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水库分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45017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5.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水库分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山西水库分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山西水库分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山西水库分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山西水库分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水库分布.docx

《山西水库分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水库分布.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西水库分布.docx

山西水库分布

 

山西黄河流域小型水库

建设规划

 

山西省水利厅

二○○六年十一月

前言

山西省黄河流域位于我省西部和南部,占全省总面积的62%,是我省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规划的晋中和晋东能源基地即位于该流域,在我省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建国以来,山西省黄河流域共建成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28座、小型水库360座,初步形成了以大中型地表水源工程和地下水供水工程为骨干、小型水利工程为辅助的供水体系。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黄河流域规划建设大中型水库6座,全流域供水体系将进一步完善。

由于黄河流域大中型水库数量较少,每个县(市、区)平均不到一座,供水、防洪覆盖范围偏小;另一方面,黄河流域80%左右的面积位于山区,分布在山区的大部分城镇和农村地区没有可靠的水源。

“十一五”期间及今后一个时期,在水资源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特别是山区,通过建设小型水库工程,合理增加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量,解决中小城镇及周边农村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关于加强对水库建设管理的通知》(发改农经[2004]1644号)的要求,为了统筹规划黄河流域小型水库项目布局,合理安排小型水库建设规模和进度,山西省水利厅组织山西省水利建设开发中心等单位编制了《山西省黄河流域小型水库工程建设规划》,经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流域机构审批后,作为我省黄河流域“十一五”期间和今后一个时期小型水库建设的指导和依据。

附表1

附表2

第一章概述

一、自然地理

山西省位于华北地区西部,黄土高原东翼,黄河的中游。

平面轮廊呈由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南北介于北纬34º34.4'~40º43.4'之间,南北长约680km,东西介于东经110º14.6'~114º33.4'之间,东西宽约300km。

全省总面积15.63万km2,分属黄河与海河两大流域,其中黄河流域面积9.71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62%。

山西省处于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连接部的特殊位置,对加快“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起着示范、引导、辐射、带动效应和承东启西的作用。

山西从总体上看是一个被黄土覆盖着的山地形高原,境内具有山地、丘陵、盆地、台地等多种地貌类型。

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80%,大部分地区在海拔1000m以上,地表破碎、地形复杂、起伏悬殊。

东部以太行山为主脉形成块状山地,西部是以吕梁山为主干的黄土高原,中部分布着大同、忻定、太原、临汾、运城等一系列断陷盆地。

全省共有大小河流1000余条,其中黄河流域主要河流有汾河、沁河、三川河、昕水河、涑水河等,河流基本上属于自产外流型,且以季节性河流为主。

山西地处中纬度大陆性季风区,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

山西省黄河流域降水量常年在400~650mm之间,各地区分布不均,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山区较多,盆地较少,1956~2000年系列黄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20.8mm。

山西省黄河流域按水资源区划大致分为河口~龙门(含红河区)、龙门~三门峡、三门峡~沁河、汾河、沁河五个分区,分区面积分别为33276km2、8375km2、3397km2、39826km2、12264km2。

二、社会经济

现状年(2005年,以下同)山西省总人口335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413万人,农村人口1942万人,城镇化率42%。

山西省黄河流域总人口218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20万人,乡村人口1267万人,城镇化率42%。

全省行政区划共设太原、大同、阳泉、长治、晋城、朔州、忻州、晋中、临汾、运城、吕梁11个市,其中黄河流域包括吕梁、临汾、运城3市的全部,太原、晋城、晋中3市的大部分面积,忻州、朔州、长治3市的部分面积。

山西是国家的能源重化工基地,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的国民经济有了快速的发展,对全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

但是由于山西的工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能源和初级矿产品比重较大,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经济发展速度和整体效益与我国东部地区差距较大。

现状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为4180亿元,人均12495元,处于全国中等水平。

特别是农业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发展速度慢,且不稳定。

现状年黄河流域主要社会经济指标及其在全省所占比重详见表1-1。

表1-1现状年黄河流域主要经济指标

项目

单位

黄河流域

全省

所占比重%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2680

4180

64

总人口

万人

2187

3355

65

其中城镇人口

万人

920

1413

65

乡村人口

万人

1267

1942

65

人均GDP

元/人

12247

12495

98

工业增加值

亿元

1185

1756

67

耕地总面积

万亩

3619

5690

64

其中水浇地面积

万亩

1324

1885

70

粮食总产量

万t

605

996

61

大牲畜存栏

万头

170

313

54

小牲畜存栏

万头、只

1081

1821

59

由表1-1所示的山西省黄河流域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所占的比重,可以看出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在全省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全流域地区生产总值占到全省的64.1%,钢铁、化工、军工、重型机械制造和粮食、棉花生产在全省占有主导地位。

