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四单元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41572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251.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四单元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四单元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四单元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四单元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四单元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四单元教案设计.docx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四单元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四单元教案设计.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四单元教案设计.docx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四单元教案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第三单元

9 三 峡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2.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学习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其语言的精妙。

3.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景物,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文章描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通过学习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3背诵课文。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李白《早发白帝城》中写道“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描写的就是三峡的风光,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郦道元的《三峡》,再次领略三峡的风光。

二、资料助读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

平东将军郦范之子,南北朝时期北魏官员、地理学家。

郦道元年少时博览奇书,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撰《水经注》四十卷。

且其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

可称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

三、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

1.生字注音。

阙(quē)  嶂(zhàng)  曦(xī)  襄(xiāng)  御(yù)

溯(sù)湍(tuān)啸(xiào)属(zhǔ)涧(jiàn)

2.通假字

(1)略无阙处(“阙”通“缺”,中断)

(2)哀转久绝(“转”通“啭”,婉转发声)

3.古今异义

(1)至于夏水襄陵(古义:

到了;今义:

另外)

(2)或王命急宣(古义:

有时;今义:

连词,表选择)

4.一词多义

(1)自

(2)绝

5.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2)良多趣味(形容词用作副词,实在,真的)

(3)空谷传响(名词用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2.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5.理清本文的结构。

明确:

第1段总写了三峡的地貌特征,其余3段以夏、春冬、秋为序描写了三峡的四季景色。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观。

但是,不管这块神奇的土地怎么变,三峡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永远不会变,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

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让我们走进历史的三峡吧!

二、研读课文

1.三峡两岸的山有什么特点?

连绵、高峻。

2.请概括课文第2~4段的大意。

第2段写夏季三峡情景:

水涨流急,交通阻断;第3段写春冬时三峡情景:

水退潭清,风景秀丽;第4段写秋天三峡情景:

水枯气寒,猿鸣凄凉。

3.第2段是怎样描写夏天水势特征的?

先从正面落笔,后分两层写:

以“沿溯阻绝”概括水势险恶;以“王命急宣”的特例给人具体印象;又加上奔马和疾风的比喻,则给人的感受更加形象而深刻。

4.第3段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先写俯视江中所见,后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最后总结,状写了四种景物。

5.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

突出了什么气氛?

抓住了有代表性的事物——猿。

突出了凄清肃杀的气氛。

6.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三峡雄伟秀丽的风光的?

抓住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文章整体是先写山,后写水。

山——两岸连山,群峰对峙(高峻美)。

水——夏:

大水猛涨,江流湍急(奔放美)。

冬、春:

素湍绿潭,清荣峻茂(清幽美)。

秋:

林寒涧肃,哀猿凄清(凄婉美)。

7.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

写“水”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

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

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

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特点。

最后描写三峡之秋的悲凉气氛。

8.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请你找出表现形、色、声、情的关键词语,并认真体味。

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

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

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

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

而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由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三、课堂小结

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了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

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写出了三峡独特的美——奔放美、清幽美和凄婉美。

同时表达了对山河自然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四、板书设计

三峡(美)

10 短文二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弄懂句子的含义。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提高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1.重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第1课时

《答谢中书书》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

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

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二、资料助读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齐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号华阳隐居。

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

作品有《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陶隐居集》等。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文章以感慨发端:

山川之美,古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文题中的“答”是“回复”的意思。

“谢中书”,即谢征,字玄度,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即书信。

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三、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

1.生字注音。

夕日欲颓(tuí)         能与其奇者(yù)

2.重点实词

(1)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2)四时俱备(四季)

(3)晓雾将歇(消散)(4)夕日欲颓(坠落)

(5)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

3.一词多义

(1)欲

(2)与

(3)自

4.词类活用

夕日欲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坠落)

5.古今异义

(1)晓雾将歇(古义:

消散;今义:

休息)

(2)夕日欲颓(古义:

坠落;今义:

精神萎靡)

四、研读课文

1.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

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2.课文可分为几部分?

