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形成性考核电大《教育学》形成性考核册14及答案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41348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NEW形成性考核电大《教育学》形成性考核册14及答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NEW形成性考核电大《教育学》形成性考核册14及答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NEW形成性考核电大《教育学》形成性考核册14及答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NEW形成性考核电大《教育学》形成性考核册14及答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NEW形成性考核电大《教育学》形成性考核册14及答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NEW形成性考核电大《教育学》形成性考核册14及答案doc.docx

《NEW形成性考核电大《教育学》形成性考核册14及答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NEW形成性考核电大《教育学》形成性考核册14及答案doc.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NEW形成性考核电大《教育学》形成性考核册14及答案doc.docx

NEW形成性考核电大《教育学》形成性考核册14及答案doc

姓名:

教育学作业1学号:

得分:

教师签名:

一、辨析题1、教育是人类和动物界都具有的一种现象。

×2、社会可以制约教育的发展,而教育无法制约社会的发展。

×3、教育能推进一个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4、社会可以制约教育的发展,而教育无法制约社会的发展。

×5、人的素质不是先天遗传的,完全是后天影响教育的结果,人完全是教育的产物。

×6、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这个阶段,在皮亚杰认知发展四个阶段中,属于形式运算阶段。

×二、论述题1、描述教育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轨迹及各阶段的代表人物与著作,请用一两句话来介绍代表人物的重要教育思想。

答:

(1)教育学的萌芽。

其标志有中国古代的《论语》和《学记》。

前者是反映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性著作,论及了教、学等方面的教育思想;后者是中国古代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论述了教育目的、教育制度等丰富的教育思想。

西方古代教育学思想根源于雅典与斯巴达的教育实践。

代表有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伦理学》。

苏格拉底的教育学智慧是“产婆术”;柏拉图的洞穴理论证明了教育的作用,把培育和养育健康智慧的人作为国家的大事来抓,系统地提出了国家统一掌管和整体实施的教育大纲;亚里士多德第一次按照人的年龄对人的教育阶段进行了系统分期,首次依据人的发展阶段系统论述了人的和谐发展理论。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英国哲学家培根于1623年首次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划分了出来,标志教育学有了自己独立的学科地位。

代表有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等。

夸美纽斯“泛智”理论提出具有强烈民主性的普及教育的计划及单轨的学校体系,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教学的基本原则,是第一个设想出全面完整教育学的人;赫尔巴特依据实践哲学说明教育目的,依据心理学说明教育的途径、手段与障碍,论述了“管理”、“教学”、“训育”三个核心概念及其理论体系,系统论述了教学材料、教学方式、教学过程。

(3)教育学的科学化发展。

20世纪初,形成世界性科学化教育学研究运动。

标志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拉伊与《实验教育学》及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等。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科学论证里教育的本质、作用、目的、任务及教育、环境与人的发展等理论,深刻论述了教育和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综合技术教育等教育问题;拉伊在对实验教育学的观察、统计、实验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的基础上,从实验教育学的角度论述了一般教育学;桑代克从外部行为的观察来研究动物和人类的心理,从对动物学习的研究中,提出“尝试-失败-再尝试-成功”的学习过程论,认为教育是一种改变人类行为的艺术和科学,教育研究重在探讨人与环境的广泛联系并使人性适应环境的变化。

(4)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

教育学开始走向自然科学导向下的以定量为特征的发展方向,研究中心向美国和苏联转移。

标志是教育学出现繁荣发展的特征。

代表有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马卡连柯《教育诗》、凯洛夫《教育学》、赞科夫《科学与发展》、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陶行知等。

杜威提出了代表进步教育的基本主张:

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儿童中心;马卡连柯提出了“远景”教育理论及“通过集体”“在集体中”“为了集体”的“平行影响”集体教育学说;凯洛夫提出了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是教育、教养和教学等教育学总论和教学理论(教学法);赞科夫研究教学与发展间的关系,把“观察、抽象思维和实际操作”作为促进学习一般发生的三条渠道和可行途径,其实验教学特点表达为五大实验教学原则;苏霍姆林斯基探索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模式,创立了“活的教育学”;陶行知提倡平民教育、乡村教育、普及教育三大运动,创造和实践了中国特色的“生活教育”理论。

2、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请具体阐述一下。

答:

一、人口功能1、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手段之一;2、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3、教育可使人的结构趋于合理;4、教育有利于人口迁移。

二、政治功能1、维系社会政治稳定:

自古以来,任何国家或政权都无一例外以教育作为维系政治稳定的基本途径。

教育维系社会政治稳定主要通过两方面实现,即为社会培养各种政治人才和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素质的社会公民。

2、促进社会政治变革:

教育普及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将有力推动社会政治的变革与进步,教育通过传播先进思想和弘扬优良道德促进社会政治变革,教育水平的提高是实现社会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3、培养社会政治人才:

教育是培养人的工具,教育是通过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去实现教育的政治作用。

4、推进社会政治民主:

在现代社会,教育发挥着弘扬社会政治、思想、道德及文化领域中的正面因素,抑制与抵制腐朽、落后的消极因素,进而推进政治民主化的作用。

一个国家的政治是否民主,取决于该国的政体,也与人民的文化素质、教育水平密切相关。

国民教育的发展和全体国民公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是推进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三、经济功能1、提高劳动者素质;2、促进经济增长;3、推动新的科技发展。

四、文化功能1、文化传承功能;2、文化选择功能;3、文化交流功能。

3、结合你自身的实际情况,对照教师素质现代化,谈谈你在那些方面还需要加强?

答:

教师素质现代化包括:

1、教师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即处在现代教育总体时代背景中的教师,应具有符合时代需要和历史发展潮流的科学教育观,如全面质量观和评价观、学生主体观、整体优化观等。

2、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现代化,既包括继承历史上的优秀职业道德,也包括与现代社会发展相一致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等及时间观念、效率观念等。

3、教师知识构成上的现代化,即教师应拥有一个与现代人才培养需要相适应的知识库、理论库、资料库、问题库。

教师不仅应具有获取新知识的良好动机,而且应富有高度的时代性,能保持获取知识的过程始终是一个吐故纳新的过程。

4、教师能力素质的现代化,即教师应具有一个完善的能力结构,包括教学语言的运用能力、新的教学技术与手段的操作能力、敏锐的学术意识和学术视野等。

(结合实际略)4、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应如何顺应这些规律实施相应的教育?

答: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性、互补性。

1、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的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因此教育工作要做到循序渐进。

2、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注意各阶段之间衔接工作,这一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的进行。

3、及哦啊与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强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教育,个体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存在最佳期或关键期,为有效促进个体身心的发展,教育工作要抓住关键期。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积极因素,选择最有效的教育途径,是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5、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积极性这一规律要求教育者首先要对全体学生,特别是存在身心障碍,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树立起检定的信心,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善于发现学生的有事,扬长避短,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积极性。

5.现在有些家长选择了在家教育孩子,而不是送孩子到学校接受教育,而我们的教材(90页第10行)认为:

正常人缺少学校教育可以得到发展,但不会以有效的方式得到完满的发展,你认同这个观点吗?

(回答可参考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也可以结合现实中学校教育的成功与失败,谈自己的观点)。

答:

我认同这个观点,没有教育,个体可以得到发展,但有了教育,个体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所以学校教育虽不是个体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它是充分条件。

与一般的发展资源相比,它是经过有意识筛选的、经过儿童身心发展水平的改造、反映儿童发展需要的人类文化的基础性构成,这些资源在教育者的指导下,通过有目的地教育、教学活动,可以对个体身心发展起到强化和加速的作用。

学校教育对个体生命发展的独特价値,能够促进个体个性化,提高个人的自主能力、独立能力、创造能力与自觉控制能力。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

1、引导个体发展的方向。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引领作用主要表现为对后天发展方向的定位。

人的发展方向既要合目的(社会的目的和个人的意向),又要合规律(社会的规律和个体的发展特质),教育就在于为个体身心的发展确立合适的方向。

2、提供个体发展的动力,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

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个体发展到一定阶段,起作用的不再是生理上的遗传素质和身心成熟,而是个体后天再改阶段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包括两个因素,个体知识、经验的积累水平和结构等,和个体自我意识和主体性的发展水平。

而最直接的发展动因就是后者。

教育作为专门的育人活动,无疑对知识经验的获得、自我意识的培养和主体性的激发,即对人的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承担着主要的责任。