三、水资源情况

(一)水资源量

我省是水资源贫乏的省份之一,根据山西省第二次水资源评价成果,全省1956年~2000年系列多年平均降水量508.8mm,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86.8亿m3,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84.0亿m3,扣除河川径流与地下水之间重复量47.0亿m3,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23.8亿m3,人均、亩均占有水资源量分别为381m3和180m3,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6和1/9,属于严重缺水地区。

黄河流域同期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50.9亿m3,多年平均降雨入渗补给量50.5亿m3,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75.3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只有344m3,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90%,缺水状况尤为严重。

按流域分区,水资源总量的分布是:

河口~龙门区15.46亿m3,龙门~三门峡区7.48亿m3,三门峡~沁河区3.99亿m3,汾河区33.59亿m3,沁河区14.77亿m3。

见表1-2。

山西省黄河流域水资源总量极值比为3.05,三门峡~沁河区最大,达11.66,其它分区介于2.25~7.83之间,极大值大多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

2005年山西省黄河流域实际供水量为40.90亿m3,其中地表水供水量14.47亿m3(包括提引黄河干流水2.07亿m3),占总供水量的35.4%,地下水供水量24.08亿m3,占总供水量的58.9%,污水处理回用量及矿坑排水回用量为2.35亿m3,占总供水量的5.7%,见表1-2。

表1-2黄河流域水资源分区水资源量及现状年供水量统计表

水资源分区

地级行政区

面积(km2)

水资源量(万m3)

供水量(万m3)

地表

水量

降雨入渗补给量

河川基流量

水资源总量

地表水

地下水

其他

合计

红河区

朔州市

2211

6157

5814

2934

9037

415

765

57

1237

偏关—吴堡区

忻州市

9911

18216

40866

5608

52263

3264

2981

159

6404

吕梁市

6663

26937

14773

10625

32296

2110

2299

133

4543

小计

16574

45153

55639

16233

84559

5374

5280

292

10947

吴堡—龙门区

吕梁市

7097

24565

14624

12126

36519

3032

4646

187

7865

临汾市

7394

33364

17702

17159

24451

2579

1108

323

4009

小计

14491

57929

32326

29285

60970

5611

5754

510

11875

龙门—潼关区

运城市

6541

18337

45580

5682

58235

14827

50561

 

65387

潼关—三门峡区

运城市

1834

7855

11985

3239

16601

4373

5139

 

9513

三门峡—沁河区

运城市

3397

39425

18891

18419

39897

2200

600

 

2800

汾河上中游区

忻州市

3441

26652

14205

13885

26972

351

648

 

999

太原市

6253

16762

40827

6701

50888

21496

37389

14000

72885

吕梁市

7228

30036

48609

15275

63370

14612

19529

2000

36141

晋中市

9677

33563

37666

11751

59478

17982

38750

2000

58732

临汾市

1615

25637

6338

21554

10421

3033

5101

2000

10134

小计

28214

132650

147645

69166

211129

57474

101417

20000

178891

汾河下游区

临汾市

8594

59000

67676

36645

90031

39226

29254

 

68480

运城市

3018

8346

22726

2541

28531

5600

29030

 

34630

小计

11612

74040

93345

42632

124753

44826

58283

 

103109

沁河区

长治市

2302

16831

12832

6292

23371

346

305

 

651

临汾市

2273

22121

7972

7819

22274

498

160

 

658

晋城市

4758

63642

44388

40749

67281

6733

3474

 

10207

小计

9333

102594

65192

54860

112926

7578

3938

 

11516

丹河区

晋城市

2931

24839

28958

19045

34752

2022

9062

2646

13730

合计

97138

508979

505375

261495

752859

144700

240800

23505

409005

2005年山西省黄河流域人均年供水量为176m3,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9%,工业、农业和城乡生活供水全面短缺,供水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山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

总体的资源性缺水、丰枯悬殊、连续干旱、时空分布不均等是山西省黄河流域水资源的主要特点,给水量的调节、控制、利用带来很大困难,也凸现出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山西省黄河流域现状年地下水供水24.08亿m3,占总供水量的58.9%,其中城市生活及工业供水的85%取用地下水。

地下水的过度超采,导致了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地下水超采区面积扩大,全流域超采区面积10540km2,其中严重超采区面积4457km2,地下水超采量达6.14亿m3(其中太原、临汾、运城三大盆地区超采量5.54亿m3,一般山丘区及岩溶山丘区超采量0.70亿m3)。

山西省黄河流域地表水供水量在平水年占河川径流量的1/5~1/4,枯水年占河川径流量的1/3左右,出省水量占到河川径流量的70%以上,地表水总体开发利用程度不高,且主要集中在腹部盆地地区如汾河、涑水河流域,其余沿黄诸河的开发利用率一般在10%~30%之间,总体来看,沁河、沿黄支流等河流还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见表1-3。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1)水资源形势严峻,水供需矛盾尖锐

