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工作流的增强型地热系统EGS用于再生能源和碳储存的新方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36001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45.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工作流的增强型地热系统EGS用于再生能源和碳储存的新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工作流的增强型地热系统EGS用于再生能源和碳储存的新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工作流的增强型地热系统EGS用于再生能源和碳储存的新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工作流的增强型地热系统EGS用于再生能源和碳储存的新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工作流的增强型地热系统EGS用于再生能源和碳储存的新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工作流的增强型地热系统EGS用于再生能源和碳储存的新方法.docx

《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工作流的增强型地热系统EGS用于再生能源和碳储存的新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工作流的增强型地热系统EGS用于再生能源和碳储存的新方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工作流的增强型地热系统EGS用于再生能源和碳储存的新方法.docx

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工作流的增强型地热系统EGS用于再生能源和碳储存的新方法

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工作流的增强型地热系统(EGS)

——用于再生能源和碳储存的新方法

【摘要】为应对二氧化碳减排需求,布朗2000年提出了新的增强型地热系统(EGS)的概念,即利用二氧化碳替代水作为热传导流。

这样不但达到了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的目的而且还带来了附加效益。

根据他的建议,我们评价了热物理学性质,进行了数字模拟,针对用二氧化碳作为工作流设计的热储层,我们探讨了流体动力学和热传输问题。

我们发现,开采热碎岩的热量,二氧化碳比水的作用要大一些。

就井液压而言,二氧化碳还可以提供某些优势,与水相比,由于它的压缩性和膨胀性,二氧化碳将增加浮力,降低冲洗液循环系统附加的能量消耗。

CO2-EGS系统在热与液压方面是有潜力的,较大的不确定性主要是水流与岩石之间相互化学作用。

用二氧化碳作为注入流体的EGS系统对于进一步调查研究极具吸引力。

【关键词】增强型地热系统二氧化碳数值建模

1概述

地热能资源基础是巨大的,但是,它的可再生资源的开发是受热液系统限制的,该系统天然存在的破裂网可以进行流体循环并且允许吸收的这些热液流通过钻孔产生地热。

大多数地热资源都存在于缺少裂隙渗透性和流体循环的岩层中,提出这种“增强的”或者“设计的”地热系统概念,目的是利用以下方式开采这些地热能资源:

(1)通过水力压裂或者水力击破为岩石渗透性创造条件,包括通过钻孔的液体注入,以触发现有的岩石裂隙或者造成新的裂隙;

(2)通过这些裂隙网络,依靠注入的系统和钻井建立并维持液体循环,为此热能才得以被输送到地表为人类使用。

在美国试图开发EGS以前,日本、欧洲和澳大利亚都使用水作为热传输液体。

水的许多特点适合于成为这一目的媒介,但是,水还有很多的缺点。

水不适合这一目的的特征是,水对于很多岩石矿物溶解力很强,特别是在温度升高时,这种溶解能力更强。

热岩裂隙中注入水引起很强的改变裂隙渗透性的分解作用和沉淀作用,这样使得人们用惯用的方式运行EGS储集非常困难。

此外,在许多区域,包括美国西部,水是稀有的、珍贵的。

在流体循环期间不可避免的损失很可能导致很大的经济损失。

为应对二氧化碳(CO2)减排需要,布朗2000年提出了用二氧化碳替代水作为热传输流体的新的EGS概念,该概念的提出,既可以实现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的目的又可以带来附加效益。

布朗注意到,二氧化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对于运行EGS系统是很有利的。

布朗强调的二氧化碳的有利特征包括如下:

●膨胀性大,在注入井中,将在冷二氧化碳和生产井产生的热二氧化碳之间产生较大的密度差异,同时将提供降低流体循环系统功耗的浮力;

●粘度较低,这将为给定的压力梯度产生较大的流速;

●对岩石矿物,二氧化碳作为溶剂,它的溶解有效性很低,这将减少或者消除结垢问题,如二氧化硅在水-基岩系统的溶解和沉淀。

布朗还列举了二氧化碳作为注入流的不利特征,即二氧化碳的质量热容量较低,但是,还指出了这一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弥补源自它的粘度较低,二氧化碳的流量较大的特征。