3、唤醒个体的发展意识,挖掘发展的潜能。

人的发展过程,一定意义上就是潜能的不断开发。

而意识能不断地将人的潜能开掘开来。

认识到意识对潜能开掘,进而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意义,教育就必须着眼于意识的唤醒。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从人生命深处唤起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创造力、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4、促进个体差异的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个性。

个性的差异客观存在,教育首先要尊重个性,给个性创造一个施展和张扬的空间和机会。

在目前班级集体教学的状况下,可以给学生创设宽松的环境,使个性得到表现和发展,最重要的是保护和培养人的创造性。

三、案例分析案例:

读者薛女士反映,转学还不到一学期的10岁儿子小雷跟过去比好像换了个人,以往由于喜欢小动作,小雷没少挨老师的骂,结果看到老师就害怕,不得不转学。

到新学校后不久,小雷在上课时又忍不住做起了小动作,被老师发现了。

新老师什么也没有说,只是微笑着轻轻拍了一下他的背,便继续上课了。

以后,每次老师走过小雷身边,如果小雷没有小动作,老师就会对他微笑并点头表示赞许。

很快,小雷改掉了坏习惯,还爱上了学习,自信心大增。

问题:

请从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特点分析,对待有问题的学生新老师的教育机智。

答:

小学生身高体重处于两次增长高峰期之间,是相对稳定发展时期。

他们的有意注意已开始发展,但无意注意仍占优势,他们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小学生的情感不稳定性以及不善于控制的特点也很突出,特别是小学低年级还是依据他人的要求评价自己。

这些都是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的发展特点。

上面这位新老师正是正确认识到了这点,并机智地运用这个特点来引导小雷,既纠正了他,又不伤害他的自尊心,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情感,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更为重要和紧迫。

第19页共19页姓名:

教育学作业2学号:

得分:

教师签名:

一、辨析题1.教育目的体现了人类发展的总体方向,可以超越国家、社会、历史而存在,不具有时代性。

×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忽视了受教育者个人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当坚持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3、学制即指修业年限。

×4、义务教育即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强迫教育。

√5、课程即学生所学的科目的教材。

×6、发展性学生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二、论述题1、概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要点。

答:

1、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产物:

马克思深入地研究了分工和人的发展的关系问题。

生产工具的进步引起了生产分工的需要,于是原始的自然分工变成了不同生产个体之间的分工,分工便带上了社会性质。

表现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离,它造成了不同社会阶级之间的对立,造成了劳动者的片面发展。

资本主义的分工制度在工场手工业时期达到了它的顶点,同时开始走向它的反面,因为大工业要求用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承担社会局部职能的个人。

2、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涵义

(1)生产劳动过程中工人全面发展;马克思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方式下的劳动性质以及个人发展的片面性、局限性。

他把资本主义生产征的人的片面发展具体化为体力和智力两个方面;又从资本主义内部出现的新的经济条件出发,论证了工人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2)自由时间与人的全面发展,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动时间创造了人类才能发展所必需的物质方面,自由时间是人的后天各种才能,道德和能力充分发挥的又一个广阔领城。

(3)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社会条件

(1)市场的扩大和交往的普遍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大工业的发展使自由时间增多,从而为个人全面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3)大工业的发展使新的产业不断兴起,劳动变换加速,从而要求人必须全面发展。

(4)马克思把人的全面发展看成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和主要内容,把能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看成是区别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一个重要标准。

4、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教育是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个人的唯一方法。

马克思从三个方面对大工业生产条件下的教育问题作了深入的考察。

(1)考察了男女青少年参加现代生产劳动的可能性;

(2)考察了由于先进科学技术的出现和综合技术教育的实施而出现的各种新型学校;(3)考察了当时制定的工厂法中有关使初等教育同工厂劳动相结合的条款;(4)马克思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提示,未来社会全面发展的教育已经在工厂制度中萌发出来,未来教育的特征就是生产芳动同智育和体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2、试述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体系的基本内容。

答: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体系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级别:

1、学前教育是对出生至入学前儿童的教育,使幼儿接受早期教育,为接受小学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初等教育(即小学教育)使儿童打下文化知识基础和做好初步生活准备的教育,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他们接受中等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提高民族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3、中等教育是在初等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中等普通教育,分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

包括全日制普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职业中学、农业中学或半工半读中学。

4、高等教育是中等教育以上程度的各级各类教育的总称,为正规学校教育的最高层次,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和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任务,包括大学和专门学院、成人教育的高等学院、研究生院等。

3、课程有哪些类型?