山西省黄河流域人均占有水资源量344m3,按照1993年联合国“国际人口行动”提出的水紧缺指标属于严重缺水的区域。

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全流域总体处于一个较长的枯水时期,使得本来就很紧张的水资源形势变得更加严峻。

自1980年以后,为了保证国家对能源的需要,能源工业及相关产业迅速发展,煤炭、火力发电、煤化工、钢铁、铝工业的产量有了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增长。

同时,城镇和农村生活用水、生态用水迅速增加。

当前,供水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和“短板”,成为不可忽视、不容回避的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

表1-3现状年黄河流域地表水开发利用表

水资源分区

地表水资源量

(亿m3)

地表水供水量

(亿m3)

开发利用率

(%)

备注

红河区

0.62

0.04

6.7

偏关—吴堡区

4.52

0.54

11.9

吴堡—龙门区

5.79

0.56

9.7

龙门—潼关区

1.83

1.48/0.08

4.4

供水量中含提引黄河水量1.63亿m3

潼关—三门峡区

0.79

0.44/0.21

26.6

三门峡—沁河区

3.94

0.22

5.6

汾河上中游区

13.27

5.75

43.3

汾河下游区

7.40

4.48

60.5

沁河区

10.26

0.76

7.4

丹河区

2.48

0.20

8.1

合计

50.90

14.47/12.84

25.2

地表水供水量/本流域供水量

(2)水资源调控配置能力低,水源工程建设严重滞后

黄河流域大部分为山区和丘陵区,水源工程建设难度大,成本高,工期长。

建国以来,全流域共建成水库390座,总库容21亿m3。

现有的30座大中型水库都是1976年以前开工建设的,经过30年以上的运行,淤积量已达6.4亿m3,调节能力下降,地表水调蓄控制能力严重衰减。

现状年河口~龙门区、三门峡~沁河区以及沁河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不足10%,处于较低水平。

(3)水源结构不合理,地下水超采严重。

流域主要地形特点为山高坡陡,地高水低。

河川径流量大部分集中在汛期3个月,一场洪水往往只持续几个小时,若没有工程调蓄很难利用。

由于地表水源工程供水能力有限,自1972年以来,为满足经济发展对供水的需求,地下水开采量逐年增加,导致全流域地下水超采量达6.14亿m3。

此外,工业废水、城市污水的排放造成了河流水质的严重污染。

由于我省黄河流域的大部分河流为季节性河流,非汛期清水流量较少,纳污能力很低,导致大部分河流水质达不到要求的水功能。

第二章小型水库建设现状及面临形势

一、小型水库建设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基础产业的发展,我省水利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利建设进程加快,“十五”期间水利事业全面推进,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截止2005年底,山西省已建成水库730座,总库容45.0亿m3,其中大型水库6座,中型水库57座,小型水库667座。

山西省黄河流域累计建成水库390座,总库容21.2亿m3,其中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28座,小型水库360座。

山西省黄河流域2005年360座小型水库总库容达4.5亿m3,设计兴利库容2.4亿m3;其中小

(1)型水库129座,总库容3.6亿m3,兴利库容1.9亿m3,已淤积库容0.7亿m3。

目前山西省黄河流域小型水库大都兴建于5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期,主要担负着防洪、灌溉和供水等任务,运行30多年来,为全省的防洪、灌溉、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以及养殖、发电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山西省是山洪灾害频发的省份之一,同时受气候影响,降水分布极不均匀,旱情经常发生,各河流上的小型水库对保护下游人民尤其是农村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农业灌溉及城乡生活供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增加了中小县城及周边农村经济发展和粮食生产供水,提高了中小河流、重要城镇的防洪标准,改善了中小河流区域内城乡生态环境,为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已建小型水库情况见表2-1。

表2-1现状年黄河流域小型水库基本情况表单位:

万m3

地区

总计

其中:

(1)型水库

座数

总库容

已淤积

库容

兴利

库容

座数

总库容

已淤积

库容

兴利

库容

太原市

15

3016.00

267.20

1562.20

9

2805.00

228.00

1535.00

长治市

3

352.00

47.50

129.00

1

237.00

25.00

129.00

晋城市

96

9378.50

2834.30

5432.70

31

7281.60

2252.50

4088.00

朔州市

6

1230.00

270.20

408.50

2

1125.00

252.00

380.00

晋中市

37

5258.80

1439.20

2613.40

16

4523.80

1381.80

2196.00

运城市

90

7815.70

1249.50

3462.67

22

5034.14

549.10

2199.85

忻州市

6

2772.70

484.00

745.20

4

2649.70

449.00

657.20

临汾市

72

8035.91

802.93

5251.89

25

5964.61

530.10

3808.61

吕梁市

35

7541.00

1539.70

4204.00

19

6496.00

1159.70

3723.00

合计

360

45400.61

8934.53

23809.56

129

36116.85

6827.20

18716.66

二、面临形势

(一)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

山西省黄河流域属于资源性严重缺水地区,吕梁山区是农村饮水困难人口集中分布地区,虽然近年来我省开展饮水解困工程解决了大部分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问题,但目前还有2/3的农村人口饮水达不到安全标准,不少地方农民还在饮用高氟、高砷水和苦咸水,对身体健康带来很大危害,加重了农民负担,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保障饮水安全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当前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工作的新的更高要求。