每一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全文可分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共谈”总领全文。

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而后分“晓”与“夕”两层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3.“答谢中书书”中的两个书该如何理解?

书①:

中书,南朝时候的官员称谓。

书②:

即书信,是文体的一种。

由此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4.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

其一:

山水相映之美。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

色彩配合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

晨昏变化之美。

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

动静相衬之美。

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5.“自康乐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自从谢灵运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五、课堂小结

孔子曾经说过: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古今仁人智士用他们脍炙人口的文章写尽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让我们去品味,让我们去感怀。

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宽广的胸怀去发现,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我们的阳光将会变得更加灿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的美好。

六、板书设计

第2课时

《记承天寺夜游》

一、导入新课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

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

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

(板书课题)

二、资料助读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其词开豪放一派;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忧郁。

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于是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三、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

1.生字注音。

解衣(jiě)   藻荇(xìng)   遂(suì)   未寝(qǐn)

2.一词多义

3.古今异义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

古义:

只是;今义:

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

古义:

罢了;今义:

耳朵)

(2)相与步于中庭(古义:

院里;今义:

庭子中间)

4.词类活用

(1)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

(2)怀民亦未寝(名词作动词,睡;卧)

四、研读课文

1.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

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2.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3.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闲”字饱含着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心情的寂寞,面对挫折逆境的豁达,面对孤独人生的感慨……也使我们看到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故其笔下的月夜才如此空灵、皎洁。

5.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6.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句中无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写皎洁的月光。

作者用“积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

用“藻、荇交横”四字,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

“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给人以一池春水静谧之感。

“藻、荇交横”是以竹柏倒影烘托月光,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这个意境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随着苏轼的文字,赏到了与众不同的月景,更赏到了虽处逆境却依然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相信大家从中可以获得一种人生的感悟。

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苏轼:

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

如果大家对这位宋朝的大文豪感兴趣的话,建议大家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六、板书设计

描绘————庭中月色

 

追求————美好事物

   人生观

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11 与朱元思书

【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掌握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理解文意,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鉴赏水平。

3.再现写景画面,感受富春江独特的自然美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1.在准确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

2.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正确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内涵,理解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

”其实,只要再向前跨出一步,就会惊喜地发现一条秀绝人寰的绿徜徉在同样青翠的群山之间。

这就是富春江。

古往今,它倾倒了无数的文人墨客,留下了无尽的美丽传说学们,今天我们就可以一睹它的芳容了。

一起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吧。

二、资料助读

吴均,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

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省安吉县)人。

家世寒贱,好学有俊才,沈约尝见均文,颇为称赞。

初任郡主簿,后官奉朝请(一种闲职文官)。

他有志于历史著述,欲撰《齐书》,求借齐起居注及群臣行状,武帝不许,遂私撰《齐春秋》,因实录齐梁间的历史,称梁武帝为齐明帝佐命之臣而触怒梁武帝,遭焚书免官的迫害。

今存诗一百余首,所作多抒发郁勃不平之气和怀才不遇之慨。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

本文见于《艺术类聚》卷七。

由于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被人们当作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阅读欣赏。

“与”:

给,“书”:

信。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音韵美

1.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缥碧(piǎo)     急湍(tuān)     轩邈(iǎo)

泠泠(línɡ)经纶(lún)横柯(kē)

2.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1)注意语速。

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

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句号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

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

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四、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语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或请老师回答。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交流一下文中的文言词汇、句子:

(1)通假字

蝉则千转不穷 “转”通“啭”,鸟叫声

窥谷忘反“反”通“返”,返回

(2)一词多义

(3)词类活用

风烟俱净(形容词作动词,消净,散净)

任意东西(名词作状语,向东,向西)

猛浪若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互相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望峰息心(动词使动用法,使……停止,平息)

(4)文言句式

①省略句

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省略主语“吾”)

B.急湍甚箭(“甚”后省略介词“于”)

C.互相轩邈(省略主语“其”,指树)