请归纳出各类型课程的主要特点。

答:

一、科学课程与活动课程1、科学课程是根据学校教育任务和学生一定年龄阶段与发展水平,从各学科中选出的最基本的原理知识,组成各种不同学科。

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2、活动课程也被成为经验课程,是从学生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学生活动为中心,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

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1、分科课程也称为科目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

这种课程是预先安排的。

2、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相对,是一种双学科或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学科之间内在的联系性和相互整合。

三、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1、显性课程也被称为正式课程、官方课程、公开课程、显露课程等,是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实施的各门学科课程和课外活动课程。

2、隐性课程也被称为非正式课程、非官方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无形课程、自发课程等,是不在课程计划中反映的,不通过正式教学进行的,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

4、试述课程评价的类型及其含义。

答:

一、按照评价的不同目的进行分类1、决策性评价:

一般由教育行政部门召集人员或委托专门机构来看展评价,目的通过对正在使用的课程价值及其合理性做出判断,为调整有关课程的法律法规和重大决定提供信息。

2、研究性评价:

一般是课程理论工作者为新课程开发或为获得、积累和改进现行课程所需要的资料和信息而对现行课程所进行的评价。

3、工作性评价:

一般是课程实施主体之一的教师为课程是否对学生的影响达到了鸡丁目的而进行的判断。

二、按照评价的不同主体进行分类1、自我评价:

根据评价指标,参照一定的标准,由课程设计和实施主体自己进行的评价。

2、他人评价:

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主体之外的其他人对评价对象的评价。

三、按照评价的不同功能进行分类1、诊断性评价:

一般是在课程实施之前,为预测学生已有的认知、情感和技能方面的准备程度而做的评价。

2、形成性评价:

一般是为改进现行课程计划所从事的评价活动。

3、总结性评价:

一般是在课程设计实施之后关于其效果的评价。

四、按照评价的不同方法进行分类1、定量评价:

是收集数据资料,采用教育测量与统计、模糊数学等方法,用精确地数字进行描述,从而对评价对象做出结论的评价。

2、定性评价:

是收集资料和现象,采用系统分析、哲学分析等方法,用语言文字进行描述,从而对评价对象做出结论的评价。

五、按照评价的不同对象进行分类1、单项评价:

是以课程贬值过程中某个环节中的某个因素或现象为评价对象和任务的评价。

2、综合评价:

是以课程编制全过程或某个过程的所有因素为评价队形和任务的评价。

三、案例分析:

案例:

从2001年秋季开始,江西省的小学生们告别了一贯的百分制,实行新型的成绩考核评价机制——“等级+特长+评语”。

目前,山东潍坊市小学已经取消各种形式的统考,废除了“百分制”,代之以“评语+特长+等级”的新的评语标准,严禁以升学率作为考核、评价学校、评价教师工作的唯一标准。

问题:

你怎样看待江西和山东潍坊市所开展的教育评价改革?

请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谈该项改革。

答:

我对江西和山东潍坊市所开展的教育评价改革持肯定态度。

江西和山东潍坊市所开展的教育评价改革是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需求,废除百分制,使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用“等级+特长+评语”,因材而评价,面向全体学生,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才是教育的目的所在。

这种教育评价改革正是新课程实施的体现,新课程评价改革的方向,对推动我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非常有利。

姓名:

教育学作业3学号:

得分:

教师签名:

一、辨析题1.教学内容就是教材展现给学生的知识、观念。

×2.教学模式即教学方法。

×3.学校德育就是道德教育,别无它意。

×4.德育为首,就是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无论进行什么教育,都要首先对学生进行思想德育教育。

√二、论述题1.请分析:

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对你的教学具有那些指导意义?

答:

1、心理准备阶段: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需要心理上的准备。

学习过程中的首要问题是引起学习动机,使学生的生“我要学习”的需要。

2、感知知识阶段: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戌性知识贫乏,知识面窄,很难理解和把握那些抽象的间接知识,因此,感知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3、理解知识阶段:

学生理解教材是掌握知识的关键,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4、巩固知识阶段:

知识的巩固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感知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等阶段都对知识的巩固起着重要的作用。

5、运用知识阶段: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变式练习,同时注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创造性地掌握知识的技巧。

另外,还要适当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并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评价学习效果的阶段:

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反馈。

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不能公在最后阶段,要贯彻在教学的2.我国的教学理念,每一种都有其特点和适用领域,请你进一步思考一下,在你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哪些教学新理念是你最希望加以运用的?