2004年,Fouillac等建议,二氧化碳作为热传导流具有很有利的地球化学特征,因为二氧化碳通过岩石矿物能很快地被捕集和储存。

Pruess和Azaroual2006年提出了二氧化碳作为工作流的EGS系统的初步评价。

Pruess和Azaroual的论文是目前为止有关这个论题的唯一的一篇论文,在这两篇论文中,建议将二氧化碳作为热传导流,二氧化碳能够与水相媲美,同时,根据钻孔水动力,二氧化碳比水具有相当大的优势。

本论文比较了二氧化碳和水的热物理学特征,在钻孔和主要裂隙带、具有渗透性的储集层中,调查了二氧化碳流的压力和温度条件。

为了确定二氧化碳流作为EGS工作流的有利和不利特征,将之与水的流动特征做比较。

我们对二氧化碳-驱动EGS系统还做了初步讨论。

图1二氧化碳相态。

虚线仅仅是为了确定不同习惯命名惯例的领域。

这些并不能表示相变而是和

所有流体一样,性质变化平稳而且连续地穿过这些界线

2热物理特征

图1说明了人们关注的增强型地热系统用于注入和开采的温度和压力条件范围内的二氧化碳的相位图。

二氧化碳的临界点T临界=31.04℃,P临界=73.82bar。

在低温和/或低压(亚临界)条件下,二氧化碳处于两种不同的相态,液体和气态以及两种状态混合的状态(图1)。

超临界二氧化碳形成了另一种相位,它区别于水相,在无相边界的条件下,能连续地变成气相或者液相二氧化碳。

给定驱动力的条件下,质量流量是密度与粘度之比,m=ρ/μ。

质量流携带的焓与流体的比焓是成比例的,对于质量流和热传递性质非常重要的另一个参数包括压缩率c=(1/ρ)(∂ρ/∂P)和热膨胀率ε=−(1/ρ)(∂ρ/∂T)。

二氧化碳和水的热物理性质见图2和图3。

根据Altunin的相关性推断二氧化碳的性质。

1999年我们开始使用Altunin的相关性,当俄罗斯科学院矿床地质、岩石矿物和地球化学研究所(IGEM)的VictorMalkovsky用计算机程序实施它们的时候,为我们的工作带来了便利。

随后,实验数据和非传统的PVT公式被Altunin的相关性反复核对,如Span和Wagner,核对结果证明,Altunin的相关性是非常准确的。

水的性质由国际公式化委员会(IFC)给出的蒸汽表方程式获得。

二氧化碳密度与粘度的比值通常高于水,这两种流体对温度和压力的依赖情况非常不同(图2)。

对于水而言,这个比值多数情况下是温度的函数,只有少数情况与压力有关,这反映了水的密度和粘度与温度的初步关系。

对于二氧化碳而言,密度和粘度两者都与温度和压力条件有很大的依赖关系。

这种变化是这样的,在温度和压力介于中间的地区,ρ/μ达到了最大值,该压力和温度线延伸到了二氧化碳饱和线以外;而对于似液体二氧化碳(低T,高P)和似气态二氧化碳(高T,低P)而言,这个比值较小。

对于液体注入的(T,P)相关条件,T≤50℃,因子从4-10,二氧化碳的ρ/μ高于水的。

在温度接近200℃时,在高压情况下,因子大约为2,二氧化碳的ρ/μ高于水,而压力低于150bar时,水的ρ/μ较大。

图2二氧化碳(左)和水(右)液体密度与粘度之比(106sm−2)

图3二氧化碳(左)和水(右)的比焓(kJ/kg)与温度和压力的关系

二氧化碳和水的比焓对比见图3。

在两个实例中,选择参数状态(零焓)(T,P)=(20℃,100bar)。

在高压将近500bar时,二氧化碳随温度而增加的比焓小于水随温度而增加的一半,这表明,二氧化碳需要两倍以上的质量流速,以达到同样的焓热传输速率。

液态水的比焓主要与温度相关,与压力的相关性较小。

对于二氧化碳而言,似液体条件下,压力的相关性不大,但是,在较低的压力和较高温度下,这种相关性越来越强。

对于等焓降压的条件下,热动力条件将沿着等焓线移动。

因此,热量降低,压力升高,二氧化碳将伴有相当大的温度衰退,而对于液体水言,温度增加的较小。

表1说明了二氧化碳的压缩性和膨胀性比水大,特别是低温情况下。

因此,随着压力和温度变化,二氧化碳的流体密度将大大地高于水。

表1在选择的条件(T,P)下,二氧化碳和水的密度、压缩性和膨胀性

二氧化碳

T(℃)

