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定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36836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边城》定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边城》定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边城》定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边城》定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边城》定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边城》定稿.docx

《《边城》定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边城》定稿.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边城》定稿.docx

《边城》定稿

论《边城》的语言特色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

摘要: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

小说的语言独特、鲜明。

吸取了湘西口语,书面语,文言文的特长。

《边城》在词语的运用上灵活多变,口语词,文言词,方言词,数词和叠词的使用各具特点;语言简洁质朴,深沉蕴藉,形成了沈从文小说独特的语言艺术。

引言

沈从文不仅以“乡土作家”而蜚声文坛,而且还以“一个学贯中西、具有较高古今文化造诣的作家”而誉满中外。

他特别擅长于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祖国偏僻的一隅——湖南湘西地区的自然景色、风土人情,以其优美、清新、自然的文笔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属于他的“湘西世界”。

他的语言不经过精雕细刻,不是隐晦艰涩的,但却是经过潜心研究和反复试验的。

他以湘西方言为基础,注意学习生活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然后经过加工、提炼、书面化。

综观沈从文的小说叙述语言,既有乡土化的一面,也有现代节奏化的一面,这两种语言的运用体现了他小说叙述语言的不同风格,使他的作品独具特色。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充分体现了沈从文的艺术创作成就,尤其是小说的语言艺术成就。

《边城》这部小说不注重情节的铺陈叙写,不注重典型人物的精雕细刻。

整篇小说的语言古朴简约、清新流利,宛如一首平淡圆润的散文诗。

在小说的创作中沈从文吸取了湘西口语方言、书面语、文言文的特长,并且又灵活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语言的锤炼,使《边城》通篇语言的典雅性和现代性充分体现,本课题试从语言的角度,谈谈对《边城》语言特色的认识。

本文所引用例句均出自严家炎,孙玉石,温儒敏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1],为了行文的方便,所有例句不再一一注明出处。

1.独特的词语运用

沈从文的《边城》的语言是独到的,在词语的运用上,力求质朴自然的同时又灵活多变,是《边城》语言艺术风格的特色之一。

何谓语言风格?

张弓先生曾指出:

“它是作家在创作作品时个人所采取的组织语言的手法,而选词选句的方法则要根据思想内容的本身要求。

”[2]沈从文先生在《边城》里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所使用的那些独特、鲜明的语言,都是从湘西人民生活的肥田沃土中摄取出来的,一言一语都浸透了湘西的地方色彩,正如沈从文所说:

“我的文字风格,假若还有值得注意处,那只因为我记得水上人的语音太多了。

”[3]“文字中一部分充满着泥土气息。

”他的作品中无论是栩栩如生的人物对话,还是简洁明快的叙述,以至于对清新自然的景物描写,处处都闪耀着民族语言的朴素美。

1.1方言词的使用

沈从文常使用生动活泼的湘西口语,来描述当地的淳朴民情、风俗和纯情的人物。

在《边城》中沈从文使用了很多赋有湘西地方色彩的方言词语,这些方言词汇体现了当地纯朴的民风,更贴近人物的生活实际,展现原汁原味的地方生活。

方言词的使用,使得《边城》呈现出恬静、和谐、优美的乡村风情。

例如:

(1)正因为这也是可能的事,她又不愿在天未断黑以前,同黄狗赶回家去,只好站在那石码头边等候祖父。

(2)翠翠误会邀她进屋里去那个人的好意,正记着水手说的妇人丑事,她以为那男子就是要她上有女人唱歌的楼上去,本来从不骂人,这时正因等候祖父太久了,心中焦急得很,听人要她上去,以为欺辱了她,就轻轻的说:

“你个悖时砍脑壳的!

(3)“人老了应当歇憩!

(4)二老向岸上一跃,站在斜坡上说:

“翠翠,难为你!

……我回去就要人来替你们,你们快吃饭,一同到我家里去看船,今天人多咧,热闹咧!

