要分布在海南、广东、广西和福建的南部地区,60年代以后发展成为玉米、高梁等旱地作物的南繁育种基地,80年代以后又逐渐成为我国反季节瓜菜生产基地。

玉米在多熟制中成为固定作物,也是水旱轮作的重要成份。

本地区具有育苗移栽玉米的丰富经验,例如浙江、江西、湖南等省秋玉米区,一般采用营养钵育苗,收获中稻后及时移栽玉米,能显著提高玉米产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