P(bar)

ρ(kgm−3)

压缩性(Pa−1)

膨胀性(℃−1)

ρ(kgm−3)

压缩性(Pa−1)

膨胀性(℃−1)

20

100

856.251

1.490×10−8

8.607×10−3

1001.76

3.489×10−10

1.944×10−4

500

1048.77

2.484×10−9

2.696×10−3

1015.94

3.538×10−10

1.448×10−4

200

100

122.184

1.076×10−7

3.036×10−3

870.798

8.377×10−10

1.321×10−3

500

581.322

1.274×10−8

3.172×10−3

900.990

8.668×10−10

1.077×10−3

3钻孔流量

自流井的压力梯度用重力、摩擦力和加速度叠加表示:

∇P=(∇P)重力+(∇P)摩擦力+(∇P)加速度

(1)

到目前为止,对于大家关注的多数实例,重力对压力梯度的影响是主要的,摩擦力和惯性压力梯度所起的作用占的百分比很少或者极少。

在EGS注入和生产井中,第一个评价压力的结果中,我们仅仅考虑了主要的重力梯度。

在注入井中,温度随着深度而增加,主要是因为来自周围岩石中的热传输。

预计另一种温度变化是由于压力增加所致流体压缩的结果。

对于水而言,后者的影响非常小,但是,对于可压缩的二氧化碳而言,这种影响却很大。

同样地,在生产井中,由于周围岩层的热损失,上升流体的温度将降低。

由于减压,另一种温度变化将出现,预计这对水的影响小,对二氧化碳的影响很大。

热交换对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转瞬即逝,在整个时间跨度上将呈现减少趋势。

为了获得水井和二氧化碳井之间压力性质的基本对比,我们从接近温度条件的简单易行的方法开始。

更确切地说,我们认为,在一定注入(井源)温度Tinj下,注入井是完整的;在一定的生产(孔底)温度Tpro下,生产井是完整的。

为了考虑井中的静压剖面,井深Z被分成N个增量,∆z=z/N。

从n∆z到(n+1)∆z,根据给Pn+1=Pn+ρng∆z赋值,讨论递进结果。

式中,ρn=ρ(Tn,Pn),g=9.81m2/s是重力加速度。

为了明确起见,我们采用了应用于Soultz的欧洲EGS试验参数,井深5,000m,钻孔温度Tpro=200℃。

设置注入温度为Tinj=20℃。

对于水和二氧化碳,我们选择起源点为注入井源,压力为57.4bar,在注入温度条件下(在Tinj=20℃时,Psat,CO2=57.36bar),二氧化碳的饱和压力轻微的有些超出。