(5)大老说到这个求亲手续时,好像知道二老要笑他,又理解要保山去的用意,只是“因为老的说车有车路,马有马路,我就走了车路”。

(6)说着船已拢了岸,翠翠抢先帮祖父搬东西,但结果却只拿了那尾鱼,那个花褡裢;褡裢中钱已用光了,却有一包白糖,一包小芝麻饼子。

以上几个例子中的“断黑”、“脑壳”、“歇憩”、“大老”、“二老”、“车路”、“马路”和“褡裢”等等,这些都是流传在湘西人中的极普通的口语词,在这些口语中回荡着家乡人民的乡音,一种亲切、真实、清新之感油然而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1.2口语词和文言词的运用

1.2.1口语词

口语是存在于群众中的文学语言的基础和源泉,从口语中我们可以“看见惊人的丰富的形象,比拟的确切,有迷人的力量的朴素和形象的动人的美”,它“好像是山涧的清水,地下的甘泉”。

[4]凡是有经验的作家,总是从他所生活的沃土中,从群众的日常口语中严格的挑选最准确,最恰当和最有意义的字眼组织在自己的作品里。

沈从文先生的作品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语言文字是作家的武器,一个人理会文字的用处,比旁人渊博,善于运用文字,正是他成为作家的条件之一。

”[5]《边城》这部小说正是选取了最能表现湘西的风土人情,湘西的地域风貌的口语,这些口语蕴含丰富,形象动人,像用水洗过了似得,峻洁而自然,它是那样的纯净,那样妥帖,毫无雕琢之气。

例如:

(7)初五大清早落了点毛毛雨,上游且涨了点“龙船水”,河水全变作豆绿色。

祖父上城买办过节的东西,戴了个粽粑叶“斗篷”,携带了一个篮子,一个装酒的大葫芦,肩头上挂了个褡裢,其中放了一吊六百钱,就走了。

(8)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的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

摘虎耳草!

白日里拉船,她仰头望着崖上那些肥大的虎耳草已极熟习。

崖壁三丈五丈高,平时攀折不到手,这时节可以选顶大的叶子作伞。

(9)照理说,炒菜要人吃,唱歌要人听,可是人家为你唱歌,是要你懂得歌里的意思。

《边城》中所使用的口语,真正的都是湘西地区的群众语言,沈从文把它们锤炼成文学语言,所选用的词语极富于浓郁的地方色彩,蕴含丰富,句式简洁、明快。

例(7)中的“龙船水”、“粽粑叶”、“斗篷”、“大葫芦”、“褡裢”等词语形象而逼真地描绘出湘西土家族的生活习俗,动词“落、涨、携、挂”等既通俗又简练。

例(8)描写翠翠做的一个甜美的梦,歌声把翠翠的灵魂浮起,“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飞窜过悬崖半腰”以鲜明的对照,从侧面写傩送二老月夜在高崖上所唱的优美动人的情歌,在一个刚刚萌生爱情之芽的少女的心灵中所产生的感应,同时也是湘西青年男女表达那种朴素纯真的爱情方式的真实写照。

例(9)以通俗明快的比喻、整齐和谐的句式,形象而巧妙地点明了听歌者与唱歌者心灵上沟通的重要性。

1.2.2文言词

在《边城》中,作家沈从文还常常使用一些人们容易理解的古代汉语词汇,例如:

(10)那人说:

老船夫回到家中,不能来接她,故搭了过渡人的信来告翠翠。

(11)翠翠睨着腰背微驼的祖父,不说什么话。

(12)因为她不明白这笑话究竟有几分真,又不清楚这笑话是谁诌的。

(13)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

(14)从不闻有水鸭子被水淹坏的!

以上各例中,文言词“告”、“睨”、“诌”、“拘”、“闻”都是容易理解的古代汉语词汇,既显得句子精当,同时又增添了文章的古朴美。

沈从文笔下所选用的口语词和文言词都具有鲜明的地方性色彩,既简约、典雅,又通俗,精当,增加了文章语言的典雅性和古朴性,体现了《边城》语言艺术的一大特色。

1.3数词的使用

汉语中,数字“一、二、三……”简明、清晰,可以产生一种视觉美。

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就常常有数字的出现,这些数字增添了作品的艺术性,读起来赏心悦目。

作为文学大家,沈从文在《边城》中同样使用了数词。

流露出对人的肯定,对物的热爱。

比如:

(15)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16)“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

谁要这个?

(17)“一本百家姓好多人,我猜不着他是张三李四。

(18)他还想说:

“二老提得鸭子,一定又会送给我们的。

”话不及说,二老来了,站在翠翠面前微笑着。

翠翠也不由不抿着嘴微笑着。

于是三人回到吊脚楼上去。

例(15)中沈从文运用许多数词来描写茶峒,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娓娓叙来,显得直白而单纯。

不足百字就向读者勾勒出了小说中主要人物的生活环境;例(16)中“三、七”是形容数量的多,暗示出老船夫的热情、真挚、纯朴、友善;而在例(17)、例(18)中作者把相邻的数字排列在了一起,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

沈从文在《边城》中,用数字写文章,体现了他文字上的简洁、视觉上的匀称。

1.4叠词的使用

《边城》中叠词的使用是随处可见的,沈从文对叠词的选择和运用,突显了湘西的地域色彩,在刻画人物,表现习俗,描绘情景中达到了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