在有水源条件的河流上规划建设小型水库,对于解决中小城镇及周边农村的饮水安全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发展经济、促进中小城镇和矿区建设的需要

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将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特色城镇化建设进程,部分大中型工业项目将落户到水资源条件较好的中小城镇,以煤炭、铁矿、铝土矿产开采的矿区建设发展速度也将逐步加快,工业需水要求逐年增加。

规划建设小型水库对于保障中小城镇和矿区的工业需水要求,促进新农村建设和特色城镇化,缩小城乡差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三)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需要

黄河流域是山西省的经济发达地区,也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在全省经济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的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目前全流域有效灌溉面积1234万亩,但实际灌溉面积只有992万亩,大部分面积不能适时适量灌溉,流域的供水能力明显不足。

尤其是山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依然十分突出,需要按照“高水高用,低水低用”的思路优化配置水资源,但现有山区水库还不能满足配置要求,规划建设小型水库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保障这些区域中小城镇及周边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四)提高防洪标准、促进人水和谐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财富也在快速积累。

人民群众对于提高防御洪涝灾害的能力,享有防洪安全保障的要求不断提高。

山西省黄河流域山丘区面积大,地形复杂,小流域局地性暴雨山洪经常出现,山洪灾害伴随着黄土湿陷、滑坡、泥石流成为一种多发性自然灾害。

由于未能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给洪水留出路”的原则,对边山峪口、山区河道的防洪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不适当的生产建设和生活设施的布设,侵占了行洪河道、沟道,致使山洪灾害频繁发生,防洪保安难度很大。

多数中小城镇现状防洪标准没有达标,缺乏洪水调控措施,堤防达标率仅为13.6%,在防洪安全方面与小康社会的要求有很大差距。

(五)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秀美新山西的需要

山西省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7.03万km2,占到国土总面积的72%。

经过多年努力,全流域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48万km2,但是生态环境形势仍不容乐观。

同时,流域内以矿业开发为主的产业结构和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滞后,导致水体污染严重,形成水资源匮乏与生态环境污染恶性循环。

更为严重的是,水体污染已向地下水、岩溶泉水渗透,对供水水源地形成威胁。

解决水的问题,已经成为生态建设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章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结合我省晋西北、太行山革命老区建设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立足于扭转水资源日趋短缺、水供给日趋紧张、水环境日趋恶化的局面,以流域内大中型水库工程总体布局为基础,按照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全面节约和有效保护的总要求,制定小型水库的总体布局。

并根据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工程建设条件和建设资金的筹措能力,按效益优先和轻重缓急,制定小型水库工程建设的实施规划,保障流域内中小城镇及周边农村的供水安全、防洪安全和水生态安全。

二、基本原则

1、以流域分区为单元进行规划。

小型水库建设以已经审批过的流域规划和专项规划为依据,以2006年完成的全省流域分区水资源规划配置成果为基础,在以流域分区为单元进行资源平衡确定其必要性的前提下,通过对规划初选工程进行调研、论证,最后确定项目。

2、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在流域内现有及规划大中型水库工程总体布局的基础上,根据各市水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不同,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利益,与已建水库和其他水资源工程统筹考虑,按投入产出的经济性,合理确定水库规模。

3、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根据项目前期工作、建设条件和建设资金的筹措能力,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优先考虑生活用水、优先开发水资源利用潜力大、供水效益显著、当地政府建设积极性高的项目,确定小型水库工程建设的实施排序。

4、保护生态,协调发展。

把生态保护放在重要位置,避免在已过度开发的河流上进行梯级水资源开发。

统筹考虑防洪减灾、河道内生态用水、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实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5、建管并重,科学管理。

在高度重视水库建设管理、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高度重视水库建成后的运行管理,明晰产权,落实管理职责和管理经费,建立科学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提高供水效益,使水库处于良性运行状态。

三、规划范围及水平年

规划范围:

山西省黄河流域,流域面积97138km2。

规划水平年:

现状基准年2005年,近期水平年2010年,远期水平年2020年。

四、编制依据

1、《黄河流域综合规划》

2、《黄河流域水利发展“十一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