答:

中国的教学新理念有以下几种:

1、有效教学。

就是教师和学生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基于预定的课程教学目标,通过交流与互动所达成的有效果与有效益的教学。

它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关注教学效益;讲究适应性。

2、对话教学。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在民主与平等的氛围中,以对话为原则,师生双方与文本、课程、自然、社会、自我,以及与过去、未来敞开心扉和彼此接纳,不断地体会、吸纳、批判、反思、重构和创造的过程。

它要求引发兴趣,打开对话教学之门;创设和谐自由、平等的对话氛围。

3、体验教学。

以文本为中介,引发学生对文本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的体味或对自己生活经历的反思,从而获得对文本、内涵和自我人生的一种感受和领悟的教学新理念。

它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性、自主、创新等主体精神为目标,以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为主要特点。

4、实践教学。

要求学生依据书本知识,投身于实践中去,循序渐进地升华理论,在实践中收获知识和能力。

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用自己的方式去探求、发现问题,使学生学有收获。

5、反思性教学。

教师借助发展逻辑推理的技能和仔细推敲的判断以及支持反思的态度进行的批判性分析的过程。

它的特点是增强教师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在反思中解决实践问题。

6、生成性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建构教学活动的过程。

增强师生的幸福感是其价值追求;动态性和创造性是其本质特点。

精心预设是课堂生成的基础;多维互动是拓展动态生成的有效途径。

7、生命化教学。

教师与学生以生命发展为基础,通过对生活世界的关注,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人格提升、个性张扬,同时使教师的职业生命活力得以焕发,师生生命在交往互动、共同经历中不断生成的过程。

它的特征是关注生活的体验;教学的交往互动性;教学的生成发展性。

3.“德行之教是心灵交往之教,是促进‘内生’之教,是引发感悟之教”,你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

答:

1、德行之教是心灵交往之教。

心灵交往不公能造就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性,还能使人从精神意义上来反观自己、把握自己,人往往会在心灵义往中感受到精神生活的意蕴,不断吸收精神生活的源头活水,从中彻悟人生道理,领略做人的意义。

2、德行之教是促进内生之教。

德性虽然可教,但是要靠个体内在心性活动才能生成生长。

没有相应的心性活动,社会规范价值系统就不会映照进人的心灵,更不会“内化”为自身的德性。

3、德行之教是引发感悟之教。

人在感悟时,有知动、有情动、有意动、有心动,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一个人经过感悟在内心确立起来的东西往往是比较牢固的,不会轻易改变。

4.德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实施德育一般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可以采用哪些基本方法?

答:

一、德育实施的基本原则:

1、引导学生自主的原则

(1)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

(2)长善救失(即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在教育过程中要不断发现并利用各种形式不断强化和发扬学生自身积极向上的一面,抑制或消除其消极低落的一面,因势利导,长善救失)。

(3)、疏通引导(在德育重要坚持用正确的理论、事实和榜样等来教育学生,疏通学生思想障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体验和实践等不断进步)。

2、施加教育影响的原则

(1)注重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2)注重集中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

3、促进品德内化的原则

(1)知行统一;

(2)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

二、德育实施基本方法:

1、认知明理法;2、心理咨询法;3、榜样示范法;4、实际锻炼法;5、陶冶教育法;6、自我修养法;7、品德评价法。

三、案例分析案例1:

下面一个事例教师会经常遇到,如果处理不好,教师会陷入尴尬境地。

“上课说话,为什么不注意听课?

出去”,老师对一位学生发出严令。

这位学生没有出去,“听见没有,叫你出去”,老师加重了语气,学生仍不出去,老师奔下讲台,冲到学生眼前,用力往外拉,学生死命拉住桌子,眼里含有敌意,全班学生看着这位威严的老师,老师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

问题:

分析上面案例中教师的做法。

如果你是老师,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样解决?

答:

案例中老师之所以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还没树立起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基于预定的课程教学目标,通过交流与互动所达成的有效果与有效益的教学。

要实现有效教学的理念,首先要关注学生的进步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