口语化叠词是沈从文作品独特的词语生成方式,体现了民间口语灵活多变的特征,显示了民间语言的无限生命力。

而《边城》中的许多叠词就是沈从文依据方言和口语特点创造的,格式新颖,音节独特,词义丰富,极富表现力。

1.4.1AABB式:

描写人或事的形态、动态的叠词

例如:

(19)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物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20)涨水时在城上还可望着骤然展宽的河面,流水浩浩荡荡,随同山水从上流浮沉而来的有房子、牛、羊。

大树。

(21)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

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

(22)尤其是妇人感情真挚,痴到无可形容,男子过了约定时间不回来,做梦时,就总常常梦船拢了岸,一个人摇摇荡荡的从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边跑来。

例(19)中用叠词“从从容容”来描绘翠翠在渡船上遇到没有坏心机的陌生人时的自在神情。

当翠翠发现过渡的陌生人比较友善时,便消除了防范心理,不慌不忙、镇定、自如的在水边玩耍了,一方面表现出翠翠机敏的特点,另一方面也写出了渡河边上和谐的人文生存环境。

例(20)由“浩荡”重叠成“浩浩荡荡”,将茶峒涨水时的强大水势强调出来了,形象生动。

例(21)用“明明白白”一词将水之清澈强调出来,同时也将优美、纯净的湘西表现无疑。

例(22)中用叠词“摇摇荡荡”将一个人身体不平稳,着急、慌忙、摇摆的样子强调出来了,形象地表现了朦胧的梦境。

1.4.2AA式:

两个相同的词根相叠而成的合成词

例如:

(23)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24)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物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25)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26)有时过渡的是从川东过茶峒的小牛,是羊群,是新娘子的花轿,翠翠必争看作渡船夫,站在船头,懒懒的攀引缆索,让船缓缓地过去。

(27)河中涨了春水,到水逐渐进街后,河街上人家,便各用长长的梯子,一端搭在屋檐口,一端搭在城墙上,人人皆骂着嚷着,带了包袱、铺盖、米缸,从梯子上进城里去,水退时方又从城门口出城。

“静静”、“光光”、“黑黑”、“处处”、“懒懒”、“缓缓”、“长长”、“人人”等这些叠词的使用,使文章披上了一层暖暖的薄纱,读来软绵绵的,更显小说的朦胧美,使文章具有优美的节奏,读来仿佛不费吹灰之力。

作者娓娓道来,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湘西风情画。

1.4.3“三音节后加”式:

即由词根和一个叠音后缀

例如:

(28)一行人正将翻过小山时,翠翠忽又忙匆匆的追上去,在山头上把钱还给那妇人。

(29)老船夫回到家中时,见家中还黑黝黝的,只灶间有火光,见翠翠坐在灶边矮条凳上,用手蒙着眼睛。

(30)筏子编好后,撑了那个东西,到翠翠家中那一边岸下,留老兵守竹筏来往渡人,自己跑到翠翠家去看那个死者,眼泪湿莹莹的,摸了一会躺在床上硬僵僵的老友,又赶忙着做些应做的事情。

例(28)把“匆忙”重叠成“忙匆匆”将翠翠要快速追上行人还钱的样子表现充分。

写出了翠翠的可爱,突显了翠翠像爷爷一样不爱占小便宜的良好品格。

例(29)中“黑黝黝”一词强调了家中黑的程度,将光线昏暗、看不清楚的状态形象地表现出来。

例(30)由“湿莹莹”写出了杨马兵看到老船夫的尸体后流泪的悲伤之情,“莹莹”重叠后写出了眼泪光亮透明的质感,写得细腻而有情感;“硬僵僵”是将“僵硬”重叠后形成的,它比用“僵硬”一词显得有感情,将杨马兵抚摸老船夫冰冷的尸体时的一种伤感表现出来了,人们不是在第一时间发现老船夫死了,而是在老船夫的尸体变的硬僵僵时才发现,可见杨马兵此时的心情。

1.4.4形象生动的拟声叠词

沈从文在《边城》中采用拟声与叠音双管齐下的形式,使作品的音趣和音感更强了,增加了作品的立体感。

通过那些文字,人们不仅看到湘西奇异的风俗人情,美丽的风景,而且还似乎听到乡音,收到了语言绘声的效果。

例如:

(31)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蓬蓬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32)黄狗为了表示同主人的意见一致,也便在翠翠身边汪汪汪的吠着。