二氧化碳在5000m深度相应的静态井孔压力为528.7bar,水为533.4bar(图4)。

用这些井孔压力作为初始值,然后我们在T=200℃时通过积分获得生产井的静态压力。

我们得出了二氧化碳和水的生产井井孔压力分别为288.1bar和118.6bar。

对于二氧化碳和水,生成井和注入井之间井孔压力差分别为230.7bar、61.2bar,这说明二氧化碳循环系统具有很强的浮力驱动,要求维护的能量较少。

长期的P,T条件下,对于动态的注入和生产井,更实际的情况可以通过井孔流体的等焓线近似的流量获得。

这种近似值一般被定义为“隔热的”;它忽略了井孔流体和周围环境之间的热传输,这种情况符合长期流动的特征。

等焓流近似值说明起源于(减)压缩流体的温度变化,号称为Joule–Thomson效应。

图4在20和200℃常温情况下水和二氧化碳的静态压力剖面

图5不同水源温度和压力,5,000m深度注入井的二氧化碳等焓流的温度-压力条件

我们用上推测了常温井类似的递推预测静态压力和温度条件、二氧化碳等焓流,除了现在考虑的之外,我们也必须根据恒比焓计算随深度变化的温度。

对于注入井,我们采“用自顶向下”的顺序推断水源初始条件(T0,P0),对应的比焓h0=h(T0,P0)。

在n层位,我们给出条件是(Tn,Pn),由此得出ρn=ρ(Tn,Pn)和Pn+1=Pn+ρng∆z。

在n+1层位,得出Tn+1=T(Pn+1,h0);Tn用作初始猜测值,用牛顿迭代法完成要求的倒置关系h=h(T,P)。

图5说明了几个不同水源温度和压力条件,5,000m深度注入井的(T,P)剖面。

同样地,图6说明了不同钻孔条件5,000m深度生产井的(T,P)剖面。

图5说明,当二氧化碳流向下流入注入井时,温度的增加趋势以及保持压力增长的趋势。

在水源压力较小的条件下,钻孔和水源温度之间的差异较大,当水源温度上升时,这种增长表现得更加强烈。

较低的水源压力实例见图5。

温度变化与深度的关系是非单调的,深度大的地方温度下降很大,特别是当水源温度低和/或水源压力大时。

图6不同钻孔温度和压力,5000m生产井二氧化碳等焓线流的温度-压力条件

根据二氧化碳比焓与温度和压力的相关性能够了解这些特征(见图3)。

对于绝缘的(减压)压缩过程,热动力学条件将沿着等焓线移动,说明这种从最适宜的压力和/或升高的温度开始的时压缩将伴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加。

而当温度低于50℃时,在高压条件下,图3中等焓线朝着低温方向轻微地向后弯曲,这说明,在这个区域等焓线压缩将导致温度下降。

从储层排热的观点看,注入井增加的钻孔温度是有利的,但是,在注入井中,这些还能降低随着深度而增长压力。

这样将降低可以用来推动二氧化碳穿过EGS储集层的浮动压力驱动,还将增加维持流体循环的动力要求。

类似的因素都可以应用于生产井的温度和压力情况(图6)。

当二氧化碳向井上流动时本文等焓线解压将引起二氧化碳温度下降。

对于小的钻孔压力而言,这种趋势沿着井身温度下降变得更加强烈。

TWB=200℃,温度变化从PWB=550bar,∆T=−22.6℃到−25.7℃,PWB=500bar,以及−28.7℃,PWB=450bar。

对于增加的钻孔温度而言,温度下降的趋势变得较小。

在生产井中,在流体尽可能地向上流动期间,减少这种温度下降是令人满意的。

这一点可以由增加钻孔压力实现,然而,这将增加运行泵需要的驱动流体循环系统动力。

图7不同水源温度,水样压力80bar的二氧化碳注入井的静态压力剖面。

分别对应等温和等焓条件的线和数据点

根据这个讨论,很明显二氧化碳驱动EGS系统最佳的运行方案将包括流体循环系统储集层排热和动力消耗之间复杂的折中方案。

图7介绍了在水源压力80bar和不同水源温度条件下,二氧化碳注入井静态压力剖面。

钻孔压力随着水源温度的增加而降低,与恒温条件相比,绝缘情况更是如此。

对于绝缘条件,这是因为水源温度高,因此,流体密度较小。

钻孔压力的差异范围为5.3-33.3bar(表2)。

表2等温和等焓条件下,水源压力80bar和不同水源温度,二氧化碳注入井的钻孔压力

T(℃)

P绝缘(bar)

P等温

∆P(bar)

10

574.09

579.42

5.33

20

545.57

558.58

13.01

30

500.79

534.13

33.34

4储层排热

4.1五-点破碎的储层问题

为对比二氧化碳和水哪一个更适于用作热传输流体,我们在Soultz欧洲EGS场地考虑一种理想化裂缝储层问题,其参数可以宽松地模拟(见表3)。

而对于注入者-生产者,我们考虑1km2基本模拟区域的五点井建造(即生产注入井距离为707.1m;图8)。

用于储层性质的基础研究一般选择这个形状,因为对称的高度可能限制模拟区域,这样大大地简化了模拟难题。

如图8所示,计算网格仅需要覆盖1/8的区域,但是结果将给出了“很全面”的依据。

我们使用边长70.71m,36平方单元的二维五-点网格。

表3给出了地层参数、初始条件和生产-注入技术参数。

表3五-点破裂的储层问题参数

地层

厚度

305m

裂隙间距

50m

可渗透体积的百分比

2%

渗透率

50.0*10-15m2

渗透区域的孔隙度a

50%

岩石颗粒密度

2650kg/m3

岩石比热

1000J/Kg℃

岩石热导率

2.1W/m/℃

初始条件

储层流体

所有的二氧化碳或者所有的水

温度

200℃

压力

500bar

生产/注入

模拟区

1km2

注入-生产距离

707.1m

注入温度

20℃

注入参数(井下)

510bar

生产压力(井下)