②倒装句

鸢飞戾天者(定语后置,即“飞戾天(之)鸢者”)

五、合作探究,解读课文

按要求写出句子。

1.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3.最能概括富春江山水特点的: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4.写富春江水清澈的: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5.写江流气势磅礴的: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6.文中以动写静,赋予景物以蓬勃向上之势的: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7.写听觉感受的: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我国幅员辽阔,风光优美,到处都有让人流连忘返的奇山异水。

上节课我们已对《与朱元思书》进行了整体感知,能理解文意,说出重点词语的意思。

这节课我们再看看吴均是如何向好友朱元思介绍富春江山水的。

二、课堂研讨

1.作者在介绍富春江山水时先总写,再分写。

哪些句子是总写,哪些句子是分写?

总写: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后面部分都是分写。

2.分写部分先写水,再写山。

那作者是如何介绍富春江的“异水”的呢?

一是从“水皆缥碧”到“直视无碍”,这是写它的清澈;二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这是写它的湍急。

3.“鸢飞戾天者……窥谷忘反”一句该怎样理解?

为了功名利禄而极力攀高的人,他们看到这山峰后,也平息自己那热衷功名利禄的心。

经纶,就是筹划,治理。

筹划世俗事务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这是作者的感慨。

这一句从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

三、悉心体味,感受作品的志趣美和语言美

1.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

请反复品读课文,联系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其生平经历,看看作者描写景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吴均曾得宠于梁武帝,并任史官,后因直言,一度被贬。

虽然后朝廷也曾恢复了他的官职,但他从官场倾轧中悟出了仕途的险恶,于是完全淡泊了功名。

他的这种思想在本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两句,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不仅从侧面衬托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美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

2.讨论、探究本文的语言美。

(1)本文的语言有一种音韵和谐美,骈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

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

(2)抓住特征、有层次地描写景物和多角度、运用多种修辞表现富春江山水的特点是这篇游记散文主要特色。

师生共同品味文章写景文字的形象生动。

列举文中所用的修辞方法。

四、整体剖析,分析文章的结构特色和写作手法

这篇文章虽然结构短小,字数寥寥,但构思精巧,写作手法丰富多样。

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学习借鉴。

五、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抒写行船游江的见闻感受,生动而简练地描写了富阳、桐庐一带“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山水的喜爱、赞美之情,抒发了作者厌弃尘俗、向往自然的心态。

(或抒发了作者对政治的失意厌倦和期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六、板书设计

12 唐诗五首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五首诗歌创作的不同背景和不同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情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第1课时

《野望》《黄鹤楼》

一、导入新课

中国自古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

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唐诗五首》。

二、《野望》

1.资料助读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唐代诗人。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注有《老》《庄》。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王绩爱好广泛,最突出的成就在诗歌。

他的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以真率疏浅之格,入初唐诸家中,如鸢凤群飞,忽逢野鹿,正是不可多得也”。

(【清】翁方纲:

《石洲诗话》卷一)王绩被后世公认为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扭转齐梁余风,为开创唐诗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的诗歌史上,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基础知识

东皋(gāo)    徙倚(xǐyǐ)    犊(dú)

东皋:

地名,诗人隐居的地方。

皋,水边高地。

薄暮:

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薄,接近。

徙倚:

徘徊。

犊:

小牛。

禽:

泛指猎获的鸟兽。

相顾:

相视;互看。

采薇:

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3.诗歌赏析

(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高地。

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4.小结

全诗起句写傍晚在东皋伫望,次句写望后产生的寂寞惘然心情。

三、四句写晚景,用“树树”“山山”“皆”“唯”极写“秋色”“落晖”的浓重。

五、六句通过人事活动,进一步写晚景。

最后两句说面对牧者猎者虽相见而不相识。

自己甘愿过“采薇而食”的隐居生活,表现出作者不问世事的闲适思想。

这首诗写景抒情朴素自然,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三、《黄鹤楼》

1.资料助读

崔颢(hào)(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

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

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