(33)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例(31)用“蓬蓬铛铛”将端午节划船时锣鼓喧天的热闹情景表现出来了,同时也表现出了一种节奏美。

例(32)用“汪汪汪”写出了狗的叫声,这里想表达的是黄狗很通人性的样子,与主人一唱一和,好像是认同主人的意见才叫的。

例(33)描写的是爷孙俩讲故事的环境。

高崖、冷月、虫嘶、鸟鸣,好一幅有声有色的边地深山夜景图。

“落落落落嘘”将草莺的啼叫声拟得惟妙惟肖,以优美动听而又略带几分凄凉的鸟声,衬托翠翠听了母亲的故事后那无从挪开的分量沉重的东西。

1.4.5“小小”式:

倾注作者真情实感的形容词性叠词

在《边城》中沈从文十分钟爱“小小”式叠词的使用。

这一叠词在文中用的非常广泛,用于人,也用于物;所指的事物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不论事物大小均用“小小”来形容。

例如:

(34)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35)渡船头竖了一枝小小竹竿,挂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

(36)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流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

(37)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

(38)这小城里虽那么安静和平,但地方既为川东商业交易接头处,因此城外小小河街,情形却不同了一点。

……

“小”的叠用,增添了边城人物的娇小、秀美和可爱,倾注了沈从文对湘西这片故土的眷恋之情。

2.别具一格的语言艺术

2.1语言幽默温厚

汪曾祺曾说:

“沈从文的幽默是很含蓄蕴藉的。

他并不存心逗笑,只是充满了对生活的情趣……只有一个心底善良,与人无忤,好脾气的人,才能有这种透明的幽默感。

”[6]如:

(39)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永远不会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40)由于边地的风俗淳朴,便是作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

例(39)中极平常的几句幽默,把湘西边城生活的平静闭塞、人们的纯朴麻木刻画得淋漓尽致,寄予作者的隐痛和担忧。

例(40)写妓女多靠商人维持生活,恩情所在,却多在水手。

写妓女和水手的感情,简直就是写一种奇特而朴素的爱情。

沈从文对社会下层的妓女也能发现她们人性中的美。

2.2语言含蓄隽永

《边城》的语言留有大量的艺术空白,起到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作用。

例如:

(41)“痴着,忽的站起,半簸箕豌豆便倾倒到水中去了”。

(42)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例(41)把翠翠得知大老来提亲时心中的杂乱,少女的害羞,更多的是极大的失望和担忧,以及无人可倾吐的愁苦全包含进去了。

例(42)是小说结尾的一句话,沈从文以这句话作为结尾,利用语言的含混性、不确定性所造成的审美张力,构织出一种特殊的朦胧的意境,留下很大的空白:

人们想知道茶峒的山水是否会淡忘这似有还无的恋情,想知道逝去者的阴影是否会长久留存,想知道有情人能否终成眷属?

小说是结束了,然而作者却让我们一同沉浸在这忧郁的氛围中,和翠翠一起在思念、在等待。

这个结尾语淡情浓,余韵悠长,极富音乐旋律美,达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佳境。

2.3语言朴素本色

沈从文小说的语言很少用生涩的词语,他喜欢用一些白描式的、未经雕琢的语言。

在《边城》中沈从文同样注重白描手法的运用,产生了蕴厚纯美的效果。

如翠翠与傩送二老第一次见面时的对话:

“是谁?

“是翠翠!

“翠翠又是谁?

“是碧溪岨撑渡船的孙女。

“你在这儿做什么?

“我等我爷爷。

我等他来好回家去。

……

“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

“鱼咬了我也不管你的事。

这段对话就是一首别样体裁的“诗”,读起来诗趣盎然。

豆蔻年华的女孩,青春朴实的男孩,他们之间的情愫,如在眼前。

清代袁枚说“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诗宜淡不宜浓,然必须浓后之淡。

”正是这种素朴、本色语言,才产生了蕴藉浑厚的语言风格特色。

2.4语言清新美丽

《边城》中的语言带有湘西边地特有的泥土芬香。

沈从文曾长期生活在湘西特殊的语言文化环境中,熟悉那里的一切,情感及性格均呈现出鲜明的湘西乡土文化特征。

例如:

(43)天已快夜,别的雀子似乎都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

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各放散出一种热气。

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还有各种甲虫类气味。

(44)“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变成一片黑色。

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

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嘲嘲落落嘲落落嘲落落嘘!