490bar

a我们包含裂隙区定义中的一些围岩

图8模拟1/8对称区域的计算网格的五-点井图

图9用于五点裂隙储集问题的净散热率(顶)和累积生热率(底)。

顶层构架还标出了

二氧化碳和水系统的散热率之比

我们假设三个50m间隔正交裂隙组,所以这个被裂隙密封的矩阵块是50m(略低于)边长的立方体。

假定这个矩阵块是密封的而且用MINC方法次级格栅(sub-gridded)到五个连续流中。

当冷的注入流体移入到裂隙系统时,它通过矩阵块的传导加热。

问题是两个变量之间的运算,假设这个储集流体可能是(液体)水或者超临界二氧化碳。

这个模拟使用的是用于水和二氧化碳混合体的TOUGH2代码和特殊流体特征的模块“EOSM”。

用Gi=Fihi−(Fihi)inj(i=二氧化碳,水)计算净散热率。

式中Fi和hi分别是质量流量和生成的比焓,hi,inj是(T,P)=(20℃,510bar)井下条件评估的注入焓。

热传导率和累积散热见图9。

对于用二氧化碳作为热传导流的系统,热排放率比水高约为50%,可以看到一个加速度非常大的能量回收。

图10说明了二氧化碳和水之间质量流量的对比。

二氧化碳质量流量大约高于水的初始状态的3.7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低于水的流量。

初始的3.7倍是相当惊人的,考虑到二氧化碳参数组(ρ/μ)只高于水最初的储存条件的1.9倍(见图2)。

而对于低温,水粘度的增加大于二氧化碳的,假定注入井附近二氧化碳有额外的优势。

沿从生产井到注入井连线的流体压力剖面说明,大部分水的总压力下降都用于注入井附近冷区域发生的流体循环,而注入井附近的二氧化碳压力梯度比生产井附近的仅增加了一部分(图11)。

参照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断定,根据质量流速率和排热率,二氧化碳的优势大的多,这就是常见的低温条件下,注入井附近活性增加的原因(参数组ρ/μ))。

4.2敏感性研究

除了使用过的不同初始储层温度,假定储层参数与上述考虑的情况相同,我们进行另一个模拟研究。

图12说明在240、200、160和120℃时,储层温度模拟的二氧化碳和水的净散热率的比值(200℃的情况在4.1节中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与水相比,低温状态下,当使用二氧化碳时,热回收的增速要比使用水作为工作流的增速大一些。

这表明,应认真考虑利用二氧化碳作为热量萃取液,它不仅在高温地热系统用于发电开采,而且在低温系统也用于直接热利用。

图10五点问题的质量流量。

图中还表示了二氧化碳和水系统的流速之比

图11模拟25年之后从生产井到注入井沿线的压力和温度剖面

图12不同初始储层条件净散热率之比(二氧化碳和水)

图13对比了两个方案的参照实例:

(1)注入温度从20℃增加到40℃;

(2)储层压力从500bar降到400bar。

对于较高的注入温度,二氧化碳作为热萃取液的优势减少,而储层压力较低时,二氧化碳作为热萃取液的优势增大。

图13不同注入温度和不同储层压力下净散热率之比(二氧化碳和水)

5二氧化碳储存

用二氧化碳作为热萃取液,参考实例得出了上述可产生大约Q=75MW的热功率,假设热注入温度为20℃,潜在的机械功率W=(1−Trej/Tpro)×Q。

对于Tre=293.15K;Tpro=473.15K,潜在的机械功为W=0.38Q=28.5MW。

假定利用率为0.45,转变为发电的G=0.45W=12.83MW。

大规模平均生产率大约为280kg/s,我们推断,流体循环每兆瓦电功率大约需要二氧化碳280/12.83=21.8kg。

由于不同的机理,在EGS运行期间,在储存过程中质量流将损失,还目前没有可以利用的有关二氧化碳质量流数量方面的资料。

损失率很可能是根据特定场地渗透率、孔隙率、水化学性质和EGS储层的矿物资料决定的。

在美国新墨西哥州FentonHill试验场地进行的长期(大约一年)水循环试验,水消耗为注入率的7–12%。

假定长期运行以二氧化碳为工作流的EGS将导致流体消耗大约为注入率的5%,那么当流体消耗随着时间的推移降低时,第一次粗略的估算似乎是合理的。

根据这个数字,二氧化碳损失可以估算为大约每兆瓦电功率1kg/s,或者每100兆瓦电功率1ton/s。

从这个数字的角度看,我们注意到,1,000MW的大火力发电站发电量每天大约产生30,000t二氧化碳。

那么我们估算出,安装1,000MWe的EGS-CO2可以达到30,000MWe火力发电站地质储存二氧化碳的目的。

而这个估算是非常粗略的,也是很初步的。

这说明,二氧化碳驱动EGS可以为二氧化碳的地质储存提供非常大的空间。

6化学问题

以二氧化碳为注入流的EGS将分为三个储层区:

