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山行》评课发言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42455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0.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山行》评课发言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古诗《山行》评课发言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古诗《山行》评课发言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古诗《山行》评课发言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古诗《山行》评课发言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山行》评课发言稿.docx

《古诗《山行》评课发言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山行》评课发言稿.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山行》评课发言稿.docx

古诗《山行》评课发言稿

古诗《山行》评课发言稿

教学反思:

《山行》一诗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所构成的一幅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加深理解,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自读自悟,合作交流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己结合文后的注释,体会理解诗的大意思;在学生自学基础上,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及不懂的地方。

对于古诗的意思只要求学生大体理解即可。

在相互的交流中,学生取长补短,加深了对古诗诗意的理解。

二、结合图片指导阅读,加深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在学生初步交流理诗意后,引导学生根据图片想象画面朗读诗歌,一座高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直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头,在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然后有人经过这里里,看到了满山的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就这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读,很容易地让学生进入当时的意境。

三、反复朗读,体会意境。

古语曰: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可见,朗读对于古诗学习很是重要。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如:

自由读、接读、对读摇头晃脑读等,反复朗读古诗,从读通读懂,到学生能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诗的意境。

山行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杜牧的《山行>》,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说教材:

杜牧的《山行》是北师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其主题是秋日撷菊。

这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这首诗的教学要突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积累,二是朗读背诵,三是诗歌赏析能力的培养。

基于以上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说教学目标:

1.借助资料了解作者,及古诗的相关知识。

2、反复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3、结合注释,抓住关键词句赏析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说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文字美,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2、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说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找学生背诵已学过的杜牧的诗作:

1

生1《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生2《江南春绝句》:

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师:

同学们,这两首诗描绘的都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生:

是春季的景象。

师:

你是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

生:

从“清明时节雨纷纷”,“牧童遥指杏花村”,“千里莺啼绿映江”。

师:

是的,诗人的这两首诗歌,以清新、明快的笔触,描绘了春天杏花盛开,桃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那么,诗人笔下的秋天的景象又是怎样的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二、自主学习: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展示自学提纲:

1.查阅资料,简介作者。

2.初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尝试把握节奏。

3.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4.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资料,合作互助,理解诗文大意。

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三、展示汇报:

(学生展示汇报,老师适当点拨)

1.学生介绍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

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

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

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颂。

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

在诗歌创作上与晚唐另一位杰出诗人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杜牧的诗作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

师:

深秋的一天,杜牧骑着马,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的挥毫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那么,他在山中行走,都看到了什么呢?

下面我们来读读、说说、品品吧。

2、找生朗读,学生互相评价,教师及时点拨:

古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又包括绝句和律诗。

绝句都是四句一首,以五言、七言为主,称五绝、七绝。

刚才同学背诵的《清明》、《江南春绝句》以及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山行》都是是七言绝句。

七绝,一般是第一、二、四句末字押韵。

《山行》的第一、二、四句末字的“斜、家、花”应押“a”字韵,所以“斜”在这里应读“xiá”。

七言绝句的朗读节奏的划分一般是“二二三”,这样读起来整洁响亮,朗朗上口,抑扬顿挫。

我们按要求再来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美感)。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3、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资料,合作互助,理解并掌握重点字词,理解诗文大意。

找学生展示,(师点拨强调)

(1)重点字词:

山行:

在山上行走

远上:

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

深秋时节的山林

斜:

(xiá)倾斜,这里有曲折不知的意思

坐:

因为

爱:

真爱,留恋的意思

枫林晚:

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霜叶:

经霜打过的枫叶

3

红于:

比?

?

更红,

(2)理解诗意:

一条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诗歌的大意我们已有所了解了,现在我们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要求:

要读准节奏,抑扬顿挫,读出感情,读出美感。

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全诗,(朗读形式可以多样化:

先自由朗读,再齐读,再找学生个别读)(老师评价点拨)

四、赏读课文,体会意境美: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明确,老师适当的点拨指导)

(一)、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

读读,说说

如:

1、“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2、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

“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3、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

(1)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2)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3)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4、“红于”写出霜后的枫叶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二)、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假如,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4

(学生发挥想象,小组内交流后展示。

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铺成的小路,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漫山遍野的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令人精神勃发。

(三)、朗读背诵。

(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并背诵,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可多种方式的朗读古诗。

个别读,小组读,齐读五、合作探究: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明确,老师适当的点拨指导)

1、你认为《山行》中那句是全诗的中心句并且千古传诵?

为什么?

(“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是全诗的中心句,且千古传颂。

因为,本句运用对比,情感独特,一反历来悲秋之调,并且富有哲理,经霜色愈浓,磨难之后愈显旺盛生命力。

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做铺垫和烘托。

2、品味并背诵范仲淹的《渔家傲》和《苏幕遮》,简要说说其情调与《山行》有什么不同。

(生讨论后展示,师点拨:

这两首诗的情调是低沉的悲伤的思乡之情,而《山行》则是热烈的赞美秋天山间火烈的美丽之情)。

六、小结: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通过写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优美动人的秋景图。

诗的前二句概括描写山行所见全景,视线由低到高;后二句,用对比的方式写近处的美好景致。

这首诗歌情感独特,诗人一洗寂寥冷落的悲秋情调,表现了诗人豪爽向上的精神。

本诗意境开阔,富有哲理,枫叶经霜色愈浓,显出旺盛的生命力。

人生亦是如此,磨难之后更显人生之壮美。

六、检测评价:

1、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一句?

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2、诗中首句用“寒”来修饰山,你认为改作“青”或“苍”好么?

为什么?

3、《山行》的最后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秋天之美描写得胜过春天。

在你的生活体验中,是否也感到秋天的某一处胜过春天呢?

谈谈你的感受吧!

(100字左右)

5

《17古诗两首山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温岭市特殊教育学校黄婕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用具】:

PPT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谈话:

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

为什么?

(生思考,后交流。

)(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

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板题】:

山行杜牧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

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

有《樊川文集》。

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

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

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

点拨:

⑴、山行:

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⑵、远上:

向山的远处伸展。

⑶、寒山:

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

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⑷、斜:

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⑸、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

深:

浓厚,浓郁;生:

生出,存在。

(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⑹、坐:

因为。

爱:

真爱,留恋的意思。

⑺、霜叶:

经霜打过的枫叶。

枫林晚:

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⑻、红于:

比?

?

更红——与“红如”区别。

6、理解诗意:

⑴、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

⑵、教师点拨: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

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

“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

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

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

(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

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

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

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

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

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

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想象漫游:

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

有何感想?

4、朗读。

(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作业布置】:

画一幅秋色图

【板书设计】:

山路绵长,山势高缓

白云深处,人家居住

内容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