’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例(43)中这段话带有一股清新的泥土气息。

清晰的语言带着我们沉浸到湘西边城特有的静谧氛围中。

例(44)是翠翠和爷爷晚饭后说故事时的景物描写。

安静的竹林,喧闹的虫声,偶尔的鸟鸣,显得山村更加静谧。

“鸟鸣山更幽,蝉噪林愈静”,这种静清幽透明,静得如同水一样平滑。

2.5语言自然简约

苏轼在《自评文》中说: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

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7]若以此来评《边城》亦恰如其分。

如《边城》中对茶峒的描写:

“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

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

”娓娓道来,如行云流水,情致意境均在其中。

2.6语言明朗鲜活

《边城》的语言具有明朗鲜活的色彩,如同水一样的透明。

例如对酉水的描写:

“那条河水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做白河。

白河下游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

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

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

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

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

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

夏天则晾晒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

明亮的太阳,艳丽的玛瑙石,苍绿的高山,深翠的细竹,粉红的桃杏花,紫色的花布衣裤,宛如笔墨山水一般。

“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意境与“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堪称异曲同工,“浮”显示了水的清澈透明。

“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里的那个“逼”字写出了竹的绿,渲染了细竹那婆娑的姿态、浓烈的色彩。

“水”是湘西自然世界的主体形象,湘西乡土独特的自然美正是水和当地由水而生的习俗构成,同时水又以其晶莹透明的品格陶冶了边城人的性格和气质。

沈从文曾说“水和我的生命不可分,教育不可分,作品倾向不可分。

”正因如此,他的作品饱蘸浓烈的感情色彩,把湘西的山山水水描画得如水明丽,如水清澈,如水柔美。

2.7语言恬淡、有真意

《边城》是沈从文顶峰时期的代表作,和他前期的作品语言的拗曲相比,语言已是明净清澈。

沈从文小说具有浓郁的“牧歌”抒情色彩,因此客观上要求他的语言必然是有真意的,是去伪饰的,他追求的是“纯”和“真”的结合。

如:

天保傩送兄弟二人知道对方都喜欢上了翠翠时,他俩在船上的对话:

 “大老,你信不信这女子(翠翠)心上人早已有了个人?

  “我相信”。

  “大老,你信不信这碾坊将来归我?

  “我不信”。

  两人于是进了碾坊。

  二老又说:

“你不必——大老,我再问你,假若我不想得到这座碾坊,却打算要那渡船,而且这念头也是两年前的事,你信不信呢?

  “我相信的,你说的全是真话!

这段质朴而豪无雕琢的语言,把兄弟间的坦诚表现得活灵活现。

虽然语言并不华丽,但却极富个性。

沈从文湘西语言的基础上,,吸取了书面语、文言语的特长,使他的小说长句精确、曲折而富韧性,如:

“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日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

”短句则重感兴,活乏有灵气,如:

“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

沈从文的小说从不附加词藻,文笔总是任意识的流动纵情去写,多暗示、富有情感美、色彩美,形成的是一种恬淡而不缺真情的语言艺术风格。

结语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名篇之一。

纵观全文,作者以他那浸透情感的笔墨,酣畅淋漓的展现了湘西人民的喜怒哀乐,抒发了对湘西的风土人情所寄予的无限眷恋与挚爱。

读边城,便可被一股浓浓的暖意牵引,被沈从文那不经意、淡如行云流水般得语言所震撼,整个作品便是一座语言艺术的宝库。

作为一名乡土作家,沈从文的语言艺术无论是人物对话中的生动风趣、叙述语言中的新鲜活泼,还是贴切自然的多种修辞手段,都是从他那浩瀚无垠的生活海洋中採撷出来的珍珠,尤其显得珍贵。

但是沈从文的语言艺术绝非只有我们所谈到的这些,在《边城》这座丰厚的语言宝库里,还有许许多多的艺术珍品,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挖掘,去研究,去学习。

 

注释

[1]严家炎,孙玉石,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

362-412.

[2]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M].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1963:

244.

[3]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十一卷文论[M].广州:

花城出版社,1984:

325.

[4]史青.淳朴清新自然恬淡——谈《边城》的语言艺术风格[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3):

84.

[5]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十一卷文论[M].广州:

花城出版社,1984:

:

332.

[6]林敏.浅谈《边城》的语言艺术[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08(08):

20.

[7]黄京玄.沈从文《边城》的叠音修辞艺术[J].怀化学院院报,2010(9):

21.

参考文献

①严家炎,孙玉石,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

②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M].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1963.

③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十一卷文论[M].广州:

花城出版社,1984.

④史青.淳朴清新自然恬淡——谈《边城》的语言艺术风格[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3).

⑤林敏.浅谈《边城》的语言艺术[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08(8).

⑥黄京玄.沈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