一区:

储层的内部区或者“核心”,所有的水都从这里经过溶解进入到流动的二氧化碳流中,所以,这个流体包括单一的超临界的二氧化碳相。

这是流动的二氧化碳提取热能的主要部分。

二区:

围绕内部区域的中间区,该区域包括二氧化碳两个相的混合物和水流体。

三区:

受EGS活动区影响的外延区域。

该流体是单一的水相,含一些溶解的和化学活性的二氧化碳。

在这三个区域,人们期望过程反应和问题是非常不同的,这对化学作用是非常真实的。

外延区可能经历了矿物溶解和沉淀作用的双重过程,这将影响储层的发育和使用年限。

随着EGS的温度升高,流体-矿物之间的相互反应将非常快,这就为二氧化碳以固态形式快速储存提供了有利条件。

外延区长期的这种状况将对可持续的能源开采、二氧化碳损失评估以及表明发电量和二氧化碳地质储存之间的权衡关系都是非常重要的。

内层(核心)区缺少水导致特殊的问题,目前对无水系统的地球化学性质了解的非常少。

而与水相比,二氧化碳作为有效溶剂远不及水,这一点似乎是很清楚的。

这将减少矿物质分解和随后的二次沉淀的可能,并可以避免结垢和堵塞问题。

超临界二氧化碳长时间暴露会造成脱水反应,这似乎是很可能发生的,这样会将弱结合水从岩石矿物中去除。

这种反应可能减少参与反应的矿物的摩尔体积,将增加地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可能促进储层发育。

二氧化碳水溶液具有很强的腐蚀性,而且能溶解岩体中各种矿物质、侵蚀井建造中钢内衬和套管。

而EGS储层中最初存在的水流体会很快地溶解到流动的二氧化碳流中,从而被去除。

二氧化碳-EGS连续工作可能会造成二氧化碳流非常干燥,这样在生产井中就不会造成腐蚀问题。

7结论

EGS期望的典型的温度和压力条件大约是200℃,几百巴的压力,二氧化碳是似流体密度和似气态粘度的超临界的流体。

二氧化碳的热物理性质是导致它作为热传输流体非常引人注目的理由。

我们的调查研究说明,在地热储层中开采储藏的地热,二氧化碳的能力高于水。

二氧化碳在井动力学方面还表现出优势,它可能造成维持液体循环的能力消耗减少。

超临界二氧化碳的地球化学特征没有很好地表征(如与之相反的二氧化碳水溶液),为了预报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的长期变化,需要对此进行调查。

我们对模拟研究得出的具体结果总结如下:

●由于二氧化碳比水的膨胀性和压缩性都大,注入井和生产井之间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将产生很强的浮力,这样将降低用于流体循环系统的能量消耗,并能在没有外部泵作用的情况下保证充分的流体循环;

●压缩注入井中向下流动的二氧化碳和生产井中向上膨胀的二氧化碳都将导致很大的温度变化,如10-25℃。

特别地,二氧化碳将激发压缩性,平息膨胀性。

这些影响作用除了井孔和它的环境之间热交换引起的温度变化外,还有降低浮力驱动的作用。

●就本文使用的均质的五点断裂储层模型而言,我们发现,与水相比,对于给定的注入井和生产井之间总的压力下降,二氧化碳将高于质量流的四倍,净热抽取率大于50%。

下一步工作将研究非均质储层和不同井建造的质量流和热抽出特征。

●对于低储层温度和压力,根据加速能量的抽取,二氧化碳的优势变得较大。

二氧化碳引人注目的热传导流不仅对用于发电的高温资源,而且还可以为低温地热资源的直接热供应带来利益。

●根据在FentonHill热干岩项目的长期流动测试期间观测到的水损失,评估二氧化碳驱动EGS的流体损失为每1,000MW电容1ton/s。

这意味着1,000MWe的E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